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结题报告 > 列表页

生命教育结题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03  分类: 结题报告 手机版

篇一:生命教育结题报告 Microsoft Word 文档 (2)

生命教育结题报告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6年度青年资助课题

《初中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研 究 报 告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中课题组

执笔:黄晨虹

一、课题概念的界定及意义

初中生物学科中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现象、感知生命的特征,体验生命的历程,感悟生命的意义,反思生命的价值,从而达到珍爱生命、欣赏生命、保护生命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生物学科中的生命的涵义不仅仅局限于人的生命,而是指所有具有生命现象的生物体的生命。因而初中生物学科中的生命教育更强调认同人在生物圈的地位与作用,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强调了解其他生物的生命现象过程中,获得对生命历程的体验;在了解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命;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国内外生命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二战后,很多威胁人类生存的问题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核战争问题出现,自杀、暴力事件频繁,生命教育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主题。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通过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护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在2 0世纪7 0年代后陆续关注死亡教育,类似的有日本北海道的寒冷教育、北欧的孤独教育等。

在台湾,生命教育开展了十几年。如今,台湾省教育部门将生命教育列为重点发展的工作,并把生命教育纳入课程。在香港,教育学院公民教育中心也多次举办研讨会,并在2002年明确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全校的公民及价值教育。2005年,上海市也开始制定并出台《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生命教育思想融入中小学教学中。“生命教育”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校园。

三、课题的目标

我国生命教育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地区尚无统一标准来指导生命教育活动。本课题组设想通过与初中生物学科整合,可以较为系统的对学生进行系列的生命教育主题教育。推进和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确立生命性这一基本取向,可以使教师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为生物学科所特有的教学内容的生命性注入更多的活力与乐趣。

苏科版教材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来编排内容,每个主题都能较好的找到与“生命教育”的结合点,本课题组的教师大多具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能以较恰当的角度挖掘(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 网:生命教育结题报告)教材中的生命性话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达到这些生命教育的目标:用大自然各种生物独特的美来感动学生,让他们欣赏生命,爱护生命;通过设计各种各样学生的亲历活动,来让他们观察、体验、探究生命的历程,体会生命的来之不易;在获得生命体健康生活的常识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并且使学生在彼此的合作、交流中,逐渐感悟和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更好的促进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以江苏科技出版社初中《生物》教材为依托,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突出生命教育的主题,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对生命认知、感悟、反思的体验、活动过程。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让学生通过生物教材系统地传授关于生命的常识,更强调学生在亲历观察、调查、探究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历程,在彼此的合作、交流中感悟和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懂得关爱自己,关爱动植物,关爱自然生态。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我们生活的生物圈: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任何生命都离不开环境,迄今为止,地球的生物圈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只有好好保护地球环境,才能使生命健康的成长。

(2)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了解健康饮食,指导正确营养观;了解人体所需的物质与能量都来自于动植物,认同植物对自然界的巨大作用,形成爱护绿化的思想;了解人体呼吸质量的提高与空气、环境的质量息息相关,激发保护自然就是珍爱生命的基础。

(3)环境中的生物的统一性:从细胞角度阐述各种生物的生命具有统一性、同一性,爱护生命可从保护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上做起。

(4)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调查、展示、欣赏各环境中多种多样的生物种类,在了解的基础上激发对各种各样生命的热爱。

(5)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生命体在复杂的环境中,具有多种系统用以维持体内外的平衡,一旦失衡,就会产生多种疾病,在感知科学家探究疾病的成因与对策时,认同健康的生命需悉心呵护。

(6)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通过再现新生命的诞生揭示生命产生的奥秘,了解自己生殖系统的结构、生理常识,从而达到珍惜生命的目的;通过青春期教育和性教育,揭示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巨变的内因,正视自己的身体变化,爱护自己的生命;通过探究植物萌发的过程,体验生命萌动的不易;在探索生命的起源与进化中,反思生命存在的意义、价值。

(7)环境与健康:了解人类如何抵御疾病,掌握基本的预防传染病的常识;通过对艾滋病、毒品等知识的调查与宣传,加深对艾滋病、毒品等危害的认识,自觉养成文明的卫生习惯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了解现代生活方式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走出某些健康误区;通过学会拨打急救电话、止血带、了解科学用药等急救常识提高自救、自护意识与能力。

(8)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认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感知人口的过度增长,会造成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有计划的控制地球人口过度增长,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战略;地球是人类的家园,进行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就是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人类能够持续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了解建立生态农业和生态城市的可行性、必要性与重要性。

四、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日常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进行生命教育,重在整合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现象、感知生命的特征,体验生命的历程,感悟生命的意义,反思生命的价值,从而达到珍爱生命、欣赏生命、保护生命的目标。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

