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范例 > 列表页

文学批评范例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3  分类: 范例 手机版

篇一:文学评论范例

文 学 评 论 写 作

一、文学评论的几个要求

1.要注意评论的科学性。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

2.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

4.要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

二、写作角度与内容: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4.谈谈作品的构思技巧。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2)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3)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4)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5)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6)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5.鉴赏作品的语言。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三、写作方法与过程:

1.读懂作品。写作之前,要仔细阅读全文,精读作品,找出作品中画龙点睛的句子,认真揣摩、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明确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力争有较深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阅读作品时可回忆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知识,以助探知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目的,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

阅读作品一般采取“①总体—②部分—③总体”的步骤。①“总体”,就是从头至尾通读作品,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②“部分”,就是对重要部分仔细地阅读,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通过分析研究,加深印象,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的特色,初步形成观点。③“总体”,就是再次浏览全文,获得对作品完整的认识,最后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出自己准确的判断。

2.选准角度。阅读了作品,把握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特色之后,那么,考生到底从哪个角度、选择哪个题目来写呢?这就牵涉到一个写作角度的选择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写好文学短评,在高考语文中获得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然后再根据考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经验来定。也就是说,要选择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所心得的、把握得最准确的、能够评好的角度来写。尤其是初学文学短评写作的同学,一定要扬长避短,要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

3.安排好结构。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它也是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因此,写作时一定要注意文学短评结构的完整,短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①总—②分—③总”、“总—分”、“分—总”的结构模式。①“总”,就是开头用简短精练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这篇文学短评总的内容概述出来。②“分”,就是对照作品作深入的分析思考,有的放矢地列出鉴赏评析的要点;然后采用叙评结合、评析结合的手法,对原作品作深入的、有条理的分析。③“总”,就是结尾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文学评论写作》范本分析

卡夫卡《御旨》

据说,皇上临驾崩前曾在御床上向你传下一条御旨。而你不过是皇上的光辉在极其遥远的地方投下的一丝飘忽的影子,但皇上却恰恰只对你一个人——可怜的属臣传下了这条御旨。皇上命传旨人跪在榻前,贴着他的耳,悄声传下了御旨。由于皇上对这条御旨很重视,因而讲完以后,还让传旨者在他的耳边复述了一遍,并点点头表示领旨人没有弄错。临终前,群臣聚集,四周的护墙都拆除了,在高高的摇晃的拱形门前的台阶上,帝国的巨头们排成圆圈,当着群臣面,皇上遣出了这位传旨者。传旨者得令后随即就上路了。他十分强壮,精力充沛。他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分开拥挤的人群,辟出一条道来。遇到阻拦,他就指一指胸脯上的太阳标记;他畅通无阻,一直前往,没有别人像他这样顺当。但人群聚集得太多了,他们的房屋简直望不到尽头。如果传旨人能来到空旷的田野的话,他马上就会像飞一样地行走起来,这样不一会儿,你大概就会听到传旨人的拳头打你房门时发出的巨响。但代替这情景的却是,他的努力完全无用;他得不断地一再地穿过内宫里的屋子;可是他一直没有成功;即使他穿过了这些内宫,也没有什么用;他还得费力下那些台阶;可是下台阶后,也是徒劳;他还得走过那些院子,但是,在走完第二个深宫四周的院落后,前面却又是台阶和院落;在它们后面又是一座宫殿,如此排列下去有好几千;假使他最终冲出最后一道宫门的话——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于是,在他面前出现了一座都邑,它是世界的中心,那里堆积着很高的渣滓。这里还从来没有人能走得过去,更不用说一位带着死者的使命的人了——当夜色来临时,你却坐在窗前,梦想着得到这道御旨。(刘小枫译)

思路与提纲

(一)内容复述:必要性。

(二)主题意蕴:1.点明隐喻:哪些方面。2.揭示隐喻:人物;场景。

(三)艺术特色:象征手法。

(四)特别指出:意义的多元化。

一切归于绝望

——读卡夫卡《御旨》

《御旨》这篇情节并不复杂的短篇小说,却是一则蕴意不甚清晰的现代寓言。寥寥数百字,读来似乎得到的只是一些似懂非懂的领悟。

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皇帝?(主要人物之一)临终前想通过一个传旨人将御旨传给?你?(主要人物之二),?你?作为小说中自始至终贯穿的线索,?是皇上的光辉在极其遥远的地方投下的一丝飘忽的影子?,然而?你?却受到皇上的重视,恰恰是唯一将得到御旨的人。如果?传旨人?(主要人物之三)顺利到达目的地,?你?将成功地得到御旨,而?你?的希望最终落空——由于人群的阻挡,尤其是迷宫般的宫殿结构,?传旨人?的使命最终没有完成,?当夜色来临时,你却坐在窗前,梦想着得到这道御旨。?

