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方法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23  分类: 社会调查报告 手机版

篇一:社会调查方法结课论文

名称: 关于大学生消费的调查

年级专业:商学院08级电子商务

学生姓名: 李胜

学 号: I50814016

评阅教师: 陈家田

一、调查课题:

大学生的消费方向

二、调查目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纵深发展,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更为突出而直接地影响我们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进而对我们一生的品德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关注大学生消费状况,把握大学生生活消费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导向,就成为我们当代大学生共同关注的课题。但是面对物质世界的诱惑,大学生们能否正确理财则成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问题。也是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和价值观念。

三、 调查意义:

了解大学生钱财花费的主要方向;洞悉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大学生改变不良的消费观念提供建议;为学校、社会、家庭提供有利于青年学生成长的建议;促进大学生良好道德观念的形成。

四、 调查对象:

安徽大学各院系学生

五、 调查范围:

大一至大四学生

六、 调查地点:

各食堂和宿舍楼前

七、 抽样方案:

随机抽样调查方法

1、将写有1-30的纸片放于一个容器内,随机抽取十张,得到十个数字。

2、在各食堂和宿舍楼前内按一定顺序抽出代表十个编号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3、保证大一到大四的比例相差不大。

4、回收得到90-100张问卷。

八、调查的理论假设:

根据一些新闻报道及亲身见闻,我们可以大致将结果假设为三种情况:

(1) 以超出自己实际负担能力为主的攀比消费。

(2) 以合乎自己承担能力为主的理性消费。

(3) 以严格节约为主的消费。

九、分析调查内容:

消费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的集中反映。学校应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特征

随着时代的发展,来自社会的消费文化和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相接触后,使得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呈现出鲜明的特征:消费结构多元化、层次多样化。 消费的多元化,主要指大学生消费结构由较为单一走向日益多元。从大学生的消费结构来看,除了生活、学习所需要的必要支出外,还存在日益普遍而多样的非必要性支出:社交消费、旅游消费、网络消费、娱乐消费等。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用于基础性生活消费的月支出在500元左右,这一数值随着大学生月消费水平的提高还处于上升之中,但它在大学生月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呈相对下降趋势。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多样化,一方面反映出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结果;从侧面也反映出社会潮流对大学生的影响。

消费的多层次性指由于经济发展和家庭收入不平衡,导致不同的大学生在消费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高、中、低档消费层次均存在。一般来说,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消费层次相对较高,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生活相对艰苦,有些甚至还很拮据。调查显示,目前高校70%以上的贫困生来自“老、少、边、穷、山”地区,农村经济不景气,家里缺少劳动力,致使收入只够维持温饱,普遍存在负担过重而且经济拮据的情况。这种差距目前还存在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并因为其对大学生的成长影响巨大的因素而日益引起多方关注。校园的贫富差距从表面看是经济消费的差距,实际上是社会阶层分化的直接体现,已经涉及到了社会认同、自我认同以及文化认同等深层次问题。不同生活方式冲突的背后,事实

上是文化的冲突和价值观的冲突。

情感消费和交际消费比重持续增加。据一项调查显示:大吃大喝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攀比现象。为联络感情、增进友谊老乡聚餐,请室友等吃饭;因获得奖学金、评奖评优、当选学生干部、入党等请客吃饭;节日或毕业前同学间互赠礼品等,这些支出已占大学生消费支出相当大比例。

时尚性和实用性兼顾。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据了解,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大学生首先考虑的是价格和质量,在各类产品的选择标准中,“价格适中”、“性价比”总是大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会比较慎重,力求“花得值”,他们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在流行与实用之间,更多大学生选择的是实用。当代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较以前大大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的影响,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他们关注的重要内容。

(二)、大学生消费文化存在的缺陷及其原因分析

(1).消费盲目冲动,合理性存在问题。对于大部分当代的大学生而言,追求时尚和名牌是日日常新的话题。一些虚荣心和张扬个性击败了“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传统理念。大学生中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流消费以及负债消费现象非常普遍。调查中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近100%,还有部分学生甚至更换过多部手机。第三是盲目参加各类培训班,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发展需要,只要是考证的培训班就参加,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在消费方式上,信用卡走进大学校园,使一些大学生成为透支一族。超前透支等畸形消费现象在高校里的有所体现,不但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滋生,而且还因为玩物丧志,使年轻大学生丢掉了所应具备的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同时,也给一些本不宽裕的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

