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读后感 > 列表页

读活出自我读后感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20  分类: 读后感 手机版

篇一:读郭初阳文章有感

读郭初阳《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有感

做一位有思想的教师

小陈中学刘小娟

郭初阳,生于20世纪70年代,曾执教中学语文12年,后告别体制,与友人共创了“越读馆”,进行语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这本《一个独立教师的语文之旅》是他在语文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基础上写成的教育随笔。文字中无不流露出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教师对现实教育现存问题的思索,以及自身的努力,他有自己明确的课堂目标,那就是“培养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敢于表达的公民”。

这是郭初阳老师关于语文学习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这本书旁征博引,立意鲜明的指出了我们语文教育的扭曲和盲点,而且有理有据有节,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育的希望,如果中国的语文老师都能跟郭老师一样善于思考,追求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那么中国的语文教育应该有了翻天覆

读活出自我读后感

地的变化。

教师,无论是哪门学科的教师,都应该在实施教育影响之前思考一下:我想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给予学生怎样的影响?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关于教育的终极目的,许多学者进行了探索,但最终都落于“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这首先是人学”,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无不印证了“人”是教育的起点与归宿,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让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当我们时刻以“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来审视自己时,我们会发现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走在“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的路上。

读了此书,我脑海中始终闪现的念头就是:无论哪门学科的教师都要努力去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思考学生成长必须、而现存教育缺失的内容。

人在成长的不同时期关注点不同,他们所需要的外在的指导与帮助自然也就不同。作为一个教育者要努力知晓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所求,并给予及时的关怀与帮助。然而受制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本该给予学生了解的东西,家长或老师却羞于谈及,更不会去进行专业的引领。虽然现在不少学校已经开始进行了青春期教育及生命教育,但我们依然能够感到,学生们并未能够得到满足,因为一些东西,更多的是一种“指导式”、“命令式”的介绍,并没有能够触及学生的心灵,更没有得到具体的指导。诚如郭初阳所讲“性教育和死亡教育,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两大缺失。漠视性教育,让人不懂得去爱自

己的伴侣,影响的是今后的婚姻;漠视死亡教育,让人不懂得此生为人的珍贵与短暂,造成个体对生活的冷漠和生命的轻视。”

社会在飞速发展,教育又岂能落后呢?当前教育的缺失又何止是这两个方面呢?理财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同样缺失。如今的学生如何面对自己越来越多的“零花钱”,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些“零花钱”;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如今都拥有QQ号,尚在怀中的孩子都可以抱着平板电脑或拿着手机,又该如何引导呢?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会关注学生成长必须、而现存教育又缺失的内容,并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学生成长。是的,我们并不专业,我们不能给予学生全面的帮助,然而只要我们教师有力而为之,总能给予学生一些帮助,“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自然,如果教育部门能够对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对教师进行更加好的指导,将更会引导孩子的成长。“负责死亡教育的教师,与负责性教育的教师一样,需要经过专业培训,掌握大量相关的学科知识,才可以胜任这一重职。”

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主动思考当前教材内容存在的合理性。

“凡是书上存在的,都是对的。”许多时候,我们沿袭着这些观念,并告知学生要尊重文本,有的时候,甚至让学生去强行记忆。然而,对于教材内容本身的合理性,我们却思考的较少,我们自身有时就缺乏这种批判的意识,更很难去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了。编委的工作人员根据时代的变迁,对于教材中的内容也在进行一定的修订与删减,记得我们小时候学过的那个奋不顾身的赖宁的故事,如今在课文中是再也看不到了,因为它可能会对孩子产生错误的引导,孩子的生命本身更重要,以前的“见义勇为”也不再提倡,应该是“见义智为”。

有时,我们说教师备课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然而有时我们所谓的“备教材”却未能真正地走出教材而看教材,而是就教材而“备教材”。当我们正好的认识教材本身时,我们会更好地运用教材。比如当我们意识到教材中的《致女儿的信》只是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六封信里的第一封“这封信里除了那个童话故事之外,几乎别无所有;关于爱情谈话的本质部分,还没来得及展开”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是否可以去寻找到这六封信的内容,认真拜读,来更好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青春、看待性、看待爱情。

