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理学论文 > 列表页

心理学论文3000字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27  分类: 理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研究论文3000字

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社会心理研究论文

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研究摘要:阐述了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流动变化快、宣泄性倾向、认同化选择和社区化形式等主要特点,分析了网络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提出了构建大学生良好网络人际关系的对策: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重视网络心理教育,排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处理好网上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一、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1.流动变化快

由于大学生思想活跃,情绪波动也较大,而网络世界巨大的空间,选择余地大,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身份隐蔽,人际交流的礼仪和规范约束较少,所以,大学生们常常根据自己当时的兴趣选择网站,或者任由鼠标顺着自己情绪的波动而游走、“冲浪”。情绪化的人际交往,使得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呈现错综复杂的情形。

2.宣泄性倾向网络空间相对自由、隐秘、虚拟,所以成了大学生心理压力宣泄的首选地方,主要表现为“情感宣泄”、“心理矛盾宣泄”和“思想矛盾宣泄”。

(1)情感宣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情感需求,调查显示, 18. 5%的大学生最愿意结交的网友是“异性”。不少人上网聊天、浏览的潜在动机在于寻找异性。校园网聊天“小包厢”内以女性身份进入聊天室者往往受到男性网民的热情欢迎。在现实中,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因而他们通过网络来宣泄。男生的情感宣泄有性宣泄的倾向,而女生的情感宣泄更倾向于情感倾诉,具有细腻、缠绵和易于钟情的特点,这使她们容易在网上形成固定的交流伙伴,也成为大学生网络人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2)心理矛盾宣泄现实中大学生遇到各种不良刺激,容易出现迷惘、烦恼、失望、忧虑、悲伤、恐惧、愤怒甚至绝望等心理现象。这些心理矛盾通常在现实中不能较好克服,又不愿“抛头露脸”咨询心理医生,往往采取通过网络人际交往过程进行倾诉、声讨、甚至攻击等宣泄自己的压抑心理。

(3)思想矛盾宣泄大学生处于理想信念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经常会遇到“人生目的、意义”、“生活理想”、“社会发展与个人前途”之类的问题,产生一系列的思想矛盾。而网络互动性的宣泄,既隐蔽,又可畅所欲言,所以成了大学生解决思想矛盾的“理想”途径。久而久之,这种宣泄伙伴的稳定化即形成一定的网络人际关系。

4.社区化形式

社区化形式是大学生网上交流相对稳定化的结果。网上交流受到信息选择限制,而社区的形成,与有限的信息选择相关。通常是由一两个发起人把信息告诉同学和朋友,这些同学和朋友又把信息告诉其他同学和朋友,由此,就初步形成一 个社区。以爱好、情感、利益、事业、理念等为纽带,经历认识、交流、认可、稳定等阶段,不少网友参加进来,一个较大社区就形成了。社区化形式的网络人际交往形成了巨大交往空间,呈现了与现实人际交往的不同。

二、网络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既有积极影响,也产生着消极作用。

1.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大学生更广泛、更快捷的人际交往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网络把大学生带到“无限”的网络群体中,使其社会接触范围大大拓宽,大学生在和世界各地网友的交往中,不仅增长了知识和见闻,也增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不仅对其专业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他们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2)增进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平等意识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个体的社会身份、角色和地位都只体现为一个网名,现实生活中贫穷或富有的个体,无论处于怎样的社会阶层,在网络人交往中都只能承担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因此,网络人际关系实现了一种现实社会不可能实现的“虚拟”平等。“虚拟”平等给那些自卑的、怯于在现实生活中表达自我的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的平台,同时,它也使那些优越感过强的大学生失去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拥有的特权,从而强化他们的平等意识,认识到互相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前提和基础。

(3)促进了大学生角色实践和角色重建

大学生社会化的最终结果是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能够在社会生活中担当起一定的角色。大学生在网络社区里与他人进行的人际互动中,也在扮演着相应的角色,实践自己的角色行为。这样大学生便可以在扮演角色的同时学习、把握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角色行为,从而提高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大学

