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 > 列表页

丹霞地貌考察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06  分类: 考察报告 手机版

篇一:张掖丹霞地貌简介

张掖丹霞地貌简介

张掖丹霞地貌分布广阔,主要分布在临泽、肃南两县境内,面积达300多平方公里以上,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张掖丹霞地貌主要分为遥相呼应的南北两大群块。北群位于张掖市北侧合黎山脉,距市区约25公里。北群山势低且平缓,主要以红白和赭红色为主色调。南群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白银乡为中心,距市区约有40~50公里。南群丹霞地貌地势相对险峻,以层理延绵,纹理清晰,色彩斑斓而称奇。

张掖丹霞地貌划分为窗棂状宫殿式、柱状式和巷谷式三类不同的地貌景观群,并分别描述了各类丹霞地貌和彩色丘陵的景观特征;从景观的典型性、美学价值、科考价值、观赏价值四个方面评价了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的科教旅游价值;认为张掖丹霞地貌既有南方丹霞之秀美、又有北方雅丹之雄浑,彩色丘陵色彩斑斓、绚丽多姿、气势宏大,这两种奇特的地貌景观相互衬托,成为国内独特的地质遗迹,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重要的科研价值,是旅游观光、绘画摄影、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和考察的最佳场所。.. 张掖丹霞地质公园摘要: 张掖丹霞地质公园经过雨水洗润,甘肃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内色彩斑斓的戈壁丹霞地貌令游客流连忘返。张掖丹霞地质公园位于临泽县倪家营乡和肃南县白银乡交界处,总面积约510多平方公里。

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地处祁连山北麓,位于临泽县城以南30公里,这里的丹霞色彩艳丽,气势磅礴,造型奇特,深邃辽远,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具有很高的科考和旅游观赏价值。2005年11月由中国地理杂志社与全国34家媒体联合举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当选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姜文执导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钱雁秋编导的电视连续剧《神探狄仁杰(第三部)》等影片均把该景区作为外景拍摄地。张掖丹霞地质公园 雄奇壮美,鬼斧神工,在甘肃张掖丹霞地貌面前,这些形容词都如此黯然失色,这个与九寨沟、黄龙、野柳、澎湖列岛、天山托木尔冰川一同被《图说天下·国家地理》评为“奇险灵秀美如画——中国最美的六处奇异地貌”之一的张掖丹霞地貌,色彩之绚丽、风情之粗犷、气势之磅礴、造型之奇特、场面之壮观,让其PK掉西部

张掖丹霞地貌分布广阔,主要分布在临泽、肃南两县,是中国丹霞地貌发

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由于红色砾石、砂岩和泥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丹霞地质公园内悬崖峭壁、峰石林立,“高峰壁立老龙蟋,削出芙蓉作画看”,宫殿、瀑布、千年古堡、摩天大厦等景观让人称奇,而七彩峡、七彩塔、七彩屏、七彩练、七彩湖、七彩大扇贝、火海、刀山等魔幻绚丽的色彩更让人为之震撼,据说张掖丹霞地貌发育于距今约200万年的前侏罗纪至第三纪。

张掖丹霞地貌奇观形成于600万年前,面积约510多平方公里,被《中国

地理学》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这里同时还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丹霞地貌集广东丹霞的悬崖峭壁、峰林石柱的奇、险、美,以及新疆五彩城的色彩斑斓于一体。其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观、造型之奇特、色彩之艳丽令人惊叹。古诗云:“高峰壁立老龙蟋的其他景观,入了老谋子的眼,成为《三枪》最主要的拍摄地削出芙蓉作画看。”置身其中,美得使人晕眩,堪称“七彩神仙台”,比敦煌“魔鬼城”的雅丹地貌更为神奇,实属大自然鬼斧神工。绚丽的色彩、恢弘的气势、粗犷的风情,正是这些入了巨星导演的法眼,使它成为《三枪》最主要的拍摄地。通过前期的宣传,张掖丹霞地质公园已经迎来了不少游客。据悉,目前景区的门票已经从去年的2元涨到了20元,明年景区门口级宾馆,而“麻子面馆”也将保留下来,成为丹霞地貌中一处人文景观。

