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义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含义 > 列表页

逆缘含义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21  分类: 含义 手机版

篇一:古代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

一、填空

“大文化”的结构与构成: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二分法)物质文化就是实体文化,是指人类用各种材料对自然加工造成的器物的、技术的、非人格化的、客观的东西;精神文化又称虚体文化,是指人类对自然进行加工或塑造自我过程中形成的用语言或符号表现出来的,精神的、人格的、主观的东西 四分法:物态文化层约相当于物质文化,表现为物体形态,故称物态文化,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属实体文化;制度文化层:指各种社会规范,它规定人们必须遵循的制度,反映出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相互关系的准则;行为文化层:多指人际关系中约定俗成的礼仪、民俗、风俗,即行为模式(行为文化有三个特征:①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如春节、端午节。②形式类型化、模式化。如春节要贴对联、放鞭炮。③时间上一代传一代);心态文化层: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心理活动等等。可以再细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是暂时的,有流动性和变化性,如要求、愿望、情绪、风尚。如“环肥燕瘦”。社会意识形态则是多指经过社会科学家系统加工过的社会意识,并且经过物化形态,如书籍、绘画、书法、雕塑等固定下来,传播天下。

姓: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是同一个老祖母传下来的;姓来源于图腾(原始人认为,每个部族都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无生物有着某种亲缘关系或其它的特殊关系,此物就成为该部族的保护者或象征,即图腾崇拜。后来,由于人口的增长,原来的图腾又分出了子图腾、孙图腾),例如:牛、马、羊、乌、凤、梅、山、云、龙等都保留有原始图腾之遗迹

氏:分裂子姓有一定的弊端。姓中分出了氏。当时普遍存在的父系家长制氏族皆以氏称,其首领为氏族的代表,亦以氏来专称。如黄帝轩辕氏、尧帝陶唐氏,进入阶级社会后,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子:殷、时、来、宋、空同孔。

姓氏关系:姓以别婚姻,氏以分贵贱。

名与字的关系:1、同义关系(宰予——子我;诸葛亮——孔明;屈平——原;张辽——文远;岳飞——鹏举;毛泽东——润之;蒋中正——介石)2、反义关系(端木赐——子贡;曾 點——皙;韩愈——退之;赵孟頫——子昂;管同——异之)

3、相辅关系(司马牛—— 耕;赵云——子龙;关羽——云长;苏轼——子瞻;晁补之——无咎)

4、同类关系(周瑜——公瑾;诸葛瑾——子瑜;周鼎——伯器;萧珪——君玉;蔡琬——季玉)

中国古代建筑多采用木结构体系,建筑个体的平面多为简单的矩形,单纯而规整,形体并高大,无论何种建筑皆如此。

由单幢房屋围合成院落的形式。由四周的房屋和廊屋围合而成。这座住宅表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群体的最基本形式,由房屋四面围合成院,即四合院。

中国传统屋顶中以重檐庑殿顶(wǔdiàndǐng)、重檐歇山顶为级别最高,其次为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

太和殿:重檐庑殿顶;乾清门:单檐歇山屋顶;神武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单檐四角攒尖顶;天安门:重檐歇山顶;保和殿:重檐歇山顶

计算古建筑的间数有一个特殊的方法,叫作“四柱一间”

孙子娶祖母称为因。

女儿国中的婚姻形态属于族外群婚;武则天后宫生活的婚姻形态属于逆缘婚。

朝堂与市场:前朝后市

真正符合周礼规定的朝代:隋朝或元代(不确定)

真正意义上的和亲:始于汉代

二、名解

1、谥号:帝王、后妃、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名士死了以后,朝廷或私家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谥法是给予谥号的标准,为一些字赋予特定的涵义,用来指称死者的美德恶德等。(1)表扬的:经天纬地(文)威强睿德(武)圣闻周达(昭)行义悦民(元)(2)批评的:乱而不损(灵)好内远礼(炀)杀戮无辜(厉)(3)同情的:恭仁短折(哀)在国遭忧(闵)慈仁短折(怀)

