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考察报告 > 列表页

宝石山地质考察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4-20  分类: 考察报告 手机版

篇一:杭州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杭州地区地质实习报告

姓 名:

学 号: 10124390

年 级:2010级

班 级: 六班

指导老师: 张文杰 徐金明 李玉岐

林永亮 王佩菁 实习日期: 2012.06.18-06.29

2012年 07 月 10 日

目 录

第1章 概 述…………………………………………………………2

第2章 地层岩性……………………………………………………4

2.1 概述…………………………………………………………………… 4

2.2 地层岩性描述………………………………………………………… 4

第3章 地质构造……………………………………………………5

3.1 概述…………………………………………………………………… 5

3.2 节理与断层…………………………………………………………… 5

3.3 褶曲…………………………………………………………………… 8

第4章 地质作用………………………………

宝石山地质考察报告

……………………9

4.1 西湖成因……………………………………………………………… 9

4.2 第四纪冰川…………………………………………………………… 9

第5章 其 它………………………………………………………11

5.1 罗盘使用方法…………………………………………………………11

5.2 地质条件与工程建筑关系分析………………………………………11

5.3 地质作用成因探讨……………………………………………………12

5.4 地质专题学习………………………………………………………… 12

第6章 节理产状的玫瑰花图制作…………………………………14

第7章 结束语………………………………………………………17

第1章 概 述

本次杭州地区地质实习全系共分为24个组,

6月25日下午来到杭州,先是安排好住宿,主要为第二天实习做准备。

6月26日实习开始,我们去了宝石山,由于天气原因,原定的路线被缩短,先是路过白沙泉,简单说了白沙泉的成因,然后来到紫云洞,在紫云洞里先是介绍紫云洞成因,然后大家观察了岩石的裂隙,了解是什么力在起主导作用;接下来就是关于罗盘的使用,我们选择了靠近洞口的一组岩石进行测量,虽然过程中大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不过结果还是得到了老师的肯定。然后我们来到了初云台,在避雨的同时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旁边一块馒头状的岩石,分析了他的成因,然后介绍了三种西湖的成因;等雨势渐小,我们又向下一站进发——保俶塔,作为最后一站,很多人都已经很累了,但大家还是坚持走了过去途中我们经过传说中的一线天,介绍了一线天的形成,最后到达保俶塔,这一天的实习算是结束了。

6月27日路线由于天气原因,原定于从棋盘山开始的路程不得不缩短,我们的第一站改为了水乐洞—龙井—九溪十八涧—钱塘江;我们观察了水乐洞,了解了不同的岩石,与第一天的火山岩做出对比,观察水乐洞的岩石,了解龙井的形成,以及溪涧的地质作用,九溪十八涧的形成,最后是钱塘江,说明的之江的形成,为何叫之江以及钱塘潮的原因,途中最主要的是在九溪十八涧,当然其中不仅仅是美丽的景色,了解了其中的成因之后我们所看到的溪涧又有了另一番意味,途中我们还刚巧看到有滑坡,老师也顺带说了滑坡的一些东西,了解滑坡的原因等。

6月28日路程较近,在浙大的老和山,在上山之前我们先是参观了浙大的模型试验基地,介绍实验仪器的主要用途,然后在山上主要测量裂隙,绘制裂隙产状玫瑰图;然后接近中午我们的测量也进行到底,完成了这三天的测量实习。

我们组是第二十三组,组员:徐志晖,江林,陈益贵,桑成生,江林,杨恒山,郑春楠。指导老师:张文杰。

第2章 地层岩性

2.1 概 述

杭州的地层简述: 以吴山、龙坞、钱江、古荡为东、西、南、北之界线,在此区内可见下述由 老到新的地层:

1、奥陶系(o)(仅见上统,分布在区西南一隅)分为文昌组和长坞组;

2、志留系(s)(出露比较齐全,由西部向西南部呈弧形分布)分为康山群、大白地 组和吉安组;

3、泥盆系(D)分为西湖组和唐家坞群;

4、石炭系(C)分为船山组、黄龙组、叶家塘组和珠藏坞组;

5、二叠系(p)分为丁家山组、茅口组和栖霞组;

6、侏罗系(J)仅见上统第一段,分布在宝石山、葛林、白沙山和孤山等地;

7、白垩系(K) 下统朝川组,沿钱江零星分布于六和塔、梵村、珊瑚沙

8.第四系(Q) 分布广泛,成因类型复杂;

