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基础知识 > 列表页

表面肌电图基础知识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0  分类: 基础知识 手机版

篇一:肌电图基础知识总结和入门

肌电图

electromyography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参考《肌电图规范化检测和临床应用共识》综合整理,总结并辑录为四部分:概论、检测和意义、常见疾病检测方法和报告书写。

第一部 概论

电生理诊断目的

一.补充临床的定位诊断:当根据临床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定位诊断存在困难是更具有价值。

(1)辅助临床明确病变的部位

(2)提高早期诊断的阳性率和发现临床下病变

(3) 辅助发现临床不易识别的病变

(4)鉴别中枢和周围神经病变,判断病变累及的范围

二.为临床定性诊断提供线索

(1)NCV的测定提示病变部位是轴索损害为主,还是脱髓鞘为主,或二者并重。

(2)某些电生理的特异性所见有助于缩小疾病诊断的范围,甚至是唯一确诊的方法。

(3) 有助于判断病变处于急性期、恢复期或稳定期。

三.有助于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客观评价治疗的效果和判断预后。 肌电图是记录肌肉静息、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的一门技术。导电极有表面电极和针电极两种。表面电极可以导出深处全体肌肉活动的合成电位,但不能分辨单块肌肉的电位。将针电极插入欲检查的肌肉可以导出个别肌肉的动作电位。肌电诊断检查基本上包括三大部份: 1.神经传导检查

(nerve conduction studies,NCS) ;2.针极肌电图检查(needle electromyography) ;3.诱发电位检查(evoked potentials)。

神经传导检查:以电极刺激受测神经,而于其支配的感觉神经或肌肉上记录电位,以得到感觉神经电位波(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及特殊反射的电位波(H-reflex及F-response)之检查。检查方法是以超大电量刺激(supramaximal stimulation)来刺激受测神经(H反射例外),以使该神经所有轴突均同时兴奋,而得到一最大反应波,根据此最大反应波之传导潜期 (latency),振幅(amplitude),表面积(surface area),及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再与正常值作比较,可以帮助区别神经的轴突病变(axonopathy)或髓鞘病变(demyelination)。例如在髓鞘病变可见潜期延长或传导速度变慢,而轴突病变或有肌纤维丧失则可导致振幅或表面积减小。

F反应及H反射:F反应是利用超大电量刺激神经,使去极波沿运动神经轴突逆向传到脊髓,再经同一运动神经元或数个中间神经元后传回下运动神经元,引发其支配的肌肉收缩所产生之反应波,这一电位多出现在手、足部小肌肉,不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减小。经由一定次数之刺激(20-100次)可计算其出现频率及传导潜期,当出现频率变少或传导潜期延长则表该运动神经至脊髓的近端传导径路有问题。

F波潜伏期是指从刺激伪差到F波起始部的时间。一般应计算最短潜伏期、最长潜伏期、平均潜伏期、F波离散度。引出H波的阈强度低于引出M波的阈强度, H波出现在M波之前。H反射则是利用较小电量刺激神经,经感觉神经纤维向上传导至脊髓,再经单一突触联结(monosynape)传入下运动神经元而引发肌肉收缩所记录到之反应波,同时随着电量加大、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M波)逐渐变大,H反射波会逐渐被抑制变小乃至消失(如下图)。H反射不同于F反应,后者可见于所有运动神经,而H反射在正常成人只在于第一荐椎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为必定出现,其它部位则较少见。若H反射消失则表该神经根有病变或是传导径路的其它部

位有问题,相反的若H

反射大量出现于其它部位则代表中枢神经病变。

重复电刺激检查(repetitive nerve stimulation):主要用于诊断神经肌肉接点之异常。检查方法是利用低频(2-3Hz)或高频(10-20Hz)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若于低频电刺激下出现递减反应,即前五个连续电位波中,最小的波与第一个最大波间振幅减小达10%以上,则可诊断重症肌无力;反之若于高频电刺激下,连续电位波显示递增反应则为肌无力症候群。

针极肌电图检查

篇二:表面肌电图-是一种无创的、操作方便的神经肌肉功能检查方法

表面肌电图-是一种无创的、操作方便的神经肌肉功能检查方法

表面肌电图-是一种无创的、操作方便的神经肌肉功能检查方法,因其不受体位、姿势等影响故又称动态肌电图。表面肌电图具有无创,操作简单,易于接受等特点。目前,表面肌电图已广泛应用于运动医学、康复医学、脊柱外科等方面的神经肌肉功能检查,在相关疾病的诊治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学术术语来源——

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侧凸患者间盘摘除后椎旁肌的表面肌电分析

文章亮点:

1 文章系统总结了肌电图在评估椎旁肌功能及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临床价值,并创新性地应用大力收缩募集电位评估椎旁肌肌力。

