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理学论文 > 列表页

生理心理学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01  分类: 理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生理心理学论文

浅谈情绪与生理健康

刘小琼

(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人们由于生理和心理原因,情绪起伏较大,因情绪引发的问题也较多,尤其是大学生群体。近年来,许多恶性案件都与人们的情绪有关,因此人们应主动了解自己情绪的特点,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本文运用生理心理学上的一些原理,分析情绪与健康的关系,阐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对健康的不同影响,同时为人们如何培养积极情绪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情绪 生理健康 控制和调节

在情绪产生和变化过程中,都伴随着有机体生理功能的改变,整个有机体内部和外部器官的活动,神经过程和生化过程都共同参与其中。情绪的好坏同身心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对人们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人一旦长期被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所困扰,就容易精神失常、患溃疡病。因此,情绪在调节人的活动、维护身心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1、 情绪

1.1 情绪的定义

情绪与认知不同,它似乎与个体的切身需要和主观态度联系着。从这种联系中可以引申出情绪的两种特殊存在形式,其一为内在状态或体验,其二是外显表情。这是认知过程所不具有的特征。因此,情绪与认知是带有因果性质和互相伴随而产生的。情绪可以发动、干涉、组织或破坏认知过程和行为;认知对事物的评价则可以发动、转移或改变情绪反应和体验。

许多学派给情绪下的定义反映了这些特点和这类关系。功能主义把情绪定义为:情绪是个体与环境意义时间之间关系的心理现象。阿诺德的定义为:“情绪是对趋向知觉为有益的、离开知觉为有害的东西的一种体验倾向。这种体验倾向为一种相应的接近或退避的生理变化模式所伴随。” 拉扎勒斯提出与阿诺德雷斯的定义:“情绪是来自正在进行着的环境中好的或不好的信息的生理心理反应的

组织,它依赖于短时的或持续的评价。另一位学者杨(Young,1973)在上世纪70年代,给情绪下的定义为:“情绪起源于心理状态的感情过程的激烈扰乱,它同时显示出平滑肌、腺体和总体行为的身体变化。”他把情绪标定出感情过程的扰乱,暗示了情绪同有机体的利害关系和联系。但它更强调情绪的“干扰”性质。这些定义都标示出情绪对人的需要和态度的关系。

从心理生物学的研究文献中来看,情绪一词至少有两种含义:情绪是一种私人的主观情感或感触,人们能报告许许多多个人的感受或体验,又是伴有明显的愉快或难过的表示;情绪是一种特别的躯体的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的表现或显示,这一含义强调的是情绪状态,这是可以用身体反应的状况说明的。

1.2 情绪的分类

情绪有很多种,可以说每个人每天都在体验着不同的情绪,喜怒哀乐。 在情绪类型的划分上,存在多种分类方式。传统的情绪理论认为人类的情绪可以通过几个维度进行区分,目前较为常用的范式是“效价-唤醒度”的划分方法:依据效价讲情绪分类为正负两极,位于正极的称积极情绪,通常能带来愉悦感受,如喜悦、快乐、希望、满足等。位于负极的称消极情绪,通常产生不愉悦的感受,如愤怒、悲哀、恐惧等。同时依据唤醒度区分情绪的强弱,唤醒度越大,所产生的情绪就越强烈。

2、 情绪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2.1 情绪的变化与神经生理反应密切相关,情绪反应与自主神经活动联系密切,情绪发生时伴随指交感和副交感等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改变。早在2000年前,中外医学家就注意到了消极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我国古代医学典籍《内经》中曾明确指出:“大怒伤肝,暴喜伤心,思虑伤脾,惊恐伤肾。”国外医学著作中也有许多关于情绪紧张导致神经功能失调、身体虚弱,而乐观、愉快的情绪又使人恢复健康的论述。

Mahl(1950)提出的心身疾病理论强调焦虑和恐惧的重要性。他认为恐惧经常阻止着有机体的行为表现从而一起疾病。例如,愤怒和焦虑之间的冲突引起高血压;儿童因与成人分离而产生的恐惧和哭喊会导致气喘病;依赖性和焦虑之间的冲突会产生溃疡病。Mahl的理论是用狗、猴及学生所做的研究为根据的。他把那些为准备考试而学习到深夜同那些不参加考试的学生进行比较,发现“焦

