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范文 > 邓小平理论 > 列表页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发表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01  分类: 邓小平理论 手机版

篇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

提出、列为指导思想和写入党章的时间

? 毛泽东思想:

提出:毛泽东思想的提出有一个过程, 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同志为纪念党的22周年而作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载一九四三年七月八日《解放日报》),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

列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年党七大

写入党章:1945年党的七大

? 邓小平理论:

提出:1997年党的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 列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党的十五大

写入党章:1997年党的十五大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 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

列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党的十六大

写入党章:2002年党的十六大

? 科学发展观:

提出:2003年7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

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进行了系统阐述。

列为党的指导思想:2007年党的十八大

写入党章:2002年党的十七大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

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对这一命题做出新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使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样一个特别重要的新概念,并对这个概念的思想内涵作出了科学界定。

篇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思想形成背景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主要内容

第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第三,革命军

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第四,政策和策略的理论第五,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第六,党的建设理论

指导意义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背景

世情: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时代背景) 国 国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伟大探索(实践基础) 党情: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现实依据)

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指导意义

1. 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3.加强和改进

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科学发展观形成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外国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的现在是基础。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背景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是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2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为前提。

3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他形成和发展的依据 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他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

政治理论

邓小平认为为了完善体制,需要做到党政分开。

经济理论

邓小平关于经济的理论,概括起来讲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文化建设理论

军队建设理论

指导意义

一、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3]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

三、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3]

篇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30道题

第一章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

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实现具体化。

(过程:一方面是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另一方面又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预期目标: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

提升为理论;

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使

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重要意义: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科学发展观的依据、内涵、意义。

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第一,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第二,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意义: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文明和谐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含义、各组成部分所回答的问题。

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建设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重要意义: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2)它是制定贯彻并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三章

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及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基本内容。 总路线: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基本纲领: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2.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关系

区别:1)(时代环境)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2)(领导阶级)新民主主义的革命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3)(指导思想)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而是马列主义。

4)(革命前途)中国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3.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区别: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所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相互联系,紧密衔接的。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的领导中国革命。

第五章

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做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

其基本内涵包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人民的选择,而人民之所以选择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它能够领导中国实现民富国强、振兴中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

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发表)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一,这是对共产党执政根本任务的正确把握。

第二,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历史使命和任务,党的执政地位联系起来。

第三,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第四,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要起。

第五,是对共产党执政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第六,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第七,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第六章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和发展道路。

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2.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一、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二、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三、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名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国提前实现了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了把第二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的衔接起来,根据邓小平关于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战略思想,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具体化:21世纪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过十年,到建党一百周年时,是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简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1987年,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l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第二,我国在提前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战略目标之后,为了把第二步战略和第三步战略很好地衔接起来,党的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第三,“三步走”战略的特点及意义。我国“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是党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参考了国外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对现代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这一发展战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把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坚持了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统一;明确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坚持了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指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3.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区别和联系。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两者的联系表现为:同处于第二步到第三步的战略阶段,同处于小康阶段。

两者的区别体现在:其一,“总体小康”是指我们现在已达到的小康现状,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21世纪头20年将要达到的目标。其二,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是将目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内容比较全面、发展较为均衡的小康社会。这个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