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结题报告 > 列表页

八德教育与学校德教有机融合结题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03  分类: 结题报告 手机版

篇一:初中数学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数学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的实验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数学教学大纲对德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思想品德教育要结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

关键词:思想品质 品德 数学教学 学生

一、课题的提出

响应我市推举的学科德育精品课程,让我们意识到德育不再是思品课、历史课,也不再是班主任的工作,已是每位教师的职责。新课程背景下,高度重视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已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数学教学大纲对德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这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思想品德教育要结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来进行。

二、课题的界定:

1.德育: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中学德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情境等,在适当时机,插入德育教育,从不同的侧面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真正做到教育德才相结合和相互促进。

三、课题的研究意义

现在的初中生不是90后就是00后,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下,形成了任性、自私、做错事就为自己开脱、缺少责任感、缺少集体意识,甚至顶撞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发现直接的说教已经没有什么见效。数学教学作为基础学科的重要一部分,有着丰富、生动、具体的德育教育的题材,在数学教学中不断渗透德育思想,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加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的作用,既教书又育人,这是德育赋予数学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德育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科教学自身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因素,以知识为载体,主要立足于平日的课堂教学和课外的教学实际,采用适当的策略和方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即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以达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我们教师通过分析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历史和现状,用发展的眼光和新课标的理念,深入落实新课标的四维目标,使德育回归到应有的核心地位。

五、课题的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道德修养。教师个人的素质是德育渗透的关键因素,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不仅给

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治学态度等都将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发展,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2.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提高学生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坚强意志和坚韧不拔的学科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是非观。

3.整合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使我校数学教师在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地进行德育的渗透。

六、课题的研究内容

1.用我国光辉的数学史、数学成就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情感

古往今来,我国数学有着光辉的历史、伟大的成就。从《九章算术》到《陈氏定理》都是极具说服力的史料,都可以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勤奋自强的思想教育。与初中数学内容相关的内容有:祖冲之的“圆周率”,杨辉的“杨辉三角”,中国古代的“勾股定理”,《九章算术》中有关方程的篇章等。这样的例子在数学教材中很多,教学中应针对教学内容引用有关的史料对学生进行教育,这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是十分有效的。

2.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渗透德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而且还可以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如在讲授“全等三角形”时,结合课本中的“读一读”中的“巧测河宽”,向学生介绍早在1805 年,拿破仑率领大军与反法联军在莱茵河两岸激战,拿破仑想使炮弹准确的落到对方的阵地,就必须知道河有多宽,但直接测量是不可能的,拿破仑急中生智,巧妙地利用了“三角形全等”,解决了这个难题,通过这个故事,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智慧,而且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利用书本上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关心集体、关系他人,形成浓厚的集体主义观念

在开展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时,采用小组记分的形式,让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共同努力,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共同的解决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4.利用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品质

数学的解题过程可以不唯一但它的答案是唯一的,往往因为不小心的一个小数点或一个符号而全盘皆输。很多学生考试考砸不是因为不会做,更多是看错或算错题,数学需要一个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样生活中也需要严谨的态度。数学中的结论不是模棱两可的,数学语言也是周密严谨的,是就是,非就非,这种客观公正的性能使学生追求诚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而唾弃社会上的弄虚作假、浮夸等不良之风。

5.利用前辈数学家的事迹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崇高理想 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青年学生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在数学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家的事迹,是非常必要的。如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生动地介绍古今数学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培养民族责任感和民族忧患意识,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志向。

有利于造就跨世纪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用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初中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许多法则、公式、定理、公理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归纳、概括、推广、发展、应用的。如代数中的加和减、乘和除是一对矛盾,引进了负数和分数之后,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反映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三角函数、函数与图象这些内容把数学的两大基本要素“数”与“形”统一起来。

七、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广泛汲取与中学德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策略研究的先进经验,收集处理各种资料,把握中学德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策略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问调研等,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你的影响,你自己的收获。

3.个案研究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个体,进行专题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发展过程,得出结论,形成案例。