这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被《中国国家地理》

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张掖丹霞地貌面积博大,分布广阔,气势磅礴,场面壮观,形态丰富,造型奇特,色彩艳丽,是我国干旱地区最典型的丹霞地貌,举世罕见。其面积仅次于中国最大的赤水丹霞,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尤其是白庄子一带的窗棂式、宫殿式丹霞地貌是全国丹霞地貌精品中的精品。游客点评 2009年底贺岁大片《三枪拍案惊奇》12月11日正式上映,影片未热映,外景地先火起来。作为该片外景地的甘肃张掖丹霞地貌区,因其风景雄奇壮美,在影片中让人叹为奇观,而景点的门票也从2元迅速涨到了20元,而该景区据说也准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了。

一部《三枪》火了的不只是小沈阳,更是让众多驴友找到了一个可以谋杀

相机的绝佳景点。《三枪拍案惊奇》张艺谋将外景地选在了甘肃张掖丹霞地貌区,主要是因为该地区未经商业开发,风景雄奇壮美,电影场面令人分外震撼。其次,就是该地区交通闭塞,远离喧嚣,即使媒体前来追踪,也得跋山涉水,这样也很大程度保密该片的内容及拍摄剧照。因为此类影片,一旦神秘感消失,观众不再好奇的话,其上映时票房将大打折扣。热衷外景地旅游是人们追求潮流的一部分,我们现在接近名人的机会较之以前大大增加,人们日益渴望到那些因为名人的出现而变得名扬四海的地方去一睹究竟,因此外景地旅游正是人们追逐潮流的一种体现。

张掖丹霞地貌,距张掖市40公里。在方圆一百平方山地丘陵地带,有造型

奇特,色彩斑谰,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丹霞是指红色砂砾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这里的丹霞地貌发育于距今约200万年的前侏罗纪至第三纪。以层级错落交替、岩壁陡峭、气势磅礴、形态丰富、色彩班斓而称奇,有七彩峡、七彩塔、七彩屏、七彩练、七彩湖、七彩大扇贝、火海、刀山等奇妙景观。张掖丹霞地貌8月被《图说天下·国家地理》编委会评为“奇险灵秀美如画——中国最美的六处奇异地貌”之一。 张掖丹霞地貌分布广阔,主要分布在临泽、肃南两县,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中国丹霞地貌发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丰富的地区之一。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入围“中国最美六处奇异地貌”的其他五处为:九寨沟、黄龙、野柳、澎湖列岛、天山托木尔冰川。

张掖,在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的滋润下,孕育了广袤的绿洲,方才孕育

了河西走廊文化。境内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有着美不胜收的原生态城市湿地,气势磅礴的彩色丹霞地貌,中国最美的油菜花海,亚洲最大的万匹军马驰骋,独特裕固族风情,祁连山草原风光,沙漠冰川奇景??雪山、冰川、森林、草原、湖泊、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具有南国风韵,又具有塞上风情,所以有“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当江南”这样的佳句。

张掖丹霞地貌因为奥运一年未有电影作品的张艺谋终于要开拍新片了。身

为西安人,张艺谋对西北地理风貌情有独钟,新作也将是一部将张掖丹霞地貌作为重要外景地的“西部片”。如果您正好有去西部旅游的计划,不妨跟着名导的拍摄进程,设计一条追影之旅吧。 同时张掖丹霞地貌也可以和额济纳旗胡杨

林以及中国最美的沙漠巴丹吉林组合出非常精彩的摄影之旅还将建设星级酒店 张掖位于中国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面积42400平方公里,人口126万。汉族为主,另有回族、裕固、蒙古等26个少数民族。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21年)置张掖郡,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北朝西魏改为甘州。隋恢复郡制。唐初设州。元置甘州路。明设甘州卫。清为甘州府。1927年置张掖县,1985年撤县设市,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张掖是甘肃省商品粮基地,盛产小麦、玉米、水稻、豆类、油料、瓜果、蔬菜,工业有煤炭、机械、纺织、酿造等10余个部门。自古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美誉。市内有大佛寺、木塔寺、镇远楼、黑水国遗址等名胜古迹。历史发展 张掖,别称甘州,西汉时设置郡,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驿镇。是中原通往西亚东欧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要冲。 张掖历史悠久,张掖地图文化灿烂,山川秀丽,民风淳

