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言学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9-05-15  分类: 总结写作指导 手机版
 

内容提要

词语搭配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中词语搭配是最为活跃的核心领域。不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语言教学、词典编纂等应用研究,词语搭配对揭示语言的本质、特点和属性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义韵是一种特殊的词语搭配现象,是语料库语言学采用数据驱动方法研究词语搭配内部语义关系时发现的一种语义和谐机制,揭示了词语结伴使用时相互间的一种语义选择趋向关系。
研究搭配和语义韵机制,对汉语本体研究意义重大。而二语学习者语言掌握不地道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在于不能很好地掌握目的语中的词语搭配。因此,搭配和语义韵研究对对外汉语教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基于中文语料库对汉语“改、变、改变、变化”四个近义词语的搭配和语义韵机制进行了考察,从高频搭配词、类联接形式、语义韵、形式标记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描述,从大量语料中得到四个词语的真实使用情况,并从语义和句法功能角度进行了详细辨析。此外还基于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提取留学生作文中关于这四个词的语料,对学习者的掌握情况进行了小规模简单考察,也分别进行了描述,从类联接种类、典型或简单的类联接形式、语义韵、搭配不当四个角度总结了偏误类型,并从现有学习词典对比、学习者学习策略的影响两方面分析原因,提出教学建议。总体来讲,本文属于基于实证的搭配和语义韵本体个案研究,其结论可望对对外汉语词语教学和学习词典编纂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搭配;语义韵;“改变”类词语

Abstract

Collo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of linguistic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as well as the core domain of corpus linguistics.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revealing the natur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erties of language in both basic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xicology. Collocation refers to the recurrent co-occurrence of two or more words in a certain grammatical pattern. Semantic prosody is a special collocational phenomenon, and an important mechanism of semantic harmony discovered by corpus linguistics with a data-driven approach when probing into the internal semantic relationship of colloc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language to study collocation and semantic prosody. Because one of the reasons why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cannot produce fluent and idiomatic language is that they do not have a good command of collocation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it is also of pedagogical value to explore collocation and semantic prosody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collocation and semantic prosody of four Chinese verbs indicating changes in four aspects, i.e. high-frequency collocates, features of colligations, semantic prosody and language form markness. Based on some Chinese corpora, this thesis discriminates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functions of the four verbs. Moreover, based on a learners’ corpus of HSK writing assessment, the thesis describes the learners’ errors of the four verb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ypes and features of colligations, semantic prosody and unsuitable collocations. Finally, the thesis analysizes the causes of the errors and offers advice for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erms of lexicology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The conclusion drawn from this empirical study is expected to be helpful i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especiall in vocabulary teaching and learners’ dictionary compilation.
 
Key Words: Collocation; Semantic Prosody; Verbs Indicating Changes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1
1.1研究总体描述... 1
1.2选题缘由及研究动机... 1
1.3课题研究目标... 2
1.3.1研究范围界定... 2
1.3.2课题研究目标... 5
1.4研究方法... 7
1.4.1对英语词语搭配的研究方法... 7
1.4.2对英语词语语义韵的研究方法... 7
1.4.3对汉语词语的搭配研究方法... 8
1.4.4本文采用的方法... 8
1.5理论基础... 8
1.5.1语料库语言学理论... 8
1.5.2语义学理论... 9
1.5.3词语学理论... 10
1.5.4中介语理论... 10
1.6本章小结... 10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12
2.1国外词语搭配和语义韵研究综述... 12
2.1.1搭配研究... 12
2.1.2语义韵研究... 15
2.2国内词语搭配和语义韵研究综述... 16
2.2.1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界词语搭配研究综述... 16
2.2.2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界语义韵研究综述... 16
2.2.3国内汉语学界词语搭配研究综述... 17
2.2.4国内应用语言学界词语搭配和语义韵研究综述... 19
2.3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2.4本章小结... 23
第三章 基于语料库的“改变”类词语搭配和语义韵考察.... 24
3.1数据收集... 24
3.2数据整理... 24
3.2.1“改”的语料整理... 25
3.2.2“变”的语料整理... 25
3.3操作步骤... 26
3.3.1跨距的确定... 26
3.3.2统计量的选取... 26
3.3.3操作步骤... 27
3.4“改变”类词语右侧搭配和语义韵考察... 28
3.4.1“改”. 28
3.4.2“变”. 36
3.4.3“改变”. 45
3.4.4“变化”. 52
3.5“改变”类词语左侧搭配考察... 58
3.5.1“改”. 59
3.5.2“变”. 62
3.5.3“改变”. 66
3.5.4“变化”. 69
3.6本章小结... 73
第四章 留学生“改变”类词语使用情况调查.... 77
4.1留学生“改变”类词语使用情况调查... 77
4.1.1数据收集... 77
4.1.2使用情况描述... 77
4.1.3使用情况小结... 87
4.2偏误原因分析... 88
4.2.1现有学习词典的处理... 88
4.2.2学习者母语干扰及学习策略影响... 92
4.3教学建议... 93
4.3.1学习词典编纂... 93
4.3.2课堂教学对策... 94
4.3.3加强本体研究... 95
4.4本章小结... 95
第五章 结 语.... 97
5.1结论及意义... 97
5.2不足与今后研究设想... 99
5.2.1研究上的局限性... 99
5.2.2今后研究设想... 100
附    录.... 101
参考文献.... 106
致    谢.... 110
 

