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计划书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计划 > 工作计划书 > 列表页

计划免疫基础知识讲座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6  分类: 工作计划书 手机版

篇一:4月份计划免疫知识健康讲座

计划免疫知识健康讲座

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表:

刚出生:注射第一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可预防乙型肝炎、结核病1个月: 注射第二针乙肝疫苗;可预防乙型肝炎

2个月: 服食第一粒脊髓灰质炎疫苗;

3个月: 服食第二粒脊髓灰质炎疫苗、 注射第一针百白破疫苗;可预防小儿麻痹症、百日咳

4个月: 服食第三粒脊髓灰质炎疫苗、 注射第二针百白破疫苗;可预防白喉、 破伤风

5个月: 注射第三针百白破疫苗

6个月: 注射第三针乙肝疫苗和流脑疫苗一针;可预防乙型肝炎、流脑8个月: 注射麻疹疫苗;可预防麻疹

1 岁: 乙脑;可预防乙型肝炎

1岁半~2岁:加强注射百白破和乙脑疫苗各一针;巩固对以上相应传染病的免疫力

4 岁: 加强服食小儿麻痹糖丸一粒;巩固对以上相应传染病的免疫力6 岁: 麻疹疫苗、精制白破和乙脑疫苗各一针;巩固对以上相应传染病的免疫力

疫苗就是宝宝的盾牌,有了它宝宝可以少去很多被疾病折磨的痛苦,请妈妈们坚持为宝宝注射疫苗。

4月25日是我国的预防免疫宣传日。儿童免疫预防接种,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儿童预防接种工作,1986年全国计划免疫工作协调小组成立之时便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春暖花开,万物复苏,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各种细菌、病毒在这个季节大量繁殖,导致儿童各类传染性疾病进入高发期,主要包括甲肝、麻疹、风疹、腮腺炎、水痘等。及时接种疫苗是预防这些疾病的最佳方法。

■计划免疫五苗防七病

我国目前的国家计划免疫是五苗防七病。五苗是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疫苗和乙肝疫苗,七病主要是结核病、脊髓灰质炎、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和乙型肝炎。

除了接种国家计划免疫内疫苗外,家长们还应安排给孩子接种扩大免疫的常用疫苗。目前我国儿童扩大免疫接种的常用疫苗有麻腮风三联疫苗,一针即可预防三种疾病:麻疹、风疹、腮腺炎。与单价疫苗相比,联合疫苗的免疫反应是一样的,其预防效果较好,而且能够减少注射次数,减轻孩子痛苦,降低由不洁针头、注射器引发的传染病。这些儿童扩大计划免疫的常用疫苗都可以在当地医院的预防接种点接种。

从1978年到2002年的20多年间,全国共减少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六种疾病的发病3亿多人次,减少死亡400多万人,减少住院费用400多亿元。计划免疫的实施,对保障儿童健康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

■儿童预防接种五大知识

1.为什么要给儿童打预防针?

婴儿出生以后,随着一天天长大,原体内由母体传给的免疫力,即抵抗疾病的能力就逐渐减弱或消失,因此,必须适时地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增强儿童防病能力,维护儿童健康成长。

2.孩子在什么时候需要接种疫苗?

我国目前施行的免疫规划主要是对一周岁儿童进行卡介苗、脊灰糖丸、百白破混后制剂、麻疹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的基础免疫及以后的加强免疫,按照规定的儿童免疫程序,孩子在一周岁以内必须依次打八次防疫针,口服三次糖丸疫苗,1岁半至2岁、4岁、6岁时仍需加强免疫。

根据实际防病工作需要,也有将乙脑疫苗和流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程序管理,定时、定点接种。

3.哪些孩子不宜接种疫苗?

各种疫苗生产出来都是经过严格检验“安全有效”的,但由于各人的体质不尽相同,接

种疫苗后出现的反应轻重也有所不同。为减少或减轻接种反应,在接种前掌握儿童体质情况,如发现儿童有过敏史,有癫痫(羊角风)等脑病史,或有免疫缺陷症(疫苗接种后体内不能产生免疫力)等“禁忌症”,就不能接种。如儿童患有湿疹、疥疮等皮肤病,正在发高烧,患有其他疾病尚未痊愈,营养不良,体弱等,暂时也不要接种,等恢复健康以后再接种。建议家长多了解一些疫苗相关的说明书,积极协助预防接种的医生进行接种。

4.预防接种前后应注意哪些问题?