心理学论文3000字

生走出校园后更好地胜任自己的社会角色。

(4)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网络人际交往中全新理念的交汇、丰富资讯的传递、全球视野等,对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知识更新和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都大有益处。大学生把互联网当作一种学习手段和途径,可以大大突破名师、教室、图书馆和校园的限制,在一个很宽广的环境中根据自身的爱好、志向选择学习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消极作用

(1)动摇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冲击大学生的民族观念网络交流没有国界, (2)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网络交往中的种种吸引容易使大学生形成对网络的依赖。调,沉迷于网上人际交往,对大学生心理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一些大学生把自己现实生活中的情感追求移植到网络世界去,甚至逃避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而神往于“网交”,面对现实产生孤独感和抑郁心理。 (3)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网络交往中难以主导的信息自由,容易导致现实人际关系道德的失范。网络交往中良莠不齐的巨大信息量,常常使大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少数大学生受其影响,在现实人际交往关系中道德失衡。 (4)影响大学生的正常交往方式在网络普及前,大学生十分注重同学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注重集体的学习、生活和其他各种活动。今天的校园里,大学生这种传统的交往方式正在慢慢改变,同学之间短话用QQ说,长话发e-mai,l电影各自看,“有什么新鲜事,大家都在网上聊。长时间的如此交往,必然造成现实人际交往的障碍,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的人际交往。

三、构建良好网络人际关系的对策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条件。因此,引导大学生进行以道德为约束的良性网络交际,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网络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网络交往行为网上行为既是个人行为,更是社会行为。一方面,网络交往的健康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行为准则和统一的网络人际交往规范,建立和健全相关的网络法律法规。另一方面,网络交往的健康发 展更需要建立在网民的良好道德基础上,因此,必须注重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尤其应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高校应提倡并拟订具体的网络人际交往文明行为守则,要在大学生的德育课中增加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强化大学生网络主体的道德修养和网络伦理观念,通过道德手段制约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引导大学生文明地进行网络人际交往,增强大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2.重视网络心理教育,排解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网络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对于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提高大学生人格水平和心理品质具有重要作用。网络交往的即时性、隐蔽性特点,更便于进行团体咨询、心理互助和多样化心理辅导。3.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处理好网上交往与现实交往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要引导大学生认识网上交往是一种虚拟交往,要善于将网上交往和现实交往和谐统一起来,网上交往发展的方向和结果都是要回归现实,网上交往只有融于现实社会中才有意义,加强网上交往的自我保护,防止上当受骗等。

4.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1)办好校园网,营造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知识、人才、息密集的优势,使校园网成为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场所。要坚持以人为本,在网上为大学生提供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服务,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艺术和娱乐等活动,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问题 (2)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引导、激励和约束的功能。

(3)努力实现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首先是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教师与学生关系是校园中最基本又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和关键,更会对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起引领和示范作用。因此,要大力提倡师生平等,尊重学生人格,关心爱护学生,构筑互相尊重、人格平等、教学相长、互相关爱的师生人际交往氛围;其次是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

4 建议

加强网络管理,办好校园网,增强吸引力要充分发挥高校知识、人才、信息密集的特点,使大学校园网成为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场所。根据大学生特点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与学习、生活和娱乐相关的版块,构建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把学生兴趣引导到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完善人格、增加文化素养的正确轨道上来。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健康人格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渴望交往,却又缺乏交往技能。因此,可以通过开设课堂、讲座,特别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鼓励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掌握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不断完善个性,塑造健康人格,达到全面发展。

初语1205班 叶焰(9号)

黄婷(6

号)