1.文献资料法。学习《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以及生物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专著,以及查阅国内外生命教育方面的文献资料,用以找准初中生物教学和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并用先进的教育观点指导生物课堂教学,达到双赢的效果。

2.行动研究法。在各校进行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的整合过程中,始终强调行动的重要性,实行边研究边行动边反思,在行动中落实和调整方案,检验和发展初中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的整合创新。

3.调查研究法。以参加本课题的七所学校为样本,对生物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分析,为以后推广初中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整合提供客观依据和现实起点。

五、研究实施过程

(一)研究准备阶段

课题酝酿、论证,设计方案,确立总课题,分解子课题,成立课题组。本课题研究得到苏州市教科所生物教研员的大力支持,邹伟志老师从理论和行动研究等各方面给予了大量而细致的指导,苏州新区初中生物教研员(兼职)黄晨虹老师任课题组组长,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运作。同时邀请苏州市区、新区、常熟共七校知名生物教师参与本课题的研究,尤其是邀请到常熟校友中学的初中生物特级教师周俊共同参与本课题,确保了本课题及其子课题能顺利和深入的展开。

(二)研究实施阶段

1、制定目标、操作体系,组织实施,展开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找准与生命教育的结合点,调控研究过程。理论研究人员情况简单介绍如下:

黄晨虹:苏州高新区实验初中生物教研组组长,苏州市区生物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十佳”教坛新秀获得者,苏州新区初中生物兼职教研员,全国、江苏省、苏州市评优课一等奖,市教育局团委优秀团干部;江苏省优质资源送课下乡工程主讲教师,多篇论文、自制课件、电子教案获全国、省、市级奖。

周俊:常熟市孝友中学副校长,初中生物特级教师,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常熟市生物学科教改带头人,常熟市学术带头人,省级科研员。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96-750-03-05-02的研究。参与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及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工作。多篇论文、自制课件、电子教案获全国、省、市级奖。

2、每个子课题根据具体内容,完成相应的研究内容整合,形成高质量的教案、课件和论文。子课题负责人情况简单介绍如下:

李敏:二十六中学生物教师,省级骨干教师,苏州市生物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十佳”教坛新秀获得者,曾获苏州 市市区生物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荣获大市二等奖;苏州市中学生物青年教师评优课获二等奖,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项。

刘湘梅:苏州平江实验中学生物教研组长,曾获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研究中心“最佳园丁奖”,《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为初中生物省级观摩课,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项,参编多本教学参考用书。

张翀:苏州立达中学初中教研组长,并参与编写了《中学双语教学实用手册》、省劳技教材《园艺》等多本教学用书;曾获得苏州市中学生物青年教师实验操作比赛一等奖,苏州市中学生物教师三项基本功竞赛一等奖;为苏州市青年教师“教坛新秀”获得者。

王卫星:苏州市第十中学和苏州市振华双语实验学校生物教研组长,数篇教学论文在省、市获奖,并有三篇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参加市级课题《与新教材共同成长》,并担任生物组子课题的负责人;参加生物中考的试卷命题;参与新教材的修订工作。

(三)研究反馈阶段

小结反馈,资源整合,调整、部署下一阶段实验和研究方案:至2007年度结束,在初中生物生命教育课程整合实例研究中,有一大批的优秀课例、案例、教案或反思呈现。但是由于部分年轻教师理论功底尚浅,所以在相关的案例中,与生命教育理念的结合点不能够清晰的表达,或知其做法符合生命教育的理念,但不能整理出具体的思路,形成自己的风格。这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的调整,加以指导,共同学习与提高。

1、积极学习,增强理论研究学习功底。

为了增强课题组成员对生命教育的基础理论素养,在开题研讨课题组会议时,曾为大家详细的讲解了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在中期汇报小结反馈时,又和大家共同探讨了三大生命课题的支撑性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生活教育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人本主义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创立,现在的代表人物有C.R罗杰斯。主要理论有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和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观念,让人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消除外界环境通过内化而强加给他的价值观,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掌握自己的命运,修复被破坏的自我实现潜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它包含三个基本命题:“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生活即教育”理论蕴涵着对教育的重建与对人生命的尊重,昭示人们应该格外重视对人和人类未来的关切、关注和关心。

弗洛伊德的本能论认为,人有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表现为生存的、发展的一种本能,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自身中的一种进取性、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活力。死的本能表现为生命发展的另一种对立力量,它代表着人类潜伏在生命中的一种破坏性、攻击性、自毁性的趋力。部分儿童和青少年对死亡的感觉还遥不可及。当遇到一些生活事件和挫折时,由于缺乏人生经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就倾向于用死亡作为逃避的手段。生命教育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积极的正面的体验让儿童和青少年珍视生命,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2、找准落点,探索课程整合的结合点。

初中生物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是需要调动自身的生活体验全身心地参与和创造的过程。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在生动、丰富的动手、质疑、探究教学情境中感悟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并将之内化为属于每个个体的智慧,甚至促进其正确、健康的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

