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知识
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基础知识 > 列表页

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3  分类: 基础知识 手机版

篇一: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基础知识经典总结

2015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考试

基础知识部分(提纲)--经典总结

本课件系统内容

一、劳动经济学(1-16)

二、劳动法(17-24)

三、现代企业管理(25-59)

四、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60-84)

五、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85-117)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16)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劳动资源稀缺性。1、相对稀缺性 2、资源的绝对稀缺性 3、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劳动经济学既宏观也微观,劳动力的调控,又涉及到很多企业部门的需求,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大家注意,括号里的就是考题的类型。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第一个是劳动力资源的相对稀缺,相对稀缺不是绝对稀缺,结构性的失调,市场劳动力很丰富,但是市场的要求不一样,要求招工有本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经验者,稀缺是相对的,另外一个地区的流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需求。第二个资源的绝对稀缺性,我们说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按照劳动法规定的话,14周岁算童工,我们国家65岁退休,再加上一些残障,也就是说符合劳动力的保障不多。

我们的市场有一定的产业结构,为什么我们现在文科管理类的不好就业,我们国家现在所处的产业结构,技术人员,很多大专毕业生不够用,这里面有结构性的差。这个题就是一个多选题,劳动力资源的绝对性。

二、效用最大化。

1、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

2、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负值则越小越好

工资低的不愿意去,争取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个人的能力能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也就是说企业通过投资然后产出,取得收入。有的说是消耗或成本。这两个问题就造成了人的使用价值和企业里对人的评价,这就涉及到很多的等级了,技术熟练程度,文化水平管理能力,分档次的。总费用的差额应该是正值,差额越大越好。

三、劳动力市场

1、生产要素市场:居民:生产要素供给者,企业:需求者

2、商品市场:居民:商品和服务需求者,企业:供给者

3、劳动力市场:居民户供给方(工资率)企业:需求方

生产要素就是说居民劳动力他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和知识来获取报酬,是生产要素的工具,那么企业要研发产品,需要专家,要搞了个财务需要会计,要管理机构需要办公的人员。各种各样的人员在企业的感召下,作为生产要素来讲,企业既需要生产的物资,还需要劳动力,。

商品市场,我们需要的是供给,居民反而成了需求者,我们要拿钱来换取商品。等价交换。这样的话形成了一种市场的交易活动。第三个就是劳动力,在这三个里面劳动力是最核心的,作为老百姓他又是劳动力的供给者,合格的高质量的劳动力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保护,这样的话,我们说如果在买方市场的情况下,那么劳动力本身就是充足的。这样的话,就更多的招聘,生产更多的产品来供给劳动力市场。不同能力的的,提的工资的要求,都有不同的体现。我们现在的生产的结构赶不上我们人才培养的投资。所以显得结构性的问题,这是一个基本的问题。第四,劳动力经济学研究方法。这是另一个起点,研究方法又是一种,第一种时政研究,研究方法向人们提出,重点是研究是什么?这是经济规律内在的要求,书上有两个特点。

我们来看他的主要步骤,有四个,可以是理论题也可以是简单题,那么也就是说,我们要研究要素,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第二个,假设条件,在什么情况下,奴隶社会的什么关系,封建社会的什么关系,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什么关系。准备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给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加了一个词叫计划市场经济地位。理论的假说,就是设计的结论,不然的话,没有计划市场经济之说

四、劳动经济学研究方法

(一)实证研究方法(是什么?)认识客观事实结论可以检验

主要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分析构成要素 2)假定假设条件 3)提出理论假说。暂时性结论 4)不同条件和时间验证(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静动态分析)

(二)规范研究方法(应该是什么?)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主要障碍:

1)信息障碍。缺陷、偏误、不对称 2)体制障碍。惯例、政策、体制 3)市场缺陷。受观念等干扰无法交换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一)概念

1、劳动力:指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就业与失业者)

2、劳动力参与率: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人口的比率

3、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反应程度

1)供给无弹性(各自表示符号,含义) 2)供给有无限弹性 3)单位供给弹性 4)供给富有弹性 5)供给缺乏弹性

(二)劳动力参与率生命周期

1、15-19岁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2、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