(2.)边际消费耗时伤神。“追求生活质量”摆在了“勤俭节约”的对立面。在这些观念的引导下,一些大学生毫不犹豫地成为超前消费者,花起父母的钱来心安理得。大学生敏锐的时尚触角决定了其消费的特殊性:依赖型的经济来源和追求潮流的对抗性;其羞涩的钱包决定了他们的引领潮流必然是以负债消费为前提,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中的负债消费表现为典型的超前享乐和及时行乐。消费对象多半是用于奢侈浪费的非必要生活消耗品。如举办生日宴会、打网球、保龄球、上舞厅跳

舞、进歌厅“K歌”等。名目繁多的“人情往来”是这些大学生负债消费跨不过去的坎,这些不仅耗费了大学生大量的财力,也占用了他们大量的时间、精力。

(3).消费知识不足、技能欠缺。现在很多人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有家长的关心和照顾。面临紧张的学习和考试压力,许多家长为了避免他们分散学习精力,家庭的经济状况从来不要求他们分担,许多学生不知金钱来之不易,没有理财的经验。上大学后远离家长进行独立生活,他们没有直接面对消费的经验,没有与生活相适应的实践知识。在社会各种不正确、不健康的消费文化的误导下,不会有计划地开支,而是盲目“追新求异”。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传统消费观念受到了很深的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又处在不成熟的阶段,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三)、对大学生消费方向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杜绝攀比、盲目追新求异、盲目从众的不正确思想。为此,当代大学生应该更注重自身的文化素质修养。

2、 要重视提高学生评价和选择消费品的能力。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必要的市场知识,包括消费观念、消费计划、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市场、消费营销等知识,了解消费与市场的关系以及市场经济机制与消费的基本理论。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大学生消费者的利益,更使大学生在了解消费品的基础上进行消费,从而可以更好地遵循科学消费原则,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伦理观。辅导员应把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作为平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大学生消费道德教育的内容;积极组织有关消费状况的问卷调查和讨论,引导学生对不良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自我剖析。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产生在高校校园内,以校园为依托,以形成全体师生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为根本,以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灵魂,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条件,以传播科学知识、开发智力资源、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为内容,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宗旨。可以说,校园文化是直接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会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终身受益。

4、正确的消费文化应当成为一个学校良好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要通

篇二:社会调查方法论文

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收集充分的一手数据以解决研究的问题。研究

社会调查法

方法服从和服务于理论研究,针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应该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一个比较完整的研究方法体系包括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它们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但有时候由于研究问题的复杂性,则很可能同时结合这两种方法进行研究,比如在资源与能力理论中(resource.based view,RBV),由于资源、能力、知识、惯例等关键性变量的难以测量性,而同时又要检验理论假设,这就迫使一些学者综合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研究。这种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近来得到了一些管理学者的采纳,如Man对中小企业的企业家能力与竞争力所进行的研究就是如此¨ 。一个完整的社会调查方法体系大致可以通过以下框架来概括社会调查法是研究性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1、是什么?弄清社会问题。

2、为什么?寻找问题原因。

3、怎么办?寻找解决方法。

1、为研究人员提供研究专题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揭露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暴露矛盾,通过不断解决各种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

2、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规划、改革提供事实依据,为实现不同层次和不同要求的管理和预测服务。

3、明了社会现状,发现新的研究专题、先进的经验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见解、新理论,从而推进该领域工作的科学化。

1、明确社会调查研究的四要素

(1)调查什么?

(2)谁去调查?

(3)向谁调查?

(4)怎样调查?

2、明确社会调查研究专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1)发现、提出社会问题,确定社会调查研究专题。

(2)确定谁去调查?向谁调查?调查什么?

