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研究报告 > 列表页

中学生的劳动观研究报告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07  分类: 研究报告 手机版

篇一:浅谈中学生劳动观

浅谈中学生劳动观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是胡锦涛“同志所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的精辟概括,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天道酬勤”。我们中华民族是以辛勤劳动著称的民族,凭借这种精神,创造了光耀世界的华夏文明。继往开来,毛泽东同志说得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在我们党领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更不能贪图安逸,追求享受。一定要明确,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我们国家的真正强盛和人民的全面富足,需要全体人民继续辛勤工作,继续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继续艰苦奋斗十年、二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即使祖国更富强了,人民更富足了,这种以辛勤劳动为荣的品德和精神,也决不能丢掉。

提倡“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是要把辛勤劳动当做美德去大力倡导,去发扬光大。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都离不开辛勤的劳动。小到个人、家庭,大到民族、国家,坚持辛勤劳动就能兴旺发达;而好逸恶劳、贪图享乐,则只能衰败、灭亡。只有明荣辱,正是非,与一切贪图安逸,轻视、鄙视劳动的观念和行为决裂,坚持以辛勤劳动为荣,才能逐步形成把劳动当成第一需要的新风尚。

坚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我们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负有重大责任。首先就是要带好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的要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勤政为民,勇于奉献,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以自觉的行动树起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道德标杆。其次,对于各级党的领导干部来说,坚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理念,本身就是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腐蚀,筑牢拒腐防变思想堤坝的需要。“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劳动观,用辛勤劳动的汗水去洗刷思想污垢,才能鄙弃追求享乐、贪图安逸的错误思想行为,拒腐蚀,永不沾,勤奋敬业,为社会进步、国家强盛作出更大的贡献。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响应胡锦涛同志的号召,努力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观念和风尚,并长期坚持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的劳动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却了组成中华名族5000多年来的伟大名族精神.我们作为当代的学生是否该承担劳动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我们中间讨论,却一直没有一个满意的回映........

当代中学生面临的思想道德考验与教育对策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各级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为新时期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指明了方向。

中学阶段不仅是青少年积累知识、增长智力和增强体力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奠基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社会环境中的中学生,其思想道德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多种困扰和考验,充分估计这些困扰和考验的多维效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是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四有”新人的关键。

当代中学生与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中学生已有很大不同。一方面,他(她)们处在密集的社会文化信息包围之中,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有智力普遍提高、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的特点,但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中学生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做惯了“皇帝”,被过分庞爱的结果是容易养成固执、娇气、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加之近年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事实上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德行的培养提高,很少让学生到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锻炼,造成德育和智育教育教育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很容易造成中学生人格培养的缺陷性的矛盾性。

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西方社会中普遍流行的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社会上流行的“一切向钱看”等腐朽有害的价值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包括通过一部分家庭渠道反映到中学生的头脑中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确学习目的和对人生价值的判断。作为刚刚睁眼独立看世界的中学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又因为判断力的缺陷和自控能力不强而容易摇摆不定,陷入众多的矛盾困扰之中;在学习目的和远大志向上,既乐意接受为祖国的未来建设发奋学习的远大志向,但又经不起眼前各种即时玩乐现象的诱惑,特别是对当前社会上一些胸无点墨而投机发财、肆意挥霍、吃喝玩乐的人的羡慕心态,对远大理想时时动摇,学习缺乏动力;在树立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上,既有天真纯洁,乐于帮助别人,同情弱者的良好心理基础,但由于从小受到过多的照料宠爱养成的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习惯的影响而难以自拔;在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方面,既有一定荣誉感、责任感,但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社会风气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以及当代中学生随的过多的心理压力,加之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使他们的封闭心理、逆反心理,甚至破坏犯罪心理倾向明显存在;在对两性关系的认识上,当代中学生对两性知识的了解明显增加,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必然产生的对异性的神秘感及社会上一些性开放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早恋及有意无意的性搔扰在中学生中有大小的市场;如此等等。这些大量的、每日每时影响着中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社会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构成了当代中学生特殊的思想心理环境和道德心理氛围,支配着他们的言行。这就给我们的德育提出了更加复杂和更加严峻的挑战。

