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结题报告 > 列表页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结题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02  分类: 结题报告 手机版

篇一: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随着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不断确立,传统价值观正在受时代的涤荡和洗礼,这样要求学校德育教育必须适应新的要求,承担新的责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要把学校教育的立足点真正转变到以育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在学校,主要时间在学校,课堂教学则成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历史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则成为德育工作的一块主阵地和一条有效途径,既突出时代感,又呈现使命感,要适应信息产业发展全球化社会变迁,多元文化并存等带来的新手段,新趋势和新一代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融入生活,让德育走向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并以感受体验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以“八荣八耻”为准绳,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合理组织历史课中的德育资源为突破口,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历史和现实,综合探究历史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民族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掌握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方法、途径,依据课程标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探究德育渗透对历史创新教学及教师教学能力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对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升华,发挥历史课堂德育渗透功能,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和创新精神,发扬学生个性。

三、实践和操作过程

(一)我校学生德育现状调查

本次研究从社会调查入手,了解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我设计了《玻璃山中学德育问卷调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几个方面对我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为课题研究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依据。

在得出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我对我校初中生的德育现状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概述如下:

当代初中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在整体上具有多元性特点,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的来源呈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学生在思想上不是“大一同”,而是个性突出、特点鲜明,通过此次卷面调查,我们既看到积极的一面,也看到存在着许多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

1、值得肯定的一面:

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具有主流向上性,有较强的主体性,主观意识明确,主流上仍然保持了积极向上,认同人类社会公认的道德价值体系,也认同和支持我国历史上的一些优良传统道德标准。中学生对自身的关注程度增加希望了解自己,希望成为社会的主角,希望自我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他们思维敏捷,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维、新知识,敢想敢干;他们关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他们希望祖国强盛,对港、澳的回归、党的代表大会的召开,表现出极大热情,他们勤奋学习,渴望成才,蔚然成风。

2、值得关注的问题

由于各种意识形态的相互冲击,现实与理论的反差和中学生在道德价值观上相对稚嫩等诸多原因,一些学生的个人利益明显增强,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日趋淡薄,对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盛会、文化应接不暇,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重冲击着青少年的心灵,有些学生形成了自私、孤僻、不合群的心理特征,加大了教育难度,一些学生趋乐避苦、好逸恶劳思想滋长,少数学生轻理想、淡信念、讲实惠、精神空虚,小烟民、小酒徒,打架斗殴,流失现象有所增多,这些现象的存在,十分需要学校教育加以引导,历史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研究

1、内容

(1)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也需要借鉴历史经验,

苏联搞社会改革全盘否定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历史,人心涣散,导致苏联解体;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实行近代化,并没有全盘否定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坚决反对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两史一情”教育,了解历史,认识国情,自强、振兴中华。

(2)以史为鉴,树立开放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

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坚持开放的政策,国家才能迅速发展,相反,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从来不拒绝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开放交流政策的。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佛教的传播;玄奘西游,鉴真东渡,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民族要发展,就要开放交流,文化要发展,就要继续和交融,弘扬历史上的开放交流精神正是未来的建设者必要的素质。

(3)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素质情感教育。

在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效仿的对象,能激发起青少年的豪情壮志,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以历史名人为典,树立民族气节,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学习历史名人忠心报国、勇赴国难、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不畏强暴、自强不息、文明礼貌、仁者爱人的精神,并以典型的反面人物为教材,弘扬正气,反对邪恶,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

(4)以史为鉴,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上科技的发明与创新,每个历史阶段的改革与革命,以及一些历史名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都为我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为我们进行理想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素材,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每一代人都为人类的幸福,贡献了自己努力;后代人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想目标,进行新的奋斗,这才有我们的今天,历史上无数的名人所做出的卓越成就正是他们的理想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崇高的理想激发了他们的执著、高尚、勇于开拓、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

