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范例 > 列表页

山岳景观讲解服务范例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7  分类: 范例 手机版

篇一:典型地貌景观导游:山岳景观导游途径

1、从地质角度导游

要求导游人员全面了解所游览山地的相关地质、地貌学基础知识。此种导游带有科普性质。

2、按山地景观在旅游业中所起的作用导游

根据不同山地景观资源的旅游功能,突出重点,灵活运用导游方法。

3、从文化的角度导游

对我国特殊的一些风景名山,特别是宗教名山等,在导游过程中就应该突出其文化特色。

4、从美学特征导游

对于普通的山岳,或以游览休闲为主体功能的山地,则应该从美学特征的角度进行导游。

篇二:第五章山岳景观

第五章 山岳景观

第一节 概述

一、山岳景观的概念

山,通常是指由土石构成的显著高出地表的部分。我国把海拔500米以上的由土石构成的地表突起物称为山地,海拔500米以下的称为丘陵。岳,通常指高大的山,如五岳。山岳,是对山地的通称,是地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一种地貌类型。我国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84﹪,河南山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6.6﹪,若再加上丘陵面积,可达44.6﹪。山岳景观也叫山地景观,是指具有旅游观赏价值的山地。在世界上,山地很多,面积很大,但并非都具有旅游观赏价值。因此,山地与山岳景观(山地景观)的概念是不同的,而山地景观与山岳景观的含义基本是相通的。

山岳景观既是自然风景的基本类型之一,也是与其他造景要素相结合构成综合美景的要素之一。如山与水结合形成的山水美景、山与林结合形成的山林美景、山与建筑和文化结合形成的历史文化遗产等。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山水”基本就是“旅游”的代名词。过去,人们往往把旅游活动称作“游山玩水”。由此可见,中国的山岳景观在旅游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山岳是构成风景的基本要素,是造景、育景的舞台和骨架,也是其它风景不可缺少的背景和借景。有些山地如嵩山还具有科学研究价值,被中外地质学家公认为是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和地壳构造运动的“天然地质博物馆”。还有些山地如嵩山、太行山、王屋山、鸡公山、龙门山等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被人们誉之为“历史文化宝库”。所以,山岳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河南是山地丘陵和平原基本各占一半的省份,但河南省的山地全部属于低山(海拔高度500~1000米)和中山(海拔高度1000~3500米),没有高山(海拔高度3500~5000米)和极高山(海拔高度5000米以上)。

二、山岳景观的形成

山岳景观,既是大自然的产物,又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既是人类宝贵的物质财富,又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宝库;既是旅游观赏审美育美的理想场所,又是具有科普教育功能的“露天大课堂”;是上承几千年,下传千万代的“传家宝”。

山岳景观的形成,一般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 美景的吸引作用

凡山岳景观,一般都有令人陶醉的美景,要么具有雄、奇、险、秀、幽、旷等不同的形态美,如泰山天下雄、华山天下险、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要么具有各种美学要素集一身的综合美,如黄山自古以来就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说法。