学校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主战场,抓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首先,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过去,人们常把人民教师尊称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全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评价和最大期望。近年来,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少人教书育人的观念淡漠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异向使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象相当普遍,这是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宗旨相违背的误人子弟的失职行为,这种现象如不尽快改变,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为人师表”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言行规范。当代中学生的独立认识能力、崇拜偶像的心理增强,如果不用正面形象去占领其心理空间,他们就会寻求其他偶像来填充崇拜心理的饥渴。因此,教师必须以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为学生树立起人生的标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以亲切、鲜活、积极、向上、崇高、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可学习性、模仿性和借鉴性,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和表率作用。

第三,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学校作为教育中心,有专门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有训练有素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氛围等优势,但是不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是难于完成教育任务的。要使三者保持经常的信息传输,互通情报,各负其责,共担重任。特别是要加强与家庭、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掌握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打破普遍存在于家长与中学生子女之间难于逾越的“代沟”。

近年来,有的学校为强化文化专业知识,实行所谓的“封闭式管理”人为隔绝学生与家庭、与社会的血肉联系,阻断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对社会、对生活的全面感受和理解,这样的封闭式管理,也可能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文化知识素养的知识贵族,但也可能造就出一批不谙世事的精神乞丐。这是无法胜任新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任的。

第四,重视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练意志,逐步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中学生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都具备了适应一定的体力劳动、技能性劳动和认识社会的能力,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会更激发他们发愤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每一所中学、每一个班级都应该与校外工厂、农村、机关、单位建立联系,定期参观学习、参加劳动或开展各种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

第五,发挥党团组织的先进模范作用,积极培养和吸收中学生中德、智、体表现优良的分子入团、入党,壮大队伍,创造良好氛围;积极引导中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种有益的公益活动和事业,如“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等,组织中学生到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培养他们爱党、爱国、互助友爱、助人为乐的思想风貌和精神情操。

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但是,这些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则反映了学校工作的积极主动程度。因此,摆在我们每一位中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劳动活动是施行德育的必要途径。 世界众多国家普遍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是造就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第38届大会决议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一体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样做可造就熟练的劳动力,而且可使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劳动条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原苏联在教育实践中,早于六十年代就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不仅规定中小学每周安排一定时间劳动,而且在大学里学生劳动也普遍开展,其活动最主要特色是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劳动队。在西方许多国家里,学生的生活与职业指导是通过和借助劳动教育进行的。在大学里,它们认为让学生参加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今后具备为国家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献身精神。美国大学经常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到社会服务单位参加义务劳动,参加校园里一些服务工作,也常向学生提供“打工”机会,搞些“有酬”劳动。还有许多研究生院通过社会服务劳动,提高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水准,如哈佛大学50%以上的研究生到孤儿院义务担任教师,为中小学差生补课,访问老年之家和为区社机构义务帮忙。美国总统克林顿现正在全美推行为社会服务的“城市年”计划,其目的在于让青年和大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培养其合作精神、种族团结和社会意识。他要求大学生要为社会做各种工作,包括为老人组织娱乐活动、修复操场和公园,为无家可归者修补并油漆栖身处,在学校里当教师助手。日本的众多学校,把“寮教育”即宿舍教育作为德育主体,他们寝室劳动教育搞得好。日本中学生劳动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和职业观。日本学校体力劳动内容的选择和劳动课的安排都有明确的界定,比如,它们根据学校所在地的生产情况,依据学生年龄和体力进行劳动,劳动课着重于美化环境、社会服务劳动以及在学校设立的劳动场所内进行生产劳动,教师必须与学生在一起劳动,等等。近些年来,日本在一些中小学推行一种“上山下乡”、“土留学”活动,让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和边远山寨去,经过艰苦劳动和磨炼,接受劳动教育、集体主义和民情民俗与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在日本的国立和私立大学里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半工半读,其内容有体力和脑力劳动,充当中小学生的家庭教师或企业服务员等。特别是私立大学,有的学生是通过半工半读来付高额学费。这些教育和活动方式,深受日本国民和社会的支持和赞许。

记日本国家有句教育孩子的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素质。劳动教育并不过时,让我们把劳动教育进行到底,让孩子体验劳动的艰辛,劳动的快乐!

