哲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哲学论文 > 列表页

选修西方哲学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1  分类: 哲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西方哲学经典选修课论文

哲海拾贝

茫茫人生,犹如哲海!

学习过哲学以后,我们可以发现,我们每个人的一生就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个个小波浪,在时光这无际的海洋里,人类只不过是如鱼的记忆般的存在!

即使我们相对于时光老人来说是渺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正如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过的: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至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他,人却任然要比至他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所以,由此看来,我们人类是有我们存在的价值,是在这个浩瀚宇宙中有生命更重要是有精神的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不同的人种,不同的人种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国籍,各个地区有他们自己的救世主,我们这里统一称之为“神”。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说:假如牛、马和狮有手,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手作画和塑像的话,他们就会各自照着自己的模样,马画出,塑出马形的神像,狮子画出,塑出狮形神像了。费尔巴哈发现一条隐藏在神圣光环背后的真理:自然神不是别的,就是自然本身;人神不是别的,就是人本身。并非神按照他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由此可见,世界上纵使有各种各样的“神”,

其根本还是人本身,是我们人类以我们自身形象作为模版制造出来的形象,它们具有根本上的共通性。

学习哲学,可以让本来平凡的我们,拥有对于世界上万物的客观及主观认识,这些人是被历史上的各位哲学家进行总结并简单向我们阐述并被接受之后得以应用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我们都向往柏拉图式的爱情。但其实,没有接触过哲学的以前的我是不懂得这种爱情是怎么一回事儿!学过哲学它告诉我,柏拉图式的恋爱是以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为目的的爱恋,是一种理性的精神上的纯洁恋爱。但是认识了这种爱情之后却发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这种纯洁的连雪都要脸红的爱情!欲,现实中的我们,谁都有欲,钱欲,权欲,性欲,各种各样的欲。为了满足我们的种种欲,我们一直不断的,说得好听点是不断的奋斗,但其实看看我们做的那些事儿,即使称不上是伤天害理,但也可以视之为不择手段!我们贪污,我们卖淫;我们生在这个世俗的世界,为了取悦上级强颜欢笑,甚至不惜牺牲自己;我们年轻时,有理想有抱负,那时候我们会嘲笑官场,对拍上司马屁的人嗤之以鼻,但是再过五年、十年,敢问到那时我们的这些意志还有多少没有被完全磨灭,亦或者是,还有点点剩余,但又不想在这世俗中重蹈覆辙而变得麻木,即使苏格拉底曾对人们如是说:“如果把世上每一个人的痛苦放在一起,再让你去选择,你可能还是愿意选择自己原来的那一份。” 我们还记得在学习物理上天体物理这一节之前我们学到的自由落体知识,那时候,有一个名字让我们觉得西方人的名字好奇怪,亚

里士多德,那时候我们还以为他是一位专业杰出的物理学家,后来才发现,原来他更多的是在扮演一个哲学家的角色。仔细想一想,为什么一个本来从事于哲学研究事业的哲人,会涉足物理学界,亏他自己还说出“一切的技术和科学,只要其研究不限于事物的部分,而是以某一终极的种为对象,那么隶属于每一种的事物就应由单一的一门技术或科学来研究”这样的话来!

总而言之,学习哲学这一门学问,对于我们这些生来肉体凡胎的人类来讲是有益而无害的,其中当然也包括我本人。通过课上老师积极有趣味的引导,加上课下自己有兴趣的阅读,我对这茫茫的哲海世界越发多了兴趣,越发想更加深入的更加多的去了解、去挖掘、去探寻,即使我所知道的所收入囊中的知识理解只是那哲海中一颗微不足道的小贝壳!

篇二:《西方哲学经典选读》选修课程论文

哲海拾贝——关于爱的新的认识与思考

好久没有静下心来思考一些东西了,选择哲学课程作为选修课本是凑巧,如今,于哲学的海洋里,我获益良多。我并未从哲学上学到那些所谓的世界观、方法论。但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哲学教会了我如何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我们需要哲学,哲学将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的“真”,永远的“善”,永远的“美”的事物上。

而关于哲学,我最为感触的便是“爱”了,柏拉图说过:爱是美好带来的欢欣,智慧创造的奇观,神仙赋予的惊奇。缺乏爱的人渴望得到它,拥有爱的人万般珍惜它。说到爱,世人皆有自己说不尽道不完的话语。而哲人们对于爱的必生永无止境的追求更使我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甚至固执的认为,这世界的一切皆源于爱的创造,而人类的发展则是对爱的永无止境的追求。

