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列表页

国内经济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02  分类: 经济论文 手机版

篇一:中国经济发展论文

回顾2009,展望2010

摘要:我国在2009年的危险形势下仍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这与我国长久以来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分不开的,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要用一切办法来避免通货膨胀的出现。

关键词:协调性,经济结构,通货膨胀,应对措施。

在不知不觉中,2010年已经过了5个月。在这里,我想重新审视一下我国经济领域在2009年所取得的成就,并对2010年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问题作一下分析。

众所周知,全世界在2009年都出现了经济衰退,我国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但在这么严峻的形势面前,我国仍旧保持住了8%的增长,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时间的积累让我们有了这个保持增长的能力,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全国人民不懈努力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是国民经济结构不断充实调整优化升级的60年。6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以及城乡和区域结构在不断调整中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产业结构以农为主、所有制结构单一、分配绝对平均主义、城乡分割等不合理状况得到了根本性调整,国民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大大增强,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历史性变迁。

一、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由以农业为主向一产、二产和三产协同发展的转变

二、农业内部结构实现了由以粮为纲的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转变

三、工业结构实现了从门类简单到齐全,从以轻工业为主到轻重工业共同发展转变,从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导向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共同发展的转变

四、服务业结构基本实现由以传统服务业为主到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转变

五、分配结构实现了从绝对平均主义到以按劳分配为主、资本和技术等收入为辅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转变

六、所有制结构实现了从单一公有制经济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七、城乡结构实现了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转变

八、区域结构实现了从低水平不协调到各具优势、协调发展转变

建国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在不断充实调整优化中明显升级,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高了经济增长的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在2009年,我国更是密切跟踪国际产业结构变化的新动向,努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正是在我国党的正确领导下,再加上全国人民的努力,才让我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仍旧保持着高速的增长。

然而,居安思危。在取得了大好成绩之后,我们还要时刻注意可能

国内经济论文

出现的问题。而通货膨胀就是隐藏在这背后的最大隐患。所以在2010年我们要保持最高的警惕,预防通货膨胀的出现。

通货膨胀的治理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既要从宏观上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源,把握通货膨胀治理力度,并在时间上兼顾企业改革、金融改革的要求,又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使资源配置状况改善,还要考虑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的变化,使其能够适应对通货膨胀的治理。通货膨胀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和多种不同的病因,而且对经济带来的破坏作用是明显的。应对通货膨胀的措施主要有:

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手段。运用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一是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以压抑总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资需求,并刺激储蓄增加,从而保证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我国中央银行通过减少流通中货币量的办法,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减轻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同时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减少流通货币,缩小信贷规模,从而减少投资规模,达到平衡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进而达到了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

二、收入政策。收入政策主要是采取工资物价管理政策,以阻止工会和垄断企业这两大团体互相抬价所引起的工资、物价轮番上涨的趋势。其目的在于力图控制通货膨胀而又不致引起失业增加。收入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因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其中特别是工资的提高,因而导致物价水平的上涨。为此,必须采取抑制性的收入政策,其形式有如下几种:确定工资-物价指导线,以限制工资-物价的上升。强制性措施。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

三、对外经济政策。一般来说,我国的国内的通货膨胀与其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相互推拉的作用。在各国都出现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采取适当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减轻国际收支失衡对国内物价的不利影响,井阻止国外通货膨胀的输入。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

(1)实行浮动汇率。由于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货币对外汇汇率的升降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

(2)与各国在贸易和金融领域采取协调措施,如与各国加强协作,共同采取控制各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改善国际金融制度以及其它反通货膨胀的措施,以制止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蔓延,等等。

四、加大宏观经济调节力度。为了继续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有关部门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

五、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六、降低劳动工资水平,从宏观上调控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降低劳动工资水平,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防止因劳动工资水平提高而使物价随之增长。

其实通货膨胀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做好充分准备,听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必能克服一切难题,使我国的经济稳步发展,更上一层楼。

篇二:中国经济形势论文

院系: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关键,是发达国家在失业危机和财政危机的双重困扰下难以自拔。这两个危机都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兴经济体的竞争,正在使发达国家的劳资矛盾重新成为难以调和的社会矛盾。一个看得很清楚的趋势是,发达国家解决危机的主要办法,就是企图把难题转嫁到中国。不论是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调门持续提高,还是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力图从中国借更多的钱,本质上都是向中国转嫁危机。

