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
当前位置:首页 > 节日庆典 > 端午节 > 列表页

台州端午节的习俗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0  分类: 端午节 手机版

篇一:台州风俗

台州临海传统文化习俗浅谈

台州临海,东海之滨的璀璨明珠,一座融千年古城深厚底蕴、江南名城秀丽山水、现代城市繁荣昌盛为一体的古城新市。素有“小邹鲁”和“文化之邦”的美誉。“海山仙子国,邂逅寄孤蓬,万象图画里,千岩玉界中。”宋代文天祥称其为“海山仙子国”。临海具有悠远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具有独特的传统习俗。下面为大家做简单地介绍:

春节习俗

在临海,春节一般从正月初一到初八止。临海张家渡民间流传的“拜岁过上八,清汤呒得喝”就是这个意思。

大年初一天未亮,炮仗连天响。天亮后,各家插烛焚香烧纸钱,用茶果祭祀天地、家堂祖先。大年初一的早餐,以前城关吃汤圆,东乡都吃糯米红枣粥,沿海渔乡则吃“长寿面”,西北乡山民有的吃豆腐粥。杜桥、上盘等地,初一的早饭男人烧,习惯吃“菜头饭”。初四,民间备牲醴、烧纸马贴新“灶司”,称“接灶神”。

初一这一天,临海过去还有许多禁忌:如不准扫地,不准将水倒在地上,不准动刀,不动针线,不劳作,不经商,不许骂人,不许讨债,不许打架,即使在平时有仇的这一天也要和睦相处。

正月初一“摆三界”,是临海春节时的一个特色。

“三界”指的是天、地、佛三界,“摆三界”也叫“请三界”,属于祭神仪式,是新年第一天民间共同祭祀天地人各界神灵、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一种古老仪式。祭祀以“透”为单位,住同一院子(即每透屋)的几户人家,凌晨时刻就把供品陆续搬到堂前,供品很多,以素食为主,既有苹果、香蕉、梨等各种水果,又有糖、饼干、红枣等等,还有一溜麻糍放在铜盘里,供品统统放在供桌上。这里,还有两样供品特别值得一提,那就是豆腐粥与糕制品。每年第一天即正月初一清晨,我们家乡的风俗,每户人家都要烧豆腐粥,烧好后第一件事就是先盛六小碗的粥,和其它供品一起拿到堂前。

祭品分二组,分别放在堂前屋中间和堂前屋里边,中间祭的是“天、地”, 里边祭的是佛。堂前中间的供品,一般放在八仙桌上,八仙桌必须直放,即桌板的缝应与堂前方向垂直,这与前一天大年三十的祭祖不同,祭祖时八仙桌应该横放,不能弄错。而放在堂前屋里边的没有什么讲究,供桌可以是小桌子,也可以用一些板支起来,比八仙桌矮一点。两边各放三碗豆腐粥,以及各种供品,供品的多寡,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准备好供品之后,就开始焚香点蜡,需要上二支蜡烛五支香(祭祖则需要三支),点燃后先到天井外祈祷,一边向天、地、佛三界神灵鞠躬,一边念念有词:“今天是××年大年初一,新年换旧年,一年好一年,今日请天地,祈求各方神灵保佑全家身体健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祭词不一,但内容基本相同。然后回到供桌前,把香、蜡烛插在供品前。

一般早上六时左右,堂前的供品已摆齐,远远看去,五颜六色,蔚为大观。“摆三界”要一整天,因此,这一天,家中的所有家畜家禽不得放出,否则糟蹋了祭品,即是对神的大不敬。直到下午五时左右,幕色降临,各家才把供品拿回,整个正月初一“摆三界”才宣告结束。

元宵习俗

临海人元宵不吃汤圆,要吃羹,而且元宵不在十五过,而在十四过。

据《临海县志》记载,元末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珍,怕朱元璋在元宵节前来袭击,便把元宵提早了一天。另有说法是方国珍(一说秦鸣雷)母亲每逢朔、望都吃素斋,方国珍为了让母亲也能和家人一起享受节日的口福,就把元宵改在十四过了。也有说因为方国珍夫人董氏是正月十四生日,所以把元宵提前一夜。还有人说临海明代状元秦鸣雷因为十五斋戒食素而提前过元宵。甚至也有人说是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因作战机密被泄露而将计就计把元宵提前一夜,等等。

传说归传说。没有人去追根究底、溯流探源,也无从深挖这个“文化底蕴”,一代代传下来,认定就是“正月十四是元宵,家家糟羹蛤蜊调”。

做羹,临海人称之为“搅”羹,非常形象,一大堆原料搅成一锅羹,一般有芥菜叶、冬笋、猪肉末、油泡、豆腐干、川豆瓣、豆面、香菇、木耳、蛏子及其他小海鲜,煮熟后加入山粉,搅和搅和,调味出锅。由于原料丰富,这种羹往往一搅就是一大锅,够全家老少吃好几顿的。十五晚上会吃素羹,与十四的咸羹相区别,称为甜羹。

