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与口才
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范文 > 演讲与口才 > 列表页

演讲与口才一份报刊怎么养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30  分类: 演讲与口才 手机版

篇一:演讲与口才水平的提高

提高演讲与口才水平的“八多”

演讲既然是一门工具,一门科学、一门武器、一门艺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当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学好的。但也绝不是像有的人所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探索古今中外著名演讲家的成功之路,我们不难发现,那些闻名于世的杰出演讲高手都不是生就的天才,而是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锻炼成功的。正如,美国久负盛名的演讲家戴尔卡耐基说的那样:“演讲绝不是上帝给予少数人的特别的才能。”世界上没有什么天生的演讲家,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奋斗不息的你。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呢?根据二十多年来学习演讲,掌握演讲,运用演讲的实践经验,本人认为,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和口才,就必须要做到“八多”:多看、多听、多问、多写、多记、多想、多学、多练。

第一节:多看、多听、多问

演讲是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面对听众的讲话,是一人讲、众人“听”、众人“看”的实践活动。一个人要想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面对听众讲话,就必须首先做到“多看”、“多听”、“多问”。

一、多看

多看的含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 多看一些演讲与口才方面的书籍和文章。演讲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因此,演讲者必须认真系统的看一些与演讲相关的书籍如:演讲学、演讲美学、修辞学、逻辑学、心理学、语言学、交际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全面掌握演讲知识和规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后,再由理论到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这样就能使自己的演讲与口才水平在实际运用中得到较快的提高。

目前,国内和国外的演讲理论、演讲实践和演讲技巧的书籍越来越多,数不胜数;演讲与口才的杂志和报刊也纷纷面世,而且深受欢迎。如邵守义老师主编的《演讲与口才》杂志,自1983年来创刊以来,越办越火红,发刊量早已突破一百万,被广大读者誉为“说辩的良师,交际的指南,公关的益友,人才的摇篮。”曾荣获全国优秀期刊奖,是全国百种重点期刊之一。

第二、多看别人演讲,多看一些名人的演讲录像,多看一些电视谈话节日和电视论辩赛。这样就能增强对演讲的感性认识,提高对演讲态势语言技巧运用的理解,并从中感悟出演讲的要蒂和精义。

看演讲,特别是看演讲高手风度潇洒,动作优雅,举止得体,表情丰富的演讲,是一种美的享受,艺术的熏陶。在古希腊时代,人们都以看名人演讲为荣。在国外,人们参加演讲活动都要穿上正规礼仪服装,衣冠整齐,怀着十分虔诚和崇拜的心情注视着演讲者,他们把看名人演讲,作为一种文化层次高、社会地位高的标志之一。

第三、“多看”的含义还表现在要求演讲者要认真仔细地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观察人与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和变化,观察与演讲内容相关的事物。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表面,看本质,看点,看面,看深,看细,看过去,看现在,看未来。对客观世界的方方面面切不可心不在焉,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而是要用眼睛做摄像机把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现象和素材拍摄下来,经过大脑的分析,整理后在储存在脑海里或记录在本子上。

演讲活动是一种高级交际活动,也是一项复杂的智力活动。演讲者往往身负严肃的政治使命或教化使命,经常面对着生疏的变换着的听众,只有符合社会需要,符合听众的心理特征和交际需求的演讲,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因此,演讲者在台上演讲时,还要多看听众,多用眼睛和听众进行交流,观察听众的表情和反映,以便及时调整演讲思路和演讲内容。

二、多听

演讲者要把话讲给别人听,要使自己的演讲动听,其前提之一,就是演讲者自己首先要多听。

一是多听别人演讲,多听别人说话,以提高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力。资产阶级革命家、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闻名于世的大演讲家。他的成功就在于他从青少年时代就开始了对演讲口才的刻苦练习,并做到了多看、多听。他年青时当过农民、伐木人、店员、邮电员以及土地测量员等等。为了成为一名律师,他常常徒步30英里,到一个法院去听律师们的辩护词,看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那些政治家、演说家的声若洪钟、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模仿他们。他听了那些云游四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对着树林和玉米地反复练习演讲。演讲的成功使林肯终于成为一名雄辩的律师并最终踏入政界。

