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研究报告 > 列表页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1-21  分类: 研究报告 手机版

篇一: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

这本并不是什么世纪巨著,但是它是作者陆学艺先生对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流动的独到见解,结合中国国情联系实际给出了以职业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划分了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率先提出十大阶层和他定义下的中间阶层,并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严格的论述给广大读者以崭新的社会分层状况。而且它也如实地指出了当代中国不是人人平等的无阶层社会,而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高低差别的社会;比较客观地描述了当代中国人群的这种差别,为人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调查材料。

首先是我综合资料和书中内容对这本书名的理解。

任何社会都有其社会分层结构,即不同社会阶层所形成的总体社会结构的类型。阶层是对人群的划分,同阶级、等级一样,不是对人群横向的划分(如对牧人、渔人、农人、工人的划分,它表现为劳动者分工,即人与某种劳动职能的固定结合关系),而是对人群纵向的

客观地展示了当代中国的这种社会分层结构,反映了其中各阶层的结构关系。

接着是从本书出发,概括地对书中对阶层的划分和对阶层划分的方法进行一个简要的归纳和小结。

第一是对阶层的划分:五大社会经济阶级(社会上层、中上层、中中层、中下层、底层)以及十大社会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产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第二是对阶层划分的方法: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划分的4个主要特征(阶层的分化越来越趋向于表现为职业的分化;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些特殊的制度性安排对社会阶层的分化仍然有着显著的影响;生产资料所有权仍是导致阶层分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经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

济体制转型的过渡时期对社会阶层分化也产生了特殊影响)以及依据三种资源的占有状况勾画新的社会阶层结构(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

最后是我的读书心得。

我觉得这本书的重要的在于其客观性、技巧性和现实性。我并不认为它在单纯地向我们呈现一种现状,而是首先大胆而严格地从客观的角度将一种全新的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来,从而为人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调查材料;接着是我们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跟着他的思维走,从而让我们理解与学习他的思维和分析的方式;最后便是它反映出来我们当前的问题,也就是其对当前我们发展的现实意义。因为社会稳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社会稳定需要我们针对现状实施措施来尽量满足各阶层的需求,所以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理论前提之一。所以《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不仅是一份较有价值的调查材料,更是促进我们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维持社会稳定思考的推动力。

