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列表页

宏观经济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02  分类: 经济论文 手机版

篇一:宏观经济学期末论文

宏观经济学应用-失业问题

一 宏观经济内容摘要:

第一章 经济学导论

西方经济学从产生至今,大致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主要阶段。经济学是关于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科学,又被称为选择的学问。 在解决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时形成了三种体制,现代社会主要采取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章 需求、供给与价格平衡

价格影响需求,价格影响供给。经济学把价格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非价格因素引起的变动称为需求变动。 市场分析主要是均衡分析,包括均衡稳定分析和均衡移动分析。生产要素的供给来自要素所有者。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分析

购买一种商品的均衡原则边际效用要大于或等于价格。购买多种商品的均衡原则:收入和价格既定时,要是每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同其他商品相同。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和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实际消费者均衡的关键。

第四章 厂商理论

生产函数式反应投入产出关系的一个概念。经济学通过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组合模型,来表现要素的最优投入组合。一定技术条件下,一定的要素同时同比例投入会有一定的规模和效益。规模经济反应产量规模扩大与“投入的成本”变化的关系。

第五章 市场理论:竞争与垄断

厂商根据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即四种类型厂商根据均衡条件MR=MC来确定产量。厂商数量、产品差别程度、替代程度、进出行业难易度、对价格控制的程度是决定厂商的市场均衡条件是厂商上目标选择的关键点。不同类型市场经济效益不同。

第六章 外部性、公共物品与政府

经济运行中存在“市场失灵”,影响最优资源配置。外部问题可通过一定手段予以克服。完全满足非竞争性和排他性特征的物品叫纯公共物品。两个特征只居其一的叫非纯公共物品。针对市场失灵而采取的政策叫微观经济政策。

第七章 国内生产总值、总需求和总供给

GDP是非常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它的变化将引起失业率和价格水平的变化。总供给模型是指用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模型来说明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水平乃至整个经济的波动。

第八章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总需求与总供给及二者相互作用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消费取决与收费和消费倾向。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如他变化则会引起国民收入的增加或减少。凯恩斯根据消费与储蓄对国民收入的不同影响得出“节俭的反论”。乘数原理是凯恩斯说明投资效应的理论工具。

第九章 事业和通货膨胀理论

国民收入均衡只要小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就会出现失业。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人们用“费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与通货膨胀的交替关系。

第十章 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的问题,经济增长理论主要内容,经济周期是指一国总体经济的波动,即经济周期的扩张、收缩、循环往复的过程。

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的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运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时要逆经济风向调节。政府实施财政政策时,会遇到赤字财政政策和挤出效应等。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有各自特点,不同情况效果不同。

失业问题: 背景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就业岗位的供不应求将是一个长期现象。失业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面临的难题。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经常爆发严重的失业问题,迟至1980年代初和1990年代初,主要发达国家仍都出现了较高的失业率。而我国近年的失业问题也日益严重,虽然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城镇下岗职工、登记失业人口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却不能有效地减少。探讨失业产生的原因并寻求解决的对策不仅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经济理论工作,更是一项迫切而棘手的现实任务。

国内基本观点

失业的成因很多,有体制型失业、磨擦性失业、周期性失业、结构性失业等等。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社会经济背景下,有不同的失业特点。我国目前失业的主要原因应是体制型和结构性失业。

1. 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导致体制型失业

在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和不同的制度框架里,失业内涵不同。我国处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因体制轨轨引起企业组织制度变革,产业结构调整使劳动力在不同企业、产业和地区间进行重新配置,进入就业——失业——就业的运行过程中,当失业者不能即时就业就形成体制型失业,包括公有经济内部的隐性失业以及隐性失业显性化所导致的失业现象。体制型失业正是造成我国“下岗”现象的主要原因。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内,城镇劳动力资源采取了国家统包统配、安排就业的行政性配置方式。于是大量的潜在劳动力资源过量的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冗员”和“在职剩余劳动力”广泛存在。其结果是在旧体制内广泛存在“隐性失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和公司化运作,使企业逐步转向自负盈亏、具有刚性预算约束、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的市场主体。在这种变革使企业对生产要素投入组合的选择,就不再依据上级的指令,而是依据市场规律办事。企业如果不减员增效,就会破产倒闭。因此,大量的隐性失业逐渐显化,形成体制型失业。