2.2 地层岩性描述

由老到新描述各地层分布位置、岩性特点(描述)、岩层产状等。主要地层有D3x、C2h、C3c、J3h、Q。第四系合并描述。

D3x(西湖组) 岩性为白色石英砂砾岩、粗砂岩夹砂质泥岩。厚度176~300米。主要为老和山。

C2h(黄龙组) 岩性为浅灰色生物碎屑灰岩、白云质灰岩,底部为白云岩,产纺锤、莫斯科小纺锤,犬齿珊瑚等,厚度154米。主要分布在棋盘山—龙井—飞来峰一带。

C3c(船山组) 岩性为灰色~深灰色生物碎屑灰岩,藻灰结核灰岩。产中华麦、假希瓦格等。厚度47~150米。

J3h()分布在宝石山、葛岭、白沙山、孤山等地,根据火山喷发间断及岩性特征,可分为三个亚段

篇二: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杭州野外地质实习报告

班级:1240101

姓名:吴倩珠

学号:201240010109

摘要

本论文主要对杭州西湖周边地区的一些地质现象进行了描述,并对其中一些现象进行了解释。

本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说明实习区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实习任务、目的要求和实习时间等。第二章为地层,介绍实习区出露的地层及其分布情况,并按时代由老到新对地层的分布和发育状况,岩性和所含化石,厚度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等分层进行描述;第三章岩浆岩,描述了该区的侵入岩和喷出岩的出露和分布情况,以及它们的岩石特征、产状、形态、规模、出露地点的构造部位与含矿情况等;第四章构造,简述实习区在一级构造中的位置和总的构造特征,并对褶皱和断裂构造分别进行叙述;第五章地质发展史,根据地层的层序、岩性特征、接触关系、构造变动情况、岩浆活动特征等简要说明实习区的地质发展史;第六章资源环境地质,对实习区的国土资源方面做简要介绍,对杭州地区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方面作简要性简要性介绍;第七章结论,对此次实习作一个总的概括,阐述实习的体会、感想、意见和建议。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地层

第三章……………………………………………岩浆岩

第四章………………………………………………构造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第六章…………………………………….资源环境地质

第七章……………………………………………….结论

第一章 绪论

此次实习的城市为杭州市,地点西湖景区;这里是个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文明古城,旅游胜地。在实习中我们还可以“苦中作乐,游山玩水”此次实习自然是不虚此行。

我们此次野外观察实习共5天,具体时间为6月29日至7月3日。为了方便我们的实习,我们借住在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学生公寓。按约定我们每天上午7:30在不同的地点集合,然后根据实习线路一起出发,完成每日的实习任务即可回到公寓。整理好每日的野外实习记录笔记。

6月29日实习线路 南山公墓——玉皇顶;主要实习任务:认识叶家塘组、黄龙组、船山组、栖霞组岩性及其所含化石;观察小背斜、小平卧褶皱,玉皇山向斜。这一天我们定了定了5个点,在得意亭处观察了叶家塘组岩性,在收费亭处观察了黄龙组岩性,在停车场处定了黄龙组和船山组的分界点,然后来到了紫来洞,进行了对溶洞形成的描述.在离休息亭东南100m处观察了断层,并对断层进行了产状测量,和正逆判断。第一天实习就算结束了。

这一天我们主要学习了怎样在野外辨别三大岩类,怎样测量产状,怎样辨别正逆断层等,通过这一天实习,让我们学会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

6月30日,今日路线起于石屋洞途径水乐洞、烟霞洞再到南高峰顶。由于天气恶劣,加大了我们实习的难度,再加上突遇暴雨,改变了原定实习计划,于是今日定了四个点分别为石屋洞的构造观测点,

水乐洞岩溶观测点,烟霞洞溶洞观察点,南高峰岩性观察点。此行我们途径青龙山、烟霞三洞,并观察了青龙山背斜,南高峰的向斜,了解了烟霞三洞的成因以及水乐洞附近灰岩中的缝合线的形成。

7月1日,今日路线起于紫云洞终于宝石山,今日任务为:了解紫云洞的成因,观察其岩性,到宝石山学习后方交汇定点法。在紫云洞我们观察到崩塌的岩洞有断层,有三组解理面,是熔结凝灰岩,断层间有角砾,有擦痕,没有位移的为解理,有位移的为断层,断层附近也有小的解理。从栖霞岭至初阳台的石阶及其附近有大量的碧玉分布,故宝石山就是由此而得名。到了宝石山的蛤蟆峰我们学习了后方交汇定点法,了解了西湖的成因,这样就完成了我们当天的实习任务。 7月3日,实习路线为:钱塘江至九溪,主要任务是认识志留—碳系部分地层岩性特征及了解之江成因,之江及钱塘江,之所以成之字形就是由于河流的侵蚀作用形成凹岸,再由搬运堆积作用使河流形成凸岸,于是就有了之字形的河道。就这样,我们的杭州实习就算结束了。

第2章 地层

2.1 概 述

杭州的地层简述: 以吴山、龙坞、钱江、古荡为东、西、南、北之界线,在此区内可见下述由 老到新的地层:

1、奥陶系(o)(仅见上统,分布在区西南一隅)分为文昌组和长坞组;

2、志留系(s)(出露比较齐全,由西部向西南部呈弧形分布)

篇三:杭州地质实习报告【李湘云】

地理科学系杭州地质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

实习日期:

