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材料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范文 > 分析材料 > 列表页

分析材料二中所说的李贽注定是一幕悲剧产生的原因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02  分类: 分析材料 手机版

篇一:江苏省盐城市龙冈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调研考试历史试卷(选修)

2016.10 盐城市龙冈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高二年级调研考试

历史试题(选修)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共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客观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1年10月1日,中国古代先贤孔子行教画像以全新“作揖行礼”的动画形式亮相美

国纽约时报广场,将中华文化的谦谦君子之风传递给世界。与孔子这一形象所代表的理

念相吻合的是

A. “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B.“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

C.“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

D.“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2、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

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3.某思想家主张:“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

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下列言论与之相符的是

A.“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B.“格物须是到处求,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皆格物之谓也”

C.“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4、据史料记载,明朝重臣海瑞五岁的女儿因为从男性家僮手中接了一块饼吃,便被海瑞以

“男女授受不亲”为由关以禁闭,直至饿死。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海瑞治家严谨

C.理学摧残人性 B.儒学地位衰落 D.世风每况愈下

5.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被人称作“快口直肠,目空一世,愤激过甚”,自称“不信道,不信

仙释,故见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下列不属于其思想主张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D.批判礼教的虚伪,主张童心说

6、清史专家黄爱平指出:“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

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在天地翻覆的磨难中,中国传统学术(儒家思想)完成了

由宋明时期的思辨哲学向清代传统经学的转变”对该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政治环境的变化影响学术思想的发展

B.明清儒家力图恢复先秦的儒家学说

C.明清儒学比较全面地指出理学的弊端

D.清代传统经学有利于近代民主思想产生

7、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记载:“风雨其晦时,惟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

敢差误,盖一舟人命所系也。”“一舟人命所系也”的物件使欧洲

A.告别了骑士时代

B.加速了文明进程 D.引发了社会转型 C.迎来了地理大发现

8、余秋雨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请

欣赏下列四种文字,这四种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② ③ ④

A.①③②④B.①②④③C.①②③④D.①④③②

9、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10.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下列哪些文化现象能佐证上

观点

①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

②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③京剧、昆曲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④《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④D.①②④

11、请阅读下面精美的文字,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②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D.③①②④

12.有人称:北宋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

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

形态的是

①《清明上河图》 ②程朱理学

A.①③⑤③元曲④小说⑤汉赋 D.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⑤

13、电影《梅兰芳》是陈凯歌导演推出的一部备受期待的作品。梅兰芳是江苏文化名人,著

名的戏曲艺术表演大师,下列关于他所代表剧种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由元代散曲演变而来

C.是兴起于我国南方的地方剧种 B.由越剧和汉剧融合而成D.同光年间走向成熟

14.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分析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而没有

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则出牌;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

以下是中国近代史中诸派的救国思想,其中能印证张鸣教授观点的是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提倡“德先生”和“赛先生”B.“师夷长技以制夷” D.设议会、开国会

15、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2年4月)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

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在文化上行动。”材料中的国人在器物上感觉不足

后的想法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C.民主共和B.维新变法 D.民主、科学

16.19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

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以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维新党”的

代表人物是

A.林则徐 B.曾国藩 C.孙中山 D.康有为

17、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①“准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

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②④③D.①③②④

18、1924年孙中山在《建国纲领》中指出:“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

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由此

可知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有哪些新发展

①平均地权

②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 ④“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C.②④ D.②③ ③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19、下列哪一思想反映了毛泽东思想已经发展为比较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

A.“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

思想

B.(应)建立的共和国,“它在政治上必须是新民主主义的,在经济上也必须是新民主主

义的”

C.“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而,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D.现在“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

工业”

20、近代思想界的"东学西渐"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

合的

发展历程。体现这两个步骤的标志性事件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D.洋务运动、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2分,第23题10分,第24

题14分,第25题12分,共60分。

21.(12分)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其思想主张在中外历史上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粱,吾得而食诸?”仲弓问仁。子曰:“出门

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

材料二从18世纪后期起,伏尔泰开始接触中国文化,他特别推崇中国的儒家思想,

对孔子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房间里常年挂着一幅孔子画像。他反对君主专制,希望有一位

