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句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 下一句 > 列表页

了却君王天下事下一句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13  分类: 下一句 手机版

篇一:11号答题

1. “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是哪位梁山好汉的外貌特征?

2. “清风半夜鸣蝉”的上一句是什么?

3. “青山遮不住”的下一句是什么?

4. “汗马功劳”在古代特指什么功劳?

5. 被称为老人节的指的是中国哪个传统节日?

6. 成语“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哪首诗?

7. “匹夫不可夺志也”的上一句是什么?

8. 先秦名篇《逍遥游》是谁的代表作?

9. 《石头记》指四大名著中的哪一部著作?

10. 请说出“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这句词的下一句?

11. “呼作白玉盘”中的“白玉盘”指的是什么?

12. “苏子由”指的是谁?

13. “横看成岭侧成峰”写的是哪一座山?

14.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写的是哪两个人的爱情故事?

15. 王维《相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最初形容的是友情还是爱情?

16. 《漱玉集》是谁的作品?

17.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是谁对《诗经》的评价?

18. “青莲居士”指的是哪位诗人?

19. 《水浒传》中被称为“孝义黑三郎”的是谁?

20. “江山代有才人出”的下一句是什么?

21. 八月湖水平”写的是哪一个湖?

22. 我国的四大石窟中位于河南洛阳的是哪一个?

23.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前一句是什么?

24.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的作者是谁?

25. 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是谁?

26. “了却君王天下事”的下一句是什么?

27.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是唐朝哪个诗人的诗句?

28.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什么?

29. 请问“小李杜”是指哪两位诗人?

30. 黄袍加身”说的是哪位皇帝的故事?

31.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诗中描写了他的几个儿子?

32. “倒霉”最初指的是科举落第吗?

33. “锦瑟年华”这个成语出自唐代谁的诗句?

34. 《三国演义》中,华佗为谁刮骨疗伤?

35.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说的是哪座城市?

36. 《水浒传》中“鼓上蚤”指的是哪个人?

37. 被人称为“梅妻鹤子”的是哪位诗人?

38. “白日放歌须纵酒”的上一句?

39. 二十四节气中被称为“日短”或者“日短至”的是哪个节气?

40. 成语“芒刺在背”说的是汉宣帝见到谁的感受?

41. “宣纸”以宣来命名是因为什么?

42. 我国戏剧的“四功”指的是“唱念做”和什么?

43. “可怜春半不还家”的上一句是什么?

44. “丝竹”中哪一个是“弦乐器”?

45. 《咏柳》的作者是谁?

46. 苏轼用哪句话来形容王维的诗画?

47. 《水浒传》中的“拼命三郎”指的是谁?

48.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上一句是什么?

49. “李杜诗篇万口传”中“杜”指杜甫,“李”指谁?

50. “飞毛腿”最早形容的是干什么的人?

51. “欲把西湖比西子”中的“西子”指的是谁?

52. “封狼居胥”说的是哪位古代名将的典故?

53. 晚上23点到凌晨一点是几更?

54. “小登科”指的是什么?

55. 君主称自己为皇帝是从哪位帝王开始的?

56. 武王克商后,诸侯分封,请问姜子牙被封在了哪一个国家?

57.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说的是唐代哪位诗人?

58. “我寄愁心与明月”的下一句?

59. 东坡居士指的是谁?

60. “黄河远上白云间”的下一句是什么?

61. “泰斗”中的“泰”指的是什么?

62. “乾坤”中哪个指天?

63. 毛泽东“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鸿音”指什么?

64. 被称为“百戏之师”的是哪一个剧种?

65. “劝君更尽一杯酒”的下一句是什么?

66. “苏辛”指宋代哪两位著名词人?

67.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谁的诗句?

68. “故人西辞黄鹤楼”的下一句?

69. “青眼有加”说的是“竹林七贤”中的哪一位?

70. “碧海青天夜夜心”说的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71. 《人间词话》是谁的作品?

72. 我国的四大佛教名山中位于四川的是哪一个?

73. 请问火焰山在哪个地方?

74. “三英战吕布”中的“三英”分别指谁?(

75. 传说中女娲补天是因为谁弄破了?

76. “醋坛子”最初是谁的外号?

77. “题跋”中的“跋”写在文章的前面还是后面?

78.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什么?

79. “长河落日圆”的上一句?

80. “相煎何太急”这个成语与哪两个人有关?

81.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谁的名言?

82.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请问张丞相指的是谁?

83. 成语“美轮美奂”是用来形容房屋还是衣着?

84.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

85.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上一句是什么?

