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二十四节气 > 列表页

二十四节气手绘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19  分类: 二十四节气 手机版

篇一:年画

年画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亦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是中国汉族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故名。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大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

历史渊源

潍坊年画《麒麟送子》 潍坊年画《麒麟送子》

年画是中国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形象。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年节风俗的演变而衍生形成的一种中国民间特殊的象征性装饰艺术,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的自然崇拜观念和神灵信仰观念。中国早期的年画都与驱凶避邪、祈福迎祥这两个母题有着密切关系,在祈祷丰收、祭祀祖宗、驱妖除怪等年节风俗习俗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年节装饰艺术。

从广义上说,凡民间艺人创作并经由作坊行业刻绘和经营的,以描写和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的绘画作品,均可归为年画类。年画习俗反映了古人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崇拜逐渐转化为对社会性的人格神的崇拜与信仰,从最早的桃符、苇索、金鸡、神虎,到神茶、郁垒,再到后来的关羽、赵云、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和钟馗、天师、东方朔等神仙,其间有着一条鲜明的发展轨迹。东汉末年的《风俗通义·祭典》中说:“于是县官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前事冀以卫凶也。”蔡邕《独断》中说:“神茶、郁垒而身居其门,主阅领诸鬼,其恶害之鬼,执以苇索,食虎。故十二月岁竟,常以先腊之夜逐除之也。乃画茶、垒并悬苇索于门户,以御凶也。

”年画变成“年话”是在宋代。当时,宋徽宗扩建“翰林图画院”,时逢传统绘画和雕版印刷术交融发展,木版彩色套印年画走向成熟和普及。此时,春节家家户户贴门神已成为一种风尚,门神从镇宅消灾演变成了迎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后来,逐渐形成了祈求人寿年丰、吉祥如意、招财进宝的习俗,年画在此时完成了向祝福年话演进过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典籍,都记载了宋代京城春节期间出售年画之类吉祥装饰品的景况,当时年画的张贴已普及于城镇居民之中,从中也可看出年画已相当盛行。

发展历程

清代年画《母子图》清代年画《母子图》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民间美术形式,其名称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在宋代曾被称为“纸画”,明代则称为“画贴”,清代称作“画片”、“画张”、“卫画”等,直到清道光29年(1849年),李光庭的《乡言解颐》一书中始见“年画”一词。

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年画正式形成于北宋时期。当时,繁荣的商业和手工业、日渐成熟的雕版印刷术、丰富的民间庆贺新年活动等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汴京(今河南开封)和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岁末市场上开始印卖木刻年画,题材上也大为扩展,如风俗、戏曲、美女、娃娃等年画题材开始出现。南宋时期的木版年画更加丰富。

元代是年画的低落期,多数都是宋代同类年画的延续。此时出现的一种叫做《九九消寒图》的历画,为后世所沿袭。

到了明代,小说、戏曲插图的勃兴对年画的发展有很大促进,寓意吉庆祥瑞和表现民间风俗的内容得到重视,年画的创作印制和购买张贴逐渐发展为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一些年画的典型题材,如“一团和气”、"八仙庆寿”、“万事如意”等已趋于定型。短版拱花技艺的发明,使年画的印制更为丰富多彩。

明中叶以后,随着商业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雕版印刷中的彩色套印技术的成熟,木版年画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出现了诸如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等著名的年画产地。

年画在清代进人鼎盛期。康、乾年间国泰民安的社会局面,为年画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俗小说的风行,又为大量的年画作坊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清初年画的一个最主要特征就是题材多,出现了大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人物、演义小说等为主要内容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由于受到利玛窦和朗世宁等传人的西洋绘画风格的影响,西方明暗透视技法在年画创作中得到应用,有的作品在画面上还刻印上了“仿泰西笔意”等字样,年画也因此成为清代西风东渐的一个窗口。

优秀年画作品

优秀年画作品 (9张)

清末民初,内忧外患,年画的农村市场受到很大的冲击,传统年画逐渐式微。与此同时,在上海、天津等城市则兴起了新的题材样式的改良年画,新增有反抗列强侵略、提倡爱国、描绘新事物等内容。此时,西画的输入和商业的发展,又产生了一种将国画工笔重彩与西洋擦炭水彩结合的月份牌年画,其题材有戏曲故事、吉庆祥瑞等,还包括一部分格调不高的时装美人。