篇二:3000字论文

中国梦,人民的梦

当中国梦在遥远的北京被唤醒时,全国人名都热情洋溢地为此奔走,因为它的存在,我们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要实现整个名族伟大复兴,经济高度繁荣,科技快速发展,军事力量日益强大,人民生活水平高度提高,让世界看到,中国正在一天天地登上世界的各个舞台,发挥着原来越重要的角色,在以后的很多地方都离不开这样的一个国家。在很久以前的唐朝,唐人就已经在各个领域做得很出色,无论是军事,科技还是文化,他们都是出类拔萃的,不如说四大发明就来自于那个时候。而我们今天所提出的中国梦已不再局限于那样的一个程度,已经超越只满足民生所需、减少战乱,而是要让全国人名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更多地满足其精神方面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国梦阐释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对中国梦的实现进行了里程碑式的规划。“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实现与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执政党息息相关。

总书记说:“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一般来说,理想越是远大,要实现的过程就无比艰辛,,虽然说发展改革的时机到了,时间也会比较的长。而作为我们个人,就是要汇小流以成江海,凝聚个人力量。首先,我们要相信党的领导,对国家绝对忠诚,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像一盘散沙,而是像一个有无数沙子组成的混凝土一样坚强,怀有共同的目标,怀有一样的理想,真真实实的做好自己应该做的点点滴滴,不违背祖国,不辜负党的期望;第二,要普及社会主义价值理论体系,要把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这一想法让全中国人民都知道,因为我们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我们是一个国家,我们也不可能由一个人或一群人来完成,我们需要动员全体所有社会人一起来规划建造我们自己的家园,如果思想得不到提高,行动上就永远跟不上节奏,活着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知道要走出去,可就是迷失了方向;第三,社会主义领导层要不断打开视野,积极寻找治国之策,因为一个国家的各个方面的发展繁荣,有很大程度上考验着我们政府的策略,尤其是现在的这个阶段,我们的成果已经得到一定的认可,但和世界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距离,只有我们的领导者能够既能保持一些方面的持续发展,又能放眼看世界,向欧美等归家吸取先进的治国治家之策,才能保持天下太平,经济繁荣,经济卫生等各领域不落后。

说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的心中总是不由自主涌起一阵心酸与豪情: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长期居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据有关学者测算,直到18世纪末期,中国的经济规模仍是世界上最大的,相当于上个世纪末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辉煌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固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等来的却是亡国灭顶之灾,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付出了重大牺牲,辉煌不再,尊严难立,中华儿女也从此开始了百年?中国梦?的辛苦求索、艰难追寻。?是啊,回想起那段屈辱的历史,心中免不了一份沉重。但更是多了一份豪情,一份期盼,一定要改变这一切!一定要实现中华民族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梦凝聚着中国人民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培育了勤劳勇敢、善良正直、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蕴育出全体中华儿女厚重坚实的爱国主义情感。中国大地是中国人民生于斯、长于斯的永久家园,统一国家是各族人民国家认同、民族自尊、戮力同心的强大根基,民族文化是中华儿女精神相通、心心相印、价值趋同的牢固纽带。历史告诉人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正因如此,盼望国家好、民族好,成为普遍的爱国主义情怀,成为共同的理想信念;同仇敌忾、抗击侵略、宁死不屈,成为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成为千古传唱的民族楷模。即使是海外华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自己的中国心。中国梦的源泉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实现祖国统一,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构成了中国梦的总体轮廓。实现中国梦,人民充分享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权利,更加富足、平等、愉快、自由、安全。人民向往中国梦,中国梦是13亿中国人的共同理想信念,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幸福梦,是凝聚全民族全社会、凝聚全体中华儿女至高无上的旗帜。

中国梦包含着每个中国人的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兴旺,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和目的。人民是由无数个体构成的整体,每个个人的发展和命运既是社会发展和历史命运的映照,同时也汇成了社会发展的主流,构成了历史命运的基调。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新社会的理想,其最高境界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所以,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民族梦必须同个人梦融合起来、统一起来,梦想才有生命,梦想才有根基,梦想才有力量。每个中国人都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所有父母都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都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都是虽很普通但却值得珍重、值得鼓励、值得保护的美好梦想。每个人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对于广大人民来说,个人梦想的实现,依赖走共同富裕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赖公平的社会环境。在这个意义上说,个人梦也是中国梦。

