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论文
当前位置:首页 > 论文范文 > 理学论文 > 列表页

家庭伦理学论文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5  分类: 理学论文 手机版

篇一:家庭伦理学论文

当代大学生恋爱问题浅析

摘要: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且正值青春年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大学生恋爱是自然、正常的心理、生理发展结果,虽然爱情可以让人陶醉,让人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但在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恋爱心理也会带来诸多负面,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点,导致恋爱中诸多问题的存在,这让大学生们苦恼,手足无措。本文将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恋爱问题进行分析。

一、在校大学生的现状

有调查显示,在一些高校中,大学生恋爱比例竟达到60%以上。一些新生在入学之初,便得到老生的面授技艺:恋爱是大学的必修课,在大学里没谈过恋爱就不算是合格的大学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大学生义无返顾地投身于恋爱的洪流中去。在恋爱中,一些同学也抛开了应有的矜持与含蓄,表现得投入而大胆。他们自己竟美其名曰:爱就爱得轰轰烈烈。这种表现在师生中间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破坏了大学生的良好形象。恋爱中的“短平快”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恋爱的一个特征。在大学生中失恋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失恋带来的虚无、焦虑、忧郁、悲伤、痛苦、绝望等情绪致使当事人身心遭受极大伤害,造成严重的心理挫折。如果不及时引导、化解失恋学生的消极情绪,会导致学生的身心疾病,甚至带来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

二、校园中的恋爱现象及原因:

恋爱、结婚和建立家庭是人生需要经历的阶段,而爱情,则是人生最重要的部分之一,许多大学生则把恋爱视为大学生活的一个主题。但每个人的出发点和目的不同,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爱情的向往

由于心理和生理的日益成熟,大学生们不自觉的对爱情产生向往,而大学,是很多学生第一次离家远行,远离亲朋,从而产生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孤独感和寂寞感,从而使得其对异性和爱情的向往愈加强烈。同时,大学生刚经过了紧张的高中阶段学习和压力很大的高考冲刺,进入大学后都想轻松一下。此时他们身体发育已到了晚期,压抑和潜藏了许久的对异性的爱的渴望就自然地浮现出来。另一方面,大学住校生活相对自由,可以摆脱家长和老师的双重约束,也为谈恋爱创造了条件。于青春期中后期的大学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精力充沛、渴望交往异性。入学前,男女双方虽有对异性的向往,但由于学业的压力和学校家庭等因素的干涉,青春的骚动被压抑着,不敢释放。入学后,学校没有了禁令,家长无法直接干涉,处在自由状态下的大学生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到具体体现。因此出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学生更渴望在大学里谈一次恋爱,心中冲动的萌发,对爱情向往的日益强烈,自是一发不可收拾……

(二)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人的社会性是人性的现实表现,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大学生入学前后环境的变化,对大学生恋爱有着特别的影响。进入大学后,看见很多男女出双入对,在羡慕的同时,嫉妒也随之产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会萌发出“找个女(男)朋友,谈个恋爱”的冲动。大学中存在着“寝室现象”,一个寝室中有一个人恋爱了后,其他人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更风,导致从一个人恋爱到一个寝室全恋爱的现象。

有些学生认为大学里没谈过恋爱,十分可惜,让其他同学笑话,大学生活不完整,追赶潮流,把它作为一场爱情实验,在学生中,有很多人持有恋爱实验论。另外,许多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的紧张感没有了,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降低了,失去奋斗目标与前进的动力;有些学生新的理想尚未建立起来,出现了理想真空地带,表现为混日子,得过且过。有些大

学生谈恋爱纯粹是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做崇的结果,看到别人出双入对,心里难以保持平衡,随大流,赶紧找一个,以满足虚荣心。有些大学生心中苦闷,又缺乏知心朋友,想找个伴儿来玩,打发时间,为了充实课余生活,排除寂寞,填补空虚,玩恋爱在这一群体中,已经演变成为标有时尚注脚的游戏。他们只重视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