抗战时期,在解放区出现了以民间年画的形式表现革命内容的新年画,它在艰苦的战争岁月里,鼓舞了军民士气,打击了敌人。

1949年以后,新年画继承了旧年画的许多优良传统,摒弃了旧年画中的一些迷信、落后的内容。许多专业画家加入了年画的创作队伍,他们打破了旧年画的一些固定程式,大胆借鉴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年画的面貌焕然一新。

制作方法

组图

组图 (20张)

年画的制作方法大致有人工绘制、木印、水印套色、半印半画、石印、胶印等。一般说来,套色木版年画有四道工序:

(一)、画师起稿,将定稿用白描法画在毛边或薄绵纸上;

(二)、刻工将画稿的反面,用粉糊粘在刨平的木版上,刻出墨线版,先印出几幅墨线画样;

(三)、在画样上点出颜色,刻工再按点出的不同颜色,分别刻制出几种颜色的套印版(一般不超过5块);

(四)、刷工将墨线和套色版准备齐全后,将白纸数百张固定在刷印图案的位置上,再将画版仰放在纸的左边,将纸覆在涂匀颜料的画版上,再用棕刷平刷画版上的纸。如此刷完,再换另一颜色版,依样刷印,直到全部画版刷完。

题材种类

题材

民国时期年画《踢毽子》民国时期年画《踢毽子》

年画的题材包罗万象,总计画样,有两千多种,堪称一部民间生活百科全书。它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

(一)神仙与吉祥物

这是年画的基本题材。神仙是早期年画的主要表现内容,它在年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吉祥物包括狮、虎、鹿、鹤、凤凰等瑞兽祥禽,莲花、牡丹等花卉,摇钱树、聚宝盆等虚构品,通过隐喻、象征或谐音等手法表示吉利祥瑞的意义,表达辟邪禳灾、迎福纳祥的主题。

(二)世俗生活

民间艺术家通过自身的观察与感受,表现现实生活。这类题材在年画中少于其他题材。世俗生活的题材主要包括人们的生息劳作,节令风俗,时事趣闻等。

(三)娃娃美人

这种题材在民间年画中占有很大比例,表达了人们早生贵子、夫妻和美的良好愿望。

(四)故事传说

这一部分大多取材于历史事件、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笔记小说以及戏曲等,其中戏曲题材比重最大。这类年画常见的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白蛇传》、《牛郎织女》等。人们往往通过这类题材增长了知识,并接受了传统的道德教育。

种类

清代手绘年画《新安驿》清代手绘年画《新安驿》

从种类上看,年画大致可分为六大类:

(一)门神类

新年贴在门上的年画叫门画,它是年画的最早的形式。“门神”是门画中最早也是最主要的一个类别。

(二)吉庆类

这类年画直接表达了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常见的有:《天官赐福》、《连年有余》、《富贵满堂》、《加官进禄》等。吉庆类年画最受百姓喜爱。

(三)风情类

表现民间生活的年画,是民间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写照。多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晚清以后还出现了时事、风俗和幽默年画,如《老鼠嫁女》、《猴抢草帽》等也可归为此类。

(四)戏出类

表现戏曲故事的年画。其形式类似于连环画、组画或者文学插图。它兴起于晚清,举凡著名的戏曲故事,都会在年画中有所反映。如《群英会》、《盗仙草》、《杨家将》、《西厢记》、《宝莲灯》等。

(五)符像类

以神像和符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旨在驱邪纳祥的年画。这类年画具有较强的宗教内涵,后又被附加了为民众驱邪祈福的意义。与门画中的神像不同的是,这类年画的神像有相应的龛位,有的要接受香火祭拜,有的作为纸马而须焚烧。符被认为具有辟邪镇宅的功能,一般以文字和图案组成,如“同安宝符”、“太极八卦符”等。这类年画随着迷信思想的破除而成了历史

的遗迹。

(六)杂画类

这类包括灯画(元宵节用来糊灯笼的纸)、窗画(过年时糊窗户用的纸)、拂尘纸(过年时糊挂碗柜、碗架的纸)、桌围画(过年时贴在八仙桌侧面的纸)、糊墙纸(过年时裱糊墙壁的纸)、布画(年节期间吊挂在街上的年画,俗称“吊挂”)、花鸟字(用花鸟图形组成的汉字图案,是介乎书法和绘画之间的一种民间年画)以及月份牌年画(1914年出现于上海的一种商业广告,后成为年画,因多使用炭笔擦绘,又称为擦炭画)等

体裁功能

中国民间年画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特有的表现形式,年画的体裁则是其特有的表现形式之