篇二:关于学生劳动观

关于学生劳动观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是胡锦涛“同志所倡导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对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的精辟概括,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天道酬勤”。我们中华民族是以辛勤劳动著称的民族,凭借这种精神,创造了光耀世界的华夏文明。继往开来,毛泽东同志说得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在我们党领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相对落后的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决不能自满,决不能懈怠,决不能停滞,更不能贪图安逸,追求享受。一定要明确,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我们国家的真正强盛和人民的全面富足,需要全体人民继续辛勤工作,继续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继续艰苦奋斗十年、二十年以至更长的时间。即使祖国更富强了,人民更富足了,这种以辛勤劳动为荣的品德和精神,也决不能丢掉。

提倡“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就是要把辛勤劳动当做美德去大力倡导,去发扬光大。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都离不开辛勤的劳动。小到个人、家庭,大到民族、国家,坚持辛勤劳动就能兴旺发达;而好逸恶劳、贪图享乐,则只能衰败、灭亡。只有明荣辱,正是非,与一切贪图安逸,轻视、鄙视劳动的观念和行为决裂,坚持以辛勤劳动为荣,才能逐步形成把劳动当成第一需要的新风尚。 坚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我们全体共产党员特别是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负有重大责任。首先就是要带好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按照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的要求,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勤政为民,勇于奉献,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以自觉的行动树起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道德标杆。其次,对于各级党的领导干部来说,坚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理念,本身就是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腐蚀,筑牢拒腐防变思想堤坝的需要。“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只有牢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劳动观,用辛勤劳动的汗水去洗刷思想污垢,才能鄙弃追求享乐、贪图安逸的错误思想行为,拒腐蚀,永不沾,勤奋敬业,为社会进步、国家强盛作出更大的贡献。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响应胡锦涛同志的号召,努力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观念和风尚,并长期坚持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的劳动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但却了组成中华名族5000多年来的伟大名族精神.我们作为当代的学生是否该承担劳动呢?这个问题一直在我们中间讨论,却一直没有一个满意的回映........

当代中学生面临的思想道德考验与教育对策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要帮助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优良品德。各级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德育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为新时期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

和培养指明了方向。

中学阶段不仅是青少年积累知识、增长智力和增强体力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奠基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社会环境中的中学生,其思想道德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复杂因素的影响,面临着多种困扰和考验,充分估计这些困扰和考验的多维效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对策,是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四有”新人的关键。

当代中学生与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中学生已有很大不同。一方面,他(她)们处在密集的社会文化信息包围之中,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有智力普遍提高、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的特点,但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中学生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做惯了“皇帝”,被过分庞爱的结果是容易养成固执、娇气、以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加之近年来,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事实上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德行的培养提高,很少让学生到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锻炼,造成德育和智育教育教育一手软一手硬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很容易造成中学生人格培养的缺陷性的矛盾性。

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西方社会中普遍流行的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和社会上流行的“一切向钱看”等腐朽有害的价值观念,通过各种渠道,包括通过一部分家庭渠道反映到中学生的头脑中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确学习目的和对人生价值的判断。作为刚刚睁眼独立看世界的中学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又因为判断力的缺陷和自控能力不强而容易摇摆不定,陷入众多的矛盾困扰之中;在学习目的和远大志向上,既乐意接受为祖国的未来建设发奋学习的远大志向,但又经不起眼前各种即时玩乐现象的诱惑,特别是对当前社会上一些胸无点墨而投机发财、肆意挥霍、吃喝玩乐的人的羡慕心态,对远大理想时时动摇,学习缺乏动力;在树立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上,既有天真纯洁,乐于帮助别人,同情弱者的良好心理基础,但由于从小受到过多的照料宠爱养成的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习惯的影响而难以自拔;在遵纪守法,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方面,既有一定荣誉感、责任感,但另一方面,由于当前社会风气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以及当代中学生随的过多的心理压力,加之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使他们的封闭心理、逆反心理,甚至破坏犯罪心理倾向明显存在;在对两性关系的认识上,当代中学生对两性知识的了解明显增加,由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必然产生的对异性的神秘感及社会上一些性开放的不良风气的影响,早恋及有意无意的性搔扰在中学生中有大小的市场;如此等等。这些大量的、每日每时影响着中学生思想和心理的社会环境因素和自身因素,构成了当代中学生特殊的思想心理环境和道德心理氛围,支配着他们的言行。这就给我们的德育提出了更加复杂和更加严峻的挑战。

