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审计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会计审计 > 列表页

会计审计文献书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3  分类: 会计审计 手机版

篇一:会计审计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中英文对照外文翻译文献

变化中的会计师审计独立性——与当前环境与时俱进,理查德·贝克

2005年8月——具《注册会计师专刊》的主编罗伯特科尔森在他2004年3月的专栏里的研究表明,“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的概念,在过去的150多年中,是不断变化的。从一般意义上说,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与当前的商业环境是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的。但是,不同的“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的概念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过渡。通常情况下,许多审计的独立性的不同概念的提出,都是围绕着专业的会计师、审计师、监管机构和一般公众之间的独立性,所展开讨论的。

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的最初概念,出现在19世纪。它的出现,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的,即主要是英国本土的专业会计师和审计师,对整个大英帝国以前的和现有的殖民资本承担监督的责任。在此期间,数量上相对来说较少的会计师事务所,却要对相对来说大数量的群体执行审计的任务。这些专业的会计师和审计师就有可能同时对不同的实体出具财务报告、为不同的投资群体工作。

在这个时代,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概念,并没有把审计设想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审计实体;英国投资者明确禁止审计者在其审计的企业工作或参与投资。与此同时,只要会计师保持对主要投资者的审计服务,他们的专业会计服务的范围,

是可以合理地扩大的。例如,审计师被允许可以帮他们所审计的企业编制财务报表。

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这一初步的概念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了改变。在这段时期,经济上有了一个大的变化,那就是资本的主要来源由国内市场转向到外国资本市场。这一变化的出现是与美国的大型工业公司,如采矿,铁路,能源,电力和电信,的出现相关联的。伴随着这些美国大公司的出现的,也包括着对公司商业性的理解的改变。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阿道夫贝尔和伽尔迪纳指出,推进对这一变化的理解的,是大型企业所有权的分离,以及会计和审计对于公司的财产权益的重要性。在这一新思路下,审计的主要职责,就是为集体的所有权益的需要而服务,而不是某个具体的无所有权的利益。这种集体的所有权益,基本上是由国内的股东组成,通常往往是大银行或非常富有的投资者。

联邦证券法在新政时代的通过,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成立,使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的概念,有了再一次的转变。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成立,对建立出具财务报告和审计法规的标准,有着最重要的影响。通过这种努力,公共的会计师和审计师不再认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为那些特定的物主,或某些集体的所有权益;而是按照一套既定的专业标准,来编制财务报表,和进行财务决算的审计工作。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的概念,转向为在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报告中保持客观性和中立性,而不是忠于某一政党。这一观点,由西澳佩顿教授,在理论上和书面上被阐述出来,他着重强调了公司财务报表的重要性。

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客观和中立的概念,一直趋于上风,成为主流。直到20世纪70年代,当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成为独立的、权威的会计标准制定者。大约从那个时候开始,公共的会计公司开始改变其客观和中立的原则,并开始对他们的审计客户宣传和提供关于会计和审计的事项。同时,在全球范围内,企业的快速增长,为公共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去获得收入,而这些收入,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审计服务所能取得的收入。虽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发布的审计标准,一直继续强调着与客户保持独立性,但是日益激烈的审计服务市场的竞争,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商业惯例,导致一些审计者不得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的,因为这更有利于赢得客户的信赖。

继2000年初的会计和审计丑闻之后,以及2002年沙宾法案的通过,审计者被认为是值得信赖的顾问的这种想法,似乎已经越来越难以让人信服。一个潜在的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的新概念,仍然未能演变出来,但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 PCAOB )对这种独立性的概念上,似乎更强调要在更大程度上区分注册审计师和客户管理的独立性。

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早期争议

在20世纪的下半叶,学术界和出现了关于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各种争论和专业文献。有一些关于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观点,是从包括英国和美国两者的会计职业相关的历史性观点中理想化、发展和演变出来的。例如,托马斯李,在《公司审计》第3版(范诺斯得莱因霍尔德,1986年,页89)中提到的:一个诚实的审计者应该是完全独立的,用独立的意志和态度思考,绝不允许的其观点和结论,受到利益冲突所带来的压力所影响或对其有所依赖。