正如平天下需从自我修身开始,我认为爱也应当从爱己至爱人,从个人情爱至国家民族大爱。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爱己需明己,于城市的纷纷扰扰中,我们是否被物欲纵流迷失了自我?找寻自我是孜孜不倦的毕生追求,而这,我认为,爱源于对自我清晰的认识与定位。真正提出爱的哲学的大概是柏拉图了,而他的《理想国》难道不是一个关于爱的乌托邦吗?爱的客观集合是道德。康德曾说: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是理性主义的代表,而从这句话中,我却感觉到他对于道德发自内心的敬意,对于爱的深深的敬畏。

“帕斯卡尔的赌注”是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命题,宗教哲学的这些不同路径依然盛行着。那些认为我们能够认识上帝的人,与那些否认我们能够认识上帝的人,依然争论不休。那些坚持信仰的人,他们自己中间也彼此不一致。也有一些人,他们想相信上帝,但是发现某些问题使得信仰上帝对他们而言很难,或者根本不可能。还有一些人认为上帝信仰是一种过时的信仰。当然,也有一些人攻击宗教,认为它不仅过时,而且是阴险、虚弱和颓废的征兆。

那么我是否可以认为,现今宗教之所以仍然存在,人的信仰依然屹立不倒时至今日,是不是宗教信仰从一个对未知的全能的神的崇拜向自我救赎与对爱的追求的过度转折呢?所以,何必去关注上帝是否存在,上帝已死(尼采)等命题呢?

所以,因为爱,请相信爱,去爱!

课程总结

西方的哲学从希腊开始,哲学的三大命题是:人是什么?世界从何而来?人死后还会有生命吗?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什么是最终的存在?

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认为:水是最终的实在,万物的第一本原和基本特性是水。” 阿那克西曼德:无定(一种不可见、非具体、无限、不确定的元素)

毕达哥拉斯:“万物都是数” 一切事物(不管它是否是物质)都能用数学定律或公式来表达 赫拉克利特:这个有秩序的宇宙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 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

巴门尼德:存在——西方古典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具体的事物是虚伪的唯有抽象的“存在”才是真实的

雅典时期: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必须通过反复的追问才可能被揭示出来。在心灵中发现真理 这正是苏格拉底留给世人的精神遗产。

柏拉图:洞穴假象,“善是一切存在、知识和真理的源泉。”与善合一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体的好坏不取决于统治者的数量,而是其德性。自由地沉思 晚期希腊罗马哲学 :

伊壁鸠鲁主义核心观点:幸福==快乐,快乐==天生的、必需的 (享乐主义,个人主义) 斯多亚学派:在一个纷繁的、充满权力、金钱、名望、欲望、快乐与不幸、世俗的追求与“学者的名声”的世界里,人怎么作为一个人度过自己的一生?

幸福== 按 “自然” 生活,“自然” 就是坚守自己唯一的财产——美德(生命的尊严)。 斯多亚派的幸福生活

运用理性和意志,坚守美德,努力承担命运赋予的职责。

回归内在的心灵生活,对个人内心自由牢牢把握。

在所有导致悲伤、快乐、希望、恐惧和焦虑的事物面前保持淡漠、“不动心”,做一个傲然独立的强者。

遵循自然的规律,按世界的本性生活,对“神明”的所有安排衷心服从、接受、感恩。 19世纪: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

亚当.斯密《国富论》他提出了“自由市场经济”的概念。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政治自由主义、文化自由主义,“只要其行为不至于危害他人,每个人都应享有最大限度的自由。”

穆勒:《论自由》捍卫每个人的自由权利,普遍的幸福——真理、能力的发展——自由(思想、言论)

社会主义:马克思: 《资本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私有制——异化——阶级斗争——消灭私有制和阶级——共产主义

20世纪

罗尔斯(1921-2002):《正义论》《政治自由主义》“公平即正义”、诺齐克(1938-2002):《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 “守夜人”限度内的国家才是正当的

政治哲学思潮汇总: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法西斯主义、男女平权主义、生态主义、民族主义、偶像崇拜和反偶像崇拜

宗教哲学:

上帝是否存在:“帕斯卡尔的赌注”“园丁假设”

早期基督教护教士的两种态度:1、极端信仰主义2、理性辩护主义

圣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上帝存在的五种证明事物的运动——不动的第一推动者、因果观念——终极的动力因、可能性与必然性——终极的必然存在、事物完善性的等级——最高的完善性、无智慧的自然物的目的性——有智慧的存在者

