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题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结题报告 > 列表页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结题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30  分类: 结题报告 手机版

篇一: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大领域之一,是小学数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落实新的课程目标,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相应的改革。以往的几何初步知识教学,把重点放在形态特征认识和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上,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后练习在这些方面下的功夫也最多。新课标扩展了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范围,注重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增强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感受等体验,提高具体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提出具体建议,指出“在教学中需注重学生探究现实世界中的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需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简单几何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变换;需注重观察物体、认识方面、制作模型、设计图案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些目标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就将研究的目标锁定在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上。

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的研究是指:针对《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材中“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和课程目标的拓展变化,教师如何调整教学,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增强直观体验,认识基本图形。突出探究的主动性,搭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设置情景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使学生通过认识多

姿多彩的图形,把“空间与图形”的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充满想象和富有推理的活动。

三、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一)课题研究所遵循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小学数学学习需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体现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正确导向。

2、主体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知识框架中,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

3、差异性原则: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要求没有差异就意味着不要求发展。我们尊重这个差异,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4、激励性原则:通过构建有质量的问题情境,让每位学生都有可能应用既有知识和经验,甚至是新知融入到讨论中,充分调动每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自尊和需求得到满足,从而唤起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个案研究法

3、文献法

4、归纳总结法

(三)研究目标

通过探索和研究,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适合我们农村小学生的科学有效的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

(四)、研究内容

1、剖析当前空间与图形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2、探索高效教学策略;

3、反思总结有效途径。

(五)、研究步骤

1、课题研究初期(2011.12)

收集材料,确定课题,完成课题申报,完成开题报告。

2、课题研究中期(2012.5—2012.11)

完成阶段性报告,整理相关资料。

3、课题研究后期(2013.5)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

(3)推广研究成果。

(4)总结阶段成果资料。

四、研究的成果

(一)创设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是指运用语言、环境、活动、音乐、绘画、课件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很快的进入新的教学情境。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情境:国王嫉妒阿凡提的才能,决定在公众面前让他

出丑,便挑了一头擅长奔跑的小毛驴和阿凡提的小驴赛跑,路线是国王的小毛驴绕圆形跑,阿凡提的小驴绕沿圆外正方形跑,结果阿凡提的小驴跑输了,阿凡提高呼不公平。同学们说说比赛公平不公平?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境中既复习了正方形的周长,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圆周长的强烈愿望。

(二)设置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法是指在新的教学开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提出问题、矛盾,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使学生积极地投入新的学习中。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我们每天都系红领巾上学,你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吗?你知道做一条红领巾要多少布料吗?求制作一条红领巾要多少布料就是求红领巾的什么?(面积),从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引入设置了三角形面积求法这一疑问,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三)激趣导入

低中年级的教学内容需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采用多种有趣的活动,让学生每节课都充满新鲜感。在导入过程时,可以借助学生喜欢的故事、儿歌、游戏等手段导入新课,让他们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如教授《确定位置》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孩子们这节课我们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寻宝”,老师把宝物藏在你们中间,老师提供线索,请大家按照提示寻找,提示1宝物

在第6列同学中,然后第六列的同学开始找宝了,(没找到)老师给出提示2,宝物在第3排同学中,这时同学们一下就锁定了第六列第三排的一位同学,宝物也找到了。同时也引出了确定位置的方法。

(四)新知讲授

1、新授的方法

(1)扩宽渠道,强化感知。

A、观察,在观察时,教师要进行必要指导,如观察的目的、步骤、方法及记录观察结果,同时将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B、实践,在操作中强化感知,动手操作能加强手和脑之间的联系。例如关于不规则物体的测量,实验活动可以这样安排:a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将不规则物体放入规则物体中使其体积产生变化,学生设计两种方案一用沙子,二用水,然后分别将不规则物体放入装有沙子的量杯和装有水的量杯;b、尝试独自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c、请学生讲述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样学生不仅能在实验中学会观察,还能通过观察学会发现,进而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发明。