元宵活动一般在正月十三至十七间,十四夜为高潮。

立春习俗

立春临海方言,“焜”的意思指用烟熏,“焜春”就是在立春日立春这一时刻,以樟树麦沸(即樟树木屑)为燃料,在室内点燃以烟熏。《民国临海县志》载:“立春,民家焚樟木屑于炉,谓之‘接春’。”长辈说,立春标志着进入了新的一年,故用樟树烟把上一年的污气驱赶出去。在民间,“焜春”的成因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深山冷坳有一成精的人头蛇,每当有人经过此地,它就化为美女,上前询问这人的情况,特别要问的是此人晚上住在哪里?如果这人回答了,当天晚上人头蛇就到这家旅馆或人家家里把这个人吃掉。有一年的立春,一个后生经过深山冷坳,变成美女的人头蛇问后生:“后生大哥,你这样匆忙走路,晚上住在哪里呀?”后生说:“我有事去省城,也不知道晚上能到哪里,住在哪里?”人头蛇就说你到前面几里地的地方,那里有家旅馆,你可以住。后生谢了人头蛇,走了一阵后,果然有家旅馆,他有些奇怪,跟老板娘说起,老板娘说:“后生啊,你碰到的是蛇精,它晚上要来吃你的。”后生天不怕地不怕,才不怕什么蛇精,他住了下来,并让老板娘给他一把柴刀,决定为民除害。但由于接连走了几日,后生太累了,一个时辰过去了,后生上眼皮拄下眼皮,实在想睡觉了。于是,后来来到外面,透了透风,他看到门口有一些柴禾,就拿了进来,用火点着,为了不让自己睡着,他就把火灭掉,用烟焜。不料还是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当他醒来时,旅馆里早已乱成了一团锅,原来就在他的房门口,发现了一条十多米长的大蛇。正是深山冷坳的人头蛇。大家都觉得奇怪,后生把昨晚的事说了,原来昨晚拿的正是一根樟树麦沸,消息传开,人们认为在立春日点樟树熏春可以驱虫除害。于是,每年的立春,家家户户都用樟树麦沸“焜春”。

这个故事的本身是不能成为“焜春”的原由的,但它有其存在的理由,从故事本身所透露的原因来看,“焜春”的目的正是“避邪”,与端午节的涂硫磺等习俗一样。在采访中,大多数被采访者告诉笔者,“焜春”的目的正是为了减少蚊蝇等数量。这一原因,从“焜春”所用到的燃料樟树来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樟树,常绿大乔木。《本草纲目》释曰:“其木理多文章,故谓之樟。”唐《本草拾遗》中记载:“樟,气味辛,温,无毒。主治邪气中恶、心腹痛、霍乱腹胀、

宿食不消、常吐酸臭水,酒煮服,无药处用之。煎汤,浴脚气、疥癣风痒。作履,除脚气”。由于全树含樟脑和樟脑油等芳香油,能散发出天然的香味,也能吸湿、消除异味和净化空气的作用,而且香樟木也能驱虫,对于苍蝇、蚊子、蟑螂等对人有害的昆虫都有驱避作用。是很好的驱蚊植物。故民间常燃点樟木片以驱蚊、消毒、防臭之用。

民间“焜春”的目的就是为了驱蚊以及其它邪气,蚊子怕樟树散发出来的气味。如果用樟树熏,则可以消灭许多蚊子。立春过来,蚊子等一些害虫就要出来了,这些在现在也难以对付的害虫,早在千百年前,淳朴的人们只能用独特的形式来寄托——用樟树来“焜春”。以达到驱虫避邪的目的。但效果到底怎样?很难说不清。

清明习俗

临海清明节的特点是家家做菁团、菁饼,并扫墓祭祖。菁团,据《天台风俗志》里记载:“采菁作饼,以备寒食。”就是把鼠曲草(又叫黄花艾,一种野生小草,有清香味,清明后开黄色小花,台州民间叫“菁”)洗净煮熟和糯米粉捣匀,用面杖压成扁圆形,用豆沙作馅,放进特制的模子里印出花样,蒸熟以后就成为形如碧玉的菁饼了,另用笋末、豆腐干、油泡、萝卜、肉丁等作馅捏成团子

台州端午节的习俗

的,叫菁团。《台州府志》载:“清明,采菁草杂米面为饵,谓之‘青饼’。盖菁性温,可不热食也。”可见,清明吃青饼是有一定道理的,由此可以看出,菁团,是寒食节的一种主要食物。