86. 翁卷《乡村四月》“子规声里雨如烟”中“子规”指的是哪种动物?

87. 有“十八年佳酿天下红”的是哪一种酒?

88. 都江堰是谁修的?

89. “百二秦关终属楚”说的是哪位英雄人物的故事?

90. 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请问“颜体”指的是谁的字体?

91. “因材施教”是中国古代哪位教育家主张的思想?

92. “空城计”中披鹤氅,戴冠巾,手摇羽扇的是谁?

93. “唐宋八大家”中是亲兄弟的是谁?

94. 初唐四杰中七岁作《咏鹅诗》的是谁?

95. 我国传统的“天干地支”中的“地支”有几个?

篇二:中考诗词赏析

2015年诗词赏析中考复习题(附答案)

一、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恬静 的心境,能体现这种心境的句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诗人身处“人境”,并没有隐居山林,可他却说“而无车马喧”,其原因是“心远地自偏” 。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的心境

4.诗的前四句构成一个“方阵”,通过 叙事和__议论 (表达方式),定下全篇的基调。以下四句主体隐去,进入“写景区”,其中“山气日夕佳”承上句“悠然见南山”而来,作者从飞鸟结伴而还中悟出 返朴归真 的人生真谛。

5.“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包含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悠然自得超尘脱俗、热爱自然

6.“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为“望”,好不好?不好。因为“见”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了作者悠然恬静的心境。 7. 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心远。 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 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8.理解“心远地自偏”的含义。

“心远”谓心境高远,因为作者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

二、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的上片重在写景,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一“______”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下片抒情,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谈对“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诗的理解。 请你说说“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一句的作用。 如何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句话?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这首词的意境_____、______,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 7. 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渔家傲 秋思》

1.塞下秋景;“异”;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2.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所以只能用一杯浊酒来排解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来寄托他对成就功业的向往。

3.点明边塞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4.将军和征夫因有家难归,功业难成白了头发,哀伤流泪。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5.对亲人的思念,对成就功业的向往;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悲凉、壮阔

7.借遍地的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力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1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恋的情感从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细节可以读出。

2“可怜白发生”一句使全词基调由雄壮变为悲壮,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 3、这首词上片描述____________,表明作者渴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的下片前四句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最高理想,它充分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4、下边对这首词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5、“壮”是这首词的风格特色,试结合作品体味这首词的“壮”是怎样体现的。 6、谈谈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句话的理解。 7、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答案:《破阵子》

1、“挑灯看剑”、“梦回连营”2、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3、军旅生活;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战斗场面;“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4、D5、“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境:看宝剑,听角声,塞外曲,分八百里,沙场秋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非常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壮词。6、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7.通过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表现作者渴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悲愤。

四、《春望》

①此诗将眼前景胸

了却君王天下事下一句

中情融为一体,谈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②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树木花草。后四句由景到情,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望”的内容是: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望”中所想的句子是: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③从炼字的角度分析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景象:首联描写了国都残破,城郭荒芜的萧条,凄凉景象。一个“破”,使人触目惊心,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满目是残垣断壁,碎石瓦片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不仅表明人迹罕至而且荒芜已久,叫人满怀凄然,仿佛看到了乱草遍地,树木成林的凄凉萧条的景象。(2)感情:蕴含了作者无限悲痛及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④诗中“草木深”表面上写的是山河依旧,草木丛生的自然景象,实际上写的是都城沦陷,荒凉萧条,

草盛人稀的社会状况。

⑤首联写望中所见,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⑥评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的妙处。

答:诗人在这里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诗人感伤时势,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为别所恨,听到鸟的鸣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表现出诗人感时伤世的情怀。

⑦颈联中,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⑧“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作简要评析。 答:用对偶的手法写出安史之乱的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讯,而此时的一封家书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⑨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1)画面: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的无法梳髻插簪。

(2)含义:诗中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⑩《春望》一诗的主题是伤感国事,怀念家人;表达了作者感伤心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⑾结合全诗,说说《春望》中的“望”字包含哪些含义?

