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
当前位置:首页 > 热点文档 > 党建 > 列表页

试论青少年的欺侮行为及其预防矫治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20-03-17  分类: 党建 手机版

山东省荣成市电视大学 袁秀霞
    欺侮是学生中经常发生的一种有意的、伤害性的攻击、暴力行为。受欺侮者通常会情绪低下、学习成绩下降和行为怪异孤僻。欺侮者欺侮他人很容易形成相对稳定的习惯,导致经常性破坏纪律及今后的暴力犯罪。欺侮行为的发展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降低学习能力,阻碍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科学分析青少年欺侮行为的形成原因及采取有效的手段预防矫治,对于引导和帮助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促进其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青少年欺侮行为的成因与特点
欺侮行为是攻击、暴力行为的一种,通常表现为有意地伤害别人(身体或心理的),采取打、推、勒索、孤立和谩骂等方式。欺侮行为有直接和间接之分:直接欺侮包括直接身体欺侮(打、踢等)和直接语言欺侮(辱骂、起绰号等);
间接欺侮包括无中生有、说人坏话和群体排斥等。欺侮在学校中是普遍发生的,男女生都有,男生大部分是直接欺侮,女生大部分则是间接欺侮,男生成为欺侮者的概率大于女生。从总体上讲,欺侮具有三个典型的特征:1.欺侮是有意的挑衅,并不是被动的反应或反击。2.欺侮是具有反复性的行为,一旦发生,就会反复出现。3.欺侮者和被欺侮者之间力量对比不平衡,往往是以大吃小。4.间接欺侮往往难以发觉,具有隐蔽性。


青少年产生欺侮行为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群体,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校因素
部分心理学家认为,青少年的欺侮行为是在学校里参与竞争和追求成绩的结果,即学生对他人的这类攻击行为是因为他们在学校里遇到了挫折与失败(如学习成绩差、某种能力低或身心方面的不良反应等)而产生的一种反抗性的恶性反应。学校的教育失当,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是导致欺侮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学习时间过长,造成身心疲惫,产生厌学情绪;
学生要学习的课程多,产生紧张、压抑,甚至恐慌;
学习难度大,学生不能轻松愉快地求知,产生畏难、畏惧;
考试多,一部分经常在考试中挂“红灯”的学生,怀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自卑和失望的心理。学校学习压力过大,一些学生在学习竞争中经常处于劣势,他们不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而且还有可能受到来自教师和同学的歧视,被欺侮的事情往往发生在这些学生身上。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动因,对孩子的行为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青少年日益成熟,他们将自己的学习,行为方式,职业取向自觉不自觉地同家庭经济条件、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政治地位和情感因素结合在一起。家庭中的一些因素,无形中增加了青少年的忧虑,降低了他们对生活理想的追求和信心,造成失望心理。另外,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孩子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有可能造成孩子以后的高欺侮性。家庭矛盾重重,父母不和,家庭缺乏温暖,使孩子在家庭中感到无依无靠,孩子在家庭中不但没有得到各方面的呵护,而是受到冷漠、训斥。从这样的家庭中走出来的孩子,为了寻找一种平衡,往往容易做出种种欺侮行为。家庭中走出的欺侮他人的孩子,不仅成人后可能成为欺侮者,还有可能“培养”出欺侮他人的人。


3.社会因素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影响是青少年学生产生欺侮的重要因素之一。青少年是社会中的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要求青少年在更大、更多的范围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上的一些不好的现象(如不公平等)会对青少年起负面影响。随着媒体信息的增多,带有暴力性质的电影,反映江湖义气的电视剧,不健康的网络信息,都会对青少年有影响。


4.学生群体因素
在影响青少年欺侮行为的因素中,学生群体同伴影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欺侮行为作为一种群体现象,会有独特的群体影响作用。(1)青少年的欺侮行为是从社会同龄人中学来的,如社会上发生的一些暴力事件,学校中发生的一些暴力事件等。(2)当欺侮发生时,一般的或非攻击的学生看到欺侮别人会有一些好处或受到惩罚微不足道,就会减弱对自己行为的控制。(3)责任分散的影响,学生会因为有很多人参与欺侮行为而降低自己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分散或降低会减少学生对欺侮行为的负罪感。(4)追随欺侮者的学生对受害者逐渐产生错误认识,由于受欺侮者经常受到攻击和消极评价,久而久之他(她)将被认为是无用的人,应该受到攻击。正是由于群体因素的影响,欺侮行为在青少年中才得以频繁发生。


二、青少年欺侮行为的不良影响
欺侮行为在青少年中发生,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严重地危害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1.危害身心健康
欺侮行为的发生,往往会危害青少年的身心。首先,导致生理素质弱化。现代医学和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长期处于情绪紧张的状态下(不管是欺侮者还是被欺侮者),会导致人的某些器官和组织处于不正常状态:神经紊乱、精神不振、体能下降。其次,降低心理品质,就青少年而言,心理健康应包括:智力正常、自我意识正确、人格健全、社会生活反应适度、平等公正地对待周围一切等方面。而欺侮行为的发生,欺侮心理情感的积累,一是增大心理负荷,二是自我意识发生障碍,三是人格发生偏执。再次,社会进程迟滞。社会化是指人在社会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和规范,取得生活资格与社会合拍的过程。青少年学生中经常性的欺侮行为会阻碍这一进程的发展。