1)教育水平提高 2)制度劳动时间缩短 3)人口出生率下降 4)科技进步对家务劳动效率的影响

3、老年人口参劳率下降

4、25-55男性成人参劳率保持高位

(三)经济周期与劳动参与假说

1、附加性劳动力假说。总水平下降时,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二级劳动力寻找工作劳动参与率与失业率成正比

2、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就业率下降,一级失业率上升并滞留在市场。二级也因悲观退出市场。参与率下降,与失业率成反比

二、劳动力需求

(一)概念: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8页公式及五种情况)

1、需求无弹性。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

2、需求有无限弹性。工资率不变,或其变动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百分比绝对值大于零(平行)

3、单位需求弹性。工资率变动百分比与需求变动百分比绝对值相等

4、需求富有弹性。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曲线

5、需求缺乏弹性。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曲线(会解释图1-3)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一)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最初劳动投入的增加会使产量增加;但当其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增加的产量开始递减。

1、边际产量递增阶段。不变的生产要素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劳动投入增加,可以使固定不变生产要素充分利用,边际产量增加

2、边际产量递减阶段。不变的生产要素已接近充分利用,可辨的劳动要素对不变的生产要素的利用趋向于极限

3、总产量绝对减少。固定不变生产要素已经充分利用,千里佣金,固定不变的生产要素已经容纳不了了更多的可变要素。比例已完全恶化。再增加可变劳动要素,只会降低生产效率,使总产量下降(注意书中10页公式和三种情况)

(二)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P10-11)

注意:MRP=VMP=MP x P=MC=W的关系的转换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一)劳动力市场。(狭义)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1、主体:劳动者、使用劳动力的企业

2、客体:劳动者的劳动力(劳动者体力和智力总和)

(二)劳动力市场静态和动态平衡

1、马歇尔:局部均衡分析法: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分析单个市场均衡的实现与变动

2、瓦尔拉:一般均衡分析法:考查所有市场的均衡的建立与变动(供给、需求和价格)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最优配置2、同质劳动力获得同等工资3、充分就业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一)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人口规模2、人口年龄结构3、人口城乡分布

(二)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1、资本存量增加-改变劳动力与资源配置-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边际产品增加,价格不变,-边际产品价值增加(VMP)。需求扩大劳动力供给不变,均衡工资率提高

2、产品价格不变-生产率下降边际成本降低--行业产品供给增加导致价格下降-减少劳动力需求。价格上扬刺激生产率提高-劳动力增加

(三)人口、资本存量与劳动力市场均衡资本存量增长率会高于人口增长率-均衡工资率提高-扩大就业

第三节 完全市场竞争下的工资水平和工资结构

一、均衡价格论: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马歇尔:现代微观经济学)

1、工资:是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即劳动力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二、工资形式

1、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一)基本工资。1、工资率: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2、货币工资(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货币工资率、工作时间、工资制度)与实际工资(经价格指数修整过的货币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3、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二)福利:实物支付(工作餐)+延期支付(保险、退休)

延期支付特点:稳步外部条件(社会统筹)、形式灵活多样、增强凝聚力、实现养老资金积累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技能题(一)就业: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取报酬

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二)总供给=生产资料供给总和(劳动力+资本+土地+管理) =各类要素收入总和=消费+储蓄

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

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三)就业总量决定:Z=f(N)

二:失业类型: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主动失业和被动失业就叫摩擦性失业。特别是自主失业,主动辞职,实际上反映

一种劳动力对市场就业性的适应性不够,我们了解一下,大学生就业辞职期是在三个月然后是半年,再然后是一年,三年之内摩擦性失业率是最高的。

三、需求性不足失业

(一)增长差距性失业。实际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可能达到的经济增长率,造成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导致的失业

(二)周期性失业。指经济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所导致的失业

(三)缓解对策。

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

1、国家宏观调节,对国民经济运行政策干预,实现平衡

2、政府通过、宏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缓解需求性不足失业,实现充分就业

3、平均失业持续期:指失业处于失业状态下的持续时间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一类题点)

(一)(二类题点)政府支出。政府购买(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工程项目、政府雇员薪酬)和转移支付(保险福利、社会优抚、社会救济等)

(二)劳动力市场制度结构要素

1、最低劳动标准。1)最低工资标准(1)最低工资国家为保证维持劳动者再生产的最低需要,以一定立法程序规定的,用人单位对在正常时间内从事劳动的劳动者必须支付的最低限度的劳动报酬(2)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率值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2)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2、最低社会保障