二是多听电台、电视台播音员、节日主持人播音、讲话,提高自己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和音色、音质、音量的水准,以达到演讲语言流畅悦耳、优美动听的目的。

三是多听自己的讲话练习或录音(像)。正如罗马哲人塞涅卡说的那样:“在向别人说些什么之前,首先要把它说给自己听听。”初学演讲者在正式上台讲话之前,应该反复地练习讲几遍,可以对亲朋好友讲,可以找个偏僻无人的地方讲,也可以对着镜子或录音(像)机讲。每讲一遍,自己都要留心的听,仔细地找出语言上的毛病,或请内行人挑刺指出弱点和不足,并认真加以改正。如果每次演讲、发言之前都能坚持试讲、试听几遍,长此以往,其口语表达能力则会不断提高。

四是学会“听”话的艺术。要学会说话,首先就应该学会“听”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会“听”话的人既能很好地领会,理解别人说话的意思,又能仔细地欣赏、揣摸别人说话的技巧,更能从别人的言谈中听出言下之意和弦 外之音,同时,还要做到察颜观色。

有一个年轻人,去拜访苏格拉底,向他求教演讲术,苏格拉底刚开口没说几句话,这位年青人不但不认真听,反而打断老师的话,自己滔滔不绝讲了许多话,以显示自己的才能。苏格拉底说:“我可以教你演讲,但必须收双倍的学费”。年轻人问:“为什么要双倍呢?”苏格拉底说“要教你两门课,除演讲外,还要上一门课:怎样闭住嘴听别人说话。”

三、多问

演讲是一门学问,有许多客观规律和成功的经验。但不少人都有这样一个误解,认为说话是天生的,一个人两三岁就会咿咿呀呀说话了,好像也没有花多大功夫,自然而然就会了。因此,很多人对说话的艺术和技巧都不大在意,更谈不上用心去求教,去学习,去研究了。有的人虽然觉得说话、演讲有东西可学,但又只限于看看书或听听录音,而不好意思开口向别人请教,结果只是事倍功半。

柏拉图说过:“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英国诗人雪莱说过:“我们学得越多,就越发现自己无知”。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个人要想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和口才,就必须放下架子,丢掉面子,向有经验的演讲者和对口才有研究的专家虚心求教,不懂就问,不耻下问,这样就能使自己的演讲与口才能力发生质的变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广播,电视深入千家万户,录像、录音设备的普及应用,几乎所有大型的较为重要的会议和活动都会有新闻工作者录像、录音,制作后多次向广大听众和观众播放。现代人的说话,已经不是一说而过了,而是会音像齐全的永久保留。所以每一个人特别领导干部对自己的发言、报告、演讲一定要加以重视,高度负责。在国外,尤其是发达的国家不管是国家首脑还是一般人员,他们在发表重要讲话和演讲之前,都要向演讲口才专家咨询求教,并接受专家的辅导和指点。在西方国家所有的演讲口才咨询服务公司,家家业务繁忙,生意兴隆。可喜的是,在我国现在也有不少领导干部开始接受演讲与口才的辅导和咨询了。

第二节:多写、多思、多学

一、多写

对于初学演讲和语言即兴表达能力不是很强的人来说,多写是一种提高口才能力的有效途径。多写的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多写发言稿、演讲稿。不管是什么规模和级别的会议或活动,只要认为自己有发言的可能,就应该争取机会并抓紧时间提前做好准备,认真写好文字稿,并不断的修改、完善,然后把稿子背熟,做到胸有成竹。上台发言时尽量不带讲稿,如能长期坚持下去,循序渐进,即:先写书面稿,背熟,上台脱稿;慢慢地只写几点提纲;再到只打一下腹稿;发展到最后不要任何准备,能临场发挥、见机行事、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其演讲口才水平就会由量变到质变,到达一个较高的层次