古代时期,人们之所以赞赏山水之美,不是从它的自然景观着眼,而是看重它“天材之利多”(《荀

子·强国》),即物质的功利。我国是一个山水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度,山水资源的存在给封建社会以农为本的人们带来了很多的物质利益。人们与自然山水朝夕相处,大自然那无限丰富的自然之美无时无刻不在触动人们的耳目,诱发人们的美感冲动。尽管这种美感冲动长期处于朴素的朦胧状态,但正是这种萌芽状态的美感经验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而发展为自觉的审美追求。在我国,对于山水的自觉的审美追求应该始于魏晋之世,它是随着人的觉醒而出现的一种社会行为和时代思潮。崇尚自然是魏晋玄学的基本思想,也是魏晋美学的基本内容。那时,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哲学认识与审美观照几乎是同步的。玄学对山水的审视和观照(所谓“玄览”)是以空明虚静的心态,即以遗弃物欲俗念为前提,进而实现对“道”的体悟。这种哲学的体悟不依赖理性的逻辑思考,而是付诸主体的直观体验和想象。在这里,老庄哲学的“自然”是以富有美感特征的山水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因为这种形象最能满足人们渴望已久的“适性”之求。庄子把这种适性之求叫做“逍遥游”,认为现实世界无法实现,只能作超世的幻游。魏晋人却在现实世界的山水中发现了这种理想的逍遥之景,他们在悠游山水中得到了很多赏心悦目、适性快意的美感。由此可见,魏晋人的这种审美享受,真正地将世俗的人生导向了理想的艺术人生,他们追求的人生理想与美学境界是一致的。在魏晋人的审美追求中,自然山水既是直接的审美对象,又是最高的美学境界。于是,欣赏山水美景很自然地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审美活动,山水美景也很自然地成为山水文学、山水画、音乐、书法,乃至园林建筑等艺术门类等关注的对象,以至自然山水与人们的审美活动、与文学艺术各个领域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基于人们对自然山水的认识,“自然美”便成为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山岳景观所表现出的美感主要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即个性美与综合美。个性美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①雄:凡山岳重峦选嶂、体态高大(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均大,体量大。)、岩石陡峭者,都具有雄伟的美感。河南的石人山、白云山、太行山、王屋山等均具有雄伟的美感。

②险:凡山体高陡,山脊狭窄,断层和垂直节理发育者,都具有险峻的美感。河南的石人山等具有险峻的特征。另外,站在太行山、嵩山、鸡公山等山顶向下观看,都无不令人产生惊险峻之感。

③秀:凡山势起伏蜿蜒,山体线条柔和、植被葱郁、水色净美者,都具有秀丽的美感。河南山岳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多断块山、多节理构造、山体线条柔和者不多,但有些山地如鸡公山、石人山、白云山等植被葱郁、水色净美、多泉溪瀑潭、多云雾盘绕,使它们在雄险之外,又具有秀丽的美感,其秀秀在植被、秀在水色、秀在云雾。

④幽:凡山岳地区山环水复、丛山深谷、植被茂密、环境寂静者,都具有幽的美感。在河南的 山地中,如石人山、白云山、鸡公山等、不但植物茂密,还有大片的原始次生森林,而以石人山的白牛城为最典型。幽的意境产生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森林蓊郁,遮天蔽日,范围广大,给人以幽深之感;二是谷深林密、静谧无声、景色幽丽,构成幽谷景观;三是植被高大茂密,道路蜿蜒曲折,上下和前后左右视线受限,给人以幽暗之感;四是上述各种因素的综合给人以幽雅之感。在幽景的形成中,植被所起的作用最为关键。

⑤旷:山地虽高,但临近江河下游地区或平原地区,且有近岸、广水、远山的条件下,会使人产生旷远之美感。当我们登高远眺时,这种意境会更浓,如在郑州邙山极目阁观黄河风光,站在太行山或泰山观看华北平原等,都会使人产生视野开阔,一望无际的旷远美感。

⑥奥:凡山地空间很封闭,四周崖壁或林木环绕,通道窄如隙缝,深邃如井,或岩溶洞穴很深,使人产生神秘莫测的美感,这便是奥的含意。一般情况下,山与洞的结合或山与林的结合,都极易形成奥的意境。

⑦奇:凡山岳景观特征别处少见或没有,惟本山独有,且独具一格者,往往会使人产生奇特的美感。河南山地以花岗岩山地具多,但花岗岩山地在各地发育也有差别,如碴岈山因球状风化而成的地貌景观显得十分奇特。还有太行山桃花洞附近在寒冬腊月,热气腾腾,桃花盛开;在盛夏酷暑,寒气袭人,洞内结冰;这些冬夏倒置的现象,堪称为太行山的自然奇观。