Content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
11 A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research............................................................. 1
12 The research backgrounds.......................................................................... 1
13 The research goals........................................................................................ 2
131The research scope............................................................................ 2
132 The reearch goals............................................................................. 5
14 The research methods.................................................................................. 7
141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ollocation of English words................. 7
142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semantic prosody of English words..... 7
143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collocation of Chinese words................ 8
144 The research methods adopted in this paper................................. 8
15 Theoretical basis........................................................................................... 8
151 The theory of corpus linguistics...................................................... 8
152 The theory of semantics................................................................... 9
153 The theory of lexis.......................................................................... 10
154 The theory of interlannguage........................................................ 10
16 Summary..................................................................................................... 10
Chapter 2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12
21 The review of oversea study of collocation and semantic prosody......... 12
211 The review of collocation............................................................... 12
212 The review of semantic prosody.................................................... 15
22 The review of domestic study of collocation and semantic prosody....... 16
221 Collocational study by corpus linguistics...................................... 16
222 Semantic prosody study by corpus linguistics.............................. 16
223 Collocational study by Chinese linguistics.................................... 17
224 Collocation and semantic prosody study by applied linguistics.. 19
23 The review of oversea and domestic study............................................... 21
24 Summary..................................................................................................... 23
Chapter 3 A Corpus-based Study of Collocation and Semantic Prosody of Verbs Indicating Changes............................................................................................. 24
31 Data collection............................................................................................. 24
32 Data classification....................................................................................... 24
321 Data classification of “gai”............................................................ 25
322 Data classification of “bian”.......................................................... 25
33 The operating procedures.......................................................................... 26
331 The arrangement of span.............................................................. 26
332 The selection of statistic value........................................................ 26
333 The operating procedures                                                                     27
34 An investigation of collocation and semantic prosody of the right collocates of the verbs      28
341 “gai”................................................................................................. 28
342 “bian”.............................................................................................. 36
343 “gaibian”......................................................................................... 45
344 “bianhua”........................................................................................ 52
35 An investigation of collocation of the left collocates of the verbs............ 58
351 “gai”................................................................................................. 59
352 “bian”.............................................................................................. 62
353 “gaibian”......................................................................................... 66
354 “bianhua”........................................................................................ 69
36 Summary..................................................................................................... 73
Chapter 4 A Survey of the Use of the Verbs by Overseas Learners of Chinese     77
41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verbs by overseas learners of Chinese............... 77
411 Data collection................................................................................. 77
412 Learners’ use of the verbs.............................................................. 77
413 Summary......................................................................................... 87
42 The causes of errors................................................................................... 88
421 Definitions and explanations in learners’ dictionaries................. 88
422 Influence of the mother tongue and learning strategies.............. 92
43 The pedagogical advice.............................................................................. 93
431 About learners’ dictionaries........................................................... 93
432 About teaching methods................................................................. 94
433 About research in the Chinese language...................................... 95
44 Summary..................................................................................................... 95
Chapter 5 Conclusion........................................................................................ 97
51 Conclusion and significance....................................................................... 97
52 The shortcomings and further research................................................... 99
521 The shortcomings........................................................................... 99
522 Further research........................................................................... 100
Appendices............................................................................................................ 101
References............................................................................................................. 106
Acknowledgements............................................................................................ 110

表格目录

2.1语言教学领域对搭配的认识..................................................................... 14
3.1的右侧搭配词测量统计.................................................................... 28
3.2prep搭配词频数统计................................................................... 29
3.3VP搭配词频数统计...................................................................... 30
3.4+趋向动词频数统计........................................................................ 30
3.5+关系动词频数统计........................................................................ 31
3.6+动作动词频数统计........................................................................ 31
3.7AP搭配词频数统计...................................................................... 32
3.8NP搭配词频数统计...................................................................... 32
3.9+助词搭配词频数统计.................................................................... 33
3.10+语气词搭配词频数统计.............................................................. 34
3.11的其他搭配形式分布...................................................................... 34
3.12的右侧类联接频数分布.................................................................. 35
3.13的搭配词的语义韵分布.................................................................. 35
3.14的右侧搭配词测量统计.................................................................. 36
3.15变+得搭配词频数统计...................................................................... 37
3.16+得+AP搭配词频数统计........................................................... 37
3.17+得+adv搭配词频数统计........................................................... 38
3.18+得+pron搭配词频数统计......................................................... 39
3.19+得+V搭配词频数统计.............................................................. 40
3.20+得+prep搭配词频数统计......................................................... 40
3.21NP搭配词频数统计.................................................................... 41
3.22AP搭配词频数统计.................................................................... 42
3.23VP搭配词频数统计.................................................................... 43
3.24的右侧类联接频数分布.................................................................. 44
3.25的搭配词的语义韵分布.................................................................. 44
3.26改变右侧搭配词测量统计.................................................................. 45
3.27改变+单一名词搭配词频数统计..................................................... 46
3.28改变 复杂偏正短语作宾语频数统计........................................... 47
3.29改变+时间词+NP频数统计........................................................... 48
3.30改变pronNP频数统计................................................................ 48
3.31改变+介词+搭配词频数统计......................................................... 49
3.32改变+助词+搭配词频数统计......................................................... 50
3.33改变右侧类联接频数分布.................................................................. 50
3.34改变搭配词的语义韵分布.................................................................. 51
3.35变化的右侧搭配词测量统计.............................................................. 53
3.36变化VP搭配词频数统计................................................................ 53
3.37变化NP搭配词频数统计................................................................ 54
3.38变化adv搭配词频数统计............................................................... 55
3.39变化AP搭配词频数统计................................................................ 56
3.40变化右侧类联接频数分布.................................................................. 57
3.41变化搭配词语义韵分布...................................................................... 57
3.42限制标记(副词)频数分布......................................................... 59
3.43限制标记(代词)频数分布......................................................... 60
3.44左侧搭配频数统计表...................................................................... 62
3.45限制标记(副词)频数分布......................................................... 62
3.46限制标记(代词)频数分布......................................................... 63
3.47左侧搭配频数统计表...................................................................... 65
3.48改变限制标记(副词)频数分布..................................................... 66
3.49改变限制标记(代词)频数分布..................................................... 67
3.50改变左侧搭配频数统计表.................................................................. 69
3.51变化限制标记(副词)频数分布..................................................... 69
3.52变化限制标记(代词)频数分布..................................................... 70
3.53变化左侧搭配频数统计表.................................................................. 72
3.54改变类词语右侧搭配总表.................................................................. 74
3.55改变类词语左侧搭配比例总表......................................................... 75
4.1的正确搭配......................................................................................... 77
4.2的正确搭配......................................................................................... 79
4.3改变的正确搭配..................................................................................... 82
4.4变化的正确搭配..................................................................................... 84
5.1改变类词语搭配总表............................................................................ 97
5.2改变类词语句法功能辨析.................................................................... 98

第一章 绪 论

1.1研究总体描述

本研究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词语搭配的基本方法和主要手段,基于本族语语料库,对汉语“改变”类词语的搭配情况和语义韵进行考察,同时基于学习者中介语语料库,对留学生学习和使用汉语“改变”类词语的情况进行考察对比,分析原因,提出教学建议。本课题属于基于证据的搭配和语义韵本体个案研究,其结论可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2选题缘由及研究动机

传统语言学里词语搭配是一项基础性研究,张志公先生就曾指出:“在任何语言里,词语搭配都是一个重要问题,在汉语,尤其突出。”[①]现代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中,词语搭配是“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处于它的中心地位。”[②]不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语言教学、词典编纂等应用研究,词语搭配对揭示语言的本质、特点和属性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义韵是一种特殊的词语搭配现象,是语料库语言学采用数据驱动方法研究词语搭配内部语义关系时发现的一种语义和谐机制,它揭示了词语结伴使用时相互间的一种语义选择趋向关系,语义韵必须借助机读语料库才能发现,传统语言学凭内省和直觉研究是无法发现的。
基于语料库的词语搭配和语义韵研究对真实使用中的语言进行定量考察,运用统计学上的显著标准对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定性分析,可以发现正在使用中的典型搭配和语义韵特征。
对语言教学来讲,本族语者可以根据语境灵活使用典型搭配,是其语言能力的集中体现,外族语者在习得典型搭配获得地道的表达效果方面存在问题,掌握和使用典型的词语搭配应是学习者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些典型搭配存在于真实的正在使用的语言中,人工杜撰和生造的句子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真实使用的语言的反映。学习者应该学习真实使用中的语言。考察词语搭配和语义韵特征可以帮助学习者真正掌握所学语言的“精髓”所在,尽可能接近本族语者的水平,这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从搭配和语义韵视角观察并研究学生的中介语输出,可发现以往研究方法难以发觉的问题和特征,对第二语言教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词汇是许多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主要障碍之一。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研究发现,词汇错误比语法错误多”[③],尤其在中高级阶段,词汇是公认的重点与难点。扩大词汇量,深入理解并能准确运用词汇是本阶段词汇学习的任务。同义词、近义词辨析更是难点中的难点。王珊(1996)[1]对汉语中介语进行阶段划分,发现在学生已掌握1400至3000词时,对同义词、近义词的词义感知不周全,语义信息错位是这一阶段的中介语特点。本文所选“改变”类词语词义相近,学习者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通过考察其搭配行为和语义韵情况并进行辨析,可以更深入地揭示其异同所在,为词汇教学提供更多的启示。