篇二:XX: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

阶层是对人群的划分,同阶级、等级一样,不是对人群横向的划分(如对牧人、渔人、农人、工人的划分,它表现为劳动者分工,即人与某种劳动职能的固定结合关系),而是对人群纵向的划分。人群的横向划分决定着人们怎样互相交换其活动,反映着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人群的纵向划分决定着人的高低差别,反映着人对人的压迫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中既有阶级概念,又有阶层概念。当这两个概念并用时,阶层通常是阶级的组成部分,表示阶级内部次一级的划分,隶属于阶级,有时也包括其阶级归属尚不明朗的过渡性成份。由陆学艺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年1月出版)如实地指出了当代中国不是人人平等的无阶层社会,而是人与人之间存在着高低差别的社会;比较客观地描述了当代中国人群的这种差别,为人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调查材料;在对人群分层时,指出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处于社会上层,产业工人处于社会下层,中间隔着6个社会阶层,从而使读者可以看出前者已经不像改革开放前那样是工人阶级的代表者,而后者则不是主导阶层(第105页),自然不再属于领导阶级,正在逐渐滑向弱势地位;正确指出“私营企业主阶层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第16页)此外,还对政府有关部门在教育经费使用上的两极分化做法表示了义愤(见此书第96-97页),等等。这些都是值得肯定和称道的。此书在描述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现象时,旗帜鲜明地用阶层论代替了阶级论。自然,它就没有也不可能对社会阶层进行阶级归并,正确揭示我国当前的阶级状况。之所以如此,是作者认为中国共产党已经不是革命党而是执政党,“目标”应当“变化”为团结和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第7页),通过广泛妥协和“合作”实现各阶层的“共赢”(第99页,第108页),即用阶级阶层合作来代替阶级斗争。认为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对社会分层状况“传统政治意识形态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第99页)。这里所说的“传统政治意识形态”显然特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作者认为它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已经“过时”,因而应当予以“扫除”(第104页)。然而,在“扫除过时意识形态的障碍”(第104页)的同时,此书又想表白自己所用的阶层论并不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第5页)。为此,它求助于英文词汇。说,在“大多数”英文文献中,并不存在“阶级”与“阶层”两个概念的明显区别,“大多数”理论家都采用同一个词汇:“cla”,它既可以被译成“阶级”,也可以被译成“阶层”(见此书第5-6页),并就此写了一大段说明。这段文字似乎是想让一部分赞同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读者感觉,此书所说的“阶层”同“阶级”本是同一个概念,此书所用的阶层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就没有必要把“阶级”改称“阶层”。但为什么又改了呢?此书说:“在中文中,情况有所不同,‘阶级’这一词汇往往是指传统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阶级概念——即由生产资料占有来进行划分的、相互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对立、斗争关系的群体,这一词汇让人联想到的是严重的社会冲突、动荡或人与人之间的争斗,有些学者和民众对这一词汇还带有反感情绪和否定倾向。而‘阶层’常常被认为是不那么具有冲突性并带有等级性质的群体概念。”(第6页)为了取悦于或者说糊弄对马克思主义阶级概念反感的那部分人,此书便舍“阶级”而用“阶层”。那么此书用的究竟是马克思主义的阶层论还是非马克思主义的阶层论呢?它究竟是想糊弄拥护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人,还是想糊弄反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的人呢?这只有细读此书才能够弄清楚。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同生产资料的关系在阶级、阶层划分中处于中心的位置。而此书说“仅用生产资料占有这一指标来解释社会阶层分化是不充分的”(第5页)。因此,它“提出了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文化资源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组织资源包括行政组织资源与政治组织资源,主要指依据国家政权组织和党组织系统而拥有的支配社会资源(包括人和物)的能力;经济资源主要是指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文化(技术)资源是指社会(通过证书或资格认定)所认可的知识和技能的拥有。”(第8页)。这样,虽然没有彻底否定和抛弃马克思主义的人与生产资料关系的标准,但是通过把这一标准从中心位置上拿下来并淹没

到众多的其它标准中,已经在体系上改弦易辙。它在反对“简单地照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理论(第4页)的同时,基本上采用了韦伯的社会分层与流动理论。这样的阶层论并不是可以等同于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阶层论。当前,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我国并存。除了全民所有制即国家所有制和劳动者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以外,还有雇工和不雇工的两种私有制。

篇三: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

陆学艺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加强对社会结构发展变化的调查研究,深入认识和分析阶层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方面情况的变化和发展趋势,这对我们深入研究当前中国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编者

社会阶层结构这个题目本来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问题,但若干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虽然还在讲,但是一直没有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所以现在中国有哪些阶级,有哪些阶层,什么状况,不少人不是太了解。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怎么实现全国人民的和谐,也就是实现各阶级各阶层间的和谐。所以,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的时候,强调要进行社会结构调查,要调查分析阶层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等方面的情况,非常重要。社会结构的核心或者说主要部分就是社会阶层结构。

一、当前研究社会分层的重要意义

1、社会阶层结构是一个国家、地区的基本国情、基本地情。研究阶层结构本身就是研究基本国情。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怎么样,社会怎么样,以前往往从经济结构来说,经济发展的怎么样,人均GDP多少?一二三产业多少?大致比例怎么样,由此大致可以知道这个地方的发展水平。其实,国情、地情同样也可以从社会阶层结构来判断,比如这个国家、地区的上层阶层、社会中间阶层、社会底层的比例如何,工人阶层农民阶层有多少,通过对他们的状况分析就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地区的基本国情、地情。以前往往只讲经济方面,对社会方面了解不多。一般说社会中间阶层占到40%以上,这个社会才能是现代化社会。过去社会建设只是笼统讲科教文卫,其实还不光这些,还有社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这方面过去缺乏调查和研究,现在看来我们所讲的经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光是说科学教育事业发展不够,更重要的是社会结构的调整也落后于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跟经济结构处于不相适应的矛盾状态。

2、改革开放大大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化的步伐,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变了,就业