学校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德育教育的主战场,抓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不断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培养跨世纪建设人才的需要,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首先,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过去,人们常把人民教师尊称为“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全社会对教育工作者的最高评价和最大期望。近年来,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少人教书育人的观念淡漠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异向使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象相当普遍,这是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宗旨相违背的误人子弟的失职行为,这种现象如不尽快改变,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就是一句空话。

其次,“为人师表”应该成为广大教师的言行规范。当代中学生的独立认识能力、崇

拜偶像的心理增强,如果不用正面形象去占领其心理空间,他们就会寻求其他偶像来填充崇拜心理的饥渴。因此,教师必须以为人师表的美好形象为学生树立起人生的标杆,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以亲切、鲜活、积极、向上、崇高、自信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可学习性、模仿性和借鉴性,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而且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和表率作用。

第三,建立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学校作为教育中心,有专门的教学程序和方法,有训练有素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氛围等优势,但是不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是难于完成教育任务的。要使三者保持经常的信息传输,互通情报,各负其责,共担重任。特别是要加强与家庭、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掌握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打破普遍存在于家长与中学生子女之间难于逾越的“代沟”。近年来,有的学校为强化文化专业知识,实行所谓的“封闭式管理”人为隔绝学生与家庭、与社会的血肉联系,阻断了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对社会、对生活的全面感受和理解,这样的封闭式管理,也可能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文化知识素养的知识贵族,但也可能造就出一批不谙世事的精神乞丐。这是无法胜任新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任的。

第四,重视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练意志,逐步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中学生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都具备了适应一定的体力劳动、技能性劳动和认识社会的能力,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会更激发他们发愤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每一所中学、每一个班级都应该与校外工厂、农村、机关、单位建立联系,定期参观学习、参加劳动或开展各种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

第五,发挥党团组织的先进模范作用,积极培养和吸收中学生中德、智、体表现优良的分子入团、入党,壮大队伍,创造良好氛围;积极引导中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种有益的公益活动和事业,如“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等,组织中学生到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培养他们爱党、爱国、互助友爱、助人为乐的思想风貌和精神情操。

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但是,这些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则反映了学校工作的积极主动程度。因此,摆在我们每一位中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劳动活动是施行德育的必要途径。 世界众多国家普遍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是造就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第38届大会决议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一体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样做可造就熟练的劳动力,而且可使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劳动条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原苏联在教育实践中,早于六十年代就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不仅规定中小学每周安排一定时间劳动,而且在大学里学生劳动也普遍开展,其活动最主要特色是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劳动队。在西方许多国家里,学生的生活与职业指导是通过和借助劳动教育进行的。在大学里,它们认为让学生参加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今后具备为国家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献身精神。美国大学经常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到社会服务单位参加义务劳动,参加校园里一些服务工作,也常向学生提供“打工”机会,搞些“有酬”劳动。还有许多研究生院通过社会服务劳动,提高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水准,如哈

佛大学50%以上的研究生到孤儿院义务担任教师,为中小学差生补课,访问老年之家和为区社机构义务帮忙。美国总统克林顿(本文来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草范文网:中学生的劳动观研究报告)现正在全美推行为社会服务的“城市年”计划,其目的在于让青年和大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培养其合作精神、种族团结和社会意识。他要求大学生要为社会做各种工作,包括为老人组织娱乐活动、修复操场和公园,为无家可归者修补并油漆栖身处,在学校里当教师助手。日本的众多学校,把“寮教育”即宿舍教育作为德育主体,他们寝室劳动教育搞得好。日本中学生劳动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和职业观。日本学校体力劳动内容的选择和劳动课的安排都有明确的界定,比如,它们根据学校所在地的生产情况,依据学生年龄和体力进行劳动,劳动课着重于美化环境、社会服务劳动以及在学校设立的劳动场所内进行生产劳动,教师必须与学生在一起劳动,等等。近些年来,日本在一些中小学推行一种“上山下乡”、“土留学”活动,让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和边远山寨去,经过艰苦劳动和磨炼,接受劳动教育、集体主义和民情民俗与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在日本的国立和私立大学里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半工半读,其内容有体力和脑力劳动,充当中小学生的家庭教师或企业服务员等。特别是私立大学,有的学生是通过半工半读来付高额学费。这些教育和活动方式,深受日本国民和社会的支持和赞许。

