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传说 > 列表页

清苑民间传说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14  分类: 传说 手机版

篇一:保定民俗二三事

家乡民俗二三事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保定市,保定市地处河北省中部,是一座有2300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元明以来,历为京南重镇,畿辅要地。保定是1986年国务院命名的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多少年来,这片土地滋养出大批的文学家、诗人、创作家、表演艺术家、书画家和多种文化工艺人才,曾获得“戏剧之乡”、“中国民间音乐之乡”、“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雕刻之乡”等多种称号。这里曾是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发源地。这里还是新时期双拥共建模范城的诞生地。这里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下面我将说说我家乡的民俗。

一、饮食民俗

1、驴肉火烧

驴肉火烧可谓保定名吃,选用肥嫩适中的小驴肉,经过精细的加工制作而成,配以刚刚出炉的、脆软的火烧,吃起来回味无穷。

2.冰糖葫芦

保定的冰糖葫芦在省内远近闻名,丝毫不输北京庙会上的花样,种类有全部山楂的、山楂加红豆沙馅、山楂加绿豆

清苑民间传说

沙馅、麻山药(正名为淮山)的等等,款款诱人。当地最正宗的字号是糖葫芦王,有一年他们的冰糖葫芦还进入了央视春节晚会的现场。

3.保定槐茂酱菜

保定槐茂酱菜具有300多年历史,生产的酱菜、面酱、酱油、食醋在国内享有盛誉,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青睐。

4.高碑店豆腐丝

高碑店豆腐丝,采用优质大豆,经过筛选、浸泡、磨浆、煮沸、去渣、凝固、压片、切丝、卤煮、捆把10道工序制成风味独特的五香豆腐丝,是老幼皆宜、家肴游膳之佐餐佳品,有“素食之首”之美誉。

5、定州焖子

定州最有名的特色小吃是——焖子。它是一种肉类熟食,比常见的圆火腿还粗,胳膊粗,是一种肉食肠。制作方法是将瘦肉和一定比例的肥肉,和山药粉和一起,用老汤熬制,然后蒸熟,一根大约有5斤。

二、地方特色民俗

1、保定老调

老调,又名老调梆子、老生调,从元代时尚小令“河西调”变化而来。保定老调的艺术形式,以舞台表演为主。它的唱腔唱腔显得雄浑宽厚、粗犷高亢,给人一种深沉凝重、威严雄壮、气势恢宏的感觉。老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中央的领导同志曾鼓励说:“保定有宝,老调不老”。 1

2、保定三宝

保定府过去是河北省(一度称直隶省)的省会,在民间传颂着:“保定府三件宝,铁球、面酱、春不老”,现在河北省该说六件宝了。

先来说一下三宝之一的铁球。保定府的铁球,磨洗得又圆又滑,还像拳击中分重量级、轻量级一样,重量也有区分。它不仅是精妙的工艺品,有趣的娱乐工具,而且有着强身健体的功能。保定健身球在明代就有了。它的玩法也有无穷乐趣与奥妙。面酱主要是指甜酱,是北方面食中一种不可少的佐料。保定府天福号的甜酱,远近闻名。甜酱好,完全是用上等面粉晒的。春不老在南方叫“雪里蕻”,是芥菜的一种,直到暮春三月,它才露面,取了“春不老”这个名字,春不老有一点辛辣的味道,在保定有两种吃法,一种是腌菜,用另一种是新鲜菜生拌。

3、保定地方特色音乐

保定地方有涞水洛古乐,高洛村有一种村民自愿参加、义务排练、义务演出的民间器乐演奏会社——音乐会,全名“高乐蓝旗音乐圣会”,也称“音乐大善会”;还有雄县赵岗古乐,雄县赵岗村音乐会一本民国年间的手抄本乐谱,记载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古代乐曲,;最后就是定州子位吹歌,子位吹歌是冀中民间鼓吹乐的典型代表,定州市子位镇是子位吹歌诞生和流传的地方。1996年文化部命名子位镇为“中国民间音乐之乡”。

4、保定敬老健身节

长寿之城——保定,自古以来,就有强身健体的习惯,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无论是老人,还是中、青年都是如此,保定人由于这一特殊原因,其平均寿命明显高于全国,为了纪念保定人这种对人类有益的活动,每年由保定市人民政府组织民间自愿参加的一年一度的中国保定敬老健身节于10月1日至10月10日在保定市召开,这是保定独有的节日。

