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哲学论文 > 列表页

哲学论文格式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3-01  分类: 哲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哲学毕业论文大纲格式

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

哲学毕业论文

题 目:美在自然:陶潜之风,风行千载

作 者:马

班 级:哲学二年级(

指导教师:王

单 位: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

时 间:

论 文 大 纲 飞 2009级) 威 轶(签名)2011年12月31日

《美在自然:陶潜之风,风行千载》

论 文 大 纲

前言

选题原因(为什么);研究框架(怎么样);概念解说(是什么),等等。

一、陶潜的生活

1.陶潜生平简介

2.独特的人生选择——归隐

3.陶潜生活之路的分析与评价

4.陶潜生活的审美取向——自然

二、陶潜的作品

1.以《饮酒》为例分析其诗之风格

2.以《归去来兮辞》为例分析其辞之风格

3.以《桃花源记》为例分析其赋之风格

4.陶潜作品的审美风格——自然

三、陶潜追求自然的审美取向对后世的影响

结语

结论;研究价值,相关说明,等等。

1

篇二:哲学毕业论文范文

日本宗教世俗化的特点

摘 要:宗教世俗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开始了其现代化进程,其宗教亦开始了其独特的世俗化过程。由于日本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背景,日本的宗教世俗化表现出在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传统信仰的变更及其对世俗文明的妥协和新兴宗教和传统宗教复兴运动的产生等方面的特点。

关键词:日本宗教 世俗化 现代化

宗教世俗化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展开,在世界各国出现的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起,开始了现代化进程,其宗教亦开始了其独特的世俗化过程。 一、宗教世俗化的定义

虽然关于世俗化的问题受到诸多宗教社会学家的关注,但对于宗教世俗化的认识,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并无一致的看法。意大利学者罗伯托·希普里阿尼在《宗教社会史》一书中,便列举了多位学者的观点,主要有:世俗化表现了工业文明中神圣者退隐的宗教危机,对神圣者巫术式的利用已终结,宗教传统和价值观不断衰落;认为世俗化表征了社会基本机制的化,包括宗教力量的减弱以及对教会财产的征用,宗教边缘化成为人类事务;视世俗化为一种多维现象,包括社会(世俗)、制度和个人三个层面,宗教丧失了普遍特征,正式宗教活动衰落。以上对宗教世俗化的看法主要以西方传统基督教在现代社会的存在形态为参照,一致肯定了社会变迁条件下宗教控制尤其是信仰心理和组织管理对信徒作用的减弱,在此基础上开始启动社会的理性化和现代化历程。

美国宗教社会学家彼得·贝格尔在分析基督教的世俗化时就曾指出:“所谓世俗化意指这样一种过程,通过这种过程,社会和文化的一些部分摆脱了宗教制度和宗教象征的控制。”但把宗教置于整个人类的文明演化历程,以人的精神本质和信仰心态为基础,考虑到宗教是各文化形态的核心要素,以及与社会各部门

如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的互动关系,并注目于宗教在现当代社会的处境,可以对宗教世俗化作了比较宽泛的定义:各传统宗教为适应社会变迁而在经典教义、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方面所进行的自我调整,以神学世界观为基础的信仰方式已经从个人和社会的心性结构和行为中逐渐退缩,政府机构和行政过程也逐步脱离于传统教会的管辖和渗透;在这一过程中,世俗观念和行政过程表现出强烈的理性特征,宗教本身或者适应世俗社会的价值观念,或者仅退回到私人的精神生活领域。

二、日本宗教世俗化的特点

宗教在日本社会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若要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以及国民性的一般特征,离开宗教便无从谈起。总体上讲,日本的宗教可分为传统宗教和新兴宗教。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实体是宗教脱胎的母体,是宗教得以与民众保持关系的中介,也是制约宗教发展变化的基本动力。以社会变迁为背景,宗教世俗化特点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与政治的分离