2. 科技进步和发展产生结构性失业

科技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直接推动力。科技发展创造了新的产业,同时也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但是就在新的就业岗位产生的同时,传统产业不断用新技术进行改造,劳动力供求结构再次变动。当劳动者在知识结构和专有技能上不能满足新兴产业的需求时,则造成劳动力供求总量均衡下的结构性失业。

科技进步导致部分职工下岗或失业,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技术进步,必然推动国民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的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职工下岗或失业;二是企业的技术进步是企业降低成本,可使企业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直接关系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企业的技术进步对企业职工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些不适应要求的职工就难免下岗或失业;三是由于技术进步,现代化的设备和管理会代替部分人力。

本人的基本想法

在中国,从业是人们生活方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很多百姓来说,就业既是一种谋生手段,又是他们参与社会、融入社会的最主要的渠道,是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丧失就业机会,不仅意味着收入减少乃至断绝生计,他们个人和整个家庭的生活都会因此而陷入困境。同时,其个人和家庭的不良境遇集聚起来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我国应该实行劳动人口再就业。再就业实质是就业问题,其根本的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发展经济,创造各种就业机会。我国是人口大国,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决定了创造就业机会是我国再就业的最根本的战略选择。就业问题的根本解决取决于国民经济的长期繁荣。在不断增强综合国力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可以适当的扶持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业、文体用品业、皮革业、食品加工和制造业、纺织业、家具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塑料制品业。这10个行业均是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是加工程度比较浅、技术水平较低的产业。发展能容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第三产业、非国有经济、中小企业以及区街经济、社区服务等新的就业增长点,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安置更多的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国内外的经验证明,经济越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越大,创造的就业岗位就越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还很不发达,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仅占31%,因而相比之下,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其解决就业的潜力是巨大的。同时我国应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企业机制改革力度。深入研究企业的自身特色,发现本企业的效益增长点,并研究如何实现在不减员的前提下对人员编制策略进行调整。在企业经济效益的好转和企业的扩大过程中,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会有所增加。并且,大力发展非正规部门就业、弹性工作、非全日制工作、小时工等多种灵活的就业形式,以拓宽就业渠道。 政策分析

政策: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分析:

对失业问题,凯恩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套以国家干预、扩大需求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

1、政府干预。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缺乏调节需求使之达到充分就业的力量,而且社会越富足,消费倾向递减和投资下降就越严重,因而经济危机和失业现象就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由政府出面,采取干预经济的办法,通过税收、利率、政府投资等措施进行调节,才能消灭金融危机和失业。 2、扩大消费需求。凯恩斯认为,国家要运用各种经济杠杆来扩大消费者需求,侧重点有两个:其一是增加消费乃至挥霍浪费,反对节俭和储蓄;其二是对所得进行再分配,通过征收各种所得税来缩小财富所得的过分悬殊,以促进消费,进而提高就业水平。3、扩大投资需求。凯恩斯认为,消费倾向是相对稳定、一时不易改变的,

所以扩大投资就成为重点。对此他提出实行“全国范围的调节投资的计划”。该计划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调节私人投资,即国家通过增加货币数量、降低借贷利息来刺激私人投资;其二是投资“社会化”,即由政府直接承办公共工程,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消除投资者的悲观心理,使经济自动复兴。凯恩斯强调,这种投资是一种能带来一系列相关部分的发展,从而形成国民收入总量翻倍增长和就业翻倍增长的投资,故只须投资量增加少许,就可达到充分就业 4、增加货币发行,压低利息和工资。通过增发货币和压低利息来刺激投资,从而增加就业机会。

对策措施

在一个尽可能短的时期内,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完成社会基础设施建立,即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个人住宅的贷款购买制度、工伤保险制度、人寿保险制度,建立劳动力市场和信息网络,把这些制度从仅仅覆盖国有部门转型到覆盖所有城市经济部门。并通过这些制度为失业者与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形成良好的社会安全网,从而实现社会稳定。

在治理结构性失业的问题上,我们采用从供需均衡的两个方面来解决问题的思路。

(1)结构性失业治理中的需求治理。在需求治理的政策中必须把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也就是在刺激内需的同时考虑失业结构性特征,在经济增长中逐步解决结构性问题。

第一,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率。我们知道加速经济增长率会直接造成更多的就业机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供给,从而降低失业率。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还会给微观经济主体带来健康、良好的宏观环境,促进其发展。