朴,水草丰美,素有"塞上江南"、"金张掖"的美誉。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据在市境内黑水国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等文物证明,早在上古时代,人类就在这里过着狩猎、游牧的生活。张掖在远古属雍州之地,夏商时为羌族所居。周时,戎、狄两族在这里居处,春秋战国时期乌孙、月氏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战国时建立城邑,修筑长城,今张掖一带还留有秦长城遗址。 后乌孙被月氏赶走迁逃新疆的伊犁,张掖归"控弦者可一二十万"的月氏族所属。月氏都城(今民

乐永固城)与昭武城(今临泽县境内)当年同是月氏聚居在黑河两岸的中心城市。 汉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6年),拥有几十万强兵的匈奴冒顿单于击败了月氏人;张掖成为匈奴之中右贤王的领地。匈奴占据后,不断进行掠夺,破坏了匈汉的友好往来,割断了汉王朝同西域早已存在的关系。公元前121年由汉武帝派霍去病西征战胜匈奴后始设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而得名。张掖古为河西四郡(敦煌,酒泉,张掖,武威)之一,历代中原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活动中心。张掖曾是北凉国的国都、行都司的首府、甘肃省省会和历朝诸代设州置府的治所,素有"塞上锁钥"之称。市内汉明长城、历代石窟、寺民、碑塔、古城、烽隧、墓葬群星罗棋布。大禹导弱水入合黎,老子骑青牛入流沙,周穆王乘八骏西巡会见西王母的传说,张骞、班超、法显等都曾途经张掖前往西域,隋炀帝于609年在张掖曾召集西域27国君主使巨,召开

了"万国博览会",唐玄奘经张掖去西天取经,马可·波罗旅居张掖一年等历史传说和记载,使这块土地更加神奇。创建于魏晋时期的马蹄寺、金塔寺,保存着文物价值极高的雕塑、壁画行政区划 张掖市现辖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六个县区;共有93个乡镇,904个行政村。总面积4.2万平方公里。居住着汉族、回族、裕固族、藏族,蒙古族等26个民族,126万人。聚居在祁连山北麓肃南县境内的裕固族,以畜牧业生产为主。其民族风情独特,是我国独有的少数民族之一。张掖的小吃也比较有名,比如有搓鱼子,拉条子,臊面,酿皮,炒炮,揪面片, 鱼儿粉本地小吃,还有诸如兰州拉面,,焖羊肉,羊肉焖卷子,鸡肉焖卷子,新疆烤羊肉串,四川麻辣烫,陕西肉夹馍等等,在保持传统口味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张掖特色,保证让你吃得回味无穷。除此之外,张掖的豆腐脑,灰豆汤,醪糟,马场酸奶等特色饮品也是张掖人民的最爱。在张掖,只要是席宴,都会上一道特别的名为“西北大菜”的菜肴,香香的扣肉下是一个个象征吉祥意义的肉丸子和豆腐丸子,旁边点缀着嫩香的炒鸡蛋和木耳以及翠绿的青菜,美味无比。还有张掖的卤肉,卤鸡爪等各种卤味,张掖的凉粉,鱼儿粉等小吃,都会让人在这个城市流连忘返。由于地处西北,光照充足,使得这里的瓜果多而且甜,每年夏秋两季整车的瓜果被运往外地,为张掖人增加了收入。张掖最有名的要数葡萄酒了,由于张掖的纬度和法国极为相似,具有和法国一样的酿制葡萄酒的自然条件,而且张掖的葡萄酒历史也是比较悠久的,著名的诗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说的就是古代的敦煌。如今有滨河集团国风葡萄酒公司的干红葡萄酒已经成为国宴用红酒,甘肃祁连葡萄酒业的冰白葡萄酒也获得世界级大奖,是我国冰白葡萄酒的旗帜!

