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理学论文 > 列表页

异常心理学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28  分类: 理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异常心理学论文

异常心理学论文

英国著名小说家莎士比亚说过:错误并非出自我们的星球,而是出自于我们自身。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其实,在我还没有学习心理学的时候,我一直对这个概念似懂非懂,本以为自己虽然对“心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小小的心得体会还是有的,但经过老师的教导,才知道自己之前其实根本一点都不了解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从中发现及其本质和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它有明确的科学知识体系,

异常心理学论文

有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方式,习惯,性格,研究心理变化与行为的关系,并通过研究的结果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心理学是人类在研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关系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一种学问,所有的心理学,实际上都是处理人的关系:人的自身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离不开心理学。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心理学的认识不知不觉中多了很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将会愈来愈重要。心理对生理是有巨大反作用的,心理的健康直接影响于生理健康。在当今信息化,高科技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中,现代生活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竟争加剧,思想观念的更新,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心理的不适应与心理的失衡,心理挫折感也渐繁多,“心理健康”与“精神健康”已成为新世纪人类自身发展的主题。而通过心理咨询等活动,可使人们内心的情绪得到渲泄、解除,且对一些事,观念上进行认知的纠正,从而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自已的适应力,同时也提高了工作学习的效率,增强心理与生理的健康,同时也促使他们运用心理学的自觉性。

根据老师的教导,结合老师的话,我对心理学的总结如下:

(一)心理学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

(二)学习这门课程,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 学习这门课程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

而异常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研究的是病人的异常心理活动与病态行为,即用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病理心理与行为发生,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与规律,并探讨其机制,其研究成果是医学心理学某些理论和证据的重要来源,因此,一般认为异常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分支学科。异常心理又称为“变态心理”是偏离正常人心理活动的心理和行为。在谈到异常心理学这个概念时,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哪种心理才算做“异常心理”,异常也就是不正常,也可以称为失常。异常心理学常见的判断标准有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社会适应标准和医学标准。异常心理分为: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以来心精神物质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癌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病,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等

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有了许多体会,因此做下以下决定:

(一)提高自控能力。可以看到,大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实在很多,多到使很多

人都没有去学习,整天只知道玩游戏打发时间,虽然我没那么严重,但也差不多,所以我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增强学习自觉性,否则再这么下去也是浪费时光,荒废学业。

(二)克服自卑。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我就是其中的一个。老师说过,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我要的真正了解我自己,克服自卑。

(三)正确走好感情之路。这一学期的最后一讲,讲的就是大学生恋爱心理学,让我感到很震惊,没想到大学生恋爱有这么多学问。老师讲过,有同学们在恋爱过程中,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常有不同的表现。但由于气质本身并无优劣之分,故其表现也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尝到爱情之果的酸甜苦辣。恋爱的不顺利,原因很复杂,但气质方面的消极因素无疑也起了作用。有的固然失之于古板迟滞,而有的却恰恰受害于过分的灵活通便。所以,拥有心理健康方面的心理知识,才能使自己走好自己的感情之路。

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心理学可以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很大的帮助,现在许多新闻都报道过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这些现象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当我们去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学校中很优秀很出色,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心理素质的好与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前途。

虽然这个学期异常心理学的课程已经结束了,但它能带给我很多东西。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世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

马莉丽

文秘1202 1261039

篇二:异常心理学

异常心理学期末论文

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1007020053

姓名:林红芳

任课老师:刘建新

异常心理学

人的正常心理是人的心理发展与社会生活发展相一致。是普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异常心理又称为“变态心理”是偏离正常人心理活动的心理和行为。在谈到异常心理这个概念时,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哪种心理才算做“异常心理” 这一 科学,至今尚无确切定义,因为有的学者认为,它研究的问题不只是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的差距,而应该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来研究,所以应叫做病理心理学(psychopathology)。可是,如果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看待,在实践中又有困难,因为,把“疾病”一词用在某些人身上是恰当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不恰当的,因为相当多的心理异常,目前尚不能找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只能将它们暂时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按新的《国际疾病分类》( ICD - 10 ) 来说,不能称之为“疾病”。异常就是不正常,也可以成为失常。异常心理即是偏离了大多数人说具有的正常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然而,这是一个相对性极强的概念。 因为人类的许多东西如身高、体重、智力等都是正态分布的,大多数人接近平均数,只有少部分人偏于两端。因此均可视为异常。