中国梦的实现依靠人民的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力量就是人民的力量。中国梦是亿万人民的梦,没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各阶层的同心同德,任何梦想都是不能实现的。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中国力量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各行各业的共同力量。此外,广大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为中国梦续写辉煌。13亿中国人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全国各族人民心中有梦、脚下有路,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够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中国梦的实现有赖于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国梦的核心力量,中国梦能否实现,人民梦能否圆满,关键在党,在党能不能肩负起历史重任、经受住时代考验。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梦、人民梦才能梦想成真。习近平同志担任国家主席,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庄严宣示要忠于祖国,忠

于人民,恪尽职守,夙夜在公,为民服务,为国尽力,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决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都要坚定理想信念,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带领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人民为中国梦、幸福梦而不懈奋斗,建立在对国家命运、民族未来充满信心,对党和政府充分信赖的基础上。

这就是说为什么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当代大学生承担历史的重任,是社会上富有朝气、充满生命力的群体。良好的形象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同学们要适应时代要求,自觉地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的崭新形象。

理想远大,热爱祖国。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勇于奉献的形象,把自己的崇高理想具体落实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来,始终以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为己任。同学们生逢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极好历史机遇,理应树立起“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和坚定信念,把为振兴中华作贡献作为自己不懈奋斗的目标!

追求真理、善于创新。当代大学生应当发挥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多创造活力的诸多优势,坚持追求真理的精神,不断夯实科学文化知识基础,掌握善于创新的技能,努力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要善于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把握正确的方法论,努力做科学探索和创新的先锋。

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当代大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以造福国家人民。没有坚实的科学知识,就不能发展经济,更谈不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中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社会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

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德才兼备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视野开阔、胸怀宽广。当代大学生应当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和集体的“大我”之中,在维护和实现国家与人民利益的过程创造个人的辉煌人生。

知行统一、脚踏实地。当代大学生要努力将书本知识和实际行动密切联系起来,塑造“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良好形象。“知行统一”式和道德人格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能否做到言行一致,是他能否在立身处世等方面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在任何人的相处中,既要重视言,更要重视行。要看他能否做到言行一致。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时时提醒自己,比如应该做的事情,认识到了,但是是否做到了;应该改正的错误,认识到了,但是否改正了。一个大学生如果能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做到言行一致,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的道德人格必然会不断完善。

这是一个梦想绽放的时代,每个人都是梦想家。中国梦,从我的梦开始。我的梦,就是中国梦。当我的梦实现之时,中国的梦也就会实现。这时,我们民族可以无晦涩地立在人类面前,我们的祖国也会最美的装饰起来,与世界平等的携手。

我的梦,我的中国梦。我的心,我的中国心。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让我们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学会承担起我们的责任,在追求理想中,为国奋斗中,激扬无悔走过青春!

篇三:设计心理学论文

艺术设计中心理学表现形式

摘要:设计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将心理学引入艺术设计中,研究设计与人的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学科。

关键词:心理学的方向性 ; 室内设计 ; 色彩运用 ; 结语

对于心理学我一直抱着一个很好奇的态度去竭尽全力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惑,但是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逐一得到解决。同时我个人就读室内设计专业,关于设计类行业也有自己的一些见解,以下就是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心理学(英文名称Psychology)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研究动物心理主要是为了深层次地了解、预测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因此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一门科学。

一、心理学的方向性

1、设计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

设计心理学是借助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设计中的心理学问

题。是应用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要求在“人”、“物”与“环境”之间的设计中要注重“人”的使用心理层面的研究,用心理学来解决设计同题。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总的来说.有两种方法是目前最长采用的方法,一种是定量研究法,欧美国家多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多采用实验、测量和观察等方式定量的搜集并分析设计相关数据,并将研究成果进行定向的推广和应用。另一种分析方法是定性分析法,这种方法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使用的较多.这种方法多采用对特定采样人群的调查、访谈等形式对设计课题进行定性阐述式的分析与总结,这种方法多用于发现并解决特定设计问题。一般不会向更广层 面进行推广和应用。