3、工会

(三)就业与收入宏观调控

1、(一类题点)财政政策。1)扩张性财政政策2)紧缩性财政政策

2、货币政策。1)扩张性货币政策2)紧缩性货币政策

3、收入政策。

1)作用(1)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2)有利于资源合理配置(3)有利于缩小不合理收入差距

狭义的是货币工资,控制货币工资的变动,控制物价。那么广义的呢?包括社会总收入,在一定以工资劳动为分配关系,我们工业企业的工人进行退休金的提升,有利于经济的宏观的稳定。

2)基尼系数。意大利基尼依据洛伦茨曲线创制的用来判断某种收入分配平等的一种尺度(还有库兹涅茨比率、人口众数组分布频率、帕累托定律等)

基尼系数接近0,收入接近于绝对平等;接近1时绝对不平等;小于0.2,收入差距非常小;大于0.4以上,差距非常大;通常基尼系数为0.2~0,4之间

3)收入政策措施(1)控制收入与物价(2)收入平等化措施

第二章 劳动法(17-24)

第一节 劳动法体系

(一)含义:

1、劳动法是适用于雇佣、报酬、工作条件、工会及劳资关系的法律总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

2、狭义:仅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劳动法》这一规范性文件

3、广义: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4、劳动法是指法律学科的分支:劳动法学

(本书指第二种含义)

二、劳动法基本原则

(一)含义与特征

1、劳动法基本原则: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2、特点

1)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

2)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本质和特点

(二)基本作用

1)指导劳动法制定、修改和废止,确保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和协调

2)指导劳动法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

3)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届时,弥补了对方规范可能存在的缺陷

(三)劳动法基本原则内容

1、保证劳动者劳动权原则(宪法42、33条)

1)劳动权:指法律保证的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能够参加社会劳动并因劳动产生与劳动有密切联系的各项权利。

2)权利类型: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

3)保护类型:基本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

基本保护:劳动者劳动权的最低限度保护(基本权益保护)

篇二:人力资源三级考试基础知识重点

第一章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属性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是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

3.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的本质表现的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效用最大化—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企业—利润最大化、个人—效用最大化 他并不是说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生产要素市场—居民户是供给者,企业是需求者。商品市场—企业是供给者,居民是需求者。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 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研究方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其主要障碍1.信息障碍2.体制障碍3.市场缺陷。 劳动力1.在一定年龄之内(年龄下限16,上限男60、女55)2.具有劳动能力3.就业要求4.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志愿者和家庭主妇不是劳动力,大学生是劳动力)

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数x 100%

年龄(性)别劳参率= 某年龄(性别)劳动力/该年龄(性别)人口x 100% 劳动力供给弹性1.供给无弹性 Es=0 2.供给有无限弹性 Es→∞ 3.单位供给弹性 Es=1

4.供给富有弹性 Es>1 5.供给缺乏弹性 Es<1 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1.需求无弹性 Ed=0 2.需求有无限弹性Ed→∞ 3. 单位需求弹性

4. 需求富有弹性Ed>1 5. 需求缺乏弹性Ed<1 (W工资L劳动力)

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首先,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其次,女性劳参率呈上升趋势 再次,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 最后,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观察不到因经济周期循环生产的变动,也不存在显著的趋势性变化。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劳动参与假说:附加性劳动力假说与悲观性劳动力假说。 短期的生产实际上就是产量取决于一个可变要素的投入。短期生产的可变要素就是生产力。

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人力资源三级基础知识)三个阶段: 1. 平均产量递增阶段 2.边际产量递减阶段 3.总产量绝对减少

平均产量为AP,边际产量为MP, TP为总产量 AP=Q/L, MP=△Q/△L

AP与MP的交点为平均产量AP的最大值

由增加一单位劳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 定义为劳动的边际产量,也叫做边际产品 短期企业劳动力需求决定的原则是:MRP=VMP=MP·P=MC=W

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为MRP,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为VMP,产品价格为P。 劳动力市场的主体1.劳动力的所以者个体2.使用劳动力的企业 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劳动能力) 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马歇尔)和一般均衡分析(瓦尔拉)。 均衡分析又分为静态均衡分析和动态均衡分析。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把适合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做合适的事)

