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情况报告 > 列表页

农场经济情况调研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6  分类: 情况报告 手机版

篇一:家庭农场调查报告

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前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道格拉斯曾说,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正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家庭农场作为一个规模化的经济组织最早于十六世纪在英国出现,为英国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奠定了基石,并成就了早期的农场主资本家。随后,家庭农场作为现代农业的典范在西欧乃至全世界发达国家广泛推广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道路并推动了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发展至今,土地规模化经营方式更加多样化,除了家庭农场制以外,还出现了专业合作组织、雇工农场制等形式。

“家庭农场”作为一个舶来品,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主要家庭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我国则表现为所谓的“种养大户”,然而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宁波试点以来,一直以地方实践为主,中央层面尚未对其作出明确定义。家庭农场当前在我国的兴起是有着深刻的现实和历史原因的:一方面,在城乡二元结构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动下,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外转移,形成了农村耕地的大量闲置,为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联产承包制度,在本质是依然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闲置了农业的商品化和规模化程度,同时造成了农村的普遍贫困,当前有必要进行适当引导以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2013年春,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家庭农场由此成为一个新型的土地规模经营主体,并在全国兴起了创办家庭农场的热潮。

江苏有发展家庭农场的客观条件,首先,江苏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江苏省农业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其次,江苏在改革开放后,依托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人力和资金,大力发展工商业,并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具备经济优势;再次,江苏省城镇化建设和工商业的发展吸烟呢了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兼业,土地的闲置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具备了条件。

在当前政策鼓励发展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号召下,江苏省就家庭农场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于2013年3月份出台了关于家庭农场登记工作的有关意见和其他相关配套的政策建议,家庭农场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也空前提高,截止四月底,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已有两百来家。但是应该看到,目前家庭农场在江苏乃至全国的发展尚不成熟,家庭农场作为一个新事物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之中,其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把它看做一个自然发展的成熟事物,也不应该过早地把家庭农场看做是解决农村农业发展问题的唯一道路并推而广之,应该通过具体而有效的实践来辩证的看待家庭农场对于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基于我国国情的局限性,并采取有力的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而这正是我们调查的意义所在。

一、研究方法

由于家庭农场在我国目前发展的时间不是很长,对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并没有一个相当透彻的了解,因此作为一个探索性的调查,拟定采用访谈法比较适当,在获得充分的和深入的信息之后,可以考虑使用统一化和量化的问卷调查法。 费孝通曾在江苏进行田野调查时,根据工商业和农业发展状况将江苏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苏中和苏北在工商业的发展程度上弱于苏南,但农业的发展却走在前列,目前由于产业结构的转移和农业劳动力的流动,为苏中和苏北的农场化规模经营奠定了基础。因此,我们分别选择了南京六合地区和扬州北部武坚地区以代表苏中和苏北地区,以此一窥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全貌。

在调查的内容上,我们主要就农场创办的条件、农场劳动力的来源、土地流转的面积和来源、农场的经济收益状况、政府对农业的政策支持、农场发展的技术和资金状况、农产品的质量控制和销售渠道以及外流劳动力的保障和安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此来形成对于家庭农场发展现状的一个整体性认识。

二、江苏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

目前,江苏省关于促进家庭农场的步伐走在全国的前面,在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不久就于2013年3月份出台了关于家庭农场登记工作的有关意见,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也如火如荼,截止四月底,注册登记的家庭农场已有两百来家,其中登记注册的形式有个体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四种。

我们所选择的南京仁河农场和扬州万年红农场都分别是南京六合区和扬州地区建立的第一家农场,因而比较具有代表性,同时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比较意义。在对个案现状的介绍中,本调查将从农场劳动力的来源、土地面积和来源、产业结构和经济效益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

从农场的劳动力方面来看待农场的现状,就首先要分析劳动力的自身属性、来源和劳动力结构。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农场的建立者都是本村村民,多是下岗退休职工、原有的种植大户、经营乡村工商业的个体户和一些大学生村官等,从他们的职业特征看,一般都有同外界打交道的经历和较广的人际关系网络,也都比较有商业头脑和冒险精神,做事情比较深思熟虑,他们对中央政策和举措比较关注,同时也熟悉他们所从事的农业项目。如果按照陆学艺对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分层的话,他们应该属于农村精英,属于农村中的上层和中上层人群,因为建立农场首先需要必要的资金,其次还需要相应的农业技术,再次还要能够有相当的人脉来实现土地的流转和推动农产品的销售,最后还能够熟悉中央的扶持政策,而且具备对未来的眼光和冒险精神,这些都是作为一个农场主的必要条件。农场的创办者一般都是男性,其中以四十岁上下的农民和大学生村官居多。