(5)弘扬团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危机教育。

通过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深深认识到:无论是今天在校园学习生活,还是将来走向社会的建设生活,都必须时刻以主人翁的姿态把责任放在第一位,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生存现状的严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已刻不容缓。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中讲到: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予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2、途径和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我校教师在观看完王文湛和林局长的讲话后,深受启发和鼓舞。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的观念,用知识、师爱、尊重、理解、关心等一切方法去叩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我们的热情智慧和心血启迪诱导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愿个个成人,要求人人成才。

(2)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

研究分析中学生德育工作现状,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适应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以新课改为契机,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迎着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了解社会,观察社会,提高学生的德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3)坚持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历史教学中,有序地坚持立意高、起点低,能做到原则,到“激励、成功希望”原则,要科学合理安排各年级德育的重点,主题要循序渐进,相互衔接,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

(4)虚之实做,化虚为实。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每课内容的德育点,重点利用好活动课程,通过编演历史剧、讲历史故事、搜集历史图片、播放历史录像片、学生个人感悟和感受,并结合纪念重大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5)优化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不能完全靠教师的单兵作战,要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聘请老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为同学做报告,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层面,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地完善历史教学,并充分发挥其德育教育功能。

(6)面向全体学生,厚爱困难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学生包括差生的发展上下功夫,在历史教学中,注重情感性原则,取得心理相容;注重激励性原则,调动内驱力,注重个性化原则,培养学习兴趣,对他们不歧视、不厌烦、不体罚,注重捕捉其闪光点,发现点滴进步,给予热情鼓励,只要我们坚持“晓之以理,动力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规律, “不信春风唤不回”。

除以上途径和方法外,我们还要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与能力,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指导德育实践,增加经费投入,优化德育设施等,通过我们平时持之以恒的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富有责任心、浓厚环保意识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三)德育渗透对历史教学促进作用研究

创新教学不是标新立异,它的基础应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关键不是思维方法而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众多的历史教师不可能出现千篇一律的模式,历史教师的知识水平、专业素质、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就决定了历史学科教学的千变万化和风格迥异,但历史学科特殊的德育功能也决定历史创新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常说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有十性,即科学性、时代性、计划性、依附性、蕴含性、渐进性、多样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这十性决定了历史创新教学中的三个特点。

1、普及性。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必须把历史讲得更贴近于现实,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改革教学方法,使每名学生在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点燃学生的热情,真正做到烛古然今,叙史载道。

2、基础性。

历史课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性课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历史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思想品质形成的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中选择恰当方法使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产生共鸣,使每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课程标准上所期望的目标。

3、发展性。

德育渗透需要渐进的积累过程,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渗透本身的多样性,通过自身的实践,使学生在历史创新教学的德育渗透中,既能吃饱,又能吃好,进而优化德育渗透,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坚决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真正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目的。

(四)历史德育渗透教学与教学能力研究。

在德育过程中,中学历史教育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应具备超凡的教学能力和过人的素质,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决不能失于空泛。

1、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应注意它的互融性、渐进性和借鉴性,德育必须依附于历史知识,论从史出,教高于史,教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反映德育的内容。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师把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性格培养、情操陶冶、个性发展交融起来,这样的德育犹如春风扑面、和煦宜人;犹如细雨无声、浸润心田。德育不是一节课一句话就能够就能够完成的,德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历史教学中德育的目标应有清晰的层次性,每一层内部又应该细化为哪些内容,历史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明确立场,批判性地分析,不应迎合时政的需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客观的评述。

2、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应遵循以下原则,即教学形式上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客观性、教学目的的目标性原则。在历史教学上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不要脱离历史知识,也不要把教师个人的爱憎立场强加给学生,时间久了,学生不仅未学到知识,受到教育,还可能误导学生,失去了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利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要充分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以达到历史教学的知识目的和德育目的,意义重大。