(三)部分大学生陷入虚幻的爱情中——网恋

上网聊天是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在一个虚幻的世界中,将自己深藏的,不愿告诉家长、老师或同学的秘密展现给对方,当觉得彼此很投机的时候,便会慢慢喜欢对方,从而形成网恋。网恋作为一种精神恋爱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和精神境界,网恋不当带给大学生的危害也是明显的,首先,大学生网恋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情感的发展,增加学生在情感上的随意性、空想性、虚伪性,降低爱情的(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家庭伦理学论文)崇高性和他们的责任感。其次,大学生沉溺于网恋会造成身心的伤害,甚至荒废学业。更可怕的是,一些不法分子开始利用“网恋”从事违法活动,一些大学生因此上当受骗。

(四)恋爱观念日益开放,传统道德观念淡化

当前社会上格调低下的性文化泛滥,尤其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网上的世界正处于无栅栏状态,黄色的信息随处可看;另外,大学生受西方的“性自由”、“性解放”思想的影响,影响了部分大学生的两性观,追求感官刺激作为与异性交往的原因与目的,将爱情等同于感官刺激,忽略了爱情与恋爱的真谛,产生了错误的恋爱观。男女同学合伙在校外租房同居已屡见不鲜。他们坚持只要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只要真心相爱,就无须指责”,传统的贞操观念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逐渐淡化。

三、大学生恋爱存在问题的原因

1.失去奋斗目标与前进的动力。进入了高等学府,有些学生新的理想尚未建立起来,出现了理想真空地带,缺少学习动力、目标,于是转到谈情说爱,聊以消磨时光,寻求快乐。

2.好奇,存在试一试的想法。大学生处于青春期中后期,生理机能基本成熟,心理机能趋于成熟,精力充沛、渴望交往异性。在中学时学习压力较大,未充分显示出来,现在主体意识发展了,个体发展必然会在个人生活中得到具体体现。

3.排解孤独、寂寞。校园文化生活单调,课余生活枯燥乏味,三点一线连成了每天的全部,再加上家庭的干预与影响较中学时大为减弱,对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适应性较差,以至感到孤独、无聊、空虚、寂寞,一些学生为了释放多余的精力、寻求精神快慰而谈恋爱。

4.攀比心理作祟。有些大学生谈恋爱纯粹是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做祟的结果,看到别人出双入对,心里难以保持平衡,随大流,赶紧找一个,以满足虚荣心。“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等港台流行歌曲总是格外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不知是这些流行歌曲影响了大学生的恋爱观,还是大学生的恋爱观在流行歌曲中寻找到了共鸣,不问结果,只问过程,已成了他们获取爱情的真实写照。

四、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1.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针对大学生恋爱问题,高校教师们在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与思考,通过教育和管理,使学生们对恋爱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自觉抵制在学期间不良风气的干扰,以健康的身心状态投入大学生活中去,争取早日成材。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校园文明行为。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大学生的情感要求,是消除大学生孤独感,培养大学生健康情操,强化道德力,珍视快乐人生的良好方式。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体现在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活动次数频繁上,而且也包括参加活动的人员也要群众化,要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显示自己才华、表现自我价值及自尊心得到尊重的机会,要尽量给他们情感满足的机会。共青团、学生会要紧密配合,搞好大学生社团活动。

(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舆论引导。首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鼓励他们"学

业在先,恋爱在后",大力宣传和表彰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的典型,引导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业。大学生是青年之中的佼佼者,志当高远,要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如因恋爱而影响学业的进步,那是非常可惜的,也是极不应该的。其次,要教育恋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彼此间以诚相待,忠贞专一。恋爱对象的挑选应以共同的理想志趣做基础,而不是为了满足暂时的生理或心理需要。再次,要引导他们恋爱应格调高尚,行为端庄,一方面,促使他们把恋爱化作激励机制,督促自己进取向上,一方面,教育他们文明恋爱,给别人以清新愉快的感受。