十九世纪“新”基督教之父、存在主义哲学之父丹麦哲学家索伦.克而凯郭尔:信仰的跳跃:当人面临抉择的时候会引发焦虑,而这种决定是一种跳跃的动作,无法用逻辑方法来推演。上帝是所有行为与思想的终极前提,因此根本无法用推理与逻辑证明上帝的存在。宗教乃是情感和承诺。一个人要与上帝建立关系,必须是个人的决定,而不是抽象的推理。 神秘主义:

作为体验的上帝:在理性的识见之外,无需论证、无需对通常意义上的经验加以抽象,就可以直接体验到上帝的存在。

对上帝的怀疑和批判: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尼采、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

篇三:中西哲学对比 选修论文

中国哲学的神话渊源

冷建(201200182011)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2012级交通运输

摘要:正如尼采点明“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是西方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期神话时代的渊源,“夸父精神”和“女娲精神”是中国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期神话时代的渊源。夸父精神是一种阳刚进取的“非理性’精神,而女娲精神是一种阴柔包容的“理性”精神。这两种基本精神呈现为互补炭系,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哲学的二元一体格局。经过一定时期的理性转换,尤其是经过周易哲学的话语转换。它们成为了中华民族哲学精神的核心精神。

Abstract:Just as Nietzsche pointed out that Dionysus’ spirits and Apollo’s spirits were the mythological sources of Western philosophy in Pre-axial Period。Kuafu’s spirits and Nvwa’s spirits were the

mythological sources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Pre-axial Period .Kuafu’s was a irrational spirit of enterprise。while Nvwa’s was a rational spirit of gentleness and lenity.They appear(原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 文 网:选修西方哲学论文)ed in a relation of mutual-complement and formed the dual integration of Chinese national philosophy.Through the ration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Axial Period. Especially that of philosophical utterance in the Book of Change,both of them became the central spirits of the philosophy of Chinese Nation,

关键词:夸父精神;女娲精神;哲学精神;神话象征

从小我们就非常熟悉女娲、夸父等神话人物,他们有的是人类的救星,有的有着非同一般的经历,有的则展示了可贵的精神。这些神话故事对我们人格的培养也发挥了不少的作用。后来我们又接触了西方神话,知道了西方神话中的宙斯、阿波罗、奥丁等众神,这给了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我们看到了两种文化的不同。下面,我们将中国古代神话与西方神话作一比较。简单探讨研究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中国上古神话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它没有欧洲那样的神话巨制,现存的神话都是支离破碎的,散见于各种古代典籍之中,在经、史、子、集四部里都有,并且不成系统。然而,古希腊神话却不同。希腊有一部长达48卷,近两万八千行的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记载、加工了古希腊丰富的神话传说,并形成了一个完整、庞大的神话传说体系。这是由于希腊神话产生之时,曾出现若干城邦奴隶制国家,与此同时出现了相应的

城邦文化,出现了史诗形式及悲剧,这些史诗和悲剧都以古神话为武库和素材,因而使得希腊上古时代的神话得到记录、整理、加工和流传。此外,古希腊直至公元前 4世纪为马其顿所吞并时,还是奴隶社会,奴隶社会越长,对上古神话的保存发展才越有好处。再有,早在荷马时代,希腊人便已基本上作为一个整体在活动了,他们的城邦以斯巴达、雅典为首,经常联合行动,于是他们中间出现了像荷马那样的人物,把分散、零碎的神话综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后希腊神话一直被保存下来。

每个民族的哲学精神乃奠基于“轴心时期”,这一点现在已得到公认;但轴心时期的这种哲学精神却是孕育于此前的“神话时代”的,这一点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相反,人们倒是更多地注意到了“前轴心期”的轴心时期之间的差异对立。例如西方当代某些哲学家为了反思和克服轴心时期以来哲学的弊端,力图返回前轴心期。其实,西方哲学精神虽然确立于古希腊哲学时代,但它却是孕育于此前的古希腊神话时代的,这就正如中国哲学精神虽然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它同样孕育于此前的中国神话时代。显然,神话乃是民族哲学精神的最初的象征形式。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个民族神话的阐释,来揭示这个民族哲学传统的渊源。唯其如此。尼采所提出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非常形象精炼地概括表征了西方哲学的核心精神。这对于我们探寻中国哲学精神在前轴心期神话中的渊源与象征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照。中华民族哲学精神核心可以概括为由上古神话所表征的阳刚进取的“夸父精神”与阴柔包容的“女娲精神”;到了轴心时期,才由哲学话语转换为《周易大传》的乾阳之德“自强不息”精神与坤阴之德“厚德载物”精神,进而演化出中国哲学传统的两大支柱—儒家哲学与道家哲学。

