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期待社会调查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04  分类: 社会调查报告 手机版

篇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罗曲)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 轻化工程 班级: 1302学号:08 学生姓名: 罗曲 指导教师姓名: 李志良

实习日期:2015年7月11日——2015年8月22日

中国治国理政的根本——《四个全面发展战略》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陆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思想。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将其整合,形成了“四个全面”的重要思想,并且明确强调,这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而提出并形成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是党中央的整体布局。 选此题目的:“四个全面”深度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基本布局。它从系统思维、整体推进的把握上对治国理政方略作了更为全面的定位。研究四个全面是时代的主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追求,是作为当代大学生需要学习的必修内容,是对于每个公民需要了解的对象,是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对此题的详加研究,能够提升我们的思想素质,紧跟党和国家的步伐,让思想时刻走在前面,做好大学生模范带头作用。

它的理论意义:“四个全面”从系统思维、整体推进的把握上对治国理政方略作了更为全面的定位。在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与主轴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目标,是党治国理政方略所要实现的基本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反映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任务;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得以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毫无疑问,“四个全面”对治国理政方略的定位,使党和国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布局、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

它的实际意义: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学习和了解“四个全面”是我们与时俱进、关心政治的体现,有利于加强我们对国家治国理政方略的深度认识,培养爱国情怀。

对于此次课题,我是第一次做研究,不清楚有没有人做过同样的课题,但是此次课题确是我们大学生必须要学习的思想内容,是需要我们去传播的思想,是我们能够积极进取,改善社会的重要手段。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什么是四个全面发展战略:高建生认为“四个全面”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方略的全新展示,曲青山认为,如何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出了八项要求:第一,落实从严治党责任;第二,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第三,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第四,坚持从严管理干部;第五,持续深入改进作风;第六,严明党的纪律;第七,发挥人民监督作用;第八,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四个全面就是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抗战胜利以来百年的奋斗目标

小康的来源,1979 年 12 月 6 日邓小平在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谈话中,正式提出了现在意义上的小康概念,邓小平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就是“小康之家”,是“到本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千美元”,但这“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 他指出:“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

三步走战略部署实现小康

1987 年 10 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 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 20 世纪末,使国

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 21 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002 年 11 月党的十六大首次向全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和奋斗目标。指出要在 21 世纪头 20 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012 年 11月党的十八报告提出确保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全面深化改革包括五个方面: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社会体制改革方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方面。

2013 年 10 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一鼓作气乘势而上。当前,要扎实贯彻习总书记的要求改革的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要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做到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中央部门要着力抓统筹,抓方案,抓落实,加强指导,加强督促检查,各试点地区要积极探索、总结经验,上下互动,直面矛盾、勇往直前。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部署和领导下,统筹协调、合力推进。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长治久安的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因坚守五个原则: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三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四是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五是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全面推荐依法治国因坚守六个任务

:一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二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三是保证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四是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五是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六是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全面从严治国: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

全面从严治党既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党的共同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履新伊始掷地有声地宣示“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彰显了 8600 多万名党员组成的执政党拥有管好党、治好党、建设好党的定力和底气,能够解决在长期执政下的自我监督问题,用实际行动给人民以信心。党的十八大以后,以八项规定,高压反腐等从严治党举措,给中国政治生态带来了新局面。面对已经取得的成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从严治党从治理四风起步,也要从治理四风延伸。各级党组织要认真按党章办事,把对党组织、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对党内政治生活的管理和监督在标准上严格起来,内容上系统起来,措施上完善起来,环节上衔接起来。做到不漏人、不缺位、不掉链,使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发现的问题能及时解决,解决的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准确把握了我国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更健康、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全面深化改革,适应了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实现中国梦增添了新动力。全面依法治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护航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与设想

当前存在的问题有:一 公民对“四个全面发展战略”的了解不够深入,并且有很多只是听说过,并没有进行实际意义上的去深入了解。二 “四个发展战略”虽然已经明确提出了设想,但是实际意义上却执行很慢,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