虑组”比“非焦虑组”有更多的盐酸分泌。Brady(1958)对“执行操作”的猴子进行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他把两只猴子绑在并排的两把椅子上,其中的一只被称为“执行猴”,训练它按动杠杆是它和另外一支猴子来避开点击。如果前后按动钢钒的时间间隔不超过20分钟,它们就永远不受点击,如果超过20分钟没有按动杠杆,两者均受点击。也就是说,两只猴子受点击次数相等,不同的是后一只猴子把命运完全交给了“执行猴”。实验结束后发现,“执行猴”发生了溃疡,而另外一只却没有。研究者对此的解释是,长期的慢性焦虑导致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引起胃酸的过多分泌。

2.2 积极情绪与生理健康

积极情绪就是对自己的过去感到幸福、满意;对未来充满希望、乐观;对现在感到如意快乐。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想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

积极情绪使个体有更大的创造性,更有效地认知和做出决策,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并提供心理能量,使人在压力背景下远离困扰。积极情绪能拓宽注意,能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速度和灵活性。

积极情绪具有更长远利益上的适应意义。它可以使个体获得一系列的个人自愿,比如身体资源(身体技能、健康)、社会资源(友谊、社会支持网络)、智力资源(知识、执行控制)和心理资源(张力、创造性和乐观)等,积极情绪具有拓展我们的注意、认知和行为,开阔知觉、思维在脑中反应倾向的功能;处于积极情绪状态的个体思维开阔、心态积极而放松,更容易发现事件的积极意义。 积极情绪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功能,笑是一剂良药,它能增加人的积极情绪和增加自我免疫系统功能的改善,这种免疫系统功能的改善是通过积极情绪的主观体验来调节的。实验表明,经常使用幽默的人增加了唾液-免疫球蛋白A水平,是呼吸系统疾病的第一道防线,从而增强了免疫功能,促进健康。如“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儿医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积极情绪能起到抵御疾病的力量,如勇气、乐观主义、希望、诚实和毅力等等,研究表明,乐观的、焦虑少的成人比悲观的、焦虑的成人表现出更低的不稳定血压和更多的积极心境。大量的医学研究也显示了积极情绪对于疾病的预防能力,坚强、乐观、自信和冷静地对待疾病,可以通过大脑对丘脑、胸腺的调节,

影响体内植物神经和内分泌的功能,增加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体内其他功能,从而增强体内抵抗疾病的能力。在情绪和癌症的大量实践中都证明了积极的情绪不仅能够有效预防癌症的发生,而且对癌症的治疗以及降低复发率都有很明显的作用。同时,积极情绪也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2.3 消极情绪与生理健康

消极的情绪,如焦虑、沮丧、愤怒和悲伤等对人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又文献报道,癌症患者有24%存在严重抑郁,有18%存在轻度抑郁。美国医学界曾对500多为胃肠病患者进行分析,发现因消极情绪造成疾病者占74%。很多学者也认为,当今威胁人类健康和寿命的主要因素已不是细菌、病毒、理化、生物等外在因素,而是紧张、焦虑和抑郁等内在的情绪因素。

人类的任何一种情绪都是由内在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形成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在很大可能的程度上诱发一些生理疾病,它可能会引起皮肤功能紊乱,使包括皮肤病在内的许多疾病恶化。我们平时所谓的“胀气”现象就是由情绪引起的消化道肌肉痉挛,而打嗝则是情绪在胃部肌肉上的体现。这些方面大家都会有所体会,当情绪处于低落状态时,会感觉内分泌失调或有其他身体不适应症状产生。

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个体的思维会变得越来越狭窄,思维往往聚焦于引起消极情绪的事件或情景而无法自拔,心态变得警惕而紧张,肢体血流加速,不仅增加心血管的负担,而且会导致个体在不清醒和理智的状况下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甚至有很强危害性的举动。这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解释着现代社会各个阶层不断上升的自杀率,包括身居高位的领导干部和寒窗苦读几十个年头的博士生。