4.行动研究法:根据提出的构想,制订具体的计划实施研究,发现和归纳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对研究结果进行评估、反思和总结,对构想进行修订和完善,推动实验的进一步深入。

5.互动教学研究法。选择711、7122、809、810班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其余八年级班级作为对照班,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典型的、可操作的内容进行研究。通过通过教师指导、师生间的相互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认知目标。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成员及分工

组长:赵芙华(全面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工作。同时负责收集一些实验数据,总结研究中的成绩与不足,撰写相关论文。)

组员:郦建科、吴伟慧、周功飞(负责一些调查、实践工作,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整理、总结,共同合作完成本次课题研究。)

(二)本课题共用时一年零六个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9-----2014.3)

对课题进行规划设计,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手段,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组内分工,明确研究任务。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4-----2015.3)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结构重组、教学设计的精心预想、教学环节的弹性控制、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来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学与育有机融合的教学研究。发动教师更好地记录发生在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案例,进入探索实践研究状态。逐步实施,一月一小结,要注重课题的指导与督查,对课题中出现的问题,要给予及时的指导调整。

具体实施方案:

1.开展多种活动,严格规范研究程序。定期召开研究会议。启动研究后,共召开课题组成员正式会议4次,不定期召开非正式会议。及时发现课题实施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每月确立1个典型课例和上课的老师,课堂组成员听课,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情况、课堂气氛、教学效果和三维目标的落实。每次上课均确定主题,具体实施过程中将知识体系划分为四个知识块,每个知识块均从前述的几个方面展开,并注重对比。

3.每月对实施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课后随机调查,听取学生现在在课堂上的想法,自己想怎样参与课堂上的学习,问清学生的心理需要,掌握的动态,分析形势共有的认识,为研究提供依据参考。发放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详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4.开展初步的研究活动,课题组成员分析写好典型的案例,课堂观察,调查报告,及时分析总结,运用已掌握的策略上好研究课。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存在问题

在课题的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共撰写二篇论文和一个主题报告以及一节诸暨市精品德育课。其中“剖析初中数学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误区”获诸暨市教育学会论文二等奖;“雨随春风润百花 ——浅谈德育何如在数学教学中的有机渗透”获诸暨市教科室学科论文三等奖;并在中学德育90学时培训中作《让学与育在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主题报告,通过这次课题的研究,学生的言行规范了,教师的师德有了一定水准的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经过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我们就感到要想真正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真正把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不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巧用素材:就数学教材而言,其中蕴含着许多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德育素材,这些素材有的是显性的,我们只需在原有基础上发挥就可展现出德育教育内容;而有的是隐形的,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全面把握教学结构、深刻理解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深挖德育因素并巧妙地在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

2.自然渗透: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即在具体落实知、情、意、行的过程中不要硬灌输,给人强加的感觉;而应巧引导,给人以美的享受。并符合教师课堂教学的规律,符合学生接受新知的规律,符合学生认识提高的规律,符合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规律。

3.学生实际:生活中学生是有差异的,年龄的差异、学习的差异、行为的差异、家庭环境的差异??所有这些给我们的德育教学带来难度,但也给我们的提高带来了机会,给我们提供素材。只有在充分分清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按照循序渐进的要求,才能体现德育渗透的意义和实现德育渗透的最高境界。

存在的问题:

1.关于数学史内容在教学中多数师生并不重视,难以引起共鸣;

2.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难以做到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3.数学德育教学的评价难以把握

今后的改进:

1.课题选择范围要小,要有较强的操作性;

2.课题来源于课堂教学和教育中的困惑;

3.课题小组任务分配要明确,计划要具体。

参考文献

[1]张克泉.浅谈如何挖掘身边的课题学习素材[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1(10):24-26

[2]叶亚美.找准切入点 提高有效性:对学案教学中情景研讨的思考[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0(4):18-20