结构也变了,但是社会结构的变化没有相应跟上。

由于经济结构的变化,特别是所有制的变化,原来单一的公有制发展到现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成分,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以后,社会上产生了一些新的阶层,一些社会阶层分化了,有些阶层的社会地位提高,有些社会阶层的地位下降。当今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向多元化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已经不是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结构了。对于这些新情况,由于过去对阶级阶层方面的研究不够,所以现在对社会阶层结构的认识基本是笼统的,更没有取得应有的共识。

3、根据社会阶层结构的分析,制定革命和建设的方针路线和政策,历来是我们党的传统。

锦涛同志提出要进行社会结构方面的研究,我觉得非常重要。很多人都研读过《毛泽东选集》,其中第一篇文章就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由于分清了依靠谁、团结谁、打倒谁的问题,我党根据这个阶级分析而制定了正确的政策,从而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但在革命取得胜利后就不是这样了。我们囿于斯大林在1936年制定苏联新宪法时指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阶层结构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理论,就不再对社会结构作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了。实践证明,“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当时按照这个理论,我们基本放弃了对客观的阶级阶层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放弃了根据阶级阶层的实际情况制定方针的好传统,而只是抽象的强调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对立,进行了长期的阶级斗争,导致了许多严重的失误。

改革开放以后,在这个问题上,政治学、社会学包括经济学、哲学界的一些学者,虽然也对社会阶级、阶层的变化状况做了一些小课题的调查,但是国家有计划的大规模的调查没有,所以现在我们对于阶级状况、阶层状况到底怎么样,还不清楚,而且在主要理论问题上至今还没有形成共识。

4、只有通过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才能对社会阶层结构有个正确的认识,制定政策才能有的放矢。

现在经济多元化了,所有制也多元化了,社会也已分化了,多种利益群体实实在在地出现了。因此,我们应该对社会阶层结构这个变化了的基本国情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借以制定正确的经济社会政策,整合、协调各个社会阶层的利益关系,使得各个社会阶层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各得其所,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而奋斗。

国家和地区都需要有这种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只有对社会阶层结构有个正确的认识,制定的政策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例如,我们从1993年就提出了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的方针。一讲就讲了十多年,但农民收入就是上不去,城乡差别、地区差别、阶层差别越来越大。为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很明显的,就是农民本身已经分化了,全国有农民身份的至今还有9亿,但一部分农民已经富裕了,一部分农民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农民了,真正务农的农民,据我们调查只有42%。如果作了正确的分析,就可以有合理的政策,对那些已经富裕了的不以务农为生的农民,不要笼统的讲增加收入,而是要增加他们的税,对那些贫困的农民就要免除他们的负担,还要帮助他们。

因此,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要进行社会阶层结构这一基本国情的调查研究,摸清摸准我们国家现在到底有多少阶层,每个阶层有多少人,占多大比例,他们现状怎样?以此制定合理的社会政策,把各个社会阶层都团结起来,把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这样,许多问题就能比较好的解决。

根据阶级阶层实际变化的情况制定政策,对于一个地区、单位也是必要的,各类人不同,对不同人群采取不同政策很有必要。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进行社会结构方面的调查,强调进行社会建设和管理,非常重要。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二、社会分层的标准和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状况

1、对社会结构分析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阶级分析,一种是阶层分析。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意见,认为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阶层分析是西方学者马克思·韦伯的,有的人干脆说是资产阶级的,这实际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不光进行阶级分析,同时也进行阶层分析;韦伯主要的是进行阶层分析,但也搞阶级分析。因此,从学术观点来看,不能笼统地说二者是对立的。

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同,或者说研究的目的、方法不同。譬如在革命时期,要搞无产阶级革命,革命的目的是要夺取政权。我们现在进行阶层分析不是这个目的,时代不同,目的不同,方法也要不同。

我们认为:当今中国还有阶级,也有阶级斗争,阶级分析的原则还是要坚持。但要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在现阶段,根据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从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考虑,还是运用阶层分析的方法为好。而且,国际上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多数国家也都采取阶层分析方法来研究认识自己的

社会结构这个基本国情。如日本从1955年起,每十年进行一次社会结构调查,名称就叫“社会阶层和社会流动”。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我认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关系,使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利益关系和政治关系都得到恰当的实现,而且这种关系是能够不断调整的,这样的社会才会比较和谐。