二是多写一些学习演讲与口才的心得体会,把自己对演讲口才的认识、感受用文字写下来,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同时,把自己工作中,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思的闪光语言,写在本子上,记录下来,以便日后查阅使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好记忆不如烂笔头。

二、多思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也认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

毁于随。”不论是台上演讲,还是平常生活中的说话,都是一个语言思维、逻辑思维的过程,它是把大脑中的想法即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人们思考问题和思想交流的过程中必须凭借语言的帮助,思考的内容和交流的思想要通过有声语言的表达才能体现出来。否则,谁也不知道你在想问题,谁也不明白你思考的是什么问题。

言为心声,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心里怎么想,嘴巴就会怎么说。嘴上说的,就是刚才想的;刚才想的,就是下面要说的。想与说,思维和表达,相互之间交流传递,循环往复。有声语言这种区别于书面语言表达的、想说就说、随想随说的特点,就决定了说话者即要才思敏捷、思维灵活,又要深思熟虑、三思而“言”、“君子敏于行而纳于言”。这是多思的要求之一。

多思的要求之二,要经常冷静思考,反复分析,为什么有的人讲话非常受欢迎,有哲理,有深度,有广度,使人感动万分,受益非浅;为什么有的人说话枯燥无味、漫无边际、毫无新意,甚至令人反感。多思者,就能从中悟出道理,获得经验和教训。

多思的要求之三,说话之前要在脑海里认真构思一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打“腹稿”。在不同的情况下,要考虑好不同的说话内容,“到哪个山就唱哪个山的歌”。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方说话时,要认真思考应该怎么说,那些能说,那些不能说,多琢磨,多推敲,力求做到“语不惊人誓不休”。“说一次之前想两次,你就会说得好一倍。”这是名人演讲的经验之谈。

多思的要求之四,要“一日三省吾身”。每天都要对自己所说的话进行反思,对那些比较得体,成功的讲话要总结归纳、举一反三;对有些失误、不妥的话,甚至得罪人、起反作用的话语,要分析原因,闭门思过,加以改正,尽量避免在今后的说话中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的现象发生。

三、多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今中外一切著名的演讲家,都是以学识渊博和阅历丰富为基础的。因此,任何一个想成为演讲家的人,想拥有出众口才的人,就必须在“多学”上下功夫。

1、多学知识。

英国哲学家、政治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前苏联的伟大作家高尔基曾说过:“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一个人知道得越多,他就越有力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意大利美术家、哲学家达·芬奇说过:“对一件东西的爱好是由知识产生的,知识愈准确,爱好也就越强烈。要达到准确,就须对所爱好的事物全体及组成的每一个部分都有透彻准确的知识。”所以说,多学知识,是提高口才和演讲水平的前提。因为知识是口才的基础,没有知识就肯定没有口才。

“积之愈厚,发之愈佳”。一名优秀的演讲者,一个口才出色的人,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联想,演讲起来,才能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山南海北,古今中外,旁征博引,融会贯通、谈吐自如。一个机智风趣的演讲家还必须具有随机应变,对答如流的能力,演讲起来才能谈笑风生,妙语联珠,巧问妙答,左右逢源。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渊博的知识积

累是无法实现的。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想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就应有一桶水,半桶水都不行。那些学识浅薄,胸无点墨、孤陋寡闻,不学无术的人,是根本说不上有口才的;说起话来,不是信口雌黄,就是洋相百出、错误连篇。所以,演讲者要多学、广学、博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古今中外的、天南海北的、三教九流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体育的、科学技术的、工业的、农业的、文学艺术的、医疗卫生等等,都要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2、多学演讲技巧

一个人敢说话、会说话,还不等于有口才,正如一个人会骑自行车还不是艺术一样,只有杂技演员娴熟的骑车表演才称得上艺术。演讲上是一种综合艺术,要真正掌握这种艺术,并非易事,它包括很多方面的技巧,诸如声音的字正腔圆、吐字归音,形体的动作、面部表情和仪表礼节,控场、应变的方法,即兴说话的诀窍,论辩的艺术,对话的妙法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从理论到实践,对演讲的技巧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运用。