篇二:中国丹霞地貌十年研究回顾

第22卷增刊经济地理ECONOMIC GEOGRAPHYVol. 22, 2002年 6月第七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Jun., 2002

中国丹霞地貌十年研究回顾

——纪念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成立十周年

彭 华

(中山大学地理学系,中国 广州 510275)

前言

1991年12月9日-12日,由陈传康、黄进先生发起在广东省丹霞山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由陈传康先生提议成立了“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这是我国特殊地貌的第一次旅游开发专业研讨会,标志着我国旅游地貌学的建立和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走上了一个新阶段。

研究会成立以来,得到了学术界同人和丹霞地貌风景区的积极响应,联络和团结起一支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科研院所、风景区开发和管理部门包括地貌、地质、生物、土壤、岩土力学等学科人员参与的研究队伍,成为我国近十年来地貌学领域一支异常活跃的队伍。在黄进先生等人的组织下,在社会各界尤其是丹霞地貌风景区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研究会召开了六届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出版了六集论文集。丹霞地貌研究在全国各地展开,呈现出空前活跃的局面;丹霞地貌学作为地貌学的一个分支,已日益走向成熟,并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经济建设,研究会的工作日益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

在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成立十周年之际,我们特别向丹霞地貌命名者和先驱陈国达先生、丹霞地貌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曾昭璇先生致敬;特别缅怀研究会的创始人之一的陈传康先生;特别祝福研究会的带头人黄进先生;特别感谢为丹霞地貌研究事业而不懈努力的各位会员;特别感谢社会各界所有支持和关心丹霞地貌研究事业的人们。

1 科学考察

研究会成立以来,以黄进先生为代表的研究会成员积极投身到各种规模的丹霞地貌的考察研究之中,为丹霞地貌的基础研究和旅游开发实践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黄进先生在这十年间,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先后对除了西藏之外的大陆各省区进行大规模的实地考察。到2001年6月底为止,黄进考察了我国的丹霞地貌达500多处,其中在十年间考察的近400处。其间罗成德配合黄进或自行在四川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活动。此外,陈致均、黄可光、张林源等对甘肃丹霞地貌作了大量考察,杨明德、陈建庚对贵州的考察,汪榕光、陈友飞对福建的考察,韩振飞对赣南的考察,张忠孝等对青海的考察,温晋林对宁夏的考察,斯仁巴图、额尔德尼对内蒙古的考察,邹文发、文云秀等对湘南的考

6 经 济 地 理 22卷

察,明庆忠对云南的考察,尹德涛对辽宁的考察等都是前所未有的。

研究会成员的考察活动特别是黄进先生的全国考察,除了对丹霞地貌研究事业的贡献之外,还带动了各地旅游部门、风景区管理部门以及城建部门的一批热心人投身到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的研究之中,对于本学科的宣传和丹霞地貌科普事业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2 学术交流

研究会成立以来,先后在广东丹霞山(1991),福建武夷山(1993),湖南崀山(1994),青海尖扎县坎布拉(1997),湖南通道万佛山(1998),贵州习水(1999)召开了六次全国学术讨论会,其间于1993年在丹霞山又召开了以丹霞地貌为主体的第一届全国旅游地貌学术讨论会。黄进先生还利用全国大型地貌会议向国内同行介绍了丹霞地貌的有关研究进展。在此期间,香港、台湾的部分学者积极参与了活动,介绍国外的丹霞地貌并对向外传播中国丹霞地貌起到了积极作用。

彭华2000年8月参加了南京国际地貌学家联合会专题会议,为这次会议准备了图文并茂的小册子《中国丹霞地貌及其研究进展》,丹霞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带去了丹霞山典型丹霞地貌系列大型图片,在国内同行的大力支持下,首次向国外同行系统介绍了中国的丹霞地貌及其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外同行的兴趣,已经有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学者寄来了相关研究成果,表现出积极的交流意向。

3 研究成果(发表论著)