山岳除以上所表现出的个性美以外,还具有同其它自然造景要素配合而构成的综合美。单纯的山地地貌本身,所构成的景色,相对比较单调,但如果山地同其它自然造景要素配合,就能增加美的层次和美的内涵。山岳景观之美,主要是各种自然要素之间配合协调且融为一体的综合美。如山与水、气象气候、动植物、洞穴、建筑等的配合,以及近山与远山的配合等等。

山与水的配合,是最基本的配合,是其它各种配合的核心和基础。我们常说的“山青水秀”、“山光水色”、“山环水绕”、“山重水复”、“山水风光等,都是山岳和水体协调配合并融为一体所形成的景观特色。常言说,山无水不秀,水无山不活,这就是山与水相得益彰的构景关系。

至于山岳同其它自然因素的配合,也很重要,如鸡公山地区被称为“云中公园”,是山地和气象(云雾)协调配合的结果。嵩山的“少室晴雪”、“嵩门待月”是山地同气象、天象协调配合的结果。石人山除本身山体雄浑之外,还具有秀的特征。秀在它具有茂密的植被和杜鹃花。可见,石人山之雄、秀,是山岳和植被协调配合的结果。又如济源市五龙口景区内的猕猴群、它在形态、生态、习性、繁殖、迁徙及活动方面的奇特性、逗乐性,能使游人观赏后获得奇的美感,特别是由于它们的存在,使自然风光景象空间更加活泼、生动,并给游人带来无限的情趣。常言说,山得林则妍,林因山而茂;洞因山而育,山因洞称奇。所有这些都是山地与其它造景要素协调配合的结果。

(二) 宗教文化的吸引

自古以来,名山与宗教就有着扯不断的历史渊源关系。大约在仰韶文化时代(约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由万物有灵观念引发的山水崇拜就已经是先民的原始宗教意识和活动的重要内容了。古时候,人们面对种种超人力的自然现象,感到迷惑和恐惧,认为这些自然现象都有相应的神灵主宰。在我国古文献中,关于山川之神(尤其是山神)的记载,远比其它自然神为多。千百年来,人们创造了众多的山水之神,积累了丰富而具特色的崇拜山水的文化。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要奉祀山川之神,实由于对自然山水怀有一种即亲和又畏惧的心理,反映了他们的现实理想和要求。正如《韩诗外传》所说:“山者,万物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殖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吐生万物而不私焉。”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自然山水提供的物质之利,离开了这些物质之利,人类就将面临毁灭的绝境。所以,那时的人们在心理感情上对山水总是有一份温馨感激之情的。贯穿中国文化史的“天人合一”思想,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正是源于原始宗教意识中那种对自然的依赖心理。

我国原始宗教中崇拜山川之神所表现出来的亲和之情,随着历史的发展越来越占主导的宗教内涵,正是我们这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的“根文化”的重要胚芽,为后来佛、道等宗教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佛、道二教虽然不以山水为直接的崇拜对象,但二教的基本理论、理想境界、休习方式以及教徒的日常生活等,无不与自然山水发生丝丝缕缕的微妙联系。例如,道教的最高理想是得道升仙,追求一种超生死、超时空的绝对自由。他们所构想的仙境如昆仑、蓬莱之类,实际上是现实中名山胜水的幻想式升华。道教的求仙修道活动更是离不开清幽的山水境地。为了寻找长生不死的灵丹妙药,他们云游天下名山,遍求仙草,炼制灵丹;为了轻身(为升仙作准备),他们要辟谷(不食五

谷),到深山密林中吸风饮露。道教中经常提到的10大洞天、36小洞天、72福地,无一不在深山密林之中。其实,古往今来本无神仙存在,那些妄想成仙的人,到头来没有一个逃脱死亡的自然规律。

至于佛教,早在其发祥地印度就有在山林石窟寺中坐禅苦修的传说。小乘佛教主张远离尘世,在僻静清幽的山林中建构精舍石窟,习经修炼,以求达到涅盘极境。

在我国,凡历史名山,无不与宗教有关,尤其是道教与佛教。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山无寺不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等,讲的都是名山与宗教的关系。