不幸的是,虽然这种对于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表达,是令人钦佩和向往的,但是这种对于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不确定性的,因此,判断一个会计师的审计是否是独立的,根据托马斯李的定义要得出结论,是不可能的。

皮莫扎尔,在“独立性”(在《当前审计的问题》,由木雪纳尔和斯特利编辑,保罗查普曼公司出版,1991年)中,主张会计师审计独立的经济逻辑的辩论,是这样归纳的:人们期望会计师进行了审计后,可以把不能诉讼成功的概率和审计风险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用经济学的语言来说,审计员执行审计工作的费用,应该是和工作量平等的,换句话说,是会计师执行审计任务时所产生的费用,和其所能减少的风险,是成正比的。然而,所有的审计者都是单独的个体,他们都对风险和回报,持有着各自不同的态度,因此会计师审计工作的最低标准并不一定必须是相同的。

用这种经济上的理论来解释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但是,如果某些审计者采纳了关于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的一般概念,是为了可以获得好处,从中谋利,以便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那么这种观点就不能成立了。换言之,虽然这种立足于经济上论证是有效的,但是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还是需要一个可以去完全遵守的原则。

正与此相反,相对于这种经过专业的和经济论证的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概念,巴特利特在“审计独立性的挑战”(会计地平线,第二卷,第五刊,第一期,1991年)中所提出的则大相径庭。巴特利特认为,关于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有四种不同的比喻。

1、“冒烟的枪口”,这个论点是说只有少数几个事例表明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被认为是和审计失败有所牵连的。大多数诉讼和被起诉的审计者,都是基于对其不称职或不尽职调查的说法上的,而不是缺乏独立性。然而,因为无法获得有关的审计失败的详细的记录和其他的诉讼证据,使(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 范文 网:会计审计文献书)这种观点很难被证明。

2、“我们这样做很好。”这一论点中,根据民意调查,公众会计界普遍已经得到了高度的关注。民意调查结果显示,民众所关心的,往往是会计师对于职业本身的尊重、对问题的客观性的处理、可靠性和诚实,而不是独立性本身。虽然,客观性、可靠性和诚实,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和独立性有所重叠,什么是所谓的“独立性”,实际上一般公众并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通常情况下,并没有人告诉公众,会计师的审计到底是在做些什么。

3、“公共利益。”这个是要表明,如果在公共会计的专业服务的范围内有了太多的限制,会计师事务所将无法正确的为客户提供服务,而白白的耗费了大数额的费用。一些公共的会计公司认为,提供审计以外的服务,让他们能更好地履行审计义务,因为它们可以更好地去了解他们的客户。

4、“信任我们。”独立性往往是说一个专业的会计师所拥有的精神状态,因此这是不能被实证、以实验来观察,或被量化的。这种说法是基于审计者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的,即审计者被假定为可以、会保持他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以便不损害其自身的长期的经济利益。虽然这种假设可能是备受争议的,因为这样做是为了产生最大的、长期的经济利益。某个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时可能会因为个人的经济利益而去权衡,从而保留某一个重要客户,而不是去保持客观性和独立性,这实际上也破坏了“信任我们”的这一论调。

市场变化对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乔纳森?威尔,在“企业不为人知的欺骗:如何变更审计工作”(华尔街日报,2004年3月25日)指出,在20世纪的70年代和80年代的审计服务市场,会计师进行审计的方式是有所改变的,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是有所减弱的。这种变化的开始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是价格竞争。在20世纪70

年代以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为守则中是禁止会计师、审计者公开的为他们的审计服务做广告的,或者为了赢得公司的客户而相互竞争的,甚至是去参加为审计举行的竞争性的投标、竞标。在受到联邦政府的反垄断诉讼的威胁下,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不得不被迫取消了这些对反竞争的做法的禁令。其结果是,审计的竞争性招标变得司空见惯。审计变成了商品。