1.3课题研究目标

1.3.1研究范围界定

在阐述课题研究目标之前,先对本研究要用到的术语进行严格界定。
1、词语搭配
词语搭配普遍被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概念一直很多。本研究属语料库语言学范畴,这里取卫乃兴(2002)[2](100)对词语搭配的工作定义。卫乃兴详细梳理了词语搭配的研究现状,对各种研究方法进行优劣评价,探讨了词语搭配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组合轴上的各种搭配进行分类,归纳出词语搭配的6项界定特点,提出词语搭配的工作定义:
“词语搭配是在文本中实现一定的非成语意义并以一定的语法形式因循组合使用的一个词语序列,构成该序列的词语相互预期,以大于偶然的几率共现。”
此定义体现词语搭配的6条界定特点:组合序列的因循性,在文本中的反复共现性,统计度量性,意义——形式上的限制性,语域相关性和长度多样性(卫乃兴,2002)[2](101)
2、节点词(关键词)
节点词就是要在语料库中检查并研究其搭配行为的词,也叫关键词。这里还要提到的一个术语是搭配行为,把词语在语言中的运用看作是词语的一种行为,这是新Firth学派的词语学研究方法。据卫乃兴(2002)[2](5-7),词语学是Halliday(1966)和Sinclair(1966)提出的概念,是研究词语行为的科学。还有一个术语是词项,词项也是词语学术语。具有相同搭配型式的词形看作同一词项,不管词类如何。如“strong”,“strongly”,“strength”,“strengthened”就是同一词项,因为它们都用于同一搭配[④]。可以看出,这里是把英语的不同词形变化当作一个词项。汉语没有形态曲折变化,但这里也沿用词项这一术语。
3、跨距、搭配词、距位
跨距指节点词左右的语境,以词为计算单位。如跨距是-4/+4,即取节点词左右各4个词为语境。那些落入跨距内的词项,即搭配词,也就是要考察的和节点词共现的词项。描述节点词的搭配行为,就是要看这些搭配词的语义特点等。距位,就是跨距内各个词项的位置,如紧靠节点词左边第一个位置的词项,可用N-1或L1表示,紧靠节点词右边第二个位置的词项,用N+2或R2表示。以此类推,如果跨距是-4/+4,有N-1,N-2,N-3,N-4;N+1,N+2,N+3,N+4或L1,L2,L3,L4;R1,R2,R3,R4几种距位。
4、语义韵
语义韵是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词语搭配深入时发现的一种特殊的搭配现象,西方两位语言学家对语义韵给出定义(潘璠、冯跃进,2003[3]):一种是Louw(1993:157)的定义:词语由其搭配词激发出的相匹配的意义氛围叫做语义韵律;一种是Partington(1996:68)的定义:超越单个词语界限的联想意义的扩展叫做语义韵律。
以上两个定义虽然表述不同,但都揭示了语义韵的特点,那就是语义的选择趋向。节点词在搭配时总是习惯性地吸引某一类搭配词,这类搭配词在语义上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特点,而且这些搭配在文本中反复共现,使得节点词的语境弥漫着搭配词的语义特点氛围。
语义韵一般分为三类:消极语义韵,积极语义韵和中性语义韵(又叫错综语义韵)。消极语义韵指节点词所吸引的搭配词都具有强烈的鲜明的消极语义特点,使得节点词的搭配语境弥漫着一种强烈的消极语义氛围;积极语义韵和消极语义韵正好相反,节点词的搭配语境弥漫着一种强烈的积极语义氛围;中性语义韵里,搭配词既不积极,也不消极,呈中性,或者说有一些消极搭配词,也有一些积极搭配词,呈现错综的特点,所以又叫错综语义韵。
语义韵和褒义词、贬义词不同。褒义词、贬义词是词义本身含有褒、贬意义,和其搭配词没有直接关系。而节点词的语义韵和其搭配词密切相关,节点词的词义本身并不一定具有褒、贬意义。
5、词语索引
词语索引是语料库中提取的含有要研究的关键词的句子片段。一般是KWIC(key word in context)索引,即语境中的关键词。关键词一般居中显示,左右是其语境。在计算机上输入要检索的关键词,计算机就会显示从语料库中提取的词语索引。
6、类联接
由于词语搭配是组合轴上的共现现象,因此不可避免要受到句法的影响。“词语的因素与句法的因素处于一种交互作用之中。因此,词项的搭配行为最好放在句法结构内加以观察与描述。”[⑤]类联接就是一种句法结构,是从文本中“概括或抽象出来的用句法范畴表述的搭配类(collocational class, collocational type)。……词语搭配发生于其间的句法结构或框架”[⑥]。例如“he says”,“things suggests”就是N+V的搭配实例,这里N+V就是一个类联接,代表一类搭配。又如“改变世界”、“改造型”就是V+N的搭配实例,V+N也是类联接。