5、保定地方特色节目

首先是徐水舞狮,素有“北狮之宗”之称,在被誉为中国“北狮之乡”的徐水县北北里村,有北北里狮子会,它创建于1925年。到现在,国内杂技界仍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吴桥杂技霸天下,徐水狮子顶呱呱。”其次是涿州皮影涿州的皮影,被称之为“涿州影”。 “涿州影”作为涿州历史上一个亮点,也理应拂去蒙尘,发出光辉。最后是满城寸跷,寸跷发源于满城东于河村,在1991年正月初一,由该县编排的寸跷舞《小羊倌》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

6、保定特色工艺品

(1)曲阳石雕

曲阳石雕佛像造型庄重优美,面貌严肃威武,或慈蔼端庄,线条流畅,至今仍是传统的主要石雕品种。在曲阳县西郊村的一座寺庙里,至今还保存有一尊唐代雕塑的汉白玉站佛。

(2)易水古砚

2

产于河北易县。易水古砚的造型分鱼、龟、龙、蚕、蝉、琴、棋七大类,共有一百二十多种雕图。其雕花图案古雅大方,多以吉祥幸福、神话传说为题材

(3)易县绞胎瓷。 易县绞胎瓷不仅沿袭了绞胎瓷的传统技术,而且在色彩和设计上吸取了彩陶的长处,形体新颖美观,手感细腻柔和,是观赏、收藏、实用于一体的艺术珍品。 (4)涞源窗花

涞源窗花,是剪纸艺术的一种,以宣纸为原料,刀工刻制为主,再加颜料点染而成,题材以花卉、鸟兽日鱼、戏剧人物为主。造型质朴,生动有趣,彩色艳丽喜庆,民间艺术特色浓郁,涞源窗花从清乾降年间兴起,至今已有近200多年的历史。

三、最有影响力的民俗

1.春节

俗称“过年。过年是从冬至开始算起的。在保定一带还流传有民谣—小孩小孩你别烦, 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喝几天, 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糊窗户。 二十六,炖炖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1)冬至节

二十四节气之一。从冬至起开始数九。家家户户吃饺子,俗曰: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

(2)腊八节

俗称腊八儿。民间有“吃罢腊八饭,开始把年办”的俗语。腊八粥象征五谷丰登,还有人在树上涂腊八粥,并祈祷说:大树小树吃腊八,来年多结大疙瘩。

(3)祭灶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摆设灶糖,送老灶爷上天,并让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求来年合家平安。正月初一早上请回灶爷,“腊月二十三日去,新春初一五更来。”

(4)除夕及年间

全家团聚守岁,又称“熬福”,睡得越晚,来年越有福”。燃放鞭炮,表示辞旧迎新。早上吃饺子,中午摆家宴,晚上吃甜食。一天中不许斗嘴,不得摔碎碗盘,摔碎了,要马上说“岁岁平安。”以兆来年万事如意,合家欢乐。邻人见面,互说吉利话。晚辈向长辈磕头问候,长辈为孩子发压岁钱。初二到初五,出嫁女子要娘家“拜年”。携带礼馍、礼条(带肋骨的猪肉)、四种鲜青菜(寓四季长亲)。 大年初一是不允许出嫁了的女子在家过年的,说这样会是娘家人一年不走运。如果家里有长辈去世,大年初一就会有很多忌讳。例如,家里人不能出门,不能拜年,不能贴对联,省略掉很多过年的习俗,需在家反思自己是不是在老人生前对老人有什么照过不周的地方,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教育子女孝敬老人。

2.龙头节

3

保定流传着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的民谚。传说二月二是主管降雨的龙王露头的日子,人们企盼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便在这天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保定市西南郊有座专为龙王建造的龙潭庙。据清同治年版《清苑县志》载,龙潭庙为北宋元佑年间萧德修。每年的二月二这里都举行热闹的龙潭庙会,为保定两大庙会之一。这一天,人们有吃煎饼和炸食的习俗,炸食的形状很像龙体。妇女在这天不能做针线活,以免扎伤龙眼。二月二这天有个特色活动即“插小鸡“。在二月二来临之前用秫秸(甘蔗的一种)皮扎成小鸡的形状,在二月初一晚上插在自家的门窗上面。取鸡吃毒虫之意,借秫秸皮的小鸡来驱逐毒虫。要插到二月二晚上再取下来。据说这样一年家里都不会有蝎子,蟑螂等虫子。