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同工同酬)3.充分就业(想找工作的人都找到自己适合的工作) 人口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1.人口规模2.人口年龄结构3.人口城乡结构 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福利的支付方式(表现)1.实物支付2.延期支付(全民平等,不分高低贵贱,针对某一个人的不是福利) 福利作为劳动力价格的构成部分和工资的转化形式(特征)

1.福利支付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2.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实物支付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

1.~可以降低企业按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从而降低人工成本2~变相地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3.~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社会角度)

.延期支付1.可使企业获得一种稳定的生产经营的外部条件2.~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增加企业对劳动力市场的多种适应性3.企业自定延期支付的福利项目,可以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可以借助延期支付的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分配的激励功能 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指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 总供给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按价格计算的货币价值总量。

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和(劳动+资本+土地+管理)

=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的总和

=消费+储蓄 总需求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和。总需求=消费品+投资品的需求

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称为均衡国民收入。

均衡国民收入=总供给=总需求

=消费+储蓄

=消费+投资 失业类型1.摩擦性失业 劳动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直至获得就业岗位时所产生的时间滞差,以及劳动者在就业岗位之间的变化所形成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一种正常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劳动力供求均衡状态时也会存在这种类型的失业

2.技术性失业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引进先进技术代替人力,以及改善生产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业,称为技术性失业。解决技术性失业最有效的办法是推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强化职业培训,普遍地实施职业技能开发3.结构性失业 正常失业

4.季节性失业 由于气候状况有规律的变化对生产、消费产生影响所引致的失业称为季节性失业。主要表现在气候状况和消费需求产生影响。 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具体形式1.增长差距性失业2.周期性失业 缓解需求不足性失业的对策1.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均衡2.刺激总需求及扩大有效供给是解决需求不足性失业的根本方向3.政府调节 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经济活动人口)的百分比。 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x100%=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x100% 平均失业持续期=∑失业者×周数/失业者

平均失业持续期(周)

年失业率(%)=该年度有失业经历的人占社会劳动力总额的比例×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52周

1.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长劳动时间标准)

2.最低社会保障 3.工会 财政政策 扩张性的财务政策和紧缩性的财务政策 货币政策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取值0-1)当系数接近0时,收入便接近于绝对平等。接近1时,收入接近于绝对不平等。系数越大收入越不平等。

基尼系数小于0.2时,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系数在0.4以上,收入差距比较大。通常在0.2-0.4之间。

第二章 劳动法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特点1.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2.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3.高度的稳定性4.高度的权威性 劳动法的首要原则是保证劳动者的劳动权。(工资决定权不是劳动权) 劳动权是指法律保证的有劳动能力的公民能够参加社会劳动并因劳动而产生或与劳动有密切联系的各项权利,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等。劳动权亦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劳动权的核心是平等的就业权和自由择业权。

劳动权受国家的保障,体现为基本保护(劳动权最低限度的保护,基本权益的保障)、全面保护(劳动者权益和权能的保护,人生、财产、法定和约定权益)和优先保护(优先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 劳动法的立法宗旨就在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方原则”政府、工会和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共同参与决定或听取工会和企业家协会的意见。 物质帮助权1.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2.暂时失去就业机会时有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力。 社会保险作为物质帮助权实现的主要方式。特征1.社会性2.互济性3.补偿性 法律渊源:劳动法学文献、国家劳动行政、法院实践、国家意识 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2.劳动法律(劳动法的表现形式,内容分为劳动关系法与劳动标准法)

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法律(其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依据)4.劳动规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5.地方性劳动法规6.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具有法律效力)7.正式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行政解释) 集体合同(属于劳动法律渊源)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劳动(雇佣)合同不属于法律渊源。 法官法或判例法属于法律渊源 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 标准工作日不能约定超过8小时/天,不超40/周。延长时间(加班)不超3小时/天,不超36/月。

正常加班费×1.5倍工资、周末×2倍、节假日×3倍(最高×3倍)

劳动关系的最主要区别于劳动法律关系体现了国家意志。

劳动合同关系为劳动法律关系的主要形态。

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力和义务3.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4.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雇主与雇员

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

劳动法律事实只有依据劳动法的规定,带来一定劳动法律后果的事实才能成为劳动法律事实。

产生劳动法律关系的行为只能是合法行为,违法行为或单方行为都不能产生劳动法律关系。

劳动法律事件是指不以当事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能够引起一定的劳动法律后果的客观现象。

