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社会论文 > 列表页

生态文明社会论文题目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2-09  分类: 社会论文 手机版

篇一: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成绩

论文题目: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授课教师:侯培岩

院系:日本语学院

年级:2012级

姓名:孟哲

学号:120121316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概念与生态文明理念,是20世纪以来人类为解决威胁自身持久健康发展的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在对其产生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根源的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与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概念主要着眼于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强调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从人类社会文明转型的历史视角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内在要求,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在内涵上,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一脉相承,次第渐进,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扩展和升华。在实践上,二者是相通和统一的,建设生态文明,才能加快可持续发展的步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生态文明。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已是人类发展的必要需求。基于我国所处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特殊国情,协调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这一历史任务显得更加紧迫。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率在世界各国中处于低位;同时,我国的资源和人口分布呈逆相关,许多资源分布在人口稀疏、环境恶劣且难以开发的中西部地区,而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资源却较为稀缺,人均可利用资源相对匮乏。这些现实的情况,决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不能走资源消耗型之路,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可忽视生态环境保护。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 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进一步增长,生产、生活所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已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快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积极发展生态文明,促使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消耗、附加值高的环境良好型发展模式转变。

我国为促进生态平衡采取的措施

(1)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

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2)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

(3)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

(4)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可持续发展战略

(1)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作为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要调整需求结构,要把国民经济增长更多地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更好、更快的发展现代的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更重要的是要调整要素投入结构,把它转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和管理的创新上来。

(2)要把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在全社会的各个系统都要推进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

(3)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求,可持续发展实际上讲的是人的平等、人的基本权利,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问题,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

(4)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实际上很多不可持续问题的根本解决要靠科技的突破、科技的创新。(5)要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样的体制和机制,特别是要深化资源要素价格改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强化节能减排的责任制。

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能做的更多的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节约做起,从保护做起,从响应国家的号召做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积极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潮中去,为人类的美好明天做出一份贡献!

篇二:生态文明建设论文

论生态文明建设与科学发展观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快速的遭到破坏。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关键词:生态文明 经济建设 可持续性

正文:

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生态文明”,他把“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作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同时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的5年间,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工作稳步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而十八大报告更是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至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并列的高度,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一,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现代化转型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已是人类发展的必要需求。基于我国所处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特殊国情,协调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这一历史任务显得更加紧迫。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 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 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上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 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还提出新的要求。

1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2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3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这次报告中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生态文明之所以摆上如此重要地位,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文明以来,在创造辉煌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难以承受的资源危机、生态灾难、环境危机,以致发展不能持续,民生不能有效改善,人类的生存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以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克服危机的明智之举。

生态文明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把自然与文明结合起来。它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正在积极推动、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当前之所以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一个重要原因是只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越来越凸显,石油、铁矿石等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快速上升,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耕地逼近18亿亩红线;另一方面环境污染严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生态系统退化,由此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此外,要意识到,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背后有体制政策、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原因,也有思想认识、自然观方面的原因,比如生态文明的理念没有树立,生态不文明的做法普遍存在,自然的价值还不被承认。

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关于发展的新思考,它是人类对工业革命以来形成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而造成的一系列资源和环境破坏所进行反思的结果。

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但却带来了资源的高生产高消耗和环境的高污染”,

而进一步威胁了子孙后代的生存。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主要体现在和谐性和可持续性两个个方面:

和谐性指的是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和自然都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和谐取决于人与人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让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

可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要符合生态法则,必须改变以往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

三、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生态文明追求经济与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坚持经济运行生态化,改变高投入、高污染的生产方式,以生态技术为基础实现社会物质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使绿色产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生态文明倡导人类克制对物质财富的过度追求和享受,选择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环境的生活方式。

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工业文明无限度地索取和利用资源不同,生态文明注重的是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强调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因此,可以说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经济学是一门将有限资源进行最优配置以改善人们生活的学科。20世纪20年代由工业革命的发起国英国的两位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提出并创立了福利经济学。他们发现了经济发展中所产生的人们对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并提倡以税收和固定污染配额等方法来制约人们的污染行为。从传统的经济利润最大化到现代观念中追求的福利最大化,人们将自身及后代的利益指标体系延伸到了生活环境的优化,这即是生态文明思想的一种体现。因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即表现为生态文明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内容。

中国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说:“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本身的一种体现。”2003年,党中央领导人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也是发展,而且是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更好地保障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追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

建设,看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和过程。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利用自然的同时,保护好自然。从这一角度来看生态文明的建设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呈现同步发展的趋势。只有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齐头并进,才构成了人类发展的科学可持续性。

从“十二五”规划中可以看出资源环境的约束将迫使中国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相辅相成,依靠科技进步,广泛运用最新科学技术,既高速增长又不大量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既提升结构又能扩大就业的速度与效益相结合的工业化道路。在资源环境约束下,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既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的必然选择。落后的生态环境建设已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约束力,反之,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将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实质上并不冲突。其本质都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结合资源有限而人类欲望无限的现实,在实际操作上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难度。结合现今实际情况,已有一些举措在实践中取得了效果,尚有一些举措缺乏实践环境。

1、加强教育和学习,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发展观。

人与自然的关系, 是一种平等和谐的统一关系。我们必须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吸取教训,把促进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与保证未来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实践表明,过去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是不负责的行为, 将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惨痛的代价。

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向前发展,生态文明将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要文明形态。应深入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大幅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力度。与此同时,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 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行动,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是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应履行的道德义务与责任。