(三) 历史文化的吸引

历史文化与名山的形成关系也很密切。在我国,不少山地的成名,除了得益于本身的自然美景和宗教活动的影响外,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是其成名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某些山地曾是某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某著名历史人物曾在某个山地居住、生活、战斗、工作、学习过;某个山地曾是某位历史名人的故居、墓地等;这些山地都有可能成为名山。有些山地除了具有“正史”、“史实”以外,还有某些被人们编造、臆造、想象、杜撰的“野史”、“传说”、“掌故”乃至神话。

我们在考察历史名山时,需要分清正史和野史、史实与传说的区别,不能以“野”代“正”,以“虚”代“实”,鱼目混珠,更不能歪曲历史。从名山的成名来看,其掌故、传说、神话的作用还是不可低估的,即不少名山都是以野史、传说、神话而扬名的。当我们把山岳同社会历史联系起来时,我们就会发现,山岳景观区内的历史遗迹、名人故居、亭台楼阁、碑碣题刻、诗词歌赋、书法楹联、掌故传说、古代建筑等所有各种形式的遗存,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晶。它们所表现出来的民族和时代特征,都是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人类文化的产物,正是这些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遗迹,共同记录着该地区社会文化发展的轨迹。因而,它们不但在形式上给人以美的愉悦,在内容上给人以智的启发,而且在思想政治及道德情操上给人以很大的熏陶。就历史文化名山而言,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丰富的河南省来讲,实在是十分普遍、不胜枚举了。

对待山岳景观中的历史和宗教文化,有三点是导游员必须高度重视的。

第一,根据“反对迷信,崇尚科学”的精神要求,在讲解山岳自然景观时,要弘扬其科学内容,强调导游词的科学性和自然哲理,讲出“所以然”来。为了加深对自然景观的欣赏,活跃旅游兴趣,要正确而恰当地选用有关神话传说,因为一个好的神话传说能帮助人们加深对山岳自然景观的认识,并使游览对象通过传说而更富有美感和魅力。不过有些神话传说太粗糙,甚至很庸俗,缺乏高尚的文化内涵,故应慎重地选择使用,切不可喧宾夺主,更不能用封建迷信、鬼神观点等庸俗说教,去毒害游客,以致违背了科学性而陷入“误导”。

第二,在联系社会历史和文化遗迹时,要强调“正史”和“史实”,不能使用别人主观编织的“野史”和“神话传说”;不能以“野”代“正”,以“传说”代替“史实”;更不能歪曲历史和现实,以致愚弄群众,污染社会。

第三,河南多名山,名山多古寺,在河南旅游,往往游山,而游山又往往要游览寺庙。在对待宗教时,应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任何宗教,其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但其建筑是辉煌的,其雕刻或塑像艺术(技术)是精湛的,其绘画和书法艺术是精美的,其镶嵌、堆叠、诗词歌赋等艺术文化价值有时也是十分珍贵的。另外,这些宗教建筑或场所它是历史的载体,它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审美观点和社会生活,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我们要从旅游美学和科学文化的角度来观察它。因此,我们主张并建议导游员应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最好不要陷入宗教

本身。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帝的故乡,有着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因此,河南的每个山地几乎都有其闪光的历史文化与传说相伴。

(四) 科普教育的吸引

某些山地因在科学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或者在科普教育方面能够发挥其重要功能,这些山地也可能会成为名山,尤其是现代社会的一些名山,不少是与它的科普教育功能相联系的。如具有典型性的地质、地貌景观,具有特殊科学价值而受人类保护的动、植物等生物景观,具有神奇性的大气物理景观,以及能够出产名贵特产的山地等。如桂林、阳朔、肇庆、石林等地,这里不仅有世界闻名的山水美景,而且是世界罕见的岩溶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对岩溶地貌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武夷山、丹霞山、齐云山、龙虎山等发育典型的丹霞地貌,黄山、华山、天柱山等地的花岗岩地貌,嵩山的古老地层和各种断裂构造,西峡的恐龙蛋化石群,神奇的峨眉山的佛光景观等,都是具有地学或其它科学研究价值的山地。在特殊的动植物景观方面,河南省也有名目繁多的山地自然保护区或山地自然遗产保护区。可见,名山在地质、地貌、气象、水文、生物、天象等不同领域中所表现的科学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典型的,这种丰富性和典型性正是山地成为名山的关键。

