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重阳节 > 列表页

重阳节的传说探究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7-01-06  分类: 重阳节 手机版

篇一:重阳节的传说说课稿

《重阳节的传说》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现在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

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s版教材第29课《重阳节的传说》

一、说教材分析

《重阳节的传说》是语文s版教材一篇优美的民间故事传说,编

排在本册的最后一个单元,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教育,学习祖国的传统文化,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复述故事情节。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自然成为落实单元教学目标的载体。这篇课文向人们介绍了重阳节的由来;古时候在汝河边的一个村庄里出现了瘟魔,村庄里流行起了瘟疫,一个叫桓景的小伙子,历经千辛万苦上山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让家乡的人们登上高处,带上茱萸,喝了菊花酒避瘟魔,并将瘟魔杀死了。为了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也因为那天是重阳日,以后大家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重阳节的传说》这篇精读课文,反映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赞扬了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二、说学情:

如今有部分学生知道重阳节的一些习俗,但很少有人知道重阳节

的传说。学生喜欢传说故事,学习的兴趣浓厚。但往往也只注意精彩的故事情节,而忽略对句子词语的深刻解读,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循循善诱,让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

句子和精美的词语,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建

构感性的语文世界,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从而达到积累、运用的

教学目的。课文很好理解。但课前要布置学生收集与重阳节有关的诗

句和资料,了解重阳节的习俗。让学生在故事中体会精神,明白道理。

三、说教学理念:

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有自己独

特的学科性质。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

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语文教学

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在本节

课的教学中,我们打算采用以读为本、以生为本、紧扣语言文字,读

读议议,品读揣摩的方式展开教学,通过让学生自己朗读体验、读文

找据,合作交流等方式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最终让整堂课呈现整体

性、情感性和人文性,让教路、文路、学路三者合一,融为一体。(在

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情况以及语文

课程三维目标体系,我们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四、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练习用“因为??所以??”造句。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说说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组词、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桓景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

(4)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教育学生向桓景学习,无论

遇到什么事情,都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都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教

育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五、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

民除害的精神。

六、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教”不在是

过去的“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

探索,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

教学当中,我们将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桓景敬佩,

让她们更深层次地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

精神。

2.以读促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以读促学,

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学法: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在本课的教

学中,我们放手让学生读读,议议,把听说读写相结合,以读为主,

让学生边读边想,不断通过读取揣摩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终“水

到渠成”,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七、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为了能够更好地突破重难点,提高课堂效率,我们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八、说课时安排:2课时

((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重阳节的传说探究)整篇课文的学习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的内容是扫清文字障

碍,读通读懂课文,理清文章脉络,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桓景不

为艰辛,为民除害的精神品质。明白重阳节的由来及习俗。第二课时,

进一步识记生字词,指导书写,同时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内容。我们将

要带给大家的是第一个课时的内容。)

九、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这学期我们学习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现在哪位

同学能背诵,

告诉大家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

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

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板书:重阳节的传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条件,在本课的

导入中,我们充分利用学生积累的知识来启动学生的认知倾向,创设

诗香气息,并利用诗句引出新课,自然引入重阳节的话题。激发学生

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完成任务:

(1)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2)想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读准生字词

(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

(2)去掉拼音齐读。

3、理清课文脉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快速默读课文的方式读课文,培养学生课前自学的能力,又能达到全面了解全文内容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每次读书应明确要求,注意读的质量。]

(三)研读感悟,说感受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求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将采取自读,小组读,指名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来读书:)

1.自由读1—4自然段,找一找: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桓景为什么要拜师学艺

2.桓景是怎样去拜师学艺的?请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3桓景是怎样拜师学艺的?请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4.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5—8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

5. 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5—8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相关的语句。

(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读书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既理解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精神,又培养学习能力,在读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

篇二:《重阳节的传说》教学反思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反思

《重阳节的传说》是本书最后一单元的一节精读课文,内容主要讲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课文分为三部分,先交代了桓景为降妖救人,历尽艰辛,拜师学艺;接着写桓景是怎样除掉瘟魔的;最后讲了重阳节的一些风俗。赞扬了桓景斩妖除魔,为民除害的精神,课文内容浅显易懂,通过课堂效果及自我反思总结如下:

一、在课堂上我注重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而不是先读了再去想问题。例如: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学生们把句子读的很顺畅,我及时给予他们:“你们能深入到语言文字当中去读书,真好!”的评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我及时做出了“你们的感情真丰富,谢谢你们这么精彩的朗读。”的评价,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增强学生信心。

二、个性的朗读,拉近了老师、学生、文本的距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尊重孩子的个别体会,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在体会的基础上声情并茂地读。本文中,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的过程是重点。我让孩子们找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并试着写出自己的体会。在抽生个别谈了体会后,将自己深刻的体会放到句子中读。 在读句子“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时,我先让学生找到重点词语“一路一路”、“一座又一座”、“一条又一条”、“一双又一双”,引导学生体会桓景的艰辛后再读句子。看着

一张张小脸表情生动,如临其境,抑扬顿挫地朗读声此起彼伏。教师、学生、文本都因为这真情的朗读而深深地交融在一起

三、在课堂上指导了学法、写法。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是关键,怎么样在公开课上也能如平常课,展现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呢?在学习第二部分桓景学成武艺后,在教第三部分时我主要是放手让学生参照第二部分的步骤自学。先读再找印象深刻的句子,最后再通过找重点词语进行体会。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有所收获。在学习中,我将鼓励语言用在平时善于动脑,上课发言积极的学生身上,给他更加充分的肯定,更好的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如:在第四自然段学习中的一个问题,从“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我听了一个平时比较积极的学生的发言,我给予他了“你总能给老师带来惊喜!”“你的发言越来越精彩啦!”的评价。学生受到了鼓励,增强了自信心,学习积极性自然得到了提高。

本单元的习作是写一篇民间故事,在这节课堂上,我注重了对学生的写法指导。在学习第二部分时,我让学生将“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学写具体。因为学生有了前面的感受,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

当然,在这堂课上也暴露出了自己的很多不足:

一、在重难点的突破上,有点平均使力,教案设计得虽然不错,但实际操作中却出现卡壳。

二、在时间分配上前面的时间用得过多,导致教后面的内容时有些赶时间。 总之,在这次课堂上我收获了许多。在今后的教学中,

我希望自己能收放自如地挥洒于课堂上。当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心中有“底”,需要扎实的语文功底!

篇三:重阳节的传说 教案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