2 文章以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侧凸患者这一常见人群为研究对象,探索了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侧凸产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及特殊临床特点,揭示椎旁肌在维持患者脊柱冠状面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

3 试验的不足之处:①表面肌电图无法具体评估某块肌肉的肌力,只是粗略评估椎旁肌整体肌力,准确性较针刺肌电图差。②由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侧凸始于突出节段,故只评估了突出节段两侧的椎旁肌肌力。③样本数较少,下一步有待提高样本量。

关键词:

植入物;脊柱植入物;腰椎间盘突出;腰椎侧凸;表面肌电图;椎旁肌;大力收缩募集电位

主题词:

腰椎;椎间盘移位;脊柱侧凸;电生理学

摘要

背景:先天性及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肌电图改变已被广泛研究,而对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侧凸患者椎旁肌肌力肌电图的研究较少。

目的:通过应用表面肌电图技术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侧凸患者两侧椎旁

肌的肌电活动,评估两侧肌力,揭示腰椎侧凸的特殊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产生的机制。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继发腰椎侧凸的成人患者26例,均行腰椎侧路椎间孔镜下间盘摘除。治疗前后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片,测量腰椎侧凸Cobb角及躯干偏移距离,行表面肌电图检查,测量两侧椎旁肌大力收缩募集电位值,评估腰椎间盘突出水平两侧椎旁肌肌力。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所有患者腰椎侧凸明显减少,脊柱冠状面平衡恢复。患者治疗前腰椎侧凸Cobb角为(11.81±3.50)°,治疗后为(2.65±3.10)°,腰椎侧凸明显减少,平均差值为(9.15±2.8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前躯干偏移距离为(5.92±3.20) cm,治疗后为(0.32±0.26) cm,平均差值为(5.59±3.08) c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P < 0.05)。治疗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平均为78%,治疗后平均为4%。突出节段水平治疗前凹侧屈曲时凹侧大力收缩募集电位为(0.21±0.12) mV,治疗后为(0.88±0.26) mV,平均差值为(0.59±0.27) mV;治疗前凸侧屈曲时凸侧大力收缩募集电位为(0.29±0.12) mV,治疗后为(0.88±0.25) mV,平均差值为(0.67±0.27) mV,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两侧大力收缩募集电位平均差值为(0.003±0.020) mV,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随访至少1年,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无腰椎间盘突出复发。以上结果说明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腰椎侧凸为代偿性侧凸,早期行腰椎侧路椎间孔镜下间盘摘除可以纠正腰椎侧凸。椎旁肌肌力在维持腰椎冠状面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

篇三:肌电图

肌电图(EMG)基础

附属医院神经科电生理

第一部分概况

一、概述

(一)EMG的概念

EMG是研究肌肉静息电位和随意收缩及周围神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特性的一门科学。 狭义EMG:指同心圆针极肌电图,既常规肌电图。

广义EMG:

1、神经传导速(NCV: MNCV、SNCV) 5、巨肌电图、

2、重频电刺激(RNA) 6、运动单位计数。

3、反射(瞬目反射\皮肤交感反SSR) 7、扫描肌电图

4、单纤维肌电图(FEMG)

(二)国外动态

表面肌电图及临床应用

优点:无创无痛没有感染的危险。

缺点:是不能记录单个MUAP

1、运动肌电图学(1)步态研究(2)人体工程(3)康复研究 (4)运动医学

2、多导肌电图(1)评价肌肉的传导速度(2)终板区定位,为活检提供依据。

3、疲劳研究

(三)EMG在临床上的应用

EMG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是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及基因技术等检测不能取代的临床手段。

(四)EMG适应症:前角细胞以下包括前角细胞病变

二、EMG的检测的临床意义

1、常规EMG:反映部分运动单位的大小形态等变化。鉴别神经源和肌源性损害。排除神经肌肉接头病

运动单位的概念:指由一个前角细胞及其轴突所支配的纤维,是肌肉收缩的最小单位。

MU的大小:N和M的比例是不同的 Eg : 眼肌 1:3 腓肠肌1:1934它与肌肉的活动精细程度有关

2、 神经传导速度和F波的测定

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的功能 F波反映近端运动神经功能

诊断和鉴别髓鞘或轴索的损害 与EMG结合具有定位诊断价值

3、 RNS

了解神经肌肉接头功能 鉴别诊断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的病变

是诊断肌无力(MG)、副肿瘤综合征(LES)的特异性手段

4、 FEMG

主要了解神经肌肉接头(NMJ)的传导功能

可鉴别神经源或肌源性损害

了解运动单位(MUAP)内纤维的分布。记录范围的直径为此300微米。

了解神经再生情况

5、 各种反射

瞬目反射:三叉神经——面神经通道

皮肤交感反射(SSR)