审计实施上的第二个转变,是越来越强调“审计基础风险”。审计的基础风险的增大与审计任务的数量的增大成正比,这是合理的,这种假设是合乎逻辑的。但是,审计专家是可以确定一家公司的经营业务中,最危险的那个部分的。不幸的是,安然公司和其他企业的倒闭,已经表明,一些审计者没有办法充分的确定,公司业务的经营运作中,哪个部分会遭受着最大的风险。此外,审计者采用基本风险的方法,有可能无法发现欺诈活动。虽然这一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新概念,对于某种环境下的某个审计者,可能是适合的,但往往审计者会努力去用欺骗性的会计数字,帮助隐瞒经营状况,从而隐瞒真实的经济业绩。在20世纪90年代,似乎有些审计者会忽视他们的最直接的责任,而按照第三方投资者的利益去行动。

加强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法律上禁止担任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与委托人在财务上有经济利益关系,是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直至20世纪90年代期间,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原则存在的基础。但这并不代表这在英国或其他一些国家也是同样正确,即使禁止金融利益上的连带关系,通常是实际中按照最基本的会计制度中留心观察,就可以得出的结论性做法。

实际上,目前,禁止担任审计工作的会计师拥有客户的财务利益几乎是一个普遍性的原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公共会计行业都不约而同的把的他们大部分的注意力,重点地放在,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概念的界定,和对财政利益的禁令的执行上。详细的规则和报告结构已制定的出来了,目的是为了要揭露,任何一个会计师事务所的职业雇员,所可能拥有的经济利益,也包括这些职业雇员的配偶,父母,或他们的孩子。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采用了这些规则中的一大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那些制度上有不合理地方的地区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轮换任用的审计方法。在某些国家,如意大利,审计者可以对委托人执行某一个特定年限的审计工作。这种类型的管理方法,在美国和英国,

篇二:会计审计全书

1.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主要包括金融市场的一些基本结构/组成/运作机制/各种金融产品的基础知识,央行货币政策的理论和实际操作,利率/通货膨胀/失业/GDP等影响因素.

2、财务会计。主要是怎么做三大表,尤其是现金流量表怎么做,财务报表中的操纵手法。

3、公司财务.主要是企业制度/MM理论/M&A操作和定价/公司治理结构/融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政策/公司定价(知道DCF/FCFE/FCFF/RI/NOI方法)等

4、证券定价.效用理论,股票定价(包括MPT,CAPM,APT等),债券定价(YTM,SPOT,Duration,Convexity,利率期限结构等),衍生品定价(期货定价.二叉数,简单随机过程模拟,BSM定价模型等)

5、证券市场.各种金融产品的类别,交易机制(不需要太深,只要知道基本交易规则和交易价格怎么产生就行了),投行业务流程等

6、国际金融.外汇市场各种金融产品/外汇市场机制/BOP项目/各种汇率制度/汇率调整机制.推荐一本书——斯蒂格里茨的<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7.企业战略.公司战略决策、产业分析框架(PORTER'S FIVE FORCES、BCG Matrix等)、产品分析工具(SWOT)。推荐一本书——BCG的一本书,我借出了,想不其名字(现在记性不好,借给谁都忘了,想起来再帖出来)

8、微观经济学。价格、成本、生产、定价、税收、垄断、市场类型、外部性等。

9、关注政治经济时事。现在经济类报纸杂志很多,报纸不用看。可以看看新浪财经自己关注的细分板块有什么事件就行了。推荐两本杂志,《财经》和《新财富》,《财经》我从高中就开始看,里面有很多政策、案件的深度调查。《新财富》从创刊就开始看,这个是专门给券商和基金等看的,内容比较深,开始看可能有些困难,不过坚持上一年,水平会大有长进。现在这两本书基本成为各家券商和基金的必定书目。《新财富》这本书,现在被我推广到整个系都看了(偶曾是分管学术的研究生会副主席)。

10。信息。现在川大比其他地方落后最多的地方就是信息,很多同学连一些大机构的名称都不知道,这个就看自己努力,多看杂志,多联系外面的朋友。特别有条件的话,多找一些券商或者基金的研究报告看,有产业的,还有宏观的,或者金融工程等等。