在农场的经营中,一般还是以家庭成员为主,在个案中,周大爷和张大叔既是农场的创始人,还是农场机械的操作者和技术员。但是,仅仅靠家庭起早贪黑管理农场的生产是远远不够的,在南京和扬州的农场中都普遍存在着缺少农业劳动力的情况,更加缺乏的是长期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使用以雇佣工为主,专业的技术活需要聘请专业技术员,简单重复的劳动以本村劳动力为主,这些劳动力一般都只是暂时性的,平素到外地务工,农忙时为农场打工,但在农场干活的工资一般不低于在外务工的工资,否则有缺乏劳动力的危险。在扬州地区,很多农民

实际上都已经不再从事兼业行为而成为工厂的正式工人,这使得农场雇佣工人就更加困难,在一些情况下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妇女和老人也成为雇佣的对象。

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两地的家庭农场主都是由先前本村的种养大户转化而成,在先前已经从本村农民的土地手中通过合同的形式取得了土地的使用权,他们的土地面积和水面总面积分别为100亩和260亩。承包土地达到一定的规模是注册登记为家庭农场的一个必要条件,政府规定了最低标准但没有最高上限,但提倡一个适当的规模。规模过小就不成为规模经营,规模过大会由于没有精力和资金的支撑导致经营出现高风险,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面积浪费,就个体家庭而言,一个个体家庭的经营规模通常在100亩到300亩之间。

从农场的产业结构来看,两地的农场虽然经营生产的具体品种因地域而有所差异,但都存在着种植业和养殖业并存的情况。仁河农场种植谷物、高粱同时养鱼、养鸡,万年红农场在种稻子的同时也养羊、养鱼。从农产品的生产结构来看,这种农业近似于一种立体农业或循环农业,从有限的土地达到对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是这种农业方式的显著特色。将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企业可以达到互补的目的,水面、草地、树林和耕地是一个相互结合的整体,通过废物利用和肥料的转化可以使农场既有最大化的收益,也降低了来自于市场的价格风险,同时还保护了环境。

然而,在农场经营的经济效益方面,两地的农场有显著的差异。仁河农场基本上在收支上保持平衡,在扩大再生产和投资上存在着资金困难,目前周大爷对农场的发展正处于观望态度而万年红农场则净收益额达30万元,同时还准备在此基础上扩大投资兴建羊圈和鱼塘。农场经营的投入和产出比直接决定了农场的经济效益,并影响了投资者对于已有产品和产业的信心。仁河农场由于机械化程度受到较大限制,从而导致人力成本居高不下,而政府的补贴又没有落到实处,同时生产的产品还受到商贩和收购站的压价,导致农场的成本飞涨而收益受到限制,经济效益较低。万年红农场则不同,在受到政府补贴的同时,提高了机械化的水平降低了人力成本并努力开拓销售渠道,因此实现了盈利丰收的局面。

三、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在对家庭农场的实际调查中,农场主对国家在努力促进和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方面的意图是充满期待的,但是目前的困境也是阻碍家庭农场发展绊脚石,在对未来政策支持的期待中,必须要首先厘清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访谈的资料中,以下几个方面是对农民农场建立和经营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一)土地使用权的流转问题

从六合农场和扬州农场的对比来看,农村土地使用权是否能够顺利转让是家庭农场建立乃至经营的一个首要因素,也是一个前提条件。农村土地如果不能够顺利转让,会严重影响到农场主对于土地的自主经营权,田块之间的分割使机械化成为一个难题,也会影响到土地土质的改善,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会增加农场的经营成本,降低土地的利用效益和农场的经济效益。

在南京六合区,村集体的土地是以户为单位的,每一户都有固定不变的土地,农场主为了取得土地的承包权首先不得不与一个大队(约30户家庭)进行协商和谈判,因为土地都是固定的,土地之间有明确的界限,所以必须同时处理好与30户家庭的关系,那么这就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使得在处理农场经营