3、培养积极情绪,促进生理健康

3.1 合理表达与发泄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并不一定完全有害于健康,如果能合理的表达和应对,它也可能促进健康。其中倾诉时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做到的方法,和亲人朋友推心置腹的交流和倾诉,把自己感受到的压力和紧张感告诉他们。或者通过一些高强度的体育锻炼来使自己的不良情绪得到及时的排解。

3.2 强调积极情绪对消极情绪的撤销

积极情绪通过扩展个体瞬间思维序列,依靠分解或取消对具体行为的准备,来减轻消极情绪对个体思维和身体的控制。学会转移和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放

松自己,去接触新的事物或者让自己沉浸在自己的爱好或运动中,体验快乐和幸福,忘掉不愉快的事情。

3.3 主动培养积极情绪

合理利用放松法,包括冥想、瑜伽和肌肉放松练习。根据科学的实验证明,当人进入冥想状态时,大脑的活动会呈现出规律的α脑波,此时,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与灵感便会源源不断的涌现,此外对于事物的判断力和理解力都会大幅提升,同时身心会呈现安定、愉快、心旷神怡的感觉。瑜伽练习对个体的肌肉系统、精神系统、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都非常有益;保持微笑,实验表明,我们的大脑并不能区别真实的微笑和装出的微笑,因此,当我们微笑时,大脑反应方式是一样的,都会释放出同样的快乐化学物质,久而久之,我们的微笑就会变成真的。

参考文献

【1】生理心理学(第二版) 李新旺等编著 科学出版社

【2】生理心理学 邵郊编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3】郭小燕, 积极情绪与生理健康研究进展[J].陇东学院学报.2010(01) .

【4】杨丽珠,董光恒,金欣俐. 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大脑反应差异研究综述[J].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224-228.

【5】蒋长好,王一牛,郭德俊,方平,赵仑. 积极情绪与压力应对.中国临床富康[J].中国临床康复.2005.

【6】李芳, 白学军,朱绍红. 高兴和悲伤电影片段诱发情绪的有效性和实践进程[J],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2008,7(1):32-38.

【7】徐凝,田谧. 浅谈情绪与大学生身心健康[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05).

篇二:生理心理学论文

生理心理学论文

福建中医药大学

中西医结合学院

10级医学影像学

姓名:XXX

学号:3100XXXXX

——2012.4.13

浅议人类的睡眠及昼夜节律

摘要:人的一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对人类的生存有着普遍意义。表面上看,睡眠期间人们好像是在休息或恢复。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睡眠不仅是脑和身体的休息状态,实际上也是一种活动状态。其包括慢波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两个不同阶段。睡眠并不是一种对疲劳的被动反应,而是脑的有组织的积极活动状态,它调节着运动控制、自主功能和学习与记忆等生理系统和神经网络的功能。睡眠与生物节律息息相关,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其机体许多机能运作都以一天24小时为周期,诸如睡眠。研究睡眠与生物节律中的昼夜节律,可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类的作息提供建议与帮助,使人类更好的了解自身的机制。

关键词:人类 睡眠 昼夜节律 机制

睡眠是高等脊椎动物周期性出现的一种自发的和可逆的静息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意识的暂时中断。正常人脑的活动,和所有高等脊椎动物的脑一样,始终处在觉醒和睡眠两者交替出现的状态,种交替是生物节律现象之一。

上世纪,有“美国睡眠研究之父”的克莱特曼(Nathaniel Kleitman)及其学生阿瑟林斯基(Eugene Aserinsky)通过观察发现了一种新的睡眠类型:快速眼动睡眠(REM)。同时,另一位研究者德门特(William Dement)发现,人类的睡眠会出现周期

