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案例的法医学研究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20-02-19  分类: 改革创新奋发有为 手机版
【摘要】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对保险公司的直接请求权,从而缓解了患者在请求赔偿方面的特点及
法医学鉴定要点。

方法 通过对华西医科大学法医鉴定中心1983—2001年尸检检出的127例各种原因所致的SAH案
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各类SAH案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3:1,高峰年龄为21~40岁。按SAH 常见
特征可分为外伤性、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脑血管粥样硬化、中毒、伴发于心脏疾患、其他等八类。其中,外伤性与脑血管畸
形最为多见。外伤性SAH与脑血管畸形出血可见于任何年龄,多见于l1~50岁,脑血管粥样硬化出血仅见于50岁以上
者,动脉瘤破裂出血者并不多见,见于l1~50岁。以SAH为死亡原因者,32例,占25% ,多见于脑血管畸形与动脉瘤破裂,
出血部位多见于脑底及小脑天幕以下。大多数SAH,出血部位多见于大脑表面,较为局限,出血量较少,非死亡的主要原
因。

结论多数SAH并非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SAH死亡者,其死亡性质多属自然死亡。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法医学;
死亡性质
【中图分类号】D919.4;
R74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297(2004)04—0282—03
Forensic pathological study of 127 cases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YA NG Jing,WA NG Ye,X1NG Yu,L1U Min.
West China Basic Medicine C0Ile雪e ofSichuan University,chendu 610041
【Abstract】0bjective To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the main points of forensic medical
identification.Methods Data was collected from 127 autopsy cases of subarachnoid hemorhage(SAH) of various etiology in
Forensie Medical ldentification Center of West China University of Medical Science between 1983 and 200 1. Results In these
cases there were obviously more male than female(male VS female ratio was 3:1).The age Was usually between 21 and 40 year
old.SAH can be classified into eight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its characteristics,e.g.,traumatic SAH,vascular malformation,in—
tracranial aneurysm,cerebrovascular atherosclerosis,poisonous diseases,comorbid with cardiac and other diseases.Tran matic
SAH and vascular malform ation were more common and could be found at any age. but the peak was 11 to 50 years old.
Atherosclerosis Was only seen in individuals of 50 years old or above. 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 was not common seen.
SAH accounted for only 32 death cases(25%),most often caused by cerebrovascular malformation and ruptured intracranial a—
neurysm in the basis of brain or under tentorium of cerebellum.However SAH most frequently occured on the surface of cele—
brum and the hemorhage Was limited. in small volume and not the main death reason. Conclusion The majority of SAH was
not the main direct causes of death.Deaths in SAH cases were mostly natural deaths.
【Key W0rds】Subarachnoid hemorhage,Forensic medicine,Characteristic of death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指各种原因出血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的统称.
可分为外伤性与自发性两类。【-]SAH在法医病理学检
案中并非少见。Kuller等的统计表明,自发性SAH占猝
死案例的5% ,[21国内学者的统计表明,占猝死案例的
6.8%。[31颅脑损伤在法医病理学鉴定中极为常见.外伤
性SAH常伴发于脑挫伤及脑挫裂伤。[41因此,本研究
对华西医科大学法医鉴定中心1983-2001年尸体检
验检出各类SAH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材料与方法
间所有尸检检出的SAH 127例,占同期尸检1300例的
约10% ,对这127例SAH案例从年龄、性别、死亡原
因、出血部位、出血量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分类整理。
结 果