坦率说,我们没有应对新一轮外来竞争的经验。在过去多年,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主要是债务人角色,是向别人借钱和吸引别人的投资。今天,我们要扮演的是全世界债权人角色,是维护中国海外资产的利益和参与国际产权竞争。中国真正的金融风险来自哪里?来自外部。美国国债违约风险,谁是最大受害人?中国!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债权人。美联储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损害全世界美元资产持有者的利益,谁是最大受害人?中国!中国是世界第一的外汇储备国。美欧货币政策已经和正在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和极度不稳定,谁是最大受害人?还是中国!我们不得不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来对抗可能即将来临的经济危机。

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第一个主要的挑战是持续的通胀。中国经济在2011年初曾遭到了高通胀的挑战;现在,随着经济进入2012年,通胀似乎已经得到控制。现在的问题是:通胀会再来吗?过去30年,中国曾以年均1.8%通胀的代价换取了9.9%的增长,这是经济史上高增长低通胀的经典。

中国为什么会面临通胀?主要原因是因为农产品价格上涨。但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中国没有任何一种大宗农产品存在着供不应求的缺口。中国粮食已经连续8年创历史新高。中国粮价涨,是因为国际粮价涨;国际粮价涨,是因为国际油价涨;国际油价涨,是因为美元贬值以及国际资本借北非、西亚等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炒作。我们得清醒地意识到,推动中国输入型通胀的这些外部因素并未看到任何缓解的迹象。别以为北非、西亚的紧张局势会随着利比亚的政权更迭、卡扎菲个人命运的结束而划句号。当前,美国放风要金融封锁伊朗,切断伊朗和国际金融体系的联系。那潜台词无疑就是要切断中国石油的重要进口渠道。控制着苏伊士运河的埃及、非洲第一大产油国利比亚以及世界第五大石油出口国委内瑞拉,还有进入21世纪以来对国际石油供给举足轻重的俄罗斯,都可能存在着大的政治变局。由此判断,2012年输入型通胀因素还将严峻而不是缓解。特别强调,这不仅是大国政治的竞争,西方那些国际垄断资本、国际投机资本、国际金融资本也是不会放过这些可以恶意炒作的机会的。

第二个挑战来自于房地产。2011年年尾的中国经济成功地逃过了房地产泡沫的魔爪,而且政府还在承诺决不放松房地产“降温”政策。但是目前的房市紧缩,是否会对2012年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呢首先,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不存在“次贷危机”的风险。中国很多购房者用的是真金白银,其他多数也得为第一套和第二套房产,支付分别高达30%和50%的首付。而且,收入日渐增长的中产阶级和高速的城市化,也意味着更多的房屋需求。住房市场上的主要需求还是真实的,而不是投机性质的。再者,房地产的崩盘会导致实体经济的大幅度紧缩,也就是投资和消费的减少。而且,房价的大幅下跌也会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连带伤害。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完成了一次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全面压力测试之后,大力督促中国改革其以国有银行为中心的银行体系。不过该组织的报告同时还显示,虽然中国的金融正面临日渐积累的脆弱性,但在整体上还是健康的。针对这一建议,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指出,压力测试考虑的是最坏情况。他个人认为,中国的银行体系能够承受房价下跌30%甚至50%的风险。2012年的中国楼市最有可能的情形还是“软着陆”,而不是末日博士预期

的那种杂乱无序的泡沫破裂。

第三个挑战是政府负债。中国的整个外债,包括国有企业和海外银行的贸易信用和贷款,只有区区4020亿美元。而中国整体上却是一个债权人,不仅每年都享受巨额的贸易顺差,还坐拥3.2万亿的官方国家储备。比起如此庞大的债权,中国的外债还不值一提。相比而言内债份额就要大得多。中国政府的内债总共21万亿,占了整个GDP的52%。不过这跟世界其他国家的公共债务负担相比,也只能算是比较轻的。一些地方政府最近向银行申请延期归还贷款。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场大规模的债务危机即将降临。大部分政府贷款都是用在基础建设,而不是像欧洲那样,用来支付社会福利。中国银监会最近的数据估计,中国银行体系的坏账只有1.84%。当然,这一估计也许有些过于乐观,尤其是缺乏前瞻性。中国的债务问题确实会恶化,这是由于即将到来的经济衰退,一定会导致债务问题的恶化,而大部分政府的不良贷款也只会在2013年之后才会浮现。