开明君主,因此儒家的“民为贵,君为轻”被他当作武器来攻击封建君主专制。伏尔泰推崇

孔子的另一方面,是他认为孔子是用道德的说服力而不是用宗教的狂热和个人崇拜来影响别

人……伏尔泰从中国古老文化中为法国启蒙精神汲取营养。——《儒

家思想与法国大革命》

材料三 2009年7月10日至12日在长沙举行了“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吴伯雄

演讲指出:“文化象阳光、空气、水一样自然,中华之本就是文化之本,中华子孙勿忘文化

的重要性……。”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孔子的哪些主张?(2分)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孔子提出以上主张的原因。

篇二:市十二中高2012届11-12学年度(上)周考6 11.10.23

市十二中高2012届11-12学年度(上)周考6 11.10.23

一、选择题(25*2)

1.“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为贵”的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胸怀。以下中国古代思想最能体现“和”的价值的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D.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2.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了没有”?而对财产却只字未提。这体现了孔子

A、以人为本的思想B、反对苛政的思想C、以理服人的思想 D、为政以德的思想 3.印刷技术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下列表述未能准确说明这一过程的是 A.隋唐时期发明了雕版印刷术B.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早于欧洲400年 C.北宋时已有铜活字印刷的佛经 D.王选使中文印刷业“告别铅与火’

4.2009年7月22 ,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联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

5.某地出土一张明代地契,该地契反映当时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可能包括

A.生产关系的调整 B.在选择雇主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权C.和商品经济发生关系 D.雇佣关系取代了租佃关系

6.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由此判断得出的正确答案是

A.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 B.西汉对儒学的推广和太学的兴办 C.“百家争鸣”时儒学已成为蔚然大宗 D.思想活跃局面的出现 7.为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监督,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包括

①设立“中朝” ②设置刺史 ③设置通判 ④颁布“推恩令”

A.①③ B.①②④C.①②D.②④

8.“世人结交需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这首诗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人际关系的庸俗 B.社会风气的败坏 C.商品经济的发达 D.价值观念的更新

9.据史料记载,从汉到明清宰相大臣的上朝礼仪经历了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这一现

象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中国礼仪不断等级化的趋势C.君臣关系不断恶化的趋势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10.明清时期,中国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是

A.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明清统治者逐渐失去了锐意进取的精神,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长期实行八股取士,阻碍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D.明清的统治者大多昏庸腐朽,不了解世界形势

11.据史料记载,从汉到明清宰相大臣的上朝礼仪经历了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B.中国礼仪不断等级化的趋势C.君臣关系不断恶化的趋势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

12.北宋初,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渭为永济知县。周到任时,符彦卿心中不满但也无可奈何。符彦“无可奈何”的原因主要是 A.周渭身为高官,身份特殊

B.节度使的权位在知县之下

C.地方权力分离,双方无隶属关系 D.地方行政长官掌握地方将领任免权

13.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

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意拟发谕旨,处理军国大事 B.军机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无地位,完全被视为走卒 C.军机大臣接替丞相职权,替皇帝处理政事

D.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4.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由此可以判断,李贽反对“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A人文主义B仁爱精神C尊重人性D个人主义

15.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资本主义间接统治 B.政治是半殖民地,经济上是半封建

C.“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D.“半封建”是指既有封建主义,又有资本主义

16.洋务派提出“欲自强,必须裕饷;欲浚饷源,莫如振兴商务”的口号,这表明 A.洋务派十分重视军事工业 B.洋务派认识到必须走实业救国的道路 C.洋务派开始重视民用工业 D.洋务派认为民用工业比军事工业重要

17.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说:“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准富者请雇工,不得买奴,始笑外邦”;矿藏开采,“小则准乡,大则准县,尤大者准省及省外之人来采”。这表明他 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②赞成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 ③主张采取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方式 ④维护平均主义分配方案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甲午战争的惨败对中国在国际上的恶劣影响是 A.列强开始直接派兵进驻北京地区 B.清政府在国际上颜面扫地C.西方八国借机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D.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19.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的颁布