第二节

一、王屋山

豫北山地

王屋山,位于济源市西约35公里处,是包括天坛峰在内的总面积达265平方公里山地的总称。主峰天坛峰,海拔1715米。天坛峰因山势突兀,独柱凌空,并传说4000多年前,轩辕黄帝曾在峰顶上设坛祭天,故被后世称为天坛峰。天坛峰一直被看作是“擎天砥柱”和“太行之脊”。主峰南临华盖峰,北依灵山峰、五斗峰,东有日精峰,西有月华峰。四周群峰低矮,拱卫环抱,相对于主峰,大有“百鸟朝凤”之势。而主峰高大耸立,拔地通天,相对于四周的低山,又独具“王者风范”。我国最早的地理志《禹贡》记载,“以其山形如王者之屋”,故称王屋山。从地理学角度看,王屋山地处太行山脉的西南端,它和云台山一起,同属于南太行山地的一部分,所以也称太行王屋山。王屋山,山奇峰险,谷深洞幽,飞瀑碧潭,林木葱郁,远离尘世,环境清幽,自然景色雄奇险秀。在主峰地区,如遇适宜的天气和气侯条件,还能观赏到“天坛云海”、“天坛倒影”、“天坛日出”和“王母仙灯”等气象或天象奇观。王屋山现已建设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王屋山,不仅自然景观很美,而且还有大量的富有吸引力的人文景观。数千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的“黄帝祭天”、“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许多最古老的传说典故、神话故事和重要史迹,都与王屋山息息相关,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见证。其中“愚公移山”至今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阳台宫附近的“愚公移山”遗址,有愚公村、愚公洞和愚公井,洞前有石碾、石磨等原始用具,井旁有古井台、井亭和井碑。愚公精神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精神的象征。今天,在附近山坡上,再现的老愚公挖山不止的雕像,已经成为济源市的市标。它是激励济源人民永远开拓奋进的精神动力。

王屋山,又是一处以道教文化为特色的道教圣地。道教是在东汉顺帝时(公元126年~144年)

篇三:第四章 山岳景观审美

第4章 山岳景观审美

4.1山岳景观类型

山岳景观按其地质地貌成因,可分为花岗岩地貌景观、变质岩地貌景观、砂岩峰林地貌景观、丹霞地貌景观和岩溶山地景观等几种主要类型。

4.1.1花岗岩地貌景观

花岗岩由于节理风化、崩塌等外力作用,常形成峭壁悬崖、孤峰擎天、石柱林立等奇特景观,令人叹为观止。我国花岗岩山地分布广泛,许多名山几乎全部或大部分为花岗岩构成,其中有些已成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黄山的莲花峰、炼丹峰和天都峰三峰鼎立,华山的东西南北中五峰相峙,天柱山的天柱峰,九华山的观普峰也都是这种地貌景观的典型,并成为具有重要吸引力的旅游景观。

4.1.2变质岩地貌景观

变质岩是岩浆岩、沉积岩由于所处的地质环境和理化条件的变化,使原来岩石的矿物成分和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的岩石。我国由变质岩构成的名山很多,大江南北分布广泛,如泰山、嵩山、庐山、五台山、苍山、武当山、梵净山、孔望山、花果山、南明山等等。