性变化。他指出,当我们进入睡眠时,脑电波的频率会逐渐缓慢下来,变得越来越同步化,这一阶段被称为慢波睡眠(SWS)。

正常成人入睡时首先进入慢波睡眠。第一期慢波睡眠(慢睡1期)的脑电图主要以4—7Hz的θ波(θwave)为主,这种脑波频率比放松和觉醒状态下的α波(8—13Hz)频率还要慢。θ波的出现表明我们从清醒转入睡眠。然而,进入第二期慢波睡眠(慢睡2期)的人已经完全入睡了。虽然脑电图仍以θ波为主,但会间断出现频率为12—15Hz的高幅阵发性纺锤波(spindles)(持续0.45—2s)和K-复合体(K-complex)(正—负相复合波)。进入第三期慢波睡眠(慢睡3期)后,纺锤波的数量会逐渐减少,脑电图出现了一种高幅低频的δ波(delta waves)。第四期慢波睡眠(慢睡4期)为深度睡眠期,此时人很难被唤醒。这一期相的脑电活动与上一阶段很相似,但δ波比例超过50%。

在约90分钟的慢波睡眠之后,脑电活动会出现一次快速而剧烈的变化。脑电图记录显示,脑电波进入了高频低幅的去同步化(desynchronization)状态,与觉醒时的β波相似,因此这一阶段的睡眠也称为快波睡眠(FWS)。眼动图(EOG)记录表明,此时眼球出现了快速转动(50—60次/分钟)。而且,大脑皮层的氧消耗和血流量也与人清醒时相似,表明人们已离开了慢波睡眠阶段,正式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快速眼动睡眠开始后身体会发生一系列不同的生理变化。除面部与四肢肌肉会发生一些轻微抽动之外,全身肌张力会高度松弛。

关于睡眠,近代学者有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睡眠是一种扩散的抑制过程而不是某个特定的中枢神经结构的功能,这是巴甫洛夫学派的传统观点。根据条件反射实验的观察,巴甫洛夫认为睡眠是一种广泛地扩散的抑制过程。当抑制过程占领全部大脑皮层并扩散至皮层下中枢时,即出现完全的睡眠。

第二种,睡眠与中枢神经系统内某些特定结构有关,此派主张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有关睡眠的中枢。实验结果表明,刺激动物丘脑或脑干一些结构可诱发睡眠。在延脑和脑桥网状结构内存在上行抑制系统,其活动可对抗上行激活系统的作用,从而引起睡眠。此系统一方面接受来自躯体和内脏感觉的上行冲动而诱发睡眠,另一方面又接受前脑的梨状区、扣带回和视前区等结构的下行冲动而引起睡眠。

不管怎样,人类每天都需要充足的睡眠时间来使机体保持活力,一般认为,睡眠的功能有以下三种:一是睡眠的保护性作用,二是睡眠对激素分泌和脑的发育方面的作用,最后一个是睡眠对记忆的影响。睡眠的保护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人类适应生存的需要和消除疲劳、保存能量,人类的睡眠在觉醒—睡眠周期中所占的比例为39.4%。其次,研究者发现,由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素(GH)、催乳素(PRL)和黄体生成素(LH,在青春期)三者在睡眠时分泌量增加。另外,在对人类被试进行的研究表明,睡眠特别是快波睡眠与记忆有关——促进短时间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据此推论,儿童时期需要学习记忆的内容较多,所以其快波

睡眠的时间相应较长;而老年人需要学习的新内容少,其快波睡眠时间短。

诸如睡眠与觉醒等,作为生物节律的一部分,是生命活动很普遍的现象。生物节律是由机体内部自身主动产生,而不是对外部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因此其具有内源或内生的性质。正是由于这种性质,机体能够为顺应外界变化预先做准备。而在生物节律中,由以大约一天24小时为周期的昼夜节律具有代表性。而在昼夜节律中,睡眠——觉醒节律又是一种最典型的模式。1962年德国心理学家阿朔夫(Jvrgen Aschoff)在慕尼黑一家医院的地下室所做的实验以及1972年法国地质学家西弗尔(Michel Stiffre)在美国德州一个低于地面100英尺的洞穴中居住6个月的实验,表明在没有任何外界时间线索的条件下人们依然表现出昼夜活动节律, 身体内存在一个可以自由运行的昼夜生物钟。