作品一开始就使用了?据说?这个词,这是一个假定,一个道听途说的传言,卡夫卡其实就是用这样的假设确立了这篇作品的现代寓言特征。像《变形记》一样,卡夫卡的作品充满着变形、荒诞与象征意味,这篇令人费解的《御旨》也不例外。在我看来,《御旨》整部作品都充满着象征意味,而揭开其中的隐喻意义的,是三个主要人物(皇帝、?你?、?传旨人?),一个串联起人物的线索(御旨),以及那阻挠了传旨人的迷宫(宫殿的结构)。

首先,御旨-希望。皇上的御旨是?你?日思夜想的东西,象征着一种梦想,一种希望;而结果却是希望落空,传旨人最终未能走出迷宫般的宫殿,这又象征着希望的破灭。

其次,迷宫-现代社会。作者用8个句子不厌其烦地描写了传旨人面临的困境,他走不出这个迷宫,迷宫象征着现代社会体制化的樊笼,也许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猜疑与隔膜,也许还包括人自身为自己设下的牢笼;而结果是传旨人未能找到出口,这又象征着人类面对自己设臵的困境,永远也走不出去。

第三,你-现代人或人类。?你?是小说中最模糊的一个人物,更具象征意味,隐喻着现代人或整个人类;而结果则是像?等待戈多?那样没有等到希望的到来,这又是一个象征,表现了卡夫卡的幻灭感与绝望感。

感受着这样的象征意味,我们不难理解另外两个人物身上的隐喻色彩。皇帝是给?你?希望的人,现在却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这其实象征着人类希望的渺茫。传旨人代表着人类的努力,但最终也未能完成使命,这岂不征兆着人类的一切努力都不过是一种徒劳?

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承继了卡夫卡一贯的象征手法,大到整部作品的构思,小到人物的塑造、迷宫的描写,都表现出十足的象征意味。作者用一个?据说?,就奠定了整部作品的现代寓言的基调,可谓言简义丰;而在这部原本就篇幅不长的作品中,不惜笔墨连用8个句子描写层层叠叠、曲曲绕绕的迷宫,又可谓渲染尽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卡夫卡本人来说, 这篇小说中的皇帝、御旨、传旨人、?你?等等,究竟在暗示什么,在我看来也许并不那么重要。我认为最好

不要把它们的象征内涵理解成一种确定的、单一的意义,这样做无疑会大大消弱作品多重意义解读的可能。正如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理论一样,文本一经被创造,其内容与形式的自洽已构成一个独立的自足体,文本就在这里,作为一个读者是有权利做出自己的解读的。也许,笔者的这番解读并非卡夫卡的原意,但这又有何妨呢?象征本就充满着难以解索的隐喻意义。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思路与提纲

(一)主题意蕴:逐联分析(另一种复述)。

(二)艺术特色:诗画;意境;手法。

(三)特别指出:文学史:山水诗的成熟。

山水的画卷与人生的感怀

——王维《山居秋暝》细读

这是一首山水诗歌的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属于全景式的描写,交代了时间(晚)、时令(秋)和地点(山),似一幅水墨山水的画卷,营造出清新淡远、恬静舒畅的世外桃源景象。其中,?空?字不仅是对山的实写,也在一定意义上渲染了山的空灵之美,为全诗表现诗人的空旷寂静的心境做好了铺垫。而?新?字用得尤其出色,点出了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的山间气象,同样为诗人表现自己返璞归真的纯净理想进行了铺垫。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由首联的全景转入山中的近景,同样是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诗人通过描写如此清幽明净的自然之美,表现了自己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由山间自然景色转入人世之景。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的人们。这幅图画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向往纯朴本真的生活愿望。正因为此,作者在尾联自然而然地转入了感情的直接抒发: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虽然春天已去,芳华不再,但

篇二:优秀文学评论范文

当代文坛2009.01

迷失的蝴蝶

———叶弥中篇小说《小女人》探析

张立 孙宏波

《小女人》是我阅读过多遍每每掩卷叹息的一部中篇小说。

首先我喜欢“小女人”这个称谓。寻常我们所理解的小女人也许仅仅是那些拥有小资情调的女人,喜欢在网上化名梦呀蝶呀云呀媚呀的女人,她们外表楚楚动人,女人味十足,她们有着浪漫缠绵的梦境,张扬个性,跟踪时尚,把玩物质。与寻常意义的小女人形象截然不同的是,主人公凤毛只是一个小人物,一个在人海里一闪而过,不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的女工。她离婚不到半年又遇到下岗的事,她感到无法在生活中寻找乐趣。这些乐趣其实很简单“到银行里去存一点钱:下馆子或自己做一顿清淡可口的晚餐;到商场去给自己或女儿菲菲买一件衣服;和自己的男人睡觉”。窘迫的现实面前,这个刚刚过了30岁的小女人东奔西突。到超市找工作失利,自行车被盗,前夫很快又有了新欢,她的内心充满了焦虑。此时此刻,凤毛最需要一个男人宽厚的肩膀去依靠。