2、禁忌:禁忌是人们为避免某种臆想的超自然力量带来灾祸,对某种人、物、言、行的限制,是一种毫无科学因素在内的心理防范措施。具体地说,它是教人不能说某些话,不能做某些事,不能与某些人、物接触。再简单一点说就是:禁忌是限制,是防范措施。

3、五行:木,火,土,金,水之合称。木旺于春,色青。火旺于夏,色红。金旺于秋,色白。水旺于冬,色黑。中央均属土,色黄。

4、族外群婚:是指在原始社会时期,在两个血缘集团之间,一个血缘集团里的男子只能以外集团的女子为妻,女子也只能以外集团的男子为夫,并且,一个男子可以有一群妻子,一个女子也可以有一群丈夫,即一群男子共妻,一群女子共夫。

5、买卖婚:是指纯钱物交易而定的购买式婚姻。从父系社会开始,女子丧失社会地位,依附于男子后,女子就像房田产业、金银财宝一样的货物,成为男子的所有物。只要有钱就可以买卖妇女的观念开始在社会上流行。初期,买卖婚没有妻妾之分,周代以后,聘娶婚确立,则以礼聘娶的女子为妻,用钱购买来的女子作为妾。

6、结发:在古代结发有成年和成婚的双重含义。古代人成年之后开始束发,因而结发指成年,男子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第二指成婚,古代人新婚夜要男女左右共髻束发,象征夫妻结合的仪式。

7、上头:旧时各地汉族的婚俗。指婚礼前将新娘的辫子改梳成发髻,并戴上头饰。女子嫁前改变发型的礼仪。原为古代男子加冠、女子加笄仪式的通称,以作为男女成年的标志。

8、左祖右社: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的都城的传统建筑布局。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拜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粮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

三、简答

1、明清紫禁城正门为什么叫午门?

根据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正南刚好是“午”的方向,于是正南的大门就叫午门。

2、紫禁城的屋顶瓦的颜色为什么是黄色的?

东方属木,颜色为青,对应季节是春,对应物为青龙(或苍龙)(青春一词也是由这来) ;南方属火,颜色为红,对应季节是夏,对应物为朱雀;西方属金,颜色为白,对应季节是秋,对应物为白虎;北方属水,颜色为黑,对应季节是冬,对应物为玄武(或玄龟) ;中间属土,颜色为黄。君王处于中央,故用黄色

3、故宫之河为什么叫金水河?

因为这条河是从北京的西北方向被引过来的,而在阴阳五行中,西属金,北属水,所以这条河命名为金水河。金水河分为内金水河和外金水河:流经故宫内太和门前的是内金水河,流经天安门前的金水河为外金水河。又因金水河形似玉带,有人又称玉带河。

4、鸿门宴中,项羽为什么东向坐?

古代宴会分为正式宴会和家庭室内宴会。坐西面东为最尊位,坐北面南为次尊位,坐南面北为比较尊位,坐东面西为最卑位。项羽为西楚霸王,自应该坐在面向东的最尊位。

5、为什会出现“入室弟子”这样一个词语?

古代的住宅有大门、闺、中堂、室这几部分。“内室”为最里层,入室弟子则是个别门徒得

到师父或者掌门人的青睐而进入“内室”,获得师父或者掌门人不传其他弟子的绝招,将来作为师父或者掌门人的接班人。

6、古代婚姻的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之说,纳彩以雁为挚为什么? 《白虎通义·嫁娶篇》:“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好之时;又取飞成行,止成列也,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逾越也。”也就是说取雁春来秋往而有信之意以象征夫妻的信用,以及妻子要遵守长幼秩序。

7、什么是媵妾制?

先秦时期汉族婚姻制度的一种风俗,古代贵族实行的一种以媵妾随嫁的多妻制婚姻。形式为姐妹共嫁一夫,也有母女共嫁一夫。媵的地位:与姊妹共侍一夫不同,低于妻,高于妾;子女地位悬殊,妻无子也有可能上升为妻。大夫有姪娣无媵,士有一妻一妾,庶人一夫一妻,故曰”匹夫”。

8、传统婚姻的解体,七出?