记日本国家有句教育孩子的名言: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余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素质。劳动教育并不过时,让我们把劳动教育进行到底,让孩子体验劳动的艰辛,劳动的快乐!

班级:xxx届 xx 班

指导教师:xxx

课题组长:xxx

成员:xxxx

一、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人们也过上了越来越好的生活。而年轻的一代劳动的观念也越来越差,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大部份是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务事少了或者根本不用做,家中的长者一手包揽。孩子动手能力也差了,有的学校也把卫生包给专门的卫生部门去做,这样一来,学校确实是更规范了,而学生变得越来越懒得动手,越来越不会动手了。这样危害不小。因此学校应对学生加强劳动观念的培养,让学生动手搞教室卫生、公共区卫生,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搞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经骨,饿其体肤。一个没有经过劳动磨练的人,是难以懂得生活的意义,他也注定无法担当“大任”。因此劳动使人知道什么是生活,劳动培养人的坚韧与毅力。劳动创造了人,那么远离劳动,也必然造成人的退化,在下一代身上这种退化已经表现出来,它不止反映在体质上,还反映在品质与意志上。相当一部分学生长到十几岁还不知劳动是什么滋味。它的负面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也许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需要身体力行的劳动正逐步减少。作为一个孩子,一个正在接受外界信息,不断成

长的孩子,首先应该懂得:“劳动创造了世界”,没有劳动,人类就无法生存,没有劳动,社会就不会进步与发展。因此展开了这次研究学习,期望能通过这次学习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劳动观正确与否。

二、 课题研究的内容:

这一研究学习主要组织学生对自己周围的同学对于劳动这一概念的评价,了解学生已经形成的劳动观念。从中加深对劳动观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明确自己目前对劳动的看法和行动是否正确。激励自己为家庭、为社会尽一份应有的责任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以及如何去影响他人。让学生明白社会的发展只能让劳动的强度降低,却不可能消灭劳动。而且,大自然始终遵循着物质的守恒定律,机器让体力劳动的强度下降的同时也索取更多的脑力劳动,而脑力劳动的发展又离不开人们不断的切身实践。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世界,其次,要让学生明白:“劳动是没有高低贵践之分的”,每个人因为岗位的不同而从事不同的劳动,都在为整个人类社会的运转付出自己的劳动,不同的劳动内容里包含的是相同的光荣。

三、研究方法与措施

主要研究现今中学生的劳动观。人始于劳动,拥有正确的劳动观才能创造新世界。并在研究中得出结论,反思自我。

内容:

1,一般学生在家的劳动表现如何?

2,学生是如何看待劳动的?

3,一般在家里做那些劳动?

4,学生应该承担家庭中的那些劳动?现况如何?

方法:

1,调查访问,了解学生在家里一般承担哪些家务。

2,从访问中观察学生的言语表情了解学生对劳动的态度。

3,调查学生进行劳动的方式。

4,从劳动创造人类来了解劳动的作用。

5,对劳动重要性的了解,进一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四、结果与结论:

同学们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安排好学习并做好一些劳动。作为学生适当的劳动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同学们能因此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五、研究体会与收获: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已到尾声。根据学生的报告作出总结,给以表扬与肯定,并提出存在的不足之处。让其明白21世纪是一个生存竞争更趋激烈的时代。参加劳动和实践是学生健康成长,获得劳动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自主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通过此次活动培养我们组员的实践和协作精神,借此提高我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提高学生在21世纪的生存竞争能力,学校应当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性、公益性、义务性劳

篇三:浅谈中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劳动观念的培养

张建强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本文分析了学生缺乏劳动意识的原因以及阐述了笔者在实践中采取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中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意识

作者简介:张建强,任教于河南省安阳市第三十三中学。

“张老师,你们班学生可真是勤快啊!”“张老师,你们班卫生搞的不错啊。”“张老师,

你们班怎么老得卫生红旗啊?”每当听到这样的话,笔者都为自己的学生们感到由衷的骄傲,都会自豪地说“咱班学生爱劳动”。

其实我们都知道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懒惰思想,何况这些在“小皇帝”、“小太阳”的光环下成长起来的初中学生呢!