11、考试。目前金融类考试主要有CPA/CFA/ACCA/精算。首先,除了精算考试能保证考了就有一个好工作之外,其他考试都不行,所以不用花太多时间在考试上,看书和实习更重要。CPA值得一考,不过近年类难度越来越大,考了不仅对进券商有帮助,而且能够有报表签字权。CFA基本是一个国外的金融硕士课程体系(这个我在全程陪同一美国商学院院长访问时和他交流过),考出来之后一般国外金融硕士课程需要的东西也就可以了,五六年前,考过CFA就能保证一个大券商50万的年薪,不过现在不行,国内考的人很多,海归很多再国外也考过。ACCA,考了还是不能签字,不过明年起中国会计的GAAP要和国际GAAP(不是美国GAAP)接轨,所以ACCA现在有些用处了,主要是现在不少国内企业到海外IPO或者并购时会用得上。精算对于做保险和金融工程的同学来说时非常有用的,不过考这个也是持久战。

12、英文。进外资券商或者基金,英文要求不是很高,口语能基本应付对话就行(现在很多外资券商都本土化了,基本都是中国人,也没几个讲英文的),不过阅读和写作能力要比较好(要读写英文的研究报告)。国内的机构对英文更加不在乎了,除了要进国际业务部(这里面海归居多)。现在经济学院很多人整天啃英文,但个人不建议整天搞英文,毕业后专业一塌糊涂(我同导师去国际顶级券商的百万富翁室友英文也

一般),也许到时能找个外资日化(偶特别讨厌PG,好多产品都有问题,而且每次出问题后很傲的样子,JJ差点就用sk2了,一好友去退SK2还不给退)、电子等企业做做销售、财务。可以说日后的收入很大可能没有在国内券商高,更不用说基金公司或者外资机构了——虽然国内券商的初始工资不如这些企业,但是工资对于这些人来说只是小部分,主要靠自己炒股赚钱。

13、理论与实践。偶现在就读的学校理论培养不怎么好,学生理论功底都不怎么行,上手工作还是比较快,但后续发展总是遇到瓶颈。国内目前理论培养最强的是北大CCER,出来的人在看一些问题上比我们全面,也更有深度,后劲很足。个人意见还是理论和实践并重。现在川大有些科研项目不是太偏向市场或者偏向证券业,这是一个问题,但是个人建议还是好好做,至少培养自己一种做研究的能力,因为多数同学进入证券业是从做研究开始。现在券商和基金都比较看重论文,尤其是中资。

14、社团活动。这个不是太重要,对于打算做投行业务的同学来说,因为经常要和公司、政府、交易所打交道,人活络一点比较好,但不需要social butterfly。做这行的只有政府最大,关键还是看能不能提出让几方都满意的方案,再会吹牛没方案都不行。而其他部门就更无关紧要了,只要不是不能和别人一起工作就行。社会活动可以多参加一点。我前几天就参加了一个lawyer,consultant,banker的聚会,认识了不少现在人。虽然几乎就是交换名片和简单交流,但认识一个人总是好的。我的一个lawyer好朋友做一个外资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时很多东西不懂,就是我给她介绍的信托、券商和CBRC里面的人指导她的。也许你说成都没有类似的活动,但是我本科的时候就参加过类似的社会聚会,虽然不全是金融业的,但总还是多认识了几个人。

15、对于工科背景的同学。我是计算机出身的,这其实很有优势。现在很多券商或者基金的行业研究员都是要本科工科,研究生金融的;甚至有本科工科毕业直接做行业研究,像什么化工、医药、IT这些行业没学过工科根本就不懂。另外,如果有工科背景的话,做相关行业公司的投行业务的时候,也比较容易上手,而且不容易上当受骗;有些不懂行业的投行业务分析师去公司做尽职调查的时候,基本公司说什么就是什么。另外工科背景的同学在数学和计算机能力上比较强,这在做固定收益和衍生品的定价、金融工程(包括产品开发)以及交易员时特别有优势,因为这里面需要大量的数学工具和计算机编程,这些职位经常要的是数学、计算机、物理出身的。华尔街最牛的人就是一些天体物理博士出身的对冲基金经理。

16、数学。除了做固定收益、衍生品分析师、金融工程和证券交易员对数学要求比较高(主要是统计、最优化和随机微积分,很厉害的人物会用混沌和测度论建模),其他只需要初中数学就行了。如果行业研究员的话,对于计量还是要懂一点的,基本只需要会做回归就成。

