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报告 > 研究报告 > 列表页

中国外债口径与统计监测研究报告集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2-16  分类: 研究报告 手机版

篇一:人民币外债管理研究

摘要:人民币外债业务作为新生事物刚刚兴起,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利好与否目前尚无定论,也无经验和数据支持。本文在bailliu修正模型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用以探讨人民币外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期通过理论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制定人民币外债相关管理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外债;经济增长;外债管理

外债是一国居民对非居民承担偿还义务的债务,目前中国的外债主要是以外币表示的债务,外币外债在我国外债构成中占有绝对比重。随着资本项目逐步放开管制,人民币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人民币外债的产生不可避免,并且呈现种类多样化、规模扩大化的发展趋势,人民币外债占比不断增大。但作为新生事物,人民币外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尚未得到验证。本文认为有必要对人民币外债进行系统深入的前瞻性研究,为管理部门、政策制定者在外债管理决策方面提供支持。

一、何为人民币外债

(一)人民币对外负债的概念

根据《外债管理暂行办法》(2003)等相关规定,外债定义为“境内机构对非居民承担的以外币表示的债务”,而在《外债统计:编制者和使用者指南》(2003年版)中关于外债的定义为,外债总额是指“在任一时点上的目前的实际(不是或有的)负债余额,该负债要求债务人在未来某一时点偿还本金和/或利息,并且是某一经济体居民对非居民的负债”。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外债的本质是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具有偿还义务的对外负债,币种并不能成为外债与否的区分因素。只要是居民对非居民的负债,无论是外币负债还是本币负债都属于外债的范畴。人民币外债属于本币外债的一种,其以本币偿付,且债务的偿付金额与本币挂钩。因此,人民币外债应该是指“中国境内的居民对非居民承担的以人民币表示的具有偿还义务的对外负债”。

(二)人民币对外负债的类型

按照《外债统计:编制者和使用者指南》中确定的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未来我国人民币外债可能出现的类型①

① 本文采纳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外债口径与统计监测研究课题组对人民币外债的分类和解释。

主要有:

序号类 型内容

1债券和

票据指原始期限超过1年的,且持有人拥有无条件在未来得到收益的权利。当债券和票据以人民币计价并要求偿还时,这种债券和票据就属于人民币外债。

2货币市场

工具

指原始期限为一年或不超过一年的债务证券。国库券、金融票据、银行承兑汇票等都属于常见的货币市场工具。

3贸易信贷

指商品和服务交易双方之间直接提供的信贷,包括供应商在商品交易和服务是直接提供的信贷,以及购买方为商品、服务和为进行中的工作预付款产生的债权或负债。由第三方(银行)向出口商或进口商提供的与贸易有关的贷款不包括在内。

4贷款指债权人通过某些安排向债务人直接借出资金产生的金融资产。通常不可转让和交易,可以有抵押,也可以没抵押。

5逆向证券

交易

《外债统计:编制者和使用者指南》将逆向证券交易定义为包括以下所有安排:一方根据交易开始时签订的法律协议获得证券,并同意在某一商定的日期或该日期之前将同一证券或相同的证券归还给另一方。

6通货和

存款包括纸币、硬币以及可转让的存款和其他存款。目前此类型的人民币外债已经出现,具体包括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通货、非居民人民币存款等。

7其他债务

负债此类负债涵盖非贸易信贷、贷款和存款等项目,如养老基金和寿险公司对非居民参加者和投保人的负债等。

8拖欠指超过了还款期限而未偿付的金额,逾期支付债务工具的本息,以及逾期支付其他工具和交易,就产生拖欠。拖欠的存在代表着该经济体的脆弱性程度

9直接投资:

公司间

贷款“直接投资:公司间贷款”的人民币负债应包括两部分:一是境内外商投资企业与境外投资者或境外关联企业之间的人民币借贷,包括向外方股东支付但未支付的人民币利润或股息等;二是境内中资企业在境外设立的直接投资企业与在境内的总公司、母公司或联营公司间借贷形成的人民币外债。

二、人民币外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本文从资本形成角度来分析人民币外债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在bailliu修正模型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改进,将国际资本流动限定在人民币外债假设条件下,探讨人民币外债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必要条件及路径。