1.3.2课题研究目标

本研究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对汉语“改变”类词语的搭配和语义韵氛围进行考察,对其行为和特征进行描述。同时考察学习者语料库中“改变”类词语的使用情况,找出差异,分析原因,提出对教学的建议。
“改变”类词语,包括:改变、变、变化、改。
词语来源于林杏光,菲白编《简明汉语义类词典》[4]“变化”类词语,王安节等编《简明类语词典》[5]“变化”类词语,取交集部分。并结合《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6](以下简称《词汇大纲》),去掉超纲词,得到上述四个词。
从义类词典选择出于义类词典是“对词语按意义的相同、相近及相关进行分类排列的辞书”[⑦],划分为一个大类的词语意义相同或相近,是近义词。从义类词典中选择一组近义词,较具权威性。
这四个词语取自“变化”类词语,但命名为“改变”类词语的原因:“变化”类词语,在动词研究中一般指“变化动词”,是马庆株先生研究自主动词和非自主动词时划分的一小类[⑧],指“病、涨、燃烧、丢、发炎、倒塌”等非自主动词,离开“了”不能单说、不能作谓语术语。显然,“改、变、改变、变化”不属于变化动词,如果取“变化”类词语为名易引起歧义。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7](以下简称《现汉》)对这4个词的释义如下:
改变:动①[⑨]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山区面貌大有~∣随着政治、经济关系的~,人和人的关系也~了。②改换;更动:~样式∣~口气∣~计划∣~战略。
变:①动和原来不同;变化;改变:情况~了∣~了样。②动改变(性质、状态);变成:沙漠~粮田∣后进~先进。③动使改变:~废为宝∣~农业国为工业国。
变化:动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化学~∣~多端∣形式~得很快。
改:①动改变;更改:~口∣~名∣~朝换代∣几年之间,家乡完全~了样子了。②动修改:~文章∣这扇门太大,得往小里~一~。③动改正:~邪归正∣有错误一定要~。
注:(1)“变”有9个意义,这里取上文所列前3个意义,去掉后面几种意义:3种意义不能单用的:④能变化的;已变化的:~数︱~态,⑥变通:通权达~,⑦有重大影响的突然变化:事~︱~乱。和“改变”意义有别,不属于“改变”类近义词的:⑤变卖:~产,⑧指变文:目连~,⑨(名)姓。
(2)“改变”的2个意义,“改”的3个意义,均属于“改变”类近义词,予以考虑。
从《现汉》释义可以看出,这4个词均为动词。但《词汇大纲》对词性的注释和《现汉》稍有不同:改变(动、名)、变(动)、变化(动)、改(动)。“改变”兼名词、动词两个词性。《词汇大纲》的出版年份是2001年,比05版《现汉》晚,这里取《现汉》的词性划分,4个词全部为动词。各词类之间在用法上的差异是巨大的,考察同一词类便于比较分析。
选这组词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词语搭配主要是研究实词的行为,“功能词或语法词的行为大都已经由语法学家作了详尽的描述”[⑩],“搭配,尤其是实词与实词的搭配,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11]
2、这组词都较为常用。查《现代汉语频率词典》[8],它们都属于使用度最高的8548个词,这8548个词使用度在6以上,出现词次在8以上。具体数据如下:变(498,394),变化(293,170),改(188,154),改变(186,130)。(括号中前一个数字表示词次,后一个数字表示使用度)
3、“词类中的动词又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类,动词问题的解决对解决整个汉语词类问题是有较大影响的。”[12]“动词比之其他词类,内部最为复杂;动词在句法结构中活动能力最强,大部分词类都要跟它发生一定的组合关系;动词是一般句子里最重要的部分,以动词为谓语或谓语中心词的句子最多,句型最为丰富。”[13]
4、如前所述,近义词辨析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难点,因此选择这组常用近义动词作为考察对象。

1.4研究方法

1.4.1对英语词语搭配的研究方法

卫乃兴(2002)[2](37)总结了语料库语言学研究词语搭配的三种方法。第一种叫做“基于数据的方法(data-based approach)”,基于词语索引证据,参照类联接,检查和概括词项的搭配行为。先提取词语索引,观察索引行,归纳、概括类联接框架,在类联接框架内描述词项的搭配行为。此种方法不使用搭配软件去测量统计值,只是人为观察、描述。适用于实用性的小规模研究,比如服务于语言教学的研究。第二种是“数据驱动的方法(data-driven study)”,计算搭配词。从语料库中先把节点词的所有搭配词提取出来,然后用统计量测量搭配词与节点词共现的显著程度,找出典型搭配。第三种是从语料库中提取词丛。词丛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形构筑的词语序列,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搭配,但是能提取一些有用的搭配序列。由于卫乃兴研究的是英语文本,以上方法可以看作是对英语词语搭配研究方法的总结概括。

1.4.2对英语词语语义韵的研究方法

卫乃兴(2002)[9]总结了语义韵研究的三种方法:一、建立并参照类联接,在类联接内部基于数据概括描述关键词的语义韵;二、计算节点词的搭配词,根据搭配词的语义韵确定节点词的语义韵;三、将上两种方法结合,界定跨距、提取搭配词、建立和参照类联接、检查概括搭配词的语义特点,最后建立节点词的语义韵结构。第一种方法不触动语法框架,较适用于实用性研究,如服务于语言教学的研究;第二种方法适用于大型语料库研究项目;第三种方法的一大优势是可以依据一定量的抽样,概括语境内各距位上词项的特点,建立语义韵结构。

1.4.3对汉语词语的搭配研究方法

词语搭配的定量分析方法是从国外引进的,因此借鉴英语的研究方法用于对汉语的考察。以往研究大都基于比较大型的语料库,大多采用卫乃兴总结的第二种方法。不过用于汉语研究时,学者针对汉语自身特点做了一些变通。
汉语的词语间无空格自然隔开,汉语的词类和句法功能不一一对应,这些特点决定汉语的研究方法不能完全照搬英语。英语可以不分词直接提取索引行,汉语文本必须经过分词,专门的搭配软件才能识别。搭配统计量的选取,汉语和英语无差别。

1.4.4本文采用的方法

关于搭配。本文是基于证据的搭配和语义韵本体实证研究,同时适当考察留学生中介语,决定采用数据驱动的方法,提取所有搭配词,计算统计量,找出显著搭配词。此方法的好处是不受词项语法结构的干扰。但是因为要适当考察留学生中介语,对教学提出建议,因此在本体研究中对类联接也进行考察,描述词语搭配的语法型式。因此主要使用数据驱动方法,同时结合基于数据的方法。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找寻类联接,不先界定类联接再收集证据,避免人工主观干扰。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性研究。
关于语义韵。语义韵研究决定采用第三种方法,界定跨距、提取搭配词、建立和参照类联接、检查概括搭配词的语义特点,最后建立节点词的语义韵结构。结合搭配类联接考察语义韵特征。
借助AntConc软件进行分析,它是由早稻田大学的Laurence Anthony教授开发出来的,专用于搭配研究,可计算相关统计量,可处理汉语文本。

1.5理论基础

1.5.1语料库语言学理论

语料库语言学以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语料库作为研究工具,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理论及方法,取得了一系列丰富成果。语料库语言学属于哲学上的经验主义思潮。经验主义认为,“人的客观世界经验和活动是一切知识之源;真理由求证而知。”[14]与之相对的理性主义则认为“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或知识来源于大脑内部;内省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真理靠感知而来。”[15]既然重视外在的“客观世界经验”,则研究的是外部语言,可以观察、记录和分析,因此注重详尽、大量地占有语言事实材料,以此为基础得到较为可靠的结论,不直接运用内省数据。
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机读文本的处理,基于语料库的文本存储、检索、词类标注、句法语义分析、软件开发等,其研究成果可用于词汇研究、词典编纂、外语教学、文体学研究、法律语言学研究等,尤其与语言教学有密切的相关性。“将有可能在大量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来检验传统的理论语言学基于手工搜集材料的方法所得出的各种结论,从而使我们对于自然语言的各种复杂现象获得更为深刻和更为全面的认识。”[16]语料库的局限在于只能提供语言的事实材料,不能提供相应的解释,也不能提供语言之外的文化、手势等社会背景信息,这需要研究者依靠内省研究给出合理解释。
本文运用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学习者语料库,对文本进行分词后,用AntConc提取节点词的所有搭配词,进行统计检验,归纳类联接,描述并分析。这些都是基于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1.5.2语义学理论