在社会各界尤其是会议承办单位的资助下,在《经济地理》杂志社和《热带地貌》编辑部的大力支持下,至2001年6月,研究会已经出版6本论文集,收录会议论文及相关文件198篇;此外,在这十年间,会员们还在各种学术刊物发表丹霞地貌论文17篇(不完全统计),出版专著1部,并在其他报刊发表了大量介绍丹霞地貌旅游资源的科普文章,对丹霞地貌学科建设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贡献巨大。其中,十年间发表的丹霞地貌论文超过了研究会成立前50年总和的10倍,配合丹霞地貌旅游区的开发与宣传,丹霞地貌科学知识也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普及。

十年间,论文集收录的丹霞地貌研究成果从总量上看,以区域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和丹霞地貌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论述文章最多,两者合计占53.6%,反映了本研究会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宗旨。其次是丹霞地貌基础研究(包括一般基础理论研究、区域丹霞地貌研究和个体丹霞地貌区基础研究),占33.9%。其他研究涉及丹霞地貌开发利用的一般问题、旅游文化、规划设计、历史名人、国外丹霞地貌以及纪念性文章等所占比重均较少,合计占论文总篇数的12.5%。第六届论文集开始增加了应用性较强的规划设计内容,是希望这方面的内容在今后能有适当的加强。

从论文作者发表的数量看,黄进20篇,集中在综合理论、区域丹霞地貌和丹霞地貌区基础研究;彭华13篇(未含会议文件),分散在多个类型,其中以基础研究和旅游开发应

增刊 彭华:中国丹霞地貌十年研究回顾——纪念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成立十周年 7

用研究为主;黄可光8篇,以基础研究和区域基础研究为主;刘尚仁8篇,其中发表在其他杂志5篇,集中在丹霞地貌区基础研究;罗成德6篇,集中在区域丹霞地貌基本问题研究。

4 服务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众多的丹霞地貌风景区逐步开发,对丹霞地貌的基础研究和旅游开发实践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就是乘旅游发展的东风而诞生的。她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与应用相结合的道路,十年来一直坚持“发展学科,服务社会”的宗旨,打破学科界限,团结了一大批不同学科的研究力量,为丹霞地貌区的旅游开发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为我国的旅游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成立以来,在黄进等人的主持下,组织召开了六届学术讨论会,研究会的每一次会议都为会议所在地的旅游开发作出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不少好的建议,同时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促进了丹霞地貌区的旅游经济发展。特别是对新开发和未开发的丹霞地貌旅游地,研究会的召开往往成为其强大的推动因素,其中崀山、坎布拉、通道、习水丹霞地貌区的开发都不同程度地来自于研究会的推动。各地学者积极参与了研究区域的丹霞地貌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实践,研究会成员均不同程度地介入了丹霞地貌区域的旅游开发实践研究,通过写文章、提意见、做规划等形式为地方献计献策,向有关部门和领导推荐,向社会作宣传,会员们积极的工作得到了当地社会各界的肯定。其中胡家让等(1991)在第一届会议上就提出了崀山旅游开发的可行性研究,中国丹霞地貌之父——陈国达先生等一大批学者为崀山开发提供了咨询,成为崀山旅游开发的先驱。张忠孝等(1997)完成了坎布拉的基础研究和旅游开发规划,推动了坎布拉旅游的起步和发展。彭华等(1999)完成的习水县旅游发展研究奠定了习水旅游开发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框架,研究会的召开使习水真正迈上旅游开发之路。陈传康、彭华等(1988, 1989)在完成丹霞山申报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彭华1992-1995年曾直接主持丹霞山阳元石景区和翔龙湖景区的规划、设计与开发实施;黄进、彭华等 (1994) 又完成了丹霞山申报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的工作;彭华等于1997年完成了丹霞山国家地质地貌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2000年协助完成了AAAA级景区的申报资料;2001年主持了丹霞山国家地质公园

8 经 济 地 理 22卷

全部申报资料和总体规划。

5 面向未来

综上所述,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在我国旅游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诞生,在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下发展,始终坚持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宗旨,使这一分支学科正在日益走向成熟。但是,我们又必须看到,我们的研究工作还存在着不少的薄弱环节甚至是一些比较严重的不足,有待进一步的努力。 5.1 基础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丹霞地貌基础研究方面,我们所使用的方法主要还是传统的调研方法,现代手段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不足,丹霞地貌的理论建设仍显得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我们希望今后能有一大批掌握现代技术手段的年青一代加入我们的队伍,广泛吸收现代研究方法,更好的利用相关学科的成熟理论,推动学科深入发展,在丹霞地貌的形成条件、动力机制、演化过程与阶段、分类系统等方面作进一步的规范研究,建立丹霞地貌的学科理论体系。

