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二十四节气 > 列表页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11  分类: 二十四节气 手机版

篇一: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的关系

二十四节气和农业的关系

2010.6.16 端午节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祖先的智慧的发现。现在很多人都在说,二十四节气很好,只是它只适合中国这块地方,或者更确切说只适合黄河流域华北这片土地。再远些就不适用了。果真如此吗?我来从分析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先把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实际是四始八中。它们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

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

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中央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最高?肯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最高。原因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太阳照射与此类似,影响气温的因素还要复杂得多。所以,季节的概念,最初发生时是很朴素的,根据人钔的直接感受。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入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历时,气温也不总相同。因此必须找到最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定四季的标准。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太阳的南北位臵。这个标准是天文标准。太阳的南北位臵虽不能唯一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温,但它能大体上有规率的影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因此按太阳的南北位臵来定四季是有实际价值的。当然这样定的四季必须与按气温来定的直感四季有区别了。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称气象四季。气象四季不能作历法四季。而刚才说的天文四季才能作历法四季。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滞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概滞后三个期。二十四节气中上述八个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了。

四季八节是二十四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的枝条或肉。枝条或肉的用处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

的桥梁。

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这是暑威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就像世界时和区时的关系一样。所以说:二十四节气实际是全世界适用的。

二十四节气的天文意义明白之后,就知道历法以二十四节气为准绳是多么重要。但是二十四节气是按太阳在天空走过的大圆的二十四个等分角度来定义的,不是按一年二十四个等分时间来定义的,所以时间间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数说,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所以一年的月怎样分才能让既简明,又足够准确的表现二十四节气,使它们排列得有最简单的规律,让人容易记忆掌握,这是设计历法的重要任务。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根据天地运行以及气候变化规律所独创的一种灿烂的农耕文化。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从现代天文学角度说,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二十四个节气,每月2个。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二十四节气指出了一年中气候的转换、雨水的多寡、气温的炎凉、霜雪的长短,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和总结的结果,对农事耕作具有相当重要和深远的影响,一般更适用于黄河流域一带的农事活动。当然全国各地也都会根据当地的气候差异而活用这二十四个节气。

自从西汉起,二十四节气历代沿用,指导农业生产不违农时,按节气安排农活,进行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等农事活动。几千年以来,一直是深受农民重视的“农业气候历”。

因此,从古到今二十四节气在我国农村历来都被当作指导农事的一个重要依据,即使现代气象学那么发达,一般农民仍会依据二十四节气来安排农事。

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是无庸臵疑的,但对于人们的生活,却不是像楼上所说的那样,与生活没有多大关系,而是也很密切。首先,节气一般地反映了温度的变化,人们往往可以根据节气的变化,未雨绸缪安排好衣着,如到了冬至,以后就是小寒大寒了,你就得预先把防寒的衣服准备齐全了;再如还可以根据节气来安排好自己的出行,如“清明时节雨纷纷”,在江南,要么你不安排出行,要是你想

在这段时间出去旅游,尽管你出行时可能天气不错,但你不得不预先安排好防雨的措施,否则你的旅行会是大煞风景。而中医中,还特别讲究节气养生,不是盛行一句话“冬令进补”吗?就是一到冬至,特别是一些年纪大的人,就要安排一些滋补的膏方来补养身体,在网上输入“二十四节气与养生”可以找一大堆资料。二十四节气与饮食也很有关系哟,这与中医的养生有异曲同工之妙,一般在什么节气有些东西适宜吃,有些东西就不适宜吃。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立春 是二十四个节气的头一个节气。其含意是开始进入春天,"阳和起蛰,品物皆春",过了立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了。

篇二:节气与农业生产

《节气与农业生产》教学设计

一、活动背景

我校位于广州市白云区北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利于植物的繁衍和种植。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反映着季节的变化,指导着农事活动,与农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十四节气是以气候、物侯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本校地处农村,学生大部分来自本镇农村家庭,家庭经济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种植、管理、收获又与二十四节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的熏陶下,对这些节气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开展与节气有关的活动内容对学生来说较为容易。于是,师生一致决定本学期开展以“节气与农业生产”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了解节气的来历、含义、划分及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农业发展的良好意识。