如何让这些“小皇帝”和“小太阳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班级责任感是对我们教育者提出的一大课题。笔者认为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主要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

一、学生缺乏劳动意识的原因

1.家庭的溺爱和家长的包办,从而使学生四体不勤,缺乏良好的劳动习惯。

2.由于长期没有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养成懒惰思想,最终缺失了劳动意识的形成过程。

3.在错误的劳动观“教育”下产生了对劳动观念的错误理解和认识。当前我国家庭劳动启蒙教育存在五大误区:

误区一:鄙视普通劳动者。一些家长经常这样教训孩子:“你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没出息,就让你去扫马路、当工人!”于是在孩子心目中,普通的体力劳动就成了“下贱”的代名词。

误区二:“孩子太小,与劳动无关”。不少父母总觉得“劳动”离自己的孩子太远,无意之中挫伤了孩子的劳动兴趣。

误区三:把劳动当负担,怕影响孩子学习。孩子上学了,父母们总是有这样的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的唯一任务就是学习,学习好是成才的唯一条件。

误区四:“现在生活富裕了,没有必要让孩子劳动”。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每周的值日成为他最头疼的事情。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用钱雇同学帮自己干,干一次给二元钱。教师发现并批评他时,他却振振有词:“我们家的活儿都是保姆干,我爸说了,咱家有钱,这些活儿用不着自己干。”花钱可以雇人干活,却剥夺了孩子的劳动体验,买不来孩子的劳动技能。

误区五:用劳动惩罚孩子。有的孩子平时根本没有做家务的习惯,偶尔考试没考好或者在外面淘气了,家长就用干家务活儿作为惩罚手段,这样使孩子从小就对劳动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定势,即使家长有心培养孩子的劳动观点,也很难调动起孩子对劳动的热情。

因此,学生出现“我为什么要劳动?我在家就不劳动。”“我来学校是学习的,就不是来劳

动的?”“我成绩又不差,为什么劳动?”“我又没犯错误,为什么劳动?”等等错误的问题就不足为奇了!

二、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的措施

针对上述的问题和现象,已在班主任岗位上工作十年的笔者采取了积极的教育措施,现总结如下:

1.树立和培养正确的劳动观是学生热爱劳动的基石和前提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既是权利也是义务”,“积极参加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班级是我家,劳动靠大家”。用这些大到人类发展、国家宪法,小到《中学生守则》、班级舆论的道理,对学生开展正确的劳动观教育,让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劳动的意义,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及自身存在的错误的理解和认识。思想决定行动,只有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思想才能指导和培养出正确的行动。

2.科学细致地的劳动卫生制度是学生热爱劳动的保证和依据

(1)分组值周制

根据本校“每周一评定,每月一总结”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班的分组值周制度。即每组值日一周,负责班内和清洁区卫生。值周结束后,根据学校检查的分数,位于年级前半部分认定为值周合格,取得卫生流动红旗(前两名)认定为值周优秀,位于年级后半部分认定为值周不合格。合格的值日组顺利交接卫生工作;优秀的值日组,不仅受到表扬,还要在班会上做总结发言,并在班级评价制度中给予加分奖励,作为评三好和各类先进的依据;不合格的值日组,组长要分析原因,找出不足,并带领本组成员重新值周。如仍不合格,本组交接卫生工作,组长和组内的班干部学习、观摩下个值日组劳动卫生工作。学习后,再一次带领本组成员值日,直至合格。