古希腊著名的演讲家德摩斯梯尼,之所以能登上古希腊演讲艺术的顶峰,成为当时的“十大演讲家”之首,就在于他热衷于演讲艺术,并主动地求教于演讲学者和专家,自觉地进行极为艰苦的演讲基本功与演讲技巧的学习和训练。

3、多学做人

演讲是一种思想性、政治性较强的现实活动;演讲是真理的呐喊,演讲是心灵的共鸣,演讲是人格的展现。因此,演讲者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无穷的人格魅力。只有这样演讲者才能说服人、感染人、打动人、鼓舞人,从而促使人们去行动。

早在2500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言必信,行必果”。“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这里说的就是要言行一致。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况说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之,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当尽其宝,纵其器,任其用,除其妖。”我国当代教育家、著名演讲家景克宁教授认为:“作为演讲者站在讲台上,必须言行一致、理直气壮,必须表里统一、通体透明,必须心口如一、言而有信。”

“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语言是灵魂的镜子,是行动的影子。一个人的行动和为人是最好的语言。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把语言化为行动,比把行为化为语言困难多。所以,一个人要想成为合格的演讲家,成为受人欢迎的演讲家,就必须多学做人,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展现出人格的魅力。

第三节 多 记

这里的“多记”是指把知识储存起来,记在脑子里。记忆,是演讲者储存材料、发挥联想、

篇二:演讲与口才

技巧在口,灵魂在心

——从诸子百家看演讲与口才

5000412096 谢华礼

演讲与口才 临班209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诸子奔走游说于各国,向各国君主展示自己的口才与才华,希望谋得一份能大展鸿图的职业。这也有点像今日的求职,演讲与口才是一个双向选择的,一个互动的过程,可以说那时期的大家们无一不是演讲高手和辩论高手。在本文中我将主要以孔子和鬼谷子为例,分别从个人修养,即内在灵魂和演说技巧,即口的技巧两个方面谈谈我对演讲与口才的理解

关键词:演讲与口才,诸子百家,孔子,鬼谷子

说到演讲与口才,一般人想到的可能是一个西装革履在讲台侃侃而谈的形象,但作为一个历史系的学生,我想到的更多的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诸子奔走游说于各国,向各国君主展示自己的口才与才华,希望谋得一份能大展鸿图的职业。这也有点像今日的求职,演讲与口才是一个双向选择的,一个互动的过程,可以说那时期的大家们无一不是演讲高手和辩论高手。百家争鸣是一场历时三百多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毫无疑问,放到今天他们肯定是演讲与口才的大师,他们是雄辩的,他们是才华横溢的,而在他们的才华的背后,可以说是他们的品德支撑着他们,他们内在的本质一定是美好的,高尚的,在他们的名篇中也都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鬼谷子》一书中的的《捭阖第一》有言: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在这里我将主要以孔子和鬼谷子为例,分别从个人修养,即内在灵魂和演说技巧,即口的技巧两个方面谈谈我对演讲与口才的理解。

篇一:本心篇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心者,神之主也。”——《鬼谷子. 捭阖第一》

我的理解为一个人只有身正、心正,言方能顺;只有品德高尚,正直的人说出话才有人会真正从心底里接受并执行。一个人的格局和品格是他安生立命的根本,也是演讲沟通最基本的要素,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加强个人修养,而且我们都应该向孔子学习。个人修养可以从两方面得到提升,第一个也是最重要最根本和是内省,也即“反求诸己”。第二个是师他人,也即“见贤思齐”。 求诸己是关系到自身人格和格局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大的格局,就不可能讲出有价值的沟通。口乃心之门户,若心都被蒙蔽了,口又怎么能清晰?内是最根本、最本质的存在,一个人纵有再光鲜的外表、再高明的辩论技巧,如果他的内心浊如污泥,那么他也只能遗臭万年。由此可想到古人对贤人的要求是德才兼备,而德在才之前,德也即个人修养,也可称之为人格,看来古人对这两者孰轻孰重是一清二楚,可是今人却往往迷失了自己。心的正直与否可从一个人说话的底气看出来,一个人只有心正才能有底气,才能气势磅礴;一个人的格局大小可以从