2、通过上网、访问、查阅资料等体验活动,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

3、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4、利用优越的资源和亲身体验进行办手抄报、网页、建立博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

三、活动对象:五年级

四、活动时间:一学年

五、活动内容

1、确立主题,按季节把二十四个节气分为春、夏、秋、冬四小组进行研究。

2、了解节气的来历、节气的含义、节气的划分及传说中的故事。

3、了解用节气指导农业生产的农谚、歇后语,从而感受节气与农业生产之间的

密切关系。

4、编写节气农谚手册。

六、活动过程

1、确立主题。

通过二十四节气歌导入,在日历中找出二十四个节气,从而激发学生活动的兴趣。

2、制定长期的活动计划。

按季节把二十四个节气分成春、夏、秋、冬四个小组进行研究。每组研究六个节气。

3、按计划表内容进行资料的搜集活动,教师做好活动前的指导、活动后交流的指导。

4、按节气的排序及内容进行资料的归类、整理。

5、成果的展示。

七、预期效果

制成节气、农谚、歇后语小手册、制作手抄报、网页、建立博客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第一课时

确立主题

教学目标:

1、激趣导入,确立“节气与农业生产”为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的情感,为下阶段的活动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农业发展的良好意识。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日历

节气歌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确立活动主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欣赏一首节气歌,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回答。

3、让学生在日历中找出二十四节气。

4、师巡视,个别指导。

5、质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这些问题你们想弄清楚它吗?

6、学生各抒己见。

7、教师相机点拨,巡视学生写有价值的问题。

8、引导学生归纳问题,确立主题。

9、确立主题。(给主题起一个合适题目)

“节气与农业生产”

三、教师总结。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反映着季节的变化,指导着农事活动,与农业生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二十四节气是以气候、物侯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本校地处农村,学生大部分来自本镇农村家庭,家庭经济的来源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种植、管理、收获又与二十四节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询问家长有关节气的问题。

第二课时 选组长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知道如何选出自己心目中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进行开展活动

2、给自己的小组起一个有特色的组名,养成自主、合作、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

质。

3、通过小组成员的讨论,学会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亲身参与的积极体验。

二、活动过程

1、复习引入,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

2、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选组长、起组名、讨论探究的问题。

3、选组长:你心目中的组长应该是怎样的?

(1)指名回答。投影

(2)板书:组长职责(有责任心,工作能力强、乐于助人??)

(3)组员的职责:(服从分工,听从指挥、合作协调??)

4、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产生组长。

(投票、举手、自荐??)

各小组长用几句话说说:当上了组长,你打算怎样做?

5、各小组开展活动。

(1)起组名

(2)起口号

6、各小组汇报。

7、谈体会

8、教师总结。

第三课时

指导学习计划表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活动准备:活动计划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确立了这次活动的主题——节气与农业生产,也分了四个组研究,组长也定下来。接下来该怎么办呢?今节课我们就来制定组计划。

二、出示样式进行计划指导

1、投影别人成功的计划表。

2、指导计划表内的有关内容。

3、

三、组长组织写活动计划。

1、确定研究的对象、内容、研究人员。

2、各组员写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了解节气的来历、节气的含义、节 气的划分、节气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

(教师巡视)

四、组长组织讨论所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并写出它们是属于哪一种问题,然后填到计划表中。

五、教师巡视。

六、总结。

第四课时

共同商讨研究问题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2、发挥民主协作作用,共同商讨研究问题。

活动准备:各组计划表、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提出了许多问题,哪些问题有研究价值呢?下面请各组长

篇三:二十四节气 阅读答案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致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B.我国古代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72候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答案解析】B张冠李戴。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错,应是用阳历划分。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

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答案解析】C无中生有。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现象,不是气温的变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答案解析】BA项,绝对化。原文为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而不是全部。C项,主观臆断。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但说南方没有惊蛰是错误的(原文无据)。D项,因果倒置。因为二十四节气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所以才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