3.烤柏冰

烤柏冰即烤柏树枝。是指在正月十六的下午,很多人会去太子庵(山名)的庙上拜佛,然后折很多柏树回家。晚上的时候会好多人聚在一起烤柏树枝,也可以把家里的扫把仍进去一起烤。烤的时候要烤遍全身,这样就能百病不是生。烤柏冰就是取考柏病的谐音,据说在正月十六这天烤了柏冰就会一年身体健健康康。

4.回娘家

保定有新娘“回门”的风俗。回门就是回娘家。新娘要在出嫁的第三天(单日成亲则第二或第四天,回门选双日表示成双成对),带上礼品和新郎一起回娘家探望双亲。在这天,娘家的嫂子们要与新姑爷戏耍,小辈则藏新姑爷的东西要喜钱,丈母娘则让女儿回婆家时给新女婿带好吃的。在回门后的第十日,新娘的父亲会接新娘回家住七天,七天结束后再由新娘的母亲的母亲把新娘送回夫家。

5、上庙

庙会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保定上庙的风俗由来已久,多在春季和秋后。人们春季烧香拜佛求风调雨顺、一年平安,秋后则烧香还愿。现在保定的庙会各有不同的特色,如安国祁县的中药材庙会、曲阳下河的骡马庙会等。庙会一般为三五天,也有十天半个月的。庙会期间,人们除了进行贸易活动外,还搭台唱戏,民间的踩高跷、耍狮子、龙船、旱船、武术等也在庙会上表演。

总之保定历史文化悠久,民俗都带有浓重的北方特色。其中饮食,旅游,是保定的最大特色,我也真心的希望大家来我们保定旅游,感受保定带给你们的一切!

4

篇二:清苑戎官营

3、绣球龙灯

清苑县孙村乡戎官营村的绣球龙灯起源于明朝万历九年(1581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986年经过挖掘和整理,目前绣球龙灯已获国家专利, 并被载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河北卷)。绣球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组成。其特点是突出灯的特色,在夜间表演时,点燃蜡烛,使龙体晶莹剔透,其造型 别具一格。表演形式变化多样,形象逼真,气势壮观,具有极高的观赏性。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和小康社会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 长足的发展,戎官营村的绣球龙灯艺术团也在不断进步,成熟、壮大,多次代表省、市、县参加重大庆祝活动。1999年9月参加省首届民间艺术节获一等 奖,12月参加北京全国舞龙大赛获银奖,同时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的庆澳门回归大型活动,2000年10月在文化部社图司和重庆市组织的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中 荣获中华舞龙群珠飞腾奖,其精彩的表演受到了各级领导、行家以及观众的一致好评,为清苑争得了荣誉。

清苑县孙村乡戎官营村绣球龙灯在明万历年间就已经有记载,1581年立会,距今已经400多年的历史。戎官营村绣球龙灯以其独有的特色已被载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

■国公营村中的观音禅寺是保定市境内目前最大的佛教寺院,为保定市佛教协会驻地。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阁、念经堂、当阳宝塔等。观音禅寺建于隋朝以前,金大定,明正德十六年、明天启三年重修,抗日战争中被毁。1990年后,当地居民再次捐款重修。

河北清苑县保护发展戎官营村“绣球龙灯”

新华网河北频道8月27日电(慈艳峰、杨守勇)曾经一度险些失传的河北省清苑县戎官营村 的传统舞蹈项目“绣球龙灯”,近年来在市场大潮中焕发生机,多次参加全国各地的大型活动。目前,已被列入河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绣球龙灯”已 申请国家专利。