一出:不孝顺父母。二出:无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三出:淫。四出:忌妒,即吃醋,反对丈夫纳妾就是吃醋之一种。五出:多(转载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 文 网:逆缘含义)言,女人切忌多嘴。六出:有恶疾。七出,盗窃。

9、什么样的东西可以成为禁忌对象?

人、物、言、行

人神圣的:祖先、神灵;不洁的:月经初潮的女孩、孕妇、产妇、寡妇、鳏夫、杀人者、悼亡者,所有接触死者的人(妇女被作为禁忌的人,又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对妇女的厌忌;一是妇女所要遵守的禁制)

动物崇拜和爱护:龙、龟等;恐惧和憎恶:乌鸦、猫头鹰等;二者兼有之:蛇

植物古老的、庙宇内的、坟墓前的树木或一些野生植物;天体与天象;日、月、星、流星、彗星;雷、电、虹等

语言禁忌现象出于吉凶观的;出于功利思考的;出于荣辱观的;出于权威的。

行为主要是用来束缚人们的手脚的,不准人们乱动。

四、论述

1、中国古代建筑为什么喜欢采用曲面大屋顶的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在建筑形态上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中国建筑所特有的大屋顶。因为中国建筑采用的是木结构体系,用木料构成的屋顶部分也越高大。这种屋顶不仅体型硕大,而且还是曲面形的,屋顶四面的屋檐也是两头高于中间,大屋顶从屋面、屋脊到屋檐没有一处不是曲线的,找不出一处是僵硬的直线,硕大的屋顶变得轻巧了,成为极富神韵和具有表现力的一个部分。硕大的屋顶,经过曲面、曲线的处理,显得不那么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装饰,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部分。而且曲面大屋顶的好处是屋宇伸出很多且向上翘起,避免了雨水侵袭屋身;便于采光。

2、古人为什么非常看重重亲联姻?

(1)传统的婚姻意义:认为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礼记.昏义》)既然是为了“合二姓之好”,重亲联姻便成了亲上加亲,好上更好的一条捷径。再者中国封建社会是大家族家庭,相互通婚也势必形成重亲联姻。

(2)中国历史上缔结婚姻很重门第,讲门当户对。一些门第血统高贵的大姓为了维护自己的高贵门第,不愿与其他姓人缔结婚姻,只在他们认为门第相当的几姓中相互通婚,也势必形成重亲联姻。

(3)重亲联姻还有地域因索。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农业社会,居住相对稳定。婚姻选择就在方圆十几里以内,特别是在地广人稀的偏僻乡村,婚姻选择更是就近通婚,与外界不太来往,也容易形成重亲联姻。

(4)在上层社会中重亲联姻又是联络亲族关系,巩固世袭权力和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几

乎历朝历代都有一批皇亲国戚不断地进行重亲联姻,来维护他们的地位和既得利益。在诸侯王国之间进行重亲联姻又是一种政治上的外交手段,通过联姻可使两国交好,拉拢势力,共同对敌;有时婚姻当事人又被对方当做人质。

3、请客观评价民间禁忌

禁忌,一方面指的是这样一类事物,即"神圣的"或者"不洁的"、"危险的"一类事物;一方面又是指的这样一种禁制,即言行上被"禁止"或者心理上被"抑制"的一类行为控制模式。民间禁忌,主要是指一社群内共同的文化现象,在禁忌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其中"禁止"的意义,也完全是来自于共同的忌讳,来自于"自我抑制"的集体意识,而不存在"意志的强加"和"观念的强求"。

优点:社会交往中的某些禁忌还调整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人们的行为有一种轨范功能。禁忌的这种功能,在法律产生之前,对社会起着法律的约束作用,调整人们的行为和语言。在法律产生之后,它又对法律是一种有效的补充,使个人的语言和行为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谐调一致。在社会还没有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时代,没有禁忌将是无法想象