如何判别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之间的标准。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异常与正常有些时候有本质区别,但另一些时候可能只是有程度的不同。经验标准:是咨询者凭借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人们对于心理障碍的日常经验,或来咨询的的人的主诉去判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正常与否。统计学标准:这一标准来源于对人群的各种心理特性进行的心理测量数据。一般来说心理测量的数据是呈现正态分布的,处于平均数正负两个标准差区间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5%,我们将这部分人定义为正常,而把原理平均数的两端视为异常。社会适应标准:这也是一种极为普遍运用的标准。它是以社会准则为标准衡量人的心理活动是否与社会的生存环境相适应,并从个体对社会、集体、人际关系、人和自我的态度中和习惯的幸福为方式中来观察正常与否。适应者为正常,不适应者为异常。医学标准:又称为症状和病因学标准。这一标准源自于医学的诊断方法,它是根据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通过各种医学检查,找到引起异常心理症状的生物性原因,以此来判断心理

活动的正常或者异常。异常心理主要分为: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以来心精神物质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情感心精神障碍),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人格障碍,习惯与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与童年和青少年心理发育障碍,童年和少年多动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其次是异常心理表现:焦虑反应 人们为适应某种特定环境而作出的一种反应方式。如登台演讲、重要考试等活动之前,会有心跳加快、坐立不安的紧张焦虑之感。担心忘了词、担心考不好,等事过之后,这些感觉立即消失,这是正常的焦虑反应。类似歇斯底里现象 最常见的是夫妻吵架,有的女性会大失常态,声泪俱下,摔东西,撕衣物,尽情发泄。等事态平息下来后,便会从激动的情绪中走出来,恢复常态。强迫现象 也许你有这样的体验:早晨出门,明明锁上了门,可心里还嘀咕,转身又检查一遍。还有煤气阀关了吗?灯闭了吗?一般脑力劳动者尤其是做事认真的人易出现这种现象。但持续时间不长,对生活、工作无碍,仍属正常现象。疑病现象 身体偶有不适,便根据自己有限的医学常识来简单地对号入座,怀疑自己得了什么严重的疾病。这种心理现象尤其在身边的亲友、邻居因病早逝和意外死亡后,更加常见。只要进行检查,经医生的解释后,排除了某种疾病的可能,疑病现象随之消失。幻觉 正常人在迫切期待的情况下,可听到“敲门声”、“说话声”,经过确认后,自己意识到是幻觉现象,医学上称之为心因性幻觉。正常人在似睡非睡状态中偶有幻觉体验,不能属病态。自言自语 独处时,有些人专注于某一件事,沉浸在某一情境中,常会自言自语,有的会边说边露出笑容,但能选择场合,自我控制,不影响工作、生活,仍属正常现象。

变态心理学的理论模式,是指对心理异常产生的原因、发展规律和诊断治疗原则进行解释的各种理论或假设。目前影响最大的四种理论模式进行讨论,包括医学模式、心理动力学模式、行为主义模式和认知模式,心理异常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心理异常的心理动力学模式 心理异常的心理动力学观点,强调无意识领域内的内心冲突在造成心理异常方面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内心矛盾冲突或情绪扰乱是精神疾病的根源。无意识

理论 心理分析学说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作为一切意识行为基础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主要由两个独立的部分组成,即意识和无意识,中间夹着的很小的一部分为前意识.人格结构学说,弗洛伊德又提出了他的动力学的人格结构学说。他将人格划分为三个相互作用的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性心理发展学说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发展即是性心理的发展,这一发展从婴儿期就已开始。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的发展从婴儿期到青春期分为5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中性欲望满足的对象也随之变化。行为模型的理论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出生后获得新行为的基本学习方式是条件反射和模仿学习,其中条件反射又分为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 与行为主义理论不同,认知理论提出了S-C-R公式,认为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存在着意识、经验等因素,记为C(Consciousness)。所谓意识,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知觉和反应过程,外界各种信息通过感官传递到脑,并与脑中贮藏的原来的经验、个人的人格结构结合,从而对这些信息做出判断和评价,推理和解释,最后得出结论。通过这一过程,个体可以对他人、自己,以及自己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作出评价和解释,并从中产生各种观念,而正是这些观念决定着行为和情绪反应,即公式中的R。贝克的认知理论 贝克是认知疗法的重要代表人之一。他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对抑郁症的治疗和研究。他认为,心理障碍常常同特殊的、歪曲的思考方式有关。抑郁症病人的歪曲的思考方式通常表现为对自己、对世界和未来的悲观主义看法;而焦虑障碍的患者的歪曲思想常常围绕着所谓“危险”的威胁。后经韦等加以归纳和简化,指出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和糟糕至极是这些不合理信念的3个主要特征。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糟糕至极。