词语搭配是组合轴上的共现现象,既会受到句法的影响,也会受到语义的影响。卫乃兴(2002)[2](154-155)认为,节点词和搭配词的语义相互影响,搭配是词的义项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词义只是一种意义潜势,一种抽象的意义,只有通过在一定语境中与别的词语组合,发生语义交互作用后,才实现一种较为具体的意义。语义韵的发现更是证明了词项间的这种语义交互作用。由于搭配词所具有的强烈的语义倾向在文本中反复共现,节点词似乎也被传染上了有关的语义特点,整个跨距内就弥漫着一股特殊的语义氛围。语义韵的发现表明词项的意义与语境的密切关系。“词项的真正意义就在语境之中,存在于与之结伴的别的词项之中;研究词义必须从研究语境、研究典型的词语搭配开始。”[17]

1.5.3词语学理论

前文提到,新Firth学派的词语学理论研究词语行为,词语行为主要是词语搭配的研究。关于搭配研究有一系列重要的语言学观点,其中词汇和语法密不可分的观点认为,语言学研究“应以词语研究为出发点。词语与语法的关系在语言使用中是一种共选关系(co-selection)。一定的词语和意义总是以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现出来;一定的语法结构也总要以最经常和最典型的词语来实现。……二者在语言使用中处于一个连续体(continuum)中,而词语搭配研究将词语和语法密切结合起来,正好研究这个连续体。”[18]
前文提到,类联接就是一种句法结构,本文统计典型搭配,寻找类联接,实际上就是依据了词汇和语法不可分观点,在句法结构中研究词汇。

1.5.4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认为学习者学到的语言是一种介于目的语和母语之间,逐渐向目的语靠近的一种既不同于目的语,也不同于母语的动态语言系统。在语言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的基础上,学习者的中介语特点被逐渐揭示出来。中介语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学习者对目的语规则的不正确归纳和推论。普遍认为中介语产生的原因相当复杂,与学习者母语、学习环境、学习心理、文化差异等诸种因素相关。

1.6本章小结

基于语料库的词语搭配和语义韵实证研究是目前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热点。词语搭配和语义韵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本研究试图对汉语“改变”类词语进行考察、描述,并适当考察留学生中介语,进行对比,提出对教学的建议。
本章详细阐述了选题缘由和研究动机,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对本文所用术语进行严格界定,同时阐述了课题研究目标,给出选词缘由和词语出处,以及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最后对理论基础进行简要说明。后文将针对研究目标,进行具体研究描述。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国外词语搭配和语义韵研究综述

2.1.1搭配研究

词语搭配在国外研究历史长、角度多,概念界定多,使得这一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概念变得更为复杂。
据冯奇(2006)[10],文献记载的最早的关于搭配的看法是公元前三百多年的古希腊斯多葛学派(Stoicism),认为词义随搭配对象的不同而不同,不是孤立存在的。据赵雪琴(2008)[11](5-6),19世纪中期Thomas Prendergast注意到孩童以词块形式学习语言,以及Palmer和其继承者Hornby在20世纪20年代对日本学生学英语熟语(phraseology)的研究,是对后来被称为搭配现象的早期研究。之后,词汇搭配研究趋于沉寂,20世纪50年代开始,Firth对搭配的研究使得搭配重新受到关注。
赵雪琴(2008)[11](7)把国外搭配研究分为四个阶段:阶段1:搭配前研究阶段,20世纪20年代Palmer开始的对熟语的研究;阶段2:20世纪50年代以Firth为代表的对词汇组合中的搭配现象进行语义、语法、语用层面的研究;阶段3:80年代Sinclair的计算机统计法研究阶段;阶段4:20世纪80年代的认知现象分析法。
Firth(1957)[12]是最早将搭配(Collocation)正式作为一个语言学术语提出来的,被公认为词语搭配研究之父。总的说来,Firth认为“①collocation是指词与词的结伴使用;②collocation是一种意义方式;③习惯性词语搭配的各伙伴相互期待和相互预见;④类联接(colligation)是高于词语搭配的抽象。”[19]Firth十分强调上下文语境,他认为搭配也和语境有关,当一个词用于一种新的上下文时,这个词就有了新的含义(The use of the word ‘meaning’ is subject to the general rule that each word when used in a new context is a new word.)[20]。语言有形式意义和情境意义,搭配属于形式意义层次。搭配可分为一般搭配、有限的专业搭配和个人搭配三类。搭配是一种结构上的抽象,不直接和词语的概念意义相关。搭配应该在意义的框架中考察。“Firth关于词语搭配的论述具有丰富的内涵。但,Firth对这些重要观点都没有进行系统和深入的阐述;他对词语搭配也没有进行严格的界定;他对一般搭配、专业搭配和个人搭配的分类也仅是提出了初步设想。”[21]
既Firth之后,新Firth学派对Firth的观点做了进一步发挥和更深入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是Halliday和Sinclair。
Halliday(1976:75)对词语搭配的界定如下:“‘词语学似乎只要求承认词项在某种显著的邻近范围内的线型共现,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或者是在某个截断点内。正是这种组合关系,才是所说的搭配’。(‘Lexis seems to require the recognition of linear co-occurrence together with some measure of significant proximity, either a scale or at least a cutoff point. It is this syntagmatic relation which is referred to as collocation.’)”[22]Sinclair(1966:415)对搭配的定义是:“我们可以用术语node指我们正在研究的搭配中的一项,我们把span定义为与node有关的处于它的两边的一些词汇项。在这个环境内的词项称为搭配项(collocate)。We may use the term node to refer to an item whose collocations we are studying, and we may define a span as the number of lexical items on each side of a node that we consider relevant to that node. Items in the environment set by the span we will call collocates)。”[23]Sinclair(1991)[13]在《Corpus, Concordance, Collocation》一书中提出节点词、跨距、搭配词等一整套概念,Sinclair(1991)[13](170)认为搭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在在文本中短距离内的共现(Collocation is the occurrence of two or more words within a short space of each other in a text.)。可见,二人都认为搭配是共现,搭配研究必须基于语料库证据,要进行统计测量。
卫乃兴(2003)[14]认为,继新Firth学派之后,还有米切尔等人提出的综合法,Halliday和Hasan的篇章衔接概念,博林杰等人的惯例化搭配研究。“在米切尔等人的综合法里,搭配是词根与词根的组合关系体现,句法限制等是必要的界定标准,研究基于直觉。”[24]Halliday和Hasan(1976)[15](258-259)把搭配延伸到语篇层面,认为相互搭配的词汇项目会产生衔接力。“博林杰等人的研究则侧重于搭配的因循性”[25]
关于搭配的界定存在争议,但搭配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均得到广泛认同,据卫乃兴(2002)[2](26-35)的梳理,可列表如下:
 