2.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尤其是心理方面还有较大的可塑空间。作为教育者应该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可聘请一些心理学专家举办讲座,开设校内心理咨询热线等,及时帮助他们处理恋爱与学习、恋爱与学业、恋爱与道德的关系,明确恋爱意味着责任,增强责任感和道德观念,同时帮助他们克服恋爱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提高对恋爱挫折的承受能力。

3.注重个别引导

大学生自尊心强,思想情感属于个人秘密不愿向他人吐露,时间久了容易引起心理障碍,高校教育者要深人了解学生中恋爱的情况,在取得信任的基础上采取个别交谈、个别引导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摆正爱情的位置,树立自信心。尤其要注意加强对女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与男性相比,女性的感情更为丰富,对于爱情也更加投入和敏感,而一旦因此做出某些越轨的行为也往往容易遭到更多的非难,从而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应适当加强针对女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及爱情的权利与义务教育,使女大学生在恋爱中保持自尊、自爱、自信和自立的姿态,以防止行为偏差所带来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伤害。

4.开展心理咨询,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还未完全脱离青春期的年龄,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尚未成熟和稳定,心理上的矛盾和情绪上的波动很大。面对扑朔迷离、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以及友谊、爱情等一系列实际问题,很多人苦无良策或处理不当,从而容易陷入失望、迷茫、烦躁和郁闷之中。因此,向需要帮助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就成为当前高校一项有意义并深受学生欢迎的工作。心理咨询要求咨询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掌握丰富的咨询知识和高超的技巧与方法,不论是个别咨询、团体咨询、网上咨询或是电话咨询,咨询员都要以满腔的热情、诚恳耐心的态度、循循善诱的方式、严守保密的原则,静心听取咨询者的倾诉,有的放矢地教育咨询者明辨是非,引导并帮助咨询者正确对待恋爱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消除咨询者的心理障碍,使咨询者德智体等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培养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一直是党和国家所关心的大事,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总之,大学生谈恋爱没有什么不可,因为情感的发生是突然的,不需要压抑自己,但是对于行为一定要慎重。对大学生恋爱问题引导教育的好坏,是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重要方面。作为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重视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

篇二:伦理学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级

指导教师

毕业教务处制表 毕业

毕业二〇一五年 九月二十 日

一、论文说明

本团队专注于原创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所有定制的文档均享受免费论文修改服务,具体价格信息联系,同时也提供对应的论文答辩辅导。

二、论文参考题目

伦理学硕士毕业论文

伦理政治化与政治伦理化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伦理研究

“婚房小空间 伦理大世界”