、出血分类和性别
按出血原因分外伤性与自发性, 自发性出血又按
出血特点分为脑血管畸形、动脉瘤、脑血管粥样硬化、
伴发于心脏疾患、其他等五类。男性96例,女性31例.
男女性别比为3:1。各类出血与性别分布各有不同,总
体来说,男性多于女性。(见表1)
华西医科大学法医鉴定中心1983—2001年18年 二、各类出血与年龄分布
[作者简介] 杨静(1 978一),女,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法医病理大学研究生。
Te]:+86—28—85501553:
E-ma1]:YangJ1 ng1 978ll14@l63.com。
[通讯作者] 刘敏,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法医病理教研室,610041;
Tel:+86—28—85501553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ll卷(第4期)
自0~81岁,各年龄段均可出现SAH,其中,外伤
性SAH案例中,新生儿3例,婴幼儿3例,2~lO岁1
例,高峰期为21~40岁,占54.5%。脑血管畸形出血,多
见于ll~50,高峰年龄为21~40岁。动脉瘤破裂出血,
仅见于ll~50岁,而脑血管硬化出血之见于50岁以
上。其他散发病例多见于21~50岁。(见表2)
三、各类出血部位及出血量
表1 出血类型与性别分布
Table 1 the types of hemorrhage and the~ bufion of sexes
· 283 ·
不同性质得出血,出血部位也不同 ,脑血管畸形
及动脉瘤破裂出血主要位于脑基底部和脑干及小脑
部.出血量大。而外伤性出血及其他各出血,主要位于
大脑表面,多较局限或弥散性点状、灶状,⋯血量少。
(见表3)
四、各类SAH主要死因
127例SAH案例中,死亡原凶各不相同.主要有颅
脑损伤、SAH、脑出血、伴发于心脏疾患等四种.其他可
见于各种疾病,如中毒、肝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脑膜脑炎、脑膜炎等。其中,单纯SAH死亡者32例.约
占127例的25%,其他大部分死于SAH 以外的多种原
因。(见表4)
五、其他
127例尸检案例中,脑血管畸形共有25例.而畸
形血管破裂出血者只有21例,另4例SAH为其他原
表2 出血类型与年龄分布
Table 2 the types of hemorrhage and the~ bufion of ages
表3 不同类型出血部位及出血■
TaNe 3 Diferent sites of hemorrhage and the quantity of
hemorrhage
因非畸形血管的出血。在自发性SAH 中有明显诱因者
18例,诱因有头部轻微外伤、情绪激动、饮酒等;
无明
显诱因者14例。
讨论

、各类疾病发生SAH的情况
(一)外伤性SAH
从这127例SAH各类型的发生率看,外伤性占首
位。常伴发于脑挫伤与脑挫裂伤,王玉胜等对926例外
伤性SAH重度脑挫伤与脑挫裂伤预后影响研究表明
外伤可增加病人的死亡率。【引蛛网膜是一层透明膜.本
身无血管与神经。外伤性SAH,系外伤时,软脑膜血管
表4 不同类SAH死亡原因
Table 4 Death causes of~ferent types of SAH
或脑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秦东京等
对123例外伤性SAH CT研究发现有104例伴有其
他类型的脑损伤。同因此,外伤性SAH多伴有其他类
型颅脑损伤。位于力的传导方向上的血管,受力往往最
大,易破裂而出血。因此,外伤性SAH 出血多位于脑冲
击伤处或对冲伤部位。【4】外伤性血管破裂,常常是小血
· 284 ·
管破裂,出血量常常较少。但也有出血量较多的案例
生,在127例SAH案例中,有一例系颈项部受力,致脑
桥基底血管破裂,SAH而死。本研究发现新生儿外伤性
SAH 3例,符合外伤性SAH的一般特点,多系产伤与
缺氧所致。