缺点:禁忌是以制止和抑制的方式去回避矛盾和斗争的。它警告要提防危险,但绝不指导如何去战胜危险,而只是一味地发出禁令,要求回避、要求退让。因此,它虽然给人们强加上了许多责任和义务,但丝毫不能激起人们积极进取的理想和要求。

禁忌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虽然有着一定的"社会契约"的功用,但其消极的性质决定它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方面非但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往往还会起到一些消极的作用。如果一个社会要进步,要前进,要发展,那就势必要打破一些原有的禁忌的束缚,否则,就只能被消极地禁锢着。

篇二:无生法忍的含义

无生法忍的含义

无生法忍,简称无生忍,此语乃“无生无灭法忍”的简略,即确切地领会“一切法不生不灭”之理,把心安住在所悟不生不灭的中道实相上不动不退。

“忍”这个字,在佛学中的含义比我们日常生活中讲的那个“忍”的意思要丰富许多。比较常见的意思,除了“忍耐忍受”以外,还有“忍可安住”。但实际上这两组意蕴是相通的。怎么讲呢?通俗说,一位伟人,若真正能够具有在种种逆缘境遇下的“忍力”,必然其精神境界已然安住于非同寻常的思想见地中而毫不动摇。

譬如,先贤讲经中曾列举“三种忍”:

一、耐怨害忍:谓人以怨憎毒害而加于我,即能安心忍耐而无返报之心,是名耐怨害忍。--相当于“忍辱”的“忍”,是对嗔恨怨怼的逆缘而言。

二、安受苦忍: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相当于“忍受”的“忍”,是对痛苦觉受的逆缘而言。

三、谛察法忍:谓审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谛察法忍。--相当于“忍可”的“忍”,是对起无明、邪见的顺逆诸缘而言。

实际上,以上三种忍是相通的,若成就“谛察法忍”即可圆满三种忍,因为若思想上的恒观诸法寂灭相,经由定力贯彻身心,则具备圆满前两种忍的本能。

“无生法忍”的“忍”就是上述“谛察法忍”的“忍”,即对中观正见的忍可,同时由此“忍”而普摄一切忍力。《金刚经》所云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又,印顺法师在《大树紧那罗王所问经偈颂讲记》中开示:

“不退转的菩萨,得无生法忍。忍是一种智慧,与忍辱的意思是不同的。此处,可以将这忍字解释为透彻的?认?知,即能够将事物在内心中认得清清楚楚,能够透彻地了解它,这便是忍;所以忍是智慧的别名。能够证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智慧,即称之为?无生法忍?。所以忍所通达的所缘境界,是无生,一切法不生不灭的真理。”

为什么说无生法忍普摄一切忍力呢?佛法修持原理,是智为先导的,理上见谛的“闻思所成智”经由定力成就的功夫是超越闻思的而融入生命的,当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所谓“理虽顿悟,事需渐除”。关于“无生法忍”普摄一切忍,有一个著名的故事:

忍辱仙人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若干世之前,曾为一位在城外山林修行的行者“忍辱仙人”。一次,当时的国王歌利王率众来此处游玩。一位宫女发现了忍辱仙人,见其仙风道骨,心生好感,上前搭讪,仙人于是应机为宫女说法。国王见此情景,心生嗔恨,上前问仙人道:“你证得罗汉果位了吗?”。仙人答:“尚未。”。国王又问:“你证得