事务上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分散了,而且如果处理不好和农户之间的人情关系,租赁便成为一个大难题。在扬州情况则不同,扬州市所属地区的耕地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每五年将土地做一次调整,重新分配土地,耕地分配不以家庭为单位,而以拥有该村户籍的个人为单位,这样可以保证新出生的婴儿或因婚姻转入该村的居民尽快享有土地,对于户籍已离开该村或者去世者拥有的土地将做及时的重新分配。此外,因为同一个村耕地的质量没有太大的差距,所以在分配上,农户虽然拥有固定的亩数,但是没有固定的方位,每年耕种的田亩由村小组进行分配,这样可以实现村里的耕地合理流动,为家庭农场合并地块规模经营进行机械化耕作打下了基础。

土地使用权的转移还直接关系到土地的自主经营权和使用权。在南京六合地区,由于土地转让是要逐个协商的,在协商过程中,每家每户承诺承包的年限不一,有的五年,有的是十年,还限制了土地上的作物种植的种类,农场主获得的只是经过合同确认的有限的使用权,在自主经营权方面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而且由于农民对于土地意识较强,通常不会全部转让,且不允许平整各地块之间的田埂,因而使得本村农业机械化的推广程度受到阻碍,这无疑增加了成本,影响了农场主的积极性。在扬州,因为土地的转让是以村集体为单位的,而且土地不是固定的是流动的,农户不需要担心自己会失去土地,这使得大规模的耕地集中成为可能,从而为机械化耕作打下了基石,而且由村通过招标转让的土地是比较稳定的,农场主不需要同每家农户去打交道,在土地的使用过程中,农场主的经营权是相当自主的。

土地的租金的发放也因土地转让的模式而异。在南京六合地区,因为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是不经过基层社区,村里对土地的转让也不知情,农场主对土地的承包取决了农场主与当地农民关系的处理,涉及到“理”和“礼”,土地租金的多少多少要考虑农场主与农户的人际关系的好坏。在操作的过程中,程序是冗杂繁复的,而且如果这种关系处理不好会影响到土地租赁的稳定性和村民之间的矛盾,通常这种利益的分配是非常复杂的。扬州的情况多少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它通过招标的办法,出价最高者可以获得土地的承包使用权,而且是经过合同承认的一口价,此外,如果农场主当年盈利,还有额外的红利按人头发放。这样,就杜绝了租金高低不平的状况,减少了村民之间的不平等感,农场主也不用因为要处理与农户大量的人际关系而劳心劳力。

(二)政府和基层社区对家庭农场的支持问题

来自政府政策的支持对于农场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通过落实上级的政策给予农场以支持可以为农场的发展提供政策优惠和项目倾斜,能够提供价格稳定、财政补贴和免税等措施,另一方面,政府也是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的提供者,道路的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灌溉工程和电力设备都要由政府来提供。然而,在我们实际的调查中,政府发挥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在南京六合区,政府在农场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够的,这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基层政府与农场之间存在着一个断裂层,基层政府未能落实中央关于发展农场的号召,基层“土政策”和中央政策存在着不一致,而这一点源于政府层面上“重商轻农”的思想,在市场经济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条件下,工商业作为政绩的一个主要考核层面受到重视和关注,而农业被认为是拖后腿耗费财政补贴和不能创造大量经济效益和政绩的弱势产业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因此,基层政府既对土地转让的情形不甚清楚,也不知道本地家庭农场发展的实际情况,政府与农场的联系较少。

其次,基层社区领导班子老化,在思想上较为保守,行政效率较低。据农场主周大爷介绍,在当地的一些地区,大队长(或称组长)大多是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他们比较关注自己在岗时的收益,对于农业的发展并不关心,并且从某种程度上阻碍土地使用权的转让。虽然可能有大学生村官,但他们通常只是将村官作为一个跳板,经常忙于处于社会关系和私人关系,对于农业的发展不够关心,这就使得整个基层社区缺少真正能够支持农场发展的干部和官员。

再次,政府缺乏在公共服务上面的主导作用,这主要是指首先上级政府和基层社区对于家庭农场缺乏一个明晰的概念,另外,它不能在政策措施上起一个引导作用,缺少在政策和法律上对于家庭农场的支持,例如,它没有对村集体如何转让土地有一个相当成熟和可行的引导措施,也没有在提高和稳定农产品价格方面做出努力。而且,政府对农场的公共设施服务是不到位的,政府在财政投入方面明显不足,道路系统、灌溉系统和电力系统都没有进行有效的规划,这也与土地的转让情况密切相关,因为在土地使用权不能完全转让的情况下,政府如果不能和农户进行有效的沟通,是很难在农户的地面上新建公共设施的。

