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读后感 > 列表页

读后老师提供学习方法感悟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08  分类: 读后感 手机版

篇一:《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学第一,教第二

————《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感

这学期我仔细研读了周勇的《跟孔子学当老师》,读后回想,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的教学感悟又多了

读后老师提供学习方法感悟

一份坚定和从容。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魂”。我们以他的精神为“魂”,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魂”,而不仅仅是让他们通过大学的招生考试,然后便不知道心灵将往哪里去了。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教学的准则。“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蕴藏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一、大教教心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一。 我们教育学生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流的学术养育,更是为了能让他们的心灵获得熏陶,即所谓大教教心也。而大教教心正是中国历代优秀教师或读书人秉持的优良传统之一。

孔子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人如何体贴“仁心”。在朱熹看来,孔子堪称圣人。孔子所说的一切堪称完美,他再现了圣人孔子心目中的“大教”,他甚至将“圣人之心”、“圣人之教”与真正伟大的教育视为同一事物,认为教师教学、学生求学都必须“先立大本”,即以圣人或孔子式的“仁心”,这种“仁心”在我们实际教学当中就是那种对学生无私的爱。中国式的大爱学生,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求学与不息探索,为学生做求学、正心的榜样与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学术与人生道路。这种大爱反过来又会激励教师终身求取学问,端正品行,从而将教学引入“教学相长”的最佳轨道。

大教教心在我们是教学中不仅是教学生体贴仁心,更重要的是要把知识教到学生的心里去,即知识传授的前提是如何获得学生的“倾心”——对任课教师的仰慕之心,对所学文化知识的喜爱之心。“亲其师,信其道”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或对学生的管理没有渗入到时下这些思想千差万别的当代学生的内心深处,那我们所谓“生动”的说教也只好算得上毫无意义的忙碌了。因此在我们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真正蹲下来看

学生,和学生平等相处,走进学生的心田,播种知识的种子,才可能收获丰收的喜悦。我们的新课改已经向我们说明“以人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这个几千年前孔子曾经倡导的千年古训的深层含义了。

二、“学第一,教第二”永远是教师不懈追求的教学思路。

“学”仍然是教师的第一命根。有了很好的“学”,就会有很好的“心”与教。 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第一需要是: 要想赢得学生的钦佩与追随,哪怕只是少部分学生的钦佩与追随,都得有真才实学和拿得出手的品行。对教师来说,有学问,行,无需遮掩,是一件多么体贴、畅快的事;没学问,不行,还要“演戏”,是一件多么耻辱、难受的事。

教书不等于教学。教书是教别人的书-----自己不了解的别人编写的教材。教学教的是自己通过学习撰写出来的书,把自己的“学”教给学生,或者是把自己的“渔”送给学生,而不是弄一盘“死鱼”给学生吃。所以在思考教学的时候,与其为了“趋新”或想出更动人并且更新颖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建构新概念,还不如冷静下来,想一想教学的永恒之道,让自己一下子安心算了,然后就去实践。大量的教学实践恰恰可以表明了孔子用其教学实践诠释的“教学之道”支配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他从来没有一句教条,也全无道学气。他所有的教学之道,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等等,都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以及对学生的真实了解为基础。

反观孔子,学问、人格与心意,这些能够赢得学生追随的“法宝”他一样也不缺,而且在学生面前,他历来都是“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所以他的教学以及孔门的师生关系实在值得长期地研究下去。

孔子曰:“圣人所以圣者,诚而已。” 即教师只有虔诚地付出自己的一片仁心,才能创造让学生永远留恋的求学岁月。

篇二:教师读书活动心得体会

教师读书活动心得体会

本学期,我校根据中心校的安排,适时安排教师利用课余读一本书活动。旨在引领全体教师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探索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人人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氛围,积极践行“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学习理念。

针对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的需要,学校精心挑选了不同种类的书籍,包括一些教育专著、各种教育期刊杂志以及课程标准、专业知识方面的书籍,使教师能够从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功底、了解教改动态,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的本领。在读书的基础上,学校定期组织的读书心得交流和研讨活动,使教师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学习、解惑。