17。比赛。有空多参加一下比赛是好事情。比如GMC、达能的什么(不记得了)、欧莱雅的什么,一些案例分析比赛等等。

18。中文能力。这个现在要大力培养。我几次面试,无论是中资还是外资,中文写作归纳能力都不过关。如果做投行业务的同学一定要特别重视中文,因为所有文件都是要中文提交给政府审批,而且在国内IPO或者M&A的所有文件都是中文。前段时间我向国内某券商的副总裁请教的时候,他就特别看重下属的中文写作能力,说一次他让手下写一个发言稿。结果收到的东西根本就不想发言稿的文风,而且病句、错别字一大堆。

19。机构。现在很多同学都想进大券商,的确收入远高于其他行业和同行业其他机构,但这些机构每年几乎只要几个人,而且特别看重出身(学校或者家势,很多时候是本科学校,我也吃过这个亏),所以即使申请了没回音业不用太在意。先找一个一般的券商好好做,以后争取跳槽比较好;而现在国内一般的券商对人才的要求都比较高,硕士居多,而且很少看到来川大招人,所以大家需要留意各个机构的网站和各大招聘网站,多投投,以后来招聘的就会越来越多;而且成都作为西南重镇,金融机构的集聚会慢慢多起来。

下面我列出国内证券业的机构分类:证券公司(中资、外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中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投资部、商业银行金融市场部、商业银行资金运营部、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信达、华融、东方、长城)、交易所、期货公司、外汇交易中心、私募基金、PE(私人股权投资机构)、VC(创业投资)、地产投资公司、企业战略部等。

券商部门分类:经纪部(代客交易)、研究部(行业研究、宏观研究,为自营部提供研究报告,同时也卖研究报告给基金公司)、自营部(自己做投资)、资产管理部(代客理财,基本以公司客户和富人为主)、投行部(IPO、M&A、财务咨询)、固定收益部(债券市场的研究、债券IPO、债券投资)、金融工程部(新产品开发、开发新模型)、国际业务部(卖研究报告给外国投资者,给投资建议等)。投行部会经常喝酒,而以前女孩进这个部门还比较危险,以前很多项目是女孩用身体换回来的,不过现在情况好多了。

基金公司部门分类:研究部(行业研究、宏观研究、为投资部提供研究报告,主要是买券商的报告看)、投资部(以基金经理为核心,进行宏观、行业和个券的资产配置)、销售部(主要对象为大机构、另外保持和散户销售渠道的联系,主要是银行和券商),基金公司对人才要求比券商高。

会计审计全书

财政会计

中国人民银行财务制度

财政部 1999年12月23日

目录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所有者权益和负债

第三章 资产

第四章 财务收入

第五章 财务支出

第六章 预算管理与监督

第七章 财务报告

第八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中国人民银行系统的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制度适用于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以下简称“人民银行”)各级机构。人民银行所属企业、事业单位,分别按《企业财务通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国家有关财务规定执行。

第三条 财政部对人民银行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人民银行各级机构每年编制财务预算逐级上报,由总行汇总报财政部审批。人民银行预算中各项收支相抵后,净额纳入国家预算。

人民银行各级机构的预算执行接受财政部及其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以下简称“派出机构”)的监督和审计。

第四条 人民银行实行“统一领导、预算管理、分级核算、统负盈亏”的财务管理体制。

第五条 人民银行遵循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原则。

第六条 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有:所有者权益和负债管理、资产管理、财务收入管理、财务支出管理、预算管理与监督、财务报告等。

第七条 人民银行要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机制,认真做好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做到原始记录准确、完整,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确保国家资产的安全完整。

第八条 人民银行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及国家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金融政策,认真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接受财政部及其派出机构的财务监管。

第九条 人民银行各级机构的财务管理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各级机构的主要领导对财务管理工作负有领导、组织、检查、监督的责任。其他部门应支持会计部门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会计监督。