4.1.3砂岩峰林地貌景观

特殊的地层岩性、高角度裂隙的发育、特殊构造地位、新构造运动的抬升等一系列因素造就了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形成。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源风景区是我国独特的砂岩峰林地貌景观,共有4000多处砂岩石峰,形成峰林、峰柱、方山、石林、峡谷、嶂谷、幽谷等奇特的砂岩峰林,集神、奇、秀、野等特色于一体,峭壁万仞,千姿百态,世所罕见。

4.1.4丹霞地貌景观

丹霞地貌景观整体感强、线条明快质朴,体态浑厚稳重、丹山碧水、引人入胜,具有奇、险、秀、美的丹崖赤壁及千姿百态的造型,因而有很高的游览和观赏价值,是我国重要的地质地貌旅游资源。较著名的有广东仁化丹霞山,桂北湘南资江、八角寨,福建武夷山,浙江方岩,江西圭峰、龙虎山,安徽齐云山、甘肃麦积山、崆峒山,贵州梵净山,四川江油窦山、都江堰市青城山等等。

4.1.5岩溶洞穴景观

岩溶洞穴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岩溶峰林神奇秀美,洞景迷人。我国岩溶景观以广西桂林、阳溯一带为代表,峰林形态多呈圆形或锥形;在翼部多呈单斜式。广西有“无山不洞”之称,如桂林七星岩,芦笛岩等;贵州有著名的黄果树石林和天星桥石林。我国洞穴景观资源特色纷呈,千变万化。

4.2山岳景观文化

山岳景观被大自然生态赋予自然美感的同时,也深深地烙上人类文化的印记,人类用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模式审视山岳景观,使其具备多种多样的浓郁民俗性格,展现千姿百态的民俗风貌和丰厚深刻的文化内涵。

4.2.1山岳神话文化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春秋战国时期《山经》共记载有347座名山,其中大多数都和神话相关,自古便为山岳注入神话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山岳文化的思维定式之一。昆仑山和海上三神山“蓬莱、方丈、瀛州”是众神居住的神山;登葆山、灵山、华山、日月山都是众巫登天与神沟通的天梯或天枢;巫山、云雨山生长不死神药;还有许多山与诸神之间的战争有关;另有许多山岳和奇异的神禽神兽有关。这些丰富的内容意味着在远古时代就形成山岳神话文化。并且,在中国许多民族中,还存在恭祭山或山神的习俗,也是这种原始文化的遗存。

4.2.2山岳民间传说

随着神话时代之终结,民间传说成为山岳景观的依托造型。山岳景观的民间传说中:一类是山岳象形的奇异故事附着于山岳,甚至是精怪故事。如海南、台湾、河北承德都有的五指山,以及众多的龙山、虎山、猴山、龟山、蛤蟆山、鸡冠山、帽山、鼓山等,都有象形的民间传说作证。另一类是具有人文价值的人物传奇故事与山岳的粘合。例如,传说舜帝南巡驾崩于九嶷山上,追赶舜帝的二妃娥皇和女英,在洞庭湖中的君山闻舜帝已死,攀竹而哭,使九嶷山和君山成为名山。尤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几乎所有的山岳都有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作解释或说明。这些传说也成为许多名山文化内涵的精华所在。

4.2.3山岳信仰圣地

几千年来,中国儒家、佛教、道教、禅宗在皇统“政教合一”的强势支配下,纷纷选择或抢占洞天福地,处处开辟祭坛道场,广建宫、观、寺、庙、庵、堂、殿、阁、楼、塔、亭、台,开岩凿洞,摩崖造像,把中国众多的山岳纷纷创建成信仰和崇拜的圣地。

受儒家礼教支配的皇朝公祭的五岳分布在五个方位,山形各异,东岳泰山如坐,南岳衡山如飞,西岳华山如立,北岳恒山如行,中岳嵩山如卧。佛教传入后,又先后开创了佛教的观世音菩萨道场普陀山、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普贤菩萨道场峨嵋山等四大名山。佛教信仰的教义在于脱离凡尘,讲求修心养性,山林净地便成为最理想的所在,印证“天下名山僧占多”。号称天下禅林“四绝”的南京栖霞寺、山东灵岩寺、湖北玉泉寺、浙江国清寺就是占据了栖霞山、玉符山(方山)、玉泉山和天台山四大名山而扬名。事实上,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道教已占据10大洞天、36小洞天、72福地。与此同时,还把遍布全国的另外108座名山胜岳列为道家修炼圣地或是道家向往的修炼圣地。道教讲求修炼养生,创建了龙虎山、终南山、崂山、武当山等许多道教名山。

