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祖国共奋进水利发展60年回顾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20-02-03  分类: 形式主义官僚 手机版

滔滔长江,巍巍群山。在长江中下游北岸,有一片锦绣山河——**。这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这里,湖泊纵横,岗峦起伏。60年来,**人民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坚持兴利除害,实施治水兴县,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在古老的吴楚大地上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60年来,同共和国铿锵有力的改革开放脉搏一致,**水利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筑堤防修水库  兴水利除水患  谱写了一曲曲不懈治水的雄浑乐章

  自古以来,**人民与水同生存、共命运,既充满着对水的渴求与眷念,又充满着对水的恐惧和怨恨。历史上,**水旱灾害连年,水来街镇飘筏行舟,旱来禾田枯叶一炬。据史志不完全记载,自元末到1949年的600多年间,发生大的洪涝灾害72次,大旱40次,一般的局部灾害几乎年年都有。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频繁发生的洪涝灾害,**人民为改变穷山恶水进行了不懈的奋斗。在沿江将众多小圩联并成永登、永赖、永丰、永久4个大圩,1954年大水后又陆续进行加固加高,形成了84公里的**江堤,有效遏制了长江洪水的侵袭。在白荡湖、陈瑶湖、菜子湖、两赛湖四大流域开展了大规模的垦殖和圩堤加固,建成大小圩口470多个,修建了**闸、永安闸、湖东闸、红旗闸、莲城湖闸等一大批中小型涵闸和排涝站,40多万亩圩田得到有效保护。

  在与洪水斗争的同时,山丘区干旱问题及时被列为治水的重要内容。1956年石龙口、九龙庵等第一批5座小水库开始兴建;
1958年,马鞍山水库动工兴建,1966年建成,成为**县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中型水库;
1958-1959年连续干旱后,全县再次掀起了以“群众自办水利、兴建小水库”的建设热潮,祖庄、青口畈、和尚桥等一批水库先后动工兴建,到七十年代末,共建成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水库6座、小(二)型水库65座,当家塘22426口。从七十年代开始,随着钱桥、日升、梅花等一批抗旱提水站相继建成,全县共有大小抗旱站149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了32.2万亩,为农村稳定和农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学规划  综合治理  奏响了一曲曲科学治水的华彩乐章

  1983年一场大水,**水利遭受了沉重打击,历史和现实再一次统一了全县上下的认识:水患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是造成**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要脱贫,水利要先行。只有建成高标准的水利工程体系,才能保证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此后,在省、市水利主管部门的直接帮助下,科学规划,综合治理,一张蓝图,换届接力,坚持不懈一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

  实施平垸行洪工程,增强江湖蓄洪能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沿湖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开垦滩地,使得湖泊调蓄洪水能力锐减。一些小圩口虽然因此解决了部分老百姓生存问题,但在汛期却严重影响了调蓄洪水的能力,成为防汛抢险的障碍。1983年,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对一些十年九不收、影响行洪的圩口,进行还湖蓄水。到1985年,共退田还湖61口26万亩。2004年--2006年,又投资670万元先后实施了沿江的一心圩、高沿圩,白荡湖流域的曲湖圩,陈瑶湖流域的正大圩平垸行洪巩固工程,从而真正实现了按客观规律治水,给洪水让路,以人水和谐的理念,积极实践防汛抗旱工作的“两个转变”。

  开展流域防洪综合治理,支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陈瑶湖、白荡湖是**境内两个重要湖泊,也是**五分之四人口生存的依托。由于地处庐江、安庆等七县一市的下游,流域来水面积大,水患始终是该地区人民的“心腹大患”,也严重制约地区经济发展。**要摆脱贫困,必须解决两大流域防洪问题。在陈瑶湖,1984年冬天,7万建设大军开进横埠河,拓宽河道,加高堤防,从而拉开了陈瑶湖流域防洪治理序幕。历经40余天完成了25.8公里的河道拓宽与173.85万立方米的筑堤任务。1989年11月,横埠河圩堤进行了第二次加高培厚,顶宽由原来3米增加到5米,共完成土方93万立方米,昔日的羊肠水道变成泄洪的骨干河流。紧接着,按照规划先后兴建了王套站、湖东二级站、沙池站、九儿潭控制闸、壕断冲切岗等工程,新建对江电力排涝站3处装机15台容量2705千瓦。到1991年双河口分洪闸建立发挥效益,陈瑶湖流域防洪治理工作基本结束。至此,陈瑶湖流域25万亩圩田防洪标准达到10到20年一遇。在白荡湖,根据《白荡湖流域防洪规划》,从1992年开始,沿湖乡镇把加固圩堤作为水利兴修的重点,先后3次发动上百万劳力上阵。至1993年底,累计完成投资400万元,加固堤防82公里,块石护坡26公里,从而保证了白荡湖流域圩口在正常防汛水位下安全度汛。2005年,投资3500万元装机6台2700千瓦的白荡湖闸站建成,使白荡湖流域40多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20多万亩农田增产增收有了可靠的保证。