中国家庭伦理剧的伦理叙事研究

儒家社会保障伦理思想探究

新加坡儒家伦理教育研究

基因科技时代的来临与责任伦理的兴起

21世纪翻译研究的伦理转向

市场经济中行为主体的伦理限度

发展、权利与平等——阿马蒂亚·森经济伦理思想评析

发展的伦理反思

从个体伦理、社会伦理到马克思伦理嬗变

经济伦理探索

新教伦理与理性资本主义的发展

政治伦理的研究视阈与理论旨趣

全球伦理运动研究

美国教育专业伦理规范探析

20世纪90年代中国婚姻伦理的演变

儒家伦理的价值回归与微博社区的道德重塑

金黛如经济伦理思想研究

行政伦理法引论

翻译伦理与译者职责

伦理决策的困境与自主性

艾儒略中文论著中的善恶伦理观初探

论凯恩斯的高消费伦理思想

跨越经济和伦理的鸿沟

论古铁雷斯的解放神学伦理思想

伦理话语的回归与重建

哈萨克族伦理研究

水泥时代的伦理荒原

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伦理素质探析

论虚拟空间的伦理失序及伦理秩序

论普遍伦理建立的可能性

微博的传播伦理研究

当代大学生生命伦理教育透析

家庭伦理剧的主流形态与大众心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伦理观的重建

冯友兰伦理思想研究

以自由重塑经济学之伦理层面

论税收公平的伦理向度

法律职业伦理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构建

商谈伦理:合法性危机解决之途

基督宗教“宽恕观”对现代社会伦理的意义

新军事变革条件下的军事伦理研究

生态危机的伦理分析

教育是使人们合乎伦理的一门艺术

发展伦理的价值维度

乡村建设的伦理之维

多元共生的伦理叙事

工程伦理的又一向度

以“诚”为本的“存异”伦理

发展伦理与构建和谐

新“发展”理念统摄下的经济-伦理观

虚拟社会伦理研究

逾越传统女性伦理的温婉绝唱

对当前中国社会中同性恋现象的伦理分析

犹太教传统伦理思想浅析

经济伦理视野中的等价交换

市场经济下工作伦理的转型与建构

性爱骑士·伦理突围·困境重筑

消费时代的家庭伦理叙事研究

三明市经济发展中的企业环境伦理沉思

伦理共同体:艾滋病防治的路径探讨

企业伦理准则感知对组织伦理氛围和非伦理行为的影响

病人安全的伦理监控

医学伦理的审美初探

试论马克思哲学的生态伦理向度

论企业伦理责任

伦理困境与道德评价

王船山的教育伦理思想探析

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旅游伦理道德建设研究

普希金的叙事伦理

东方儒家伦理和西方权利伦理的比较与整合

中国公共组织伦理自主性研究

浙江省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运行现状研究

我国医学伦理委员会法定伦理审查机制研究

中小学管理中的伦理价值研究

一本“不道德”的书和其伦理道德的伟大之处

发展的伦理审视

中国医疗机构伦理委员会伦理审查实效性研究

伦理型领导对组织伦理氛围的影响

翻译中的交际伦理研究

科学伦理的形上学研究

中国家庭伦理剧变迁的文化研究

教师德性伦理及其建设

《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的伦理身份、伦理混乱以及伦理环境的研究 教育虚拟社区伦理规范的作用研究

菲利普·赫梅林斯基工程伦理思想述评

刑法的伦理性审视

论税务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的伦理取向

高校教师专业伦理状况及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孔子的家庭伦理观研究

基于伦理视角的社会保障制度研究

关于企业伦理与企业利益关系的思考

基于医学伦理原则与组织伦理氛围的医患沟通行为研究

广告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观念研究

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郁达夫小说研究

言说伦理的双重悖论

技术的伦理沉思与技术伦理构建

简析维吾尔族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伊斯兰教伦理要素

叙事伦理批评研究

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体育伦理思想探析

团队如何进行伦理决策

论威廉·福克纳小说的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

当代竞技体育伦理问题分析及其建构

论企业伦理化经营的制度保障

移民者的伦理困境

伦理困境中的徘徊:识解水平与权力感的影响

荀子管理伦理思想探究

篇三:伦理学论文

论社会正义

一、关于社会正义起源的讨论

无数年前,人与人之间最终产生社会性活动,进行最原始的交换交易行为,并尝试构建初级社会框架,所凭依的根据,乃是契约。所谓契约,就是双方自由意愿下所愿意付出的代价与期望得到的补偿达到各自平衡点后的协议约定。契约的存在,即是表征了双方的利益攸关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的交互从一对一发展为一对多以及多对多。利益相关方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你”与“我”,而是涉及到了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这时候,契约的适用范围随之进一步扩大,大众化利益与广泛性共识开始产生。人类开始逐渐认同自己所在群体其间大部分的价值观,并以之用作衡量己身以及他人行为的评判标准--这就是所谓的公平。公平者,持公家之天平衡量世间诸事而已。

公平概念的产生,往往伴生了立场问题--所评判的人或群体、行为或观念,是迎合或者背弃了其所在的大群体的意愿。前者,往往被称之为“正义”,而后者,自然而然就是“非正义”。若是将所谓的“大群体”放大至整个社会,即是将公平的评判标准的来源放大至社会契约所覆盖的全部利益攸关方,就有了最初的“社会正义”一说。

二、正义与社会正义的变迁与发展

天体运动并非完美无瑕的圆周,自然界中亦没有绝对几何规整的事物。所谓天衣无缝,不过存在于神话传说;物理上的理想模型,也只能够存在于人类所模拟的想象中。按照物理界的对称性原则,存在有某事物、某性质、某规律在某种变换之后保持不变性。那么,是否可以大胆地认为,自然科学上的不完美现象,可以见诸于社会科学?

