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范文 > 邓小平理论 > 列表页

邓小平理论一国两制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2  分类: 邓小平理论 手机版

篇一:论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

论邓小平一国两制理论的形成

摘要 姓名:柯红飞 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学号:AHG2012652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从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实事求是,兼顾各方的历史和现实,集中全党智慧创造性地提出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构想。这一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即坚持了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又体现了高度的灵活性,为解决国际争端和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对于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内容形成与发展 重要意义 前提 历史原因 社会原因

纵观全球,也只有我国实行了“一国两制” 的政策,顾名思义“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对此,邓小平曾作过非常概括的说明,“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我国始终把实行祖国统一大业作为一项庄重的历史责任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并为寻求实现统一大业的方式和途径进行了长期探索和积极努力。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对外关系日益扩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了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向现代化建设的转移。邓小平根据变化发展的现实状况,集中全党的智慧,逐步形成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底至1981年8月,是“一国两制”构想的萌芽或初步提出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981年9月至1982年9 月,是“一国两制”构想正式提出或成熟的阶段。第三阶段是1982年9月以后只1993年,是“一国两制”构想逐步系统化、法制化的阶段。

“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祖国统一和民族振兴,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完美结合的典范,有利于祖国的和平统一又充分照顾了有关各方面的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第二,“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保持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繁荣与稳定,从而有利于中华民族富强与振兴。又是香港,澳门和台湾繁荣与稳定的保证。第三,“一国两制”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第四,“一国两制”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提供了一个成功范例,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第五,“一国两制”构想是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

一个中国是“一国两制”的前提,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核心。这一原则是指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只能有一个中央政府,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国的主权和领土不容分割,台湾、香港和澳门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邓小平指出:“我们提出的大陆与台湾统一的方式是合理的。统一后,台湾仍搞它的资本主义,大陆搞社会主义,但是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它的出现为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从解放战争后期,为了减少战争,为了使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我们放弃了对台湾的武力收复,而是选择了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到了邓小平时期,为了使台湾、香港和澳门尽快回归,我们提出“一国两制”。在“一国两制”的指导下,我们先后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从历史上看,“一国两制”是一项伟大的构想,它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标志着我国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领土的回归标志着“一国两制”的构想是正确的,它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过程中的光辉里程碑,它将永远彪炳千古。

篇二:浅析邓小平“一国两制”

河南大学软件学院

——《毛泽东

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论文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

题目:浅析邓小平“一国两制”

成绩___________

月 日

浅析邓小平“一国两制”

【摘要】: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致力于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邓小平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为祖国统一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推进了祖国统一大业,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自形成至今,已经表现出并将继续表现出蓬勃的理论生机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一国两制”;祖国统一。

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 30周年。1978年 ,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20世纪 80年代初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基于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局出发,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平统一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这一最能代表邓小平理论特色的构思,自形成至今,已经在实践中充分地展示出它指导人们积极改变中国与世界现状的历史性作用。也可以说,它已经表现出并将继续表现出蓬勃的理论生机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一国两制”形成与发展

1)一国两制思想与构想的形成,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不是偶然的。他的这个想法开始于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逐渐形成于这次会议之后。总的说它是中共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事求是路线的产物,是中共的和平统一祖国这一战略方针的重大发展。

“一国两制”思想逐渐形成!从1981年到 1982年,以叶剑英“九条方针”为标志。1981年 9月底 ,叶剑英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九条方针”标志着 “一国两制”构想的具体化。1982年 1月 ,邓小平接见海外学者李耀基时,对“九条方针”进行了具体的解释,这是邓小平第一次明确使用“一国两制”的概念。

2)“一国两制”方针的系统化、理论化。从一九八四年开始,并以这年十月十五日出版的第四十二期《瞭望》周刊发表的邓小平谈“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文章为标志,是“一国两制”构想的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构想进一步系统化和理论化。:“一国两制”构想在进入此一阶段后,已进一步系统化和理论化了。把“一国两制”的基本原则与香港问题相结合后,它就又变成有理论指导和政策指导的实践了。这一点连台湾地区的报刊也公认不违。台湾地区一本叫《民主

政》的杂志,在一九八五年五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就曾将一九八二年到一九八四年,列为我“通过香港问题而把‘一国两制’加以理论化”的时期。

“一国两制”作为邓小平富有创造性的构想本来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后因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日益临近,因而首先用于香港和澳门的实践。这一理论经历了一个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最终成为一种完整的有理论基础、政策方针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构想

二 “一国两制“的核心内容

“一国两制”即“一个中国、两种制度”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前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邓小平为了实现中国统一的目标而创造的方针,是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主要方针,亦为于香港及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所采用的制度,同时也是日本国将来处理琉球群岛地区事务时可能实行的方针。一国两制政策以一个中国为原则,并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目前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及民主集中制,但是在香港、澳门和台湾,皆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及议会制度。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基本内容包括:

① 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基本涵义的核心是: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 两制并存。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香港、澳门的资本主义制度,实行长期共存,共同发展。祖国统一后,港、澳、台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③ 高度自治。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中央政府和特别行政区是中央和地方关系,中央不干预特别行政区的具体事务,统一后,台湾拥有在台湾的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党、政、军、财都自行管理。 ④ 和平谈判。为结束敌对状态,实现和平统一,两岸应尽早接触谈判。但中国无义务对任何图谋分裂中国的行动做出放弃使用武力的承诺。