不还果位了吗?”。仙人答:“没有”。国王说:“既然如此,那你就是放纵贪欲烦恼的身来挑逗女人!”。仙人答:“我虽然尚未断除贪结,但此刻内心确实没有贪着。”。国王于是起了歹意,他残忍地割掉了仙人的耳朵。仙人颜容不变。群臣见状,纷纷上前劝国王住手,国王不但不听,反而嗔心大炽,他割掉了仙人的鼻子、削下仙人的手臂……直到节节肢解。但血泊之中,仙人面目依旧相好圆满,面色丝毫没有变化。这时,天降大雨,又飞沙走石,国王吓得大惊失色,狂心顿歇。他扔下了手中刀,匍匐到仙人血淋淋的身躯前请求忏悔和宽恕。仙人说:“我心中既没有嗔恨,同样也没有贪欲”。国王说:“大德,怎么知道您心无嗔恨呢?”。仙人于是作誓愿说:“我如果确实没有嗔恨,请即刻让这身体复原如初。”说罢,身体即刻复原如初。国王于是更觉惭愧、愈发忏悔先前所行,遂皈依仙人学佛。《金刚经》云:“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正是思想上成就的“无生法忍”成就了怨害面前的最高境界的忍辱之行。

所以,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领会,无生法忍是仙人早已融入生命的菩萨本能,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忍受”和“忍耐”,但却包含了一切意义上的“忍”,成就了圆满的忍力。

篇三:佛家智慧与企业管理

佛家智慧与企业管理

我对如何办好企业缺乏研究,所以也不可能谈得很具体。但是,佛教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智慧海洋,佛教文化中有无数指导人生的智慧,值得企业家们好好学习与应用。

缘起正见与明理做事

佛陀圆寂四百年之际,印度出了一个龙树菩萨,他是中观哲学的开山祖师;佛圆寂九百年之际,无著菩萨出世,他们两位是自佛陀之后的最伟大的佛教学者。

现代有人在研究龙树菩萨,说他是最棒的世界级哲学家,他不仅仅是在佛教界很有地位,事实上他是一位世界级的伟大哲学家。我们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来源于黑格尔,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则来源于龙树,是一脉相承的。所以,龙树菩萨的辩证哲学智慧,是无比地光辉灿烂。

佛教从事、理二谛两个角度来认识事物。事谛指事物的现象,包括所有的存在,都是缘起的东西;理谛是从本质上、性质上来理解事物,众缘合成之物无自性。世间的知识,包括科学、哲学等,都属于事谛;理谛,即是龙树哲学中的空性。

事理二谛,相合不悖。因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此是中道义”。“中道”,就是中观。因缘形成的任何事物,都是没有自性的东西,如果它有自性,可以独立产生,就不需要因缘来合成。

“空”是什么意思呢?空是佛教最高的境界,佛教又叫“空门”,佛陀叫做“空王”。但是,很多人对空理解不透,出了很多问题,哲学上就有很多的争论。“空” 的正确含义就是事物的无自性、可变性。什么叫自性?自性就是指事物有一种永恒不变的性质。而事实上没有,找不到这样的自性。正因为事物没有一个不变的、永恒的东西,所以才叫做无自性。无自性,就是它的空性。反过来说,空性,就是指事物的多变性、可变性。

大家都读过《和尚遇到钻石》这本书,写书的麦克尔·罗奇是一位精通藏传佛教的教授,他在印度学习藏传佛教取得了格西学位(相当于博士学位)之后,又听从老师的教导,回到了美国曼哈顿做钻石生意,学习在生活实践中发菩萨心行菩萨行。他实践得非常好,他是一个比丘,受过比丘戒,但他在公司里面是一个总经理,所以平常也不穿僧服,而是西装革履、留着短头发,他每天早晚都要做功课、进行禅修,白天就去公司上班,他的员工多少年来都没有人知道他是一个佛教徒。他的书,就是结合做钻石生意来解释《金刚经》。

什么叫做“金刚”?金刚就是钻石的意义。钻石最坚,能断一切,所以佛教用金刚一词来比喻最高的智慧——空慧,金刚智就是性空的智慧。《和尚遇到钻石》一书中,有很多做人的道理,他说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要心存善念,善念所造的业就是善业。无论大事小情,都贯穿着一个原则:造善业就得善果,造恶业就会得恶果。空性就是事物的可变性、多样性,正因为空性,所以我们做事情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事情没有可变性,好人永远是好人,坏人永远是坏人,人也根本不可能变成佛。所以,他的日常做事,是完全遵从佛教的理念,依教奉行的。