最后,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协调和沟通,职能划分条块化,在修建农用建筑如机库等等需要国土资源部门的审批手续,农业部门不能干涉。在农机机械、机械柴油和秸秆焚烧等补贴上,农机部门的补贴不是补贴给土地权利的使用者,而是给与出租使用权的农户,这就使政府的财政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真正种田的不得利,没有种田的拿补贴。

总而言之,地方政府和村庄对于农业发展和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不重视不清楚,基层社区与家庭农场之间存在着断裂,领导班子缺乏改革和创新的思路,不能提供便捷有效的公共服务,政府职能部门之间责任不清,职能的条块分割使财政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无疑会加大家庭农场的运行成本,甚至会阻碍家庭农场的发展。

(三)人力资本的缺乏问题

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和农村精英的外流,劳动力的使用是相当匮乏的,通常的情况是有的农场主既是技术员也是机械操作者。相比传统乡村里紧密的亲缘和地缘关系,家庭农场或规模化的农业经营改变了传统的土地经营方式,以土地为纽带的农村社会关系发生了改变,这一改变强化了农村社会的业缘关系,同时加速了传统的互帮互助的交际关系向以货币为交流媒介的物质交换关系的转换,村民之间的交流更趋向去世俗化和城市化。

由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机械化的不断推广,大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进入工业或者第三产业中,传统农村里农忙时互帮互助的劳动关系逐步瓦解,遇到农忙时,传统的”换工”说法也就不存在了,雇佣劳动力成为解决农忙耕作繁忙问题的主要办法。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被雇佣从事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并非当地村民,而是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员,原因在于:一方面,随着青少年受教育年限的增长,当地大部分农村青少年没有种地的经验和技术,他们中的大部分常年在外从事非农产业;另一方面,由于在当地工厂打工的农民工作时间固定,无法抽身农业生产。这两者原因导致了即使在农忙时也很难找到当地的人来进行农业生产。家庭农场主和大型种养户由于其经营的土地较多,农忙时自然需要更多的劳动力,在当地无法提供充足劳动力时,大量苏北或安徽的农民到这里给农场主或者大型种养户打工,形成“短工”,这些流动的农民有效地支持了农场和大型种养户的农业生产。在实际调查中,不仅缺乏简单的劳动力,而且更加缺乏技术型的人才和管理型的人才,对于高端的人才的需求更为突出。

篇二:淮北市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解放思想 务实创新

促进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

——淮北市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组织,有利于发挥规模效益和提高劳动生产力,有利于增强农民抵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全国各地家庭农场得以迅速发展。根据市政府安排,市政府研究室会同市农委、市工商局深入县区,对我市家庭农场发展现状、成效以及存在突出问题开展实地调研,并作以深入探讨与思考,对推动我市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我市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

(一)基本现状

我市家庭农场2013年5月份开始工商注册登记,目前全市有家庭农场200个。其中,种植养殖类132个,其它类68个。濉溪县家庭农场160个,烈山区30个,杜集区6个,相山区4个。市工商局出台了《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职能鼓励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濉溪县出台实施了《濉溪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建设的意见》、《濉溪县示范家庭农场认定管理办法》和《濉溪县示范家庭农场认定标准》。

- 1 -

(二)成效及特点

1、发展速度快。从总量上看,截止10月15日共有200个,月均增加30余个。从自身发展看,建设周期短、速度快,当年建成,第二年见效。如铁佛镇兴农家庭农场,2012年兴建,流转土地980亩,种植常规作物,一年纯收益20多万元。古饶镇赛博家庭农场,2012年兴建,今年已流转土地1600亩,种植花生、辣椒、西瓜等作物,一年纯收益70多万元。

2、扶持发展力度大。从调查情况来看,各县区家庭农场发展不平衡,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濉溪县、烈山区发展情况较好。濉溪县率先出台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意见和配套的管理办法,列支1000万元扶持示范性家庭农场发展,重视对家庭农场的指导服务,定期组织开展调研活动。烈山区明确每个家庭农场帮扶责任人,蹲点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市工商局思想解放、创新服务,放宽家庭农场登记名称、住所、经营范围和出资条件等,且办理登记全程零收费。