在叶弥沉静而简洁的叙事中,凤毛迫不及待地去寻找她生命中的“稻草”。“这就是女人,捞着一根稻草也当成是凤冠霞帔”的一句话,犹如柔弱女性内心的独白,言说着女性主体自我迷失的无限哀痛。谁将是凤毛脆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那根“稻草”呢?经邻居柴丽娟(二奶身份)的撮合,凤毛和那个五十岁的、姓胡、秃头、离异无子、住三室一厅的中学教师谈起了朋友。但胡老师没有任何感情的铺垫便直奔主题,这有悖于凤毛所执意追求的感情平等。派出

所副所长董长根是凤毛幻想中亲近的男人,他帅气,乐于助人,让凤毛真正地心动。然而董长根只是愿用语言挑逗凤毛,无伤大雅调调情而已,他知道,“生活很糟糕的女人一旦出现在他的生活里,将带给他无穷无尽的负担。”可怜的凤毛遭到矮个男人一米六的抢劫和侵犯时,她喊不出这两个男人的名字,因为“他们不能给她增加力量”。

有评论者认为,《小女人》这部小说似乎有一种力量,一种举重若轻的力量。①我想,这种力量体现在小说从伦理叙事角度对普通女性的生命内涵进行开掘。平凡的小女人凤毛生活在琐屑里,她坐车、买菜、看病都算计着花每一块钱,开店、住房都面临着无数困难。凤毛的生活纳入了平民百姓的生活范式,散播着社会底层角角落落的声音和气息以及个体具有的非凡忍耐力。叶弥凭借对普遍的人生价值探讨的勇气,依托女性自我的悟性,将女性经验深入到被忽略的民间角落,在美学意义上重建底层人物的生活。她注目的“小女人”更具有平凡和普通的意味。从那些家常的普通化的“小女人”身上揭示出普通女性的真性情和真命运,其叙事主题便通过普通女性的凡俗人生获取了意义。

叶弥把女性主体拥有自己的选择权作为小说重要的伦理新质。现实状态的“小女人”拒绝一种传统模式,拒绝抽象道德理念的压迫,选择体现尊严的伦理共契。凤毛离婚的状况大致如此“婚是她自己要离的,她在协议离婚书上是这么说的:爱情死亡。她的丈夫叫姜有根,姜有根有些怀疑地问她:‘老夫老妻还谈什么爱情?’她理直气壮地反驳:‘可是我需要’。”夫妻关系只是一种伦理规序,不一定产生幸福,什么是幸福的真实?只有两个人切身感受到的心怡的性情状态。②没有心怡的性情状态何言幸福?女性个体对自身幸福充满了欲望,欲望意志促使她遵从自己的欲望感觉去选择,去生活。值得一提的是,当两性冲突与矛盾出现的时候,在叶弥的小说中没有一味地替女性辩护和袒佑,她并没有将罪责单纯地推给男人。叙述是面对世俗本身的面目,这为我们提供了接近女性真实存在的另一种途径。③

凤毛离婚属于“跷脚看墙外”的那种,从婚姻中逃离实际上是一种对遥远的幻想的追逐,是虚无主义的逃离,没有真正的终极意义,只能令现实暂时搁置。下岗让她对离婚产生了后悔情

绪,可她只能在无助中寻找救赎,在无望中寻找希望。小女人将爱情和婚姻作为情感的最终归宿和生活的牢靠依托,将改善自身困窘境遇的筹码押在男性身上。凤毛“不是个多愁善感的女人,但她不缺乏女人的自恋情绪”,她在寂寞难耐中不由自主地对男性生发出浪漫的幻想和热情的期待。她的要求并不高,只是拥有一个好男人,拥有一笔维持日常开销的存款,而现实又将她的期待夭折。

凤毛的命运,悬置于道德伦理和人格尊严的临界点上,盘旋辗转,正如文中蝴蝶的隐喻。小说在三处地方集中描写蝴蝶意象,共运用了十四个“蝴蝶”字眼。小说开篇即描写了细雨中的一只灰白色蝴蝶,看到了玻璃面的光亮,拼命撞击玻璃寻求归宿的意象。凤毛看到这只蝴蝶联想到了自己的嘴唇———失血的焦虑的嘴唇。嘴唇其实代表原始欲望的流动和内心的躁动不安,失血而焦虑的嘴唇正如凤毛的生活状态,苍白、寂寞难耐、了无生趣。