一位朋友在生活中总是有这样的一种行为。重复洗手,只要看见水龙头不论手是否脏了,她总是会不停地洗手。我们问她为什么总是那么频繁洗手,她总是回答说自己的手脏了。可是我们明明看她的根本就没什么,然后也特别无奈。平常也是那样,每次去上课,明明是锁好了宿舍门才去上课的,可是一下楼梯她又在纠结们是否锁了,然后又匆匆忙忙回去检查。这才放心去上课了。而在完成一组作业的时候,有时会出现小错误,可是

明明不关她事的,可她总是把责任弄在她身上,是因为她自己所以才会造成不好的后果。在这个事件中,我的朋友有明显的强迫症一中现象。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强迫怀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回忆、强迫意向及对立观念等。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

研究表明强迫症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造成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出现各种强迫症状。我们的大脑之所以能够实现各种生理功能,主要是通过各种不同神经递质的传递来实现,神经递质就好比是邮差,不同的邮差传递不同的信息,发挥着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研究发现强迫症患者体内往往会有5-HT(5-羟色胺)、DA(多巴胺)、 Sigma(西格玛)受体以及中枢谷氨酸能神经元功能障碍,而抗强迫药可使失衡的神经递质趋向正常,从而使强迫症状改善。强迫症状一般包括:强迫观念 患者反复思考一些想法,比如怀疑、回忆、穷思竭虑等;强迫行为 患者反复做一些没有必要的行为,如反复检查、反复洗手、反复计数以及仪式性动作等等。

强迫症状一般具有以下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不对但无法控制,因为一旦控制不去做,就会出现紧张,心慌等严重的焦虑表现,为了避免焦虑的发生,患者只好去想、去做。这个特点称之为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患者能够意识到这种强迫的意识和冲动来自于自我,而不是来自于外界,是自己的想法。新得病的强迫症患者一般都会有明显的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如果患者患病时间较长,那么他可能已经适应了这种强迫症状,因此自我的强迫和反强迫变得不那么强烈。这是诊断强迫症的关健点。

篇三:关于心理障碍的异常心理学论文(这是一篇关于心理障碍的异常心理学论文。对于我们了解心理异常并学习如何识

关于30名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和异常心理与行为认识和看法

的调查报告

------08心理2班范丹丹

一、内容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要素之一。通过对30名具有代

表性的大学生的调查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分

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提出了高校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

对策。最后,谈谈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的看法。

二、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异常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

三、调查背景:大学生是一个社会新知识、新观念的主要承载者,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和发展的有生力量,是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总的来讲,当代大学

生思想敏锐、活跃、积极、乐观、向上,并且智力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但近些

年来,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涉及大

学生切身利益的各项改革,使大学生的竞争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和情感压

力等普遍加大,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大学生由于

心理问题造成休学、退学乃至自戕等事件时有发生,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制约

大学生成才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四、调查方法:通过编制问卷,问题包括1、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了解。2、大学生对心理

健康与异常心理和行为的看法。将同学们的回复进行整理,最后分析数据。

五、调查结果:1、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中国社会文化背景、民族心理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传统文化要求人们“喜怒不形于色”,强调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和对情感的抑制。中国又是一个注重人际关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人际依赖和人际制约,人们多有郁闷无处诉说之感,从而深化了情感危机。受传统文化的制约,人们常常把心理疾病与道德问题等同起来,大多数人对心理疾患特别敏感、忌讳。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1986年10月在全国第二次精神卫生大会开幕式上指出:“我国当前正处在一个大变革时期,这个变革包括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文化观念的变革,因此人群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因适应不良而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现代社会下,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很多,心理上存在着多方面的压力源: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较高,社会岗位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导致大学生长期承受较高的学业压力;贫困家庭的大学生还要承受高校并轨后学费大幅度上涨带来的精神压力;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年级的学生因就业问题产生了较强的精神压力,许多心理问题也就随之而来。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不稳定阶段,脆弱的心理素质,社会经验的缺乏,在发展变化迅速、高效率、快节奏和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出现各种心理困惑也就在所难免。

(二)家庭环境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是人生的奠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庭环境和教育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的文化程度、职业特点、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父母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人格特点和心理素质;家庭教

养方式同样也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此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与个性是相互影响的,良好的家庭氛围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在家庭结构方面,近年高校就读的独生子女学生比例增多,家庭破裂、重组的比例增加,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因素;家庭经济情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日益凸现,贫困学生能否正确对待面临的困难,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成为影响贫困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之一。综上,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性格塑造,个性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三)学校教育