因为空性,所以我们认识到世界上一切的存在,大至宇宙,小至个人,甚至小至一个原子、原子核等等,都是多种的缘合而成的。正因为事物无自性,才有可变性,所以,人才可大有作为。佛教说一切都是空性,业力也是空性,业力是可以改变的、再造新业的,也是可以净化、被彻底消灭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佛。

因为是空性,所以就必要太执着于世上的名利地位、得失荣辱等等。人生无常,死是必然,但不能等死,在没死之前,就要有所作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要重事法、重缘起。空有不悖。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是空的,但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说,做什么都没有意义,悲观、绝望,闲着等待生命的结束,这不是正常人的智慧。所以,应该如《中论》中所说:因为空,如梦如幻,才要大有作为。明明知道一切如梦如幻,包括世界以及自己,但还要在梦中去运用这种梦,做你应该要做的事。

明白了缘起正理,我们如何结合实际来做事呢?

归纳为三条:创造善缘、利用顺缘、排除逆缘。

创造善缘。缘是什么?就是条件。任何事情都是众多条件和合而成,所以做事的时候,就要尽量创造各种良好的条件,使能促进发展。

利用顺缘。就是尽量地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条件如人才、资金等,抓住市场机遇。顺缘就像风一样,诸葛亮草船借箭,就是因为当时的状况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东风是当时战略胜利的一个主要的顺缘。如果其它条件都成熟了,就是缺一个顺缘的话,也没办法成功。比如说,改革开放的政策,日益国际化的市场环境,就是很多企业提升品牌,走向世界,形成规模化、集团化的一个最大的顺缘。

排除逆缘。逆缘是不利的条件,要避开或排除不利于事情发展的条件。

总之,学佛是这样,做事也是这样,要创造善缘、利用顺缘、排除逆缘。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顺利的条件要利用,不利的条件要排除或者避开。因明学中,一般是从果推因,有了结果就一定能找到它的原因。而从原因来推结果,则很不确定。因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只有

具备了充足的因素,才可以确定未来。但是,如果我们能充分地利用缘起法则,那么,如同春耕秋收一样,当条件充足时,秋天的收获则是一定的,我们一定能做好自己的事业。 慈悲利众行与人性化管理

大乘佛教的慈悲利众原则,是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始终贯彻的。

入大乘之门,首先要发菩提心,为利益众生我要成佛。成佛是手段,利益众生才是目的。没有这个大乘心,就成不了菩萨,当然更成不了佛。慈悲利众是一个大前提,要在这个大前提下来做事情。

历史上好多皇帝,都打着为众生的旗号来夺政权,新皇一旦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对待众生还是以前老皇帝的样子。他们都会利用众生,他们很清楚,只有打着众生的旗号,才能赢得人心,才能做出大事。

但是,佛教和世俗的革命不一样。佛教对众生真诚,真心诚意地对待众生,事事处处为众生着想。大乘佛教说,没有众生就成不了佛。因为有众生,才可以施舍、行善来造福,没了众生你到哪里行善去?所以,众生的存在,是成佛的前提。有这个行善的对象,我们才能行善;有修忍心的对象我们才能修忍,有修慈悲心的对象我们才能修慈悲心。如果没有了众生,我们怎么修布施、安忍呢?既没办法修善,那又怎能成佛呢?

在哲学辩论时,就会论辩到这样的一个问题:最后的一个众生,他能不能成佛?因为前面的众生成佛,是要靠后面的众生来帮他行善、积德、造福,他才最后成佛的。那么,最后的一个众生,是靠什么来行善的呢?他不是永远也成不了佛吗?所以,说“一切众生都成佛”,这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而事实上,因为众生是无量无边的,不存在有最后一个众生的问题。 佛与世俗之人的区别是什么?佛陀最珍贵之处在哪?佛是最伟大的人天导师,佛的一切都是为了众生。所以,佛的伟大形象,永远都根植于人们的心中。佛出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地下,唯我为尊”。两千多年过去了,他的金像一座一座在不断的塑起。这种形象是人们心中的形象,有哪一个宗教导师可以与之相比?没有。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高的立佛,被塔利班炸毁以后,全世界的人都起来反对,有的是从文化的角度,有的是从佛教的方面来进行反对,塔利班极端的倒行逆施,也使它自己短命,立即倒台。中国汉地,儒、释、道三大文化里面,主流是佛教文化,佛像也是最多的,到处都可以看到。