(3)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方案的具体设计,解决怎样调查的问题。

(4)收集资料。

(5)分析资料。

(6)结论与建议。

(7)理论思考与讨论。

社会调查法主要方法有:

现场调查法

调查表法

直接面谈法

定点统计调查法。

社会调查在战略管理研究中除了对理论推导的相关假设进行验证或修正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构建关键变量的测量量表,“如何在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进行量化,把相关的概念和机制操作化,加以测量,最终对理论假设进行检验,这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项主要工作” 。但要确保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和可信性,及假设检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则务必在定性研究过程中遵守科学的研究精神并采用科学的资料收集与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假设和研究的主题或观点,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性环节,这也是构成访谈问卷的理论基础。

2.构建社会调查的访谈问卷,这是社会调查法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战略管理理论的不少学者以为访谈问卷的设计是一项随意性的工作,其实由于这一环节直接影响到所收集的数据的质量,也就自然地影响到后续研究的所有环节。一份完善的访谈问卷,应该满足科学性的原则,即访谈问卷与研究的主题紧密相关,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的;应该满足简洁性原则,受被访谈者时间资源的限制,过于冗长的调查问卷往往使研究的问题无法深化,只能浅谈则止。所以在进入企业进行社会调查之前,一般应该尽可能地参考被访谈者的意见、专家的建议、并参考相关文献的研究。

3.进入企业进行实地调查,这时应注意访谈方法的权变性。根据研究主题的不同,可以分别采取结构性访谈、半结构性访谈,以及开放性访谈,其实由于被访谈者个体特征的差异性(如口头表达能力等),在具体的访谈过程中也应该适当地调整原先所设定的方法,并且由于原先设计过程中的遗漏和失误,还有可能要对访谈问卷进行修改。

4.整理访谈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并在资料整理的基础上提出测量的工具,或对原先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或修改。如果调查资料不够完善、充分,此时还可以通过采取收集二手资料的方式进行补充。

(一)、应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原则,合作学习

社会调查法通过合作学习的教学理论,以教师引导学生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在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了解学生在社会调查的进度和变化情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不断完善学生课外调查实施方案。

(二)、社会调查法是教育创新的需要和体现

要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社会调查法,其价值取向,就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发展打下基础。学生在调查研究中的体验、收获,即社会调查研究的全过程每阶段均纳入教师教育教学评价的范畴之内。社会学科开展社会调查法,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注重资料的搜集和分析,最后写出调查报告。

(三)、社会调查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社会学科的学习兴趣

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水平,初步具备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调查法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开阔了学生眼界,丰富了学生课外知识,学会了分享和合作,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一)、社会调查法理论的学习 1、学生的自我调查能力素养的学习与提高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调查,学生应当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一方面学生认识到社会调查的意义,尽而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学生掌握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并辅助以具体调查方法的介绍。学生课外实施社会调查的实践和研究,学生自行组织社会调查,调查中可以相互观摩、相互切磋、相互启发,彼此帮助。关于学生自行组织的社会调查,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社会调查以此研究和个人独立研究。成员相互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2、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影响学生的实践与理论结合度

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理论课中教师应以通俗易懂的言语,深入浅出地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学生理论掌握的程度如何,最终是通过实践来检验的。所以应在平时社会调查活动的开展中对所传授的理论加以运用,一则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另外还可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社会教材内容与社会调查的关联教材内容作为开展社会调查的基本依据,要具备一定从社会学科教学中获得知识,开展社会调查。

篇三: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论文

科研团队的知识创新能力研究

【摘要】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而承担着社会主要科研项目的科研团队则更要注重自身的知识创新能力。本文从各个方面,对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能力进行相应的研究。

【关键词】科研团队 知识创新能力 知识传递 随着当今科技知识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以信息、知识的生产、加工、利用和资源配置为主要生产手段的时代——知识创新时代。这个时代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知识创新处于政治、经济的中心位置并起支配作用;第二,知识创新决定并制约经济、文化、科技以及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和水平,并成为一种产业。综合国力的提高与竞争的关键在于一个国家的知识创新能力如何,而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往往体现在其科研团队的知识创新能力。因此对当今的科研团队进行知识创新能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

一. 知识创新能力的定义及内涵

知识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知识创新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它既包括科学创新也包括技术创新。创新最早是由熊彼特提出的。按照他的观点, 所谓“ 创新” , 就是“ 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 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 引入生产体系。科学创新主要是一种新的科学原理或定理的发现, 以及所产生的新的思想方法、世界观等。而技术创新是指在市场上推出一种新的产品及其生产产品背后的一系列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活动。