蝴蝶意象变为现实具象,当凤毛来到秃头教师家,惊惶地打量着这个男人陌生的房子时,凤毛又想起那只走不进屋子的蝴蝶,她以为“蝴蝶现在破门而入了”,走进屋子的“蝴蝶”同样迷惘无助。凤毛在密切接触的两个男人身上找不到温情和依靠。当她意外地遭到了矮个男人的侵犯时,倍感屈辱的凤毛又梦到了蝴蝶的无助,“风在屋外吹着,把浴室里的玻璃吹得变了形,似乎马上它就要破窗而入。一只蝴蝶和一个女人,焦灼的无助的这一刻??”在文学作品中,蝴蝶意象既有被传统认同的蝴蝶本身的原生态意义,即美好的生存形态,又有承载着情感和文化意蕴的意象,隐喻了柔弱的女子,被男性抓住并玩弄的物化的蝴蝶。

迷失的蝴蝶暗示了凤毛晦暗不明的蝴蝶运命。除了蝴蝶,作为女性传统意象的镜子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文本集中在六处地方运用了二十个“镜子”字眼。镜子原本只是忠实的映照现实,但是个体在镜子面前总会不自觉地思考。女性更是借助镜子进行“寻找自我”的本能驱使。凤毛意识到可能会今不如昔时,她站在镜子前,感到了害怕。同时,女性清醒的自我意识通过镜子作为参照系,凤毛在镜子里“发现自己的脆弱越来越不可消除”。

在凤毛身上,凝结着作家叶弥对下层女性生存现实的严重关切与冷静思索,凤毛的不甘平庸与她强烈的主体意识联系在一起。④叶弥既没有大力践行女性主义张扬的叙事策略,也没有过分强调创作主体必须呈现女性意识。她不动声色地在客观化的言说中完成其隽永的文学叙事,对散落在卷帙中的女性尊严和灵魂给予了善意的关照。

《小女人》中的凤毛虽无助却充满自尊。凤毛看到二奶身份的柴丽娟时,“她感到自己不再虚弱,因为相比而言,她的生活中存在着理直气壮的因素”。凤毛在秃头教师面前,她索要平等的让女人感到自尊的爱,“凤毛想起以往曾经有过的接吻:平等互爱的吻,缠绵细致的吻,渗入灵魂深处的感动,让她升腾到一个清灵世界,让她入迷地喜欢爱与被爱”。为了得到事前的一个平等的吻,她没有妥协。胡老师最后也看出了这个小女人身上的独立和坚强,再一次邀请时隐隐表现出他的尊重。另一个男人董长根也认可凤毛是“值得尊敬的人,坚强,勇敢,吃苦耐劳”。由于父性成为了在场的缺席者,母女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凤毛漂泊无依时最为可靠的保障。母亲年青时娴静,不知不觉地变成一个“又犟又爱唠叨的女人”,凤毛认为母亲“一辈子自以为好强,其实也是个小女人”。母亲则叮嘱凤毛“不接受男人的施舍,少享点福罢了”,话语间透露出女性主体自觉的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研读,女性强烈的自尊实际上是女性补偿心理所致。女性作为“他者”的身份积重难返,一方面追寻自我的自尊意识,另一方面重新面临无助的困惑。在以具体的形象与感性的人性作为主体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了女性个体的游移不定,那么女性主体的精神自由是否得到了完整体现呢?小女人对爱情抱着潜意识的内在向往,个体独立的意志又挣脱不了男权的束缚,内心经受着矛盾冲突的煎熬。爱情审视的结局仍然是找不到自我,在左冲右突中逐步丧失了自尊的凤毛便以一种近乎疯狂的举动试图报复与她交往的两个男人,试图找回自己失落的尊严,她在酒后对董长根吐了口唾沫,反馈出女性对自己缺乏信心后的畸变心理。我姑且作如此论断,凤毛的自尊还只是局限在偏激的外在索取,而不是清醒地内在自赋。

叶弥铺展了凡庸生活的碎片,陈列出女性生存境遇中没有播撒进阳光的囚室,还原了女性个体本原的生存状态。与此同时,我也欣喜地发现,叶弥满含着对女性自身尊严的尊重,把理想