5.2 应用研究必须面向操作

旅游开发和旅游经济发展对丹霞地貌应用研究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今后具有更强操作性的应用研究将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应用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前提,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的应用基础主要是寻找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的特殊性和一般规律,如丹霞地貌风景资源与其他风景地貌的比较研究、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的特殊性、丹霞风景地貌评价模型、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量化模型等,再结合旅游开发一般原理和规划设计规范,我们的应用研究才有可能接近于操作。在应用研究方面我们应该逐步改变“景观描述+开发建议”的老套路,减少应用研究的随意性,宏观层次的研究应该在战略层面上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中观层次要求能够制定开发布局与资源保护规划,微观层次要求在小区规划与设计、项目论证与建设上能够具体实施。因此应加强与相关学科的结合,更直接、更深入、更有效地介入旅游开发实践。 5.3 争取与国际研究接轨

我国的丹霞地貌研究在世界上是唯一的,因而也是领先的。要让世界承认我们的工作,是研究会未来工作的重点之一。近期内应通过地质、地理界已经形成的各种渠道,争取与国外学者形成更多的交流,相互介绍丹霞地貌(红层地貌)及研究进展,并筹备召开国际学术讨论会。使丹霞地貌形成更广泛的国际影响,最终目标是确立丹霞地貌在国际地貌学分类系统中的地位。

增刊 彭华:中国丹霞地貌十年研究回顾——纪念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研究会成立十周年 9

6 附录

篇三:考察报告

考察报告

——领略大西北的风采 日光灼热,黄沙飞舞,有纯净无尘的蓝天,驼铃声忽近忽远,西出阳关,细数风声。西北,是一个承载太多故事的地方,幸运的是,我们,曾经一起探访。沿途路上风景各异,从绿树丛生,到寸草不生到戈壁沙滩。本次考察路线较长,所到的地方也很多,先是到陕西的西安而后转到兰州又到敦煌,不同的地域给我留下了不同的感受。

秦始皇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以前从各方面都听说过关于秦兵马俑的事情,但是当我真正接近它,了解它的时候,还是被它的历史意义和他的艺术水平震惊了。秦始皇兵马佣博物馆是建立在原坑基础上的遗址性博物馆,这是世界级的人类财富,这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象相媲美。兵马佣坑中出土的大量兵佣都是彩绘陶佣,但由于保护措施不当和空气的氧化作用,现在我们看到的都已经只是土的颜色了。但是就是这样也是已经相当难得,听导游讲秦土如果是烧出一块砖,那这块砖可以和金砖等价,可见它的珍贵,很多外国元首来到中国一定要看兵马佣,也要求送他们一件,但都是用秦土仿制烧成的,毕竟这样的珍宝不能再让它外流了。兵佣的千人千面是除气势宏大以外的又一亮点,兵佣中不时能发现一些与现代人物相似的面孔,真是不可思议,在几千年前的秦朝已经有如此高的陶艺和雕塑水平。

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

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这种近距离的观察兵马俑,让我领略到古人技艺的高超。参观过程中,听到导游说了这样的一句让人思考的话:“看了秦佣,让我们越看越惭愧,越看越心碎,越看越想流泪”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和老祖宗相比,在某些方面确实是在后退。面对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一个个奇迹,我们不得不叹服,他们的技艺很高超,而我们只能是望尘莫及了。虽说现在科技日益发达,但是我们的创新能力真的是需要提高的。在秦兵马俑博物馆里除了看到兵马俑的一 二 三 号坑之外,还看到“青铜之冠”的秦陵铜车马以及出土的其他文物。从外面看整个兵马俑陈列馆,我觉得是庄严而神圣的。还好我们可以期待兵马俑的原貌,只要我们的技术发展到可以让兵马俑的色彩不再氧化,这一点是令人欣慰的。