不管怎么说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知识创造力的竞争。

二.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能力要素及结构特征

知识创新能力要素与结构特征是指在科学研究实践活动中影响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基本因素及其相互组合的联结方式。通过对创新能力要素及结构特征的系统研究,可以理清影响科研

团队知识创新能力的要素及不同要素之间的辩证

关系,从而为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

依据。知识创新能力是一个在创新过程中各种能知识投入

力组合的概念,借鉴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准则,团

队知识创新能力可分别用创新能力资产和创新能

力过程来加以描述。创新能力资产是指团队拥有的资源条件和现有科研,知识水平,主要包括人员队伍、条件基础和知识文化环境三大要素。科

研团队在开展科研活动时,一般是以人力资源为

主体,在一定条件基础(如设备仪器等)的支撑上,

通过科研活动的开展催生出各种形式的科研产

出,并丰富了科研人员的知识和经验积累。团队

的知识文化环境作为一个外生变量存在并对科研过程产生影响,围绕科研团队的科研活动作为

三者的载体贯穿于科研创新的整个流程。知识创新能力过程主要反映将外界资源通过自身的科技知识投入转化为科技成果的能力与效率,其取决于知识投入、科技产出和科技创新活动三大要素,具体情况如上图所示。

三.我国目前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能力现状及其成因.

目前, 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

社会调查方法论文

个左右, 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是: 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 以上, 研发投人占G D P 的比例一般在2% 以上, 对外技术依存度一般在30% 以下。此外, 这些国家所获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 数占世界的绝大多数, 而我国知识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 D P 的92 % ) 中位居第24 位,处于中等水平。不仅如此,中国的科研团队在自主创新产品的种类,数量及质量上也远远低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这就不得不使人思考在科技人力资源达到3850万人,名列世界第一;研发人员109万人,名列世界第二的中国,其科研团队总体的知识创新能力却比其他一些国家要弱很多,究其原因有以下5点:

1)对科研团队的研发投入太少

2005 年, 我国R &D 经费支出额占38个国家R &D 经费支出总额的4.3%. 美国和日本分别占38.8% 和17.1%. 德、法两国, 分别占7.8% 和5.1%. 如果把38个国家按地缘特征进行简单归类, 可以发现美国-加拿大、欧盟15国、日本-韩国构成世界R &D 经费支出的三极, 三方分别占R &D 经费支出总额的42%、27% 和20%。

2)相对高素质的知识型科技人才匮乏

3)教育体制的弊端

①.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低,我国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还很低, 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不高。

②.产学研缺乏有机联系。美国从80 年代开始, 实业界、大学与研究开发部门实施了各种有效合作, 企业更加看重大学教育的创造性过程, 把它作为创新的一种源泉。大学把企业作为科研资金的一种重要来源和检验科研“有用性”的一种重要方式。目前在美国超过20 所大学校园里建立了1000多个正式的大学和企业联合研究中心闻。目前在我国, 北大方正、清华同方等高科技产业, 基本上也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一条龙的产学研结合体系, 但这样的大学还为数不多。

4)科技体制的弊端

①.科技管理过多的行政化干预

②.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欠缺

5)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四.我国目前主要科研团队的分类

根据科研团队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三大主要科研阵营:高等院校的团队,企业科研团队,国家专有科研团队。

1) 高校科研团队是国家知识创新体系的骨干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不仅

如此高校科研团队是能够很好的运用知识创新能力的最具代表性的团队。他们可以很好的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创新能力并投入实际的生产实践中去。高校不仅通过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开展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其服务社会的核心,就是知识的整合、传播和应用,主体是知识创新。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促进其成为知识创新的主体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强化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2) 企业科研团队是以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进行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效益。但企业的科研团队组成往往是从高校中的研究人员选取而产生的,或直接与高校进行合作,因此企业与高校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 国家专有科研团队一般是由各种科学院级研究所组成,其高素质的科研人员也大都来自高等院校。

简而言之,高校的科研团队十分的重要,它起着向国家及企业输送高级科研人员的不可或缺的角色。

五.影响科研团队知识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

1)知识创新能力取决于知识传递效率

知识传递是快速应对变化、创新和取得竞争成功的必要条件。通过知识传递,团队可以有效提高人力资源水平并进而获得竞争优势,因此知识传递的效率高低,对知识创新能力影响巨大,知识传递越有效,知识到达接收方时,其精确性、信息完备性和及时性就更好,团队知识共享越充分,更容易进行知识转化和再创造。