一。其体裁受建筑格局和年画功能的影响,大致有24种之多。

(一)贡笺亦作贡尖、工尖、宫间,初以贡笺纸印刷而得名,一般画幅较大。山东地区称为大横披,四川称横推。内容以戏出为多,其次为风情、娃娃美人。

(二)中堂又称立贡尖、板屏,贴于堂屋迎门处。

(三)对屏中堂画的双幅形式,可分开,也可独立成幅。

(四)屏条也叫条屏,一整张纸被横截二开长条,每组为四条、六条或八条。此体裁源于古代折叠屏风上的绢画。

(五)三裁俗称三才,即将整张纸裁为三开所印,横者为横三才,竖者为竖三才。这种年画通常贴于炕头墙上,又称“炕头画”。

(六)炕围、毛方子贴于沿炕的三面墙上的叫炕围,尺幅与“横三才”相同,内容以戏出为主。通常四幅为一组,四周有花边装饰。用毛边纸印制的年画贴在炕窝子(北方屋内炕头墙上有两个墙洞,p91合金管www.gyglg.cc类似小壁橱,存放杂物,叫做炕窝子或灯窝子。)上,作为帘子的叫做毛方子。俗称“炕窝子”、“婆婆眼”。这类画多画娃娃,对称的两幅为一对,近于方形。贴于新婚夫妇房中或婆婆屋内。

(七)窗画、窗旁、窗顶、月光贴在窗户上的年画叫窗画;贴在窗户两旁的年画叫窗旁,为条形,对称的两条为一对;贴在窗顶上的年画叫窗顶,呈条形横幅。贴于窗户两旁墙壁的背光处的年画叫月光,又称“圆光”,形如满月,为对称的两副组成。

(八)历画标示每月农时节令的年画。画幅不大,一般为四开或六开。印有二十四节气的灶神贴在灶间,其余的贴于屋内门旁,便于随时查阅。

(九)门画贴在门上的年画。其中又包括门神、门童和美人条。门神指的是贴在院门口大门上的武门神和文门神;贴在居室门上的以娃娃或美人为题材的门画,一为门童,一为美人条。

篇二:《节气MAP》获奖感言

“节气MAP”作品获奖感言

王传力姚乃心罗怡平

(第二军医大学)

“通过二十四节气,了解中医,了解传统文化,用3D技术完美展现中国文化的内涵。”这是我们的作品至始至终所贯彻的思想。本作品《节气MAP》非常有幸能够获得上海市一等奖的成绩,我想首先要感谢组员们辛勤的付出和指导老师真诚的教导,以及各位评委老师的认可。谨在此,为大家分享此次参赛的经验与心得。

一、 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作品介绍

本作品和以往网页在表现形式上是有一些不同的,我们将整个网站以三维的形式加以展现。以一种让人难以忘记的页面,加深人们对二十四节气、中医等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信心与认同感。

作品将场景放置在一个古代的驿站中,驿站的模型,以及进入不同模型所对应的过度视频,都体味随不同节气而变化的万物的生长化收藏。此外,我们更有着对中医、中药以及相应药膳的详尽介绍。使用了多个开源软件来进行制作,例如3DMAX、SAI、premiere、photoshop、three.js等等。

作品的3d网页主要借助了three.js平台(JavaScript编写的WebGL第三方库),调用浏览器的通用接口,将利用3DMAX所制作的模型在网页中呈现,而作品也更加轻量化、便捷化;同时HTML5+CSS

的制作也将整个网页变得更加精美,补充模型的限制;配合Anaglyph技术,三维场景更是以一种更加真实的立体形式(双眼视差)浮现在用户眼前。总体来说网站在技术上具有较多亮点。

同样一个好的作品,不仅仅在技术上有挑战性,更重要的是主题与内容。它应该更加贴近人们生活,也更加具有前瞻性,也就是实用和创新。

本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一种对中医知识的普及,每一幅由组员手绘的中医漫画都是贴近生活且有理论支持的,同时为大家带来了节气美食。将现代的技术和古韵十足的传统文化的融合也体现了今天中医、中国文化发展中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包容性。

二、 “苦过,累过,伤过,痛过,但只有梦未醒过”

“回想半年前艰难的开始,确有很多感慨,这半年我们一共写了79个HTML,17个css,43个JavaScript,10个max3D模型,2个mtl材质,6个音频,28个视频,269张图片,共计五万零六十一行代码!最后打包的一夜,共545个文件,1.08G大小。答辩前5天开始准备,5天写了6个稿子。感谢一路上陪我走过来的人。也感谢每个帮助过我的人。不禁感慨:我还是学医的吗?”