20.陈独秀在辛亥革命后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提倡学术自由,反对文化专制 B.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C.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运动 D.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21.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

指的是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贽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孔子D. 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22.胡适在1923年的一封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

造了三个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胡适所说的“三个时代”是

A.辛亥革命、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运动 C.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D.戊戌变法、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23.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派诗人刘大白的《卖布谣》这样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这反映了 ①中国自然经济的彻底瓦解②作者提倡用国货

③五四前后,知识分子对现实的强烈关注④作者反对西方机器生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4.中国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路径,提出“到民间去”的号召,并开始深入到工人

中间进行启蒙宣传,是在

A.戊戌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时期

25.近代中国思想界的“西学东渐”经历了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照抄照搬到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发展历程。下面体现这两个步骤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B.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二、材料分析题

26、(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材料三 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修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请回答:

(1)陈亮的观点是否正确?说明了什么?(3分)

(2)从材料二、三中分别归纳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4分)

(3)简要评价黄宗羲和雍正帝的观点。(8分)

27.(31分)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 《论语》曰:“学而优则仕”。宋真宗在《劝学诗》中说:“男儿欲遂平生志,六

经勤向窗前读”(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 据《明史》记载,明代科举制“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及特点。(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稍变其试士之法”的表现及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面阵等课程。 (3)材料二中新式学堂由何者创办?(2分)从课程内容说明新式学堂在当时所起的作用。

(3分)

材料三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中学堂课程,课时如下:

(4)与材料一相比,清末中学堂课程内容有哪些特点?(3分)你怎样评价?(2分)

材料四 德国莱比锡大学建于1409年,初期开设的课程有神学、文科(语言)、法学、医

科。以后逐渐增加,至19世纪开设了数学、天文学、哲学、逻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等几十个科目,并设立了研究院,鼓励科学研究。德国的其它大学也普遍发生了这样的变化。由于教育的高度发展,德国创造了19世纪末的奇迹。 (5)依据材料四归纳15至19世纪德国大学课程改革的趋势。(4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

识各举一例说明这一趋势对19世纪末的德国产生了哪些影响?(9分) (6)综上,谈谈你对教育变革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

1~5BACCD 6~10 ADCDB11~15 DCACB 16~20CBDCD21~25CCCCD 26、答案:(15分)

(1)是正确的。(1分)说明了农、工、商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关系:(2分) (2)工商皆本;重农抑商。(4分)

(3)黄宗羲的观点有利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历史的进步;雍正帝的观点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是落后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的。(8分)

27、解析:

(1)此题考查中国社会主流思想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间的关系。学而优则仕是解题的

关键点。(2)考查明清和唐宋相比发生变化的部分,主要是明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只要熟练运

用所学知识即可。 (3)考查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以及其创办新式学堂等的内容和历史作用。

(4)考查20世纪初清王朝在自救运动中的教育近代化方面的内容。从其教育内容看,和以前的封建教育有很大变化,这既体现了中国近代教育的一面,也明显表现了中国近

代教育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5)这一历史阶段德国从文艺复兴的德意志自然科学开始发展和传播到第二次科技革命,

其教育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教育的发展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促进了其经济的发展。

(6)考查对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认识。要抓住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一主线。 参考答案(31分)

(1)儒家学说(四书五经)。读书与做官紧密结合(教育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4

分)

(2)内容专取四书五经,文体采用八股文。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加强了专制主义(阻

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4分) (3)洋务派。(2分)适应了洋务运动需要,培养了翻译、军事和科技等实用性人才。(3

分)

(4)添设西学课程,科目设置全面,经学仍占据重要地位。(3分)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

的发展,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教育的基本特征。(4分) (5)自然科学学科增多,鼓励科学研究(理性主义的影响增强)。(4分)德国科技高度发展,如电磁波、X射线、发电机、内燃机等;出现许多新兴工业,如汽车制造、电力、

化工等;德国成为欧洲强国,工业产值居于欧洲第一、世界第二。(9分) (6)要加快社会的发展,必须优先发展教育。(4分)

篇三:2014文综历史高考冲关第1练

一、选择题

1.(2013·苏州模拟)商代的青铜文化光辉灿烂,经济获得明显进步,国家统治职能有了进一步发展,但氏族依然是社会的基本结构:“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合一。这说明商朝社会( )