C、将数学知识融会贯通有机结合。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通过割补,依据面积移补的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还有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圆周长、面积、圆锥体积的公式推导,都需要对学生加以引导,逐步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教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2)多种形式建立表象

篇二: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篇一:小学数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是县级一般课题,在县教研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2013年5月启动,已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的实验,我们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国家《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转化。基础教育长期形成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主要以静听、静观、静思的方式进行学习,处于被动地位,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大脑机械记忆的活动。在这种方式下造成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相互竞争,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缺乏群体的合作性,学习无兴趣,无动力,不会学习,不会关心,不会交往,自我封闭等等,影响了学生全面、健康、主动地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013年,在县教研室指导下,我校申报了“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这一课题,并批准为县级一般课题,试图通过研究、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5、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改善学习方式是课改目标之一,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到几亿人、几代人生命质量的宏大工程。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这里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二是主要思路;三是重要观点;四是是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的策略。

1、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

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小学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小学二、三、四年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有些好的作法,可以在本校其他年级推广。

2、主要思路

关于目标: 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 关于内容:①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②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理念、策

略、流程、评价标准和特点研究;③同一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何采用相应变式的策略研究;④实施本模式,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研究。

关于途径: 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集体研讨、活动观摩、撰写论文、案理研究、反思提升来开展研究。

3、重要观点

(1)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本质上就是一种动态的探究过程。教师每时每刻面对的情景都具有即时性,需要教师去解决、去探究;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由未知走向己知的过程,即探究的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生命的交往过程。师生走进课堂不仅带着问题,而且还带着情感、态度、需要等因素,课堂应是师生精神成长的乐园。

(3)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包括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评价观。

(4)没有主体性,就没有创新性。主体性包括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三个层次,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最高层次,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要求:目标让学生去确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过程让学生去探索,方法让学生去寻找。

4、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策略

此项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是:主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四、本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1、本课题的创新之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

2、理论意义:本课题研究如何将构建自主合作探究模式,这将丰富模式研究理论。就模式的重要观点而言,它将带动以下两个转变:一是课程功能的转变,使课程的功能从单纯注意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二是课程观的转变,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了课程内容的范围,学生的合作、交流、反思、创造将建构富有个性的知识。

3、应用价值:本课题以本校为研究基地,以本校教师为主要的研究队伍,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项研究将促使我们不断思考,逐步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师生观、活动观、评价观等观念;将推动师资校本培训进程,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锻炼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从2013年5月开题至2014年7月结题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分以下阶段实施。篇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 、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

小学数学图形教学结题报告

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

九、研究时间:2011年2月至2011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11年2月至2011年3月

主要工作: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11年3月至2011年4月

主要工作: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11年4月至2011年7月 主要工作: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黄静 组员:高小贤 蔡秋香 李素娟篇三: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论小学数学应用题多元化解题》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金孜清

摘要:本课题旨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的探究模式寻找出解决同

一类型问题的不同途径,并且培养学生快乐学习数学的理念。在教学中,我们通

过情境模拟,换位思考等方法使得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更加拉近,学生从生活经验

中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不仅改变了原来刻板的教学模式,而且更加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潜力。试验一周下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劲头大有提高,每堂数学课前

学生都主动帮助老师搬器材去教室,这是前所未有的。我认为“数学”和“快乐” 不是两个互不干涉的概念,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中发现学习数学的快乐,这比

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来得重要,有了这个“快乐”相信学生会更加积极地主动

地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探究,多元化,情境教学,换位思考

“论小学数学应用题多元化解题”课题是2011年经批准,在县、县两级的关

心、支持、指导下,已进行了近两年时间的教学实践, 本人把新课程标准的新

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

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研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

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问题的提出

解决问题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应用题。而应用题作为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