这是比赛结束后我们一个组员的感慨,确实,这一路走过来,真的经历了很多。伴随着加班、熬夜以及其他接踵而至的困难,挫折必然是会有的,但我们始终没有放弃。

六个月的时光教会我们太多,不仅仅是计算机方面的东西,三个人的理解包容,从互不相识到打成一片,期间当然也有争执,也有分

歧,但我们最终走了过来。

准备这个作品的时候,总是怀着憧憬的,有着小悲伤、小庆幸、小喜悦……这些情感伴我们一路过来。

坚持,永远怀着奋战到天亮的心情去完成每个步骤;迎难而上,就算知道走的路不寻常,也要从国外的案例中一点点看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合作,你永远不可能一个人面对未来路途遥远;满足感,攻破每一道难关的喜悦,彼此分享;忍受寂寞,你的快乐也许只有两个人能懂……

最后真的好想说一声谢谢,谢谢有这样一个比赛,谢谢指导老师选择我们去参赛,谢谢不管是偶然还是必然的机会,让我们的大学时光中出现过这样一次美妙的经历。

真的就如同那句话所说,“苦过,累过,伤过,痛过,但只有梦未醒过”,我们将这句话送给每一位即将踏上追梦之旅的后继者们。希望你们一路顺风。

三、 “其实这是大学精神”——说在比赛之外

说不尽的比赛,道不明的青春。

就是在比赛中,我才真真正正的知道了有一群人他们很优秀,而我做的还不够;就是在此次比赛我才明白了,自己不是有天赋,只是机会成全了那个始终坚持的你;就是这一回,让我懂得了其实自己还很渺小,不要以为谁都会以你为中心……

细细想来,每一次加班,每一次修改作品,都凝结了我们青春最宝贵的回忆。这场比赛也许并没有让我获得什么巨大的成绩,但却让

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开始了从书本学习到理论实践的第一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

(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二十四节气手绘)

所谓大学精神,所谓大学理念,都离不开对探索知识、探索真理背后,为什么要去学习知识这个求学的本质,不同于高中,不同于社会,大学——“象牙塔”?在这里我们究竟要做什么,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而我们都行走在,这条——追寻答案的路上。

我们选择了参加这样一个比赛,一路走来,一路相伴,一路有你,感谢这些时光中,一路走过来的组员,指导老师,评委,当然还有为我们解答问题的好心人……

我始终还记得你们的帮助。

一切好似意料之外,但一切又都在意料之中。

篇三:典纪长河

典纪长河

——中华黄河圣坛印象

暮色降临,黄河大峡谷金沙湾一带更显灵性。

河水在大峡谷的臂弯里舒缓流淌,依山傍水的中华黄河圣坛庄严神圣,与这里的曲峡长河浑然一体,宛若一个在母亲河边守望了数千年的历史珍藏。

华夏大地,礼仪之邦。祭祀天地山河,追念先祖先烈,历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黄河金岸建设,自去年秋天至今年春天,自治区政府组织班子成员和自治区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先后3次赴金沙湾调研、考察、论证、选址、研究规划,并召开现场办公会启动“中华黄河圣坛”建设。这项工程集千人智慧,融悠久文化,纳炎黄子孙深情,书写宁夏625万回汉各族儿女感恩黄河母亲的华彩篇章。

二期工程即将接续,参观者已惊叹不已。浸没在民族自尊自信、归属认同、震撼感召之中,人们不禁发问:这一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书写了多个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次”,集纳了中国历史学泰斗、著名民俗学家、策划设计师、学者、艺术家、民间巧匠传人智慧的文化精品,何以出自沿黄14个省区中疆域最小的宁夏回族自治区?

吮母乳一滴千秋感念慈恩,卧摇篮三夜万世魂系亲情。一条河,一座坛,千里奔腾路,万顷赤子心。

如果把黄河比作母亲,宁夏无疑是她最恩宠的孩子。从“天下黄河富宁夏”到“黄河圣坛矗宁夏”,是宁夏回汉各族儿女的情感朝圣与发展渴望的不期而遇

黄河水,天上来,不舍昼夜,奔腾万里,积淀出举世无双的大平原,为中华儿女缔造了广袤的生存发展空间。

从青藏高原挟泥沙而下,滔滔黄河穿峡越谷,雷霆万钧。仿佛唯独对这片土地钟爱有加,劈开黑山峡从中卫进入宁夏,母亲河一改狂野暴躁的脾性,变得温婉柔和,恬静如诗。

宁夏引黄灌区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年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如果没有黄河水的滋养,将是一方不适宜人类居住之地。自秦汉至今,宁夏筑坝修渠,引黄灌溉,历经2000多年,形成了地势平坦、面积广阔、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银川平原与卫宁平原,成为闻名遐迩的塞上江南。“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些民谚生动描述了黄河对宁夏的钟爱。这种丰富、独特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孕育了黄河文化、回族文化、西夏文化等多种文化在宁夏共生共荣,也形成了宁夏开放、包容、和谐的文化生态,彰显了母亲河海纳百川、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精神。