需要深入研究的内容与设想有以下几个方面:一 普及“四个全面发展战略”这一思想,多做些宣传在校园里面,在社会上能做一些有关方面的演讲。让跟多人去了解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二 我们作为大学生只能起到很小的作用,我认为政府人员因加大这方面的宣传,实际意义上做到让民众对这一战略的了解,政府能出资是最好不过的了。三 我们因在网上多多做些宣传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让网民能够参与其中,只有在更多意见以及经验的总结中,我们国家的四个全面发展战略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施。

体会以及收获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鲜明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战略抉择。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提高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必须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未来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时间紧、任务重。围绕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中央紧抓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具体到通辽,我们必须认真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对小康建设的进程做全面系统的评估和分析,找准薄弱环节,明确主攻方向,及时有效地对战术安排、阶段任务作出调整和修定,以保证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朝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稳步推进。

必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动力源泉。全面深化改革,根本在“改革”,关键在“深化”,重点在“全面”。要落实领导责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部门全力抓、责任人员专门抓”的工作格局;要抓好统筹谋划,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强化示范引领,带动和促进各项改革任务全面落实;要加强协调推进,在各牵头单位和参加单位建立重大改革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和协商沟通机制;要强化督导检查,保证每一项改革都有人盯、有人促、有人干、有人查,确保抓一项成一项。

必须坚定全面依法治国这个路径选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和基本支撑。我们必须坚持从通辽实际出发,进一步明确工作总体要求,按照市委全面推进法(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期待社会调查报告)治通辽建设实施方案的工作部署和责任分工,切实推进依法治市工作深入开展;必须坚持党委主导、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依法治市的组织保障和工作合力;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紧密结合,进一步夯实法治建设的道德基础,在全社会营造守法重德并举、法治德治共进的浓厚氛围。

必须强化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严”是主线,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深入落实,做到教育要严,标准要严,执纪要严,惩治要严,制度要严。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的意识,在贯彻从严治党要求、落实主体责任上有新担当,有新作为,进一步明确细化实化落实主体责任体系的措施和办法,真正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责任田”种好,为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从严治党责任落实、相对后进党组织整顿、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等重点工作上,全力推动党内政治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强的政治保证。

篇二:2016年上海全面深化改革的建议

2016年上海全面深化改革的建议

报告认为,2016年,上海要加快科技创新集聚区建设,发挥张江示范区作为科技创新中心核心载体作用,推动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临港等重点区域加快建设,引导各区县发挥禀赋优势,促进大众创新创业。

同时要加快推动公司股份制改革。完成市国资委系统企业集团公司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上海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形势和基本思路

(一)未来上海改革面临形势的总体判断

1.从全球看,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加速重构,迫切需要深化改革主动适应新形势

未来一个时期,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深度调整。随着TPP谈判达成基本协议,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将加速重构,规则谈判平台由多边关系平台向伙伴关系平台转移,规则谈判重心由贸易规则转向投资规则、由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由实体贸易转向数字贸易、由关税壁垒转向监管壁垒、由边境措施转向境内措施、由自由贸易转向公平贸易。面对日益增多的挑战,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中国不仅要顺应形势变化,更要主动参与和引领国际规则的制定,在全球治理体系重构中争取主导权。上海作为中国对接全球的桥头堡,承担着探索建立开放性经济新体制的先行先试重任,在新一轮改革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进一步强化改革开放排头兵的责任担当,为中国主动参与、主动引领国际新规则体系做出应有贡献。

2.从国内看,中国进入新常态下发展新阶段,迫切需要深化改革形成新动力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发展动力结构深刻调整,由此给深化改革提出更高要求。全面深化改革的紧迫性不断凸显。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三期叠加”背景下改革的突破性和先导性作用凸显,未来更需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需要通过改革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需要通过改革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供需错位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突出障碍,一方面是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是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单靠需求刺激措施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适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持续推进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按照中央要求,未来五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目前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中期,接下来需要在一系列领域加大攻坚力度,已有改革措施要加快落地,空白领域要抓紧填补,任务非常繁重。