主义作为开启囚室的斧钺,作为汇集缕缕阳光的窗子。叶弥在她创作的《猛虎》手记中提及“近年来写作呈现理想主义的倾向,我喜欢这种倾向,愿意把这种倾向作为我写作的主张,或者说理由”。⑤拥有理想主义,才能够传递文学创造、自由、美和真实的创作本质。叶弥不是一个理论家,她是一个擅长用语言构筑精神之塔的叙事者。她打破了很多作家在叙事伦理上呈现的暧昧状态,触发了理想主义的按钮。凤毛始终向着“一切都会有的”这样并不高尚的理想纷争,在现世生存的无助和无奈中积贮着理想的冲动,其理想精神呈现平民化。叶弥在她的小说《钱币的正反两面》中描述了主人公梅丽同样面临凤毛一样的生活境遇,她没有轻易地出让自己的道德底线,她用理想化的生活方式来平衡自己的灵魂,她甚至觉得,“对于女人来说,设想比真实地得到更具有意义”。叶弥在一次访谈中流露了她的理想主义“《小女人》也是一样,尽管她在生活中失去了很多,但她始终努力着。我尊重她展示给我的生活,那不是灰色的,那是充满生机的”。自然,叶弥也在思辨“许多女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她们开始像凤毛一样忠于生活理想,后来就像凤毛的母亲一样沮丧。中国的女人很苦,我总是害怕中国的女人会被苦难的生活毁了。女人若毁了,男人还会学好吗?”⑥叶弥关于生存意义伦理的尖锐质问不能不引发我们的思索。

我有些偏颇地想,小说的结尾不要也罢,就让那个有些脆弱又有些坚强的小女人在对两个男人的报复举动后,在柴丽娟说的“昨天你好可爱呵!”的话语中,留下超越了生活本身的悬念吧。可是,结尾仍然令人触痛地逼近真实,预示着凤毛为了生计不再追逐那种灵魂相知才能肉体契合的爱,不再梦想那种心怡的性情状态,不再坚守她灵魂深处对爱的渴望。

这种真实构成了我们的生活,这就是现实。

注释:

①孟繁华:《这个时代的小说隐痛》,《小说选刊》2004年第4期。

②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华夏出版

社2004年版。

③林舟齐红:《叶弥小说简论》,《钟山》2002年第3期。

④毓青:《女性成长的沉重》,《作品与争鸣》2005年第3期。

⑤叶弥:《猛虎》,《作家》2003年第5期。

⑥姜广平:《作家都有控制人物的欲望———与叶弥对话》,原载

《经过与穿越———与当代著名作家对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

“传统”与“现代”之间永恒的苍凉风景

——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解读

顾梅珑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象上海这样传统:古老的家族、神秘的大宅、浓重的吴音,弥漫着永远抹不去的怀旧心绪;然而,那时的中国又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象上海这样现代:洋场的灯火、风云的变幻、各国的来客,夹杂着无时无刻不在躁动的人心。时代与地点造就了张爱玲传奇的矛盾,因而她小说中的人物永远生活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构筑了一片永恒的苍凉风景,《红玫瑰与白玫瑰》就是这样一篇佳作。

一个人的一生是一个传奇,一个女人的一生是最美丽的传奇,张爱玲小说中女人的美丽却永远带着苍凉。女性是张爱玲写作的中心,女人最了解女人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中

国的女性所受传统压迫最为严重,因而现代一旦来临,要求解放的呼声也最为强烈,然而由于生活在传统与现代尚未协调的夹缝中,这时的女性既保持不了传统也完成不了现代,无所适从感一直笼罩着她们。娜娜究竟该不该出走?出走的结果是堕落还是回头?张爱玲对这些思考的深刻决不亚于鲁迅。

《白玫瑰与红玫瑰》中的女性是传统与现代的两个典型化身,文章开始就表示:“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的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然而,无论是白玫瑰烟鹂还是红玫瑰娇蕊,尽管她们代表的是两个不同的极端,等待她们的都是悲剧。如果说白玫瑰的悲剧是由于传统,那么红玫瑰的悲剧则缘于现代。

烟鹂是男性眼中理想的妻子形象:文静、温顺、内敛,是“圣洁的妻”。自从结婚以后,她传统中这些美好的道德品质在受了西方文明熏染下的男性眼中,都变成了不足,现代之中的传统女人是令人乏味的。振保对烟鹂传统的回报是在外面公开的玩女人,当着她的面砸东西。面对男性的放荡与无情,烟鹂最终也突破了传统所需要的淑女形象,作出了越轨行为,和一个远不如振保的裁缝偷情,张爱玲把一个欲守传统而不得的女性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

与烟鹂不同,娇蕊是新文明熏染下的女性。她想成为自己的主人,对于爱有着执着的追求,为了和振保在一起,她抛弃了一切,坚决提出和丈夫离婚,然而等待她的结果却是男人的无情,最终得不到所爱得人。时代新女性为残留的传统所不容,追求现代而不得的女性经历过伤痛后随即开始渴望回归传统。当娇蕊再次和振保在电车中相遇后已不再留恋,她嫁了人做了母亲,并安于这样俗艳的平庸,尽管话语间充满了对往事的伤怀与哀悼。