清明扫墓是千年不易的。扫墓,也叫“上坟”。康熙《台州府志》:“各具酒馔扫墓,会亲族享饴馀。”这一天,台州各县民间不分贫富,带上祭品,多是菁团和家常菜,也有水果,摆以酒设馔,焚化纸钱,礼拜祖先,同时铲除荆草,加盖坟土并封土于墓,俗称“加坟土”。旧俗民间在某地上插竹挂纸钱;也有压纸于墓场和墓背的,称为“压墓钱”,上过坟后,在坟头上挂彩色幡,表示该坟有下代人照管。

“清明长长节,做到割麦歇”,清明作为节气只有一天;寒食节一般也只有三天,可临海的祭祖扫墓的活动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早至春分节气,最迟有到立夏的。究其因,一说是因为清明时节,正值青黄不接,旧时民间无力操办祭品,到春麦收成后才有粮食做清明。另一种传说是:当年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某村中的男子都随戚家军抗倭去了,到清明节时,有人提出要回家过节,为防止过节时倭寇来犯,不放松防务,戚继光就想到了轮流放假的形式,就让军士们轮流回家去和家人共同上坟。这样一来,两相不误,从此清明长长节这个习俗就相沿下来。

清明前后,正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的大好时光。人们竞相奔往芳草天涯,作郊野春游,亦叫“踏青”。与此同时,孩童常作放风筝(临海人叫“纸鹞”)。旧时临海还有戴柳圈的风俗。民谚称:“清明勿戴柳,后世无娘舅;清明勿戴花,来世呒娘家。”又说:“戴个麦,活一百,戴个花,活百八,戴花戴柳活八百”。 康熙《台州府志》载:“(清明)家家插柳于门,或籫之。”元赵友兰《清明述怀》诗曰:“东风吹春桐始花,青青柳枝插檐斜。内园小儿得新火,紫烟已遍金张家。双鸾吹笙调莺舌,起踏秋千弄斜月。夜深步转玉兰东,笑倚香蕉一株雪。”可见,至晚在宋末,临海便有清明插柳、踏青、荡秋千的习俗。

临海清明还有吃海蛳的习俗。据说,清明日吃了海蛳能使人眼睛明亮。海蛳,

肉食性贝类动物,我市沿海有产,清明期间正是这种小海鲜上市之时,民间认为清明日所吃的应该是香蛳,即“相思”之谐音,不用说,是思念亲人之意。不管怎么样,清明节蕴含的是未亡人对自己见过的以及未曾见面的隔世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那是无可厚非的。

四月八日牛生日

在我们台州,有个与众不同的节日,那就是农历四月初八,民间俗称“四月八日牛生日”。据《台州府志》载:“四月八日,浮屠於是日浴佛。人家取南天烛叶染饭作青色以相馈,谓之‘送乌饭’。”《台州外书》直接点出:“(四月八日)俗呼为‘牛生日’ 。”这一天,“农夫禁犁锄粪田。”给耕牛好好休息一天。以上两书均没有记载为何把这一天定为“牛生日”,民间传说却是非常的凄婉苍凉。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民间百姓无意中得罪了玉皇大帝,玉帝大为恼怒,发誓要惩罚不识好歹的凡人,他命天牛星取来百草籽洒在人间,顿时,人间成了草的世界,庄稼颗粒无收,田野杂草丛生,百姓苦不堪言。天牛星听说后感到非常内疚,就来到民间大口大口地吞吃青草,同时,他又帮人们翻地,老百姓很是感激。不料,玉帝知道了此事,不但不奖赏天牛星,还让它下凡永远留在人间,吃青草,业耕耘。这一天,刚好是四月初八,老百姓们知道了这件事后,大为感动,自觉地将下凡的“天牛”敬为上宾,并用乌饭麻糍“招待”,同时用黄酒、鸡蛋喂牛。以后,人们就把天牛星下凡这一天定为牛的生日,在这一天里,牛受到了至高无上的待遇。

其实,把四月八日定为“牛生日”,是出于农家耕作的需要。在农耕时代的台州,耕牛是农家的得力助手,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古时民谣“打人难打头,做贼难偷牛”,“百姓一头牛,性命在里头”的说法,可见农民对耕牛的依赖和珍视程度。在旧时农村,在农耕的繁忙季节,哪怕是卖了衣裳被絮,也会想方设法买一头耕牛。一个家庭如果有一头牛,那相当于有几个劳动力,故牛一直是旧时社会农家所重视的牲口。而农历四月初八,时在春夏之交,春耕在即,作为农家帮手的耕牛开始到了大显身手之时。此前,先给牛补补身子,免得到时力气不足,劳累脱力,耕作半途而废。故老百姓把四月初八作为牛的调养之日。