3.从上海看,改革先行先试要求更高,迫切需要深化改革迈上新台阶

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科学发展先行者,未来深化改革的压力更大。一方面,国家赋予的改革先行先试任务更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强调,上海要继续当好全国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出更大贡献。国家对上海寄予厚望,近年来将一系列重点领域改革试点任务交给上海,未来还将有更多的重大改革举措在上海先行先试,探索形成创新经验后在全国其他地区复制推广。上海面临前所未有的重任,未来更需要强化责任担当,率先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上海自身深化改革的要求更为迫切。未来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进入关键突破期。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严峻的下行压力、多元的社会需求,发展每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中流击水,不进则退。上海处于没有改革创新、就没有发展出路的关键阶段,更需要在准确把握发展理念、改革方向的基础上坚定前行,依靠改革为科学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二)“十三五”上海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1.以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的责任担当谋划改革

未来五年,上海要更好地担负起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重任,从发展全局出发,不为各种利益掣肘,不为各种风险所惧,奋力改革创新、勇于攻坚克难,为全国改革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一方面,要把自身改革放在全国改革的大格局中来谋划。上海改革不能仅仅着眼于自身,必须放在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上来把握。要充分发挥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作用,大胆闯、锐意试、自主改,率先突破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创造经验,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先行先试和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推进中成效和问题的总结。上海不少改革走在全国前列,碰到的问题和困难也是其他地方尚未有过的。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促进改革方案符合实际、切中关键。要加强对率先探索中问题和经验的及时总结,促使一批成熟的做法、经验固化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为全国面上改革起到借鉴作用。

2.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引领改革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描绘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蓝图。牢固树立创新理念,着力推动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让创新贯穿一切改革工作,在破除制度积弊中激发市场活力、激发社会活力。牢固树立协调理念,着力破解导致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不协调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以深化改革补齐短板,在全局发展中拓展改革空间。牢固树立绿色理念,着力建立促进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制机制,加快推动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提升发展质量。牢固树立开放理念,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为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做出更大贡献。牢固树立共享理

念,着力完善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制度建设,使全体人民在改革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3.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深化改革

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不仅是周期性问题,更多的是结构性问题,只有通过深层次结构性改革才能解决。未来一个时期,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要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营造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以创新推动结构性改革。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以开放推动结构性改革。努力构建新型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以产业升级推动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形成适应新常态要求的体制机制。

4.以依法、精准、协同、柔性的策略推进改革

把准改革脉搏、探索内在规律,以科学的方法推进改革。依法推进改革。充分发挥法治对改革的引导、规范和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推进改革,最大限度用法治凝聚改革共识、完善改革决策、规范改革行为、推动改革进程、固定改革成果,保证改革始终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和深化。精准推进改革。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发展需求,提高改革精确发力和精准落地能力,让改革举措精准地落到发展所需上,落到基层所盼上,落到民心所向上,更好地激发广大改革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力、凝聚力。协同推进改革。突出统筹协调,处理好各种复杂利益关系,既要主动摆脱既得利益束缚,超越部门利益、行业利益、地方利益和特殊群体利益进行整体布局,又要积极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汇聚改革合力,及时制定相应配套改革措施。柔性推进改革。立足于上海改革先行先试的需求,增加各项改革任务的制度弹性,强化容错机制设计,提高率先改革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

上海全面深化改革的建议

2016年,上海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持续推进的新阶段,面临着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要直面新常态下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奋力攻坚克难,大胆先行先试,力求在构建引领新常态的体制机制上取得显著进展,为上海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具体来说,建议推进以下五大方面、共15项重点改革举措。

(一)加快推进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改革

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积极推进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形成上海自贸试验区、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

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三区联动”的格局,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1.围绕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化改革

目前,上海加快推进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目标和体制机制框架已经奠定,下一步关键要在推进落地上下功夫。一是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强科技管理改革,探索建立跨部门的财政科技项目统筹决策和联动管理制度,综合协调、调整优化各类科技计划(专项)。深化本市科研院所改革,进一步推进政事、政企分离,推动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分类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快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国际国内科技合作水平。二是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打造以功能型平台为核心的创新支撑体系,围绕科学前沿和产业创新必争领域,强化创新功能型平台的建设规划布局。构建以众创空间为核心载体的创业服务体系,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孵化机构,扶持发展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服务机构,探索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创业服务专业化、服务体系规范化可持续发展。支持各类研发创新机构发展,营造有利于各类创新要素跨境流动的便利化环境。加快科技创新集聚区建设,发挥张江示范区作为科技创新中心核心载体作用,推动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临港等重点区域加快建设,引导各区县发挥禀赋优势,促进大众创新创业。加大张江示范区先行先试力度,加强示范区与自贸试验区联动,深化功能布局、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的融合。三是加快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体制机制创新。积极开展国家科学中心管理体制创新,探索国家科学中心运行管理新机制,吸引世界一流人才参与上海重大科学研究,促进形成多学科泛交叉、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团队,营造自由开放的科学研究环境。