2、关于现阶段社会分层研究的一些情况。

目前社会学界对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研究,从大的框架来说,有这么三种:第一种还是用两个阶级分析,认为分为两个阶级,若干个阶层,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以及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人员阶层,技术人员阶层等等。第二种是进行阶级分析,把现在中国分成七个阶级,分六个阶级的也有,这一观点多限于内部学术范围里。第三种主张搞阶层分析,认为目前进行社会阶层分析比较好,更符合现阶段国情。我们就是属于这一分析框架。

前两年,我们在大量社会研究资料和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全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作了分析,分析的结果是划分成十个阶层。这里要说明一下,这主要根据我们一个全国的抽样调查。我们抽样调查了十二个省市七十二个县市六千户,并对调查结果做了加权,所以这个数据跟统计局做的数据不完全一样,但基本接近。(十大阶层状况见上表)

对于这一划分,当时因为比较新,过去没有做过,社会上反映较好。但一个事情有赞同的就有反对的。据中青网做的一个调查,在线访谈了两千多人,大概65%赞同这个分法。但也有工会的同志持不同意见,有的还认得我,说老陆你们把工人阶层排到第八,你叫我们怎么办?我们给他回答的是两条:第一,工人阶级是中国的领导阶级,这是政治概念。我们这里讲的产业工人阶层,是社会学上做社会分层研究用的学术概念,两个概念是不一样的,不能相提并论;第二,要分清,不是我们把产业工人阶层排在这儿,而是调查的结果就是这样。客观地讲,我们定义社会阶层分析的标准,一要看他从事什么职业,二要看他拥有的组织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的多少。从这两点来确定他们的社会分层,不是我们把他们排在这儿,而是根据社会生活、社会位置的变动,他们现在就在这里。

三、对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的总体评价

跟国际上对比起来看,中国现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阶层结构?对此,我们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中国已经形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但还只是一个雏形,而且还正在发展变化之中,正在继续成长。

为什么说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阶层结构呢?首先,国际上一些现代化国家阶级阶层的一些基本成分,比如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经理阶层、企业主阶层,我们国家都有了,都已经具备了。这些阶层以前我们很少或者没有,现在都有了。与国外现代化国家的阶层结构相比,差别在于我们的结构比例还不合理。其次,中国现代社会结构中的社会阶层位序已经确立,这个排序不是随意搞的,而是按照他们拥有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三种资源的多少来排列的,而且基本上一个阶层是一个台阶。社会阶层位序取决于各个阶层所拥有三种资源的数量及其综合实力。拥有资源越多、综合实力越强的阶层,其阶层位序就越高,反之就越低。这十个社会阶层的位序排列,是根据我们多方面大量的社会调查及对各种文献和数据的分析进行的,而不是任意的。

而且,从我们的分析看,现在中国的职业正在趋高级化,国家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之中,整个社会职业在趋高级化,整个社会在发展,社会是在往上走,这样群众就有了希望,这个社会就充满活力、充满希望。

第二,现代社会的流动机制正在形成,以“后致性”为主的社会流动机制正在逐渐代替以“先赋性”为主的传统社会的流动机制。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实行的是身份分层、政治分层,在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下,出生在农民家庭的人,就只能从事农业,身份只能是农民;凡出生在工人、干部家庭的人,一般就是工人和干部。农民想转变为工人,转变为城市居民,工人想转变为干部,则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说非常难,因为存在着制度性的障碍。这种先赋性(社会身份是先天赋予的)的社会流动机制限制了人们通过努力奋斗实现向上流动的积极性,这是很不公平、很不合理的,这种流动机制使国家的发展缺乏活力和动力,也阻碍了经济社会的进步。

改革开放后,我国正在由“先赋型”社会演变为“后致型”(社会身份经过后天努力可以改变的)社会,农民可以进城来打工,年轻人通过学习、努力,可以上大学,毕业以后可以当教员、当国家干部,所以这是一个开放的、能流动、有活力的社会。一个现代社会一定是个开放、社会流动畅通、公正的社会,现在我们已经往这个方向走,正在发展。但是现在的户口制度、某些人事制度、某些社保制度还没有完全改革到位,还不能说现在已经是开放的社会。但是总的来说,社会流动的机制已经改变了,现代社会结构包括现代社会的流动机制正在形成。只要你自己努力,就有机会实现向上流动的理想。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