(五)初中历史课程德育渗透功能评价研究。

在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评价上,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等,把握历史德育渗透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强化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与素质教育的实施。

1、导向功能。

学校德育是促进学生道德社会化的主要手段。在德育过程中,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道德有时也可能偏离社会要求的发展方向,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导向性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学生道德

发展的偏差,从而保证学校德育的良好效果,特别是在实行对外开放,社会信息越来越丰富和复杂的今天,历史德育渗透评价的导向功能对于帮助学生辨别是非、美丑、善恶,从而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保证学生的道德朝着社会规范要求的方向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诊断功能。

由于复杂的环境因素和学生的主观因素影响,学生的道德不一定都按社会的要求而发展,因此要在学生的道德基础上进行教育,就必须对学生的道德进行诊断。教师把德育渗透和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师生思想碰撞,产生互动效应的效果,达到诊断学生在爱国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求实创新意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达到的水平。

3、强化功能。

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过程中,通过扬善抑恶引起被评价者的强烈情感体验,进而强化良好的品质,得到肯定的评价就可能引起愉快的感受,反之,则引起内疚、羞耻的情感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对人的道德能够产生强化作用。由于道德评价具有强化功能。因而对学生道德的形成有直接的教育作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发扬成绩,纠正缺点,不断进步。学生道德评价的教育作用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它不是直接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但能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思想观点,它不直接训练学生的行为,但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真正受到教育。

四、结论和思考

(一)课题所取得的初步成绩

1、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这次课题研究中,努力下功夫研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持久兴趣的途径和方法,取得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故事会,这就使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变得栩栩如生;编演历史剧,使复杂、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生动。总之,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了对教材的理解,调动了学生(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结题报告)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进一步提高了历史课的德育实效。

历史课蕴含丰富的德育素材,但由于德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学生不重视等原因,德育不能入心入脑。现在,我们把历史课的德育与学校团委、教导处的德育活动相结合,同时,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教育,大大提高了历史课的德育实效。通过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使学生领悟到落后就挨打的沉痛教训,要使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抓住机遇,加快改革,迎接世界的挑战。

(二)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1、在研究过程中,对于如何去培育新的民族精神,大家在认识上还处于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因而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实践,引导教师研究利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学生,增强教师传授民族精神的意识和能力。

2、难以面对全体学生

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但在实际操作中,总是难以做到。诸多的德育活动需要在课后有大量的工作,优秀的学生总是积极收集资料,在课堂中积极表现,这样的锻炼使他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越发优秀,而困难生则显得无事可干,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怎样做到以点带面,还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

五、推广的价值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但在现实的教育中,还是过分强调知识,强调升学率,而忽视德育。在新课改中,许多的教学研究,也多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而对德育的研究却鲜有一见。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本课题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德育实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希望通过本课题的推广,能引起学生领导、教师、学生对德育的重视,也能给其他教师在思想上、方法上以更多的借鉴,能进一步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主要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共十六大上的报告。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3、《新时期学校德育活动设计与指导》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4、《教育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黄日祥主编

5、《历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 要:按照我国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学生要实现全面发展,中学各学科都要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目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自然也就孕育着巨大的德育功能,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和目标,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让历史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两者成为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德育渗透

德育工作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的灵魂。抓好德育,其他问题便会迎刃而解。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最终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素质的一代新人。作为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师,深深地认识到历史教育在提高学生德育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因此,努力把德育寓于历史教学之中,做到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一、教师要在潜默移化中影响学生

教师是教学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方面,老师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而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那么首先的一点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做好自己的工作,注重自身的言行,同时也需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影响学生。如一个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兢兢业业、关爱学生、对学生有耐性和信心,这些都是一种精神的榜样,以一种精神上的力量来鼓舞学生,影响他们。而且这也是德育渗透最为重要的一环。这样一来,也是给学生最为直接、最为真切的影响。其次,要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德育精神,还需要历史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文化修养,这些需要以具体的文化知识为导向,进而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对于德育的教学来说,言传身教具有重要的作用和积极的影响,对于教师来说,在进行课堂的教学和管理中,也是展现其风采和人格魅力的时候。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牢牢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从自己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教育,并且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