一、积极组织发动,宣传 “读书活动”的精神实质,使每一位教师都切实领会活动的目的、要求及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学校召开学年、学科组长及骨干教师会议,商讨制定行动的计划和具体实施步骤,初步选定阅读的书籍名称和活动的场所地点及各项活动的具体负责人,做到了分工细致,责任明确,便于操作。学校以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为源头,鼓舞教师大量阅读经典使教师素质得到升华。

二、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障,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和奖罚细则,确保活动持续有效的开展,防止“一阵风”刮过的不良倾向。有活动制度的约束和指导,使教师普遍感到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做

起来易行。

三、建立学校、教研组、教师三级网络。学校负责整个活动的资料、资金、场所保障;教研组负责组织教师参与、实施;各位教师积极响应,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搞好阅读、研究、讲座、撰写论文等各项工作。

为把此项活动搞好,学校添置了大量的图书;还增添了不少有益的硬件设备,配制光盘、音像制品,为活动提供充足的保障。

四、各项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活动,使教师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感受教育大师的风范,领悟素质教育的真谛,提高文化知识素养,增强教育管理的水平,对科学研究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课题研究的水平逐步提高。

“阅读经典,丰富人生”活动在我校的顺利开展,得益者——教师,受益者——学生,同时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一定要把这项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使“阅读生活化、学习终身化”的理念成为每位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篇三:自主学习读后感

自主学习读后感

自主学习>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庞维国老师的《自主学习》一书,结合我们学校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自主学习在翻转课堂中的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有了更好的感悟,首先什么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就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21世纪的我们提倡自主学习,是否就是否定接受式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一概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只是要改变过去的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而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但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

而自主学习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呢?自主学习对施教者提出的基本任务在现代学习社会,施教者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在校学习的学生来说,学校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和主渠道,教师和校长是最主要的施教者。自主学习要求施教者应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同时辅之以必要而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儿童和青少年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具备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学习、生活、交往、生产以及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基本素质。

愿学、乐学 调动并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学和乐学,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厌学、逃学的问题。

会学、善学 要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怎么样学习才能省时省力效果好。在新的形势下,使受教育者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改变盲目学习的状况,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自主学习教改实验要把学法研究和新的学习手段、学习技术的研究摆在重要位置。

自醒、自励、自控 这些要求主要属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发展目标。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把学习内容作为认识的客体,而且要将自己作为认识的客体。要对自己作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使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

适应性、选择性、竞争性、合作性、参与性 要使学生学会适应,要主动适应,而不是被动适应;要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环境。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权利,按照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的要求,对学生的偏科倾向科学引导,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要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提供更多的图书、报刊、信息、学习技术及学习手段。鼓励学生追求与自己情况相适应的较高目标,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成功欲望,鼓励竞争。在文化学习、体育比赛、技能训练、生活适应能力等方面鼓励竞争。主动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是人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是人的良好品质。要创造环境,使儿童和青少年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鼓励所有学生都成为学校内一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参与者。通过参与,达到主动学习、主动锻炼、主

动发展与提高的目的。

要让学生很好的进行自主学习,我们要做好以下几点:

1.制定计划。并严格按照这个计划开展学习(有些学生并不喜欢这样);

2.要建立目标意识。确立一个目标,有利于学习中的坚持(必做);

3.要确定范围。从所用的教材到知识面要先确定下来,除特殊情况,一般不能改动,不能今天以这为主,明天又改成以其他为主了;

4.注重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开展学习上的比赛,让学习的环境活起来。

5.自我检查和反省。找出自己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漏洞并改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一个人仅仅靠在学校学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在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的问题上,要多角度、深层次研究大学生自主学习与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大学生铸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当前'以学生为本'的社会形势下,结合我们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贯彻并落实以'乐学'、'会学'、'博学'为自主学习指导目标的教育培养模式。

自主学习读后感(二)

读庞维国的自主学习,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以往的自认为对自主学习的理解太过肤浅,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自己学习,没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自学,没有领会理解自主学习是的有层次性的。