2.大力推进政府改革创新

按照“两高、两少、两尊重”的要求,以简政放权、转变职能为核心,以创新方式、提高效能为重点,加快探索符合现代治理体系要求、对标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的政府服务管理新模式。一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扭转重审批轻监管、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聚焦审批频次高、社会影响大的事项,坚决再取消一批、告知承诺一批,特别是要大幅减少办证审批。削减审批评估评审,基本完成政府部门与所属中介服务机构脱钩工作。形成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框架,充分运用“互联网+”等手段推进监管模式创新,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提高监管的前瞻性、有效性。二是推进政府服务管理方式创新。更多运用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方式,着力解决大包大揽、手段简单落后等影响政府服务管理效率的突出问题。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和规模,分级实施购买项目目录管理,把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性服务等纳入目录。建成全市统一的购买信息平台,推广凭单式购买,做到规范透明、竞争高效。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按照“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原则,探索对失信主体予以投融资、招投标、市场准入等限制。三是全面加强依法行政。围绕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突出制度建设,推进政府运行法治化。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则,将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作

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进一步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和专家参与重大行政决策的工作机制,使法律顾问和专家在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发布区县、街镇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开展行政权力标准化管理试点。

3.加快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竞争环境

一是继续放宽新兴行业市场准入管制。对于“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进一步放宽企业注册登记条件,坚决取消不必要的办证规定,便利创新创业和企业有效经营,促进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二是推动建立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充分发挥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作用,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审判机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健全知识产权信用管理制度,强化对侵犯知识产权等失信行为的惩戒。三是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投资项目管理流程,完善本市投资项目管理服务平台,提升项目管理服务水平。积极引导社会投资,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创新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完善境外投资备案管理制度,简化项目申报程序和内容,营造投资便利化环境。

4.积极推动国资国企创新发展

一是进一步激发国资国企创新活力。激发国有企业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推动国资国企改革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突破掌握一批关键技术,集聚一批创新人才,引领未来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二是加快推动公司股份制改革。完成市国资委系统企业集团公司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适时推动已实现核心资产上市且符合整体上市标准的企业集团调整管理体制。三是充分发挥国资运营平台作用。推动具备条件的股权进入国资流动平台,充分发挥多层次市场作用,强化国资流动平台功能,加快股权运作、直接融资,盘活低效资产,实现国有资本资源配置最优化、市场价值最大化。四是优化调整国资布局结构。进一步实施开放性市场化重组,以资本为纽带推动企业整合、联动。鼓励企业搭建联合跨国经营平台,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

(二)加快推进有利于开放发展的改革

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以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加快探索以开放促改革的新路径,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5.在完整的一级政府框架下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

一是以自贸试验区理念推动浦东政府职能转变。加快政府管理创新,完善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制度安排,提高政府权力透明度。完善综合执法机制,拓展综合执法领域,建立各部门联动执法、协调合作机制。加快浦东新区公共信用平台建设,在市场综合监管、创新社会治理等领域率先扩大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的应用,以大数据中心为依托扩大部门间信息交换

篇三: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研究(1)

全面深化改革的相关研究

交运 第五组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本文旨在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进行研究与探索,联系历史与现实,从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时代性,改革的艰巨性以及如何实施好改革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

关键词:改革 全面深化 经济体制 措施

Abstract:The Decision on Major Issues Concerning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s

thhad been adopted in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 CPU Central Committee.At

the meeting,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Xi Jinping came up with the Four Comprehensives:Comprehensively 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Comprehensively Implement the Rule of Law,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Party Discipline.This article is aimed to do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which was put forward in

th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 CPU Central Committee.We contact history and

reality to do some correlative studies on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necessity,urgency,temporal spirit,arduous nature of the reform and how to implement the reform.