考虑到将来的种种不确定性,我们需要理性认识中国的债务问题。即使最坏的情形下,中国的总内债确实达到了GDP的70-80%,中国的银行体系也并不会立即处于危机当中。这是因为这些债务基本上还是国内的债务,而不是对外的债务,因此可以在国内得到协调和解决。

最后一个挑战来自于人民币币值。人民币汇率问题在2012年全年以及将来,还将是一个令中国政府大伤脑筋的课题。人民币自从2005年7月与美元脱钩之后,其对美元已经累计升值30% (其中2011年升值5%)。考虑到中国的通胀率和工资上涨速度,人民币的真实有效汇率(REER)可能已经上升了40%。但并不会阻碍美国政府继续在人民币币值操控问题做政治文章。在最近在东亚峰会上,奥巴马总统仍以“人民币严重低估”为理由督促中国升值。真正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曾在10月中旬随着大量热钱从中国逃离,一度经历的小幅度贬值。在离岸交易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也一度降低。这促使中国的央行在多年来第一次出手托盘,支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从理论上看,一种货币一旦开始脱离一个单方向运动的轨道,而呈现出上下浮动迹象,市场信号表示汇率已经在接近市场均衡水平。

对于中国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也出来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稳定中国经济,让中国经济能一如既往的健康的向前发展。

首先是控制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政府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在财政政策方面,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实现。在货币政策方面,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增加商品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增加有效商品供给,主要的手段有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其次是注重把握好政策实施的重点、力度和节奏,努力做到调控审慎灵活、适时适度,不断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量适度、审慎灵活的要求,兼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好货币信贷供求,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广义货币预期增长14%。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中国政府的调控政策还包括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强总需求管理,及时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抓紧落实并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行业和地区范围,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货币政策要兼顾促进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更加注重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要。着力扩大内需,坚定不移地扩大消费需求,也要保持适度的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确保国家重大在建续建项目资金需求,有序推进“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按期实施。加强农村和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城市市政工程、铁路、节能环保等建设。加强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切实打破垄断,放宽准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严格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继续妥善清理地方政府性存量债务,对有还款能力的项目继续予以支持,防止资金链断裂。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

当前的经济形势对中国来说是挑战也是一个很大的机会,政府要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要深化改革,加快创新战略,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较快发展的基础。着力调整各项政策,鼓励实业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形成结构性减税政策,来鼓励实业的发展,鼓励技术的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应鼓励实业发展,鼓励科技创新,完善公共财政,科学界定政府边界和职能。还需要稳定和完善相关政策,统筹兼顾处理好各项目标。在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方面,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的变化,适时适度进行微调,这样,中国才能度过种种的经济危机,更好的向前发展。

篇三:中国经济“新常态”论文

目 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 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2

二 经济“新常态”的起源??????????????????????2

(一)国外的起源????????????????????????2

(二)国内的基本脉络??????????????????????3

三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 3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3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4

四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机遇和挑战 ??????????????? 5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机遇????????????????5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6

五 结论 ????????????????????????????? 7 参考文献????????????????????????????? 9

中国经济“新常态”

摘要: 进入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稳定崛起。 从2002年起,“新常态”一词在欧美国家出现,主要形容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2014年5月,习近平提出中国经济新常态,向世界描述中国经济的一系列新表现。2014年11月北京APEC第22次会议和在澳大利亚的G20峰会上,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广泛关注的热词。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旋律。本文首先介绍经济新常态的提出的背景、起源、定义以及五大基本特征,然后阐述了经济新常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最后提出建议,面对经济新常态的挑战,中国该如何在增长中促发展,发展中促增长。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机遇;挑战

