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
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范文 > 三个代表 > 列表页

三个代表理论知识点整理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25  分类: 三个代表 手机版

篇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知识点

自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知识点

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考试的名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三个代表”.

3.科学发展观.

4.解放思想.

5.实事求是.

6.与时俱进.

7.求真务实.

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9.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10.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大法宝).

1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16.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17.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

18.和平赎买.

19.国家资本主义.

20.社会主义本质论断.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2.社会主义的根本矛盾和根本任务.

二、选择题型重点——基本理论事实知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是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由毛泽东所作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首次提出来的;

2.毛泽东思想的主题是中国革命问题,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至今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体系的集中概括(科学内涵)是:“三个代表”;

5.“三个代表”: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一要义是发展,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8.党的思想路线,简称“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为“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基本内容的核心;湖南省自考网:/整理

9.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赋予“实事求是”这个成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的思想内涵,成了一个包含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命题,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1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体现了时代的精神,解放思想\与时惧进\求真务实等都是对其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12.“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要求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要走自己的路,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13.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基本情况。半殖民地半封建,是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14.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15.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压迫,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16.中国近代革命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17.中国革命处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因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1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湖南省自考网:/整理

19.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2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2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23.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革命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里还是掌握无产阶级手里,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根本的区别。

2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既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也不是一般的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在世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带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色彩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2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经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

2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7.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简答题):经济\政治\文化三大纲领。

28.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三个法宝):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29.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30.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质上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一场农民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湖南省自考网:/整理

3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既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而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32.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是由中国的特殊的国情\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发展前途及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有着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和人民意愿等方面的因素和条件。

33.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即社会主义过渡,毛泽东和党中央有一个思想认识的转变过程:从原来设想先搞建设\再一举过渡,到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即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起逐步过渡。

3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5.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合作化道路,这是必由之路。

36.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政策:遵循自愿互利\典型师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37.用和平赎买的方法,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8.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大体上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和高级社三个发展阶段;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手工业供销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篇二:邓论和三个代表常考知识点汇总

邓论和三个代表常考知识点汇总.txt我的人生有A 面也有B面,你的人生有S面也有B面。 失败不可怕,关键看是不是成功他妈。现在的大学生太没素质了!过来拷毛片,居然用剪切!有空学风水去,死后占个好墓也算弥补了生前买不起好房的遗憾。考研政治邓论和三个代表常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1.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之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善于总结群众的经验和创造,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表现出了开辟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巨大政治勇气和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理论勇气。邓小平理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坚持和发展和创新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贯穿着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邓小平理论又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坚持邓小平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旗帜。

竹林阳光

站点管理员

网站:考研教育网

UID 91395

精华 0

积分 758

帖子 379

经验 379

金钱 252

鲜花 0

阅读权限 100

注册 2008-10-16

状态 离线 2楼 大 中 小

发表于 2009-2-19 10:28 资料 短消息 加为好友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当代世界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第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第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第三,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第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

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重要历史经验,就是能否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行理论创新。社会实践在不断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3.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出现了新的经济组织和活动领域;工人、农民和其他社会阶层在就业、分配等方面出现了多样性;物质利益的多样化日趋明显,群众的不同利益要求越来越多。我们党也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党的干部队伍正在进行整体性新老交替;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执导思想。

2.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就使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明确了指导思想,使党的执政(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三个代表理论知识点整理)有了共同的理论基础,使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始终具有强大的力量。

第三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与全面改革的进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这一思想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是与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分不开的。要把我们的事业不断地推向胜利,也必须始终坚持这一思想路线。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体现在邓小平理论内容的各个方面和邓小平所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中。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这一思想路线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看作是一个整体。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

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内在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解决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切实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确定发展的具体道路、方针和措施。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把实践作为最高的权威,解放思想就是要使我们的思想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于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尊重实践就必须尊重群众,尊重实践和尊重群众二者是高度统一的。

2.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都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反之,都不是社会主义所需要的。 “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排除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的干扰,深化改革,加快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

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时代变化、社会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必然要丰富和发展。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才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坚持创新,才能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赢得人民的拥护,永葆生机。这既是党自身建设的要求,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