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反思自己在“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在对手中的教材进行“审视”后,我们应思考如何使用这些教材。“教教材”是将教材本身作为一种目的,教师只要按照一定的设计,完成教材中的知识点,并引导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就算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而“用教材教”,教材只是一种手段,教师利用教材来使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前一个目标指向的是教材,而后一个目标指向的是人。而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要努力做到“用教材教”。

教教材,我们会努力分析课文内容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字词句的意思,并让学生掌握;而“用教材教”,我们会思考教材本身的合理性,怎样更好地促

进学生的成长。我们有必读课和选学课(课内、课外),教师要根据大纲慎重讲解。可见,一个有思想的教师,他会关心学生,而不会只关注学生的成绩;他做不到去爱每一个学生,但他努力为每一个学生负责。有思想的教师就是这样一个心系学生,并努力“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的教师。

作为一个学生家长,这本书给我开启了一扇窗,让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了明确的方向,我不能在中国的语文教育上改变什么,但是我认为家庭教育更能影响孩子,所以父母也应该延长时间、醒觉生命,以此来言传身教。

篇二:读书心得

读《方与圆》心得体会

杨文娟

冲着书名我随手翻看了《方与圆》一书,讲的就是人际方面的实际事例,感觉此书很不错,于是我就认真阅读了此书。读了以后,深感“外圆内方”的确该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座右铭。

《方与圆》其实讲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对工作、对学习、对生活的几个方面作了全面的诠释。

什么时候该“方”,什么时候该“圆”只要把握了它的真谛,你就会顺风顺水,不为环境左右,活出自我。

本书的作者丁远峙先生,毕业于师范学院物理系,教过书办过公司,现在还身为数家公司的常务董事及顾问,是将奋斗的理论与自身实际相结合的典范。他的著作是全国最畅销的人文书,他的讲座感染了千百万人,深圳企业家协会以及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深圳大学等一些著名企业和大专院校都邀请作者举行过讲座,作者还在电台、电视台,举办过长期讲座,是目前最热门、最受欢迎的关于励志、人生方面的演讲大师。《方与圆》一书全国发行量超过500万册,风靡港、澳、台及韩国。

那么《方与圆》给我什么样的启示呢?它没有使我由矮变高,但它改观了我的品质,帮助我深刻地认识人,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教会我如何为人处世。古训说的好:做人要“外圆内方”,即内要方正,外要圆通;既有鲜明的棱角,又有处世的技巧。只有把握好这其中的平衡点,才算真正把握了自己的人生,从而走向成功。《方与圆》一书从品质篇和技巧篇讲述了一个人如何从加强自身的品质修养开始,通过灵活的处世技巧走向成功。

说来简单,但又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呢?从小老师、家长就教导我们:要想成功,就要好好读书,知识就是力量。于是我们努力地啃书本,拼命地去争第一。但是《方与圆》却告诉我们:学校里成绩一流的毕业后可以做工程师、律师、医生,但成绩一般的却有可能成为他们的老板。这也就是教育学家们念念不忘的“第七名现象”,工作后,成功的往往不是那些在学校里成绩最好的同学,而是当年处于中上游的第七名左右的同学。究其原因,正在于看谁掌握了成功所必需的品质和技巧。优秀品质要具备的三要素:自信、勇气、热忱,这是立身之本。而懂得朋友和敌人的辩证法,懂得赞美的威力和批评的作用等等技巧则是成功之道。 首先自信是万事的保证,有了强烈的自信心,就会觉得做任何事情都底气十足,否则,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就打退堂鼓,哪来成功可言?拿破仑曾宣称“在我

的字典中没有不可能的字眼”,这是何等豪迈的自信。其次是勇气。“勇气,使你立于不败之地”。勇气,就是敢做敢为,就是将计划付诸行动的一种胆识。总是在想,总是在说,却总没有做,就仿佛熔岩在地层运动,但总没有足够的力量喷发。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机会出现,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在于有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其次是热忱,就是要永远保持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对事业的狂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再说说技巧。良好的技巧能让人在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每一天我们都在和人打交道,了解人性的各个方面,再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这是掌握技巧的基本方法。特别是那些刚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方有余而圆不足,碰壁自是在所难免。与其在社会的大浪淘沙中被动地磨去一身的棱角,还不如在伊始阶段就懂得自我调节,少走弯路。