本制度要点:要提高学生对值日的重视,明确奖励机制,不合格必须弥补不足,重新做好。切记不要把劳动当作惩罚的手段。

(2)值日组长负责制

①值日组长按照轮换的原则安排组员的劳动工作,对组员的劳动工作进行考核、评价,并对本周的班级卫生工作全面负责。

②值日组长每天检查班级的卫生保持,对保持不好的同学提出警告令其整改,对不配合的同学记录备案。

③值日组长设有值日记录本,负责记录全体组员的每次出勤和劳动情况,并以此为依据推选出本周优秀值日生两名。优秀值日生在班级评价制度中给予加分奖励。

④值日组长在本周值日结束后,要负责清点劳动工具的数量以及工具的损耗情况,并向下一组交接工作。

本制度要点:值日组长的人选尤为重要,要推选出热爱劳动、关心集体和责任心强的学生担此重任,同时也要善于积极发现和培养这样的学生干部。

(3)卫生责任区制

这个制度主要是针对日常的卫生保持而制定的。

① 每个学生自己的课桌、凳子为第一责任区,要时常保持清洁,不得涂鸦和故意损坏。

② 每个学生自己的课桌、凳子下方及周边临界地,都是自己的卫生责任区,要负责日常

的卫生保持。如临界地出现问题要追究临界地两边或周边同学的卫生责任。

③ 本着“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原则,把门、窗、讲桌、台布、窗帘、投影仪、饮水机……甚至每一块玻璃,都定为卫生责任区。实行班干部带头和一般同学自愿认领的方式分配卫生责任区。管理时间为一个月,到期重新进行认领。认领期间被同学们评为优秀的,将在班级评价制度给予加分奖励并对该卫生责任区有优先认领权;认领期间被同学评为不合格者,将丧失对该卫生责任区的管理权,由其他同学代替。

本制度要点: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劳动既是自己的一份责任,又是自己对班级的一份义务

(4)大扫除制度

此制度是根据本校每周五都要开展“周末卫生大扫除”,而制定的。

①将大扫除的卫生任务分为班内卫生、清洁区卫生、擦洗工作(门、窗、墙壁、名人画像等)和好人好事四部分。分别由四个组完成,每周一轮换。每组由组长负责,卫生任务不具体到人,要求团结协作完成。大扫除结束后,组长要在班上总结本组劳动情况,总结时要具体到人。

②好人好事组,要在学校的公共区域开展好人好事活动,活动结束后每人都要写出活动稿件,组长选出优秀稿件,上报学校广播室。如被学校广播室采用,稿件作者将在班内评价制度中给予加分奖励。

③在完成本组的劳动任务后,全体同学还要对自己的第一卫生责任区(自己的桌凳)进行清洁和整理。

本制度要点: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在劳动上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对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和鼓励。为最终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上四种劳卫制度是相辅相承,要根据本学校和本班级的实际情况来施行,要能根据情况的变化与时俱进完善制度。切忌囫囵吞枣、生搬硬套。

3.营造“劳动光荣”的舆论氛围是学生热爱劳动的动力和源泉

班主任要善于及时总结劳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和事迹,树立榜样,营造出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和班级文化。

让学生适当地参加劳动益处很多,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避免“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坏习惯,可以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真正了解了学生,认真反省了自己的失误,或许可以从转变自己的认识、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开始,来教育孩子热爱劳动、学会劳动,从而改变孩子的懒惰行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从小练就立足社会的本领。

第四,重视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磨练意志,逐步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中学生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都具备了适应一定的体力劳动、技能性劳动和认识社会的能力,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会更激发他们发愤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能力。每一所中学、每一个班级都应该与校外工厂、农村、机关、单位建立联系,定期参观学习、参加劳动或开展各种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

第五,发挥党团组织的先进模范作用,积极培养和吸收中学生中德、智、体表现优良的分子入团、入党,壮大队伍,创造良好氛围;积极引导中学生参加社会上各种有益的公益活动和事业,如“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等,组织中学生到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培养他们爱党、爱国、互助友爱、助人为乐的思想风貌和精神情操。

