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范文 > 三个代表 > 列表页

三个代表的两个伟大事业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9  分类: 三个代表 手机版

篇一:三个代表试题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试题集

l.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 ),核心在坚持( ),本质在坚持( )。

A.继往开来 党的根本宗旨 执政兴国 B. 与时俱进 党的思想建设 执政治国 c.继往开来 党的政治领导 执政富民 D.与时俱进 党的先进性 执政为民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

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与时俱进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D.规律的存在是有条件的

3·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表明:( )。

①中国共产党是与时俱进的先进政党

②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③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体现 ④中国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治国方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互促进,是统一的整体,因为( )。 A.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 B. 任何事物都必须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

c.一切事物都是由部分组成的,没有部分也就没有整体 D.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的

5·党要坚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 精神文明。为此,必须( )。

①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坚持发扬和光大民族精神

③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④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A.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6.十六大提出的一个战略举措是( )。 A.兴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高潮

B.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 C.兴起学习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新高潮

D.兴起全面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高潮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 )。

A.共同精神食粮 B.共同文化基础 c.共同思想基础 D.共同奋斗目标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 )。

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B.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C.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D.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 )。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问题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创造性地运用它们分析当今

世界和中国的实际,为我们( )。

A.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

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B.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

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c.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D.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

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为我们( )。

A.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

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B.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 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c.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D.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

注重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养分,为我们( )。

A.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

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B.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 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c.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D.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1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

新的巨大勇气。为我们( )。

A.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更

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B.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根据实际制定和实施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科 学战略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c.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D.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1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 )。

A.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 理的运用和阐发

B.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 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c.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D.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1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 )。

A.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 理的运用和阐发

B.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 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c.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D.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 )。

A.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 理的运用和阐发

B.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 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c.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D.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

1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

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 )。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 C.共产主义的宏伟蓝图 D.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紧把握我国社会生活和

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 )。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作出了科学判断 B.党的历史方位作出了科学判断

c. 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作出了科学判断 D.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

1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审视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准确判断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深

刻分析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和矛盾的交互运动,提出了( )。 A.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策略方针 B. 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策略方针

c.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策略方针 D. 祖国和平统一的战略策略方针

2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 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 )。

A.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 B.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部署 c.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 D.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练习题总汇之参考答案

1.D 2.B 3.C 4.A 5.D 6.B 7.C 8.A

9.C 10.A 1l. B 12.C 13.D 14.A 15. B 16.C 17.B 18.A 19.C 20.D

1.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中华民族面对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这实际上指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共同主题是(C ) A.通过武装斗争取得无产阶级领导权 B.通过改革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

C.通过民族奋斗探索国家的根本出路 D.通过开放探索有中国特色道路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 C ) A.发展先进生产力B.发展先进文化

C.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D.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4.党的十六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 A),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A.小康社会 B.现代化社会 C.富裕社会D.发达社会

5.依法治国的核心是( C )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C.依宪治国

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6.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共同的精髓是( B )

A.从群众年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B.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原则 D.革命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特征

7.十六大政治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进一步解决( D)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A.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 B.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 C.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D.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8.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 A ) A.依法治国 B.党的领导

C.人民当家作主 D.调动人民的积极性 9.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继承者和发展者是( C) A.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B.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C.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D.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1. 十六大报告的灵魂和贯穿报告全篇的一条主线是 A. 与时俱进 B.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D. 总结十三年的基本经验 【B】 2. 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

A.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 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 反对台湾独立 【B】 3. 十六大党章关于党的指导思想的表述是

A.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B. 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C.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行动指南

D.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A】

4.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性贡献是 A.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B. 提出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C. 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十条基本经验

D. 提出了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A】 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

A. 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提出来的

C. 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的条件下提出来的

D. 是在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形势下提出来的 【A】 9. 中国共产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 A. 坚持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C. 坚持党的群众工作路线

D.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D】

10.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

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与时俱进就是

A. 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B. 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

C. 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

D. 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A】

11. 中国共产党能否始终做到与时俱进决定着 A. 党始终保持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B. 党能否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C.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D.我们国家经济能否上一个大台阶 【C】 12.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

A.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C.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 把马克思主义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A】

13.十六大实现的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个与时俱进是 A.提出了全党必须坚持“两个务必”的工作作风 B.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C.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D.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D】

14.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A.发展 B. 改革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稳定 【A】 15.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

A. 生产力的变革 B.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C.执政党的变化 D.政权性质的变化 【B】 17.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

A.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C.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D.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A】

18.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

A.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 讲大局、讲团结、讲稳定 C.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系群众 D. 从严治党 【C】

20.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A.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 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C.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 独立自主 【A】