第二部分 常规EMG

EMG检查原则、适应症和注意事项

1、 熟悉解剖知识及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 2、 掌握适应症:前角细胞以下病变

3、 了解禁忌症:出血倾向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3000 、乙肝,HIV阳性 用一次性针电极。

(注意:EMG检查后24小时CK可升高,6小时为正常值的确1.5倍,48小时恢复正常) 常规EMG检查的意义

发现临床下病灶或易被忽略病变(肥胖儿童) 补充临床定位.如:肱二头肌、三角肌(C 5、6 诊断和鉴别诊断(N源性、M源性和MNJ性) 判断病情、疗效及预后

记录与技术

1、 肌电图仪 3、 使用电极注意事项

2、 针电极:同心圆针电极和一次性针电极。 4、 针电极用高温高压

5、 CJD、痴呆、乙肝和其他传染病使用一次性电极。

第二部分

正常和异常EMG观测指标

一、正常肌电图

(一) 插入电位:针电极插入时引起的活动

起 源:针插入时肌肉引起一阵短暂的活动

特点:成簇,伴有清脆的声音,持续时间300ms左右。

(二)自发电位:肌肉安静下的电活动

机 制:非传导的终板除极。单个 Ach量子释放引起,在肌源性和神经源性都可以出现

1、f(纤颤电位)2、P(正锐波)3、终板噪音

4、终板电位:发放不规则,疼痛,动针后消失。

(三)运动单位电(MUAP)的特点

肌肉轻度收缩的电活动,一个前是角细胞支配的一组纤维同步发放电活动的总和。

1、时限:反映一个MUAP所有的肌纤维同步放电的程度,指电位偏离基线至回到基线的时 限,针电极的移动对其影响较小, 最重要的指标。

2、波幅:由针尖附近少数纤维决定的,受肌纤维大小和密度的影响。

3、相位变化;一般3相或4相

4、计数;经过基线的数加1

图(MAUP)

(四)募集电位(IP)

肌肉大力收缩时记录的电活动

正常: 干扰相,混合相

异常: 单纯相病理干扰相

一、异常MEG所见

(一)自发电位

1、纤颤( F)电位:见于失神经后2周。正 常人有1处F电位占4%

意义:失神经,肌营养不良、肌肉坏死 继发的失神经、肌炎等。

1、正锐波( P)意义同F电位

2、束颤:指一个MUAP或几个MUAP的 肌纤维的自发放电。

3、肌颤搐:是一个或几个MUAP的重复 放电。 伴肌蠕动.

意义:见于面肌痉挛、多发性硬化(MS)、格林巴利 (GBS)及低钙。

肌强直放电

肌肉自主收缩或机械刺激后不自主强直收缩

特点:1、波幅:发放中逐渐降低。

2、频率:发放中逐渐减慢。

3、声音:轰炸俯冲或摩托车减速时发出的声音 (图)

意义:萎缩性肌强直,先天性肌强直,先天副性肌强直,高血钾性周期性麻痹

(四)、MUAP

1神经源性 2、 肌源性损害

DUR<20%时限(DUR)>20%

AMP下降(少量增高) 波幅(AMP)>70%(于正常值比较)

多相波比 多相波比增高

五)募集电位

1、 神经源性损害

混合相:MUAP减少,AMP可>4000 微伏

单纯相:MUAP明显减少,单个出现 的MUAP,AMP>4000微伏

2、 肌源性损害病理干扰相,低AMP<2000微伏

3、 其他,癔病及不合作者,IP电位不准 确

一、EMG检查的临床意义

1、神经病:前角、根、丛和周围神经病变。 2、肌炎和肌病

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

周围神经的解剖和生理(略)

(一) 异常MNCV

1、 判断标准 :传导速度<正常值地20%—减慢

AMP<正常值的低限—AMP降低

2、 意义:NCV降低或ML延长—髓鞘损害 AMP降低——轴索损害

(二)F波的测定

F波是超强电刺激神经在M波后的一个晚成分是运动神经的回反放电引起的

1、 F波潜伏期组成和特点

兴奋逆行至前角细胞的时间,突触传递时间,顺行冲动到达肌纤维的时间

1、 特点:重复刺激波形、潜伏期变异大

2、 F波的测定(略)

3、 F波的临床应用: 补充常规NCV的不足,评价近端运动 神经的功能(神经根、丛、周围神经近端的病变)

(三) SNCV的测定和计算

1、 顺相性

2、 逆相性 SNCV的电位是先正后付,三相波, 波小

1、 异常SCV判断

SCV<正常值20%——减慢 意义:AMP降低——轴索损害

AMP<正常值低限——AMP降低 SCV降低或传导时间延长——髓鞘损害

1、 SCV异常的定位价值

根损害——SNAP正常

丛损害——SNAP变小多为单侧

周围神经损害——SNAP变小多为双侧,对称

EMG和NCV的临床意义

一、肌萎缩侧索硬化(ALS)