篇二: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结题报告

老金厂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背景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走进课堂,近年来已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也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研究的视角上,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目前国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倾向于从“预防自杀”而不是从“发展”的视角看生命教育,而且缺乏可操作性;目前把生命教育单独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来实施研究的比较多,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较少;绝大部分学科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直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会节省较多时间,而要单方面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则要另调整课程时间安排,会比较浪费时间;从现实来看,生命教育体验和课堂教学渗透研究中仍然存在“结合模式单一,定位不够清晰,特色不够鲜明,不能有效渗透常规教学,与课程融合度不高”等问题。科学教学与生命体验的融合有效性不高,未能明显地凸显生命的意义,实现个体生命的升华。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结合当前的教改现状,申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并开展相应的实践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生命教育理论

教育要尊重学生生命的教育思想,叶澜教授提出的“教育是一项直面生命的事业”的著名论断而在教育界广为流传。生命教育理论是一个没有定论且正在滥觞中的教育理论。生命教育理论不仅是人们所

理解的重视生命、维护生命、关注生命健康的教育理论。从本质上说,生命教育理论是一种尊重生命尊严,弘扬生命价值,促进生命发展的教育主张。

2、课程改革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原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尊重青少年特殊的生活体验;增进学生对各自生活背景下的生命理解和尊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新课程关注生命个体,营造自由发展空间。它要求师生角色的转变、注重个体的存在。教师要摆脱“师道尊严”的架子,走向平等中的首席,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老师发难,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形式从而实现对每个学生的关注,还学生以自尊,把学生看成一个完整的人。

学习方式的改变,展现生命自由发展的空间。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注重强调学生的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新课改要求课堂注重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新课程渗透了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教育。学习过程是学生成功激情的体验,传统教学的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答案,而对于学生是如何获得这些答案的,在获得答案过程中情感体验却漠不关心。

新课程还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评价标准,改变用同一目标要求全班同学,改变用可量化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优劣,用不同尺度去评价

学生,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对自己充满自信与希望,进而更好地发扬自己的个性。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在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意识,激扬学生的生命。

2、从生命的高度看,可以使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气息、智慧与激情并存的教学课堂,促进每一个孩子发展的课堂。

3、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执着追求生命发展的最大值。

4、最有效地实现教育提升人的根本目的。

总之,通过研究,引发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生命教育现状的理性剖析,从而以更为客观、理性的眼光来组织课堂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最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与人文素养,拓展教师的教学理性积淀;唤醒学生的生命体验意识,撬开学生生命前行的杠杆,使全体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自信与成功,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执着追求生命发展的最大值。

四、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西方国家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国家,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起步早,从小学一级开始就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教育学生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现象,从而珍惜自己的人生。从上世纪80年代起,美国等国家规定在中小学校开始实施“生命教育”,帮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的生

与死,以理解的态度面对生命历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

我国的生命教育由于起步晚,上海市教委虽然对生命教育颁布了大纲,但缺乏可操作的内容、目标和方法。它介于课程与活动之间,对课程建设来说是个空白,因此有必要对生命教育的资源和内容进行开发。综观国内外近几年的教育研究资料,发现对德育层面的内容研究比较多,而将它与学科整合的实践研究比较少。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实现课堂教学激扬生命的策略。

2、课堂教学中通过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三个层次来渗透生命教育激扬生命的目标。

3、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

(二)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设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 课堂教学:《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对课堂教学的解释是: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规定人数的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和时间表,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从课程改革的角度讲,是指在班级授课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基于以上概念,确立研究内容分以下几点:

1、学习生命教育理论,调查分析生命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整合的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显性和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与生命教育进行整合。同时注意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原则;适切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原则;注重学科之间有机整合的原则;注重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注重拓展信息渠道的原则;注重认知、情感、体验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自然生命的研究

在科学、体育与卫生等显性课程中增强生命的意识,挖掘显性的生命教育内容,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生命教育,以体现对自然生命的尊重。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生命的研究

在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内容也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开发学生的社会生命,为他们成为一个社会人打下根基。

4、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精神生命的研究

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活动。课堂教学中更要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使他们做高尚的人,超越前面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两个层次,体现生命的价值。

5、构建生命教育的课堂文化

篇三:《初中生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生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雷州市附城镇第二初级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中小学德育工作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命教育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今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生活极为丰富,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消极因素也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少数未成年人生命的丧失,生命意识的淡薄、生命意义的迷失影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据教育部、公安部、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等单位对北京、天津、上海等10个省市的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这警示我们生命教育行为越来越迫切,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已经是学生成长过程最为需要的教育。生命与生存、生命与尊严、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发展、生命与社会等深层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索。如何开展相对独立的生命教育活动,以生命教育理念对上述一系列教育活动进行整合,从而使教育趋向完整,这是摆在中小学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