(1)接种前,家长可给孩子洗一次澡,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换上宽松柔软的内衣,向医生说清孩子健康状况,经医生检查认为没有接种“禁忌症”方可接种。

(2)接种完毕,应在接种场所观察15-30分钟,无反应再离开医院。孩子打过防疫针以后要避免剧烈活动,对孩子要细心照料,注意观察,如孩子有轻微发热反应,一般在1—2天就会好的。

(3)服脊灰糖丸后,半小时内不宜进食热食及哺乳。

(4)接种疫苗后,少数儿童接种局部会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如反应加重,应立即请医生诊治。有些疫苗接种后还会出现轻度硬结,可采用热敷的方法加快消散,用温度适宜的干净毛巾,每天3-5次,每次15-20分钟。

(5)接种卡介苗后3-4星期,接种处会出现红肿,逐渐形成一个小脓疱,并自行溃破,流出一些分泌物,以后溃破处结成痂皮后自行脱落,留有一小疤痕,这是接种卡介苗后的正常反应,不必惊慌。

(6)极少数儿童接种后可能出现高热,接种手臂红肿、发热、全身性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其他情况,应及时向防保科人员咨询,采取相应的措施。

5.预防接种证有何用途?

国家《传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条中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预防接种证是儿童预防接种的记录凭证,每个儿童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证并接受预防接种。儿童家长或者监护人应当及时向医疗保健机构申请办理预防接种证,托幼机构、学校在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未按规定接种的儿童应当及时安排补种。儿童家长或监护人要妥善保管好接种证并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时间到指定的接种点接受疫苗接种。如儿童未完成规定的预防接种,因故迁移、外出、寄居外地,可凭接种证在迁移后的新居或寄居所在地预防接种门诊(点)继续完成规定的疫苗接种。当儿童的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全部完成后,家长应保管好接种证,以备孩子入托、入学、入伍或将来出入境的查验。

篇二:计划免疫知识讲座

计划免疫知识讲座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每年4月25日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宣传日”,以后每年全国都在这天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参加与计划免疫工作有关的宣传活动,对推动我国的儿童计划免疫工作起到很大作用。

2008年9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全省全面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工作,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范围,是在现行四种疫苗的基础上增加到13种,分别为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麻风疫苗、麻腮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预防乙肝、结核病、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13种疾病。

随着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有更多的免费疫苗纳入免疫规划,这也充分说明疫苗接种在保护健康上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广大群众要积极参与国家免疫规划,把“疫苗接种”作为一种“健康投资”,真正做到预防疾病和保护健康。我市将以全国4.25预防接种宣传日为契机,加大对计划免疫和预防接种知识的宣教力度,开展多种宣传活动,提高百姓接受免疫预防接种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努力提升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

预防接种国家免费政策

一、疫苗分为哪几类?

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据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儿童接种第一类疫苗免费,疫苗以及接种费用由政府承担,预防接种单位按免疫程序为儿童接种这些疫苗不得收取或者变相收取任何费用。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二、现阶段我市第一类疫苗包括哪些?预防哪些传染病? 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后,我镇第一类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无细胞百白破疫苗、白破疫苗、

麻风疫苗、麻腮疫苗、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乙脑疫苗、以及应急接种的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共13种疫苗,预防乙肝、结核病、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13种疾病。

三、儿童办理预防接种证有哪些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都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儿童出生后一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到当地的接种单位办理预防接种证。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卫生局认可的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

四、流动儿童在预防接种时享受哪些权利?目前存在哪些问题? 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在预防接种时享受同样权利,包括办理预防接种证、免费接种第一类疫苗等服务,目前大部分流动人口存在经济条件、文化素质、卫生状况和防病意识较差等问题,接种单位很难对人数日益庞大的流动儿童实施及时的预防接种,流动儿童接种率明显低于本地儿童,流动儿童传染病发病不断升高。这些已逐渐成为严重影响免疫规划工作的突出问题。

[接种副反应知识]

1、如何看待接种反应

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接种疫苗是安全的。不过疫苗毕竟是一种异物,部分儿童因个体差异会在接种部位发生红肿、疼痛、硬结等,或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这些都是预防接种后的一般反应,病情轻微,多在1~2天内自行恢复,必要时就医。极少数儿童在接种后可出现罕见的异常反应,如无菌性脓肿、过敏反应等,病情相对较重,需要及时治疗。另外,如果儿童在接种疫苗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发病前期,或存在某种潜在的疾病,在接种后碰巧发病,被称为“偶合症”,与疫苗本身无关,很容易与接种的不良反