第二章 所有者权益和负债

第十条 人民银行的所有者权益全部由国家所有,未经财政部批准,不得变动。

第十一条 所有者权益包括国家资本、固定基金、总准备金、未分配利润等。

国家资本是由国家拨付和经国家批准历年结转的由人民银行占用的资金,即以前年度结转的信贷基金。

固定基金是指人民银行购建固定资产所占用的全资金余额。

总准备金是人民银行按财政部核定的比例从实现利润中提取的有特定用途的专项准备资金。 未分配利润是人民银行实现的没有进行分配的利润。

第十二条 人民银行的负债包括:流通中货币、财政存款、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邮政储蓄转存款、保险企业存款、中央银行债券、各种暂收款以及其他负债。

流通中货币是指人民银行发行货币形成的对货币持有人的负债。

财政存款是指人民银行经理国库形成的对财政部门的负债。

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是指人民银行按规定吸收的准备金以及超额准备金存款而形成的对金融机构的负债。

邮政储蓄转存款是指人民银行吸收的邮政储蓄转存款形成的对邮政储蓄机构的负债。

保险企业存款是指保险企业按规定缴存人民银行的存款。

中央银行债券是指人民银行为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向金融机构发行债券吸收资金形成的对金融机构的负债。

第十三条 各项负债均按实际发生额计价。发行债券按债券面值计价。发行债券发生的各种费用,计入当期业务支出。

以负债形式向金融机构吸收的资金,应按规定利率计付利息,所付利息计入当期利息支出。

第十四条 人民银行必须督促金融机构按规定及时足额划缴财政存款和准备金存款,监督金融机构代理国库收缴的各项财政款项及时解缴入库。

第十五条 在业务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暂收款项,必须按制度规定,严格控制和管理,分户记载,及时清理。

第三章 资产

第十六条 人民银行的资产包括:再贷款、再贴现、金银、外汇、有价证券、库存现金、固定资产、低值易耗品、各种暂付款以及其他资产。

第十七条 再贷款、再贴现应根据国家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发放和操作。

发放的再贷款必须按期收回,并按规定利率计收利息。对逾期贷款按规定加收罚息。

第十八条 金银、库存现金的管理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做到账实相符,并做好保管、押运、管理工作。

金银买卖过程中发生的业务收支应及时分别计入金银业务收入和金银业务支出。

第十九条 加强国家外汇储备的集中管理,外汇储备的经营必须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原则。加强国家外汇人民币资金往来管理,按有关规定办理资金收付,经审核相符后才能列账,并应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及时清理。外汇储备经营过程中的净收益计入外汇储备经营收益。

第二十条 人民银行应加强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吞吐的政府债券和其他债券的管理,做到账实相符。有价证券买卖发生的差额,按规定分别列入证券买卖收益或证券买卖损失。

第二十一条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在1年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资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电子设备、运输工具、机具和其他与业务有关的设备。固定资产按照本制度规定的计价原则确定的价值全部计入固定基金。

不属于业务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期限超过2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并计入固定基金。

不具备上述规定条件的物品,为低值易耗品。

无论购建还是调入的固定资产,都应及时入账,并按房屋、电子设备、运输工具、机具、其他财产进行分类核算。

第二十二条 固定资产按照下列计价原则确定的价值全部计入固定基金:

一、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全部支出计价;

二、购入的固定资产,接买价加支付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包装费、安装费和缴纳的税金等计价;

三、在原有固定资产基础上改建、扩建的,按原固定资产的价值加上改建、扩建发生的发生的实际支出,扣除改建、扩建过程中产生的变价收入后的金额计价;

四、有偿调入的固定资产。以调拨价格或调入调出双方协议价格加支付的运杂费、包装费、安装费计价;

五、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按调出单位的账面原值,扣除原来的安装成本,加上调入单位的安装成本计价;

六、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按所附票据或资产验收清单所列金额加自行负担的运输、保险、安装等费用计价;

七、盘盈的固定资产,按照同类固定资产的重置完全价值计价。

购建固定资产缴纳的税金计入固定资产价值。

第二十三条 人民银行要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做到有账有卡,账实相符。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清查。年度终了,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清查。

固定资产盘盈、盘亏、报废、损毁,应查清原因,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固定资产转让,须经评估机构评估,并报经财政部或其派出机构审核同意后,进行处理。