传统对女性的要求永远是贤妻良母,处于被控制被奴役的地位,没有一丝的生机和活力,这样的传统女性已落伍于时代。她们的平庸、自我压抑、顾影自怜、婢妾似的怨愤远远不合当时男权社会的要求,只是作为男性购置的花瓶,或当作旧时的屏风,摆设而已。所有的这一切使白玫瑰们对传统产生了怀疑,有了一丝摆脱的渴望。对于红玫瑰们来说,她们的热烈、自由、奔放、西化的生活方式、不顾一切大胆的追求很能满足沉湎于物欲与情欲之中的男权社会,不过,并没有彻底摆脱传统的男权世界大多表面维持着传统的道德伦理规范,通常把这类西化的女性当作生活的调剂,闲暇时的玩物,构筑一番天长地久的爱情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的现实,这类女性或堕落、或毁灭,或者再回到传统之中,就象一只苍蝇飞了一圈又回到了原处。

女人在传统与现代冲突面前无能为力,男人同样也是如此。只是与女性不同,男性多了一些自由权。《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男主人公振保从表面看来似乎能在传统和现代女性之间游刃有余,文本这样描写:“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在振保可不是这样的,他是有始有终的,有条有理的。他整个地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纵然他遇到的事不是尽合理想的,给他自己心问口,口问心,几下子一调理,也就变得仿佛理想化了,万物

各得其所。”不过无论如何潇洒,张爱玲传奇中的男性依旧是享受着现代文明但却摆脱不了传统的人:一方面,现代生活的侵入让他们感受到了婚姻与爱情的自由;另一方面,传统的伦理道德依旧像巨蟒一样箍紧他们,他们同样要面对现代和传统的不可两全的局面。

振保出生微寒,如果不自己争取自己,便“一辈子死在一个愚昧无知的小圈子里”。后来他出洋得了学位并赤手空拳的打了天下,因而有了体面的工作、古典的妻子、众多的亲戚朋友,表面热热闹闹地周旋于现代于传统之间,其实内心深处永远潜藏着深深的贫

文学批评范例

乏与无奈。后来他在娇蕊面前痛哭一场,完全暴露其内心的苍白。在处理与女人的关系上,振保也保持着现代与传统的中庸: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对于娇蕊,尽管他十分留恋,但却不愿对抗传统,这点可从他对娇蕊的话中看出:“你要是爱我的,就不能不替我着想。我不能叫我母亲伤心。她的看法同我们不同,但是我们不能不顾到她,她就只依靠我一个人,社会是决不肯原谅我的——士洪到底是我的朋友。”(《红玫瑰与白玫瑰》)对伦理与社会传统的顾忌,不得不使他离开娇蕊,他选择了烟鹂,又无法忍受传统的死板与琐屑,于是变得比以往更放荡,他最终成为了自己得奴隶。

象振保这样的男性在张爱玲小说中是经常出现的,如娄先生(《鸿鸾禧》)、范柳原(《倾城之恋》)、乔琪(《沉香屑:第一炉香》)等等。范柳原出身于现代文明中的非正常结合,是出洋的父亲和伦敦一个交际花的私生子,他为此吃了好多苦,才获得了继承权。本来象他这样无意于家庭幸福的男子是不想承担责任的,由于战争他还是回到了传统之路,结局却十分令人惆怅。爆发户的娄先生、只会玩的乔琪都是在这样环境中生长起来的,尽管尽力去弥合传统与现代的裂痕,却只能使得自己的生命变的无可奈何。

男女的不幸看似彼此双方造成的,却隐藏着深层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与文明间的错位使得人与人之间美好纯真之情荡然无存,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心灵建造一个牢笼。费勇在评论《白玫瑰与红玫瑰》中的人物时说过:“三个人都是失败的:佟振保没有创造出一个‘对’的世界,也没有成为自己的主人;红玫瑰没有成就自己的‘热烈’;白玫瑰更没有实现自己的‘圣洁’。三个人的五官最后都是灰色的一片,点缀在这个灰色的人世。”这些悲剧性的结局使得张爱玲的传奇永远笼罩着一种苍凉的氛围,这种苍凉来源于面对现代与传统交杂的矛盾世界的无奈与迷茫。

传统与现代的不能两全性给张爱玲的传奇染上了悲伤的色彩,苍凉成为她小说的主要基调。川嫦(《花凋》)面对病魔无法留住自己的爱人,在怅惘与失意中凄然离世;许太太(《心经》)自知女儿与丈夫之间有着违反伦理的依恋,只是在默默忍受中看着丈夫的离去;娄太太(《鸿鸾禧》)表面似乎维持着平和的家庭,其实却忍受着最大的寂寞与不幸,至于葛薇龙、白流苏、顾蔓露等更是不由自主的从传统向现代中堕落,所有的这些都是白玫瑰的悲剧。同样,“红玫瑰们”也面对现代和传统不能两全的悲剧,现代女性如同娇蕊一样在找回自由的同时,一样的失去了自由。《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提出离婚,这当然极具现代意识,然而随即她便陷入了大家庭的攻击中,四面楚歌,最后不得不从找归属,回到原有的圈子中去;曹七巧用了半辈子的青春,获取了金钱,却给自己套上了黄金的枷锁,人性极端扭曲变形;