重要内容,几十年来一直是人们重点关注的课题。应用题教学在培养学生逻辑思

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受传

统教育观念和理论研究缺乏的影响,我国应用题教学的价值定位、内容体系、呈

篇三:小学数学主题图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主题图的研究

目 录

问题的提出??????????????????3

概念的界定??????????????????3 研究目标???????????????????4 研究内容???????????????????4

具体操作及成果????????????????4

《小学数学主题图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新教材图文并茂,色彩明丽,的确是一本让孩子们一看就爱不释手的教科书,尤其是那一幅幅有着丰富情景的主题图更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主题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联系自己身边具体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说,新教材中运用主题图可谓一大创新,教师若能好好利用主题图,我们的课堂将会焕发出新的光彩。然而,主题图以“情景图”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教师并没有好好理解主题图的真谛,在使用主题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有的教师把主题图的功能价值仅仅简单地定位为为情境创设服务,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又如没有把主题图与教学内容真正联系起来,学生仅仅是在开头几分钟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剩余的三十多分钟还是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也就是说主题图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会使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对于主题图的使用,要做到收放自如、张驰有度、科学引导,教师必须对主题图的丰富内涵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这就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基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对本课题的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主题图从呈现范围的大小来看,分成二类:单元主题图与课时主题图。从呈现方式来分析,分成三类:自然情境类、活动方式类和对话形式类。不管哪类主题图,都要充分挖掘有利于三维目标实现的价值,充分认识主题图的价值,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渗透思想教育的同时,更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主题图的编写各有各的侧重点:引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数学方法的强调突出或数学概念的强化理解.....主题图是一种方向,一种理念。小学数学主题图的研究主要包括二个方面:第一,是研究主题图在数学课堂中所反映出来的功能、作用;第二,是研究运用主题图的方法、策略、能力及一般知识。

三、研究目标

1、改变以往的缺乏生活应用意识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建立目标明确,操作有效的情境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开辟一条新的数学课堂教学途径,并促进数学教育。

2、结合主题图,进行思想教育。比如爱劳动、保护树木、美化生活等等。 3、在富有创意的主题图文化的氛围中,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主题图,从数学的角度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进行数学交流。

4、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知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进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强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意识。

四、研究内容

1、主题图有什么功能?不用,能上好数学课吗?

2、怎样才能用好主题图?使其发挥它应有的最大价值。

3、怎样才能更好的创造性的运用主题图?以弥补其出现的不足。

五、具体操作及成果

一、主题图功能价值的利用

1、依据主题图挖掘学生身边的资源

数学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时可依据主题图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将地方资源、校本资源合理整合,以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例如人教版第五册第十四页“生活中的数学”,主题图出示了四种常见的重量单位和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运用。根据这一主题图的启示,教师可以在新课前一天给学生交待任务,让他们自己或在家长带领下到附近观察、访问,看一看哪些地方用到了重量单位和长度单位。第二天上课让学生把自己的收获进行组内汇报、小组交流,期间涌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老师没想到的精彩片段,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测量在我们生活中的运用。这样的设计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时间与空间,能全面地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

2、依据主题图创设学生学习数学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主要精神,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取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7页设计了两幅有联系的买东西的情景图:①妈妈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付出200元。②售货员找给妈妈17元。这个买东西的过程就包含了一个加法问题(买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和一个减法问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由孩子提出的“找的钱对不对呢?”提出检验计算结果的问题,从而引入验算的教学。在教学中,我依据主题图提供的素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成动态化的课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把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情境中更好了理解了“验算的意义”。

3、依据主题图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实验教材恰恰把握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会。

实验教材中有许多主题图,在主题图中编者有意识地设计了许多相关的数学知识,等着学生去探索、发现、研究。于是,读图就成了学生经常进行的活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独立去读图,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解题方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数学知识。如此,学生的创造火花就会不断闪现。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在主题图上找平行四边形,学生不但找出了图中提示的角,还找到了楼梯、过道、球网上等等许多地方隐蔽的平行四边形。在寻找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对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也有了初步认识。尤其是对于“铁拉门中的平行四边形”设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