陕西历史博物馆——古都明珠,华夏宝库

陕西历史博物馆现有藏品37万件,基本反映了陕西出土和传世文物个概貌,特别是其中的800多件一级文物(国宝级文物18件)以及商周青铜器、历代陶俑、唐代金银器和唐代墓室壁画等代表性文物分别在工艺技术、艺术创造等方面代表了当时全国的最高水平,并因其无以伦比的典型性、完整性和序列性,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的悠久灿烂和中国国代文明的博大精神。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悠久文化。在参观时我就在想,能把这些古老的东西保留下来,想必先人也费了一番功夫。只能说中国文化太博大精深了,老祖宗留下来的,都是瑰宝啊!

大雁塔——古都西安的象征

慈恩寺的大雁塔,塔高七层。西天取经回来的唐僧就是在此译经的,因此闻名。我们没有进入里面只是在车上远观。看看周围的环境。塔外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据说登塔后可以从四个方向俯瞰市容,其中包括号称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塔内记载了唐僧同志的主要事迹及其与唐皇的往来函件等,里面有一些与大雁塔有关的字画。这个塔看起来是歪的,实际上也是歪的,我就觉得很神奇,为什么歪的塔还能屹立至今。那些喷泉也让我认识到人类技术的先进性。从正面看,是很壮观的画面。喷出来的水柱正如人们文思泉涌。

法门寺,又称法云寺,位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据传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明帝十一年(公元68年),周魏以前原名也叫“阿育王寺”,隋改称“成实道场”,唐初改名“法门寺”,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 望的佛教圣地。

在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有4枚舍利。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舍利。这三枚都属于“影骨”,和“灵骨”放置在一起是为了保护后者。“灵骨”色黄而有似骨质的颗粒分泌物,经专家鉴定,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

长长的佛光大道全长1230米,宽108米,面积约14万平方米,是一条成佛之道,同时又是景区的景观主轴。有小火车和电瓶车观光车给游客提供方便,不过那天我是自己走完的哦!

茂陵——中国的金字塔

茂陵是西汉五陵之一,是西汉武帝刘彻的陵墓,规模最大的西汉帝王陵。所在地原属汉代槐里县茂乡,故称茂陵。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卫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区与兴平市之间的五陵塬上,属咸阳,距西安约40公里,陵的封土,略呈方锥体形,平顶。

参观过茂陵的肯定知道茂陵的最奇—国宝级群雕。

应该说这里的群雕兽像、人兽相博的艺术造型,是汉武帝留在茂陵的十分珍贵的重大文化遗产,空前启后的“国之瑰宝”。在十四件造像巨雕作品中有十二件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开渠,著名作家贾平凹以及前辈文史大师郭沫若等,都曾对其有“叹为观止”的赞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这批巨雕中的“马踏匈奴”

丹霞地貌考察报告

、“跃马”、“卧马”,最受历代学者和游人的推崇,并认为这些“马”的作品,可能出自汉武帝的授意。汉武帝痴爱马,天下闻名。在中国历史上,为能得到宝马、良驹而出诗作的皇帝,汉武帝是第一人。

麦积山石窟——东方的雕塑馆

沿着天水城区向东南行进大约三十五公里,便到麦积山风景区入口了。一拔地而起的形如场院中的麦垛的孤峰在苍松翠柏、野花茂草中犹如鹤立鸡群,内心不禁一阵激动,我们已经来到了中外闻名的麦积山石窟的脚下了。

麦积山,因其形状像堆积起来的麦垛而得名。远远的便可看到那凿在石壁上的佛像和半山腰回廊上小如黑豆的人影。到得近前,更是生动宏伟,不得不叹先人手艺的精湛。所有的石像、石窟均开凿在一座形如麦垛的山头上,因为这座山,也便有了好多好多美好的民间 传说故事和文人骚客的千古佳句,所以自古以来,这儿的人文之气就很浓厚。

东崖三大摩崖佛像是麦积山的标志,中间为佛,高16米,两边各有菩萨像一尊略小于大佛。麦积山大佛,肃穆庄严,当你在他脚下仰视的时候,震撼你的不仅是他的高大。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