A.呈现出浓厚的血缘色彩

B.笼罩于神权统治之下

C.带有浓厚原始禅让特色

D.体现出强烈专制色彩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祖先崇拜’与‘上帝崇拜’合一”可知,这体现了较为浓厚的神权特点。答案为B项。

【答案】 B

2.(2013·青岛二中月考)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推断( )

A.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B.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C.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D.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解析】 殷墟是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殷墟甲骨文中记载了春、夏、秋、冬作物生长的情况,判断D项正确。B项说法本身错误,中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原始社会。甲骨文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记录,排除A、C两项。C项理解有误。

【答案】 D

3.(2013·青岛一模)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是不可以认识的

C.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解析】 孔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影响四季万物;韩非子认为天是永恒的,不会消亡;“天法道”,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即天也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项说法材料中无体现;C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上述观点是针对天人关系提出的,不涉及政治主张,A项错误。

【答案】 D

4.(2014 ·烟台一模)成语“黎民百姓”今指普通老百姓。但“百姓”原指贵族阶级,后来随着“百姓”地位的降低,才和“黎民”一起成为一般平民的统称。以下关于“百姓”词义的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

A.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反映了土地私有制产生,宗法制遭到破坏

B.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隋唐时期,反映了世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的推行

C.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两宋时期,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的扩大

D.词义变化最早发生在近代以后,反映了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广泛传播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世卿世禄制被打破,贵族地位开始下降。

【答案】 A

5.(2013·温州二模)

??”其中判断《中庸》成书于战国还是秦汉,最有价值的是( )

A.①B.②C.③ D.④

【解析】 本题考查史料研究的认识。题干中①②③段材料属于孔子所讲的做人处事,治学、行道,乃至于做事业的原则,属于纯粹性理论,没有蕴含战国或秦汉的重要史实;而④“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反映了战国至秦汉后道路规制、书写文字及社会行为走向了统一,这最能说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历史史实,也是最有价值的史料,故选D项。

【答案】 D

6.(2013·大纲全国卷)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解析】 材料中“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意思是说葬礼过于浓重、服丧过度的话,

分析材料二中所说的李贽注定是一幕悲剧产生的原因

这都直接影响到百姓的生活,汉文帝认为“吾甚不取”,说明他反对这种奢靡的做法,崇尚的是节俭之风。A、B、D三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

【答案】 C

7.(2013·潍坊模拟)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C.二者均有弊无利

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官员流动大,分封制的弊端(封建之弊)在于官员的世袭。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地方发展,两者各有利弊,故A、C两项说法错误。郡县制容易造成皇权专制,分封制实行时期,皇权还没有出现,分封制对王权不利,故D项错误。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故B项正确。

【答案】 B

8.(2013·北京朝阳区联考)下面各项与“土”相关的解读中,不准确的是

( )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实为一种名义上的土地国有制度

B.“六合之内,皇帝之土”是指皇帝对全国拥有至高的主权

C.“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即废除郡县制

D.“王在,礼治在,军令行,是王道乐土”意在维护封建正统

【解析】 考查中国古代文明。“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指西汉初年吸取秦朝灭亡教训,分封同姓诸侯王,但没有废除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

【答案】 C

9.(2013·乌鲁木齐高三测试)反映秦统一的《复活的兵团》说,在两千多年前,秦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秦朝律法中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袤亦必等。”对上述材料释读正确的是

( )

A.有利于规范民间手工业生产的统一性

B.说明了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

C.反映了秦代官营手工业的标准化生产

D.秦朝手工业生产具有垄断性

【解析】 根据材料“秦已经按照‘国标’进行大规模生产各类标准化兵器”可知,此应为官营手工业。故C项正确。

【答案】 C

10.(2013·黄山大联考)《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

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

D.周桂钿先生说法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董仲舒新儒学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可知,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进步性在于为汉朝的大一统政治服务。故选A项。

【答案】 A

11.(2013·乌鲁木齐高三测试) 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称之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