他讲话的立场看出来,如果他只是从个人私利出发,那格局自然就小了,无论他说得多么冠冕堂皇都显得小气;一旦他的立场是从一个国家出发,那么格局自然就大了。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德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正己;二是克己;三是孝悌;四是爱人。如果从演讲与口才的角度看的话,正己就是要做到名正言顺,名分很重要;克己就是要做到自我约束,谨言慎行,或者准确点说“谨言敏行”, 《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孝悌是要做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学而》)“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子罕》),里面最根本的是要做到孝,一个人如果连孝都做不到就根本没资格谈事业,而当你事父兄公卿的时候也必须做到毕恭毕敬,注重对方的身份,这也是演讲与口才注重的原则之一;爱人则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就是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而不是一味从自身出发,推己及人,察己知人,在谈话中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技巧。除此之外,德行修养中体现谈话技巧的还有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不听一面之辞,“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还有孔子对颜回的夸奖“不贰过,不迁怒。”;还有“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等等,这些都体现孔子说话和做人的艺术。

关于师他人孔子有一名言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它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择其善者而从之,见人之善就学,是虚心好学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见人之不善就引以为戒,反省自己,是自觉修养的精神。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可是人们并不是经常能够做到。在人们的谈话中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优点,找他人的缺点;或者只看自己的优点和他人的缺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他人的优点;爱拿自己的长处与他人的短处相比。在与人相处中,就表现为对优于己、强于己者不服气;对有缺点错误者鄙视、嫌弃;严于责人而宽于责己;拿正确的道理当作手电筒,只照别人,却不照自己。这样,既堵塞了向他人学习提高自己的道路(择其善者而从之),也难免造成人际间的不和谐,以至发生冲突。而我们学了演讲与口才就得知道怎么具体在日常的谈话中避免这样的困境,而不只是知道这个道理而已,而应该将它实践。

篇二:技巧篇

“口者,心之门户也。”

“捭阖之道,以阴阳以试之??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鬼谷子. 捭阖第一》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里面关于辩论的描述尤其精彩。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

演讲与口才一份报刊怎么养

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崩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从今人的眼光来看可以说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演讲与口才”的著作了,鬼谷子的弟子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靠一张嘴吃饭。在这本书中我第一次真实感受到了语言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你可以让别人跟着自己的思路走,这听起来也许很神奇,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被别人的思想引导,当然也在引导别人。比如,你容易听信更权威,更亲密的人的意见;你受广告引导而做出购买商品的决定;你推荐给朋友书籍动漫音乐,对方尝试阅

读而不抵触;你作为一个高管,说服董事会同意你的商业计划......

我觉得这其实是一种很危险的技巧,因为这种技巧一旦被小人或心术不正的人掌握就“可以误人,可以误家,可以误国,可以误天下”。这恐怕就是国学大师翟鸿焱老师一再强调人格的重要性的原因了。所以德放在了才之前,心本放在了技巧之前。

《鬼谷子》是一本很高深的书,我的见解只能说是浅薄之见,在我看来,一个游说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准备;二是应变;三是在具体的时空中出击。

关于准备,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是前期准备,二是在谈话中准备。前期准备是指在实际行动之前搜集对方的一切可用的信息,做到胸有成竹,谈话中的准备是指谈话中通过言语的试探去了解对方的信息和喜恶。在《鬼谷子》一书中有专门的《揣篇》和《摩篇》讲如何获得与游说对象有关的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类、推度、反验,得出这些外部信息产生的内因,从而把握对方的好恶欲求。