临海风俗,四月初八这一天,要吃乌饭麻糍,是用糯米加山乌饭树的嫩叶汁做成。山乌饭树,是一种矮小灌木,秋时结黑色细如蚕豆的果子,可食。春季正值山乌饭树长叶期间,人们采其嫩枝叶,洗净,煮汁,用汁水浸泡糯米一夜。炊成饭,捣成团,放在铺上蒸布的蒸笼里蒸,蒸熟后倒入搓粉桶里,搓捏成团,倒在撒上松花粉的桌上,用擀面杖擀成半厘米左右厚,再将其切成约15厘米宽的长溜,在中间放上豆沙,然后包裹成卷,切成一段一段即可食用。

颇有特色的是,乌饭麻糍不仅人们自己食用,还给耕牛吃,据说耕牛吃过之后,可不受蚊虫叮咬,还可长力气,这一习俗,现临海农村一些地方还有。

七月半习俗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道教、佛教同时举行的节日。其中道家称“中元节”,与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十月十五的“下元节”相应,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中元节内容是普渡孤魂野鬼;佛家则为“盂兰盆节”,“盂兰”, 梵语,音译,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目连救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天;在民间,俗称为“七月半”。

不管是道、佛,其节日内涵都跟“鬼”有关,民间也是典型的“鬼节”。民间传说,阳间一年,阴间则为一日,与之三餐相对的分别为清明、七月半和除夕。有时还有“点心”,则为冬至。此节的习俗明显打着佛、道两教的烙印。民间认为,七月初一鬼门开,十五鬼门关。此月,鬼经过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来活动,由于鬼刚刚经历一夏的墓居煎熬,饥肠辘辘,所以给饿鬼施食就成为要紧之事。台州民俗有河中放水灯,用竹篾和纸精心制作法船,里边亭台楼阁俱全,还装进金刚罗汉等纸像并贴上“慈航普渡”等联,入夜后,拿到河边或海边,点上油烛,放入水中,焚上冥纸,让它随水飘流。清临海人黄和銮曾有一首《竹枝词》描写的就是这个场景:“中元时节兴无穷,锣鼓咚咚天后宫。放出水灯千万盏,游人争看满江红。”其次还有放路灯,以多人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插在一片番薯或芋头上),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也可以是其它供品),每隔百来步还要放上供品,供品可多可少,有时会全村全乡集资所得,同时,主摆人(点香、蜡烛者)口中念念有词,大意是叫没有下辈的孤魂野鬼,放开肚皮饱餐一顿,不要再祸害阳间中人了。要是说“放水灯”的是超渡溺水的孤魂的话,那“放路灯”就是超渡陆上的野鬼了。

现在,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已不多见,但“七月半祭祖”(民间叫“请老太公”)一直绵延至今。

七月半习俗是民间仅次于除夕的节日,它与清明节同是“祭祖”之日,但比清明节更为隆重,但为什么现在反而在人们眼中显得并不重要了呢?笔者认为,因历史上的许多节日包括今天的节日,大多有官方参与,而七月半一直是民间自发的节日,与“中元”和“盂兰盆会”有一定区别的,文献的记载更为罕见。七月半的民俗核心是“祭祖”,此节家家户户烧九碗,以祭亡祖,供品也就是民间的“九大碗”,应该指出的是,这是我国古代最为隆重的待客之道,以此礼来祭祖,可见级别之高。把“九大碗”摆放在堂前的八仙桌上,每碗菜上须置一双筷子,一端搁在碗上,另一端置桌上,同时要放一些酒之类。然后点上三支清香、两支蜡烛,在天井空旷处祭拜,说今天做七月半,请老太公吃午饭。更为重要的一定要说明请老太公带朋友过来吃。我想这里的“朋友”,包括上面提到的孤魂野鬼,这是与点路头习俗是一脉相承的,而清明和除夕则不说。接着把香蜡烛插在八仙桌的香台上。祭祀时间一般十来分钟,最后烧九龙会,放三响鞭炮宣告结束。

重阳习俗

重阳时节,秋高气爽,菊黄枫红,留下了许多美好的风俗,在我们台州,同样有登高的习俗。重阳节一到,临海人头上插着鲜花,兴致勃勃地携酒上巾山,可见一斑。同时,我们的先人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诗文。临海先人有《竹枝词》:“重九登高秋气爽,满山红叶黄花香。登山喜看枫林晚,北雁南飞返故乡。”生动地描写了登高时的所见;明代台州知府顾璘在重阳节登巾子山,有诗写道“隐儿朝朝爱翠微,佳辰来醉菊花卮”;明代状元、临海人秦鸣雷久居南京,回故乡省亲时,在重阳节与好友一起冒雨登上巾子山,回来后写了一首长诗《九日冒雨登巾子山》,诗中就写到旧时台州人过重阳的种种风俗,其中“乌帽休嫌双鬓短,茱萸应插满头归”句,写到临海人重阳插茱萸的习俗还有插菊花,秦诗写道“是日恰逢山雨冷,何人满插菊花归”、“远看红叶至尊上,满插黄花当伞归”。可见,台州重阳登高习俗颇为士子看重。