3、特色较为鲜明。我市土壤类型多样,黑土、淤土、夹沙淤、两合土地均有分布,区位条件和耕作条件差异大。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家庭农场。从经营类型看,主要涵盖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领域。从布局分布看,濉溪县以种植常规作物为主,占到80%以上。三区以种植、果蔬、林、渔等经济作物为主,烈山区特色最为突出,相山区、杜集区发展质量较高。烈山区有果蔬、苗圃花卉、灵枣、菜豆、高粱等特色的家庭

- 2 -

农场,种植作物呈现高档化。如古饶镇双河村任勇家庭农场,主要种植红高粱,直接为茅台酒厂提供原料。相山区鸿农家庭农场,流转土地1000多亩,主要从事芦笋种植,集生态种植、仓储加工、观光、休闲于一体。杜集区东篱家庭农场,流转土地120亩,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农业。从流转规模看, 50—1000亩面积不等,呈“金字塔”分布形态,500亩以下的濉溪县居多,三区普遍规模较大。

4、土地流转加速推进。多种农业经营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增强了农民流转土地意识,特别是家庭农场的兴起,进一步调动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逐步由过去的“要我流转”向“我要流转”转变。濉溪县有流转意愿的农户由三年前的不足50%,提高到现在的90%,今年以来新增流转土地6.2万亩。

5、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土地流转收入。目前我市土地流转农户每亩每年可获得1000元左右的收入。二是工资性收入。家庭农场在雇工方面优先雇佣流转土地农民或本地村民,大都为不能外出闲赋在家的老人或妇女,每个劳动力每天可获得40-50元不等的收入,若按90个工作日估算,每年可获得4000元左右的收入。从家庭农场工资性支出看,常规作物每百亩需2万元左右;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每百亩在12-15万之间。如铁佛镇兴农家庭农场,种植980亩常规作物,雇佣固定劳动力6人,临时工20人左右,全年支出工资20万元左右。古饶镇鑫隆家庭农场,种植400亩蔬菜,雇佣固定劳动力40人,每年工资性支

- 3 -

出60万元左右。

二、淮北市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市家庭农场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资金紧张。一是规模经营成本高。从种植常规作物看,每百亩需土地流转支出10万元,加上购臵农机、农田设施建设投入、雇工支出等,经营100亩土地,至少需要30万元。从种植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看,投入更多。以种植蔬菜为例,每亩简易大棚约需8000元,每亩温室大棚约需6万元。这对于一般农户来讲,超出自身承受能力。二是贷款困难。家庭农场由于不能提供合法有效的抵押物,很难从银行获取贷款。去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淮北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方案》,并制订《淮北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在全市选择5个乡镇、10个村开展试点工作。从运作情况看,由于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不到位,只能使用 “土地流转合同”进行抵押登记,且贷款对象仅限于初具规模的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有悖于《淮北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暂行办法》的规定,同时存在抵押登记、价值界定、抵押处臵、权益保障等困难和问题,致使难于推进实施。对家庭农场的贷款也是如此。另外,安徽省农业银行分行转发的《中国农业银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贷款管理办法(试行)》文件(农银皖规章?2013?97号),规定家庭农场抵押物除与一

- 4 -

般商业贷款相同外,还规定“

农场经济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宅基地和农房抵押应优先”,但实施中农民同样拿不出三者合法的权证和手续,致使管理办法无法取得实际效果。

(二)农业风险大。一是农业生产能力低。一般家庭农场缺少耕、种、收和田间管理的全程系列机械及配套设施。二是农田基本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田基本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新建资金缺口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很难从根本上改变。我市地处淮北平原,干旱少雨,属严重缺水地区,旱灾排在各类自然灾害的首位。今年濉溪县部分家庭农场,受水利设施不足和旱灾的影响较大。三是农业保险赔付标准不合理。目前执行的《安徽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赔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理赔起点为30%,即承保的农作物因保险事故造成损失率达到30%(含30%)以上至80%时,按该作物生长阶段保险金额和损失率计算赔款,并实行10%的绝对免赔率[理赔计算公式为:赔偿金额=各生长期保险金额×(损失率-10%);损失率达到80%以上(含80%)时,按该作物生长期保险金额全额赔付。从我市农业生产历史情况看,一般欠收年份损失率也很难达到30%,农业保险实际上很难起到保险作用。同时一旦绝产,按照现在各险种每亩赔付标准,水稻330元、玉米250元、棉花340元、大豆170元、小麦270元、油菜270元,流转土地的费用都很难保障。四是农业生产潜在风险。一方面是市场风险,种植经济作物的家庭农场,农产品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大。如古饶镇一家近千亩的中药材种植大户,去