Keywords:reformcomprehensive deepeningthe economic systemmeasure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时代性

(一)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计划经济已经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暴露出许多弊端,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第一,对微观经济活动与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难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容易产生生产与需求之间的相互脱节;第二,不能合理地调节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容易造成动力不足、效率低下、缺乏活力等现象;第三,计划容易脱离实际,造成不必要地巨大浪费等等缺陷。1992年10月12日,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时至今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成就,国民经济飞速发展,GDP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文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已初步建成了小康社会。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贫富差距增大、就业难、工资低、生产方式落后、国家主要经济来源集中在第一产业等。

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不能满足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是摒弃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是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全面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对于公众最为关注、社会普遍诟病的特权问题,在以往的改革中曾经做出许多努力,却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甚至愈演愈烈。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政治局作出转变作风的八项规定,社会反响广泛、热烈。在此基础上,如果我们能够全面清理、果断废除不合理的特权,并且建立起严格的制度监督权力,不仅可以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也为规范官员的待遇、约束官员的行为产生积极作用。对于弘扬民权,实际上是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不断拓展人民管理国家事务、公共事务的途径和范围。在这方面,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协商政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及保障公平公正的司法制度等,是很难想象的。除了要全面深化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也要全面深化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

(二)改革的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经过三十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就告诫我们,改革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要看到新形势下改革的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年均接近10%的高速增长已经超过了30年,被誉为“中国经济奇迹”。现阶段,我国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竞争优势削弱;越来越多的产业达到或接近世界技术前沿,后发追赶空间缩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 展模式,造成资源、环境、生态约束日趋增强。与十年前相比,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的数量明显不同,实现难度加大。

在之前,中国只注重发展经济,努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忽略了落后的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严重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使人谈虎色变。中国今后的发展,不仅要注重经济的增长,还要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还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三)、改革的时代性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我国的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37年前,“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造成的破坏和混乱还极其严重,问题成堆,百业待兴。正是为了扭转党和国家面临的严重局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步伐的重要法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实行改革开放37年以来,国民

经济年均增长7.7%,社会主义事业加快发展。2014年,国内增长总值突破60万亿。预计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达能到11万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50000元人民币,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改善。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性

我们应当看到,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还存在不少困难。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经济总量虽然已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水平仍然排在世界100位之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还不合理,技术水平不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城乡、区域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得到扭转。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改革任务依旧很艰巨,不容松懈。

(一)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方面的艰巨性:

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还不牢固 增长的内生动力尚待增强

我们目前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从国际来看,自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

危机以来,目前世界经济表现出某些缓慢复苏的迹象,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由于采取了一系列超常规解救危机的措施,他们正在逐步走出危机的最坏阶段。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基本矛盾所决定,造成这次危机的根本原因并没有消失,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仍然十分严峻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如何应对这样复杂多变的外部经济环境,既要抓住机遇,又要避免冲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从国内来看,我国经济增长正处在一个速度转换时期,近两年我国GDP增长速度虽然

保持了7.7%的较高水平,但是相比几年前的9%~10%的速度来说,仍然出现了较大的降幅,对经济社会各方面影响较大,经济增长企稳状态巩固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从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13年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为50%,较上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净出口的贡献率继续下降到-4.4%,而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上升至54.4%,比上年提高了

7.3个百分点。如何使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艰巨任务。

财政 金融 房地产等领域存在风险隐患 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宏观调控难度增大

目前在地方财政方面财政的最大风险隐患在于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国家审计署在2013年12月30日公布的债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7万亿元(直接债务);如果计算或有债务,广义的地方债务规模为17.8万亿元。从整体情况看,政府的直接债务占GDP比重大约为37.7%;如果算上“或有债务”,我国政府负债总额约30.27万亿元,广义负债率约55.2%。

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

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趋缓,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难度加大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增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创新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亟待破解的课题。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主要表现

在:在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状况下,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目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主要原因是劳动者素质和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能适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在全国就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重占到70.3%,大学以上学历仅有12.94%。劳动力市场中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民生领域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依然较多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居住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有一部分低收入群体无法解

决,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仍存在很多问题。而且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隐患不可低估;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以药补医的局面尚未达到根本扭转;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但是总体养老资源不足。此外,在教育、收入分配、征地拆迁、社会治安等方面群众不满意的问题依然较多,生产安全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