自古以来宗教与政治关系密切、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现象比比皆是,其主要表现为国家的政治领袖也是宗教祭祀的首脑,即“祭政一体”。战前的日本天皇体制就是政教一体的突出表现。所以,宗教世俗化首先意味着作为组织形态和社会实体的宗教日益被限制于一个单独的、自我维持的机构性宗教领域,宗教同国家政治及社会教育相分离,不再具有压倒一切的重大的社会和思想影响。 众所周知,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又极为深刻的。明治政府在颁布的新政大方针“五条誓文”中,便在太政官七科之上设立了神祇官,以此来试图恢复古来尊崇神祇的风尚。明治三年(1871)一月,明治天皇发布了宣布诏书。诏书中说:“所谓神道就是尊重神明,爱戴国民。将天神八百万,地祇八百万以及列皇的灵托付给神祇官供奉,以答谢先祖的神灵。希望国民与我一道

[3]P7走神道之路”。故神道摇身一变成为日本的国教,即大教。明治四年( 1872),

把神祇官扩大为神祇厅,后又改为教育省,进而达到宣传和强化神道的目的。 明治十五年,政府虽下令政教分离,规定神道是国家的仪礼,但宗教活动或传教活动要受到政府的制约,同时又受到国家的保护。神官不能兼教导职位,也不能参与葬祭。这样一来,神道被分化成专事国家祭奠的神社神道和允许在民间进行教

化活动的教派神道。

1945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向联合国军无条件投降。联合国军最高司令部(GHQ)在同年12月发布“神道指令”,命令将国家神道、神社神道从国家分离出去。1946年,天皇发表了否定天皇神格的人间宣言。第二年实施的日本国宪法第20条中认定了作为基本人权的信教的自由。1946年,废除限制宗教团体的结社和活动的宗教团体法,开始实施宗教法人令。1952年,颁布宗教法人法。二战后,已然失去威望的神道,对救济民众既无力也不关心,开始沉寂了下来。

从此,在日本和平宪法规定的“信教自由”和“政教分离”的原则下,一切宗教与政治完全分离,切实保障了公民信教的自由,更使许多宗教团体从国家神道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宗教活动的空间得以扩大。

(二)传统信仰的变更及其对世俗文明的妥协

在宗教世俗化过程中,一改宗教过去以神圣之物自居,轻视万物万民,不闻天下盛衰的孤傲之姿,转而积极投身于人间幸福的创造,关心社会生活。“世俗化即指教会和信徒不再用无形的墙壁将自己与世俗生活隔绝开来,而是通过积极参与世俗生活来体现其宗教信仰,世俗化已成为现代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对于这一点,日本的佛教表现的比较突出。

明治天皇在即位之后,就对幕府时代极度推崇的佛教给予坚决压制,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的诏令。之后,佛教不仅受政治制度变化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近代文明开化的挑战。但因佛教在日本毕竟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其教义思想已成为民族文化中不可分割的内容,特别是在近现代日本社会中,依然存在着佛教赖以生存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佛教在经过明治初期的动荡之后,为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了自我革新。同时,日本政府也逐渐认识到佛教深邃的哲学思想体系和深沉久远的社会影响绝非神道可比,于是放弃了明治初期的抑佛方针,转而采取怀柔、利用的政策。这样,佛教重新获得政府的“正统宗教之一翼”的“合法地位”,并逐渐恢复对日本近代社会的影响力。

二战期间,日本当局把佛教当作“战斗力量”的一部分,重视“宗教与振作国民精神,启迪国民思想的密切关系”和宗教对感化人心、形成社会风气的重大影响。1937年 以后,日本文部省通令各宗教支持政府的政策,并要求佛教各宗

“随着战局的推移,考虑适当的活动”。为此,佛教各宗相继成立所谓“兴亚部”,派传教师随军传教,“鼓舞”士气,举行祈祷战争胜利法会,为阵亡者举行“慰灵法会”。

二战后,战争中带来的创伤以及民主改革都给日本佛教界带来巨大损失与冲击。大部分寺庙毁于战火,而经历战火洗劫的日本民众生活艰辛异常,丧失了赞助寺院的经济能力。1945年和1946年实行的农地改革,使大量享有免税权的土地或被国家廉价收购,或被迫疏散,农村地主佃户制度解体,极大地削弱了寺院经济主要支持者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长期以来维持寺院经济的“寺檀制度”消亡,大部分寺院陷入经济窘迫的境地。此外,由于新宗教法规的执行,提高了寺院的自主权,动摇了维系日本佛教教团的“本末关系体制”,佛教团内部裂痕扩大。加之,很大一部分日本人对战时鼓吹“大东亚圣战”的神道和佛教丧失信心,甚至厌恶。而同时的新宪法又提倡宗教信仰自由,确立了教徒与非教徒政治地位的一致与平等,很多人不再信奉佛教。