第三章 现代企业管理

企业战略是企业经营思想的集中体现,本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企业的外部经营分成宏观环境(指间接地影响企业活动的环境因素)和微观环境(指市场和产业环境)。

宏观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技术环境。微观环境:企业、行业环境、市场环境。

外部环境的调研1.获取口头信息2.获取书面信息3.专题性调研

纵向分析是把企业目前的能力与以往年度的能力做对比,寻找企业业绩变化的能力因素的分析方法。

横向分析是把同一产业内企业或者竞争对手的能力与本企业的能力做比较,以发现本企业经营优势和劣势的一种方法。 SWOT:strength企业内部优势 weaknesses企业内部劣势 opportunities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 treats外部环境的威胁 进入战略1.购并战略,企业在进入性的领域时,凭借强大的财力以购买或者兼并的方式获取已进入者的经营资源和已占领的市场,从而达到进入某一新领域的目的。2.内部创业战略,企业通过内部创新开发出新产品,或者通过重新创造市场进入新的领域的战略。3.合资战略,是以合资经营的方式进入新领域。

单一产品或服务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应用于对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正在增长的市场中,实现其战略目的的方式①把原有的产品或服务向新的市场领域扩展②提高原有分销渠道的能力③加大广告投入以吸引新的消费者④采取价格手段挤占竞争对手的地盘⑤填补产品系列或者增加新的品种

2.横向发展战略,通过收购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而获得新产品和服务。3.纵向发展战略,前向一体化是把企业的业务向消费其产品或者服务的行业扩展,向后一体化是把企业的业务向给其目前的产品或者服务提供原料的行业扩展。4.多样化发展战略,分为相关多样化和不相关多样化。

撤退战略1.特许经营2.分包3.卖断4.管理层与杠杆收购5.拆产为股/分拆6.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

差异化战略的制定原则1.效益原则2.适当原则3.有效原则 企业经营战略的实施1.建立与实施经营战略相适应的企业组织2.合理配置资源,制定预算和规划3.调动群体的积极性,实现战略计划4.建立行政支持系统,实现有效的战略控制

一般战略控制标准1.成效标准,当战略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时,若偏差值落入成效标准范围内,就可以采取修正措施或修正规划的方法,以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2.废弃标准,若偏差落入废弃标准范围内,则表明原来制定的战略规划所依据的条件发生重大变化,原有的战略应该废弃。

战略控制的方法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确定型决策方法(采用适当的数学方法)1.量本利分析法2.线性规划法3.微分法

风险型决策方法(随机决策)1.收益矩阵2.决策树3.敏感性分析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1.悲观决策标准2.乐观系数决策标准3.中庸决策标准4.最小后悔决策标准5.同等概率标准(机会均等标准)

制定企业计划的原则1.可行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2.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3.稳定性和灵活性~

PDCA循环法: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

目标管理的特点1.它是一种系统化的管理模式2.要求有明确完整的目标体系3.更富于参与性4.强调自我控制5.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能力开发

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参与购买的角色1.倡议者2.影响者3.决策者4.购买者5.使用者

购买决策过程1.引起需要2.收集信息3.评价方案4.决定购买5.买后行为

产业购买者的购买类型1.直接重购2.修正重购3.新购

分析市场机会1.发现市场机会2.评价市场机会

选择目标市场1.市场细分2.目标市场的选择3.市场定位

4PS产品(product)价格(price)地点(place)促销(promotion)

产品组合的长度是指一个企业的产品组合中包含的产品项目的总数。产品组合的深度是指产品大类中每种产品有多少花色、品种和规格。 产品线延伸:向下延伸、向上延伸和双向延伸

包装策略1.相识包装策略2.差别包装策略3.组合包装策略4.复用包装策略5.附赠品包装策略 产品生命周期策略1.快速掠取策略2.缓慢掠取策略3.快速渗透策略4.缓慢渗透策略

营销策略1.市场改良①寻求新的细分市场②刺激顾客增加产品使用率,增加销售量③市场重新定位,寻求新的顾客2.产品改良①品质改良②特色改良③式样改良④附加产品改良3.市场营销组合改良

成本加成定价法。单位产品价格=单位产品成本×(1+加成率)

