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句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上一句 > 列表页

草木摇落露为霜的上一句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30  分类: 上一句 手机版

篇一: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摘要:悲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与偏述对“悲秋”的源流系统进行历时性分析不同,本文拟采用柏勒普的“并时性分析方法”,通过对其母题意义的消解及原型意象研究,透析主题成因体系:即“秋”本身物侯特质,与创作主体内省思维的情感外化所形成的审美双向建构运动,达到宏观认识悲秋主题的目的及其独特的美学魅力。

关键词:悲秋主题 成因体系 母题意象 集体无意识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秋”作为一个较大的母题,在文学史上无一例外地被冠以离愁别绪、感时伤怀、哀叹遭际的抽象意义与情绪符码,成为了“一种有意味的生动符号”从古至今,历代文人集体无意识地承嗣与发展了这一审美传统,从而形成了文学史上绵延不绝的主题系统。

一、“摇落秋为气,凄凉多怨情”——“秋”的物候特质

(一)《说文解字·禾部》:“秋,谷熟也。”对“秋”的意识肇始于先民们对时间的体验,而这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是息息相关的。作为“精英阶层”的文人士大夫们面对秋季的草木荣枯,他们感受最深的往往是时间的不可逆转。正如弗雷泽所说的那样“对自然的死亡与复活的观点就会带上他们对人的死亡与复活的观点,以及他们个人的忧愁、希望与畏惧等色彩”。

近代不少学者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如日本学者松浦友久的“气候论”认为“草本的萌芽一开花一落花或结果一黄叶一摇落,以及候鸟往返等显著的变化,基本上都集中在春季和秋季。”下面让我们继续探讨悲秋的成因体系的第二个层面。

(二)对“秋的深刻体验早在古代就形成了独特的秋的文化系统体系,详细完备的论述正如欧阳修《秋声赋》所写:“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人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由此可见,秋主肃杀、秋多战事。

二、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传统文化审美心理与客观意象的双向建构

如果说秋这一特定的温带地域物候为古代文人提供了外在机缘或审美对象。那么弥漫于整个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范式又丰富限定着这一主题。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人是现实的人、社会的人,个人是社会存在物。”

那么我们应如何认识把握古代文人易“悲秋“的深层传统审美心理范式?它又是和”秋“这个客观意象如何共同与创作主体进行的审美双向建构运动的呢?

篇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出自三国诗人曹丕的《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赏析

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它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

诗歌的开头展示了一幅秋色图:秋风萧瑟,草木零落,白露为霜,候鸟南飞……。这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最后几句以清冷的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以牵牛星与织女星的“限河梁”来表现思妇的哀怒,都获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诗歌在描述思妇的内心活动时,笔法极尽曲折之妙。比如,先是写丈夫“思归恋故乡”;继而设想他为何“淹留寄他方”,迟迟不归;再转为写自己“忧来思君不敢忘”,整日里在相思中过活;苦闷极了,想借琴歌排遣,却又“短歌微吟不能长”,只好望月兴叹了。如此娓娓叙来,几经掩抑往复,写出了这位女子内心不绝如缕的柔情。

这首诗仿柏梁体,句句用韵,于平线的节奏中见摇曳之态。王夫之称此诗“倾情,倾度,倾声,古今无两”,虽是溢美之辞;但此诗实为叠韵歌行之祖,对后世七言歌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篇三:古诗文经典名句700句1

古诗文经典名句700句

略阳天津高级中学 陈永红 辑录

先秦名言

《诗经》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4.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5.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6.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7.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9.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10.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11.鸢飞戾天,鱼跃于渊

1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13.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14.兄弟阋于墙,外御其物

15.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16.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草木摇落露为霜的上一句)

17.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8.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尚书》

19.满招损,谦受益

20.诗言志,歌咏言

21.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22.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23.歼厥渠魁,胁从罔治。旧染污俗,咸与惟新

24.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25.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

26.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周易》

27.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8.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29.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30.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31.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32.方以类聚,物以群分

33.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34.慢藏诲盗,冶容诲淫

《礼记》

3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36.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9.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40.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41.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42.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

43.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44.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左传》

45.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46.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47.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4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49.不以一眚掩大德

50.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51.多行不义,必自毙

52.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53.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54.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国语》

55.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56.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57.中不胜貌,耻也;华而不实,耻也

《管子》

58.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59.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60.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晏子春秋》

61.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论语》

6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4.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65.当仁,不让于师

66.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6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8.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69.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7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1.言必信,行必果

7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7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7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76.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俱

77.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7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0.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8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82.马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83.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8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老子》

8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86.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87.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8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89.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

9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91.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92.治大国,若烹小鲜

9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94.民常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95.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96.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孙子兵法》

97.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98.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99.投入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墨子》

100.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10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102.俭节则昌,淫佚则亡

103.爱人者必见于爱也,而恶人者必见于恶

104.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战国策》

105.众庶则强,增积成山

106.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107.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108.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109.疑事无功,疑行无名

《孟子》

110.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11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1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1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14.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115.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11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17.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8.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119.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2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2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123.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124.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125.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庄子》

126.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12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128.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129.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130.凫胫虽短,续之则优;鹤胫虽长,断之则悲

131.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132.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13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134.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

135.白玉不毁,孰为珪璋

《楚辞》

13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37.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38.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139.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140.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141.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142.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荀子》

143.学不可以已

144.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45.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146.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4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48.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14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50.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151.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152.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15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54.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155.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韩非子》

156.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157.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158.过而不悛,亡之本也

159.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160.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161.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162.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163.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164.不踬于山,而踬于垤

165.狡兔尽则良犬烹,敌国灭则谋臣亡

《吕氏春秋》

166.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良马期于千里,不期乎骥骜

167.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

168.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169.疑似之迹,不可不察

李斯

170.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汉魏六朝名言

司马迁

17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72.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173.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7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175.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

176.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

177.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17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179.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

180.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走

181.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182.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18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184.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85.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刘向

186.外举不避仇雠,内举不回亲戚,可谓至公矣

187.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188.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189.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190.诚无垢,思无辱

191.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192.金刚则折,革刚则裂

193.水激则悍,矢激则远

194.力胜贫,谨胜祸,慎胜害,戒胜灾

195.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