- 5 -

篇三:关于国有农场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的调研报告

关于国有农场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中央、省、市出台了一系列直接有力的重农、扶农、惠农政策,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作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科技示范基地的国有农场生产情况如何?党的惠农政策落实得怎样?面对新形势,有何新的发展举措?带着这些问题,7月4日—13日,农业局组织专班深入所属的7个国有农场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国有农场现状及取得的成效

(一)基本情况

农业局下辖7个国有农场,其中特产场5个(蔡家渡、玉皇顶、小塘沟、柞蚕场、蜂园场)、良种场1个、砖瓦场1个;总面积14225亩,其中果园面积3060亩、茶叶面积160亩;总人口1556人,正式职工292人,其中管理人员58人,技术人员71人,离退休人员120人;拥有固定资产1489.9万元;从1985年至今累计上交税收320万元。2004年柑桔产量达440万公斤,同比增长100万公斤,增幅30%,茶叶1000公斤,同比减产500公斤,减幅35%,良种7万公斤,同比基本持平,柑桔苗木60万株,实现销售收入480万元,同比增加118万元,增幅52%,实现利润19万元,同比增长1.7万元,增幅10%。其现状是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基础设施有所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有所好转,农场社会秩序基本稳定。

(二)充分肯定农业三场取得的成就

1、科学示范引导,带动了柑桔产业的兴起。1963 年,根据我市的气候、土地等资源特点,市蜂园场率先从华中农大引进了尾张温州蜜柑在草店基地引种试种,示范成功后,小塘沟、蔡家渡、玉皇顶等国有农场也相继开始发展柑桔生产,并把柑桔作为企业增效、职工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到2004年,农业三场柑桔面积已达3060亩,实现了正式职工人平10亩柑桔的种植面积,7个农场中场场

有柑桔基地,家家种植柑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国有农场的科学引导下,从七十年代至今,我市兴起了两次柑桔发展热潮。2004年底,全市柑桔面积已达18.5万亩,年产优质柑桔1亿公斤,农民年柑桔收入近亿元,被列入全省优质柑桔板块基地。目前,柑橘不仅已成为农业三场的支柱产业,同时也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全市的一大优势产业。可以说,我市柑桔产业的兴起,国有农场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2、科技创新步伐加快,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八十年代以来,国有农场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公益性职能上,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蔡家渡果园场先后从中柑所、华中农大等科研院校引进纽荷尔、红肉脐橙;大浦、兴津温柑;杂柑等柑橘新品种示范种植,为全市柑橘品种结构优化提供了1000多万株优质苗木和6.8万斤接穗。市良种场为全市提供优质小麦良种220万斤,优质杂交稻种150万斤,为全市农作物良种普及及高产栽培模式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玉皇顶果园场推广的柑橘矮密早丰生产技术,创造了柑橘亩产过万斤的高产记录,成为全市柑橘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示范园。柞蚕场机制名优茶生产及乌龙茶的研制开发技术,促进了全市茶叶向机械化生产和产品多样化方向发展。小塘沟果园场的龟井、尾张温柑1989年双双荣获“第二届全国优质水果金杯奖”,率先使我市农产品成为部优产品,打开了“三北”市场的销路。近年来,国有农场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场的带头作用,不但大力推广了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柑橘品改、标准化生产、生态高效种养等20多项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而且还办起了柑橘分级打蜡加工厂,年帮助果农促销、代销柑橘1亿多斤,蔡家渡等5个场还积极参与并通过了全省无公害柑橘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目前,在国有农场的示范引导下,全市农业良种普及率达100%,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8%以上,大大加快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步伐,提高了全市农业的综合生产效益。

3、产业化经营显山露水,辐射带动能力大为增强。到2004年,7个农场中有省级重点场、十堰市重点龙头企业1家,有市级龙头企业6家,有5个场通过

了省农业厅“无公害柑桔”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蔡家渡果园场的“武当”牌柑桔商标荣获2004年度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以国有农场为主体,以柑橘为主导产业,以种植大户为基础的“农场+基地+农户”的模式,集柑桔良种引进、苗木繁育、栽培管理、技术推广、商标品牌、果品加工、分级包装、市场营销等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辐射带动全市12个产桔乡镇,10万农户,年生产柑橘1亿公斤以上,年生产柑桔苗木300多万株,促进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另外,市良种场充分发挥制种基地的人才、技术优势,辐射带动习家店小茯岭村发展成为全市闻名的制种专业村。市蜂园场、市柞蚕场也辐射带动周边的村组、农民发展茶叶,走上致富之路。