表2.1:语言教学领域对搭配的认识
人物 主张
Halliday(1976) 介绍词项及其习惯性语境
McCarthy(1984) 注重词项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
Alexander(1984) 中高级学习者在学习英语中的重点是三个“C”: collocation、context和connotation[26]
Bahns(1993) 用对比方法进行词语搭配学习
Bolinger(1976)/Nattinger(1988) 语言预制件
Pawley & Syder(1983) 词语化句干
 
注:此表是根据卫乃兴的梳理总结出来的,原文中并不存在这样的表。
 
此外,“帕默(1938)说过:外国学生学习英语的难点不在于词的意义,而在于词的语法结构、构词及搭配。M. Sugiura认为从数量上讲,学习者的外语词汇搭配知识远比母语使用者的搭配知识少。从质量上说,他们常常用那有限的几个表达方式。”[27]Howarth(1998)[16]认为搭配能力是构成本族语能力的重要部分,是考察二语学习者水平一个的重要指标。

2.1.2语义韵研究

语义韵是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在研究中被发现的一种特殊的搭配现象。“韵律最初是由Firth所提出来的(Palmer:1968:60),用来概括语音研究中切分成分(segmental elements)在语流中具有超切分特征这一具体的音韵现象。”[28]Louw(1993)[17]最早使用了语义韵律这一术语。他发现和诗歌有韵律一样,词语间也存在语义韵律。搭配词常显现积极或消极的语义内涵,如utterly常与含有消极的语义内涵的词搭配。另外,语义韵律与语法之间也存在内在联系,如“build up”作为及物动词时, 其语义韵律是积极的,如build up confidence,作为不及物动词时,其韵律是消极的,如Resistance builds up。Alan Partington(1996:68)将语义韵定义为“超越单个词语界限的联想意义的扩展”[29]。Partington(2004)[18]考察了“发生类”词语(happen-like)的搭配情况,如happen、occur、come about、take place等,发现其有强烈的消极语义韵。Hoey(2003)[19]把这一现象称为语义倾向(semantic preference)或者语义联想(semantic association)。Sinclair(1991)[13](70-75)在研究set in的搭配情况时注意到,和set in搭配的主语通常是生活中不受欢迎的或令人不愉快的事物,如rot、decay、malaise、despair、bitterness等。Stubbs(1995)[20]认为语义韵律不仅指词语与表示积极或消极意义的词群组合,而且也和语义集合搭配。他把语义韵大体上分为消极语义韵,积极语义韵和中性语义韵三类。消极语义韵指词项吸引的词语大都具有强烈的消极语义特点,整个语境中弥漫着一股消极氛围;积极语义韵正好相反,整个语境中弥漫着一股积极氛围;中性语义韵中搭配的词项既不积极,也不消极。
也有学者对“语义韵”概念提出不同意见,如Sam Whitsitt(2005)[21]认为Louw的语义韵建立在隐喻的基础上,不是那么令人信服。Susan Hunston(2007)[22]倾向于使用“语义选择(semantic preference)”或“态度选择(attitudinal preference)”,表示频繁共现词项的一种特殊意义的表达。Partington(2004)[18]对“语义选择”和“语义韵”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语义韵是语义选择的次范畴,用来表达说话者赞成或反对的态度。语义选择和搭配非常相近,指词项间共现的一种现象,并不限于两个词语间,语义韵有时限于两个词语间,有时范围又有扩展。

2.2国内词语搭配和语义韵研究综述

2.2.1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界词语搭配研究综述

词语搭配是中文信息处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句法分析的重要环节。语料库语言学界出于中文信息处理、自动句法分析的需要,十分重视对词语搭配自动提取的研究。由于动词在句法结构中占据中心位置,因此对动词与动词搭配给予了较高关注。
对于搭配的自动抽取研究,重在探讨如何有效获取汉语搭配,包括用统计指标测量搭配抽取率和召回率,研究文本大多为汉语。一开始是个别词语的宽泛研究。如孙茂松、黄昌宁、方捷(1997)[23]提出了强度、离散度、尖峰三项统计指标,并构造了相应的搭配算法,对“能力”一词的搭配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实验结果显示就该词而言算法自动发现搭配的准确率约为33.94%。后来是针对某一类搭配进行专门研究,这其中又以动宾搭配为多。王素格、杨军玲、张武(2006)[24]对V+V和V+N型动宾搭配的研究,程月(2007)[25]基于清华汉语树库(TCT973)对高频动宾搭配的统计。由丽萍、王素格(2005)[26]对动宾、动补、连谓、并列四种类型的搭配规则的归纳和词语位置特征的探讨。王霞(2005)[27]对只带一个体词性宾语的动词和在句子中位于其后的体词之间构成的述宾关系的自动提取。以及白妙青、郑家恒(2004)[28]对动宾、动补、连谓、并列、主谓、状中、定中的搭配提取。方法都是归纳搭配自动规则,结合统计模型,计算抽取正确率和召回率。
虽然自动抽取和本文研究目标无关,但其对于动词跨距的选定和各种统计量的优劣比较探讨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第三章时将详细说明。

2.2.2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界语义韵研究综述

国内语料库语言学界对语义韵的研究主要是引进介绍西方理论,对语义韵的含义、分类、研究方法、重要意义、成果应用进行介绍,如张北镇、周江林(2008)[29],王泽鹏、张燕春(2005)[30],纪玉华、吴建平(2000)[31],潘璠、冯跃进(2003)[3],卫乃兴(2002)[2]。也有对语义韵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如程雨楠(2007)[32]对语义韵及其态度意义进行了考察,陈水池、罗孝智(2004)[33]对英语词语搭配选择性限制中的语义韵的探讨。卫乃兴(2002)[34]对英语专业文本语义韵的探讨。还有王吉良(2006)[35]探讨语义韵律研究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2.2.3国内汉语学界词语搭配研究综述