契约,就无法做到现实意义上的完美。人类以契约来保障进行利益交易的进行,然而人类之间既存在着天然的生理差距,又存在着人为的社会差距,认知的水平无可避免地存在有差距。这便导致了认知水平较低的一方即使获得了自我认为的利益平衡,而实际上认知水平较高的一方已经攫取了过于应得的利益。长此以往,在惯性作用下,客观上并不公平的契约在群体中就会得到普遍性的认同,换句话说,该契约下的利益既得者与实际利益受损者都将该契约看成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在私人契约下,可见诸于奴婢与其家主所签订的卖身契,十九世纪美洲黑奴贩卖交易;在社会契约下,可见诸于皇权时代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世纪附庸与被附庸的领主关系。

当群体意愿下的所谓“公平”只不过是信息不对称下扭曲的评判标准之时,人所理解的公平就不再是原始意义上的利益对等的公平,然而这确实是不正确的,是违背了契约与生俱来的公平原则的。

在这种情况下,不为当前利益动摇本性,并且有着足够的认知水平的人,有理由且有能力指出契约中的不完美、具有欺骗性之处。他

们看到了群体意愿下习以为常的“公平”存在的不公平,秉承着天性的正直,他们提出了与大群体迥异的公平评判标准,并努力使之趋向于客观,使之为受蒙蔽者知晓。如当年的孔子看到了诸侯横征暴敛,乃至于用活人为死人殉葬这种已经被主流社会接受并被天下百姓视作理所当然的风气,勇敢地批评了诸侯的“不仁”,认为天下需要怜悯与仁心;孟子看到了战国时代血流漂杵、“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君王将相黔首奴仆皆是习以为常,果敢地提出了“民贵君轻”与“义为上”;苏格拉底看到了自诩民主的雅典城邦陷入了暴民政治的泥潭,大胆地提出要改变雅典人眼中极为公平的竹片流放法。追求更接近于原始意义上的利益对等的契约,追求一种“善”的精神目标,使得最初与立场相关性相捆绑的正义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正义,不再绝对是大部分人意愿或者立场所能代表的。正义自始至终都是公平评判原则下的产物,然而当群体意愿下的公平评判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愚弄或者是欺骗,那么,此刻的群体的公平评判标准就已然偏离了天然的契约公平法则,正义的概念就应和群体立场相剥离,成为一种向善的意愿。

与之相应的,社会正义也不再绝对是社会群体大部分人意愿或者立场所能代表的。就如同二战时期的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日本的国民的群体意愿和立场,是蔓延于整个社会的好战嗜血冲动,代表了整个社会绝大部分人的意志,然而,这并非是正义,更不是社会正义的体现。

既然人类群体认知水平的差距可以导致契约的事实不完全平等,进而导致了正义与社会正义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那么就必须承认,人类群体整体认知水平的变迁就会导致正义与社会正义的变化。也就是说,正义与社会正义具有某种可变化性和发展性,同时具有了时代性。社会正义对于不同时代的人类来说,总是相对的。处于某时代的人类群体,必然而且无可避免地会受到历史局限性的束缚,那么,对应于此时代的社会正义总会带有这个时代的色彩。正如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提及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在当时的人眼中是正确的社会正义的代表,而在今人眼中已是太过血腥残暴偏离了正义。

综上所述,正义和社会正义,是变化且发展的,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时代性。同时,正义与社会正义本身的意味不仅仅表示在群体意愿下的公平评判标准,也趋向于原始意义上的契约利益对等原则。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