通过阅读我知道了,自主学习既可以被看成一种能力 ,又可以被看成一种学习活动。作为一种能力,自主学习经历了一个从他主到自主的发展过程。在自主学习能力发展起来之前 ,学生的学习活动通常是在教师、父母等他人的直接指导和调节下进行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只是按照成人的要求被动甚至机械地从事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随着学习经验、学习技能的增加,自我意识的逐步增强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活动的独立监控 、判断、评价的日益增多,其自主学习能力就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起来。成人的指导和调节就逐渐由主导作用变为辅助作用,学生 的自我定向、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发挥起主导作用。一般说来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与之交往的成人给予的引导、监督和启发越多,学生从中获得 的学习经验就越多 ,就能更明确地意识 、指导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

庞教授主张把教学的基本顺序由讲授式教学的 '先讲后学'变为'先学后讲'.也就是说,把学生己能够掌握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先行解决 ,然后教师再针对学生不能掌握的内容进行重点讲解或指导。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自学、讨论,学生个体和集体的学习潜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到锻炼,自学、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为教师的精解提供明确的依据 ;通过教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或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获得问题解决策略,因为学生在自学 、讨论后听讲的愿望更强,更具有目的性。我们学习的翻转课堂正好和庞教授的主张不谋而合。

如果有更深入的认识还要继续阅读。

自主学习读后感(三)

作为教师,没有起码的教师角色意识肯定是不行的——那会使班集体失去凝聚力,使学校失去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我们必须具有教师的角色意识,也就是要有一种教师对学生的威信、尊严、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角色思考。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教师的角色意识太强的话,也会有碍教育的效果,而实际上,这种信念并不科学。强烈的

教师角色意识会使我们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甚至不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人来看待,这样,必然会伤害学生的心灵与人格。针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的这种过于强调-教师角色意识的现状,笔者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淡化教师的主体角色意识。那么,如何淡化呢?

一、 开好'半亩方塘'

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多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而不能太过于强调-教师的角色意识——文学常识与有关的资料,我们大多可以留给学生自己查找、收集并作整理,我们只需挖好'半亩方塘'就可以了,学生在发掘源头活水的过程中,自会成'清如许'之渠。以沈括的《活板》一文为例,要学习这篇古文中所蕴涵的人文知识,自然要了解沈括其人,印刷术的历史以及毕升的有关情况。这些我们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去查找、收集、整理,我们只要做一个旁观者,适时加以点拨就可以了。

二、 点燃'阅读火苗'

语文教学的过程,不应该仅仅是学生交付任务的过程,还应该是学生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发展自身的过程。新学期开始,我们可以给学生一到两个星期的时间熟悉课本内容,熟悉每一篇课文的内容,而不必急于上新课。古语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也指出:'一切知识都是由感官开始的。''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应尽量地放到感官的眼前。'一本书、一篇课文,在学生对它的作者、对它的写作背景甚至对它本身还没有熟悉之前,我们就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分析讨论的话,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的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这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而'把书本留给学生读',点燃学生阅读的火苗,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由此可见,我们有必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书本还给学生,让他们有读、悟的时间和空间。

三、 做个'引路底人'

宋朝的著名教育家朱熹在教书时就常谆谆告诫学生:'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作为教师的我们,也仅仅是一个'而已'罢了,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应当过分强调自己的教师角色意识,而要尽量'把疑问留给学生提',将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我想我们都听过不少的精彩的'教师一问到底式'的语文课。但作为评价者的我们多是在评价这节课中的教师的表现怎么样,而忽视了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不错,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确实设计了不少激发学生回答热情的问题,设计了不少引起学生热烈讨论的问题,设计了不少激活学生思维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管教师如何的掩饰,说到底仍然有设'圈套'等学生跳的痕迹。

四、 教是为了不教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就说:'我所谓的‘教给方法’仍然不能是空洞而孤立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研究中学会研究,在创造中学会创造。'如我们在教古文时,可以指导学生留心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让他们自己总结出学习古代汉语要注意些什么。这样他们在观察比较后可以比较容易地总结出古文中的'通假字'、'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词类活用'等现象;在教现代文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各类文体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自己总结出各类文体的特征。

'理想的教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矗'从这方面来讲,也许教师教的东西越

多,反而对学生的发展也许越不利——教师越会教,也许就意味着学生越不会学。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要达到'教为不教'的目的、达到'理想的教育'的目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淡化教师的角色意识,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培养他们的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完全必要的。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