但倘若昼夜节律紊乱,便有可能出现一系列不可预见的后果。其中,昼夜节律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飞行滞差和倒班工作。飞行滞差(jat lag)是指人们在洲际旅行时短时间内行程万里,跨越了很多时区。一般的飞行滞差会对人的身心健康带来较大影响,伴有疲倦、无精打采、脾气暴躁、注意力降低以及头痛、焦虑等。帮助旅行者适应新的生物钟的方法是将他们置于光亮处。另一种方法是服用褪黑素,即人们在到达目的地后的傍晚服用。因为褪黑素不仅可以使昼夜节律保持同步,也有助于那些无法利用光照作为受时者的盲人睡眠。倒班工作(shift work)是另一种常见的

篇三:生理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抑郁症状况及相关理论的分析

摘要:抑郁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负性情绪状态,对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有学者指出,抑郁是21世纪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1】。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文明的发展,高校大学生因情感,就业,学习压力增大,大学生抑郁问题也越来越多,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因此开展大学生抑郁状况研究和相关理论的分析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分析研究大学生抑郁症状况离不开对抑郁症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因此本文浅显地分析大学生抑郁状况及有关的相关理论来探讨其产生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 抑郁相关理论 产生影响因素

University students depression status and analysis of relevant

Theories

Abstract: Depression is a more common negative emotional state, for individual learning, work, life will have a negative impact. A long period of depression, and even lead to the occurr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Some scholars have pointed out that depression affects human health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major risk factors [1]. Along with social progress,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college students due to emotional, employment, study pressure, depression, problems are more and more students, but also by the community's attention. Therefore, students carry out research and related depression theoretical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mental health has an important role.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depression status without influencing factors for depression research, this paper analyzes Students plain depression and related theorie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factor.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depression relevant theories

Impact factors

一 引言

大学生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处于特定环境的大学生由于生理的、社会的、心

理的变化、学业适应、人际关系、恋爱、自我意识等问题的出现和近年来学校的扩招收费的增加,就业压力的加剧,导致其抑郁症明显增多。我国心理学、医学及教育界不少学者对大学生抑郁状况已经开展了许多的研究工作。杜召云、王克勤对1579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轻度抑郁流行率为42.1%,重度抑郁流行率为2.1%。

【2】李彤最新一篇关于大学生抑郁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抑郁发生率为38.5%,其中男生抑郁者所占比例为34.45%,女生所占比例为42.03%。【3】而北京市卫生局最新行病学调查显示,该市1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30万人正在罹患抑郁症,其中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不少于10万人。以上数据表明,大学生抑郁状况的检出率较高,应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探讨大学生的抑郁状况和发生机制,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心理学工作者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本文

依据科学测量结果来正确认识大学生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

对于抑郁影响因素的研究一直受到中西方心理学家的关注。分别从不同方面提

出了不同观点目前,已经得到较为深入探讨的影响因素有十几项之多。本文将对各种理论对抑郁的产生因素作深入分析。

综上所述,本文主旨在于分析了解大学生抑郁状况和分析各种理论对于其产生

因素,文中数据均采取专业论文和期刊数据,本文的意义在于浅显分析大学生抑郁状况和抑郁影响因素,让大学生更加了解和认识抑郁,远离抑郁。

二 大学生抑郁状况

世界卫生组织(WHO)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会成为发展中国家最严重的疾病

负担和死亡、残疾的第二大原因。【4】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较高智力和追求的社会群体,在新的教育体制和就业形势下,比普通群体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也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因此,他们更容易遭受抑郁侵袭。我国心理学、医学及教育界不少学者已经对大学生抑郁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研究。杨美荣等人对大学生与同龄社会青年抑郁情绪的比较研究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肯定有抑郁与可能有抑郁的人数比率高达46.2%,【5】说明抑郁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并且,在肯定有抑郁群体中,大学生和同龄社会青年的抑郁情绪差异显著,大学生的抑郁情绪比同龄社会青年严重。另外,也有不少学者对一些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抑郁状况进行了调查,屈智勇和张秀兰通过对中西部l0个省964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多于1/3的人在调查前一周内“可能有抑郁症状”,24.21%的人“肯定存在抑郁症状”,其中,男生均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可能抑郁的人群中,农村学生所占的比率显著高于城市学生。【6】谭杰华对民族院校贫困大学生抑郁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不仅明显高于全国常模,也高于本校非贫困生。张泽武,吴赤蓬等人调查了广州市医学院校学生的抑郁状况,结果发现860名调查对象中,总检出率为80.6%,其中轻度、中度及重度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76.3%,3.7%和0.6%。408名男生轻、中、重度抑郁检出率分别为79.4%,4.2%和1.0%;452名女生轻、中、重度抑郁检出率分别为73.5%,3.3%和0.2%。男生的抑郁检出率较女生高,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7】金喆,翟德春等对医科大学一、二、三、四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医学生抑郁情绪高分者检出率分别为22.40%、9.03%。抑郁得分平均值和高分者分布率在年级间差异极其显著,二年级学生明显高于其他年级。