答:一是诗人眼中所见:山河破碎,春天的凄凉景象。二是诗人心中的期盼:亲人团聚、国家安定。⑿从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五、观沧海

1、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2、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

3、整首诗是由哪一个字来统领全篇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 “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主要交代观海地点、方位。 4、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动静结合)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4、“水何澹澹和洪波涌起 ”,是动态描写,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全是写虚景,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可从两个“若”看出。作者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状观景象。是一种极其开阔博大的意境。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壮丽景象,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6、试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作简要赏析。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7、涌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涌字写出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六、《天净沙 秋思》赏析

1、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一方面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______ ,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

落人的________ ,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2、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 、_________ 、___ ,与“夕阳”相应的是:________ ,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__ ,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 ,体现全文主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 。

3、通过客观的景物描写,渲染出______________ 的心情。

4、全曲为什么将“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放在一起? 5、这首小令用了什么写法?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6、请你举出一两首表现思乡的诗。 7、对全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悲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答案:1、深秋晚景图孤寂愁苦之情。2、枯藤、老树、西风 昏鸦 古道 人家 断肠人在天涯 3、游子在旅途孤寂悲凉的心情。4、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5、景物烘托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7、C)

七、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歌首联“______ ”和“______ ”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凄凉地,弃置身

(2)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你从这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

①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新陈代谢的深刻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②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

③a.人在逆境面前,要积极进取,振作精神,面向未来(要有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b.痛苦、困难、挫折、失意都是暂时的,理想、光明、胜利就在前头;c.新事物必将带起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寓豁达于心中,寄希望于未来的哲理性诗句是:“□□□□□□□,□□□□□□□”

(4)“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

②暗示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

(该句的理解:运用两个典故,表达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充满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5)诗的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情调由前四句的“伤感低沉”, 转为

这两句诗蕴含的哲理是:

积极乐观(或:慷慨激昂) 没落的事物就让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蓬勃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或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

(6)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7)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2分)

答题要点: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8)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试从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哲理两个角度,说一说你的理解 答:1.此联表现了诗人身经危难,仍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或“虽身经危难却不消极气馁,而是保持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和百折不回的坚强毅力”)

2.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如回答“包含着新陈代谢的规律”亦可)(1分)

(9)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

答: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分析:①“沉舟”、“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②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坚信“沉舟侧畔”,必然有“千帆”竞渡,“病树前头”,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或作者虽以“凄凉地”“弃置身”“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写出了内心的凄苦,但“千帆过”“万木春”更表现出作者乐观和豁达的情怀。)

(10)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答:画面: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竟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含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八、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答出"咏史"给1分,答出特点给1分,意思相近即可) 2、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______,从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_;诗中前两句由_____ 引出“认前朝”——“三国赤壁”,为后两句作铺垫。 七绝诗咏史诗 折戟

3、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或赏析这二句。 答:"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答怀才不遇,有志不得伸展等也可。) (以上两点,答到任何一点都得2分)

对这二句的赏析:这二句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4、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说明:两种答案

任答一种均给2分。 5、《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下文铺垫 6、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说明:从诗句的形象性或感情的含蓄性任一方面答均可。 7、本诗的以小见大手法是怎样表现的?

提示: 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二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 8、《赤壁》中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冼认前朝。 从反面落笔进行议论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周瑜。诗人杜牧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

9、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的妙处。

诗人并未从正面去评论战胜的原因,而是提出一个与事实相反的假设,不刮东风,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战败。对于这个结局诗人没有直说,而是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别出心裁。“二乔”并非普通女子,而是东吴国家命运的象征。

10、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何?

答:杜牧其实是借《赤壁》表现这样的感叹: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九、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的作者是 ,诗中他最迷恋“ ”这一景致。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 ”“ ”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把春天的美写活了。(2分)

5.诗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 ”终。以“ ” 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2分)

7、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3分)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 、。(1分) (2)赏析:答案: 1.白居易 绿杨阴里白沙堤

2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来向阳的枝头地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

3.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4.莺争暖树(1分),燕啄春泥(1分)

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分)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1分) 6、绿杨阴里白沙堤、最爱湖东行不足 7、(1)争、啄。(2)运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十、《使至塞上》

1.颔联用“征蓬、归雁”比喻 ,表达了 的感情。

2.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 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参考答案】

1.诗人自己(或“负有朝廷使命的人”) 诗人孤独、思乡

2.(考生能选一个角度答题,赏析合理,即给3分,否则酌情扣分) 示例一:①图画的构图美。(1分) ②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 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2分) 示例二:①图画的线条美。(1分) ②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 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2分) 示例三:①图画的色彩美。(1分) ②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 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2分) 示例四:①图画的意境美。(1分) ②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 日”。

十一、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颔联是描写近望泰山所见的景物,其中“钟”、“割”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割”字好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在这里写出了诗人怎样的一种精神和气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是写近望中所见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

4.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这两句是写由望岳而产生的________的意愿,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作。全诗紧扣题目中的___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_______的

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2分)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以下是06年娄底市中考题)

7.这首诗每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请对此作具体解释:首联是_____,颔联是_____,颈联是______,尾联是_______。 答案:

1.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2.写出了诗我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的精神及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3.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岳 雄心和气概 5.望 高大雄伟

6.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誓要攀登自己人生顶峰、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的雄心壮志。 7.远望 近望 细观 俯视

十二、归园田居

1.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参考答案】 1.“愿”在诗中指的是诗人向往田园生活,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2.“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 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十三、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本词上阙写景,描写了__密州出猎(或:出城打猎出猎 打猎 狩猎 )(1分)的宏大壮观的场面;下阙言志,抒写了词人渴望报效国家(或:渴望建功立业)(1分)的豪情壮志。(2分) 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1分)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1分) (共2分)

3 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一问1分,)

4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这首词把打猎习武与保卫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统一联系起来,表达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5.词的上片突出观猎盛况的的一个词是“_”。

篇三:古诗练习题及答案

一、钱塘湖春行

1.本诗选自__________,作者_______是___代大诗人,字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__。

5.解释诗句中加粗的词语。 ①几处早莺争( ) ② 最爱湖东行不足( )

2.《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

诗人________的感情。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颔联,______联运用了

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写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这样的赞叹。

6、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__________,燕啄春泥,乱花迷眼,__________。

7.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阳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

8.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妍。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使至塞上》

、阅读《使至塞上》完成下面题目

⑴“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答:

⑵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

⑶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答:

1

⑷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字以内)

答:

⑸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 塞的。

C.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

⑹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三、《江城子 ·密州出猎》

1、从表达方式上看,上阙是_____,下阕是_____,从内容上看,上阙记叙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阕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狂”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3、“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勾画了作者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这首词运用了哪三个典故?用典有什么好处?

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首词的词牌是 。作者的号是 ,他是派对代表人物。 2.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 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3.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4.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____、____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5.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6.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7.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8.“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9.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0.“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11.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____生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______;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作者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

1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13.结尾一句“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4、对这首词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醉里挑灯看剑”,词人在酒醉之后还拨亮灯火端详宝剑,这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敌卫国的愿望多么迫切!

B.“麾下”指部下:“五十弦”泛指多种乐器:“翻”,演奏。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该句是说英雄骑着快如的卢的良马,用着很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一53—

D.“了却君王天下事”,这是词人无奈心情的体现,意思是不再理会朝野中的一切事情了。

15.对《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词题为“壮词”,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壮就壮在词中抗金部队的壮盛军容、豪迈意志;壮就壮在道出了词人的一颗壮心。

B.“沙场秋点兵”五个字,使人感受了战场气氛,又看到了雄壮威武的阵容:“点兵”二字也透出战事即将开始之意。

C.结句“可怜白发生”,笔锋陡转,使感情从最高点一下跌落下来,尽吐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D.这首词首句和后两句写实,中间三句写梦,上阕与下阕之间没有一个明显界限,使不可遏制的激情直泻而下,打破了常规的分阕写法。 16

“杀

”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天净沙·秋思》

1、这首小令的作者是_________,号________,元代戏曲作家、散文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

誉为“”。

2、点明季节的词是____、____ ,点明具体时间的词是_____ 。 3、_______________一词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4、文中共写了十种事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5、哪句话写出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6、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六、《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请你写出赠别诗中的一些名句。(不少于三句)

(2)写出这首诗中的两组对偶句。

① ②(3)填空。

从诗中看,作者被贬的地域是,被贬时间达 ;诗中“沉舟”、“病树”比喻的是,“君”指的是“”。 (4)作者用“到乡翻似烂柯人”的典故,想表达什么意思?

(5)如何理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意?本句阐释了怎样的哲理。

(6)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后四句 ,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七、《望岳》

(1)解释加点的词。

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________阴阳..割昏晓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的最后两句为点睛之笔,不仅象征了诗人凌云的壮志,勃发的雄心,而且还蕴涵深刻的哲

理 。 (4)这首诗以“________”为线索,贯穿全篇,一、二句写_________望,描绘泰山的广大;三、四句写_________望,描绘泰山的高峻;五、六句写_________望,描绘层云和归鸟;最后两句写___________,表示了“凌绝顶”的渴望。由“望”到“凌”,意境逐步推开扩大。 (5)划分节奏 荡 胸 生 曾 云

(6)赏析“阴阳割昏晓”中“割”的表达作用。

(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八、《己亥杂诗》

3.作者拿自况,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和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

又是什么?

九、《赤壁》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什么意思?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赤壁》中以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的诗句是:

十、《问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

4诗中没有单纯的写景,总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联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

此寄》的写作背景思考一下,李白在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