2.有碍学习能力提高
欺侮行为对青少年的学习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欺侮者把大量的思想和精力都放在如何欺侮他人身上,受欺侮者把精力放在如何避免欺侮上,造成他们消极地对待学习,影响成绩的提高和智力的发展。首先,抑制思维力。学生在冷漠、忧虑和厌恶的情况下不能进行有效、正确的思维。其次,降低记忆力。人在正常的、积极的和毫不紧张的情况下,记忆力好;
而在厌烦、担心和失望的情况下,记忆力低。再次,扼杀创造力。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能进行创造性地学习,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思考、探索。具有欺侮行为的学生,一般在学习上很难有所作为和创造。


3.降低道德水平
欺侮行为会降低青少年道德水平。首先,道德认识不良。青少年欺侮行为的不断发生,使个体形成浓重的主观不良心理倾向,他们或对道德认识不屑一顾,对道德行为规范不加理睬,或模糊美与丑、善于恶、是与非的界限,形成认识偏差。其次,道德情感异化。道德情感是人对道德原则和规范有情绪的认同、共鸣,是对道德理想、道德构建的向往之情。欺侮行为的发生,欺侮者把欺侮他人的成功作为一种精神情感的满足,异化了道德情感。再次,道德行为偏向。欺侮行为的发生将影响多种行为,使青少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处处表现出与社会不合拍。


4.导致违法犯罪
青少年的欺侮行为,尤其是直接的欺侮行为发展下去,直接导致违法犯罪。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欺侮行为偏离教育要求,违反纪律的,如果任其发展,久而久之,这些学生就会走向犯罪,同时这种状况对其他学生的影响也很不好。


三、青少年欺侮行为的预防和矫治
青少年的欺侮行为是在众多因素影响下产生的,预防和矫治要对症下药、掌握规律、减少刺激,要注重情感投入,加强教育引导。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要从培养全面合格人才的角度出发,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的态度,认真分析,预防和矫治青少年的欺侮行为,促进其健康成长。


1.优化教育行为,营造教育环境
研究发现,欺侮行为的发生率因学校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这说明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学校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减轻压力,缓解学生的厌学情绪。学校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接受知识,使学生把精力集中在主动学习,主动求知上。(2)开展活动,缓解学生的逆反心理。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发挥出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上。开展活动时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使他们感觉到“我能行”。(3)加强情感教育,重视心理引导。情感教育在对学生行为的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学校要把情感教育的内容纳入到教育计划中去,把普遍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制定方案,认真实施。开展情感教育活动,给学生提供化解消极情感和提高积极情感的机会,使不良情感得到倾诉、转移和宣泄,使积极情感得到巩固、升华和发展。心理辅导对个体的作用一直受到重视,对具有欺侮行为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意义十分重大。教师要通过谈心、咨询、测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4)加强管理,制定措施。学校对学生要加强管理,一方面把欺侮行为杜绝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对已经发生的欺侮行为要及时进行纠正。学校要有反欺侮行为的校规,课余时间教师要进行检查,在欺侮发生时,学校和教师对这一行为反对的态度要坚决,批评要严肃,切不可有半点迁就。


2.整合家庭和社会力量,使教育保障有力
家庭和社会是青少年学生欺侮行为的学习源和发生源。家庭和社会对预防和矫治青少年欺侮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且影响巨大。家庭作为青少年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动因,对其早期行为的塑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缺乏家庭的温暖,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对孩子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都有可能造成孩子以后的高欺侮性。欺侮他人的孩子不仅成人后可能成为欺侮者,而且有可能“培养”出欺侮他人的孩子。


家庭怎样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教育引导:(1)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气氛。家庭关系要融洽,家长要给孩子提出切实正确的指导,不能固执己见,使孩子感到压抑;
家庭的教育主张要前后一致,不要来回改变,使孩子不知道何去何从;
家庭要杜绝暴力行为,家长不要把反映暴力行为的书籍、影片和游戏光盘等带回家;
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和形象,温文尔雅的父母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2)理解、接纳和关爱。只有当孩子真正理解受欺侮者的痛苦,学会关爱他人的时候,欺侮行为才会自觉地消除。家长真正爱自己的孩子,应该包括坦然接受他有各种缺点的事实,不要求孩子做得最好,只要孩子做得更好,不随便批评孩子的不足,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样孩子就能意识到尽管自己有很多缺点,但还是有人爱我,不感到孤单,不感到自己被遗弃。孩子在家长的理解接纳中有了自信、自尊和安全。(3)帮助孩子克服缺点。家长要帮助孩子克服缺点,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不做不利于他人、社会的事,做社会喜爱、信赖的人。(4)参与孩子的活动。父母要参与到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去,带孩子去郊游、游戏,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和自己做正确选择的习惯和能力。除了家庭外,社会要加强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特别是对青少年生活的社区环境要进行优化,以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促进同伴交往,养成良好交友习惯
欺侮行为作为一种群体现象,同伴的影响是巨大的,同伴都是学生自己选择的,教育者很难插手。学生在同伴群体中,更多的是受群体气氛的影响,不良的伙伴影响像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学生,使他们轻易放弃自己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并想当然地去轻视和敌视他人。同伴的影响有时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学校要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善于交往、健康交往的习惯。首先,辨别是非,交善友。孔子曰:“同学为朋,同志为友。”进而又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群,友善柔,友便矣,损矣。”意思是说同好友相交,便有好处。其次,让学生明确交往的原则,交往动机要纯,态度要真,关心真切,帮助真诚。第三,坚持交往标准,把能够促进自己各方面进步,作为交友标准,坚持“我为人人”的精神,以豁达之心对友伴,以宽广之胸帮人之过。第四,公平交往。学生在交往中要公平,同学之间不能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平等对待,不偏不倚。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