第二,继续目前已经在实行的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加基础设施的投资和放松银根,但是一定要注意在资金的分配方式上要更多的依靠市场机制来配置,而不是计划的分配方式,否则将会出现新一轮的结构重复。

第三,增加对中小企业政策上的支持。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有更强的劳动力吸纳能力。但是,我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非国有经济类型,国有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不足,而且目前对非国有经济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信贷支持政策。因此,在新一轮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施行过程中,在资金供给上,应该对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同等对待,国有银行也应从盈利的角度来决定贷款的方向。

第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发展的最大比较优势就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选择“节省资本、多用劳动”的工业化技术路线,更符合我国国情;从长远来看,要逐渐地、有选择地增加发展资本密集、资源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包括: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服务业;积极发展已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贸易;还可以有组织的促进劳务输出。

加强对失业者的职业培训,促进再就业。结构性失业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的技能、经验、知识结构与可供选择的职位空缺不相适应,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是加强对失业者的职业培训。

【 参考 文献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凯恩斯<通论>新释》海曼·P·明斯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通知》

篇二: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论文

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一、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1.消费增长保持稳定

(1)推动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政策因素将继续成为支持消费增长的重要动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重点,二季度家电、汽车、节能产品消费政策将继续完善,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的措施将进一步落实,“万村千乡”和“双百”工程建设将深入推进,政策对消费的推动作用依然较强。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将提高社会消费意愿。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同比增长9.2%,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7.5%。根据一季度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城镇居民判断收入增加的占比从2009年二季度的12.6%回升到2010年一季度的21.3%,实际收入与收入预期的改善将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三是世博会召开刺激消费增长。二季度世博会在上海举行,届时周边地区旅游、会展等生活性与生产性服务消费将大幅增加。四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将促使消费名义增速走高。2009年二季度CPI同比负增长1.3%,而今年二季度CPI呈明显上行趋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将提高。

(2)抑制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国家近期连续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在二季度显现,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建材消费增长将趋缓。而且,前期房价涨幅过大,对已买房居民下一阶段的其他消费形成一定制约。二是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将减少当地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水平,导致局部地区消费能力下降。三是近期粮食、蔬菜、水果价格涨幅较高,成品油价格调整,不利于居民实际购买能力提高。

总体而言,消费需求将保持稳定,初步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9%。

2.物价上涨压力加大

一是翘尾因素提高二季度物价涨幅。经计算,二季度CPI翘尾因素为1.6个百分点,PPI为4.4个百分点,分别处于全年翘尾值次高和最高水平,即使不考虑新涨价因素,二季度CPI与PPI也将呈现一定幅度上升。二是输入型物价上涨动力增强。世界经济复苏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国际价格对我国物价的传导影响逐步加深。三是西南地区多年少见的干旱、华北地区普遍低温等异常天气影响农产品(16.07,0.00,0.00%)产量。四是目前较高的生产资料与原材料购入价格将向下游传导。一季度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7.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9%,上游产品价格涨势将有部分传导至下游行业。五是沿海地区通过提高工资解决“招工难”问题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品价格改革导致水、电、燃气和成品油价格上涨,这些因素客观上将加大成本推动型物价上升压力。

综上所述,二季度物价上升动力较强,初步预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4.2%;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增长7%。

二、经济增速创危机以来新高点

1.经济并未“过热”

去年二季度以来,我国宏观经济逐季回升。今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805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9%,比上季度加快1.2个百分点,达到本轮经济回升新高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39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3907

宏观经济论文

2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增加值36366亿元,增长10.2%。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提高,带动了经济整体快速拉升。

一季度高速增长,受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影响较大。尽管此增速高于近十年同期平均水平,但如果以2008年一季度为基期,近两年一季度平均增速为9%,低于2000~2009年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据此判断,当前经济增长仍处合理区间,并未出现社会某些观点认为的“过热”情况。