盈亏平衡定价法。单位产品价格=单位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

目标收益定价法。1.确定目标收益率=1÷投资回报期×100%2.确定产品单位的目标利润额=投资总额×目标收益率÷预期销售量3.计算产品的价格=单位产品成本+单位产品目标利润

边际成本定价法。单位产品的价格=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单位产品边际贡献

心理定价策略1.调整定价策略2.尾数定价策略3.声望定价策略4.招徕定价 策略5.分级定价策略

企业因素1.企业实力2.企业销售能力3.企业服务能力4.企业控制能力

促销策略1.广告2.人员推销3.营业推广4.宣传

第四章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工作满意度: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1.富有挑战性的工作2.公平的报酬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4.融洽的人际关系5.个人特征与工作的匹配

组织承诺(贝克尔)阿伦和梅耶提出三种形式的承诺:1.感情承诺2.继续承诺3.规范承诺

社会知觉1.首因效应,最先的印象。2.光环效应,指当对一个人的某些特性形成好坏的印象之后,人们就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征。3.投射效应,指在知觉他人时,知觉者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征。4.对比效应,对两个或以上的人进行知觉时,人们会不自觉地在他们之间进行对比。5.刻板印象,某个群体形成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后,会据此去推断这个群体的每个成员的特征。

组织公正与报酬分配1.分配公平(组织报酬体系设计和实施的第一原则)2.程序公平

3.互动公平(分配结果反馈和执行时的人际互动方式是否公正)

社会理论学习的创始人班杜拉。

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团队成员和更有效的团队领袖具备的洞察力:1.沟通2.影响3.任务和维护的职能4.决策

群体决策的优点:1.能提供比个体更为丰富和全面的信息

2.能提供比个体更多的不同的决策方案

3.能增加决策的可接受性

4.能增加决策过程的民主

群体决策的优点:1.要比个体决策需要更多的时间,甚至会因难以达成一致观点而浪费时间

2.由于从众心理会妨碍不同意见的表达

3.如果群体由少数人控制,群体讨论时易产生个人倾向

4.对决策结果的责任不清

有领导魅力的管理者的关键特征:

1.自信。对自己判断和能力的充分信心

2.远见。有理想目标,并认定未来一定比现在更美好

3.有清楚表达目标的能力。

4.对目标的坚定信念。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愿意从事高冒险性的工作,承受高代价,为实现目标,自我牺牲

5.行为不循规蹈矩。行为是新颖好大,反规范和反传统的

6.是变革的代言人。

7.对环境敏感。有迅捷的反应能力,能够对需要变革的环境、约束和资源进行切实可行的评估

领导行为风格的确定1.关怀维度2.结构维度

费德勒认为决定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关键情景因素: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2.任务结构3.领导者的职权

心理测试的类型1.按测验内容分为:能力测验、人格测验

2.按测验方式分为:纸笔测验、操作测验、口头测验和情景测验

3.按同时施测人数多少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4.按测验目的分为: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预测性测验

5.按测验应用领域分为:教育测验、职业测验和临床测验

6.按测验的解释分为: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

7.按测验难度分为: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

8.按测验要求分为:选优性测验和典型性测验

心理测验的技术标准:1.信度2.效度3.难度4.标准化

第五章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人性在自然界和社会经济活动中呈现出独有的特征1.人性具有能动性(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2.人性具有社会性3.人性具有整体性(自然属性和心理属性)4.人性具有双面性5.人性具有可变性6.人性具有个体差异性

人本管理:以人为核心、以人为根本的管理。企业中的人作为管理的首要因素,是企业一切管理活动的主体或主导因素。作为管理的本质因素,又是企业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本管理的原则 1.人的管理第一

2.满足人的需要,实施激励

3.优化教育培训,完善人、开发人、发展人

篇三:人力资源管理师三级基础知识整理

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1、人们社会生活的一个最为基本的事实是通过各种消费资料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2、构成消费对象的消费资料不仅仅是有形的物资资料,而且还包括无形的非“物质”资料。

3、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

4、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5、生产力是有限的,这也正是资源(包括劳动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之一。

6、现代劳动经济学产生于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与成本的存在,其研究对象正是这种客观存在所决定的。

二、效用最大化

7、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动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

