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范文 > 邓小平理论 > 列表页

邓小平理论形成时代背景是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12  分类: 邓小平理论 手机版

篇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一、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1.

(1) 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理论基础。邓小 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它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澄清被搞乱的理论是非,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时代要求,用新的思想观点发展马克思主义,说出一些老祖宗没有说过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

(2) 历史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教训。邓 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过去所犯的“左”倾严重错误,深刻地分析了犯错误的原因,同时又坚持地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

(3) 现实基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邓小平理论是对党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热情地支持、鼓励、保护、引导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伟大创举。他领导中国共产党从总结群众的成功实践的经验中,也从总结工作中的某些失误的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经验上升为理论。

(4) 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 环境和时代特征进行科学分析的成果。邓小平精辟地分析了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阐明了争得较长时间和平环境进行国内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这个时代的趋势,研究了许多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为中国共产党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对外开放以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复杂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冷静沉着,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提供了明确的指针。

2. 邓小平理论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 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善于概括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敏锐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巨大理论勇气,对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补充:(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3. 形成和发展 开始形成: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也标志着邓 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理论成果开始形成。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式确立: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 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科学命题。

基本形成: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 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初步形成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党的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主 要内容做了系统概括,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进党章。 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科学体系和时代精神做了全面的概述。

3.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4.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思想

第一、 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 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等,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二、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指 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第三、 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方针政策对我们今天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思想。 二、邓小平理论主要内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活得灵魂,它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 展的全过程。邓小平理论的全部内容,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产物。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1)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1978年12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 向前看》的报告。他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讨论的意义,强调“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发展,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有力地推进和保证了拨乱反正与全面改革的进行)1980年2月29日,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指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同时,把解放思想鲜明地提到了突出的位置,丰富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2)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是:

A.

邓小平确定了解放思想的科学内涵,指出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B.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坚持实事求是必须立足 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的基本观点出发,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必须立足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放思想绝不是脱离实际的胡思乱想,必须从实际发展,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3) 从实践标准到“三个有利于”标准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 实践,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必须尊重群众的愿望和群众的首创精神,认真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善于总结群众创造的经验,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应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检验一切改革得失成败 的最主要标准。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应当成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992年初,邓小平又在南方谈话中把生产力标准拓展为“三个有利于”标准。十四大报告指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标准。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实践标准和生产力标准,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直接的哲学基础,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指: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 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

2.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邓小平提出要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其实质就是要求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一、 把解放和发展生产纳入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 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突出特点。

第二、 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 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它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帮助我们自觉地把这一本质属性的要求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整体布局和奋斗目标的各个方面,推动我们更加清醒、更加努力地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懈奋斗。

(2)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对于统一认识,促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保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判断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第二.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邓小平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针对性,一方面是过去只着重于巩固和扩大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而忽视了更为基本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目标;另一方面是防止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少部分人富而大部分人穷的两极分化和其他消极现象。这两种情况都不可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我们能够从更深层次认识社会主义,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能够充分体现出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道路,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

总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既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根本任务与根本目 的、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确立这一任务的依据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既是我们搞社会主义的目的,也是检验我们是否真的搞社会主义的标准。我们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一不能靠阶级斗争,二不能用压低人民群众合理的消费需求的办法,唯一的出路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不发达的状况,消灭贫穷,提高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为在我国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解决我国社会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不仅需要凭借生产力的发展,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需要凭借生产力的发展,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使社会主义生机盎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物质条件。总之,我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特别是先进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确立这一任务的依据:同第五页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第一, 判断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 出来的。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第二, 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机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时起时伏,

世界还很不安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学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第三,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以多样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仍是党在21世纪伟大而艰巨的三大历史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变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第四, 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 伍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既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课题。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是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就要求党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自身的建设。

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2004年写进宪法。始终做到“三个带”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总过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事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全面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这些重大课题提供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目的、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等重要思想,对我们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整体。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篇二: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摘要:时代主题的转换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也就是其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关键字:和平与发展、历史依据、现实依据、科学体系、地位

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的科技革命和世界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时代主题逐渐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这为我国一心一意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普遍认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首先,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直接推动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对外开放方针的贯彻。国际政治格局的主流由对抗转向缓和,世界由准备战争转向争取持久和平,东西方国家由相互封闭转向相互开放,不同意识形态由相互排斥转为相互渗透、相互抗争,世界整体联系加强。新的条件,新的实践,必然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其次,战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及其引起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为我国既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成为促进改革图强、加速发展的重要外因。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引发了传统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内在矛盾,另一方面又为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手段。另外,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遭遇的挫折,尤其是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进一步促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许多深层次问题重新认识和思考。总之,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敏锐把握是他创立“特色理论”的必要前提。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也就是其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社会主义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发生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长时间的“左”的错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失误产生的原因,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使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和巨大的发展。邓小平领导党从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建设的规律,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推向前进。

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根据有两个方面:一是新的社会实践,二是人民群众迫切的理论需要。就前者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的最新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探索,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理论原则、发展战略和指导方针,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形成了理论的基本框架。就后者来说,邓小平理论是适应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是对人民群众的迫切理论需要而做出的积极回应。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社会如何向前发展的问题又十分突出地摆在大家面前:中国的国情到底有什么特点,中国社会到底处在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的那个阶段上,社会发展的目标、动力、战略到底应当怎样认定等。这一系列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迫切需要在理论上做出正确的解释和回答,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实践的需要呼唤着新理论的诞生。在上面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了指导中国实践的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它同样有一个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些基本观点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除了上面指出的几个方面外,邓小平理论体系还包括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党的建设等各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个方面进一步发展的科学体系。

为了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21世纪,1997年9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科学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邓小平理论有着其不可忽视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它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网址:

http://edu.qq.com

http://zhidao.baidu.com

篇三: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8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国际竞争的重点日益人军事转向科技经济领域,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范围内的众多矛盾,阳围绕着和平与发展这个主题展开的。邓小平正是从这种世界格局的变化出发,以求实的科学态度,对当代世界的矛盾和问题做了深刻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不开中国。邓小平正是以此为立论的基础,以这种时代眼光和世界历史眼光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中国的发展思路,从而形成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可以说,对世界历史主题变化的深刻把握和准确判断是邓小平理论得以形成的时代根据,也使邓小平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前夕,是这一理论的准备和初步提出的阶段。1976年粉碎“四人帮”的胜利,把我们党和国家从危难中拯救出来。但是,“文化大革命”带来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方面的后遗症还很严重。党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讨论,我们党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中摆脱出来。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决议在系统总结三十二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十点经验。这十点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雏形。

二、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是这一理论初步形成的阶段。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和使用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党的十二大报告系统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并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代化”、“高度民主”、(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邓小平理论形成时代背景是)“高度文明”三位一体,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大建设一起抓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党的十二大以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框架逐步形成。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轮廓,明确提出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括和全面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六条具有长远意义的指导方针,并明确提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至此,我们党已经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有了比较充分的论述,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三、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是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的阶段。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又在十二条原则的基础上,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别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经验,鲜明地回答了经常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从而使邓小平理论的主线和轮廓更加清晰。

四、党的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正式确立命名的阶段。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进一步阐明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且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写进了党章。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确立和命名。

从以上的历史回顾可以看出,我们党能够形成邓小平理论,是来之不易的,它是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引下,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引导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