“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经济将真正以祖国大陆为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台湾同胞可以同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

三 “一国两制”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的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具有重大的意义。首先,“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应用在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上。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处理国与国之

间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而“一国两制”构想则创造性地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内部问题。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又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同时我过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一个富强的国家,就需要借鉴人类社会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也包括资本主义制度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香港等地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他们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市场体系,对市场体制的运用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在中国的主体大陆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容许在自己身边,在小地区和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而我过创造性的把它用于处理一个国家的内政上,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实行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使大陆的社会主义与港、澳、台的资本主义和平共处,从而赋予了“和平共处”新的含义,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其次,“一国两制”引起了我国国家结构的新变化,是对国家高度集权的重大突破,于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从而在一种新的构架上使国家权力得以合理分解、运行和制约,从而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国两制”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历史的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由此看来 ,在一个国家内一般只能存在着一种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社会制度。而“一国两制”构想却是解决中国统一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一国两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既不是传统的单一制,又不是通常的复合制,它是一种新兴的国家结构组织形式,即不仅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下带有某些复合制的特点,而且容纳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在国家的职能和作用、结构形式等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一国两制”的构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有关国家职能和国家结构形式理论以及国家的民族属性,把国家的独立、同意和主权放在第一位,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符合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

再次,“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体现了既坚持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显示可能性的策略灵活性,是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战略和策略原则的创造性运用。从“一国两制”的实际应用中,可一证明“一国两制”的构想所体现出的策略的灵活性。正是这种灵活性既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也充分照顾到港澳台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同时也照顾到一些国家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和利益,使得国家能够和平的统一。

最后,“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扩大了我国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发展了多党合作制度,赋予人民民主专政阶级联盟新的形式和内容,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强国富民。“一国两制”实现后,我国港、澳、台地区存在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资产阶级也加入爱国统一战线,我国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使港、澳、台阶层人士及其政治代表都在爱国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其代表人物参加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等政治机构之中,这样,无论是祖国大陆还是我国港、澳、台的所有公民都有决定国家制度和管理国家事务的平等权利,从而赋予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联盟以新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振兴中华、实现强国富民,也有利于促进和扩展社会主义民主。

当今世界,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的推动下,各国经济互相联系、相互依赖的程度日趋加深,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的两大主题。尽管各种各样的矛盾和斗争依然存在,但用和平的、对话的方式解决争端的可能性大大加强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所以,邓小平说:“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一国两制”的构想,顺应了世界发展的潮流。相信在国人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也会顺利的回到祖国的怀抱。

参考文献:《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

篇三:2014军转干考试邓小平理论常识:一国两制

2014军转干考试邓小平理论常识:一国两制

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两制构想(起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领导人,(形成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元

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建议两岸恢复(通商)、(通邮)和(通航)。

1982年9月24日,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进,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准备用一国两制的办法解

决香港问题的立场。1982年12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增加了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为

一国两制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

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同志对发展海峡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提出了(八项主张),这是对一国

两制的丰富和发展。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内容

它确定整个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允许香港、澳门、台湾这些特殊地区长期保持资本主义,但国家

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概括起来是,(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和平谈判)、(长

期不变)。

一国两制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发展,是包括港、澳、台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都可以接受的国

家管理形式;它发展了爱国统一战线的理论;它发展了和平共处的思想;有利于加快实现祖国统一,有利

于促进大陆的改革开放,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保持港澳台的繁荣稳定;为解决国

际争端提供了一个模式。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及其意义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3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香港澳门回归成为现实,对祖国统一大业有着重大意义。2014军转干考试必会马克思常识:历史观

[导读]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历年来军转干考试的必考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观基本问题 是基础中

的基础。尽管不同省份的军转干考试大纲中考试科目有公基、综合等差别,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

内容却是考察最广泛的。中公教育军转干考试网为广大军转干考生梳理知识点,化繁为简,帮助2014

军转干考生清晰备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观基本问题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人们的物质活动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人类赖

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和(物质生产方式),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

是社会生活的(精神)层面,是社会全部精神现象的总和,包括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道德、艺

术、科学、宗教等意识形式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心理现象。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意义在于: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把唯心主义从社会历

史领域清除了出去,是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变革;为社会主义空想变成科学提供了哲学根据;使研究

社会问题的各门学科有了科学的指导,从而才能成为科学。

二、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自然前提,是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它提供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来源。但它(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

替),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口)是指构成社会的人的因素的总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经常起作用的必要条件。人口质量和构成对社会发展也起重要作用。但人口不决定社会的性质和更替,人口因素受(生产力)和(社会状况)的制约,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三、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邓小平理论一国两制

(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谋取方式即物质生产的具体的历史的形式,它是特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和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方式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的发展程度和水平也就规定了一个社会的性质和基本面貌。

3、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生产方式变革更替的历史。

四、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人的活动的自觉能动性

历史的发展不是个别人的意志的产物,而是许多人的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即按参与历史活动的无数个别人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的方向发展。离开了人的活动,就没有社会历史,也就没有社会规律。

山东军转干考试:http://sd.offcn.com/html/junzhuangan/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