据碑文记载,戎官营村绣球龙灯起源于明万历九年,由村民戎轩首创,已有400多年历史。其组织初名“云龙圣会”。绣球龙灯,由龙 头、龙节、龙尾三部分组成,因龙身由绣球形身段组成而得名,是群众自娱性的广场艺术。表演分两种,一是“踩街”,边行进边舞蹈,队伍雄壮,步伐整齐,体现 龙的威严;另一种是“撂场”,在街头、院落、空场表演,组字摆图,内容繁复,体现中华文化的深邃。常见的图式有“二龙出水”、“龙马献图”、“炼石补 天”、“大舜耕田”等20余种,其表演套路多根据上古传说演绎而成:“龙马献图”出自河图洛书的传说,“炼石补天”出自女娲补天的神话,“大舜耕田”则通 过摆“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字样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尤其是夜晚表演时,绣球龙灯造型美观,晶莹剔透,光彩夺目,龙灯上下左右翻腾旋转,灵活委婉, 犹如真龙遨游于云海,形象逼真,令人心旷神怡。

戎官营村绣球龙灯文革期间一度险些失传。近年来,随着当地的重视,加上各地吉庆盛典和舞龙赛事增多,绣球龙灯再次腾飞,舞龙队成员 发展到50余人,多次参加全国各地大型活动,先后获得河北省首届民间艺术节一等奖,“国安杯”中华舞龙大赛银奖,第14届“龙潭杯”中华民间优秀花会大赛 铜奖,首届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全国舞龙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精彩的表演赢得众口皆碑的称赞。

早期的绣球龙灯,用藤皮编成单层圈架,用纸糊涂上红、黑、黄、蓝等色,内置特制蜡烛,表演时,无论怎样转动,蜡烛始终直立。多年 来,绣球龙灯不断改进,演变成双层绣球龙灯,圈架由藤皮改为竹皮,最终确定为钢丝圈架,安装改为折叠,绣球由纸制改为红绿绸布制作,由蜡烛改为灯泡照明。 (完

要农产品:李子,马铃薯,绿苹果,火龙果,榴梿,大葱,甜菜,椰子,辣椒

概述

清苑绣球龙灯是起源于明朝的汉族民俗舞蹈。舞龙俗称耍龙,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相信它既能除恶辟邪、降妖伏魔,又能兴云 作雨使五谷丰登,由图腾崇拜意识,后演变为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汉族民俗活动。所以人们常常把自己的命运和美好的愿望与龙连在一起。天旱无雨时人们盼望龙 能恩赐及时雨,逢年过节时人们舞龙祈求人寿年丰。清苑县戎官营的绣球龙灯就是这样代代相传下来的。

起源

作为一种汉族民俗文化,戎官营绣球龙灯,从师承关系上,只能推算到清同治年间的王老印。但据原孙村娘娘宫内有一幢明朝万历九年立的《重修娘娘宫碑记》,在施主栏内,有戎官营“云龙圣会”会首戎轩的名文。这说明早在四百多年前,戎官营就有了绣球龙灯。

表演

绣 球龙灯由龙头、龙体、龙尾三部分组成。共十二节(闰年十三节),每节代表一个月,两条龙共二十四节,象征农历一年二十四节气。各节之间断开,每节由两个绣 球状的圆球构成,球内有蜡烛点燃后,灯芯向上永不息灭。表演时各节随龙头舞动,引龙人持彩球(龙珠)戏逗红、绿两条龙作舞。其表演形式分踩街和撂场两种。 表演内容有二龙出水、龙马献图、跃龙门、龙门阵、大过桥、月亮门、抄连环、二龙逗宝珠、金龙盘玉柱、二龙戏水、摆字、吐字等。绣球龙灯既有巨龙腾飞之势, 又突出了灯的特色,两者并存,钢柔相济,极具观赏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绣球龙灯得以迅速发展,建国初期戎官营绣球龙灯在保定市大街上舞动,夜晚把路灯全部关掉,两条火龙腾飞翻舞,气势壮观,绣球龙灯已被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北卷)。

,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出炉,保定四古村入列“中国最美”。入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四个村落分别是清苑县冉庄村、戎官营村、国公营村,顺平县南腰山村。

清苑县孙村乡戎官营村绣球龙灯在明万历年间就已经有记载,距今已经400多年的历史。清苑县闫庄乡国公营村中的观音禅寺是保定市境内目前最大的佛教寺院,为保定市佛教协会驻地。观音禅寺建于隋朝以前,金大定,明正德十六年、明天启三年重修,抗日战争中被毁。1990年后,当地居民再次捐款重修。