【8】

三 抑郁定义及分类

1 定义

一般定义:抑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是一种变态情绪。抑郁是一种过度忧

伤和伤感的情绪体验,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心境悲观,自卑,注意力差,觉得不能胜任工作和学习。

临床定义:根据中国医学会精神分会制定的精神障碍与分类标准来定义,一个

人在一定环境因素影响或无任何原因地出现以下状况,持续两周且影响到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就应考虑是否抑郁。抑郁症状如下:1兴趣消失,无快感。2精神减退和疲乏感。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4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5联想困难自觉思考能力下降。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自杀倾向。7睡眠障碍。8食欲下降或体

重明显降低.9性欲减退。以上九项存在四项就可判断。

2 抑郁分类

抑郁可按照各种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程度进行区分,可分为精神性抑郁症、神

经性抑郁症、抑郁状态等不同类型。精神性抑郁症一般均有内源性致病因素,主要指机体生化因素引起的生理异常及其导致的遗传后果。精神性抑郁症具有精神病的基本症状,患者对情境和自身处境不能做出如实的判断,并产生偏离社会常规的行为或行为适应不良,属于异常的范畴;神经性抑郁症主要是外源的,由环境——认知因素引起。神经性抑郁症常常伴有焦虑,这是由于环境对个体的压力引起的应激所导致的。当个体感到对自己所处的情境不能加以改变或控制时,焦虑就会转化为抑郁,从而形成神经性抑郁症;抑郁状态则为人们日常所体验的抑郁情绪,主要表现为忧郁心境和兴趣丧失两大核心症状。在这里,我们需要区分抑郁症与抑郁性神经症,许多研究表明,两者在患病率、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以及预后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难以统一之处。但精神性抑郁症、神经性抑郁症以及抑郁状态之间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别,难以截然分开,尤其是后两者。

最近的分类标准采取抑郁的临床特征分类法。如比较著名的ICD-10将抑郁症分

为四个编码:F32·0轻度,F32·1中度,F32·2重度不伴精神病性症状,F32·3重度伴精神病性症状。

事实上,以往文献中所涉及到的抑郁概念是不统一的,一些研究中把符合临床

诊断标准的病人界定为抑郁者,而获得高的抑郁自评量表施测分数者则被视为有抑郁症状或抑郁情绪。一些研究者则把获得高的抑郁量表分数的人看作是抑郁者。

四 抑郁症表现和生理机制

抑郁有五方面表现:1悲哀、冷漠的情绪。2消极自我观念。3回避他人期望4

睡眠、食欲和性欲的丧失。5活动水平的变化表现为易激动。

生理机制:据研究抑郁症病人和普通人身体反应模式是不同的。定向反射时自

发的皮肤导电反应抑郁症患者比正常人小。皮肤导电率的基础值也比较低。心率和肌肉紧张度比正常人高,分泌唾液比正常人少。高的心率和肌电水平跟低的唾液水平是一种高的应激状态的特征,皮肤导电率较低则是低的唤醒状态的表现。这表现了抑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障碍。

五 有关抑郁症产生的各种理论

1 抑郁的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成年要经历几个先后有序的发展阶段。弗洛

伊德将其明确地划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以及生殖期等五个阶段。在个体身心有序发展过程中,幼年时期亲子关系的建立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亲子关系建立良好,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反之,其身心发展会受到阻碍,表现为个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如抑郁)。除了亲子关系的建立之外,个体潜意识中自我惩罚的观念也会导致个体抑郁的产生,另外,在应对外部负性事件时,有抑郁症的个体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如压抑、否认、反向形成等,会造成抑郁的持续发生。随着这一理论的演化,逐渐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了自尊与抑郁的关系上。如有专家认为,反应性抑郁是在丧失了他人的赞同后为了恢复自尊而进行的自我惩罚。抑郁不仅仅是由于丧失了别人的爱而造成的,还反映了控制自尊的自我机制的障碍。当个