篇三:文学评论范例1

文 学 评 论 写 作

一、文学评论的几个要求

1.要注意评论的科学性。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

2.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

3.采用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在文学评论中,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得到的结论,即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造的总的看法,也就是文学评论的中心论点。

4.要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

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

二、写作角度与内容: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2.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4.谈谈作品的构思技巧。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2)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3)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4)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5)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6)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5.鉴赏作品的语言。鉴赏作品的语言,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三、写作方法与过程:

1.读懂作品。写作之前,要仔细阅读全文,精读作品,找出作品中画龙点睛的句子,认真揣摩、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明确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层次,力争有较深的感受和独到的发现。阅读作品时可回忆作者生平、创作风格、写作背景等知识,以助探知作者写作此文的意图、目的,从而准确把握作品的主题。

阅读作品一般采取“①总体—②部分—③总体”的步骤。①“总体”,就是从头至尾通读作品,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②“部分”,就是对重要部分仔细地阅读,找出画龙点睛的句子;通过分析研究,加深印象,从而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的特色,初步形成观点。③“总体”,就是再次浏览全文,获得对作品完整的认识,最后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出自己准确的判断。

2.选准角度。阅读了作品,把握了作品的主要内容、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特色之后,那么,考生到底从哪个角度、选择哪个题目来写呢?这就牵涉到一个写作角度的选择问题。笔者认为,要想写好文学短评,在高考语文中获得一个比较理想的分数,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然后再根据考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经验来定。也就是说,要选择自己有所研究的、有所心得的、把握得最准确的、能够评好的角度来写。尤其是初学文学短评写作的同学,一定要扬长避短,要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

3.安排好结构。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它也是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因此,写作时一定要注意文学短评结构的完整,短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①总—②分—③总”、“总—分”、“分—总”的结构模式。①“总”,就是开头用简短精练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这篇文学短评总的内容概述出来。②“分”,就是对照作品作深入的分析思考,有的放矢地列出鉴赏评析的要点;然后采用叙评结合、评析结合的手法,对原作品作深入的、有条理的分析。③“总”,就是结尾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文学评论写作》范本分析

卡夫卡《御旨》

据说,皇上临驾崩前曾在御床上向你传下一条御旨。而你不过是皇上的光辉在极其遥远的地方投下的一丝飘忽的影子,但皇上却恰恰只对你一个人——可怜的属臣传下了这条御旨。皇上命传旨人跪在榻前,贴着他的耳,悄声传下了御旨。由于皇上对这条御旨很重视,因而讲完以后,还让传旨者在他的耳边复述了一遍,并点点头表示领旨人没有弄错。临终前,群臣聚集,四周的护墙都拆除了,在高高的摇晃的拱形门前的台阶上,帝国的巨头们排成圆圈,当着群臣面,皇上遣出了这位传旨者。传旨者得令后随即就上路了。他十分强壮,精力充沛。他一会儿用左手一会儿用右手分开拥挤的人群,辟出一条道来。遇到阻拦,他就指一指胸脯上的太阳标记;他畅通无阻,一直前往,没有别人像他这样顺当。但人群聚集得太多了,他们的房屋简直望不到尽头。如果传旨人能来到空旷的田野的话,他马上就会像飞一样地行走起来,这样不一会儿,你大概就会听到传旨人的拳头打你房门时发出的巨响。但代替这情景的却是,他的努力完全无用;他得不断地一再地穿过内宫里的屋子;可是他一直没有成功;即使他穿过了这些内宫,也没有什么用;他还得费力下那些台阶;可是下台阶后,也是徒劳;他还得走过那些院子,但是,在走完第二个深宫四周的院落后,前面却又是台阶和院落;在它们后面又是一座宫殿,如此排列下去有好几千;假使他最终冲出最后一道宫门的话——这是从来没有过的事,从来没有发生过——于是,在他面前出现了一座都邑,它是世界的中心,那里堆积着很高的渣滓。这里还从来没有人能走得过去,更不用说一位带着死者的使命的人了——当夜色来临时,你却坐在窗前,梦想着得到这道御旨。(刘小枫译)