汉语学界历来对搭配十分重视。早在19世纪,马建忠(1983:11)在《马氏文通》中就提到“字类既判,而联字分程庶有定准,故以论句读终焉。”[30]这里的“联字”实际上就是指搭配,强调了搭配有一定的界定标准。林杏光先生(1994)[36]就认为,“在言语组装的整个链条上,词语搭配是重要的一环”[31],汉语的词汇搭配又“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32]
学者对汉语搭配的复杂性有深刻的认识,张志公先生就指出:“语义问题和组合的法则问题特别复杂。所谓组合的法则,包含着进行组合的词的语义搭配问题,这在任何语言里都是十分麻烦的,因为,既有比较客观的、在各种语言中或多或少带有共同性的因素,例如,词所指称的客观事物能不能那样搭配,逻辑事理上容许不容许那样搭配,又有特定语言社会中比较独特的因素……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组合法则中没有,或极少词形变化的约束,因而语义搭配问题就显得格外突出,实际上也的确格外复杂,因为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长,使用的地域广,人口多,纵横交错,纷繁万状。”[33]因此,对于搭配的性质问题历来是学术讨论的焦点。
刑公畹先生1978年发表《语词搭配问题是不是语法问题?》[37]引发了关于搭配的讨论。刑先生认为当谈到搭配的“类”时,就是语法问题。林杏光先生(1990)[38]在《搭配搭配的性质与研究》中归纳了当时的6种观点:语法说、非语法说、阶段语法说、词义和习惯说、逻辑说和综合说。语法说认为词语搭配不当是语法问题,如常举的例子“我喝饭”,是动宾搭配不当;非语法说认为搭配不当,如“我喝饭”是修辞问题,语法只管虚词的用法,不管实词;阶段语法说认为如果是类型性的搭配就是语法问题,刑公畹先生(1978)[37]就持此观点;词义和习惯说认为搭配的性质是词义和习惯;逻辑说认为搭配的性质是逻辑问题;综合说认为搭配属于逻辑、语法、词汇等综合性问题。
经过探讨,学界普遍认为搭配不是单纯的语法问题,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对搭配不当现象的解释上。有些搭配不当符合语法,却不符合语义逻辑,如吕叔湘、朱德熙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中说“语法不是逻辑,虽然实际上离不开逻辑。例如‘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句子的结构是完全正确的,只是事理上讲不通,就是不合逻辑(等于说‘写字有笔和纸之分’)”[34]。由此有学者(常敬宇,1990[39])认为,搭配属于语义系统,“我喝饭”是因为词语的语义不能搭配,“喝”的受事宾语应该是液体性饮料,“饭”一般指“干饭”(不包括“稀饭、饭汤”之类),是固体。一切搭配问题都是语义——逻辑问题。对此,宋玉柱先生(1991)[40]认为用“语义——逻辑事理问题”概括一切词语搭配现象是片面的。符合语法却不符合语义的事例涉及词语组合中的正确性和真实性的关系问题。二者是两个范畴的不同性质的概念。语法结构是具体语言的抽象规则,符合语法却不符合语义的句子是就其内容而言的,如“一个骆驼掉在茶杯里淹死了”[35],其内容是荒谬的,但形式和意义是正确的。只要形式可接受,意义是清楚的(非歧义),就应该承认其正确性,至于内容是否真实,与意义无关。而林杏光先生(1990)[38]认为搭配属于词汇·语法范畴,或者说语义·语法范畴,既受词性制约,也受词义制约。后来(1994[36],1995[41])又认为搭配属于语义系统。他认为搭配有两种类型,一是纯属习惯性的,没什么道理可讲的;一是属于事理性的,有道理可讲。大部分搭配属于事理性的,决定着词语搭配的本质。事理性的词语搭配属于语义系统,不是认知和逻辑系统。认知和逻辑系统具有普遍性,搭配具有民族性,语义系统有鲜明的民族性,搭配属于语义系统。
笔者认为,宋玉柱先生(1990)[42]对搭配的归类和定性比较正确,语法选择上的搭配属于语法问题,约定俗成的搭配从本质上来讲不属于语法问题,事理上的搭配纯然是事理逻辑问题。以往之所以讨论很久还没得到完全解决,是因为有些搭配到底属于词汇还是语法上的选择确实很难分清,把这类搭配归入约定俗成的搭配类可以使问题得到比较明朗的解决。
学界还指出了词语搭配的描写方法和研究方向。对于描写方法,林杏光先生(1994)[36]总结为两种:以动词为中心的语言理论指导下的二层级描写方法,其成果便于计算机应用;在传统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成分搭配描写方法,其成果便于教学应用。对于研究方向,林杏光先生(1990)[38]认为,汉语实词有很强的个性,应逐词具体描写。同词性的实词,义项不同搭配情况也不同,应一个义项设置一个搭配框架。描写各义项搭配的次序是:注音、表明词性、描写搭配规律。

2.2.4国内应用语言学界词语搭配和语义韵研究综述

2.2.4.1国内外语教学界词语搭配和语义韵研究综述
近年来词汇知识深度是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词汇知识深度反映学习者的学习质量和成效,对教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搭配属于词汇的深度理解问题,是词汇的灵活运用。而据桂诗春、杨惠中(2003)[43]《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第48页表4.2所列cc1至cc6的搭配失误频数及比例可以看出,搭配错误在二语学习者所犯错误中占的比例很高。因此,二语学习者的搭配偏误也受到广泛关注。
通过检索外语界有关搭配的文献,可按研究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从学生习作或问卷获取典型搭配偏误,另一类是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
列举学生习作或问卷获取偏误类文章认为中国学生的英语搭配偏误主要表现在:动词语法搭配和语义搭配错误:动-介,动-名,动-副;名词搭配偏误:名-形,名-介,名-动;形容词搭配偏误:形-名,形-副,形-介。其中,动-名搭配偏误数量比较多。原因主要在于:母语影响,英语与汉语存在语义特征和语法规则的差异,拿汉语的表达习惯直接去套英语;过度概括,大学生倾向于泛化已学过的语言知识,用已知的语言规则去套用未接触的语言。这两点是达成共识的。另外,还有文化习惯差异的干扰(孟婧、李莉,2005[44];司云伟,2003[45]),有些习惯性搭配和语义语法没有直接的关系,受中西方价值取向、文化差异的影响,学生常常把汉语的习惯用法用于英语。学生采用回避策略,回避那些较为陌生或更为困难的搭配(刘艳娜,2005[46];郭红,2003[47])。教师以语法教学为中心对搭配训练的忽视(郭红,2003[47])。提出的教学建议主要有:增加真实语言输入,广泛阅读真实的英语材料,有意识地记忆其中的搭配,培养语感;词汇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搭配整体以块的方式学习,注重同义词间的搭配区别。
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类文章大都基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OLEC),用错误赋码检索,或KWIC检索,对比英语语料库BNC,Cobuild,LOB,Brown等。发现VERB+NOUN的搭配型式错误最多(李文中,2005[48];张军、李文中,2004[49])。有个别词语的搭配偏误描写,如do,make,take,with,health,effect,advance,concern,there be,result,different,same,possible等。还有搭配型式研究,这其中以动-名搭配研究为最多(邓文英,2005[50];崇兴甲,2006[51])。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词语搭配类型偏少,语义范围狭窄。典型词语搭配的使用频率偏低。口语体词语使用频繁。语义韵不和谐。学生英语中的搭配行为和本族语语料库中的语义韵发生冲突,学生缺乏语义韵知识。主要原因在于思维模式差异,对常用词深度知识掌握不够,搭配的标记性差异等。对教学的建议主要有:重视语言功能讲授,搭配和类联接作为预制块学习,培养语感,英汉对比,重视常用的词语搭配学习,减少迁移的发生,在语言教学中引入索引工具,提供优质充足的输入材料等。
2.2.4.2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词语搭配和语义韵研究综述
汉语没有形态变化,词与词之间靠意合手段搭配,许多词搭配范围都十分广泛。外国人学习汉语,往往难于掌握汉语的词语搭配规律,因此搭配问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显得特别重要。
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词语搭配和语义韵研究刚刚起步。方艳(2002)[52]举了一些偏误例子:动词“吃”的宾语搭配,“损坏、损害”、“表示、表现”近义词搭配的辨析,“从……那儿”、“对……来说”涉及语义、语用平面的搭配,关联词“不管、因为……所以”的搭配。认为教师可以把结合比较紧密的词语组成板块直接教给学生,教授时注意汉语的某词与学习者母语中对应词在意义用法上的不同,将母语迁移减小到最低范围,开展近义词对比。齐春红(2005)[53]针对一般搭配、修辞性搭配、专业性搭配和惯例化搭配分别举例,提出教学建议。
除以上单纯列举偏误的2篇外,还有基于语料库的汉语本体搭配研究,与前文汉语学界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如个别词语搭配描写(“有点”,田宏梅,2006a[54],2006b[55];“持续、陆续、连续、继续”,杨岩勇,2007[56]),227个关联词搭配调查(张文贤、邱立坤,2007[57])。采用的语料库有厦门大学卢伟教授的中文语料库,台湾中央研究院现代汉语标记语料库4.0版(ASC),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与富士通和人民日报联合研制的《人民日报》标注语料库(1998年1月份的数据,简称PFR语料库)。其中,杨岩勇(2007)[56]还提取留学生“~续”的偏误语料进行了分析。此外,王泽鹏(2007)[58]探讨了汉语消极修辞的语义韵律特征,语义韵在词典编纂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2.3国内外研究综述