2、设计的核心是“人”,艺术设计更要注重运用艺术的手法处理好“人”与“物”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使“人”能够与其使用的“物”和所处的“环境”形成和谐共长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艺术设计中第一位的就是要研究“人”与“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分为物理关系和心理关系。人体工

程学研究人的尺度等物理参数与“物”和“环境”之间的尺度使用关系,是物理层面的,属于物理关系;设计心理学研究人对“物”和“环境”的认知方式,是是精神层面的。属于心理关系。对这两种关系的把握是我们进行艺术设计的基础.只有把握了这两种关系我们才能真正进行“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设计,那么我们在设计中必须全面的认识人的认知方式.同时考虑用户的心理审美感受,这样才能降低使用者的感知疲劳.增强使用审美感受。艺术设计的基本目的就是通过设计规划“人”与“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能够舒适并且愉快的使用“物”,感受“环境”。达到设计中“人物合一”、天人台一”的境界。

[1]

3、心理学与室内环境设计的“ 以人为本”在人和环境组成的环境系统中,人是核心.因此环境设计理所当然应“ 以人为本”.把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放在第一位。空间设计首先要保证人们 能安全、 高效 、便捷地进行 日常的学习、工作及其它活动,保证人在各种环境 当 中能够便捷地获取需要的信息。此外还要满足人的心理上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在当今社 会,人际交往需求的逐渐扩大和人 与人 的关系逐渐疏远之间的矛盾是可以通过良好的空间设计来解决的。具体 来说,就是要在空间的安排和组织上合理地把握人际距离和个人空间的尺度 ,必要时适当缩小空间距离 ,从而增加人与人之间当面交流、 聚会的机会。例如在办公环境的设计中,除了采用半封闭单元式的空 间形式外, 在办公区域可以专门安排一个能供大家聚会、娱乐的空间。此外, 以人为本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对人的精神层面需求的关注。 有的人喜欢空旷开阔的空间和光洁冰冷的界面设计,有的人喜欢温馨小巧的空间和自然朴素的装饰,不同的审美取向要求设计师要具有能把握不同风格环境设计的能力。当然这种多元化的设计思维不能脱离了根本,就是以人为本。从当前的趋势来看,人们对于温馨朴素、自然、环保 、节约的追求渐渐成为一种时尚,在多元化的审美取向中逐渐占了主流。环境艺术设计包括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应 当从宏 观来 统 筹 ,从长远来思考,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思维来进行设计 ,要从 “ 以人为本 ”上升到以环境为本”.并且在进行室内设计时 , 对于空间利用的效率和弹性要把握好。空间利用的效率要求最大限度减少空间的浪费,使有限的空间尽可能地发挥其功能。空间利用的弹 性要求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设计,使得空间的功能具有可变性。例

如 当前的空间如果是做办公环境之用.以后还可能做商业环境之用 , 在这样的环境设计之初就应当采用便于安装、拆卸的材料和工艺。因此,在具体实施设计时要利用环保的绿色材料、节能的新工艺来完成设计, 并且要在设计行业倡导节约型设计的理念。将环境心理学引入并应用于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 能够帮助设计师设计出更好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高效的办公空间。因为现代室内设计要求设计师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不仅要满足人 们对是室内装饰的美感和功能的需求,更要满足不同的人们对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因此专业设计师需要运用己各方 面的专业知识.打造合理、舒适、现代感强的空间设计和规划。[2]

二、 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室内设计是一门涉及到工程学、 艺术学、生态学、环境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边缘性学科,本质是要为人类创造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室内环境。而环境心理学则是支撑这个专业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环境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什么样的环境才是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的一门学科。其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

⑴、研究居住环境(一切供人生产、 生活的室内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

⑵、研究人的心理需求对居住环境提出的要求:进而根据人的心理需求,调整、 改善、提高居住环境的质量。[3]