1、 进行性病程,上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EMG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

1、 EMG 的改变

(1)广泛进行和慢性神经源性损害共存

进行性失神经改变:自发电位

慢性失神经改变: MUAP时限增宽,AMP升高正常值4 倍以上

多相波百分比增加

IP时可见运动单位脱失现象

(2)异常EMG的分布特点

三个节段以上肌肉呈神经源性损害。 胸索乳突肌神经源性损害,阳性率 可大80%,

胸段棘旁肌神经源性损害占75%,舌肌神经源性损害占90%

(3)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SCV异常是排除该诊断的指标

MCV早期正常,晚期速度下降和AMP降低

F波通常正常,晚期可见AMP降低或无反应,部分AMP升高是轴索末端再生所致。 颈神经根病变

1、 EMG改变; 急性和慢性神经源损害的表现

(1)根据损害的神经根呈节段性分布可定位

C 5 根性损害时

三角肌——腋神经 C 6 损害时

冈上肌——肩胛上神经 挠侧腕屈肌——正中神经

大圆肌——肩胛下神经 旋前肌——正中神经

等同根不同周围神经支配的肌肉神经 肱二头肌——肌皮神经

源性损害

C 7、8 根性损害

拇短展——正中神经

小指展——挠神经等来自C 7、8 神经根水平,不同周围神经支配的肌肉均为神经源性损害

2、NCV改变: 病变较轻时、MN的ML,AMP和SCV、SAMP都可以正常,较重时,MN的ML可以延长,AMP可以下降。

3、F波 潜伏期延长,出现率下降。

一、腰骶神经根病变

1、 EMG改变

(1) 急慢性神经源性损害的表现

(2) L4、5S1根性损害

股四头肌内侧头——股神经 胫前肌——腓总神经 腓肠肌——胫神经

棘旁肌L4、5S1相对应的阶段均为神经源性损害。

NCV和F波改变同颈神经根性病变

一、周围神经病(电生理改变基本相同)

(一)、遗传性运动感觉性神经病(CMT):轴索丢失和脱髓鞘

NCV运动感觉(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表面肌电图基础知识)神经根据分型不同,传导速度和波幅的改变不同。

EMG远断肌肉神经源性改变

(二)格林巴利(GBS)

1、 NCV是诊断GBS的最敏感的电生理指标,主要为MCV、SCV、F波的异常。

传统的方法多采用测定远端的MCV和SCV。但GBS的神经损害近端重于远端。

中轻度者远断NCV异常率仅为30—40%,与病程有关

补充手段:F波,出现早,缺失、出现率降低或潜伏期延长 远端肌肉复合电位:第一周下降50%左右,第二、三周进行性下降,之后逐渐回升(N末梢传导阻止所至)

(三)、腕管综和征(CTS)

NCV正中神经SCV减慢,伴或不伴有AMP 降低。ML延长,AMP降低。

轻者只表现SCV减慢(75%)

ML延长、MCV减慢是手术治疗指征

EMG:拇短年展肌神经源性损害,伴或不伴自发电位。而小指展肌正常

(四)、肘管综合征(UNE

NCV1、肘上下的NCV要比肘下到腕NCV慢10m/s(NCV<50m/s)

2、肘上比肘下刺激CAMP明显离散

3、NEP消失的UNE无价值,肘上下段的SCV减慢有意义

*注意:如果损伤严重时,下段也会有轻度的NCV减慢,但AMP下降更多见。

EMG:由于支配尺侧腕曲肌神经在肘上分支,第I骨间肌受损显著。

肌肉疾病

EMG表现:

1、自发电位 NCV表现:MCV正常,MAMP下降,

2、小力收缩:DUR<正常值20% AMP降低SCV与SAMP均正常

3、IP时为病理干扰相 4、多相波增多 F波:AMP降低

神经肌肉接头病

重症肌无力(MG)骨骼肌

1、 RNS:面神经——眼轮匝肌记录(8%)

腋神经——三角肌记录(12%)

尺神经——小指展肌记录(7%)

低频刺激(2、3、5Hz)递减(4/1波AMP下降)

1、 EMG:肌源性损害

LES(肌无力中综合征)(近端肌肉)和肉毒毒素中毒

RNS:低频刺激同MG

高频刺激(10、20Hz)递增(尺神经100%)舌肌神经源性损害占90%

1、 EMG:肌源性损害

LES(肌无力中综合征)(近端肌肉)和肉毒毒素中毒

RNS:低频刺激同MG

高频刺激(10、20Hz)递增(尺神经100%)

诱发电位

1脑干诱发电位BAEP图

2视觉诱发电位VEP

3瞬目反射

4体感诱发电位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