公职人员中不廉不勤现象依然存在。

(二)政治方面改革的艰巨性: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长期存在 决定了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之间的矛盾。解决基本矛盾的手段和途径是改革。通过改革,调整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健全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调整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健全适应经济基础的新的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未来社会”的预言与社会主义现实的差异 造成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缺乏现成的理论指导

马克思和恩格斯预言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英、法、德、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并对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未来社会”作了大体的预测。后来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既遵循了他们揭示的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又突破了他们关于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的预言。中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种差异,使得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与马恩预测的“未来社会”有着非常大的距离。用预测的“未来社会”来套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常常会导致产生不顾本国国情的教条主义和急于长入共产主义的“左”的思潮。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社会主义改革在马列经典著作中没有现成的理论答案,只能是边探索试验,边总结提高。

社会主义改革的高要求 造成实际操作的高难度

就我国改革本身来说,起码要处理好三大关系。一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制度的关

系,既要坚持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要革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制度。二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既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越性,又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灵活性和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三是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与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因此,必须把它们很好地结合起来。只有正确处理这些重大关系,才能做到改革而不“改向”,通过改革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涉及权力再调整 利益再分配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阻力

改革就其广泛性来说,涉及各个层次和各个方一面,涉及千家万户和每个公民;就其深

刻性来说,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思想领域。改革是对旧体制的根本变革,即是中国的第

二次革命。既然是革命,就不可能一帆风顺,就必须在克服各种各样的阻力中前进。

(三)社会主义社会不安定因素造成改革的艰巨:

首先是国内社会不安定因素长期存在。中国幅员辽阔而且生产力发展很不平衡,各地区

各行业情况千差万别,经济、政治、文化条件大不相同。且中国人口众多,总体上看科学文化素质不高。社会主义社会不安定因素长期存在,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不安定因素的暴露会给改革带来干扰。这些不安定因素主要是指:贫困农民的间题,困难企业职工的问题,待业失业人员的问题,干部作风问题,民族宗教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文化市场问题,隐蔽战线斗争的问题,等等。在这些问题中既有人民内部矛盾,也有敌我矛盾。改革要取得成功,只能在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必须注意消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已出现的不安定因素,还要有超前眼光,注意防止诱发新的不安定因素。

其次是国际敌对势力不会心甘情愿地看到中国强大起来,更不会心甘情愿地看到社会主

义阵地通过改革而在中国得到巩固。过去几十年,他们没有停止过对我国的捣乱破坏,今后在改革和建设的整个过程中,也始终存在着他们渗透、颠覆、西化、分化的危险性。对于这些影响到我们国家安全的消极因素,需要我们保持高度的警惕,需要我们认真对付的。我们只有做到防患于未然,才能为我国改革赢得一个好的外在环境。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确实是十分艰巨的。

只有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改革的艰巨性,才能使我们不断地增强“三性”。一是增强改

革的坚定性。既要树立改革必胜的信念,又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遇到什么干扰、阻力,都要坚定不移、锲而不舍地把改革推向前进。

三、如何实施好全面深化改革

(一)改革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经济方面的改革:

关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是一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 是决定一个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以及社会的基本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建立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保障机制,确立基本经济制度的调控主体。应当看到,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并成为指导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宪法准则,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制结构的变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受到市场竞争、全球化、资本流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必然会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缺乏有效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措施的保障,单纯依靠市场自发作用,基本经济制度的实现就有可能落空。第二,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赋予的,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和布局结构,但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加以解决。第三,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积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也面临不少问题,这些问题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

关于完善市场体系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就是指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第一,建立公 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第二,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第三,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关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虽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作为我国基本分配制度的地位已经确立,但其具体含义和实现机制在现实中并不很清楚,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不少疑问,这是我国收入分配领域比较混乱,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年以来进展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基本经济制度和基本分配制度出发,才能准确把握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面临的主要矛盾,找到缩小收入差距和深化分配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问题的关键是要区分两类性质不同的收入差距:一类收入差距发生在普通劳动者之间,另一类收入差距是由财产占有(包括生产资料、房地产、各种金融资产和自然资源)上的差别造成的。

因此,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加大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力度,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另一方面, 要坚持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化初次分配制度的改革。

关于坚持和完善财税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财税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第 一,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第二,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第三,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第四,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