应混淆。

为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儿童家长应该在接种前了解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配合接种人员,提供儿童的健康状况并了解儿童的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儿童要在接种门诊留观30分钟,一旦出现可疑反应可得到及时处理。

2、下列情况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简称受种方)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3、什么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常见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有哪些?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预防接种异常也是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其发生率极低,但反应相对较重,需要临床处置。90%以上的异常反应均为过敏反应,包括局部过敏反应、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血管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此外还有无菌性脓肿、热性惊厥等,比较少见有多发性神经炎、臂丛神经炎、脑炎和脑膜炎、脊灰疫苗相关病例等,接种卡介苗后的异常反应有淋巴结炎、骨髓炎、全身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绝大多数异常反应经过临床治疗后不留永久性损害。

3、 接种疫苗后出现反应,还是否继续接种?

国家规划疫苗需连续多次接种的疫苗如乙肝疫苗、百白破疫苗、糖丸等,如出现单纯的局部反应或低热,则不必改变免疫程序。如果引起严重反应,则不继续接种。接种百白破疫苗出现休克、高热、过敏反应、血清病等应停止以后预防接种。

4、 有免疫损害者是否可以接种疫苗?

凡患有白血病、全身恶性肿瘤或进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婴幼儿或成人,感染传染病后造成严重后果,应按免疫程序接种灭活疫苗。有免疫损害者不能接种活疫苗。

5、孩子接种后要注意什么?

孩子打过防疫站以后避免剧烈运动,不要吃酸辣等刺激性强的食物,对孩子要细心照料,注意观察,有时小孩会发生常见的不良反应,如轻微发热,精神不振,不想吃东西,哭闹等,一般都不严重,只要好好照料,多喂开水,很快会恢复,如果体温过高,可服些退烧计。接种后24-48小时内,注射部位可发生红、肿、热、痛等局部反应。有时注射部位附近的淋巴结也可能肿大。如局部反应重时,可用干净毛巾热敷,如反应加重,应及时请医生诊治。

[预防接种知识]

1、疫苗是防控麻疹的最有效手段

麻疹是传染性最强的传染病之一。麻疹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亦可以传播。麻疹发病最初表现为发热、结膜炎、流涕、咳嗽等,第3~7天开始出红色斑疹,首先是面部,而后遍及全身,持续4~7天,出疹前后5天内具有传染性。

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接种麻疹疫苗是预防和控制麻疹的最有效手段。在实施麻疹疫苗接种前,几乎每个儿童都难以幸免感染。我国广泛使用疫苗后,麻疹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下降。但在部分地区仍有麻疹病例暴发。及时全程接种麻疹疫苗,能有效预防麻疹的

感染。麻疹疫苗应接种两次,初种月龄为8月龄,复种为18—24月龄。2008年以后,我国开始使用含麻疹成分的联合疫苗替代麻疹单价疫苗,如麻疹—风疹联合疫苗,即一次接种可以预防麻疹、风疹两种疾病。

2、接种脊灰疫苗需注意哪些问题

人体感染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毒后,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临床上无任何症状,仅有极少数感染者,由于病毒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灰质炎,会导致肌肉麻痹,俗称“小儿麻痹症”。

儿童服用脊灰疫苗(俗称小儿麻痹症糖丸),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手段。满2、3、4月龄的儿童,各服糖丸一粒,一岁以内共服3次,满4岁再服一粒。糖丸采用直接口/嚼服或溶于凉开水送服,服苗后半小时内不要喝热水及哺乳,以免降低疫苗活性。

目前,我国是无脊髓灰质炎病例的国家,但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仍然有脊灰流行,特别是与我国接壤的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等国家仍然有脊灰的暴发流行,发生输入性病例的危险始终存在,因此各个国家仍旧对适龄儿童接种脊灰疫苗,直至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

3、让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再流行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感染乙脑病毒所致。乙脑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猪是乙脑最重要的传染源。蚊子叮咬了感染乙脑病毒的猪后,再去叮人,可以造成乙脑在人群中的传播。乙脑常见症状是发热、头疼、喷射性呕吐等,病死率高达5%~35%,约30%的幸存者有神经系统后遗症,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痴呆等。

给儿童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乙脑最经济、有效的手段。2008年起,我国将乙脑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儿童要及时全程接种乙脑疫苗。我国目前使用的乙脑疫苗有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两种。减毒活疫苗接种全程共打2针,分别在8月龄和2周岁接种;灭活疫苗接种全

篇三:免疫规划知识讲座

免疫规划预防接种相关知识讲座

一、国家有免费接种疫苗,还有自愿有偿接种疫苗?