实际上,单一化的信仰文化圈较为特殊,多是各民族历史人物和历史遗迹与各民族信仰事象和宗教遗迹的杂揉交错,人、神、仙、佛和儒、释、道错综交织,纵横交叉、综合融汇的信仰文化构成鲜明而多样的宗教信仰文化特色模式。

4.2.4山岳历史名胜遗迹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大事件与山岳联系,山上铭刻着动人的史迹,烙上文化史的印记,令人景仰。例如,与禹确定疏导九江大计有关的庐山汉阳峰禹王崖;与古代史上“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葬此”的史实有关的浙江绍兴会稽山,都因禹王的遗迹而驰名。杭州的吴山、胥山,因春秋吴国伍子胥以忠谏而死,立祠山上而名满天下;苏州的虎丘山、教场山,分别与吴王阖闾等事迹相关而得名;辽宁的凤凰山主峰箭眼峰、马蹄窝等著名景物,都和唐太宗征辽的历史事迹密切相关;与唐代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进入西藏的史实有密

山岳景观讲解服务范例

切关联的西藏和青海境内的一些山,如“公主山”、“日月山”等。近现代历史的许多史迹也构成了相同的历史文化模型,如与抗日战争关联的著名战役中的大别山、沂蒙山、太行山、狼牙山和宝塔山等,因有动人的抗战史实而具有历史模型特色,从而进入了名山行列。与此同时,还有许多名胜史迹与古代文人名士的游山经历和诗文推崇密不可分。孔子曾经赞叹过“登泰山而小天下”;汉武帝登泰山惊叹过“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矣”,使泰山成为“五岳之尊”。历史上的名人、名诗、名文与山岳结缘,以其对山岳所赋予的多种评赞成为历代提高山岳文化品位的重要因素。

4.3山岳景观审美特征

有山即有美,无处不风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世界上的山岳景观林林总总,千姿百态,不同的山岳形态,审美特征也迥然有别。

4.3.1形象美

自然风景之美,总是以一定的形式和形象表现出来的,山岳景观也不例外。山岳景观形象美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雄美、奇美、险美、幽美、旷美、野美等。

(1)雄美 雄是指雄伟、雄浑,是一种壮观、壮美、崇高的形象。雄所引起的审美感受

特征是赞叹、震惊、崇敬、愉悦。山岳景观的雄伟是指山岳形体巨大、气势磅礴。 “泰山天下雄”的泰山。

(2)奇美 奇在于形象非同一般,变化多端,离奇怪异,出人意料。奇所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令人好奇、惊喜、兴奋、兴味盎然、妙趣横生。以奇为美的景观首推黄山。

(3)险美 险往往表现为垂直、绝壁、千钧一发、万丈深渊、突兀嶙峋等形象特征。险所引起的审美感受是惊心动魄、心悸万分、心惊胆战,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可以引发好奇心和战胜欲望。西岳华山素有“华山天下险”之称。

(4)秀美 秀的主要特征是柔和、秀丽、优美。它时常同女性美联系在一起。四川峨眉山山林葱茏,色彩碧翠,线条柔和流畅,山明水秀,是我国风景区中典型的秀美形象,被誉为“峨眉天下秀”。以秀美为特点的山岳往往山形绵延起伏,没有突兀陡峭的险峰,线形较为柔和,雄伟中透露迷人的秀色。