篇二:台州的风俗民情(节时)

风俗民情(节时)

元宵节 与其它地方不同,在正月十四。以张灯、观灯、舞龙、舞狮为主。晚餐要吃糟羹。

清明 带菁团、几样菜到祖坟前致祭。

立夏 春收夏种之交。有吃蛋、吃青梅、吃桂园、吃麦饼筒、称体重之俗。这天,要喝酒,又称“醉夏“。

端午 旧时端午节家家门前贴五毒图,悬艾叶、菖蒲剑、饮菖蒲酒,室内喷洒雄黄酒,小儿脸涂雄黄。食粽之俗。 中秋以八月十六为节。

除夕 腊月的最后一天晚上俗称除夕。在此之前二十四日为“夕“打扫卫生,祭灶送灶神,年内祭天地,称“谢年”。

礼仪习俗

一、婚姻

旧式多父母包办。婚姻程序,有说亲、踏亲、定亲纳聘、迎娶、回门等,与各地相类。结婚仪式也大体相同,称“拜堂”。温岭县渔区旧俗:花轿迎娶至夫家时,轿前置火盆,撮盐入火,噼啪作响,新娘跨盆而过,以为可祛除邪气。民国后期,城镇有行“文明婚礼”者,家长主婚,缙绅证婚,以鞠躬代跪拜。年代,开始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自主,多旁介绍或自行相识,双方自由恋爱,父母同意,至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书,并作健康检查。婚礼崇简,新娘由女伴相陪步行至男家,散发糖果香烟,略设家宴。60-70年代,大多由男方以自行车队迎接,宴席酬宾,分赠袋装喜糖红蛋,无其他礼仪。80年代后,奢风

有所抬头,彩礼高价,置办铺张,轿车迎亲,婚宴靡费,时有所见。纳聘订婚仍在通行,不过已渐趋淡化。集体婚礼,政府提倡,然次数有限,并未普及。公职人员有旅游结婚者,但为数不多。旧日婚姻陋习,换亲、冲喜等今已罕见,童养媳、纳妾、典妻(俗称“典水面”)已废绝。

二、生育

无殊俗。产后一月内称“月里”。娘家送产妇营养食品和婴儿衣物,称“望月里”。产妇在月里多吃红糖、姜汁,以为保健。旧时居家分娩,今城乡大多改入医院。

三、寿诞

每逢生日,无论男女老幼,吃“长寿面”,称“做生日”。小孩有吃糖水氽蛋者。六旬以上大寿,旧时礼仪隆重,今已渐简,由儿女设家宴,送礼品以庆。80年代,城镇渐兴送生日蛋糕。

四、丧葬

称“白事”。送终、移铺、入殓、吊丧、出殡、安葬、做七(回煞)、小祥、大祥等,大体与各地相类。死于外地者,尸体不得入村,须在村外搭棚以停,称为“丧厂”。死后即葬者称“热葬”,先暂厝而后葬者称“冷葬”。渔民海上失事,尸不能还,僧道至海滩招魂,称“招潮魂”。扎草人火化入瓮埋葬者,称“草灰葬”。近年旧俗如“做七”等稍有复用,营坟偏于靡费,政府提倡俭办,推行公墓建设,已渐为城镇居民所接受。

五、其他

旧时竖屋,奠基、起土要择日子,祭土神,或请道士念咒。垫磉、拼木、上梁时要礼待土木工匠。上梁时,梁间挂红布,巾红联,放鞭炮,抛掷五色果、小馒头、小木榔头,众人哄捡,以示彩发。迁居时,亲朋送菜肴酒食,称“望进住”。此类旧习大多已淡化,上梁挂红布、放鞭炮、礼待工匠等尚在通行。

洞房经

流传于温(岭)黄(岩)平原的一种独特的婚礼习俗,即在婚礼中由傧相、宾客、洞房客等人传唱和对唱的歌曲,通称“洞房经”。包括3部分:“念傧相”、“贺新房”和“送洞房”。念傧相意即由傧相(司仪)念唱仪式歌,在婚宴前举行。仪式在大堂中进行,堂前设有龙王位一个。傧相身前摆八仙桌一张,上点3支香,1对红烛。另有1对酒壶、2对酒盅,供新人饮“交杯酒”。仪式开始,鞭炮、锣鼓、齐鸣。傧相先唱“请新娘”、“请新郎”歌,新郎新朗朗东西对立。然后行拜天地龙王、祖宗双亲 、饮交杯酒等仪式。

