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范文 > 邓小平理论 > 列表页

邓小平理论是指什么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9  分类: 邓小平理论 手机版

篇一:什么是邓小平理论

一、什么是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包括:

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

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党的12大《党章》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四 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五 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是什么?

是要在一个相当的时期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是: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篇二:邓小平理论是什么

邓小平理论是什么

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官方定义,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被中国共产党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

这一理论主要体现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的各种讲话、报告与会议决议之中。中国共产党将该理论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2年为基本理论命题提出的阶段,1982-1987年为理论形成基本轮廓的时期,1987-1992年为理论走向成熟,确立体系的时期,1992-1997年为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时期。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称为“邓小平理论”,由此得名。该会议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中,成为其指导思想之一。

主要内容

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

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指导意义

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使我国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去当年有很多新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要继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紧紧抓住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思想的解放;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紧抓住和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努力完成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等等。这些根本性的指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我们不能有任何动摇。

篇三: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是指什么

简答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是指什么?)

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实践所积累起来的新鲜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主要是指: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设计和领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的发展,这些实践及其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根据党的十四大报告的概括,邓小平理论体系主要包括9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2)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3)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4)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理论;(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8)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9)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3.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其中:(1)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三个“代表”之间,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前提;

4.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历史经验,其中有三条尤为重要:(1)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2)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3)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

5简述如何统筹城乡的发展

答:就是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简述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答 :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论述题

1. 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可从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四个方面的贡献来理解:)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答: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了现在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图和一套发展战略.作为党的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创

新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 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 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答: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文明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科学观是中国共产党 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思想.

08秋邓小平理论作业2

三 简答题

1.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

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的发展,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对于我们提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增强反对错误倾向的能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 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答: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

3 如何理解“改革也是生产力”?

答:革命是解放的生产力,改革也是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建国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1)对中国的国情缺乏全面的了解;(2)错误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忽视发展生产力;(3)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不发达,既表现在生产力上,也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归根结底,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6.简述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战略。

(1)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2l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 (2)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4)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顺利发展的保证.4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增强综合国力、接受时代挑战的需要.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如何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发的关系?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

邓小平理论是指什么

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实现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

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们都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 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答: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3.是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的比如要求4.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5.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主要任务。

08秋邓小平作业3

1.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 (1)发展是目的。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人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 (4)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2.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3 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

(1)突出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的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关系.(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4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如何?

(1)从历史发展看,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2)从法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5.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3)必须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必须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4)坚持社会主义文化重在建设的方针。

四论述题

1 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答:①邓小平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允许一部分先富起来,是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第二,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谋取暴利。第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先富的要带动后富,不搞两极分化。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因为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它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示范作用、帮助作用、带动作用。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但又不能使全体人民同时同步实现同等到程度的富裕,只能通过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先富和后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出来。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

主义的老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2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

答(1)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3)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好性互动.(4)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3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答 马克思主义世界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之所以坚持以马克思的世界观为指导,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即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和伟大的认识工具,它是人类生产方式的辨证运动的规律中, 发现了人类从原始社会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演进的自然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2)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只有同现阶段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相结合起来,才有现实价值.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立场和世界观的奋斗目标上集中体现.(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的核心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团结、凝聚、执掌党和人民子强不息、开拓进去的精神执掌.(4)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荣辱观居于重要地位.荣与辱不仅是人们进行自我评价时产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体验,而且是指社会在对人们的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形成的褒奖和贬斥.

作业四

三 简答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适时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科学部署,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见谁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更好的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各方面需要。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党要带领人民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十七大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3、“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

提供了前提条件。(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贯彻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

4.为什么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1)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

(2)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和原则。

(3)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6.简述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概括为:(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2)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3)自我批评的作风。

四.论述题

1.试述社会公平和谐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答:为了完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必须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主要有(1)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2)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3)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4)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5)激活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6)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意思措施的实施充分体现出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社会建设语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任务发展的基础上,注重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制度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是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但还要做好一下五项工作:(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2)实施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进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这些工作的实施进一步体现了核心价值的作用。

2.试述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的战略优势

答:冷战结束后,美国试图建立以其主导的单极世界格局,为防止中国成为能够挑战美国全球地位战略对手,加深利用台湾问题对中国的发展进行牵制。面对‘台独’的挑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动摇。坚持反分裂、反台独、在冷战结束后的新形势下,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思想,推进了两岸关系的发展,巩固了国际社会反对台湾独立的格局,八项主张是邓小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表明了我们党解决台湾问题的决心和诚意,体现了对台方针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发展两岸关系的方向。

3.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为了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定目标取得成功。就必须加强打的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打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目标是:通过全党努力,是打市政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作为“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为了应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关系到我们党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也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的下为之奋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所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根本建设。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