总之,佛教受经济力量、组织分化的制约,以及战时曾扮演过不光彩角色的影响,降低了人们对佛教的信赖感,佛教再次衰退。因此,日本佛教就如何摆脱困境、走出低谷,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成为当务之急。1949年4月,佛教各宗联合成立“全国佛教革新同盟”,广泛吸收在家信徒参加各宗宗政机关,以促进教团的革新。60年代复兴佛教的各宗改革,从批判教团体制入手,以实现教团现代化为目标,其重要内容就是改革佛教依存于“家”的形式,而成为基于个人信仰、不受家庭左右的佛教。也就是,废除宗教代表者与行政负责人一元化体制,一般采用法主和宗务总长并立原则;加强寺院与信徒的关系,扩大在家信徒对教团的发言权;实行僧俗一体的管理体制;注重社会实践,积极利用多种渠道传教等。例如,为了摆脱经济上的窘境,佛教各宗派各显神通,其中最突出的是观光寺院的出现。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名山古刹或占据地理优势的寺院,迎合大众观光旅游的兴趣,凭借自身的优异条件向旅游业发展,享有观光寺院之称的奈良、镰仓、京都的古刹便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而各宗僧侣不再拘泥于传统,他们深入社区,广泛传教。单位或地区集会、医院、咖啡店、冷饮店都是进行布教教化的场所。灵活多样的传教活动,促进了佛教在日本社会的发展。

由此可见,明治维新以后,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体制的改变和科

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都对佛教产生了巨大影响。传统的佛教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日本社会,自身也在经历着变革。日本佛教经过近代“平民化”改造后,各派教义和教规、戒律、礼仪都大为简化,遂使佛教流传的中心由寺院逐渐转向民间,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新兴宗教与传统宗教复兴运动的产生

与各种传统的宗教体制相对立,近现代以来逐渐兴起了各种个人化的信仰组织和信教方式,其中新兴宗教和宗教复兴运动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并构成了宗教世俗化的自我限制的反世俗化倾向的主要动力。新兴宗教是在改造传统的教义教规和组织结构、传教方式而的基础上逐步产生的新型宗教团体。日本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日本的新兴宗教始于幕末,其时代背景很多与日本史中影响颇深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期相重叠。如明治维新的巨大政治变革期;昭和初期的城市化和西化的急速推进期;战败后的社会、文化、经济的大转型期都出现过“宗教热”和新宗教浪潮。在变革期往往都动摇了传统的价值观和社会秩序,对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因为新宗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人们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共同体理念,以及对贫、病、苦等的具体救济方法、并提出重塑社会来吸引很多信众,故而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日本政府在1931年开始对这些新兴宗教教团进行了严厉的镇压。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日本宗教史上迎来了最大的宗教兴盛期。战前的43个新宗教团体到了1947年猛增到207个。到了1951年则增至720个。[4]P9

之后,伴随着日本第二次现代化进程,20世纪70年代开始再一次出现了宗教兴盛期。人们普遍开始反思合理主义价值观所带来的弊端,从追求物质利益开始转向追求内心的充实。为迎合民众的这种宗教性需求,出现了为数可观的新兴宗教团体,学界暂且称其为“新新宗教”。新新宗教与社会保持着一定的张力,容易出现对抗社会,甚至触犯法律,演变成邪教的可能性,日本的奥姆真理教就是其中的典型。目前,这一宗教运动尚在持续,并且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因为这些新兴宗教很多都是从传统宗教中独立出来,开展以新教主为中心的宗教活动,或是继续战前的宗教活动,还有一部分是战时遭到镇压而(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哲学论文格式)终止的宗教组织重新活动等,所以笔者从日本新兴宗教的发展来看,其存在着世俗化与反世

篇三:马哲论文格式

马哲论文格式

题目:(居中)

学号:姓名: 摘要:(不多于100字)

关键词:(2—4个)

前言:

(正文包括三点)

一、

二、

三、

结束语:

(以上内容字数在3000左右)

引文:(即五篇论文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者与作者双方不可互为责任编辑)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