2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调整经济结构 B.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C.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D. 国有企业改革 【D】 22. 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是 A.兴办经济特区 B. 开放浦东新区

C.扩大出口 D. 实施“走出去”战略 【D】 2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的20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内容是

A.热爱祖国、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爱岗敬业、勤俭节约 B.爱国守法、维护安定、诚实守信、热心公益、自强不息 C.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D.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实于党、宽厚待人、严于律己 【C】 24.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其中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是

A.工人阶级和广大知识分子的利益 B.工人阶级的利益 C.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D. 农民阶级的利益 【C】 25.共产主义的实现,只有在

A.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B. 人充分发展的基础上 C.社会主义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 D.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 【C】

26. 我们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最根本的就是要 A.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B.通过改革和发展,使我国形成发达的生产力 C. 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D.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B】

27.我们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坚持与时俱进

D. 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 28.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就是要 A.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B.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C.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C】

29.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关键是

A.解决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B.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C.扩大内需 D.可持续发展 【A】

1.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 C)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A. 教育 B. 经济 C. 发展D. 稳定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 A ) 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B、与时俱进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坚持党的先进性

15、学习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最好实践和最好检验是( A )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实现共同富裕 D、实现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7、胡主席在2003年“七一”讲话中指出,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思想的( A )

A、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B、关键 C、本质 D、灵魂

篇二:三个代表作业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形成考核册作业(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A 4B 5C 6C 7A 8A 9C 10C11B 12B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BCD 3ABC 4ABD

三、简答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指什么?

主要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设计和领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密集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发

展,并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新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和实践经验成为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

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第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

第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力量。

第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

第七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

第八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

第九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3、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

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

系,相互促进。

4、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科学理

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

第二、必须始终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

的不竭力量。

第三、必须始终自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5、简述如何统筹城乡的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根据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

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

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相动、协调发

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6、简述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

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

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

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

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

体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了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

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

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

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

发展战略。

作业2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与重新确立是在(C)。

A.1945年 B.1966年 C.1978年

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

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B.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C.实事求是

3.思想路线的本质在于(B),在于不断地研究新问题,在探索中前进。

A.与时俱进 B.创新 C.革命

4.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C)。

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改革和开放

C.发展生产和共同致富

5.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有优越性,根本上决定于它能否(C)。

A.实现社会公平 B.消灭剥削 C.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范 文 网:三个代表的两个伟大事业)6.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城市和农村的矛盾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B)。

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8.在党的十五大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B)。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9.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B)同“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

线。

A.和谐 B.进步 C.发展

10.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和谐”

是指(A)。

A.社会现代化 B.政治现代化 C.文化现代化

11.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B)。

A.2000年翻一番 B.2000年翻两番 C.2010年翻两番

1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是(A)。

A.农业 B.工业 C.第三产业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A、B、C、D)。

A.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

B.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D.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B、C、D)。

A.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C.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3.改革开放主要解决(C、D)的问题。

A.什么是社会主义 B.如何坚持社会主义

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4.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设是(A、B、C、D)。

A.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 B.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

C.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 D.实现共同富裕

三、简答题

1.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的意义在于:(1)保证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把工

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

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3)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

正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

的新政策。

2.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答:因为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实事求是的深度。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人的思想只有适应变化的情况而发展,才能

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

指导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基

础上使我们的认识符合新情况,做到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

的发展积极性引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

方面。

3.如何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答: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

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

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微型机和

活 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和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

放生产力。

4.建国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答:(1)对中国的国情缺乏全面的了解;(2)错误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口号”,忽视发展生产力;(3)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种不发达,既表现在生产力上,也表现

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归根到底,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6.简述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战略。

答: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

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1)第一

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

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

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3)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

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为:

(1)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推动生产不断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解决好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社会

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才能接受时代挑战,尽快缩短同

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2)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

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

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

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伯全面发展。

2.如何正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答:(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相互制

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

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

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

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

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

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伟大实践,它们都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地解放生

产力,发展生产力。

3.试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答:(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

明确提出的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

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

略的突出位置。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

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

展道路。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可持续发

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

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3)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4)发挥社会顺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和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答:“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文化建设起着统摄(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和谐文化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核心。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人为本的“本”,是指(A)。

A.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

C.社会主义者的根本利益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中突出强调的是(C)。

A.经济基础 B.政治基础 C.社会基础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B)。

A.坚持民主法制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科学发展

篇三:三个代表

“三个代表”与邓小平理论

摘要: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把邓小平理论写在了党的旗帜上,表明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21世纪的坚强决心。究竟如何高举旗帜,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三个代表”的伟大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党的基本路线