二、教师要利用我国历史上的发展成就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我国在历史发展史上取得的辉煌成就的案例或者作品,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价值观等无疑是一种最好的说辞和教育。如:在讲到我国的灿烂文化,科技成就、文学成就时就行情感的渲染,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如在讲到我们历史上的美术成就徐悲鸿的《奔马图》时,这样解释,它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犹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这些讲解,均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教师要在活动课程中体现德育教学

进行德育教学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实现良好的教学管理,就要在活动教学中予以体现。活动教学可以体现出团队之间的协作和帮助,考察学生的团队交流与合作精神,这是进行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之一,因此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活动,如关于相关历史问题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我们可以设定一些探究问题让他们去探索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就可以轻松愉快的进行交流与合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去思考“这些历史事件或者是历史事件中的历史人物体现什么精神,体现出了怎样的情怀。”在交流分析中实现优势互补,帮助程度相对差的学生分析,这样一来也就有利于在团队合作中实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同时也可以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

四、以历史知识为依托开展德育教学

对于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来说,历史知识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载体。我们知道,历史知识是历史的回顾与总结,同时更是对优秀文化和传统文明的传承,在这些历史知识中,体现着宝贵的精神文化,其中有爱国主义、也有英雄主义,以及亲情和师生情谊的,这些都使我们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实现德育教学的渗透,那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我们以高中历史知识为依托,进而进行相关的拓展和延伸,不仅是简简单单的对历史知识的梳理和讲解,更要深入某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事件当中,去分析当时背景下的历史人物,发掘他们身上的伟大精神以及宝贵的品质。如林则徐的“虎门销烟”,针对这一历史事件,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在讲解具体历史事件和历史背景的同时,充分挖掘林则徐身上所体现的精神素养和文化品质,进而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教育。

总之,我们在进行历史课程和历史知识教育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历史学科德育的强化和渗透,把学科的德育渗透作为日常教育教学中的重心,为我们历史学科的德育渗透营造良好的氛围,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需要寓德育于历史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继续探索在更大的空间去渗透学科德育教育。

篇三: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渗透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关系到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随着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不断确立,传统价值观正在受时代的涤荡和洗礼,这样要求学校德育教育必须适应新的要求,承担新的责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要把学校教育的立足点真正转变到以育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德育是学校工作的首要任务,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在学校,主要时间在学校,课堂教学则成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历史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则成为德育工作的一块主阵地和一条有效途径,既突出时代感,又呈现使命感,要适应信息产业发展全球化社会变迁,多元文化并存等带来的新手段,新趋势和新一代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要求,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融入生活,让德育走向强调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并以感受体验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新课程实施为契机,以“八荣八耻”为准绳,以历史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从合理组织历史课中的德育资源为突破口,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历史和现实,综合探究历史和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形成爱国主义、国际主义、民族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掌握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方法、途径,依据课程标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探究德育渗透对历史创新教学及教师教学能力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对课程标准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升华,发挥历史课堂德育渗透功能,提高学生德育水平和创新精神,发扬学生个性。

三、实践和操作过程

(一)我校学生德育现状调查

本次研究从社会调查入手,了解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育,我设计了《玻璃山中学德育问卷调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等几个方面对我校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了调查,为课题研究和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强化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依据。

在得出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我对我校初中生的德育现状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概述如下:

当代初中生的道德价值取向在整体上具有多元性特点,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的来源呈多元化的趋势,因此,学生在思想上不是“大一同”,而是个性突出、特点鲜明,通过此次卷面调查,我们既看到积极的一面,也看到存在着许多值得特别关注的问题:

1、值得肯定的一面:

中学生的精神面貌具有主流向上性,有较强的主体性,主观意识明确,主流上仍然保持了积极向上,认同人类社会公认的道德价值体系,也认同和支持我国历史上的一些优良传统道德标准。中学生对自身的关注程度增加希望了解自己,希望成为社会的主角,希望自我价值得到应有的体现。他们思维敏捷,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维、新知识,敢想敢干;他们关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他们希望祖国强盛,对港、澳的回归、党的代表大会的召开,表现出极大热情,他们勤奋学习,渴望成才,蔚然成风。

2、值得关注的问题

由于各种意识形态的相互冲击,现实与理论的反差和中学生在道德价值观上相对稚嫩等诸多原因,一些学生的个人利益明显增强,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日趋淡薄,对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盛会、文化应接不暇,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严重冲击着青少年的心灵,有些学生形成了自私、孤僻、不合群的心理特征,加大了教育难度,一些学生趋乐避苦、好逸恶劳思想滋长,少数学生轻理想、淡信念、讲实惠、精神空虚,小烟民、小酒徒,打架斗殴,流失现象有所增多,这些现象的存在,十分需要学校教育加以引导,历史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内容、方法和途径研究

1、内容

(1)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历史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是正在谱写着的历史,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也需要借鉴历史经验,苏联搞社会改革全盘否定苏联共产党和国家的历史,人心涣散,导致苏联解体;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实行近代化,并没有全盘否定日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坚决反对否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两史一情”教育,了解历史,认识国情,自强、振兴中华。

(2)以史为鉴,树立开放意识,培养改革创新精神。

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坚持开放的政策,国家才能迅速发展,相反,统治者因循守旧,闭关锁国,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开放的民族,从来不拒绝吸收借鉴外国的优秀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除个别时期闭关锁国外,绝大部分时期都是实行开放交流政策的。郑和下西洋,张骞通西域,佛教的传播;玄奘西游,鉴真东渡,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

民族要发展,就要开放交流,文化要发展,就要继续和交融,弘扬历史上的开放交流精神正是未来的建设者必要的素质。

(3)以历史名人为典范,加强素质情感教育。

在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中,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以历史名人为典范,找出自己内心最崇敬,愿意效仿的对象,能激发起青少年的豪情壮志,进而肩负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神圣使命,以历史名人为典,树立民族气节,以民族先贤为楷模,弘扬中华美德,学习历史名人忠心报国、勇赴国难、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勤劳俭朴、艰苦奋斗、不畏强暴、自强不息、文明礼貌、仁者爱人的精神,并以典型的反面人物为教材,弘扬正气,反对邪恶,使学生的情感达到升华。

(4)以史为鉴,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上科技的发明与创新,每个历史阶段的改革与革命,以及一些历史名人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都为我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为我们进行理想教育提供了极好的素材,通过对这些历史的教学,要让学生明白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历史,每一代人都为人类的幸福,贡献了自己努力;后代人又在它们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理想目标,进行新的奋斗,这才有我们的今天,历史上无数的名人所做出的卓越成就正是他们的理想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崇高的理想激发了他们的执著、高尚、勇于开拓、报效祖国的献身精神。

(5)弘扬团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生态危机教育。

通过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深深认识到:无论是今天在校园学习生活,还是将来走向社会的建设生活,都必须时刻以主人翁的姿态把责任放在第一位,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生存现状的严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保护环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已刻不容缓。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报告》中讲到: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予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

2、途径和方法

(1)转变教育观念,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我校教师在观看完王文湛和林局长的讲话后,深受启发和鼓舞。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对全体学生负责的观念,用知识、师爱、尊重、理解、关心等一切方法去叩开学生的心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用我们的热情智慧和心血启迪诱导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愿个个成人,要求人人成才。