反思学生的整个学校教育阶段,虽然目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仍然还在,高校里盛行着实用主义思想,对智力培养的过度偏重导致了对学生成长中遇到的思想和心理方面问题的忽视。尤其是在大学这个环境中,适应、学习、交往等新问题的出现和累积使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容易显现出来。大学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具有指导作用,能够增强学生心理发展的自觉性,因此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学校因素主要有学校教育的主导思想、学校的教育方法和育人态度、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校风、学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得当,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当前在学校中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大投入心理教育,及时疏导各种心理烦恼和困惑,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体现。

(四)自身原因

大学生个体因素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包括个体生理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包括个体遗传因素和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等,这些客观存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考虑的因素。个体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情绪和情感、意志和人格。当前我国还处在改革阶段,社会处于转型期,大学生只有具备了科学的社会认知才能适应大环境;大学生培养稳定而积极的正性情绪状态和情感把握能力,是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健全统一的人格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一小部分人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格发展缺陷,不少心理障碍都与人格缺陷有关。总之,大学生形成客观而正确的自我认识、稳定的自我体验,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重视培养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压力能力、抗挫折能力等,是个性发展的重要内容。上述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往往综合起作用。

2、心理异常的实质,就是异常心理的原因、机理和心理结构问题。

(一)、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但是要清晰地判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异常心理与正常心理之间的差别常常是相对的,两者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本质的差别;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又可能只有程度的不同。其次,异常心理的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诸如生物因素、心理状态、社会环境等,所取的角度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致了。其三,单纯的心理问题目前并没有什么仪器可以检查化验,全靠专业人员的临床经验进行主观判断。

(二)、目前最常用的区分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

自我评价标准,这个人的心理当然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问题。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觉到自己心理活动和自己以前的差别、自己的心理表现和别人的差别等等。如果不认为自己有心理问题,也不能证明当事人就正常,具体请看第四个标准。这种自我评价在精神科叫自知力,属于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的严重程度标准之

一。心理测验标准、成立常模样本、检测信度、检测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才能形成测评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家的主观看法,但是,心理测验也存在误差,目前并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是将心理问题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这一标准为临床医师们广泛采用,但是诊断范围狭小,对于象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则无能为力。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也采纳了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外部评价标准,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有问题,一般就是正确的。即使旁边人没有看出来,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各种表现判断当事人是不是有问题,专家对症状的分析就形成症状学分类标准,目前的CCMD-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主要是按照症状学分类的。社会适应性标准,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和或功能的缺陷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这里正常或异常主要是与社会常模比较而言的,在目前的CCMD- 3 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之中放在严重程度标准一项--即社会功能。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小而言之关系到学生本人的健康成长,大而言之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社会主义事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开展,提高工作效果已迫在眉睫。

(一)营造全方位、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全社会都要切实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类媒体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坚持正面宣传,反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和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费投入,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师资、场地和设备,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家庭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建立与学生家庭沟通的机制,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尤其是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与学生家长密切合作,信息互补,提高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更为重要。

(二)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开展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讲座,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网站,开设心理咨询热线,邮件咨询,开通网络心理咨询渠道等,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完善心理问题预警、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在各院系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建立心理互助小组,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学生身边;加强大学生心理协会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生心理协会工作的积极性;在校园大力营造关心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氛围,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帮助的意识;通过这些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每位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了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目前,从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看,许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制约因素是师资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科研滞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缺乏对大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规律和特点的深入研究。由于结合实践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方法的研究少,高水平实践性应用理论研究薄弱,导致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理论指导实践不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主要停留在课堂教学或知识普及以及个体咨询的层面上,缺乏系统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该在学习国内外心理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开展心理教育试验研究,总结我国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和教训,探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用模式。

总之,家庭、学校乃至社会担负着培养大学生成才的责任,大学生们自身也要学会自我调节,积极主动取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帮助,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六、结论和建议:1、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力度有待加强,为了大学生

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整个大环境的改善,我们要坚定落实党中央

发布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和精神。

2、荆楚理工学院中有关的心理活动值得借鉴。比如,“5-25大学生

大型心理解说现场”,通过做性格、气质、scl-90量表来解说,让

大学生更好认识自己,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一帮一心理

辅导活动”,帮助大一新生更好的适应生活,同时,对于我们心理

专业的同学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更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

渠道。“人际关系训练营”,对于人际交往来说是很好的训练,让

人与人更好的相处。等等

七、参考文献:[1]杨淑琴,郑晓艳,董丁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M].吉林大学出版

社,2003(11).

[2]刘智.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J].辽宁教育研究,2004(12).

[3]邹芙蓉,刘金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发展[J].精神医学杂志,2007(2).

[4]行为医学量表手册:症状自评量表[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

[5]蒋诗泉,郭洪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6).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