A.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

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纸的应用带来的影响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被后人发明了成语“信口雌黄”、“口中雌黄”,由此可见文化的发展与纸的应用有关。故选D项。

【答案】 D

12.(2013·山师大附中调研)《论语·为政》中记载:“《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这说明 ( )

A.《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B.儒家的解读强调《诗经》的社会教化作用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风格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解析】 考查古代中国的思想。根据关键信息“要归于正诚”可知,儒家的解读强调《诗经》的社会教化作用。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2013·绵阳一模)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家国同构可以看作父亲为一家之君,君为国父,君与父互为表

里,国与家是彼此沟通的。故,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的说法。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制度早已推翻。单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开阡陌,置郡县,此等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仪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李贽《史纲评要》卷四

材料四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呜呼!奏以私天下之心而罢侯置守,而天假其私以行其大公,贤而秀者,皆可以奖之以君子之位而长民。若夫国祚之不长,为一姓言也,非公义也。秦之所以获罪于万世者,私己而已矣。斥秦之私,而欲私其子孙以长存,又岂天下之大公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1)根据材料说说“礼”在古代中国社会起到了哪些作用?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说明理由。

(2)在材料三中李贽从哪些方面评价了秦朝的制度与政策?根据材料四归纳概括王夫之评价秦制的观点。

【解析】 第(1)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归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秦汉时期体现的政治制度的开创性、人才选拔制度、血缘关系的疏远分析。第三小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紧扣问题言之有理、答之有据的回答。第(2)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中政治和经济上“开阡陌,置郡县,此等皆是应运豪杰、因时大臣”,思想上“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仪之后,势必至此”的角度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四中“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居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以君子之位而长民”归纳。

【答案】 (1)作用:别血缘关系亲疏,确定社会等级关系;维护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 进步:推翻封建制(分封制);结束世卿世禄制度;宗法制不再是新制度的核心(最后一问,选肯定、否定都行,只要言之成理均可)

肯定:是,理由如下:

部落、家族以宗法为核心,以分封为形式控制全国的制度结束;皇帝一人统领全国,官员由皇帝、中央政府任免的官僚体制建立起来。

否定:不是,理由如下:

皇位世袭,皇帝一家世世代代统治全国,仍是最基本的制度;皇帝任免的官员实际上是皇帝的奴才,这仍然是皇帝一家的家天下。

(2)李贽:经济、政治上,确立土地私有制,推行郡县制,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思想上,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是国家统一的必然要求,但手段简单粗暴。

王夫之:废分封行郡县,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郡县制任用有才能者管

理百姓,不以血缘分封,体现了天下之公;郡县制使王朝国祚缩短,非天子之利;避免分封导致战乱,为百姓之福;评价秦制的标准应该是天下之公义而非一姓国祚之长短。(任意三点均可)

14.(2013·云南高三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人群)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

材料二 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叙录》

“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四 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历经数代人的实验和尝试而达到的成就,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

——[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

(1)概括材料一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四,简述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荀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在后代的发展概况。回答第(1)问,结合教材有关荀子的思想观点,再抓住材料一中的“人性之恶”、“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隆礼贵义者其国治”、“天行有常”等关键词句,可以得出答案。回答第(2)问,首先搞清楚材料二中董仲舒是在推崇荀子,朱熹是在否定荀子(认为荀子的思想全是法家思想:“荀卿全是申、韩”,性恶论,失去大本)。然后结合教材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学,使之适应了汉武帝“有所为”的需要,其中荀子的礼法并用的思想适合加强中央集权的时代需要,因此被推崇。而到了南宋由于复兴孔孟之道的理学兴起,而理学家们又主张性善论。再加上其“天行有常”的观点与程朱理学的天理观相违背,所以遭冷落否定。回答第(3)问,首先要结合材料二和材料四,材料二与材料四在强调通过历史检验,在今天荀子的有些观点可以为我们所借鉴。我们需要结合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法治社会等实际,找到荀子思想中的合理成分,回答出来就可以了。

【答案】 (1)主要观点:人性本恶,通过学习而从善;礼是维护社会秩序,保证人群生存的制度;隆礼贵义,礼法并用,君主集权;天自有规律,认识它并运用它,造福社会。(回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