国家有一些疫苗是免费的,这是必须要接种的,就是一类疫苗,还有一些疫苗是自愿接种的,是二类疫苗。

二、哪些疫苗是必须接种的?

2007年12月29日卫生部正式下发了关于扩展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按照这个通知里的要求,从计划免疫疫苗过去的五种疫苗预防七种疾病,已经扩大到现在14种疫苗可以预防15种疾病,计划免疫疫苗的种类已经得到很大的扩展。现在对儿童来讲,可以免费接种的疫苗包括脊髓灰质炎、卡介苗、麻腮风疫苗、甲肝疫苗、乙肝疫苗、流脑、乙脑,麻腮风疫苗的供应还不能满足需求,需要的时候,可以用麻风疫苗来替代。

三、现在的疫苗种类增多了,随着疫苗种类的增多,会不会增加异常反应发生的概率呢?

一般来说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固定的,不会因为种类增多,发生概率就增加。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目标的疫苗是非常安全的。不良反应的概率是非常低的,尤其是罕见的不良反应是非常低的,按照国家的要求来讲,每批疫苗出厂都是要检查的,其安全质量是有保证。

四、现在有一个词是免疫规划,免疫规划与过去的计划免疫有什么不同?计划免疫当时我们国家从1978年开始实施给儿童普及接种,那个时候是四种疫苗预防六种疾病,把它称之为计划免疫。经过历时十几年以后,疫苗的种类逐渐扩展,到了2002年的时候,就把乙肝疫苗纳入了计划免疫,变成了五种疫苗。随着现在世界卫生组织的倡导,逐渐地把一些新的疫苗纳入到普及预防接种里。随着疫苗的种类扩展,过去称为计划免疫,现在称为免疫规划。

五、打了疫苗能否100%预防传染病?

接种疫苗非常重要,接种疫苗之后,是不是就不会得相应的传染病呢?孩子打了麻疹预防针,但是还是被传染了,出了麻疹是怎么回事?

打了疫苗之后,预防了相应传染病,但是所有的疫苗并不是100%的有效,对个别的孩子,因为个体差异,也有免疫失败的,接种之后,可能不会产生抗体,比如接种麻疹疫苗,个别的孩子确实由于个体差异,不能产生抗体,像这样的孩子,即使接种了,再暴露于麻疹病毒感染之下,还可能得麻疹。但从另一个角度

说,如果绝大多数孩子接种了的话,就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染性,减少传染机会,也可以保护那些可能因为某种原因没有接种的孩子,。

六、打了预防针,哪些反应是正常的?

接种疫苗之后,家长怎么知道接种疫苗是成功的、不成功或者安全不安全呢?有哪些反应是正常的,哪些反应是不正常的?

第一个问题接种疫苗是否成功,这个需要检测手段,需要到有关的部门,比如疾病预防部门给孩子验一下血,看血清中有没有抗体,可以查出来。一般来讲,麻疹疫苗或者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成功率非常高,一般来讲像麻疹都有95%以上的成功率。

第二个问题,几乎所有的疫苗,都是比较安全的。通常接种疫苗之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常反映,所谓一般反映;另外一种是异常反映,就是罕见的不良反应。由于疫苗是从病毒中提取的,必然会带有原来的生物活性,尽管经过生物制品厂家生产制作,由于这方面的活性,接种完之后,肯定出现相应的反应,但反应概率比较低,一般来讲,全身发热,全身不适或者乏力等是比较常见的,是正常反应。再一个是局部反应,打针的局部可能会出现疼痛,轻微的疼痛、红肿等等,有的可能是有硬结,这些都是“一过性”的,在一两天内不需要特殊的治疗,就可以进行恢复的,也是正常反应。异常反应指什么呢,比如个别的孩子由于个体的差异存在或者个人体质的关系,接种之后,会出现过敏反映,这种就需要临床处理,这就属于比较罕见的反应。

七、出生24小时内必须接种乙肝疫苗, 疫苗的接种有没有季节性?