(5)幽美 幽,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审美特征。幽美在于深藏,景色越深藏,越富于情趣,越显得幽美。幽深莫测的神秘感,可使旅游者心绪平缓、温和、轻松、宁静、淡泊,心境愉悦、明净、逍遥、恬适、超然。素有“青城天下幽”美誉的青城山风景,在我国山岳景观中属最幽美。

(6)旷美 旷虽有有平旷和高旷之分,但山岳景观多给人高旷之感。位于山顶,人与景观拉开距离,视域自上而下散开,便得高旷之景。登华顶观“黄河如丝天际来”,登岱顶“一览众山小”,登香炉峰顶见“江小细如绳,湓城小于掌”。这些都描绘出高旷景观带给人们超拔伟壮的审美感受,同时也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登高览胜的审美习惯。

(7)野美 野是指未受人类干扰、雕饰或破坏的原始自然或“第一自然”景观。例如,九寨沟旅游风景区,其山、水、石、林、洞仍处于原始状态,保持着纯真古朴的风貌,游历其境,带给人一种远离尘世、返璞归真的“野趣”之美。

以上归纳了山岳景观的几种美学特征。事实上,每座名山在整体上可能突出一、两种形象美,或雄,或险,或奇,或秀,或雄秀,或奇秀;但在微观上,其大小景区会因地质地貌、植被生成、气候变化等差异,幻化出各种各样的形象美。因此观照山岳景观时,既要注意山岳景观的整体风格,又要细细品味其细微景象,唯此才能真正领悟自然之美。

4.3.2色彩美

色彩美是大自然的杰作,红、橙、黄、绿、青、蓝、紫,姹紫嫣红。大自然的色彩美万象纷呈,五彩缤纷,主要是由树木花草、江河湖海、烟岚云霞及阳光等构成,如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碧海、金沙、霜林??大自然是绘就色彩美最伟大的画师。自然界中的色彩美给旅游者带来轻松、欢悦和幸福,带来赏心悦目的美感,乃至令人振奋和神往。

就山岳景观而言,其色彩美更多地体现于山体植被色彩变化,它们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到深秋,山岳景观呈现以红、澄、黄为主调的色彩美。“西山红叶好,深秋叶愈浓”(陈毅《西山红叶》),深秋季节北京西山红叶,浓重的金黄色色彩令人叫绝。这种红叶的美在于它特殊的红色之美,如“霜叶红于二月花”。当然,山岳景观中最引人注目的色彩莫过于鲜花,象云南的茶花,峨眉的杜鹃花,盘山的梨花和杏花等,都是以其色彩美闻名于世。

4.3.3动态美

山岳的动势蕴藏在其静势之中,主要表现在群峰形象的方向性,及其集聚、倾斜、高下的节奏所形成的总体构图上。苏东坡诗云:“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生动描述了峰峦起伏、如逐如奔的动势。武当山的“七十二峰朝大顶”,则以拟人化的手法,描写了武当山群峰峰顶均微弯而趋向主峰天柱峰金顶、仿佛觐见君主的动态妙趣。同时,山是静的,人是动的,由于人在山上的活动,使得整个山岳活跃起来、动起来。甚至还有根据山岳特色设置的竞赛活动,如徒步越野、山地探险、山地自行车越野、山路汽车越野等。有了人的参与,山岳也呈现出所谓的动态美。

4.4山岳景观实例欣赏

4.4.1泰山景观欣赏

1987年泰山以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身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因其将自然与文化独特完美的结合而成为“世界遗产之尊”。

(1)泰山概况

(2)泰山景观审美特征 雄、秀、旷、幽、奥、妙

(3)泰山自然景观欣赏 地貌景观、气候景观、植被景观、水文景观

(4)泰山人文景观欣赏 泰山崇拜 帝王封禅 山水文化

4.4.2黄山景观欣赏

黄山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中唯一的山岳风景区。1990年黄山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双重遗产的身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黄山概况

(2)黄山景观审美特征 综合美 奇异美 变化美 生物美

(3)观赏重点 奇松 怪石 云海 温泉 奇峰 日出日落

动植物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