非新生儿性SAH,高发于21~40岁,与机械
性损伤好发年龄相同。
(二)脑血管畸形破裂出血
在127例案例中,居于第二位。在自发性SAH案
例中占首位,与顾永莉等【8】的研究相同,而与临床报道
I91不一致。本人认为,这与法医尸检的特殊性有关,需要
进行法医尸体检验的案例,多系死亡原因不明、容易引
发纠纷的事件中死亡的尸体。对于死因明确自然死亡
尸体,则没有必要进行尸体检验。其好发年龄与外伤性
相同,高发于21~40岁。这个年龄段,在人的一生中,属
鼎盛时期,发病率相对较低。一旦不明原因的死亡,容
易产生纠纷.需要确定死因而进行尸体解剖,这也许是
该年龄段SAH多见的原因之一。脑血管畸形破裂出
血,部位多见于脑底及脑干与小脑,出血量常较大,流
入蛛网膜下腔范围广泛,与外伤性蛛网膜下腔不同。但
在外力作用下,更易出血,此时,外伤多系诱因。
(三)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临床报道脑动脉瘤破裂为自发性SAH最常见的
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11卷(第4期)
原因.占首位。[iOl而本研究发现,由脑动脉瘤破裂出血
引起的SAH案例在法医学实践中并不常见。本人认
为,原因有三:(1)如上述,对于死因明确的自然死亡案
例,常不需进行法医尸体检验,动脉瘤患者,死前常有
发病,在医院多经DSA、MRI等检查,多已明确诊断;

(2)微型动脉瘤法医尸检不易发现;
(3)动脉瘤破裂后,
常塌陷且出血部位血液凝固,尸体检验不易找到。脑动
脉瘤破裂出血,多位于脑底基底动脉环处,出血量较
大.外力作用更易引起破裂。外力多系诱因。
(四)动脉环粥样硬化出血
直接破入蛛网膜下腔,脑出血,多位于内囊周围,破
入侧脑室。出血量较多,常发于50岁以上人群fl01。本组
研究中7例脑血管粥样硬化出血.年龄均在50岁以上。
(五)伴发于心脏疾患的SAH
此类出血,与心脏疾患的关系不甚清楚,但此类出
血,在法医学实践中并不少见。不过,此类出血,多位于
脑表面,出血弥散,呈灶状、点状,出血量甚少,不会造
成死亡,其法医学意义不大。
(六)其他
其他类型SAH,如中毒、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病毒性脑炎、脑膜脑炎、肝炎等伴发的SAH,出血量常
较少.多位与大脑表面,呈散在点状分布,通常不会造
表5 外伤性与自发性SAH鉴别
Table 5 Identification of traumatic SAH and idiopathic SAH
成死亡。
另外.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多有诱因.何焕疆对58
例自发性SAH进行分析.发现45例存在不同诱因.如
情绪激动、劳累、饮酒等。[ill而本组127例SAH案例中,
自发性出血共32例,有18例可以找到明显诱因。
二、法医学鉴定要点
法医学鉴定中主要考虑以下问题:(1)是否存在
SAH;
(2)SAH是否构成死因;
(3)SAH的原因;
(4)外伤性
SAH与自发性SAH的鉴别见表5:(5) 自发性SAH属
自然死亡,外伤性SAH死亡,可以是他杀、自杀、意外
任一种,需根据案情和现场进行分析。(见表5)
参考文献
【l】侯熙德主编.神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126
{21 Kuller L"Lilienfeld A,Fisher R.et a1.An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sudden death and unexpected death[J].Medicine,1967。46:341
【3】李凡,莫耀南,马淑玲,等.118例猝死的统计分析【J】.洛阳医专学报,
20ol,19(3):36-38
【4】 祝家镇主编.法医病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l998.132
【5】王玉胜,刘光磊,练智勇,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对重度脑挫伤预
后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1):22~23
【6】秦东京,张培功。孙殿敬,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I临床CT分析
田.滨州医学院学报,1996,19(6):567~568
【7】汪明、徐明.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32例I临床分析【J】.南通医学院学
报,l996,16(4):604~605
【8】顾永莉,程利宝.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案例的法医病理学研究田.
皖南医学院学报。2002。21(2):132~132
【9】贺宪武.心脑血管急症【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385
【lO】唐盛孟。刘长文,陈林正.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点【J1.
实用内科杂志,1985,5(1):29
【l1】何焕疆.不同年龄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特点(附58例I临床
分析)[J】.广西医学。1997。19(4):595~597
(收稿:2003—10—20:修回:2004—03—10)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