[3]段林茂.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6期

[4]王影.浅析农村小学德育教学[J]才智,2011年14期

[5]樊晓婷.育人以立德为本[N]阳泉日报,2011年

篇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探索与研究 》

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

探索与研究

单位:承留二中

负责人和撰写人:周卫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一)家校合作协同育人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教育处于转轨期,而初中生则处于人生的转折期。随着信息化大潮扑面而来,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问题日益增多,学生心理问题也较严重,厌学现象比较普遍,师生关系也不甚和谐,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尚未形成。教育观念比较落后,教育手段也还陈旧,造成学生难教、教学被动的局面,特别需要创设一个良好的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学习氛围。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性格、习惯、人格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起伏较大的阶段,因此,家校结合全方位教育孩子显得十分迫切。在我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形成的家长参与意识不强,家长角色的错位,流于形式的家校合作,导致家庭教育未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因此家长如何转换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与地位,以积极的心态适应新形势下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从学校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研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整合的策略也十分必要。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三大支柱”之一,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调查证明,我国家庭教育明显滞后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一些观念、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要求,特别是近几年,我们经常在新闻媒体上看到全国各地时常会出现一些青少年比较极端的犯罪行为,并且呈上升趋势,以沿海发达地区为多,说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存在有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多数与家庭有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的研究证明:我国三分之二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问题出在孩子身上,根子在家长身上。当今世界各国对家校合作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八德教育与学校德教有机融合结题报告)面教育的有机结合都十分重视。各国已普遍认识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方面,尤其是家长的通力合作。近年来,美国为着重研究解决公立学校的危机问题,把家校合作作为教育研究和学校改革的主题;英国、德国、法国、芬兰和挪威等欧洲国家,也将家校合作作为教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家长参与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综上所述,对于家长参与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其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搞好学校、家庭之间的有机结合,家校合作协同育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二)建立家长学校是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现实需求 现代社会和家庭教育的迫切需要

家庭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而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家长学校的建立对于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结合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现在尚处于无规划、无体系的阶段。

作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家长教育体系的研究》的子课题,《家长学校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组提出了要抓住家长教育的课程建设核心,在课程理论体系、课程标准、内容规划、师资培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行动研究,通过对家长学校课程建设体系研究和家长教育的实验,总结出成功的家长学校教育经验,广泛进行推广,构建一整套符合中国国情、适合中国家长需要的家长学校课程体系,以引导规范我国的家长教育,切实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和家庭教育能力,从而振兴繁荣具有中国特色的家教育事业。这是我们研究的最终目的,也是现代教育飞速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研究基础:

随着农村人口变化,我校未成年人家长的层次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广大家长的学历水平普遍提高,有较强的教育好子女的愿望,另一方面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还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相对学历层次较低、教育能力较弱、教育方法匮乏,只想望子成龙,办法却苍白无力。所以,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的研究,把家庭教育工作作为加强与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家庭教育工作搞得扎扎实实,为课题的确立与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课题组负责人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并且多次外出学习和考察,课题组成员有一定的代表性,有思想和业务都过硬的行政领导,有教学一线的班主任老师,都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积累了较多的经验。

我校经常为家长进行关于学生成长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的辅导培训。如:学生生活学习习惯培养问题、安全问题、网吧问题等,用不定期地订阅报纸、给家长发公开信等形式,对家长如何处理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提供科学、正确、切实可行的参考。

我校已经开展的家校联手做教育的工作有:家长学校、校讯通、定期家访、《家校读本》、全员家访、家长会、家庭教育研究QQ群等,这为我们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环境。

二、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依据 (一)现实意义

1、有利于提高初中阶段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事实证明,就教学抓教学不可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因为当前多数教学问题其实质是教育问题,教育问题的根本是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使教育和教学出现很多矛盾、冲突,无法统一起来,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则着眼于家庭和学校相结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教育和教学相结合,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和家长教育水平的提高

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研究促进教师和家长育人观念的转变,并借助理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矫正自己的不良习惯,从而形成一支专业理论水平高、科研实践能力强、师德高尚的教师群体和有较高家庭教育水平和家长群体,强强联手,形成教育合力。