篇三: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

中华民族寻根问祖的八大朝宗圣地

山西洪洞大槐树、苏州阊门、江西瓦屑坝、湖北麻城孝感乡、山东枣林庄、广东南雄珠玑巷、福建宁化石壁村、河北小兴州

中国历代移民和姓氏迁徙,大都发生于社会激烈动荡的历史时期,因而呈现出时间相对集中,数量相当巨大,流向较为明确,地域相对固定等明显特征。尤其是明清以来,由于版图扩大,幅员增加,以及战争频繁等多种原因,政府多次组织大规模官方移民,形成了八大著名的移民出发地和集散点,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报本溯源的朝宗圣地。

一、山西洪洞大槐树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一脍炙人口的民间俗语,极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山西洪洞大槐树,在我国移民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炎黄子孙对洪洞大槐树的眷恋之情。据史、志、族谱等文献记载和众多的专家学者调查考证,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有组织的官方移民。始于金初天辅年间(公元1117~1123),延至清代乾隆时期(公元1736~1795),历经金、元、明、清四个朝代,时间跨度达六百余年。移民次数在20次以上,有确凿文献记载的即有18次。其中以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次数最多(10次),规模最大,移民量达80万以上。移民姓氏,几乎涵括了北方常见的一百多个姓氏。

洪洞大槐树移民,多为官方组织的强制性移民。每次移民都发给川资、路引,并在安置地根据人口,发给土地、种子、耕牛、农具,并免除三至五年的钱、粮、税收,是历代移民中最为成功的范例。洪洞大槐树移民,多来自太原、平阳、泽、潞、辽、沁及汾州、代州等府州各县。移民流向主要是山东、河南、河北、北京、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而后辗转迁徙,播向神州大地。使洪洞大槐树成为中国历史上移民次数最多、规模最大、辐射地域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移民点之一,也是炎黄子孙最为眷恋的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二、苏州阊门

苏州阊门是苏北民众心目中的移民圣地。据史籍、方志和族谱记载,苏州阊门移民集中于元末明初,当时群雄并起,割据称王,张士诚据苏州与朱元璋争衡天下。及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璋遂“驱逐苏民实淮阳二州”。苏州阊门遂成了移民的出发、集散之地。于是扬州、江都、泰州、淮安、泗阳、高邮、宝应、盐城、阜宁、东海以至于连云港等地,都有了苏州阊门移民的后裔。如宝应县之刘氏、乔氏、王氏,兴化市之顾氏、张氏、朱氏、周氏、姚氏、杨氏,泰和县之葛氏、徐氏等,即是此次移民后裔。大名鼎鼎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等文人,其祖籍均来自苏州。

三、江西瓦屑坝

江西瓦屑坝也是明初移民集散地之一,是当今安徽安庆一带众多姓氏所公认的始迁祖籍。元朝末年,群雄并起,烽火连天,地处南

北要冲的安庆府即成为群雄逐鹿的必争之地。徐寿辉、陈友谅、朱元璋你来我往,征伐攻杀,致使安庆一带战乱不已。屡次易帜,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相形之下,江西饶州路之鄱阳、万年、东平、景德镇则较少受战乱波及,人口稠密。明政府为鼓励向人口稀少的地区移民,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政策,饶州路之贫民纷纷北迁到安庆所属各县,形成一股移民浪潮。此次移民,虽然史无明文记载,但在方志、族谱中却有大量资料足以证明。如在安庆市图书馆所藏36种族谱中,迁自瓦屑坝和鄱阳县的姓氏即达18个,迁自饶州和江西的达26个,占72%以上。因此,安庆民众多把江西瓦屑坝视作自己的始迁祖地。由于历史的变迁,江西瓦屑坝的确切地址已难以确考。据移民史专家葛剑雄等调查考证,今江西鄱阳县之瓦燮岭即为当年瓦屑坝故地。