通过阅读此书,它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人性,把握人性的弱点,帮助我树立信心,建立乐观的生活态度,培养健康的心理。正像书中所言,刻意改变自己去掌握某种技巧,是永远无法取得成功的,而优秀的品质才是人生成功的决定因素。我想提醒自己的是,每天对着镜子的时候多一些微笑,那么你看到是就是一个自信的,快乐的,充满活力的,在走向成功的自己。

通过阅读此书,它让我懂得要如何与人相处;懂得如何去迁就别人;懂得如何是尊重别人如何是不尊重别人;懂得如何随着年龄去适应社会;懂得如何去面

对生活中的挫折;懂得用什么心态去对待失败;懂得如何去学习;懂得如何……总之一句,看了这本书我的心态开阔了很多,不再经常走进思维死角;不再……

篇三:读《愿你与这个世界温暖相拥》有感

读《愿你与这世界温暖相拥》有感

“生命是有光彩的,如果说一朵山野中的小花都有盈手的清香,一段腐木都会污浊不散,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可以弥散出味道。”

——毕淑敏

这是一本记录了毕淑敏对自身,青春,世界与生活的善意察觉的温暖散记,透过她那细腻而不失力度的笔触所描绘的人生的种种细节,我看到了生命的美好,也看到了压力、急躁、困惑,以及对心灵陈疾的剖析与审视。

“所有的动力都来自内心的沸腾,如果你做不到一件事,无论是搞好关系,还是寻找爱人,还是减肥,都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想做。”在《愿你与这个世界温暖相拥》的第一辑里,毕淑敏把这段话娓娓道来。确实,在物质充沛的现代生活里,许多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都基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即使是这样,我们还是会看到他们的不满意,奔突不止,躁动不安,缺乏动力和稳定安详。这种心理,归根结底,来源于内心的贫乏,缺乏生活目标,缺乏理想追求。所以我们常惋惜地发现,有的人把现实变成了梦想。由此可见,内心的沸腾是我们动力的决定性因素。那么,这种沸腾又来自哪里呢?毕淑敏她又说:“一个人,如果他是积极向上永不妥协的,那么他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会放射出这种不屈的信号。”我以为,内心的沸腾来自于不妥协的态度,一辈子都嫉恶如仇、绝不随波逐流、绝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持着这种态度生活,又岂会了无生趣?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勤奋学习、积极投身于课外活动、获取更多的生活技能,才算活出自我独特的色彩。不用宣扬示众,高调为人,默默地去努力吧,让未来的自己,感谢今天努力的你!

“每个人内心的能量,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不要制造剑拔弩张的险情来考验我们饱经磨难的灵魂。” 有的人时常喜欢挑战自我的极限:高空跳伞,深海潜水,攀登最高峰;罔顾自己的作息时间,悬梁刺股,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无视身体的健康,饮酒吸烟,日夜作乐……这样的挑战,代价未免太大。没有人的内心是坚不可摧的,有的时候,我们需要他人一个温暖的拥抱和亲切的微笑。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承受着越来越多的来自各各方面或大或小的压力,然后终日怏怏不乐地生活,不愿意让别人看到我们内心的脆弱。但我真的希望,每个人可以再柔软些,不必竖起利刺保护自我。委屈了,就不要强颜欢笑,适当地发泄出来就好了。为什么现代的生活医疗越来越高而生病的人却越来越多?因为许许多多的人都曾坚信自己是内心足够强大的,能够承受起生活赐予的一切苦难,因而默默独自承受一切,不快乐、自卑、焦虑、恐惧,这些不良情绪的累积,憋着憋着,身体自然就毛病百出。我以为,最好的生活状态是:以一颗喜乐的心,微笑面对一切难题。

尼采说过:一切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愿我们每个人都努力积极生活,有梦想,有追求,并且用温柔的态度,与这个世界相拥!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