每次拜谢都由傧相念唱一段相应的仪式歌,新郎新娘则双双出场叩头或点头。最后以送新人入洞房为念傧相的结束。“贺新房”在婚宴完毕后朝廷,凡来庆贺婚礼的人都可参加,或独唱或对唱,内容均为喜庆祝福之词。善唱者,从进新房门开唱,到新娘的漂亮、能干、贤惠,以及新房内全套嫁妆全部唱遍,新娘则需用红蛋等礼品赠送“贺新房者”。“送洞房”是“贺新房”之后由洞房客在送洞仪式中所唱。传唱者为新郎选定的洞房客,其中与新郎关系亲密的洞房客也称“弟兄客”。人数为6到10人,然必须双数,而且都要男性,婚否不限。

洞房客在大堂中列队进入新房,主唱者在队前唱仪式歌,后为两位手提龙灯的伴郎,随后为手捧托盘的洞房客,盘中放置宫灯和宫花,最后为新郎及其他洞房客,新娘事先被“关”在新房中。整个“送洞房”过程主要仪式有:“开锁、开门”入洞房、“讨茶酒、碗盏”吃贺酒“摆13花”(花生、桔子等果品)祈子求福、“抱龙灯大团圆”祝新人合家团圆,最后唱“出洞房歌”结束。这些仪式都需洞房客唱歌或对歌来进行。宾客、厨工们往往以歌相拒,或编唱谜语歌向洞房客发难,台洞房客唱歌“讨茶”、“讨凳子”,厨下倌则以歌拒送,双方对歌多达20多次,由此造成热烈的气氛。此俗到今仍在温黄平原乡村中流行。 岁时习俗

春节 初一早起,放开门炮仗,称“开春”。设香案供祖宗、天地。邻里亲友见面互道恭喜。忌汲水,忌洒扫,忌动刀剪。不催债,不吵骂,不劳作。走亲串戚,送年礼,吃年酒,统称“拜岁”,以初八为限。有丧事人家,以初二为“白日子”,设座开吊,称“接纸”。舞龙、滚狮等民间娱乐队伍穿村过庄,表演相娱;洒尺、莲花落、排街、化龙船、送元宝、送麒麟、狗捣米、花鼓等江湖游艺挨户登门,直至元农。初三接土地爷。初四接灶神。初五恢复正常,商店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定春节放假三天,常组织各种大型型文娱活动。节前各机关单位、厂矿企业由领导干部登门慰问烈军属、伤病人员、离退休人员。在外地工作干部职工回乡探亲过节。

元宵 称“正月半夜”。以十四夜为重。沿街张灯。龙灯、舞狮等出巡。男女上街观灯。每室地上点红烛,称“间间亮”。送灯至祖坟,称“送坟灯”。家家吃糟羹。相传唐初台州刺史尉迟缭筑城防盗,正月十四开工,时值天寒,军中又不许饮酒,百姓以带糟新酒当水,调入佐料,和粉成羹劳军御寒,相沿成俗。

回答人的补充2009-06-06 10:21

实为古代荆楚地区于初八人日以七种菜为羹之余绪。

清明 作青团为寒食品。上坟扫墓。过节活动可延至春花收割或端午节前,有“清明长长节,做到割麦歇”、“清明长长节,做到端午歇”之说。又以清明日食海蛳可明目,称“亮眼蛳”。50年代后,清明日扫烈士墓渐成新俗,私家上坟仍在通行。

立夏 时在春夏收种之交,民间讲究进补以增强体质,防罹“疰夏”。食蛋,以为可健脚骨。食青梅,以为可防腰酸。食桂圆,以为可明目。称体重,以便及时发现体质变化。食“麦饼筒”。俗称“醉夏无麦饼,白碌做世人”。旧时贫家轧青大麦磨“麦虫”以代,故又有“富的醉夏筒,穷的磨麦虫”之说。即使不会喝酒的人也要喝点酒,或吃甜酒酿,称“醉夏”。

端午 食粽。亲友互赠粽子等礼品。门首贴五毒图,悬艾叶及菖蒲剑,饮菖蒲酒,室内喷洒雄黄酒,又以五彩丝线制香灯袋悬挂帐前、衣襟,远邪辟毒。小儿手足或颈项系五色丝线,以为祛祟保寿,又胖又壮,称系“端午壮”。以鱼腥草、大小蓟、马鞭草、艾、香附草等煎水为儿童午后沐浴,吃青皮鸭蛋,以为可除秽解毒,避暑湿。无龙舟竞渡。

六月六 晒衣曝书,以防虫蛀,谚称“六月六,晒红绿”。食漾糕,以为可“打毒”。驱家畜入河,除垢灭蚤,有“六月六,狗洗浴”之谚。

七月七 即乞巧节。旧时妇女夜间乞巧,以七根丝线望月穿针,先成者最巧。以七色鲜花散置盆中承接夜露,称“接牛女泪”,次晨用以拭目,以为可使眼秀目明。采篱槿叶渍水洗发濯梳具,以为可使头发乌黑有光,不存垢腻。温岭县石塘渔区以是日为小人节,家长为未满16岁孩子扎制彩色纸亭,中餐设宴请客,席后焚化纸亭。