至于应变,则是谈话的精髓。说辞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地点和场合而改变,在大场合说“大话”,在小场合说“小话”,要根据对象的多样性、过程的互动性和目的的双重性作出相应的调整。《鬼谷子》有辩论九术一说,即 一,与智者言依于博,有智慧的人交谈首先要不浅薄,然后伺机在自己涉足较深的话题上以厚博深邃的语言和思想与其交锋;二,与拙者言依于辩, 与辩者言依于要与笨拙而自视清高的人交谈,我们要善于分辨其言语的漏洞,抓住其站不住脚的观点而进行反驳和辩论;三,与辩者言依于要,善辩者往往口才极佳,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以敏锐的眼光和判断力抓住其要害,一言以溃之;四、与贵者言依于势,与权贵之人辩论,我们往往不能丢掉我们的气势;五、与富者言依于高,与富贵的人交谈保持不卑不亢的高姿态非常重要;六、与贫者言依于利,和贫穷的人交谈,我们往往要从他们的切身利益谈起;七、与贱者言依于谦,和自认为社会地位卑贱的人交谈,我们首先要有谦和的态度;八、与勇者言依于敢,和秉性勇敢和狭义的人交谈,我们要做到果敢坚定。不因对方咄咄逼人的气势而退缩!九、与过者言依于锐,和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人交谈,我们一定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犀锐的言辞戳穿其阳奉阴违违背事实根据的本来面目。

做好准备和应变之后,就可以出击了。出击讲究的是一针见血,且要具体地放入到时间与空间之中。时空是很重要的,关于时机有趁胜追击一说,很多时机都是稍纵即逝的。关于空间的经典游说有苏秦的合纵六国,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于是身佩五国(当时楚国并未加入合纵)相印,进军秦国。那样的场面该是多么壮观啊,那样的感觉该是多么巨大的荣誉啊,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说到这里,对于学习孔子的德行或许大家都能接受,但对于鬼谷子的权术之术会有微辞,因为鬼谷子的辩论术中体的权势性和功利性太强了。而我想说,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其中积极的一面,只吸取里面关于演讲与辩论的精髓,而不必全盘吸收。

总而言之,在我看来,如果一个人能有德在内,又有技巧在外,那么他就能无往而不利,成为一个演讲与口才的高手。

篇三:演讲与口才

口才故事

1、别出心裁的广告

英国着名小说家毛姆(1874--1965年)成名之前,生活非常贫困。虽然写了一部很有价值的书稿,但出版后无人问津。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毛姆别出心裁地在各大报刊上登了如下的征婚启事:“本人喜欢音乐和运动,是个年轻又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希望能和毛姆小说中的主角完全一样的女性结婚。”几天之后,全伦敦的书店,都再也买不到毛姆的书了。

2、天才幽默大师卓别林曾被歹徒用枪指着头打劫。卓别林知道自己处于劣势,所以不做无谓抵抗,乖乖奉上钱包。但是,他对劫匪说:“这些钱不是我的,是我老板的,现在这些钱被你拿走了,老板一定认为我私吞公款。兄弟,我想和你商量一下,拜托你在我帽子上开两枪,证明我被打劫了。”歹徒心想,有了这笔钱,这个小小要求当然可以满足了,于是便对着帽子开了两枪。卓别林再次恳求:“兄弟,可否在我衣服和裤子上再各补一枪,让我老板更深信不疑。”头脑简单、被钱冲昏头的劫匪统统照做,6发子弹全部打光了。这时,卓别林一拳挥去,打昏了劫匪,取回钱包喜笑颜开地离去 《年兽的故事》

从前,有一种怪兽的名字叫“年”。它的头上长着角,非常厉害。平时,年兽躲在海底下,快过春节了,年兽就会从海底下爬出来,吃牛羊鸡猪,人。

有一次,老百姓知道年兽要来了,都带着牲口进山里躲避,这时候,来了一位白胡子老爷爷。一位老婆婆劝白胡子老爷爷赶快躲一躲。白胡子爷爷说,我住在这里,不会怕年兽的,只会是年兽怕我。