(一)邓小平的党建理论是“三个代表”的生长点和有力指导

首先,在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性上,邓小平理论直接启发了“三个代表”。邓小平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明确提出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提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这不仅从根本上纠正了党的建设问题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而且明确地把党的自身建设同党所领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联系起来,给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新的历史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邓小平历来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一系列问题作了深刻论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内容丰富而深邃,其中,关于社会主义民主与无产阶级专政关系的思想独具特色: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无产阶级专政是辩证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民主与专政这两个方面是缺一不可、辩证统一的。任何民主制的国家,都是一定阶级的民主与对一定阶级的专政的结合,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体。无产阶级民主制,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在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指出:“没有广泛的人民民主,无产阶段专政不能巩固,政权会不稳。”只有在人民内部实行充分的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强大的政治统治力量,才能对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也只有对敌人实行强有力的专政,打击他们的破坏活动,才能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如果把民主和专政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削弱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对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严重损害。

在民主和专政的关系上,邓小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理论上,邓小平阐明:“无产阶级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同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决不是可以不要对敌视社会主义的势力实行无产阶级专政”。邓小平认为,如果只有人民内部的民主而没有对破坏分子的专政,社会就不可能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把现代化建设搞成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加强无产阶级专政是紧密联系、不可割裂的。一方面,必须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扩大民主的社会基础,完善民主的运作机制,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另一方面,绝不能削弱和否定无产阶级专政,而且从维护政治稳定、发展经济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来说,现阶段人民民主专政还需要加强。邓小平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际反复教育我们,只有绝大多数人民享有高度的民主,才能够对极少数敌人实行有效的专政;只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才能够充分保障绝大多数人民的民主权利。”这就告诉我们:我们必须牢固确立这样的观念: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对敌对分子的专政,也就没有社会主义。不要民主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变质,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不要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也会变质,也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与民主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把社会主义与专政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都不是马克思主义。 在实际工作上,邓小平也明确提出了要求。他多次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首先就要对广大人民实行充分的民主。他特别重视强化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权中的主人翁地位,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他说,我国的政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它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人民已争得了民主,它反映了我国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主义主人的事实。这一事实是

不容否定的。但是,“在民主的实践方面,我们过去作得不够,并且犯过错误”。“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一直在努力发扬民主。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还要继续努力做”。我们要发展的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这就决定了我们在民主建设中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我们的民主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人民才能享受到最广泛的真正的民主权利。邓小平同时又强调,人民民主专政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民主,同时又是对极少数敌对分子的专政。我们在重视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职能的同时,又不能忽视其专政的职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仍然是我国现阶段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之一。邓小平在科学分析社会主义条件下各种敌对分子和阶级斗争存在的实际情况基础上,对我国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作了完整科学的论述。既指出了过去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又指出了在新的形势下还存在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鉴于这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的存在,邓小平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不能削弱,只能加强,它们的存在是社会主义民主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他明确指出,如果“只有人民内部的民主,而没有对破坏分子的专政,社会就不可能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把现代化建设搞成功”。

其次,邓小平的政治嘱托催生了“三个代表”。1989年6月16日,邓小平在《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当务之急》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1992年初,在南方的谈话中,他再次强调:“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这是邓小平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政治嘱托。针对这一嘱托,江泽民在这些年的实践中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党,怎样建设党。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十五大以来,在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确定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反腐倡廉和“三讲”教育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经验。“三个代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邓小平的政治嘱托和上述根本问题做出了最集中最概括的回答。再次,“三个代表”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密切相关。邓小平理论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制定了一条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内容的基本路线,开辟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质上是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要解决的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是两个关联度极高的问题。因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解决好了,党就能站稳脚跟;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解决好了,社会主义才能长治久安。可以说,“三个代表”的理论生长点就是邓小平理论。

(二)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思想的思维视角启迪了“三个代表”;

1、“三个代表”禀承了“三个有利于”判断时代特点的新视角。任何理论都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三个代表”继承了“三个有利于”与时俱进的实践唯物主义品格,在关键时刻及时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9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正处于一个寻求新的突破和转折的关键时期。当时由于受种种“左”的观念的束缚,几乎每一项大的改革开放政策或建设举措的推出,都会引出姓“资”姓“社”的争论。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识社会主义?用什么标准判断和检验我们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这些问题对我们事业的顺利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有效地消除了人们的种种困惑,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则是在世纪之交,人们对党的性质的理解及党的自身建设遇到前所未有挑战的关键时刻提出来的。进入90年代后,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已由工业时代步入信息时代,经济全球化愈益显现,政治多极化趋势业已形成,不同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的国家