七月半 即中元节,俗称“鬼节”。置羹饭祭祖。放水灯或放路灯以济孤魂。 中秋节 以八月十六为节。家宴庆节。合家赏月,分食月饼。旧俗有行祭月仪式者,以月亮为太阳,故由妇女操办,俗称“男不祭月”。习惯食鸭煨芋头。女婿携月饼、家鸭至岳家拜节,故有“带带小囡,八月十六好吃鸭”之谣。多中秋节定亲送聘,取团圆之意。今祭月已除,余仍通行。

篇三:台州饮食风俗

台州饮食风俗

台州地属亚热带,又背山面海,受海洋调节及西北高大山体对冬季寒风的阻滞影响,夏 少酷暑,冬少严寒,雨水充沛,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这一些自然环境因素,对当地的 生活习俗影响明显。

一、饮食

主食以稻米为主,薯类、麦类、玉米、豆类为辅。一日三餐,干稀往往因地因时而异。 黄岩、温岭习惯三餐干饭,只在夏天晚餐时有喝稀饭者。玉环、仙居习惯早晚稀、中餐干。 天台习惯早餐稀、中晚餐干。临海习惯早餐吃泡饭;其西北部山区,夏季中晚餐常以薄粥汤 就干麦食为主食。立夏至中秋,农事繁重,力作时上下午各加一餐“点心”,或称“接力” 。

菜肴叫“下饭”或“菜蔬”,沿海多海产品,山区多山货,平原兼而有之。喜食蔬菜与海鲜 的干制、腌制品,咸菜、咸鱼、咸肉旧时为居家必备常菜,今咸菜仍十分普遍。臭苋菜梗汁 炖豆腐为特味佐菜。菜味讲究鲜美,不喜强辣。宴请时,旧俗有“六碗”、“八碗”等规格 ,不足其数不成席。近年宴席冷热菜肴多至数十盆,以散席后剩肴为荣,流于靡费。

风味食品以米粉、麦粉制作者为主。临海久为台州府治所在,而且当地所产五谷种类较 多,其风味小吃较其他县市更为丰富多样。

水浸糕 旧历年底,家家以粳米粉蒸熟捣揉制作条状年糕,浸水加明矾贮藏。以多为荣 ,往往来年二三月尚有贮藏。以糯米蒸熟捣制成块状或厚片状者,称“麻糍”,也有浸水久 藏 的。近年大多改家庭手工制作为作坊机械加工,城镇居民大多改为随时购食,不再水浸久贮 。

米面 大米粉蒸熟后,捣块压挤成丝,晒干后可久藏,又称“面干”。因制作时需用特制 工具,故均由作坊加工出售。

豆面 以番薯为淀粉,少量烧熟为强粉,和入淀粉,搓揉成熟后以麻孔漏碗挤压成形入沸汤 烧熟,经凉水冷却,阴干再晒干,青绿有光泽,滑润可口,和佐料汤煮,称“豆面 羹”。又可作小吃,称“豆面碎”。天寒时加辣热食最佳。原为绿豆粉所制,改用薯粉后, 其名称照旧。秋收后,山区农家户户制作,自食并出售。

猪肉麦饼 以肉糜为馅,入锅以少许油煎,也有不和油者,香软可口。熟后夹灌鸡蛋者更佳 。以临海、天台、仙居三县市所制最为出名。

扁食 近似多肉馄饨,又如饺子而皮薄。作料先炒,可煎可蒸,也可汤煮。近数十年来 ,北方风味食品饺子传入台州,与扁食并为城乡居民所喜食。

光饼 扁圆形小麦饼,加糖少量,炉烘胖发,半脆半软,可口而易于保存。中有小孔可 以串绳,便于携带,俗称“肚脐饼”。传为明代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时军士所带干粮,故又称 “ 光饼”。本为传统的大众化糕点类食品,店铺设炉当街烘制。近年新潮糕点众多,光饼基本 上已无人制作。

鱼面 以净鱼肉蘸淀粉捶制,贴锅以文火烙熟,切丝成面。可鲜食,可干贮;可作菜肴 ,也可作小吃。不切丝成面而裹以作料者,则称“鱼饺”或“鱼面馄饨”。为沿海居民特有 风味食品,以玉环最兴。

豆腐圆 将豆腐以刀压捻,分成小圆,沾淀粉,汤煮并加作料,为临海特色小吃,鲜美 滑软。豆腐和肉末和匀,揉成小球状,以小许油煎熟,即为肉圆。食时再加佐料加工,与红 烧狮子头相类。