按照每种疫苗,国家都制定出来免疫程序,儿童出生以后,应该按照正常的免疫程序去接种疫苗。这个免疫程序可以从很多渠道获得,也可以到接种点,那里都张贴着一些宣传的对家长的公示,还可以在免疫规划中心的网站上获取。现在虽然说全国没有统一预防接种证的内容,但是大部分的省份已经把免疫程序都放在儿童预防接种证里,都明确写着什么时候应该接种什么样的疫苗,比如乙肝疫苗,应该一共接种三针,第一针就是出生24小时内,然后一个月的时候应该接种第二针,六个月的时候应该接种第三针,每种疫苗都有非常准确的接种程序。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国家强制接种的疫苗是没有季节性的,就是孩子到了这个年龄,就得接种。其他的疫苗有的是有季节性,有的没有季节性,比如流感,如果预防来年的流感,应该在头一年疾病到来之前接种,不同的疾病接种时间不同。

八、预防接种证有什么作用,怎么办理?

预防接种证在新生儿出生以后一个月之内在您的居住地接种点都可以办理。小孩出生以后应该在一个月之内打卡介苗和乙肝,在打完这两针的时候,手里都应该拿到预防接种证。

凡是你在居住地超过三个月的,到接种点,都可以办接种证。而且我们国家有儿童健康信息化档案,通过计算机管理儿童预防接种的健康档案。

九、孩子办接种证不需要任何的条件,只要说孩子需要打针,在就近的接种门诊就可以。

预防接种必须到国家指定的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比如地方的卫生局指定的预防接种单位才有这个资格去接种,在各地乡镇或者医院甚至社区都设有这样的单位,到这些地方去办理就可以了。你住在哪里,所属的地段、社区服务中心、乡卫生院,都可以。这是比较正规的。其他地方没有这个资格去接种疫苗。

十、办理证件的时候,需要什么费用吗?

不需要,都是免费的。

十一、办理了预防接种证之后,就可以去打免疫规划范围里的所有疫苗,而且是免费的?

过去还是打一针收一些注射费用,现在自从免疫规划实施后,包括所有的免疫规划里的疫苗,只要带着孩子去打针就可以了,什么费用都不收。

十二、流动人口去哪打疫苗?

免疫规划是实行属地管理,孩子到哪里,就哪里负责。

十三、预防接种证不管在哪办的,都有效。有的孩子之前没有办接种证,现在好几岁了,是不是依然能办接种证?

当时没办或丢了都可以补办,比如流动人口在安徽办的,到长春市来了,而接种本确实丢了,同样可以补这个接种证。

十四、孩子在上学的时候,还要查验预防接种证?

我们国家已经实施儿童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已经作为在传染病法里正式包含的内容,所以小孩在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入小学的时候,都会查验预防接种证。这个时候如果你发现漏种或疫苗接种证找不到,都可以补证或者补种。

十五、疫苗可以说伴随人的一生,现在要求在新生儿出生的24小时之内就要接种乙肝疫苗。这个规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国家从1992年开始有乙肝疫苗的接种,真正国家把它纳入免疫规划的管

理是2002年,开始规定新生儿最好在24小时之内把第一针乙肝疫苗接种了,最主要的原因是,乙肝可以通过母婴传播,越早打上这种疫苗,可以把母婴传播途径阻断掉,以免孩子感染乙肝病毒。现在我们要控制乙肝的话,首当其冲的指标就是要求我们24小时之内接种第一剂乙肝作为重要的指标。

十六、出生24小时内是不是需要在医院里接种乙肝疫苗?

现在只要有接生孩子的地方,就要求他接种乙肝疫苗。如果不在医院接生,当地的保健科或者妇幼部门会找到这个孩子,建议赶紧到免疫预防单位把这个疫苗补上。

比如说有一些农村地区的孩子在家出生,比如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儿童在家出生的,这种情况要提前跟村医、乡医沟通,村医、乡医都会及时上门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第一针在24小时之内接种上,对小孩的保护效果是非常好。比如说母亲是乙肝携带者,这样做就更有利孩子的健康了。

十七、为什么有的疫苗需要多次注射,有的疫苗打一针就可以?