“没有黄河,就没有宁夏;没有黄河,就没有塞上江南的富庶。”从咿呀学语到读书明志,这样的启蒙教育在每个宁夏人心中根深蒂固。

因黄河而兴,因黄河而发展,宁夏的文明史是一部与黄河水乳交融的历史。随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宁夏沿黄城市渐次崛起,以43%的土地,集中了全区60%的人口,创造了90%的GDP。2008年,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起的十大新天府评选中,宁夏平原因富足、少灾、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脱颖而出,成为黄河流域唯一的入选地。

不同时代,总会把不同的重大考题摆在执政者面前。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以城市群为主导的新时期,地域小、人口少、与沿海地区差距日益拉大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当有何作为?2007年6月,自治区党委第十次党代会提出,加快沿黄城市带建设。

2008年1月,自治区主席王正伟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推进沿黄城市带“六个一体化”,奋力打造“一堤六线”的黄河金岸。奇思妙想的“黄河金岸”建设为沿黄城市带这张宏伟蓝图的“落地”找到突破口,实现了将沿黄县区作为一个城市体系经营的初衷,以此承载宁夏统筹城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任。

黄河金岸,甫一落地惊风雨。按照自治区“当代精品,历史遗产”的要求,黄河金岸文化展示线与旅游观光线浑然一体,着力打造以黄河文化为轴心,“点线连接、纵观南北”的精品建筑,为世界徐徐展开一幅“黄河文化汇宁夏”、“黄河玉带缀玉珠”的壮丽画卷。目前,宁夏已将包括黄河圣坛、黄河楼、黄河书院在内的标志性工程进行了商标注册。还将通过举办祭祀黄河母亲及黄河文化论坛、黄河音乐会、黄河摄影大赛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彰显丰富黄河文化的内涵。随着黄河金岸的推进,正在建设的黄河圣坛、黄河楼、黄河书院、黄河小镇、枸杞博物馆等与沿黄历史古迹108塔、黄河大峡谷、青铜峡鸟岛等交相辉映,成为镶嵌在黄河金岸上的璀璨明珠。感恩母亲的朝圣情怀与发展渴望的契合,注定了中华黄河圣坛的光彩夺目。明年5月,宁夏将在中华黄河圣坛举行万人吟诵黄河活动。全球中华儿女将在此登临祭拜,遥想怀思,在感恩、归属中生发民族自尊心、自强心、凝聚力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进的民族情怀。

今天行走在历史长河中,必须承担起泰山般的历史责任。黄河圣坛建设体现中华民族创造力,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填补多项历史空白

中华黄河圣坛位于青铜峡市金沙湾西岸,背靠贺兰山脉,牛首山隔河屹立,左傍万里黄河臂弯,右依青铜峡峡口。站在黄河圣坛向下望去,眼前的黄河及滩地正好构成一个太极图。

阅读中华黄河圣坛,如同阅读一本厚重的黄河文化大百科全书。沿石板路拾级而上,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徜徉在处处是文化,步步是经典的历史长廊中,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中华黄河坛分为思源区、祭祀区、感恩区。创造性地采用青铜铸造了表达华夏民族饮水思源、感恩戴德、崇敬吟颂黄河母亲的思恩坊、感恩坊和礼恩坊。

中华黄河圣坛在建设中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书写了中国文化史上多个第一:第一次将浑天仪、地动仪、指南针和日晷这“四仪”摆放在一处;第一次整理挖掘出60甲子的神像;第一次用青铜铸造龟驼碑……

圣坛内的每一件作品都堪称艺术精品,从不同角度诠释再现着黄河留给人们的千古之谜和文化脉络。

三座青铜牌坊如同三篇文章的序言,打开了思恩区、礼恩区、感恩区内在的绚丽。在我国古代,有木牌坊、石牌坊,从来没有过青铜牌坊。青铜牌坊的建造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思恩坊、礼恩坊、感恩坊分别运用了汉族、西夏和回族的建筑风格,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的空白。黄河圣坛上,巍峨高耸、大气磅礴的青铜牌坊,展现出黄河文化的沧桑与厚重。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