8、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

9、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

10、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

三、劳动力市场

11、在劳动力市场上,居民户是劳动力的供给方,企业是劳动力的需求方。

12、通过居民户与企业双方的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从供给的角度看,是要素服务收入;从需求的角

度看,是要素使用成本)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的职业岗位上。

13

14、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资源的配置。

15、从收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

16、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

17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8

19、实证研究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

身“是什么”的问题。

20、规范研究方法是: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说明经济现象及其运行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21碍、市场缺陷。

第二节 劳动力供给和需求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22、社会的、家庭的经济因素影响劳动参与的选择和决策,再通过劳参率的变化影响劳动力供给。

23、由于劳参率指标准确地反映劳动参与的变动,故它成为分析劳动力供给变动的工具。

24、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被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称劳动力供给弹性。 ES(劳动力供给弹性)=?S?W/(△S/S表示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W/W表示工资变动的百分比) SW

25、劳动力供给弹性分为五大类:1)供给无弹性,即ES=0,表示无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

2)供给有无限弹性,即ES=∞。表示工资率给定,而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大于0。

3)单位供给弹性,即ES=1。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4)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5)单位供给弹性,即ES<1。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 26、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变动趋势:

1)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动率下降。者的需求;④高学历高工资等)

2)女性劳动率呈上升趋势。对家务劳动的全面影响;④科技进步对家务劳动效率的全面影响等)

3)老人的口劳参率下降。(原因:收入保障制度及养老保险的完善和推广)

4)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动率保持高位水平。

27、男性成年人是稳定的高水平劳动力供给的主体。

28流动,被称为一级劳动力;相对的主要由中年妇女构成的劳动力群体被称为二级劳动力。

29、悲观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30、二级劳动力市场是经济周期中劳动参与变动幅度较大的群体 。

二、劳动力需求:

31、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32、在假设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力需求与工资率存在着如下关系:工资率提高,劳动力需求减少;工资

率降低,劳动力需求增加。这是我们分析劳动力需求的一个重要前提。

33、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分为:

1)需求无弹性,即Ed=0,工资率不论如何变化,劳动力需求量固定不变。与横轴垂直的线。

2)需求有无限弹性,即Ed=∞。表示工资率率不变,或者说其变动的百分比为零,而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的绝对值大于零。与横轴开行线。

3)单位需求弹性,即Ed=1。表示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绝对值相等。与横轴的夹角为

45度并向右下倾斜的线。

4)需求富有弹性,即Ed>1。是一条向知下倾斜且较为平缓的线。

5)需求缺乏弹性,即Ed<1。是一条向右下倾斜且较为陡峭的线。

三、企业短期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34、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时,由劳动投入的增加所引起的产量变动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边际产量递增阶段;2)边际产量递减阶段;3)总产量绝对减少。

L 边际产量MP=△Q / △L

35、企业在资本等生产要素固定不变时,劳动投入的增加量应在区域Ⅱ,即a~b点。

四、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36、劳动力市场的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即存在于劳动者身体之内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能力。

37、劳动力市场的劳动交换,决定了劳动力的市场价值——工资。

38、劳动力市场的静态与动态均衡: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法的代表人物是

A·马歇尔。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尔拉。

五、人口、资本存量与均衡工资率

39劳动力供给与人口规模成正向关系;劳动年龄组范

围内的人口比重大,劳动办供给将比较充分;反之,供给将趋向减少。在比重一定的情况下,其内部年龄构成不同,劳动力供给也有明显差异。3)人口城乡结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的转移,使劳动办供给弹性趋向增大。

40、生产率的增长最终将导致整个经济劳动力需求的增加。

第三节 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

一、均衡价格论的一般原理及工资决定

41、均衡价格的决定实际上是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均衡价格论是新古典学派创始人、现代微观

经济学的主要代表A·马歇尔在其所著《经济学原理》提出的。

42、工资具有与劳动的净产品相等的趋势,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决定劳动力的需求价格。

43

二、工资形式:

44、生产要素分为四类: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分别对应为地租、工资、利息和利润。

45、按要素类别分配社会总产品或收入,称为功能性收入分配。

46的工资制度安排。

47、实际工资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分别是货币工资和价格指数。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48、实际工资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分别是货币工资和价格指数,特别是消费品价格指数。