当代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艰苦细致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但是,这些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则反映了学校工作的积极主动程度。因此,摆在我们每一位中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劳动活动是施行德育的必要途径。 世界众多国家普遍认为,开展劳动教育是造就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条件。联合国教科文第38届大会决议中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一体化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样做可造就熟练的劳动力,而且可使教育与日新月异的劳动条件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并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原苏联在教育实践中,早于六十年代就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不仅规定中小学每周安排一定时间劳动,而且在大学里学生劳动也普遍开展,其活动最主要特色是利用假期组织大学生劳动队。在西方许多国家里,学生的生活与职业指导是通过和借助劳动教育进行的。在大学里,它们认为让学生参加劳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今后具备为国家利益而努力工作的献身精神。美国大学经常参与社会活动,让学生到社会服务单位参加义务劳动,参加校园里一些服务工作,也常向学生提供“打工”机会,搞些“有酬”劳动。还有许多研究生院通过社会服务劳动,提高研究生的职业道德水准,如哈佛大学50%以上的研究生到孤儿院义务担任教师,为中小学差生补课,访问老年之家和为区社机构义务帮忙。美国总统克林顿现正在全美推行为社会服务的“城市年”计划,其目的在于让青年和大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培养其合作精神、种族团结和社会意识。他要求大学生要为社会做各种工作,包括为老人组织娱乐活动、修复操场和公园,为无家可归者修补并油漆栖身处,在学校里当教师助手。日本的众多学校,把“寮教育”即宿舍教育作为德育主体,他们寝室劳动教育搞得好。日本中学生劳动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和职业观。日本学校体力劳动内容的选择和劳动课的安排都有明确的界定,比如,它们根据学校所在地的生产情况,依据学生年龄和体力进行劳动,劳动课着重于美化环境、社会服务劳动以及在学校设立的劳动场所内进行生产劳动,教师必须与学生在一起劳动,等等。近些年来,日本在一些中小学推行一种“上山下乡”、“土留学”活动,让学生到生活条件差的岛屿、农村和边远山寨去,经过艰苦劳动和磨炼,接受劳动教育、集体主义和民情民俗与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在日本的国立和私立大学里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半工半读,其内容有体力和脑力劳动,充当中小学生的家庭教师或企业服务员等。特别是私立大学,有的学生是通过半工半读来付高额学费。这些教育和活动方式,深受日本国民和社会的支持和赞许。

家庭劳动教育的任务

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劳动观点教育方面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的,但又各有其侧重点。从实际效果看,劳动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主要由家庭教育来完成;劳动技能的培养主要由学校和社会来完成;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则是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完成的,其中家庭的教育作用仍然是主要的。

基于这种分析,家庭中的劳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培养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和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和珍惜劳动成果是一种极其宝贵的品质,它同朴素、诚实、正直等品德一样是一个人品质结构中的基础部分。缺乏这些基础品质,爱国主义、责任感、义务感等高层次的品质就无以形成。因此劳动品质的培养是家庭中的劳动教育的核心部分,在形成整体品质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对于劳动品质的培养,应该从孩子的学前阶段开始,然后随着年龄段的变化确定在各年龄段实施的内容和方法。系统的家庭劳动教育在不同的年龄段呈现以下不同的特点。

(1)学前阶段:由简单模仿和学习家长的劳动动作发展为主动从事自我服务的劳动;劳动还带有游戏性;只满足于劳动的过程,而不太注意劳动的成果。家庭指导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生产物质财富,而是使儿童掌握简单劳动技能和技巧,使儿童理解劳动的社会意义。

(2)学龄初期:狭义的劳动——生产性劳动开始逐步占有一定地位,为他人和集体服务性质的劳动开始成为主要形式,因此开始向公益性和生产性劳动发展,但并未形成劳动习惯;开始体验为别人为集体劳动的光荣和愉快。家长应注意把学习和劳动正确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培养其为别人为集体而劳动,应以不计得失为主要目的,要注意支持和帮助他们进行集体性的劳动,并对他们的劳动及时作出评价,这样做的目的,一是有助于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二是为其尊重劳动者品质的形成提供实现的条件。

(3)少年期开始形成劳动习惯,比较注意劳动成果,能够预见劳动的全过程;可以进行从事生产性劳动,但劳动缺乏创造性。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劳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他们认识到不但要珍惜自己的传动成果,更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鼓励他们大胆动手制作,积极开展创造性劳动。

综上所述,劳动品质的培养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连续不断的过程,缺少任何一个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