4、固定资产规模扩大,职工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到2004年,农业三场的总资产由建场初的265.8万元增加到1489.9万元,固定资产规模增长35.9倍。职工住房、供水供电、通场道路、卫星电视等生产、生活设施有所改善。

二、国有农场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国有农场在生产发展中取得了一些值得社会充分肯定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应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扶持政策不到位。自2000年以来,国家、省、市实施的扶贫攻坚、退耕还林、农网改造、农村人畜饮水工程、乡村道路建设、特产税减免、危房改造、良种补贴、抗旱救灾、低保医保等一系列重农、扶农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广大农民受益非浅,深感党和政府的关怀。而国有农场身为企业、身处与周边农村相同的地理位置,本应该享受与农村一样的优惠政策。但在扶持政策落实的过程中,市、乡两级政府都没将其列入扶持范围,未得到惠农政策“半点甘露”,呈现出“农场不如农村、农工不如农民”奇怪现象,如2004年全市农村都免交特产税,而国有农场仍在上交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场的积极性。

(二)经济发展缓慢。国有农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由于改革滞后,加之地

理位置偏僻,现有的农场管理体制极为不顺,农场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充分调动起来,农场对上难以负责,对下难以管理,工作难于开展,导致农场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国有经济正逐步萎缩,非公有经济又很难发展起来。

(三)企业包袱沉重。在适应市场经济制度的过程中,农场还背负着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沉重的历史包袱(如建场初期的债务、),农场还承担着“小社会”的管理职能,农场辖区内大量的社会性事务及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纳入属地统一管理和发展规划,如计划生育、综合治理、义务教育、通场公路等公益职能,项目多,费用大(2005年玉皇顶场投入通场公路的资金38万元,蔡家渡25万元),均由农场自己承担,致使目前的农场身为企业,名不符实。

(四)、职工养老保险缴费过高,农场难以承受。现在国有农场属于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职工增资同行政事业单位一样,所以档案工资都很高,实际上,大部分国有农场职工收入很低(每月300元左右),场的连年亏损(2004年7个农场盈利-43.3万元),但养老保险要按职工档案工资的28%缴纳(2004年应交纳64.5万元),不仅农场难以承受高额缴费,职工也难以承受,实实在在属于低收入高缴费。

三、国有农场改革发展的对策

随着我国农业税免除政策的实施,“十一五”期间,国有农场的改革发展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春天,根据省、市“关于推进国有农场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精神,按照“市场运作、因场制宜、分步实施、保持稳定”的总体原则,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逐步将国有农场建设成为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行区,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农场。

(一)加大对国有农场的重视扶持力度。目前,国有农场陷入的这种困境,固然与其经营管理及自然条件有关,但由于历史,政策等客观因素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应该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应把国有农场改革发展纳入全市的统筹规划当中,在落实扶贫开发、水利建

设、乡村道路建设、低保医保、农网改造、抗旱救灾、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时,应同当地周边村民一样看待。对农场所遗留的历史问题,应出台特殊优惠政策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扶持,这样才能确保农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周边发展相协调、相一致。

(二)狠抓“科技兴企”战略的实施。坚持依靠科技,狠抓内部挖潜,结合农业标准化技术的实施,大力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高新技术,全面提高以柑桔为主的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争创无公害柑桔生产示范基地,当好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领头羊”,增强科技示范带动能力。

(三)大力发展项目农业。扩大开放,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收有实力的、有成果的大专院校和企业,开展互惠双赢的项目合作,逐步提升国有农场的经济效益。

(四)加快农场内部管理机制改革。

1、内部机构的改革。通过精简农场内部机构,减少人员设置,逐渐推行聘任制,提高干部管理人员工资待遇,建立奖惩分明的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干部管理人员积极性、创造性、激活企业的活力,为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2、经营机制改革。通过深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确保农场在职职工及非职工通过承包土地,解决农场富余劳动力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承包方案,鼓励职工通过农场土地及资产大力发展公有经济,增加职工收入。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职职工承包农场土地,在完成一定指标的同时,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参加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解决职工后顾之忧,让所有的退休职工生活有保障,确保农场社会稳定。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