蛋清羊尾 豆沙成圆,沾淀粉,外挂蛋清泡沫,油炸而成,外撒白糖,色泽金黄,外脆 里嫩,甜香可口,为临海特有甜食,筵席常备。近年也有当街设摊现炸现卖者。

五味粥 天台县城乡的春节初一早餐以五味粥为必备食品。取红枣、番薯、毛芋、赤豆 、豆腐等五样素品加米熬粥进食,以祈五福,系自寺院十二月初八煮粥供佛分斋演变而来。 此餐五味粥,要由男主人熬制,可能意在洁净。临海大石正月初一食豆腐粥,由男主人制作 ,或鼓励少年起早制作,云全年都能起得早,勤奋有成。

糟羹 先将多种菜蔬佐料烧熟,以米粉浆或薯粉浆徐徐加入,以米粉浆制作 者最为正宗,为元宵节食品。《黄岩县志》说:“相传自唐筑城时,天寒以是犒军,遂成故 事。”据说当时犒军的羹是以带糟的新酒当水制作,故称“糟羹”。后世的“糟羹”已不用 带糟的新酒制作,惟有“甜酒酿”与此类似。平时以薯粉制作的羹,称“山粉糊”。十四夜 有吃遍七家,人变聪明之说。意在鼓励品尝各户手艺。

青团 清明前后,采野菜煮熟捣浆,和糯米粉作团,中裹馅料,底垫楮树叶 或新竹箬,笼蒸而成,别有清香,且能助消化,旧为寒食节食品。甜的为青饼。

乌饭麻糍 春夏之交,采乌饭嫩叶(俗称乌饭脑)捣汁,和糯米蒸捣而成,外沾松花, 色香味俱佳。通常呈条片状,中裹豆沙成卷者特佳。

漾糕 以米浆粉或小麦浆粉发酵蒸制。形大如笼,吃时随意分切,松软可口。为夏令甜 食。城镇街头随处有售,农家则偶尔自制。

灰青糕 以芝麻秆或清白稻草烧灰漉汁,浸入早米,经宿磨浆,舀上蒸笼,每炊熟一层 ,再泼炊一层,至八九层。厚寸许,色浅绿,用竹片划食,加红糖

汁、薄荷水等,软滑微香 ,为夏令凉食。早稻登场后,有农家妇女以米筛盛灰青糕沿街叫卖。

重阳糕 又称糯米糖糕。在糯米粉中层层嵌入红糖,外层四周嵌板栗,笼蒸而成。城镇 小贩在重阳节前后制作,上插小彩旗沿街叫卖。城乡居民又有在酵米粉中嵌入糖浆,蒸熟后 划成方块,也称“重阳糕”。农村也有以灰青糕作重阳节食品的。所有重阳食品,均以糕名 ,取“糕”与“高”的谐音以祝步步登高。

糯米圆 以糯米粉作圆,中裹肉馅或甜料,可煮可蒸。形小者称“汤圆”,小如指甲者称 “汤圆子”。实心不裹馅料者,煮熟后置豆黄粉(以黄豆炒熟磨粉,拌以红糖及少量芝麻) 中 滚沾而成者,称“擂圆”,软糯香甜,为冬至节日食品,故又称“冬至圆”。实心糯米圆与 麦面加作料合炒者称“炒圆”。糕软 以热水洒泼糯水粉成松软状态,铺入蒸笼,与红糖层层相间,再以菜刀划切,然 后蒸炊。松软香甜,别有风味。临海一带有作为中秋食品者。麦饼筒 天台称“饺饼筒”,临海称“麦油子”,三门称“麦焦”。以麦粉糊摊成薄饼皮, 中 裹多种荤素菜肴,卷成筒形,现卷现食,也可油煎。为台州各地特有节日食品。除夕时,临 海、天台、仙居、三门等地家家大量卷制,以备春节食用。黄岩、温岭也有以糯米粉制饼皮 者。此类节日食品,近数十年来渐成日常食品。

其余如粽子、馄饨等,与各地类同。粽子本为端午节食品,家家户户自行裹制,现城镇 商店长年出售。馄饨则为街头日常小吃,旧时有挑担串街走巷叫卖,现下锅汤煮现售,今为 小吃店常备食品,并可购馄饨皮自制。

糕点以冻米糖、花生糖、芝麻糖最有节日特色,旧时每年春节,家家制作,喜气洋溢。 临海、天台、仙居的“羊脚蹄”,以麦粉加糖揉制成形入炉烘烤,形似羊蹄。又有加馅起酥 制成马蹄形者,称“马蹄酥”。此两类糕点,最为平民化,别有风味。

酒类以黄酒为主,以陈为上,故又称“老酒”。白酒,俗称“烧酒”、“糟烧”。以地方特 色 水果杨梅浸烧酒,称“杨梅烧酒”,简称“杨梅烧”,消暑解乏,酸甜利口,城乡盛行。 旧时农户在秋收后有自酿黄酒的习惯,现大多已为商品替代。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