固定资产的增加或减少,由人民银行各级机构逐级汇总后,在年度决算中单独反映、财政部审核后在决算批复中相应调整固定基金。

第二十四条 人民银行购建固定资产在财政部批准的预算额度内据实列支。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修理费支出,在财务支出中列支。固定资产变价、转让、出租、保险赔款等收入,列入财务收入中的其他收入。

第二十五条 低值易耗品购置费在财务支出中列支。低值易耗品应比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设立登记簿或卡片账,建立登记、保管制度。

第二十六条 在业务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暂付款项,必须按制度规定,严格控制和管理,分户记载,及时清理,不得长期挂账。固定资产购建不得用暂付款项垫付。

第二十七条 资产发生溢余、短缺,必须分清情况,查明原因,按照规定的处理权限进行处理。

第四章 财务收入

第二十八条 财务收入是指人民银行在履行中央银行职能、开展各项业务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收入。人民银行的所有收入全部纳入财务收入核算。财务收入包括利息收入、业务收入、其他收入。

一、利息收入。指以资产形式形成的各类资金按国家规定的利率计收或形成的利息。包括金融机构再贷款利息收入、再贴现利息收入、邮政汇兑资金往来利息收入、专项贷款利息收入、金融债券利息收入和其地利息收入等。

金融机构再贷款利息收入是人民银行对各金融机构发放的再贷款按规定利率计收的利息。 再贴现利息收入是人民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办理再贴现按规定再贴现率计收的利息。

邮政汇兑资金往来利息收入是邮政部门邮政汇兑资金往来占用人民银行资金按规定利率计收的利息。 专项贷款利息收入是指人民银行(或委托金融机构)发放专项贷款按规定利率计收的利息。

金融债券利息收入是指人民银行购买金融债券按规定利率计收的利息。

其他利息收入是人民银行对财政借款、各项存款按规定利率计收的利息以及其他没有纳入上述科目核算的利息收入。

二、业务收入。指人民银行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办理业务过程中所发生的除利息收入以外的相关收入。包括外汇储备经营收益、金银业务收入、手续费收入、证券买卖收益、预算外专项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

外汇储备经营收益是国家外汇储备经营过程中取得的净收益。

金银业务收入是金银收售过程中发生的升色、升秤等收益。

手续费收入是人民银行办理各项业务按规定收取的手续费,包括组织发行国债、全融债券等债券的手

篇三:会计专业论文参考文献名称

[1][美]R.G.布朗等著,林志军等译.巴其阿勒会计论[M].上海: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1988.

[2][美]迈克尔·查特菲尔德,文硕,董晓柏等译.会计思想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73~82;333.

[3][苏]索科洛夫,陈亚民等译.会计发展史[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1,39~51.

[4]陈今池.现代会计理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8,25~33.

[5]陈孟贤.当代会计研究方法:检讨与反思[J].会计研究,2007,(4).

[6]葛家澍,吴水澎.会计学原理教程[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12~20.

[7]葛家澍,刘峰.会计大典——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23-31;38;44~45.

[8]郭道扬.会计大典——会计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573;577~578;742~748.

[9]郭道扬.会计发展史纲[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414~416;435~463.

[10]郭道扬.试谈会计史上的五次大革命[J].财会月刊,1984,(5).

[11]黄■强.中外会计、审计大事记[J].广东审计,2002,(2)~2003,(7转自:).

[12]廖洪.会计理论及其应用分析[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45~49.

[13]潘序伦.会计学发达史[J].立信会计季刊,1933,(1).

[14]冉明东,蔡传里,许家林.A.C.利特尔顿的《1900年以前的会计发展》[J].财会月刊,2006,(2).

[15]王建忠.会计发展史[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87~188.

[16]文硕.西方会计史(上)[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7,序;2;18~20;129~148;185~240;281~303.

[17]许家林.经济全球化下的会计教育国际化[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4,(1).

[18]许家林.论会计科学理论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J].会计师(理论),2007,(2).

[19]许家林.论会计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学术规范建设[J].会计师(综合),2007,(7).

[20]阎达五.会计理论专题[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6~8.

[21]易庭源著.资金运动会计理论——新战略会计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205~218.

[22]张文贤.会计理论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9~25

参考资料: .cn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