世俗的人,一般都是为了自己,考虑自己的生存与幸福,能力大些的,就为自己争权夺利。佛的境界不是这样的,他的身语意都是为了众生。佛经中说,你的心中有众生,众生的心中才会有你。你若想在众生心中树立立品牌形象,最好的办法就是,你在做事时处处考虑大众的利益,无论是产品的生产、销售还是售后服务,无论是面向客户还是对待自己的员工,做为企业领导,都要真诚地想使他们获得好处,让他们开心欢喜。如果做事不为大众考虑,就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没有了顾客,你就没有了市场。没有忠诚的员工,你一个人再能干,也玩不转一个企业。离开了众生,你什么也办不成,就是这样的。

世界的主体,始终是人。因此,人是各种因缘中的主要因缘、第一因素。我们要做事,就需要有人来做,办好一个企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吸引住人才。菩萨的四摄法,就是吸引

人的意思。一个传法的人,首先要有能力把弟子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他们才来听你说法。国外的大学,都是挂牌上课,象美国的哈佛大学、日本的早稻田大学等,很多大学我都去过。哪一个老师讲什么课,学生们事先都知道,试听选择后才决定去听。国内也在试行,但只限在部分选修课,一般还都是固定老师上必修课,学生没的可选。如果都实行挂牌上课制度,那些混饭吃的老师们就呆不下去了。而那些名气大的专家来上课,教室会座无虚席,甚至整个礼堂都差点给挤破了。这就是摄受力,即吸引力的问题,是知识、能力以及人格魅力所致。 四摄,是吸引人的一种方便智慧。

第一,财施摄,就是用财物来吸引人。很现实的,哪个单位工资高、福利好,人都愿意去那里,这个企业就有竞争力。平时,要能真心诚意地关心你的部下和员工,当他们生病或者家中出现了困难的时候,要能及时给予慰问,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解除其后顾之忧。这是得人心的第一个办法。

第二,美言摄。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 要平等地对待员工、对待部下,给予他们尊重,用温和的语气、文明的语言来和他们沟通,这便是美言摄。2000年,我到美国去的时候,参观了硅谷的一家微软公司,老板的办公室是和群众在一起的,没有任何的特殊化。我问了一个人:“你们老板没有自己的办公室吗?”他说:“是的,老板和大家是一样的。”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长期以来,中国的历史上,国王和下级的关系是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是主人和仆从的关系,现在是民主时代,这些关系早就应该过时了,应该发扬民主、尊重人权,民主、平等地待人。老总和部下,只是分工不同,应该是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敬人者,人恒敬之”,尊敬别人,其实就是尊敬自己。同理,如果不尊敬别人,就等于是不尊敬自己。动不动说粗话,喜欢训人,这非常不好。不但管理者要和善待人,也要培养员工善待客人,以文明的敬语来与客人说话,这样才有可能树立起企业的良好形象,使客人乐意成为回头客,稳定并拓展客源市场。

第三,同事摄,就是与群众一起同甘共苦。当你和群众融为一体的时候,他们会感觉你很亲切,也会拥护和支持你的工作。比如说我们做教师的,教师要教书育人,自身的行为道德是很重要的,“身教重于言教”,光是嘴巴说是不行的。

第四,利行摄,就是为群众办实事。人心换人心,以诚待人、以情动人,办企业要让大家都得到实惠,领导在群众中才有威信。如果老板和员工之间,只是一种雇佣关系,这是非常糟糕的事。因为,被雇佣的人会没有责任感,他想“我只要有工资拿就行了,公司或者企业的好坏和我没有关系。”如果员工不关心单位的发展,本职工作也是做不好的,人人如此,那么任何事业都不可能有所发展,这是非常不好的。