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着严重的政治价值观念的分歧和斗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分化”、“西化”中国的图谋从未停止过;多元文化方兴未艾,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碰撞,对人们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崛起,正深刻地影响乃至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如何积极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确保党的先进性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这是时代提出的新课题。江泽民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既为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与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一样,面对新的时代课题,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显示了党的事业在实践发展中的连续性。

2、“三个代表”禀承了“三个有利于”观察问题的新视角。“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都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准确把握上,科学地强调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从而使二者在内容上具有联结性。邓小平和江泽民都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这是因为,生产力是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使其适应自己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一定的生产力,不仅是社会存在的前提,而且是当前生产实践及其所决定的各种社会活动的物质条件。诚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同时,生产力还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

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下,邓小平总揽全局,突出重点,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面对21世纪,江泽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敏锐地把握生产力发展的总特点,提出了我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以此作为“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这一思想与“三个有利于”观察问题的视角的一致性,阐述的重要内容的相互关联性,是显而易见的。这对我们在新世纪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三个代表”在价值取向上也和“三个有利于”具有一致性。“三个代表”和“三个有利于”都把关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鲜明地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有价值取向上的一致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2](第262页)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使我党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始终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最终标准,从而使我们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三个有利于”中,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手段,也是这一标准客观性的保证;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观的生动体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目的。同样,在“三个代表”中,我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终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

(三)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思想孕育了“三个代表”

邓小平纵观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系统中地位的历史性变化后,于80年代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并提出了一系列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主张和政策措施。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而且作为邓小平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江泽民

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重申了邓小平的科学论断,再次强调“科学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把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落在实处。

在“三个代表”中,江泽民强化了先进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先进生产力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或社会共同体中的相对发达并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生产力,即高素质的劳动者充分利用高科技和先进的生产工具,在高水平的生产管理下,对日益扩大了来源和种类、提高了复杂程度的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和改造,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生产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先进生产力的最突出特点就是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先进生产力就是现代高科技。因为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但自身体现为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作用于其他诸因素。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生活中,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科技进步因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大大提升。在许多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由本世纪初的5%-20%上升到现在的80%以上。面对21世纪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发展高科技并使其产业化,是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捷径。可以说,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从邓小平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到江泽民在“三个代表”中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内在的逻辑是一致的,他们都敏锐地觉察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生产力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作为与先进生产方式相联系的无产阶级政党,一定要把发展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作为根本目标,顺应新技术革命和高科技发展的潮流。只有这样,党才能永远保持先进性,才不会被历史淘汰。从邓小平的“中国应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到江泽民的“科教兴国战略”,都体现了作为伟大政治家的强烈的使命意识。

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互为条件,互为目的,不可偏废。一方面,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据物质文明所提供的现实条件,为适应物质文明发展的特点需要建立和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也是在精神文明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邓小平指出:“经济建设这一年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从而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

江泽民以邓小平理论的思维范式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两手抓”的思想,提出了“全面发展”、“共同进步”的“一起抓”的重要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发展生产力,既要见物,又要见人,其本身就包含着创建先进文化的内容;而不断的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是由党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也是更快、更好的发展生产力的客观需要。正如江泽民指出的,“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3]。江泽民从文化、精神文明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新视角发展了邓小平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

首先,他肯定了先进文化作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来增强综合国力。先进文化以其价值理性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必要的精神条件和正确的价值指向。在当代中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和社会主义的导向作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思想保证、制度保证和精神动力。它不但以思想理论形态和舆论导向方式给予经济建设和物质生产以思维引导,规定着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向,而且还以管理科学形态指导着经济政策和规划的决策和实施。

其次,他看到了先进文化以科技生产力、教育生产力方式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不仅以产业化形式直接增强综合国力,创造物质财富,以智能形态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提高经济活动的科技含量,而且通过对象化于生产力各要素中,有力促进经济活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以其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和造就“四有”新人的特殊功能为增强综合国力提供全方位的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国力的可持续增长是以人才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为决定因素和先决条件的。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创新能力的无限发挥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教育生产力对人的素质和潜能提供提升力,对人的创造才能提供激发力,因而它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和创造才能来促进综合国力。

再次,他同样看到了先进文化为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营造优化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通过人和社会的作用机理来影响综合国力。从文化环境对人的作用来看,文化环境通过自身的结构因素对主体的人格塑造和素质建设起着特殊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文化环境对社会的作用来看,文化环境一方面通过正面主导性价值观的引导来维护社会稳定,另一方面通过协调人际关系和整合不同利益阶层来维护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三个代表”的思想不仅直接来源于邓小平理论,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不仅其思想内容是21世纪我们进行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而且其思想方法对于我们在新的实践基础上进行新的理论创造同样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江泽民.在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09—29.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