3、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家庭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中介、通道和桥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提高其他素质的基础,学校只有重视学生、家长、老师素质的培养,才有可能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起点和基石,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涉及的内容更广泛,教育的内容也极为丰富,因而至关重要,对子女的健康成长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着无以替代的作用。但应该看到我国的家庭教育还存在很多误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整合策略的研究必定会引导人们走出教育误区,这将非常有利于培养合乎社会发展的人才。

4、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我国现在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社会矛盾比较突出,教育问题比较尖锐,青少年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恶性案件时有出现,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为突破口,不仅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降低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是构建和谐校园,完善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理论价值

以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教育创新思想为指导,以整体构建德育体系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为基础,以提高每一个家庭和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为目标,以当代家庭教育新理念为主线:家长要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才能帮助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努力创造“互相尊重、民主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给子女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课程理念中的核心思想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不是只关注“精英”, 而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联合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家长的素质,使他们能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并与学校同步协力,这是当代的家长所必须做到的。只有家校合作,同步协力,才能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课题研究实施,将促进教师和家长不断反思,从理论上促进教师和家长观念和育人方法的转变;进一步总结具有可操作性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策略,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案例支持。从而进一步证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

(三)理论依据

1、学校教育理论

学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育”的基础,是新课程改革的“催化剂”和“粘合剂”。只有重视了学校教育在教育孩子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处,使新课程改革获得成功。

2、家庭教育理论

家庭教育对每一个人来说,不仅是做人的摇篮教育,也是做人的终身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家长素质,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是达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的一项重大社会工程。

3、策略理论

凡是能达到教育目标的方式、方法和教育艺术等都属于教育策略。教育策略的应用水平是制约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整合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策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整合将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

4、整合理论

运用系统原理和系统论观点,从全局出发,对系统内外各种联系及其规律进行系统考察和辨证分析,找出合乎目的并能达到目的的最佳方案,使不同要素有机结合即整合。心理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达到互补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界定

(一)初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七——九年级教育期间。

(二)学校教育: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班集体建设、团队活动、课外活动、德育活动等,在学科老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智力潜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一系列活动。

(三)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当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

(四)有机结合:教育界引用“有机结合”一词通常表示整体综合、渗透、重组、互补、凝聚等意思。

(五)策略: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六)整合策略:本课题中的整合策略是指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进行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的一系列方法手段、途径。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理论假设

我们认为初中阶段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进行整合策略的研究必须具备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学校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学校教育的方法;二是家长必须具有基本的家庭教育能力;三是教师、家长都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如果在初中阶段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很好地整合起来,就会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局限,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智慧潜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由此,素质教育也落到实处,青少年品德不良现象、心理不健康现象将逐渐减少。

(二)研究目标

1. 通过对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策略的研究,提升学校“服务家长”的观念,拓宽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新思路,探索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的新途径,促进教师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积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新模式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提高教育教学整体质量提供有益的尝试,由此促进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发展。

2. 进一步发挥家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给家长们以“高效益、多角度、新视角、新思维的亲身体验,造就一支具有较高水准的家长队伍,创建一批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家庭。 充分发掘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保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连续性、持久性和协调性。

3. 通过观察与调研,分析初中阶段我校家庭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变“外压式”为主的教育方式为“内驱式”为主的教育方式,并制定具体方案。寻找系列化的科学对策,使家庭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得到科学诊断与有效诊治,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除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后顾之忧。

4. 通过行动研究,分层探究家校联合育人的科学途径,总结并形成有价值的可操作的教育策略,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使青少年获得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与氛围,为新课程实施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

篇三:《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德育的融合》结题报

u 月到中秋分外明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延续了数千年的团圆节、思念节、祝福节2010年01月21日

铜山县棠张镇前谷堆小学课题组 秦方方执笔

我校于2006年立项了省陶行知研究会重点课题《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德育的融合》自立项后,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的研究目标,勤奋工作,刻苦钻研,大胆实践,充分联系学生的思想、生活实际,以“乡土文化”的丰富内涵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引导他们在了解家乡传统文化的同时形成有益的道德认识;充分联系学生的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评判能力、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他们道德认识的水平和道德修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打下基础;努力培养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即能根据具体的情境、场合和对象选择和创造灵活的、个性化的言行方式去实践伦理道德规范,表现出相应的道德行为经过本课题组全体人员三年多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圆满完成了该课题研究方案所确立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课题基本情况和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一、研究目的、研究内容