每个民族在哲学觉醒的轴心时期之前,都曾有一个神话时代,区别仅仅在于这种神话的文本形式有所不同。古希腊神话的形式是<荷马史诗>,即长篇叙事诗的形式,这与中国藏民族《格萨尔王传》的形式一致,却与汉民族的神话文本形式有很大的区别。中国前轴心期汉语神话的形式既有诗歌的形式,例如《诗经》里就保存着许多上古神话传说(但也不同于西方式的长篇,而是短篇);也有散文的形式,例如《尚书》乃至《左传》当中保存的许多远古英雄传说故事,就其实质而言,还是神话性质的东西。尼采正是从这种前轴心期的神话中提取了两个典型的形象,用以象征西方哲学精神的渊源:他在自己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俄尼索斯这两个希腊神话形象,来概括象征西方哲学的两大根本精神传统。当然,在尼采那里,酒神精神与H神精神首先是“艺术精神”;但是尼采的美学从一开始就不只是一般美学家那样的美学,而毋宁说是一种人生观、乃至就是一种真正的哲学世界观。这是因为在他看来,“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悲剧的诞生》才是他的哲学的真正诞生地。

“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是两种基本精神力量,作为乐观主义者的尼采跟作为悲观主义者的叔本华,对此的理解是不同的:叔本华认为,个体要通过否定个体化原理,来摆脱永恒痛苦,最终否定生命意志;尼采认为,个体是要通过超越个体化束缚,来达到意志本体境界,故肯定生命意志。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之不同,“在我看来,日神是美化个体化原理的守护神,唯有通过它才能真正在外观中获得解脱;相反,在酒神神秘的欢呼下,个体化的魅力烟消云散,通向存

在之母、万物核心的道路敞开了。”

关于夸父和女娲的神话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但《山海经》所载的神话故事能否视为“前轴心期”的东西,这似乎是存在疑问的。为此,我们应该严格区分这样两个问题:《山海经》这部书的成书时代问题。众所周知,班固<汉书·艺文志>已经著录了《山海经》,一般公认它至少是先秦的文献。至于到底“先”到什么时候,则是至今尚无定论的悬案。此书旧题为夏禹或伯益作,虽不可信,但似乎对于认识此书的来源之古也是有所启发的。我认为,《山海经》这样的文献也跟上古其它许多文献一样,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辗转流变过程,而它最初的形式所处的时代,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很可能是非常久远的了。《山海经》所记载的神话来源问题。我认为,《山海经》里所记载的那些事也跟其它许多上古文献所记载的故事一样,最初都是口耳相传的,至于这种口耳相传的情形究竟始于何时,很可能是极其渺远的时代。

夸父形象象征着中国哲学传统的刚健进取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读夸父故事,我们强烈感受到一种昂扬奋进的精神力量。尤其是在他饥渴难耐、“渴欲得饮”的情况下,“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毫不气馁,想方设法补充水分,恢复体力,以便继续“追赶太阳”,更表现出一种积极奋发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乃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哲学精神的一种主导倾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精神。这种真正的英雄主义,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还有死而后已的坚韧精神。确实,总起来看,夸父精神与尼采的酒神精神有相当一致的特征,即具有一种非理性主义的性质。

女娲形象象征着中国哲学的柔韧包容的精神传统。博大宽厚的包容精神。在中国哲学中,“地”一向是作为宽容博大的象征的。女娲精神与“地”具有密切联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大地的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上文谈到女娲造人、作为“高媒”之神主管婚姻生殖,都表明了这一点。协调和谐的和合精神。“和”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突出的精神传统,而女娲精神就是其早期神话体现。较之夸父精神,女娲精神似乎更具“实用理性”的意味:如果说夸父精神更接近于尼采的酒神精神,那么女娲精神就更接近于尼采的日神精神。

儒、道两家的哲学,其实正是夸父精神和女娲精神进入轴心时期以后的两种表现。儒家入世,崇尚有为,富有进取精神,正是夸父精神的体现;道家避世,崇尚自然,富于退让精神,乃是女娲精神的体现。当然,进一步讲,儒道两家各自分别亦兼有夸父精神和女娲精神,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袁珂、周明 《中国神话资料萃编》

尼采 《悲剧的诞生》

无名氏《山海经》

刘安 《淮南子》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