(2)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

研究分析中学生德育工作现状,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适应中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以新课改为契机,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在历史教学中,迎着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了解社会,观察社会,提高学生的德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3)坚持历史教学德育渗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历史教学中,有序地坚持立意高、起点低,能做到原则,到“激励、成功希望”原则,要科学合理安排各年级德育的重点,主题要循序渐进,相互衔接,促进学生德育水平的提高。

(4)虚之实做,化虚为实。

在历史教学中,充分挖掘每课内容的德育点,重点利用好活动课程,通过编演历史剧、讲历史故事、搜集历史图片、播放历史录像片、学生个人感悟和感受,并结合纪念重大节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5)优化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

在历史课的教学中,不能完全靠教师的单兵作战,要主动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聘请老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农民为同学做报告,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层面,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地完善历史教学,并充分发挥其德育教育功能。

(6)面向全体学生,厚爱困难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学校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学生包括差生的发展上下功夫,在历史教学中,注重情感性原则,取得心理相容;注重激励性原则,调动内驱力,注重个性化原则,培养学习兴趣,对他们不歧视、不厌烦、不体罚,注重捕捉其闪光点,发现点滴进步,给予热情鼓励,只要我们坚持“晓之以理,动力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教育规律, “不信春风唤不回”。

除以上途径和方法外,我们还要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与能力,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指导德育实践,增加经费投入,优化德育设施等,通过我们平时持之以恒的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富有责任心、浓厚环保意识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三)德育渗透对历史教学促进作用研究

创新教学不是标新立异,它的基础应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关键不是思维方法而在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众多的历史教师不可能出现千篇一律的模式,历史教师的知识水平、专业素质、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就决定了历史学科教学的千变万化和风格迥异,但历史学科特殊的德育功能也决定历史创新教学的内容与方式,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常说历史教学中德育渗透有十性,即科学性、时代性、计划性、依附性、蕴含性、渐进性、多样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这十性决定了历史创新教学中的三个特点。

1、普及性。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

得到充分发展。历史教学德育渗透必须把历史讲得更贴近于现实,以时代的眼光公正、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以历史事实为依据,改革教学方法,使每名学生在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点燃学生的热情,真正做到烛古然今,叙史载道。

2、基础性。

历史课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性课程,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历史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思想品质形成的规律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学中选择恰当方法使学生在蕴含性教育中受到启发,得到教育,领悟做人处事的道理,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产生共鸣,使每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课程标准上所期望的目标。

3、发展性。

德育渗透需要渐进的积累过程,需要的是持久的耐性和韧性,渗透本身的多样性,通过自身的实践,使学生在历史创新教学的德育渗透中,既能吃饱,又能吃好,进而优化德育渗透,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坚决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真正达到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目的。

(四)历史德育渗透教学与教学能力研究。

在德育过程中,中学历史教育有着其它学科无可替代的作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应具备超凡的教学能力和过人的素质,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决不能失于空泛。

1、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应注意它的互融性、渐进性和借鉴性,德育必须依附于历史知识,论从史出,教高于史,教学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反映德育的内容。上海市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师把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性格培养、情操陶冶、个性发展交融起来,这样的德育犹如春风扑面、和煦宜人;犹如细雨无声、浸润心田。德育不是一节课一句话就能够就能够完成的,德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历史教学中德育的目标应有清晰的层次性,每一层内部又应该细化为哪些内容,历史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明确立场,批判性地分析,不应迎合时政的需要,站在历史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客观的评述。

2、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应遵循以下原则,即教学形式上的多样性,教学内容的客观性、教学目的的目标性原则。在历史教学上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不要脱离历史知识,也不要把教师个人的爱憎立场强加给学生,时间久了,学生不仅未学到知识,受到教育,还可能误导学生,失去了教育的本质与目的,利用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要充分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以达到历史教学的知识目的和德育目的,意义重大。

(五)初中历史课程德育渗透功能评价研究。

在历史教学的德育渗透功能评价上,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等,把握历史德育渗透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强化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提高与素质教育的实施。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