49

50、计时工资是最为传统的工资形式。

51、福利与基本工资之和构成了劳动报酬。

52、福利的特征:1)以劳动为基础,但并不与个人劳动量直接相关。2)法定性;3)企业自定性和灵活性。

53、实物支付是福利支付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54、实物支付是普遍存在的福利支付方式,原因是:

● 实物支付可以降低企业按照基本工资支付的法定保险金,从而降低人工成本。(企业减少保险上缴额) ● 实物支付变相抵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纳税起点

● 实物支付可以增加就业,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55、延期支付是福利支付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企业现在支付一定量的货币作为保险基金,待具备享受资格或

条件时,员工获得使用权。

第四节 就业与失业

一、就业总量的决定

56、就业的3层含义:就业或劳动就业一般是指由劳动能力的和就业要求的人,参与某种社会劳动,并通过劳动

获得报酬或经济收入的经济获得。1)劳动就业的主体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人,必须达到法定最低就业年龄;2)所参加的劳动属于社会劳动,对社会有益;3)所从事的劳动为有酬劳动,既可以是劳动报酬,也可以是经营收入。凡是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劳动者,称为就业者。

57、总供给=消费+储蓄 总供给=各类生产要素供给的总合(劳动+资本+土地+管理)=各类生产要素相应的收入总

和 =消费+储蓄 58、

总需求=消费品需求+投资品需求 总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对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总合。

59、均衡国民总收入=总供给=总需求 =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即: Y = C + S = C +I

60、

61

二、失业及其类型

62、失业的规定:人。

63、在劳动年龄之内,有就业要求并在职业介绍部门或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尚未工作的人,均为失业者。

64、失业的类型:摩擦性失业、技术性失业、机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65、三、需求不足性失业

66

67

68

四、失业的度量和失业的影响

69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 =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

100%

70、失业持续期是指事业者处于失业状态的持续时间,一般以周(星期)为时间单位。计算平均失业持续期。平

均失业持续期=(∑失业者×周数)÷失业人数

年失业率=该年有失业经历的人占社会劳动力总额的比例×(平均失业持续周期÷52周)

71 721)是当前劳动的浪费;2)是积累劳动的浪费;3)是多重的浪费。

五、政府行为和劳动力市场

73、

74、政府购买的具体项目有:国防用品、公共管理服务、公共过程项目、政府雇员、失业组织中劳动者的薪金报

酬。

75下来,受到法律的保护。

76

77、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包括:

78、工会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

行监督。

79、财政政策的内容包括:

80、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

81、财政政策主要的措施:调整政府购买水平、调整政府转移支付水平、变动税率。

82、财政政策的2种类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采取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至福、降低税率等措施来刺激消费和投资,增加总

需求,提高就业税的宏观经济政策。

背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企业开工不足,存在较高的失业率。

手段:免税、退税、降低税率、增加公共工程开支、扩大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至福等。

●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采取减少政府购买和转移至福、提高税率等措施来削弱消费与投资,减少总需求,以

稳定物价的宏观经济政策。

背景: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严重

83、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调解货币供应量;直接目的:调控利息率;最终目标:通过利率的变动影响投资、消

费和政府支出,达到增加或降低有效需求,使总供给需求趋于均衡。

84、货币政策的2种类型: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增加总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

背景:经济不景气时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生产能力闲臵,失业严重

手段: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贴现率、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

●紧缩性货币政策:

背景:经济繁荣时期,总需求大于总供给,通货膨胀严重。 手段:调解法定准备金率、调整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85、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0 收入接近绝对平等

基尼系数≈1 收入接近绝对不平等

基尼系数<0.2 收入差距很小

基尼系数>0.4 收入差距较大

基尼系数通常在0.2~0.4之间

86、收入政策措施:

1)调控收入与物价关系的措施:①制定工资---物价指导线;②物价和工资增长过快情况下,对物价和工资进

行管制以至于冻结;③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控制政策,约束企业工资发放过度的形为。

2)收入平等化措施。

第二章、劳动法

第一节 劳动法的体系

一、劳动法的概念

1、 。广义的劳动法则是指调整劳动关

系 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特点:1)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2)反映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3)有着高度

的稳定性;4)基本原则有高度的权威性。

3、

4、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内容(3条) :

1) 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

考点1:《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是劳

动法的首要原则。

考点2: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中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和职业歧视。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