四、湖北麻城孝感乡

“湖广填四川”是流传于四川民间认祖寻根的俗语,意即四川民众来源于湖广。“湖广”一词为明代“湖广布政使司(即行省)”的简称。大致相当于今湖南、湖北两省行政区域。但元末明初迁入四川的移民多来自湖广北部,即今湖北。元末之际,湖广一带是反元义军徐寿辉、彭莹玉等红巾军活动的主要区域。元至正十七年(1357)徐寿辉部将随州人明玉珍率部西征,相继攻占重庆、成都。至正二十年徐寿辉为陈友谅所杀,明玉珍遂据蜀称王,国号为夏。明玉珍所部多为湖北人士,徐寿辉被杀后,其旧部多入川投奔明氏政权。明氏政权在四川轻徭薄赋,保境安民,又吸引了大批湖北民众入川。及至朱元璋攻灭陈友谅之后,纵兵烧杀,四川更成为湖北百姓避难的乐土。明洪武

四年(1371),明将汤和、傅友德率兵入蜀,攻灭明氏政权,又多次移民入川,大批湖北人相继入川,遍布四川各地。明清之际,四川再次遭受严重破坏,人口锐减。于是又有大批移民陆续入川。其中大部分来自湖广,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基本格局。由于湖北麻城孝感为移民入川的集散之地,故四川民众多把麻城孝感视作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而当年的麻城孝感今属何地,尚无定论。有的直指今湖北孝感市,也有的经考证说是在今湖北红安县城关镇一带。 明玉珍遂据蜀称王,国号为夏。明玉珍所部多为湖北人士,徐寿辉被杀后,其旧部多入川投奔明氏政权。明氏政权在四川轻徭薄赋,保境安民,又吸引了大批湖北民众入川。及至朱元璋攻灭陈友谅之后,纵兵烧杀,四川更成为湖北百姓避难的乐土。明洪武四年(1371),明将汤和、傅友德率兵入蜀,攻灭明氏政权,又多次移民入川,大批湖北人相继入川,遍布四川各地。明清之际,四川再次遭受严重破坏,人口锐减。于是又有大批移民陆续入川。其中大部分来自湖广,形成了“湖广填四川”的基本格局。由于湖北麻城孝感为移民入川的集散之地,故四川民众多把麻城孝感视作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而当年的麻城孝感今属何地,尚无定论。有的直指今湖北孝感市,也有的经考证说是在今湖北红安县城关镇一带。

五、山东枣林庄

该村位于兖州东部丘陵山区,地处兖州府城郊,正当济南各州县南下的交通要道。元末明初,未受战乱波及,人口较为稠密,具备了集中移民的基本要素。虽然在官方文献中未曾发现有关移民的记

述,但在安徽濉溪县志中却发现了在明洪武年间和清初由山东迁民。本县的记载,并标明占本县人口80%以上的“周、吴、郑、王、李、丁、梁七姓”均为山东移民。笔者近年来在从事姓氏、族谱研究中,也曾多次收到辽宁、吉林等地民众的咨询电、函,称其祖籍原系山东枣林庄。清初移民加强边疆,迁居关外要求帮助查证山东枣林庄的确切位置和迁徙史实。这也可作为山东枣林庄为明清移民点的旁证。

六、广东南雄珠玑巷

广东南雄珠玑巷是宋元时期北方移民迁徙岭南的集散之地,是珠江三角洲众多姓氏念念不忘的发祥祖地。在众多的族谱资料和民间传说中,都大同小异地反映了南雄珠玑巷移民的历史事实。据说,珠玑巷原为北宋京城开封府的一条巷名。当宋室南渡时,南迁臣民落户南雄之后,为表达对故都的怀念,将自己的聚居之地取名珠玑巷。这是效法东晋以来,偏安江南的历代王朝,侨置郡县的传统作法。当然,珠玑巷作为幅员有限的弹丸之地,不可能会有大量人口以供迁移,但其地处南下岭南的交通要塞,自然而然会成为岭南移民最为眷恋、印象最深的集散之地。据曾昭璇、鲁宪珊两位先生对家谱、方志等有关资料的统计和实地考察,列出珠玑巷移民家族多达79支。因而珠玑巷也就成为无数岭南人精神上的故乡,成为维系他们桑梓之情、宗族之谊的根之所在。

七、福建宁化石壁村

宁化石壁,原名玉屏,也名石碧,由22个自然村组成。它位于武夷山脉东麓,福建省西隅,北连江、浙,南接粤、桂,四周山环水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