搭配的成体系研究是从国外开始的。前文提到,国外搭配研究角度多、概念界定多,但是“有一个概念是所有研究者们都赞同的,那就是‘搭配是词与词的同现(co-occurrence)。’有两个特点是公认的:‘词语是词的同现;搭配主要指横向组合(syntagmatic),而非纵向聚合(paradigmatic)。”[36]前文提到的赵雪琴(2008)[11]对国外搭配研究四阶段的划分,说明国外搭配研究在经历了较长时间后已逐步走向成熟。研究范围逐渐扩大,从熟语到各种词汇组合,从语义到到语法、语用;深度不断加强,从单纯语言分析到深层认知现象分析。成果应用从纯本体到教学和词典编纂。可以说对搭配这种复杂现象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分析,取得突出成果。这其中被公认为词语搭配研究之父的Firth功不可没。Firth对搭配的界定为后来研究奠定了基础。如结伴表明词义不是孤立的,搭配的词语间经常习惯性地一起共现,成为衡量搭配的最基本的界定标准。这种组合轴上的现象,不同于以往研究的聚合轴上的现象。聚合轴表明一种可能性,组合轴表明词语搭配的现实性,是已经在组合中出现了的。意义是在结伴使用中表现出来的,限于组合层面。搭配词语间的语义是相互限定的。类联接是一种语法范畴的组合关系,高于具体词语搭配层面。
国外搭配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以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词汇和语法的一体性,传统语言研究通常将词汇和语法割裂,词汇和语法不可分观点是对传统语言学观点的挑战。国外语料库语言学的快速发展,使得作为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中心内容的搭配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语义韵现象的发现,给搭配研究又增添了新的内容。借助计算机对个别词语进行专门化的搭配描述,这在过去是不可能实现的。对“语义韵”和“语义选择”的细微区分,使得语义韵研究走向深入,从而加深了对词语搭配复杂性的了解。对搭配理论上的进一步认识为语言教学提供了坚实基础。不足之处在于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探索,对搭配的界定至今还未形成统一认识,导致搭配现象愈显得复杂,使得后续研究陷入在界定的泥潭中,也给语言教学带来一定阻碍,不过,这似乎本身就说明了搭配现象之复杂程度。
国内汉语学界的搭配研究在传统框架内进行,对搭配是不是语法问题的探讨使得有些难以解释的搭配现象和语法纠缠不清的局面得到了改善。搭配不单纯是语法问题,涉及语法、语义、语用多个层面。搭配的约定俗成的特点,和文化习俗、社会制度密切相关。约定俗成的搭配从本质上来讲不属于语法问题,而事理上的搭配纯然是事理逻辑问题。而张寿康先生(1983)[41]提出的搭配是词的磁体构造的观点,进入句子后的词像一块磁铁,把受其搭配的“左邻右舍”吸引在其周围。这个观点和后来发现的“语义韵”概念十分相似,那种弥漫在整个语境的语义氛围不就是搭配词受节点词的吸引所致吗?只不过这些搭配词在语义上有共同特点而已。由此可以看出张寿康先生在搭配研究领域的前瞻性。汉语学界采用卡片辑录方法选取语料,人工摘录例句,配合调查表,工作量繁巨,编纂出版了多部搭配词典[37],这种学术精神是后来研究者的榜样。
国内词语搭配研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多个角度研究搭配。语料库语言学界的搭配自动抽取,外语界中国英语学习者搭配偏误研究,对外汉语界外国留学生搭配偏误研究,汉语学界搭配本体研究,角度很多。多角度分析为认识搭配,尤其是汉语搭配复杂性的认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也可以看到,领域间交流不强,缺少互动。国内学者提到搭配和语义韵时,要么直接引用国外观点,要么略加梳理,没有自己的认识。这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的卫乃兴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专著《词语搭配的界定和研究体系》[2]梳理了语言学领域和语言教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上对搭配进行界定和分类,对专业英语文本的搭配和语义韵特点进行描述,建立了一整套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卫乃兴研究的是英语文本,可直接利用国外研究成果。对汉语的研究国外成果只能借鉴。基于汉语自身特点,探讨汉语搭配现象,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2.4本章小结

本章对国内外词语搭配和语义韵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词语搭配研究在国外发展得很快,从传统的定性研究到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研究,对英语搭配现象进行了诸多探讨,出版了很多搭配词典,特别是基于语料库技术的搭配词典。国内外语学界运用国外研究成果,对中国英语学习者搭配偏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对搭配错误原因和教学建议的探讨,值得对外汉语教学界认真借鉴。汉语和英语的巨大差异,国外研究成果不能直接运用于汉语研究,基于汉语自身特点的搭配研究任重道远。基于语料库技术,再借鉴汉语学界本体研究成果,对复杂的汉语搭配现象进行客观描述,再充实理论,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留学生汉语搭配特点的调查才刚刚开始,虽然已有一整套研究方法可供借鉴,但囿于学习者语料库的限制,对个别词语的搭配描述缺乏充足的语料证据。基于语料库的搭配研究可以很好地解决以往较为头疼的同义词辨析问题,研究意义重大。所以,加强学习者语料库的建设是较为棘手的任务。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