我们在学校里也曾批判过这个雇佣观念,老师在工作八小时之外,什么都不管,你给我排了几节课我就上几节课,上完了就走人,不管学生。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现在,正在探讨中国的教育制度改革,很多人批评说我们的教育有很多弊病,最主要的是只重视知识教育,而轻忽了道德教育,导致从学校出来的很多人,道德素质很差,没有主动服务的精神,不会肩负起道义上的责任。人才人才,首先是人,人才的第一个标准是德不是才,真正的人才须德才兼备。

做任何事情,发心要能利益到别人。办公司也是如此,小就有利于一方,大则有利于一国甚至全球。当然,你首先得在你这个团队里面,给你的员工带来好处,激发他们干事业的积极

性,他们才会更加努力。我在洛杉矶时,遇到一个信佛的中国人,他来看我并带我去了好多地方。他说他工作的公司老板人很好,只要你是老老实实地在干活的人,他就会对你好,公司发工资是不公开的,按照各人的业绩、贡献大小,用红包的形式发工资,每月发的都不一样。他在这个公司干了好多年了,不想走开,因为老板很信任他,把分公司也交给他管,他非常满意。如果做到这个份上,你说,谁不愿意努力工作呀?

现在回想起来,人家老板的做法,其实就是一种人性化管理。人是有感情的,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企业应该有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统一的制度标准,也就是说没有行为规范不行。作为制度的贯彻者,应该平等、公正地的执行规章制度。但,制度只能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如何才能挖掘人的内在的潜力,积极发挥人们内在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人的条件,这有必要在实践中不断探讨与改进。

总之,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领导着一个公司,相当于是一个王者,统领着一个王国,应当具备一个国家领导的才能、心理道德素养,以及具备智慧远见等,才能自如地管好你的公司。

第一,道德心理素质。就是高尚的德行:慈悲、宽容、谦虚、冷静等等,是一种人格的魅力,“得民心者得天下”。首要的就是以慈心、爱心来待人。要“严于律己,宽于待人”,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部下作榜样。“马列主义口对外”,说一套干一套,别人就不会听你的。毛主席也说过:“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谦虚是人性中的重要美德,智慧越高的人,就会越谦虚。还有,就是碰到问题时,需要冷静,冷静地思索、冷静地待人处事,避免过激、出偏差。

第二,远见。做领导的人,应该要有远见,三年、五年、八年、十年,甚至百年,没有远见,只搞一些短期行为是不行的。领导是领航、掌舵的,你只顾眼前,将来的发展都没有保障,就会自断前程。学校里的老师,如同是学生的领头人,老师自己须有知识、才能、德行,才可以教导、说服学生。如果老师和学生的水平相等,那学生就只能在原地踏步;如果老师的水平还比学生的水平低,那就意味着学生还会退步。所以,学生如果要选择老师的话,原则就是老师应该在各方面,要比自己高得多,越高越好,这样你才有可能获得知识品德等各方面的收益。同样的,大至国家小至企业,作为一个领导,你与下属的关系,就和师生关系差不多,你的一举一动都要做榜样,要能以身作则。如果领导的水平很差的话,就很难领导好部下。所以,领导要不断学习,提高领导水平。要学习现代科学管理知识,但不是全盘吸收国外的东西。有一个日本人写了本书,说到日本人学习西洋的东西,有很多的失误,凡是离开自己本民族文化根基的东西,都有点过,现在又开始回头了。我们中国现在也有这种情况,初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西方文化并不是都比我们东方文化好,不能崇洋媚外。如《西方文化五百年》一书中所说,西方工业化最重大的失误,就是环境污染,极大地破坏和浪费了自然资源。所以,学习时不能生搬硬套,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地吸收,尤其要好好传承、利用自己的民族文化,比如学习用佛教文化来观察、审视,具足长远的发展眼光,决定自己未来的道路。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