一、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142倍,从世界第十位跃居第二位,占世界份额11.5%,年增速9.8%,同期世界平均增速只有2.8%。近几年来,我国一直保持高速的发展特征,持续的高速增速并不能说明掩盖经济发展瓶颈。面对潜在危机,中国在2008年的40000亿计划在短期内使经济有所好转,同时外媒称“中国拯救了世界”。但使中国避开了最佳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的最好时期,附加带来的各种负面特征如地方债务、通货膨胀、市场要素价格扭曲、生产率水平降低、整体竞争力减弱。[1]产能过剩是我国目前经济的最大问题,40000亿计划使得问题比以前更加严重。政府花钱,不能创造财富,只能在短期内推动经济好转,但不具备不可持续性。必须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一计划,单纯的刺激政策亦不能振兴当前的经济状况,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所以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新一轮的体制改革亟待进行,必须渐进地消化“40000亿”这一应急政策带来的后续,这成为接下来的改革目标。[2]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习近平总书记两提经济新常态。在2014年5月10日的河南考察时第一次提出经济新常态;在2014年7月29日党外人士座谈会上的第二次提到经济新常态。针对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提“新常态”,人民日报三天发文阐释,什么是中国经济的“新常态”。《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一文指出:“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表明我国未来经济预计进入发展换挡期,将出现常态化的中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我国人口结构以及经济发展相继进入拐点时期,经济增长趋势放缓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常态化的趋势。[3]

二、经济“新常态”的起源

2014年11月在北京闭幕的APEC第22次会议和在澳大利亚闭幕的G20峰会上,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影响全球的热词。201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要求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首次全面阐释“新常态”的九大特征。

(一)国外的起源

新常态(new normal),顾名思义,就是指“反常的现实正逐步变为常态”。11页据统计,2002年,新常态一词在国际主流媒体中每个月出现50次,关注度有限。当时,美国所说的“新常态”主要含义为:

①无就业增长的经济复苏;

②恐怖主义距离日常生活更近。[4]

不同领域不同学者有不同解释,但“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二)国内的基本脉络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

习近平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他认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他表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2014年12月9—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新常态,就是把发展速度适当调整以后务实迈向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强的一种运行状态,与“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国家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完全不同。[5]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定义

从字面上理解,所谓经济的“常态”是一个经济体运行的“经常性状态”或“稳定性状态”的简称。显然,这里隐含了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概念,即所谓经济的“常态”应该是一个经济体在“某一特定时期或阶段”内运行的“经常性状态”或“稳定性状态”的简称。依此定义,经济的“新常态”,由于有一个“新”字,那就一定是相对于“上个时期或阶段”经济运行的状态而言的,或者是相对于“历史时期或阶段”经济运行的状态而言的。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在维度上难以穷尽,而且在内涵或形式上也无法完全控制或重复,即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不可能简单重复。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别于“上个时期或阶段”的经济运行状态,一旦趋于稳定,并可以维持一段时间,那就是经济运行的“新常态”。[6]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

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经济新常态是调结构稳增长的经济,而不是总量经济;着眼于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及在对称态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GDP、人均GDP增长与经济规模最大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用增长促发展,用发展促增长。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发言,中国经济新常态应包含以下五点内涵和特征。

一是增长速度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基本特征。中国经济从1978-2011年,长达32年的时间里保持了年均9.87%的高速增长。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内,实现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可以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2012-2013年增长7.7%,2014年前3季度增长7.4%。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2014年上半年GDP同比增长7.4%,经济增速进一步呈现出回稳态势。

[7]

二是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经济结构包含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等范畴,新常态下,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应当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主要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比较利益较低。

三是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核心内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传统要素投入。从当前的情况看,这三大要素均面临着诸多瓶颈约束,已难以支持我国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面对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面对企业主动转型、创新意愿的明显加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逐步发生转换。

四是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基础性作用向起决定性作用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机制保障。过去,我们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显然,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可以具有更多的经济职能和管理权限。

五是经济福祉由非均衡型向包容共享型转换。这是经济新常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态势开始显现,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有所提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此外,随着“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战略的提出,我国的区域增长格局与协调发展也在发生重大而可喜的变化。新常态下,经济福祉逐步走向包容共享型将是长期趋势。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