2.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具体体现在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能够体现时代特征,要随时代主题的变化而变化;要把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要在理论上进行创新,并以理论创新为先导,以发展的理论来推动和指导制度、科技、文化和各个方面的创新。

(四)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我们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关键是要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2.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各方面的本质要求进行了阐述,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邓小平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的目标各方面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阐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述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发展过程中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从根本上破除了脱离生产力、脱离社会主义的目标、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错误观念,使人们对社会主义有了新的、更科学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其确立这一任务的依据

[分析]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第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

篇三:政治理论知识点整理

东北师大2011级专硕政治理论讲义

第一讲 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的现代化

主讲教师:郭凤志教授 博导

一、 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 产生背景及条件

所谓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二战之后(1945年后)创立的关于西方现代化理论。

现代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也叫西方现代社会化理论

现代社会=西方社会 西方社会=资本主义制度

目的是用发展理论引导其他社会走向资本主义

※现代化社会的基本特征:

1.发达的经济。 其标志是:

⑴ 采用现代化的机械化生产;

⑵ 生产高度社会化;

⑶ 社会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2. 高度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的统一。其表现“

⑴ 社会结构更加复杂化;

⑵ 社会差异成分增多,人的自主性逐渐形成,社会整合更加迫切。

3. 城市化。

4. 世俗化。社会成员的生活更加趋向现实化和理性化。

5. 知识占据突出位置。

(二) 几种主要代表性观点

第一、 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

时间:二战后——20世纪60年代末

主要观点:认为发展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核心是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唯一内容,衡量发展的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

公式:发展=工业化=经济增长

第二、 以社会发展为核心的综合发展观

时间:20世纪70年代初——70年代末

主要观点:认为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在内的社会各种结构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与变迁。它追求的是经济、政治、文化、人等社会结构要素的和谐平衡发展。其理论立足点是发展的“现代时态”。

公式:发展=经济+政治+文化+人 (核心是社会发展)

第三、 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性发展观

时间:20世纪80年代——至今

可持续发展观形成过程:学术语言——政策语言——大众语言

公式:发展=经济+社会+人

核心是人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⑴ 重心强调发展;

⑵ 认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

⑶ 强调发展的广度——发展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多因素的复合发展(视野扩大);

⑷ 强调发展的可持续性——代际之间

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 西方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一) 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和战略国际潮流与国情决定

现代化的历程

(二)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跨越式发展(新发式的机遇与问题)

以人为本的小康之路(标准问题)

非西化之路现代化是工具

第二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主讲教师:郭凤志教授 博导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有预警机制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

1、和谐的含义

“和”即和睦之意,含有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意蕴;“谐”即为相合之意,强调顺畅。协调,力避抵触,冲突。因此,”和谐“也就是和睦协调之意,即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协调,调合。

2、和谐社会的内涵

第一,社会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是社会文明的要求。

第二,作为处理矛盾的方法具有方法论的含义。矛盾斗争性、同一性。

第三,是在矛盾运动中动态地实现的。是对立中和发展中的和谐,不是机械的、静止的和谐。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特征

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1、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要求。计划→市场

2、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3、减缓缩小我国两极分化现状的必然要求。

4、中国共产党完成使命的必然要求。

5、总结国际社会经验教训的必然要求。

6、应对国际环境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透明国际组织,丹麦、芬兰、新西兰最廉洁

基尼分数小则两极分化程度低, 拉美陷阱

第三讲 治学与做人(马克思主义学院 王立仁)

2、治学与做人解读;治学指研究学问即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做人指品德修养即接人待物和为人处事;做人与治学同一与差异;

结合实际讨论如下问题。

一、研究生学习意义的追问

1、选择读研究生的几种心理

其一是为追求发展,学术研究乃至读博;

其二是追求研究生阶段学习的体验;