1 、设计心理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现状

设计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虽然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但在 “和谐社会” 的大前提下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设计心理学对室内整体环境设计的重要性,也正有人不遗余力地把自然界中的植物、 水体、 山石等复制到现实生活中来满足自己对自然的渴望。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 ,将环境心理学运用到室内设计中的趋势也愈加明显。而事实上很多时候 ,我们的生产生活却在不断制造着与心仪的生活格格不入的建筑与室内环境。完全违背了我们对现实环境的期望 ,更是与环境心理学的精神理念背道而驰。

2、人的心理行为对室内环境设计的决定作用

⑴、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但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在语言表达、 理性思考、 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与普通动物有本质的区别 ,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 生产、 娱乐等活动 ,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 :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事物所干扰。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时所需的距离作统盘考虑。[4]人际接触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不同的交流场所 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对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 ,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 ,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来确定人际距离 ,即分为 :密切距离、 人体距离、 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每类距离中 ,根据人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通过以上关于人的领域性与人际距离的论述 ,可见领域性与人际距离对室内空间的大小和组织有着明确的规定性。

⑵、私密性与尽端趋

向。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 ,那私密性就更涉及到相应的空间范围内包括对视线、 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的要求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更为突出。通过对大量的住宅套型比较我们也会发现 ,主卧都安置在安静的角落处 ;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 ,通常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或人流频繁通过的座 位 ,因此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 ,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 ,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 “尽端趋向” 的心理要求。[5]

⑶、依托的安全感。

生活在室内空间的人们 ,从心理感受来说 ,并不一定是越开阔越好 ,通常更愿意在大型室内空间中选择有所 “依托” 的物体。[6]

⑷、从众与趋光心理。

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发现 ,紧急情况时人们常会盲目紧跟人群中领头的几个人跑动 ,而不考虑奔跑方向是否朝着安全疏散口。即使在火警响起、浓烟弥漫时 ,人们很少去注意火警标志及文字的内容 ,甚至对此缺乏信赖 ,而是凭着直觉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 ,形成了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 ,人群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 ,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 ,紧急情况时语言的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

⑸、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 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 ,他认为三角形、 多灭点的斜向空间会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 ,圆形会给人带来饱满膨胀的感觉 ,方形则让人有一种庄重稳定的感觉。

⑺、捷径效应。

所谓捷径效应是指人在穿过某一空间时会尽量采取最简洁的路线 ,即使有别的因素影响也是如此。4个体差异对室内环境风格的影响1879 年 ,冯特(W· Wundt)在莱比锡大学心理实验室 ,经过长时间的实验验证 ,发现人的心理行为与感觉系统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虽然环境心理学是从总体上分析人的行为与心理共性 ,但是也同样承认个体的差异 ,尊重个体的特性。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这样的差异往往决定着室内设计的整体风格。所以我们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使用者的个性对环境的独特要求 ,充分理解使用者的个体行为和心理需求 ,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的尊重。但为了创造出舒适、 宜人、 更加适合居住的环境 ,我们也应该适当地运用环境心理学的知识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进行正确 “引导” ,对人的个性产生影响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进行 “制约” ,在设计中既要尊重个体差异也要注重环境心理学对室内设计影响的共性 ,将两者辩证合理的运用。[7]

三、色彩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

1、色彩心理学概述

色彩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不同波长的光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而产生色感时,必然导致人产生某种带有情感的心理活动。事实上,色彩生理和色彩心理过程是同时交叉进行的,它们之问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在有一定的生理变化时,就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在有一定的心理活动时,也会产生一定的生理变化。比如。红色能使人生理上脉搏加快,血压升高,心理上具有温暖的感觉。 长时间红光的刺激,会使人心理上产生烦躁不安,在生理上欲求相应的绿色来补充平衡。因此色彩的美感与生理上的满足和心理上的快感有关。[8]

⑴、色彩心理与年龄有关

根据实验心理学的研究,人随着年龄上的变化,生理结构也发生变化,色彩所产生的心理影响随之有所区别。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色彩喜好渐向复色过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