  加强泵站和蓄水工程建设,保障农业增产增收。**境内有大小圩口244个,圩区占全县总面积30%以上,其中5千亩以上大圩18个,1千亩以上圩口74座,是粮食、油料的主产区。对圩区实施防洪与除涝并治,是促进农业生产上台阶、夺取农业全面丰收的关键所在。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从1985年开始,通过国家补一点、财政挤一点、群众筹一点的“三个一点”的集资建站的路子,对一批机械站和老式电站进行更新改造,共改造老站设备178台9654千瓦,新增补点站7处26台1885千瓦。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县大部分圩区排涝能力由原来的3至5年一遇,提高到5至10年一遇,基本上结束了“圩田隔夜成荒田”的历史。广大受益区群众高兴地说:有了排涝站,我们种圩田就放心了。在山丘地区,坚持蓄提结合的治水方针,提高防旱抗旱能力。其林、钱桥、义津、浮山等地自1989年开始率先实行推磨转圈形式,发挥“统”的功能,发动群众大挖当家塘,修建小水库,增加蓄水。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整修塘坝7万多口,新扩建小水库35座,除险加固水库75座,有效蓄水量达6263万立方米。还对马鞍山水库、梅花站、钱桥站等灌区进行续建配套,先后改造提水泵站36处38台936千瓦。目前,全县30多万亩丘陵山区基本保证50天不雨不旱不成灾。

  加强重点堤防建设,着力构建城乡防洪安全保障体系。通过逐年的水利兴修,全县37个重点圩口堤防都先后进行了加固达标,防洪能力基本上达到了10~20年一遇水平。1985、1992年在省水利厅、省建设厅的支持下,投入300多万元,先后实施了两期县城防洪墙工程,建成了长2100米块石结构防洪墙,防洪标准20年一遇,保证了在一般年景下老城区防洪安全,结束了**县城有城无防的历史。1998年,总投资5.91亿元**江堤除险加固工程立项上马。同年11月全县进行总动员,调集了10万民工,上堤进行填塘固基大会战,半个月时间就拿下了第一期150万立方米的填塘固基任务。经过5年艰苦奋战,填塘固基、堤身加固72公里,完成混凝土、块石护坡57公里,堤顶防汛道路72公里,护岸6.7公里,钢筋混凝土防浪墙53公里,锥探灌浆60公里,整修加固和拆建涵站28座,完成土方946万立方米,石方11万立方米,砼14万立方米。通过实施这些项目,消除了堤防存在的隐患,使江堤达到二级堤防标准,遭遇1954年型洪水,能保障保护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洪减灾效益可达23亿元,80多公里的**江堤,如今已成为一道防御洪水的铁壁铜墙。

 建设民生工程 发展农村水利  唱响一曲曲动人的民本乐章

  农村饮水困难得到解决,安全饮水工作步伐加快。从2001年起到2003年,按照“建一片、成一片、销号一片”的指导思想,对全县1.5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进行了规划,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共投资270万元,打井425处,解决了全县农村人口饮用水困难问题。2006年以来,**县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列入了二十项民生工程。根据《**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和《**县“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从2007年到2011年,五年总投资约9950万元,解决25.06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到2008年底,已完成投资2369万元,解决了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善了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田基本建设迅速发展,水利面貌今非昔比。多年以来,**人民始终把农田水利建设摆在基础位置,当作脱贫致富的突破口。据不完全统计,仅改革开放30年来,共投入资金9.2亿元,完成土石方1.9亿立方米,修建各类水利工程22958处,其中:圩堤245处530公里,小水库41座、山塘14087处,机电站110处229台12465千瓦,建设水、田、林、路、渠综合治理小区8片23万亩。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骨干工程为主、配套工程为辅,集防洪、排涝、抗旱效益为一体的水利工程体系,基本改变了**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的局面。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比较,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由32.2万亩增加到60.4万亩,旱涝保收面积由不到30万亩增加到43.7万亩,除涝标准由3~5年一遇普遍提高到5~7年一遇。

  病险水库整治顺利推进,民生水利迈出新步伐。全县现有在册中小型水库78座,其中:中型水库1座、小(一)型6座、小(二)型71座,总库容3798万m3,灌溉总面积11万亩,防洪保护人口7.6万人。由于这些水库绝大多数建于20世纪60—70年代,受当时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影响,普遍存在标准不够、设计施工质量差等问题,加上长期运行,投入不足,建筑物老化损坏严重,安全问题非常突出,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根据省政府要求和省市水利主管部门批准,全县有29座病险水库纳入五年规划进行除险加固,投资总计约7840万元。2007年,已相继完成了东风、旱塘2座小(二)型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2008年对和尚桥、青口畈等11座小型水库进行加固。通过除险整治,力争使水库年病险发生率控制在5%以内,逐步建立起工程安全、管理设施齐全、管理高效、环境优美的水库安全管理体系。

 加大水土保持力度 维护水利生态安全 共谱和谐发展的优美乐章

  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着手编制规划,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多年来,全县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耕措施互补,把治山与治沟、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起来,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做到沟壑川台化,坡地梯田化,荒山荒坡绿化,提高沟渠防洪标准,防止水冲沙压、水土流失。共完成大涧护砌25km,修建谷坊1800个,坡改梯6.6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7.3km2,占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10%。其中:白梅七家山、白柳、雨坛等小流域治理被列为国债项目,经过治理后,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力推动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周潭镇大山村在确保长远生态效益基础上,因地制宜,建水库,修梯田,发展经济林木,进行综合开发,走出了一条治理水土流失成功之路,被定为全国生态示范村。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