(一)提出的背景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社会环境比较复杂,对青少年思想品德产生影响的因素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趋势,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分析道德失真的根源,其中一个失误就在于德育与民族文化的脱离,致使塑造人的德行的道德教育成为道德知识的灌输任何偏离民族文化的道德教育都是盲从的、非理性因为道德知识的掌握和道德认知的发展,也只有渗透于民族文化的氛围之中才会有意义,才会产生民族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付诸于道德实践,道德体验,再转化为道德行为理性地向民族文化回归,是道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民族文化的趋向下,探索功利视野中的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道德教育尤为重要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说:“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不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不继承和弘扬自己民族文化,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就可能被外国文化吞噬,我们就可能不知不觉地丧失自己的文化优势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所以,我们认为,即使是到了21世纪,我们仍然要倡导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构筑、夯实民族文化的基础,初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根据我们的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道的很少,本土文化也是严重缺失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影响下,拜金主义泛滥、享乐主义思想盛行、个人主义思潮滋长、集体主义观念减弱;缺乏社会公德,道德意识薄弱;不注意公共卫生、同学间缺乏友爱精神等这些现象虽然是一种倾

向,但如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善于挖掘和利用当地体现民族精神的各种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分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革命领袖、民族英雄、杰出名人等历史人物的诞辰和逝世纪念日,建党纪念日、红军长征、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九一八”、“南京大屠杀”等国耻纪念日,以及未成年人的入学、入队、入团、成人宣誓等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都蕴藏着宝贵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要抓住时机,整合资源,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主题宣传教育活动要精心组织夏令营、冬令营、革命圣地游、红色旅游、绿色旅游以及各种参观、瞻仰和考察等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成就教育未成年人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中小学生的原则,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善于开发地方德育资源,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活动,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理服人,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注学生德育历程和自由成长的道德教育,必须渗透于民族文化之土壤上而乡土文化正是民族文化这一领域中最灿烂的一块,又是和农村小学生息息相关的一方面,乡土文化中的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人生观、价值观等,是一个地区社会文化的基本内涵,也是道德教育存在发展的根本另一方面,个体生活的世界是生命存活的世界,是生命求得意义和价值的活动;主体生命的发展不在抽象的认知世界,而在富有人性的完整生活世界;主体的道德,作为生命的灵魂和核心,不是教授的结果,不在于道德的知识、行为和技能,而是在日常文化熏陶中形成的,在于心灵的感应

(二)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建设地域教育基地、拓展学校德育渠道,利用乡土人文教育资源、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发扬地域人文风尚,提高学生德育认识的研究,旨在拓展德育渠道,有效开发和利用本土人文教育资源,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三)研究的意义

实施《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德育的融合》的课题研究,就是要充分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种有益于青少年进行思想教育的社区教育资源,发挥其在学生德育中的功效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加强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之间的统筹协调,提高教育的整体效果,增强教育对社区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展《乡土文化与农村小学德育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探讨农村小学德育的一般规律,总结、农村小学学生教育实践具体的说,就是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系,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

时效性;充分挖掘并合理配置乡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资源,使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全方位、立体化转化,形成教育合力,提高学校德育的质量和效益

本课题的研究也是对传统德育脱离中小学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知水平,脱离中小学学生主体品德心理发展规律的背叛,针对与时代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不良状况,开发既具有生活气息又真正让学生参与的富有地方资源的德育课程,促进中小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发展,使中小学德育工作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具有较大的创新性和实效性

本课题研究着力凸显了中小学学生在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中小学学生在有着独特的人文气息和得天独厚的地方课程德育资源中,通过立体、全方位、多渠道的课堂实践、活动实践、社会实践,去体验,去内化,去感悟,去发现,产生心灵火花,在心灵震憾中,在被激发的内心冲突中自觉地调整道德认识,积淀情感体验,不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不断弘扬人的主体性,在品味成功的愉悦中,形成创新意识的优良品德