其三是为就业的缓冲。

3、研究生学习的意义

其一是获得学位和学历;其二是完成一篇论文;其三是通过论文把握研究方法和方向;其四是学会与人相处打造人脉;其五为攻读博士奠定基础。

二、正视现实潜心学习

2、潜心学习是应然选择;学习需要平静的心态;就业市场现实更需要我们潜心学习;现实是我们的一种选择-责任; 刻苦学习是唯一出路

2、确立目标的原则;社会需要;自我喜欢;能力胜任

四、刻苦专研扎实治学

1、治学需要专研;治学就是研究学问;研究学问就要专研;研究生阶段的治学更需要专研

2、研究生学习应有的境界;紧张的学习是一种境界;困惑的学习是一种境界;创造地学习是一种境界

3、研究生学习要注意的问题;摆正学习与生存的关系(挣钱与否);学风问题(浮躁与剽窃抄袭)

自我选择与责任承担(没有捷径过程的价值);读书路径与电脑依赖;学会创造与发问(需要与可能,影响因素)

1、研究生注重品行修养的三层意蕴;与研究生学习并行的品行修养;研究生阶段要学会与人相处;研究生治学过程要注意品行修养

2、学会遵守规范;认识规范(学术规范及其他种类);把握规范的取向;自觉遵守规范;遵守规范及其文明的意蕴

3、学会与人相处;人需要与人相处(导师、同学);与人相处要学会包容(差异、错误);与人相处要学会妥协;与人相处要有自我(主体);与人相处要坚持平等互助

4、丰富人生内容5、可持续发展期望6、人生就是奋斗,在路上

修身与做人知识全书目录:心态、个性、自强、理想、执着、快乐、学习、形象、会说、进退、情感、人脉、自我(做人)有度、诚信、自律、美德、健身(修身)

第四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几个问题

价值观(念)与价值体系

价值观念的内容: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评价标准,成为主体判断客体有无价值的观念模式和框架。

价值观念

从微观角度说,是人心中的信念系统,在人们的价值活动中发挥着行为导向、情感激发和评价标准的作用,构成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制约着人生活动的方方面面。

从宏观的角度说,它是社会文化核心体系的内核和灵魂,代表着社会应该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规范性判断,社会通过各种手段把它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范

从水平上看,价值观念分为日常的价值观念和哲学的价值观念两个层次,前者是人们世俗生活中自发形成的观念,后者则是理论化、系统化的观念体系。

3、核心价值体系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其核心价值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取向,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引领着社会思潮,是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旗帜。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

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深刻的影响。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是在统治阶级主导下形成的。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个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马克思主义从来就是在同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激荡和斗争中发展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就越是需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根基,动摇全党全国人民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导致思想混乱乃至社会动荡。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理想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希望和愿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近代史上中国积贫积弱,备受列强欺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是全民族最强烈的愿望。

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从而为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创造了历史条件。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经过艰辛探索,找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赋予民族复兴新的强大生机,中华民族的复兴展现出灿烂前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

为了实现这个共同理想,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都应当得到尊重、保护和发扬。

改革开放近30年来,社会主义制度在除弊创新中自我完善和发展,经济总量和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

国家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极大地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对实现共同理想的信念,激励着我们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团结奋斗。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不断丰富着这个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是紧密结合的。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改革开放使我国各族人民焕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形成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鲜明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品格。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破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让一切创造新生活的活力和源泉竞相迸发、充分涌流。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相互交融的,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深深熔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使中华民族能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属于道德的范畴。

道德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通过社会舆论、教育感化、自身修养、传统习惯等起作用,用以调整社会关系、维护公共秩序、保证社会生活安定有序的精神力量。

道德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抽象观念。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大力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大力发展各民族和社会成员之间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在道德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旧社会残留的封建主义道德的影响依然广泛存在,又面临资本主义腐朽思想道德的侵蚀。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也给道德领域和社会关系带来深刻复杂的变化。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确立全社会普遍奉行的道德规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道德同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紧密结合起来,提炼和概括出八个方面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为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确定价值取向、作出道德判断提供了基本准则。

社会主义荣辱观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把先进性和广泛性结合起来,树立了鲜明的社会价值导向。

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就能够扶正祛邪,扬善惩恶,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过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2006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 《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2007年10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