2.三大需求结构改善

今年一季度,投资需求高位回落,消费需求持续向好,净出口明显恢复,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所改观。初步测算,一季度最终消费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52%,与2009年基本持平;资本形成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9%,较2009年大幅下降34.4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9.9%,同比提高34.9个百分点。目前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正在逐步向正常水平靠拢,国内需求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投资需求高位回落。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6%,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自2009年二季度达到本轮投资高点后,目前已经连续三个季度减速,正在向合理区间回归。其中,政府投资明显收缩,社会投资活力增强。一季度,中央项目投资同比增幅9.1%,较去年同期回落21.3个百分点;私营企业投资增幅高达41.6%,较去年同期提高13.9个百分点,投资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强。与此同时,房地产投资强劲反弹,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5.1%,比上年同期加快31个百分点,支持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2)消费平稳较快增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74亿元,同比增长17.9%,比上年同期加快2.9个百分点,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4%。一是住房、汽车等消费热点继续升温。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同比增长34.2%,带动相关家具类消费增长37.6%;汽车销售达到461万辆,较去年销售旺盛的四季度增长15.9%。二是家电、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扩大了相关商品消费,家电下乡产品销售1603万台,比去年四季度增长16.8%,家电以旧换新销售额比去年四季度增长61.6%。三是旅游、信息、文化等服务消费发展势头良好,全国旅游收入大幅提高,电影、演出等文化消费出现火爆局面。

(3)进出口形势继续好转。在世界经济复苏、主要贸易伙伴经济回升、国内外贸政策显效等因素影响下,我国进出口已出现连续5个月正增长,一季度进出口总额6178.5亿美元,同比增长44.1%,比上年四季度加快34.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增长28.7%,进口增长64.6%,进、出口额均超过2008年同期水平。进口增速高于出口增速,导致顺差规模下降,同比减少479亿美元,3月当月出现72.4亿美元逆差。从产品结构看,机电类产品出口增势较强,一季度出口增长31.5%,高出同期出口总额增速2.8个百分点,在总出口中占比提高到59.8%;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下滑,3月份纺织品、玩具的出口增幅分别低于整体17.4和9.8个百分点,服装和鞋类出口出现了19.8%和6.5%的下降。

三、对下一阶段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由企稳回升走向全面恢复的关键阶段,应努力保持来之不易的经济成果,妥善处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与困难,为下一阶段经济平稳运行打好基础。宏观调控应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抑制高耗能产业扩张,坚决控制新开工项目

针对当前高耗能产业快速增长、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速仍然较高的问题,必须积极推进结构调整,落实“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的政策,加强管理,提高投资效率。

(1)在资金来源方面,将限制“政府投资的新开工项目数量”作为重要抓手,管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严控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投资,逐步降低新开工及高耗能项目数量。

(2)在信贷方面,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产能过剩行业、高耗能行业贷款的审批,规范贷款条件,同时随时监控已放贷项目资金的运用情况,严肃处理各类违规行为。

(3)在土地管理方面,各级政府对新开工项目尤其是高耗能项目用地的审批应严格把关。

2.落实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

针对房价上涨过快、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必须坚决贯彻落实好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

(1)组成专门调查组摸清地方政府当前土地管理情况,改革现有土地出让办法,避免由于地价上涨带动房价高企。

(2)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发中小户型住宅,扩大有效供给,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购房需求。

(3)根据近期国家出台的政策,严格二套、三套房贷管理,加大差别化信贷政策执行力度,督促各级金融机构尽快出台房贷细则,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项目和购房个人停止放贷。

(4)合理引导市场预期,打击部分房屋中介与房地产商联合哄抬房价的行为。

(5)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货币流动性过分宽松,应进一步加大流动性管理力度,采取综合措施,切实将货币环境调整到合理水平。

篇三:宏观经济学论文题目参考

《宏观经济学》论文参考题目

1.中国经济增长中财政政策的作用及局限

2.中国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3.中国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关系研究

4. 后危机阶段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趋向

5.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6.中国对外开放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7.中国公共财政政策的实施及其局限

8.中国二元经济结构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研究

9.财政政策在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中的作用

10.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地区发展不平衡关系研究

11.中国货币政策与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研究

12.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经济不平衡关系研究

13. 物价上升成因探研与对策

14.中国绿色GDP核算的框架和模式分析

15.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实现中的互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16. 2013年世界经济形势回顾探究与展望

17.中国GDP的构成特点分析

18.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还将持续20年的探究

19.经济周期与房地产波动的关系研究分析

20.珠三角投资结构分析

21.我国收入两极分化的原因分析

22.中国房地产畸形价格的产生原因及应对策略

23.中国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分析

24.新农村建设与缩小城乡差距的互动研究

25.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就业矛盾的解决途径

26.当前收入分配存在问题的思考

27.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的影响

28.经济增长为什么没有带来就业增长――奥肯定律的中国经验

29.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研究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