本课题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德育理论从人出发回归生活,让德育充分考虑中小学学生的主体需要和个性发展,充分考虑中小学学生所处的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充分考虑把德育课程地方资源充分发挥起来,让中小学生在优化的环境中形成优良的道德人格

(四)主要研究内容:

子课题一:利用地域乡土文化中的传统节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研究

研究要点: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地域传统节日教育资源和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以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子课题二:利用地域英雄名人,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研究

研究要点:在指导学生了解认识家乡的英雄豪杰、历史名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学习这些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增加他们的道德认识,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

子课题三:利用地域历史地理传说,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研究

研究要点:带领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变迁和其中蕴含的丰富内涵,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亲近家乡,热爱家乡

子课题四:利用风俗人情,开展德育实践活动的研究

研究要点:以本地域范围内的民风民俗等人文资源,不断拓展农村小学校德育的内容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等颁发的有关文件和有关德育教育理论,夯实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基础;调查、收集地域乡土文化教育资源,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筛选、整合,为利用本地域乡土文化教育资源打好素材和文字基础

2.行动研究法:按照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安排,开展开发和利用地域人文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实践性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并不断调整研究思路,完善研究计划,保证课题研究指导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推进

3.经验总结法:在各子课题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分阶段总结利用地域乡土文化教育资源、提高德育实效的具体经验,注重过程性资料的积累,逐步形成较为系统的理性认识,以获得可供应用和借鉴的操作性经验和教育理念

(二)研究对象

1.本地域人文教育资源;

2.本校全体学生

三、研究步骤和具体内容

研究步骤

(一)课题研究第一阶段(2006年9月~2007年12月)

1.与本地域范围内的有关单位签订建立校外德育基地的协议书,健全相关的工作制度

2.对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

3.利用本地域校外德育基地和家乡丰富的乡土文化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德育实践活动

(二)课题研究第二阶段(2008年1月~2009年6月)

1.组织调查地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筛选、整合,编写出版校本教材

2.进一步营造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特色环境

3.继续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

4.收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经验和资料,为课题结题作好相关的准备工作

(三)结题鉴定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2月)

完成结题报告的撰写,整理、汇编课题研究成果资料集,为成果鉴定作好充分准备

研究的具体内容

(一)研究了乡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融合的基本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指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我们发现在以往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不能很好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更不敢谈及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很少赞赏学生独特和富有个性的理解与表达,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成为空话,更谈不上大力开展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应该注意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和运用的原则,以达到我们的创新教育目标在乡土文化与德育教育相融合中要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水平、接受能力、分层次、分阶段,组织不同的教育形式,安排不同教育内容,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

3、主体性原则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善于运用教育艺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师生间要平等地交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感受学生的兴趣,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学生中的典型

4、实践性原则

开发地方乡土文化资源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基地、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做到开展活动,教、学、做结合,增加情感交流与切身体验,加深对认知的理解,发展实践能力

5、有效性原则

由于乡土文化资源众多,良莠不齐,提取的课程资源的途径也不同,在开发和利用乡土文化的资源时,必须坚持有效性原则第一,能真正落实学生的道德认知第二,能启动学生的真情实感第三,能提高学生对生活、对社会认识的能力第四,能利于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发展无论是素材性课程资源或者条件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必须符合德育教育的特点,服务于学校德育教育,我们应该清楚地区分:哪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德育有直接的关系?哪些有间接的关系?权衡筛选,按不同的价值取向录用,增强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二)研究了乡土文化开发利用的内容

徐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徐州古称“彭城”,地处江苏、山东、河南、安徽四省交界,素有南国屏障、北国锁钥、五省通衢之称“自古彭城列九州”,这座城市经历六千年文明的陶铸,乡风民俗中自然会有几分古朴与厚重南来北往、东游西荡的文人墨客、商贾僧侣,或云集,或羁留,难免会留下些许印迹这样一层层积淀下来,融入乡风民俗之中,又构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风貌它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德育资源以新的德育资源观,整合、开发、利用特有的乡土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