2、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较为偏僻的初级中学,学校和雷州市殡仪馆只有一墙之隔,西靠雷州市西湖水库(距离不够200米),由殡仪馆引起的“生与死”的迷信传说歪曲了学生和家长对生命的理解,西湖水库带来的溺水隐患造成学生和家长对生命(安全)的恐惧。受这些负面因素的影响,家长大多不愿意将子女送到我们学校就读,生源的短缺成为学校科学发展的一大瓶颈。如何消除这

些负面的影响,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此,在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背景下,我们将以“初中生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为课题开展深入研究。预期通过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序列化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把学生培养成为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优化生命,欣赏生命,享受生命的人。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在我国,一些专家、学者对生命教育的界定并不一致,可谓见仁见智。但目前大家比较趋同的还是2005年6月上海制订的《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给出的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是指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及生存技能,提高生命质量和实际人生价值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教育,又要重视人文教育,让学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动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义,提升生命质量,解放精神,培养生命意识,从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基本目标:

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地域特点,结合时代特征并面向未来,我们确立以“让阳光照耀出生命的精彩”为核心理念的生命教育实践研究,预期通过具有鲜明学校特色的序列化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把学生培养成为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优化生命,欣赏生命,享受生命的人,达成“根深叶茂,异彩绽放”的培养目标,实现和放大师生生命价值。

2、高级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获得适合本校、本地区的生命教育的原则、内容及完善的校本教材。积极探索和实践符合本地区实际的且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并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延续性。

四、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选题意义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过去也一直在强调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环境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传统教育、法制教育、理想教育等等,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真正实现在课程意义上的实施。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研究生命教育,就可以对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努力达到学生珍爱生命、教师关爱生命、学校充满生命的和谐境界,才能帮助中学生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有限性,欣赏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与理想,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2、研究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与开展,能够唤醒广大师生与家长生命与安全意识,探索出一种适合本学校、本地区的生命教育实践模式,积累成功的经验和案例,推进本地区的德育研究和德育实践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生命教育的理论、内容、方法、途径的研究;

2、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策略研究

3、生命教育在学科中的整合与渗透研究;

4、生命与安全(珍爱生命)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践策略研究;

5、生命与生存(环境保护)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践策略研究;

6、生命与尊严(认识生命)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践策略研究;

7、生命与健康(生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践策略研究;

8、生命与价值(生命审美)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践策略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

的教育教学理论,查阅教育行政部门的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每个阶段都选择一些带有全局性的“点”展开网上调查和实地问卷调查,充分占有资料,运用辨证分析法找出关键点,制定计划、采取措施,提高课题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掌握丰富的一手、二手资料的前提下,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3、行动研究法:开展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运用行动研究法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认真进行实践过程的研究,实践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探讨生命教育的内涵、特点及规律,探索生命教育的实践途径,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地统一起来。

4.个案研究法:利用个案研究法,对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学生在生命教育主题活动中的反映,班级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生命教育内涵等典型个案的系统观察与剖析。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从2013年8月开始,至2015年8月,周期为两学年,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课题确立申报阶段(2013年8月——2013年9月)

1、针对学校实际情况,确立《初中生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这一德育课题,成立研究工作小组,确定基本研究方案,形成课题申报书。

2、落实研究工作小组骨干人员的分工和职责,查阅文献资料,提供理论保障。

第二阶段:课题开题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1、完成开题报告,召开课题开题会,教师明确任务。

2、拟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3、参研教师学习课题的相关理论,提交学习资料,从理论上撰写对所研究课题的初步认识。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3.12——2015.6)

1、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着手编写校本教材。

2、在教师中征集生命教育实践性主题活动设计方案,并确定全校统一的活动方案。

3、以学校、年级组、班级为单位,全面开展生命教育实践性活动,组织实施生命教育系列主题教育活动。

4、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撰写与课题有关的实验案例、实验反思、论文等。

5、课题组收集课题研究成果、资料,定时召开交流会议,做好阶段性的研究总结汇报。

第四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5.6——2015.8)

1、建立课题研究档案。

2、汇编研究成果。

3、全面整理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结题申报。

八、课题实施的主要策略

1、加强教师队伍培训学习,树立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教育理念。成立了德育工作研讨领导小组,组织召开德育研讨会;组织教师观看《湛江市师德演讲团巡回演讲》的视频;组织班主任外出参加暑期班级管理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湛江市德育课题中期评估、结题指导培训班”;组织师生观看《识破邪教“全能神”》警示教育专题片;通过培训,参训教师都对生命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理解了生命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坚定了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的信心,提高了自身素质,加快了专业化发展。

2、编写校本教材,让生命教育进入课堂。我校组织教师,围绕生命教育课题核心,收集资料,编写了校本教材,生命教育读本——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