思路与提纲

(一)内容复述:必要性。

(二)主题意蕴:1.点明隐喻:哪些方面。2.揭示隐喻:人物;场景。

(三)艺术特色:象征手法。

(四)特别指出:意义的多元化。

一切归于绝望

——读卡夫卡《御旨》

《御旨》这篇情节并不复杂的短篇小说,却是一则蕴意不甚清晰的现代寓言。寥寥数百字,读来似乎得到的只是一些似懂非懂的领悟。

故事的基本情节是:?皇帝?(主要人物之一)临终前想通过一个传旨人将御旨传给?你?(主要人物之二),?你?作为小说中自始至终贯穿的线索,?是皇上的光辉在极其遥远的地方投下的一丝飘忽的影子?,然而?你?却受到皇上的重视,恰恰是唯一将得到御旨的人。如果?传旨人?(主要人物之三)顺利到达目的地,?你?将成功地得到御旨,而?你?的希望最终落空——由于人群的阻挡,尤其是迷宫般的宫殿结构,?传旨人?的使命最终没有完成,?当夜色来临时,你却坐在窗前,梦想着得到这道御旨。?

作品一开始就使用了?据说?这个词,这是一个假定,一个道听途说的传言,卡夫卡其实就是用这样的假设确立了这篇作品的现代寓言特征。像《变形记》一样,卡夫卡的作品充满着变形、荒诞与象征意味,这篇令人费解的《御旨》也不例外。在我看来,《御旨》整部作品都充满着象征意味,而揭开其中的隐喻意义的,是三个主要人物(皇帝、?你?、?传旨人?),一个串联起人物的线索(御旨),以及那阻挠了传旨人的迷宫(宫殿的结构)。

首先,御旨-希望。皇上的御旨是?你?日思夜想的东西,象征着一种梦想,一种希望;而结果却是希望落空,传旨人最终未能走出迷宫般的宫殿,这又象征着希望的破灭。

其次,迷宫-现代社会。作者用8个句子不厌其烦地描写了传旨人面临的困境,他走不出这个迷宫,迷宫象征着现代社会体制化的樊笼,也许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猜疑与隔膜,也许还包括人自身为自己设下的牢笼;而结果是传旨人未能找到出口,这又象征着人类面对自己设臵的困境,永远也走不出去。

第三,你-现代人或人类。?你?是小说中最模糊的一个人物,更具象征意味,隐喻着现代人或整个人类;而结果则是像?等待戈多?那样没有等到希望的到来,这又是一个象征,表现了卡夫卡的幻灭感与绝望感。

感受着这样的象征意味,我们不难理解另外两个人物身上的隐喻色彩。皇帝是给?你?希望的人,现在却面临着死亡的威胁,这其实象征着人类希望的渺茫。传旨人代表着人类的努力,但最终也未能完成使命,这岂不征兆着人类的一切努力都不过是一种徒劳?

这部作品在艺术上最大的特色,就是承继了卡夫卡一贯的象征手法,大到整部作品的构思,小到人物的塑造、迷宫的描写,都表现出十足的象征意味。作者用一个?据说?,就奠定了整部作品的现代寓言的基调,可谓言简义丰;而在这部原本就篇幅不长的作品中,不惜笔墨连用8个句子描写层层叠叠、曲曲绕绕的迷宫,又可谓渲染尽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卡夫卡本人来说, 这篇小说中的皇帝、御旨、传旨人、?你?等等,究竟在暗示什么,在我看来也许并不那么重要。我认为最好

不要把它们的象征内涵理解成一种确定的、单一的意义,这样做无疑会大大消弱作品多重意义解读的可能。正如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理论一样,文本一经被创造,其内容与形式的自洽已构成一个独立的自足体,文本就在这里,作为一个读者是有权利做出自己的解读的。也许,笔者的这番解读并非卡夫卡的原意,但这又有何妨呢?象征本就充满着难以解索的隐喻意义。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思路与提纲

(一)主题意蕴:逐联分析(另一种复述)。

(二)艺术特色:诗画;意境;手法。

(三)特别指出:文学史:山水诗的成熟。

山水的画卷与人生的感怀

——王维《山居秋暝》细读

这是一首山水诗歌的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属于全景式的描写,交代了时间(晚)、时令(秋)和地点(山),似一幅水墨山水的画卷,营造出清新淡远、恬静舒畅的世外桃源景象。其中,?空?字不仅是对山的实写,也在一定意义上渲染了山的空灵之美,为全诗表现诗人的空旷寂静的心境做好了铺垫。而?新?字用得尤其出色,点出了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的山间气象,同样为诗人表现自己返璞归真的纯净理想进行了铺垫。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由首联的全景转入山中的近景,同样是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诗人通过描写如此清幽明净的自然之美,表现了自己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由山间自然景色转入人世之景。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的人们。这幅图画生动地传达了诗人向往纯朴本真的生活愿望。正因为此,作者在尾联自然而然地转入了感情的直接抒发: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虽然春天已去,芳华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