老婆婆和村里的人都躲到大山里去了,白胡子爷爷留在了老婆婆家里。晚上,年兽闯进村子,第一个就到了老婆婆家。它看到老婆婆家的门口贴着红纸,身体抖了起来。年兽气得怪叫一声,朝院子里冲进去。正在这时候,院子里响起了“砰砰啪啪”的声音,还有火光。年兽抖得厉害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响声和火光。

年兽刚进院子,屋子的门打开了。白胡子爷爷穿着红衣服从屋子里出来,朝着年兽哈哈大笑。年兽一看,吓得转身就逃。白胡子爷爷去追年兽,一直追到大海边。年兽躲到海里,再也不敢出来了。

第二天,老婆婆和村子里的人回来一看,家家户户的门口都贴着红纸,院子里都堆着一边燃烧一边“砰砰啪啪”响的竹子。

从那以后,大家知道了敢走年兽的好办法。春节快到的时候,都会在门口贴上红对联,红福字,在窗子上贴上红窗花,还会放起“砰砰啪啪”响的爆竹,烟花。

过年习俗

1、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 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人的行踪,形影不离。三尸神是个喜欢阿谀奉承、爱搬弄是非的家伙,他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久而久之,在玉皇大帝的印象中,人间简直是个充满罪恶的肮脏世界。一次。三尸神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察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读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太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一个不留。

三尸神见此计即将得逞,乘隙飞下凡界,不管青红皂白,恶狠狠地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宫来个斩尽杀绝。正当三尸神在作恶时,灶君发觉了他的行踪,大惊失色,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户人家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哪户不清洁,灶王爷就拒不进宅。大家遵照灶王爷升天前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

等到王灵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王灵官找不到表明劣迹的记号,心中十分奇怪,便赶回天上,将人间祥和安乐、祈求新年如意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后大为震动,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这次人间劫难多亏灶神搭救,才得幸免。为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民间扫尘总在送灶后开始,直忙到大年夜。

2、贴门神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传说中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专门管鬼,有他们守住门户,大小恶鬼不敢入门为害。唐代以后,又有画猛将秦琼、尉迟敬德二人像为门神的,还有画关羽、张飞像为门神的。门神像左右户各一张,后代常把一对门神画成一文一武。门神分三类:第一类是“大门门神”,多贴在车门或整间大门上,高约四五尺,宽约二三尺。第二类是“街门门神”,多贴小街门上,高约二尺,宽约一尺。这两种门神都是一黑脸一白脸两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狞恶,各手执槊钺。第三类是“屋门门神”,较街门门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门最多是贴“麒麟送子”像,两个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这种门神,本应贴在新结婚的屋门上,以取吉利,后来也就作普通街门的新年点缀品了。

3、贴春联

春联亦名“门对”、“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清人陈尚古的《簪云楼杂说》中记载,有一年朱元璋准备过年时,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幅春联,以示庆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庙宇用黄纸,守制(服孝未满)用白、绿、黄三色,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满族尚白,清宫廷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4、贴福字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 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5、置天地桌

这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天地桌,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对神佛大酬劳一次,此外,这桌主要是为接神使用。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其受祀的偶像也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它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是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此接神习俗。

7、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 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8、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守岁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 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

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 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9、压岁钱

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有童谣云:三星在南,家家拜年;小辈儿的磕头,老辈儿的给钱。要钱没有,扭脸儿就走。

10、祭祖

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南方人流寓北京的,祭祖尤为隆重,大半是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在除夕、元旦、元夜,都将火锅扇开,随时换菜。旗族人祭祖,满蒙不同,蒙古旗人供以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炸以香油,蘸以白糖,另有风味。满洲旗人祭祖,供核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蜡檀香,静肃异常。除夕夜和元旦供素煮饽饽,上元夜供元宵,每日早晚焚香叩头,献供新茶。祭祖形式虽各不同,大半都是除夕夜悬影,上元夜撤供,亲朋之至近的,拜年时也必须叩谒祖先堂,不独慎终追远至意不泯,因其人敬其祖的美德,也借此保存了。

11、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12、隔年饭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13、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来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14、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唐)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夜》

(唐)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