疫苗一般分两种,按照性质分,有活疫苗和死疫苗,活疫苗是病毒活性降低后制成,接种到人体之内不会得病,但是能产生效果,预防疾病。这是活疫苗。由于是活的疫苗,在体内会繁殖,这样的话相当于打进去的量很少,增殖之后的量就很多。死疫苗就不一样,因为灭活之后,把病源杀灭了,同样产生抗体,更不会引起所预防的相应疾病。这样产生很好的效果,死疫苗不能繁殖,需要的量比较小,一般来讲需要多次接种才能使效果更好。目前常见的活疫苗是脊髓灰质炎糖丸,二类疫苗中的水痘,一类疫苗像麻疹、风疹都属于活疫苗。像乙肝疫苗、乙脑疫苗是死疫苗,这些疫苗基本上需要三针以上才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十八、对于多次注射的疫苗,有的时候往往容易搞错次数或者搞错时间,有的时候打重了或者有的时候漏打了。如甲肝疫苗打重了,会有什么后果,白百破多打一针怎么办,乙肝疫苗少打一针怎么办?

归纳起来是两点,一个是关心疫苗有没有效,多打、重打、漏打还有没有效;第二,多打、重打、漏打会不会有什么反应,危害会不会更大。先说第一点,有效性,少打肯定会影响效果,本来乙肝疫苗打三针,你打两针,后面一针如果没有打,肯定效果不好,需要按照我们的规定给他补上。多打的话,理论上一般来讲不会影响,看你多打的那针跟前面一针的间隔有多大,如果间隔比较近,可能反而会影响效果,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进行补救,在间隔足够的时间补上。这是多打的情况。漏打和少打是

计划免疫基础知识讲座

一类,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处理办法,补种措施等等具体针对哪类疫苗再给予回答。关于不良反应,漏打或者少打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多打或者重复打,大家比较关心会不会增加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概率是非常低的,概率本体是固定的,一般来讲,不增加疫苗的反应概率和机会。个别情况下有例外,有些疫苗多打不增加反应,比如百白破这种疫苗,时间间隔越短,反应发生概率越大。像这种情况怎么办?怎么知道我的孩子这样会不会有问题,绝大多数的反应尤其是一般反应都在一两天之内出现,尤其在一周之内出现,超过一周的很少。如果多打的话,在头一两天或者头一个星期要注意观察,如果没有反应就是没有反应,如果有的话赶紧及时治疗就可以了。

十九、接种疫苗后30分钟再离开更安全,家长带孩子接种疫苗的前后,要做哪些准备?

作为预防接种单位,按照免疫程序,会通知家长。作为家长,到了医院会有一个简单的问诊和检查,家长如实地把孩子的健康状况告诉医生,决定孩子今天能打还是不能打,能打什么样的疫苗,这是非常关键的,这是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第二,按照常规的接种程序完了以后,也是为了避免不良反应的出现,我们要求至少在接种单位接种之后30分钟离开,绝大多数反映尤其是过敏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出现,一旦发生有什么异常,告诉我们的接种医生,以便及时处理,这是保证我们的安全。从总体来讲还是安全第一。家长选择预防接种单位的时候一定是规范化的,在指定的预防接种门诊。一个预防接种单位必须是卫生行政部门对它考核合格,具体来讲预防接种这个单位有资格,要有接种单位的资格,预防接种的能力,另外还要有一些接种合格证,在这样的地方接种才能放心。

二十、家长带孩子接种疫苗在判断是不是具有资质的时候,主要看哪些证件或者有什么样的标志?

预防接种门诊上应该有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授予他的合格接种门诊的牌子(或证书)。

二十一、 什么时候不宜接种疫苗?

任何疫苗肯定有适应症和禁忌证,适应症是哪些人应该打,不应该打。另外还有一个禁忌证,哪些情况下不能打。一般的原则是这样,如果有急性发病的疾病或者慢性的严重疾病,一般不能打针,比如现在在发烧,普遍来讲所有的疫苗都最好暂时不要打,等发热完全康复之后再给孩子接种疫苗。有的孩子,明知道他有免疫缺陷疾病,要特别慎重。这对于活疫苗来说是禁忌证,不过对死疫苗来说,基本上还是可以打的。不同的疫苗要看情况,总的原则就是有急性发作的疾病或慢性病,最好要缓打。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