2、通过立法约束人们的行为,保障生态建设的有序落实

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导致中国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我国现行的宪法没有明确“可持续发展”作为环境资源保护的指导思想, 现有的单项的自然资源法中,对自然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缺乏具体规定, 致使有些法律条款操作性不佳。因此,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 要在各种经济立法中突出生态环保资源型经济的内涵, 使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在经济法中得到充分体现,进而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完善环境政策法规、制度,能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硬约束条件。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只有将环境保护上升到国家意志的战略高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3、支持文化创新,加强生态文化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要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化,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森林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绿色消费文化等生态文化, 大力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政绩观、消费观, 并使之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科技、法律、政治以及伦理等领域, 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提供智力与精神支持。

4、发展现代循环经济

(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生态文明社会论文题目)

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是实现国民绿色经济,解决经济增长和生态破坏之间矛盾的有效出路。现代的循环经济,包括从源头预防污染物产生,从消费降低废物排放,从处理增加利用效率等多个方面。这就要求改变传统工业生产中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高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充分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积极淘汰落后生产技术,通过优化产业结构特别是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实现结构节能。大力提倡生态科技,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增加对生态、环境的投入

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环保投资就达到GDP的2%,英国2.4%,日本

1.8%- 2.9%,到1992年美国达到了2.5%,而中国到2005年才达到1.3%。“十一五”期间规划的投入比例是1.5%,中国生态、环境投入总量不足,加之有效投资率低和投资保障制度不完善,以致生态治理、环境保护目标难以实现。应当根据引进庇古税等有效的方法约束生态破坏行为,并增加环境治理的财政收入。用法律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清晰的明确政府、企业、社会、公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义务,并全方位增加对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投资。

6、在各行业实行绿色GDP的统计方法

2011年,中国以快速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这一经济数据背后却掩藏着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Pm2.5”这一概念被人们逐渐熟知,可入肺颗粒物正是人们生活环境恶化的一种表现。因此基于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GDP统计体系需替代简单的生产额加总所产生的GDP。

绿色GDP是将生态成本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即从GDP中扣除经济生产中投入的环境成本。通过将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货币化,使人们深刻并直观的认识到经济开发活动给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伴随GDP的增长付出的环境资源成本和代价。从根本上改变各行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篇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课程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课程作业

论文题目: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学 院: 经济与管理工程学院

专 业: 项目管理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4 年 11 月 11 日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

生态文明: 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提出生态文明,以生产农业为基础和主导的生产方式,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共处、持续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综合应用物质、能量、信息与生物科学技术,进行的生产过程,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和文明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弘扬传承了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理论飞跃,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论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体现了新的价值诉求。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八报告明确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 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彰显我国生态文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性质、明确的方向、严格的原则和明显的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从整体性、全局性、系统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视野展示了中国特色, 它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了世界先进文明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融为一体。它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深刻内涵和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全新价值取向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具有有机整体性的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具有生态文明的一般内涵,还有其独特的科学含义。它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文明成果, 它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发展、经

济发展、文化发展及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更明确地说, 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有机体与社会有机体的和谐统一, 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的系统整体性。十八大报告所论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超越了仅局限于自然有机体的传统生态文明, 它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之中,形成了具有有机整体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统领全局的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所论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超越了生态文明的一般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上升为“ 五位一体” ,不仅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的有机整体性,还彰显了我国生态文明的全局性。自然界的生态文明固然重要,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更重要, 我们不仅要青山绿水,更要绿色食品、红色之化、廉洁政治及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指自然界的生态文明,还指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之化和生态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性的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生态文明成果的结晶。十八大报告所论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吸收了全人类的文明成果, 它是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 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 它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又一次理论飞跃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秉承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的历史超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 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历史发展性的生态文明。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思想,并付之于实践。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自然界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外部环境,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的生活,人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赖自然界生活,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

第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党的十八大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

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要求人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报恩之意,尊重自然界的创造和存在,绝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历史上,在生产力相对低下时,人类曾崇拜自然、畏惧自然。近代以来,随着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幅提高,人类开始轻视自然、藐视自然,甚至以征服者、占有者的姿态面对自然,为满足自身需要向大自然不断索取,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反思过去,正视现实,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与自然相处的科学态度。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是自然的上帝,人属于自然,而不是自然属于人;就要深刻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间接来自自然;就要深刻认识到一切物种均有生命,均有其独特价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求人顺应自然的客观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因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生态系统,具有自身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只有适应自然规律,才能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顺应自然,就是要使人类的活动符合而不是违背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防止出现因急功近利和个人贪欲而违背了自然规律的现象。

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承担的重要责任,要求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发展之需的同时,呵护自然,回报自然,保护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把人类活动控制在自然能够承载的限度之内,给自然留下恢复元气、休养生息、资源再生的空间,实现人类对自然获取和给予的平衡,多还旧账,不欠新账,防止出现生态赤字和人为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灾难。

第三、坚持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首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这三个方面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其次,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经济发展中,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发展节能产业,推广高效节能产品;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动矿产资源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壮大可再生能源规模。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再次,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在现代化建设中,要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尽可能集中集约利用国土空间,减少对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最后,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最重要的是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还要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逐渐形成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等,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新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类发展史上空前壮丽而艰巨的战略任务。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把祖国建设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美丽家园,既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1】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对中华民族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建设好生态文明。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 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人民日报》2013年5月25日。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