体不能达到他自己的目标时,自我机制就会发生障碍,从而导致了抑郁的形成。

2 生物学理论

一般的抑郁症被认为抑郁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

(5.HT)、多巴胺(DA)等特定的神经递质的含量过低导致中枢神经内部特别是发生在下丘脑和边缘系统神经通路中突触效能的降低引起的

3 认知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认为抑郁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认知与生活应激事件相结合的

作用。如果个体本身存在易产生导致抑郁的认知倾向性因素,再加上生活中发生的消极事件(失业、婚姻破裂、贫穷、生活不如意等),认知因素与社会应急因素二者交互作用下,个体的抑郁便发生了。单一的认知因素或消极生活事件并不能导致抑郁的发生发展。

4 人格理论

人格和抑郁的关系一直是研究者们所关注的焦点,,主要从人格特质和人格维

度两个方

面来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从人格特质角度,Blatt提出的依赖型人格和自我批

评型人格特质理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依赖性反映了情感依附倾向,总是试图

建立牢固而安全的人际关系以支撑其低自我价值感。自我批评型反映了一种摄

取取向,即集中于完成个人目标和高度的竞争力,当追求的目标受挫,不能实现其理想时,就会体验到强烈的自卑感和自罪感,并伴随着自我价值的贬低时,抑郁也就随之而来。

在人格维度中,神经质和外倾性是研究最多的。神经质是人格类型中情绪不稳

(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生理心理学论文)

定、易怒、焦虑、易变、易激动、冲动等一类特质的综合,许多研究表明神经质与抑郁症有密切的联系。

六 不足及展望

1 本研究较为浅显,只是初步让大学生认识和了解什么是抑郁,及一些产生因

素,让大学生更好认识自己,远离抑郁。

2 本研究理论论述太多,缺乏更多数据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研究方法。相信在

以后学习之中能够更加完善。

3 抑郁是人类心理健康的一大杀手,目前大学生抑郁状况日益严重,本研究只

是对大学生抑郁状况以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表述,未做深入研究,希望以后学习更多知识后,能在这方面有更多研究提出针对此问题采取的措旌,从而能够针对有抑郁症状的大学生开展干预工作,那么对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将会有非常大的意义和价值。作为大学生的一员,渴望用自己专业知识帮助大学生远离不良情绪。做到这点,路还很长,还需要不断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陈笑丽,付彩云.大学生抑郁心理的矫治及调适。

【2】]杜召云,王克勤.1579名大学生抑郁的流行病学调查。

【3】李彤.大学生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

【4】王租惕,孙琳,麦萍,揭水平,柴晓荣,万琼.江汉大学学生抑郁状况调

查。

【5】杨美荣,杜君,王晓一.大学生与同龄社会青少年抑郁情绪的比较研究。

【6】屈智勇,张秀兰。中西部大学生抑郁现状、人群特征及干预效果。

【7】张泽武,吴赤蓬,刘国宁,范存欣,王惠苏.广州市医科大学生抑郁状况

及影响因素分析。

【8】]金喆,翟德春,潘秀丹,周旭松.医科大学生抑郁和焦虑情绪调查。

致谢

转眼间,大一生活就过去了。回首大一生活,真的觉得还需努力的地方太多,

知识体系还需要更加系统一些,论文技巧还有待提高,这篇东西虽有很多瑕疵,但真实反映了我的水平,可见大一一年中学习知识有些肤浅,只知一些浅显知识,还需不断学习,这也是我明白:要做真正的学问,不容易。

感谢老师给我这次写论文的机会,通过查资料准备到完成,了解了论文写作需

要注意的地方为以后打下良好基础,同时也感谢老师在一学期的辛勤付出,今后,我会继续努力。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