2)知识需求者的学习能力及知识供给者传递知识的能力

3)团队成员的协作意愿,团队成员的相互信任程度

科研团队的构成是以成员的协作意愿为前提下,并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一种协作关系。各成员只有相互协作,才能不断地调整自己的专业知识方向,进行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而信任是实现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的关键,是成员之间协作关系的根本保证。只有隐性知识进行交流和共享,才能实现技术和知识的创新。

4)科研团队的创新氛围

团队创新氛围是团队成员能共同感知到的,是团队运用其资源、工具以及方法为团队成员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创新氛围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创新心理和行为,也能够直接影响组织的创新绩效。因此可以说团队创新氛围越高,其成员的创新行为与创新动机表现越好,团队的创新能力也就越高。

5)团队创新知识共享程度 团队创新知识共享程度指的是团队成员对于团队内知识共享情况的高低, 反映了以知识共享为导向的成员间关系。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 要进行更好创造性活动, 就需要从外界补充知识,当个体愿意交换和共享知识时, 他们能够产生整合的知识, 并将在知识和资源交换的过程中获得增效的利益。其团队的创新能力也就随之提高。同时知识共享促进了知识碰撞和新思想的产生, 也就是促进了相关的新知识的产生。为以后的发明创造做出了很好的准备。

除上述因素之外,科研团队的领导,结构,愿向,团队成员的科研背景等也会对科研团队

知识创新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六.如何提高科研团队的知识创新能力

1)由于知识传递主体、渠道和情景对一个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高科研团队的知识创新能力:

在传递主体方面,第一,要提升主体的传递意愿,团队的负责人应该无私地向团队内其他成员传递知识,以自己的行为来感染其他成员;团队内应注重文化与制度建设,树立主动传递的意识。第二,要合理配置人员,使团队内成员具有合理的年龄差距和知识差距。因为如果团队内成员的知识趋同,整个团队的知识结构就会显得单一。因此,团队成员的年龄和知识背景应该具有合理的差距,这样可以使团队成员互通有无,大大提高团队的创新力。第三,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成员的知识学习和吸收能力,拓展其知识广度,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在传递渠道方面,第一,团队组织结构应扁平化,缩短知识传递路径,确保知识的准确及时性和完备性,提高知识传递效率。第二,要建立知识交流和共享平台,利于成员沟通交流。第三,团队传递方式的选择应考虑效益原则,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传递情境方面,首先应建立明确的激励机制,增强成员知识传递的意愿,鼓励知识共享;其次,建立合作信任的组织文化氛围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营造共同的文化背景,缩小知识传递者和授受者之间的文化差距,有利于知识传递。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将交易费用和成本产生的重要原因归结为不信任。信任可以促进知识拥有者的知识传递意向,改变知识的存在形态,扩大知识的表达程度。良好的组织文化能有效激发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责任心,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等。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科研团队人员的知识创新能力。

2)加大对科研方面的投入(包括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对进行自主创新的科研团队给予一定奖励,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在科研人才培养方面可改变目前应试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为今后的高素质人才的供给做好准备。另外还应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等等。

七.总结

科研团队是知识创新型团队,只有不断的学习,接纳新知识,才能逐步地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而对科研团队的知识创新能力进行一定程度的研究,可以帮助团队提升,完善其知识创

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熊万玲 基于知识传递的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提升模型研究. 四川大学

2 戴鸿轶 基于知识创新的科研团队知识管理系统研究. 北京化工大学

3 李志宏 创新气氛对高校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华南理工大学

4 刘书雷 高校科研团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国防科技大学

5 蒋日富 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绩效影响要素研究--基于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调查分析. 中国

科学院

6 王璇 团队创新氛围对团队创新行为的影响———内在动机与团队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山东财经大学

7 崔彦元 我国知识创新能办较弱的成因探讨. 河北师范大学

8 李文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9 张体勤 知识团队的绩效管理. 北京科学出版社

10 周寄中 科学技术创新管理.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