二〇一四年七月

第一章、实习概述

一、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植物等)现象获得感性认识学习从地理考察工作者的角度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将课堂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相互应征,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在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勇于实践,学习掌握野外工作方法;通过对当地的自然地理现象形成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把握和探究,提高自身对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体验地理工作特点,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增加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习任务:

1、学会正确熟练使用地质罗盘和地质图

2、学会识别层理和节理,以及判断岩性

3、测量并分析岩层的产状,了解西湖及杭州地貌形成演变过程

4、掌握野外记录格式,标本的采集。

5、了解植物及其分布

6、掌握实习报告书写的内容和要求。

三、人员组成:由专业老师和学院相关领导组成指导小组,学生分组进行实习

第三组组员:杨琪、贾智博、穆彪、李湘云、郑婷、曾雪、何玲红、戴海英

四、时间:2014-7-12——2014-7-22

五、主要路线及日程安排

7.13 青龙山背斜

背斜的辨识、练习罗盘的使用、观察测量山体岩层的产状、化学性质和形成原因

7.14六和塔—白塔岭—甘水巷—虎跑寺

观察测量岩层产状和年代

7.15 胡雪岩故居

7.16 吴山—烈士纪念碑—凤凰山—月岩—将台山—老玉皇宫—玉皇山

断层、向斜知识的认识;灰岩的辨识

7.17 石屋洞—水乐洞—烟霞洞—南高峰—丁家山

溶洞的形成过程及其地质作用;泥石流发生条件分析;页岩的辨识

7.18 龙井泉—棋盘山—中天竺—飞来峰—北高峰

下降泉的识别;飞来峰地质构造的形成

7.19 灵山洞—植物园

学习认知植物;

7.20 葛岭断层—紫云洞—初阳台—宝石山

了解了火山凝灰岩的岩性;讨论了岩性厚薄的原因;了解了碧玉的知识

杭州地区概况 杭州简称杭,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是浙江省会,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交通中心,副省级城市,浙江省第一大城市。杭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浙江省的省会。这里,江流襟带,山色藏幽,湖光翠秀;这里,史脉悠远,文风炽盛,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物之邦,宋以后享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浙江省的省会,浙江经济文化中心之一。这里也是旅游的胜地。

地理位置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坐标为东经118°21′-120°30′,北纬29°11′-30°33′,东临杭州湾,南与绍兴、金华相接,西南与衢州相接,北与湖州、嘉兴两市毗邻,西南与安徽省黄山市交界,西北与安徽省宣城交接。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

地形水文

杭州地形复杂多样。杭州市西部属浙西丘陵区,主干山脉有天目山等。东部属浙北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省内最大河流钱塘江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全市大部分地区。东苕溪通过临安、余杭等地汇入太湖。

气候

杭州市地处中北亚热带过渡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丰沛。一年中,随着冬、夏季风逆向转换,天气系统、控制气团和天气状况均会发生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形成春多雨、夏湿热、秋气爽、冬干冷的气候特征。杭州市由于地貌类型复杂,地势高低悬殊,杭州市光、热、水的地域分配不均,局部地区小气候资源丰富。但因季风在进退时间上和持续强度上的不稳定性,常出现冷热干湿异常,导致灾害性天气。

植被:杭州市区植被覆盖良好,最具代表性的是在环绕西湖的丘陵区。

地质地貌

第一节、杭州地层简述 以吴山、龙坞、钱江、古荡为东南西北界,在此区域内可以看到下述由老到新的地层: 奥陶系(O)仅见上统,分布区为西南一隅。有文昌组和长坞组两组。 志留系(S)出露比较齐全,由西部向西南部呈弧形分布。有康山组、大白地组和吉安组三组。 泥盆系(D)该地层出露在北高峰、天竺山、九溪和六和塔等地。主要有西湖组和唐家坞组。

1)西湖组(上统)

为乳白色中厚层石英粗砂岩,含粒石英中粗粒砂岩,石英砂岩。产写方磷皮木;分布在白塔山,虎跑,天马,北高峰等地。

2)唐家坞组(中下统)为紫红色,浅黄色薄层至中层状细粒至中粒石英砂岩夹粉砂岩,泥岩。具体地,上部为紫红色岩屑石英不等粒砂岩;中部为中粒石英砂岩;下部以岩屑石英砂岩,石英岩屑砂岩为主,与粉砂岩,粉砂质泥岩组成韵律层。该群地层出;露在北高峰,天竺山,九溪和六和塔等地。

石炭系(C)下中上都比较齐全,有船山组、黄龙组、叶家塘组和珠藏坞组等。

1)船山组(上统) 为灰色含“船山球”生物碎屑岩,含燧石结核和燧石条带的灰岩,缝合线较发育。具体,上部为含燧石结核和条带的灰岩,中部为生物碎屑灰岩夹含“船山球”灰岩,下部为结晶灰岩,缝合线较发育。产化石假希瓦格蜓,麦粒蜓等厚度143米。分布在飞来峰,翁家山,九曜山等地。

2)黄龙组(中统)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