(一)模型描述

结合我国经济领域日益放开、对外经济贸易前景和政策目标,本文设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来探讨人民币外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在本模型中,仅考虑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假设总产出是总资本存量的线性函数,即:

qt=akt①

其中,qt为债务国t时期的总产出,kt为总资本存量,a为资本产出率。

在模型中,假定人民币国际化达到了一个比较理想的程度(至少区域范围内),人民币跨境资本流动顺畅,市场需求强烈,国际资本形成方式只有人民币外债形式,经济中只生产一种可用于消费和投资的可贸易品,不计产品折旧,则债务国t时期的总投资水平为: it=kt+1-kt=δkt②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债务国t时期的投资水平是由该国全部的储蓄(st)转化成的实际投资(irt)和人民币外债流入(kf)在该国形成的投资(α1kf)组成,其中,α1为人民币外债资本形成系数(即外债中转化为生产投资的系数),0≤α1=kf/kf≤1;kf为借入的全部人民币外债资本;kf为转化为生产投资的人民币外债资本。则:

it=δkt =irt +α1kf③然而,在现实经济中,由于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其运用机制不同,并不是所有的当期储蓄st都能转化为当期国内投资irt,总有一部分储蓄(sts)未转化为投资,即储蓄闲置。同时,由于金融中介的存在及其效率因素的影响,在储蓄转化为投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储蓄损失。假设金融中介的转化效率系数为β1(00,或θα1/aα2>βs。

当θα1/aα2>βs时,人民币外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同时也要注意到,人民币外债能否促进我国(转自:wWw.XiAocAoFanWeN.cOm 小 草 范文网:中国外债口径与统计监测研究报告集)经济增长,不仅仅取决于外债的流入,还与本国自身资本形成综合能力

密切相关。国内资本形成综合能力越强,即βs值越大,人民币外债真正发挥作用的临界值越高,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越大。

2人民币外债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

第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外债会提高国内储蓄率和国内资本形成系数,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本文认为衡量人民币外债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时,应看对国内资本形成的效应,如果有利于资本形成,通过前述理论推导可以得出其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人民币外债对国内资本形成具有引致作用,例如人民币外债通过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引起投资增加,使其对总投资规模的扩张作用大于外债本身规模,对国内资本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图1人民币外债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过程

第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借入人民币外债会使得国内生产资本的形成和技术进步的步伐加快,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人民币外债通过增加资本和提高技术水平使得社会生产函数发生变化。资本存量的增加对应的是更多的产出,技术扩散效应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制度创新,提高管理理念和水平,积累和丰富生产经验,获得新知识和劳动技能等,使得社会生产函数由y=f(k,δ)改变为y′=f(k,δ′),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3人民币外债对本国国际收支的效应分析

第一、受汇率风险影响方面。人民币外债可以避免货币错配风险,实际上有效规避了汇率风险,同时也避免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导致不断加剧的“汇率波动-不确定性增加-债务人违约可能性加大-债权人要求提前偿还-债务人违约”的恶性循环。对于国内企业来讲,选择人民币外债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债务成本。

第二、人民币外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产物,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人民币外债的出现意味着非居民可以持有人民币计价的资产,有利于非居民接受人民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经济中作为计价、结算和投资币种的地位,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目前具体量化人民币外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是很困难的,就安徽地区数据来看,2013年末人民币外债余额占全省外债余额近1/4,发展十分迅猛,但是由于业务开展没有时间积累,并且外债资金进入生产领域,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方面进行单独效果量化评价在目前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本文认为,不应怀疑人民币外债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经济增长带来的正面效应,尽管其正面效应可能因为一定条件而有所改变,债务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挥着一种均衡功能。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资本项目管制日益放开的情况下,人民币外债的积极作用不应否定。

三、人民币对外负债管理政策建议

人民币外债表面上看起来不存在对外储备需求及汇率风险,但其实质上最终体现为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资产,且央行有义务将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资产兑换成其他货币,进而产生外汇需求,并最终体现跨境资金流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本币外债可能成为国家整体经济金融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从这个角度出发,将人民币外债纳入外债管理范畴是现实需要和发展的必然。(一)改进人民币外债管理模式。一是对原有外债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将境内机构人民币外债纳入外债管理,即外债不仅是境内机构向境外机构或自然人借入的以“外汇”偿还的债务;外债存在的货币形式也不仅限于“以外币表示的可以作为国际清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也可以是以人民币表示的支付手段和资产。二是人民币外债管理涉及央行、外汇局等多个管理部门,为保障政策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应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和信息匹配,制定出统一的人民币外债管理政策,避免企业无所适从的局面,形成监管合力,提高管理的有效性。

(二)建立人民币外债统计监测体系。鉴于人民币外债资金和资产直接或间接的存放在

我国金融体系内,且人民币外债的借、用、还涉及到跨境资金流动,在数据采集上可以直接通过金融机构采集,保证人民币外债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通过监测人民币外债跨境流量和结构的变化,研究人民币跨境流通的规律和趋势,及时防范和化解跨境资金流动带来的风险。

(三)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币外债存在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国内外利差导致套利资金流入,其根源在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尚未真正实现,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并不是由市场决定。行政性指令决定的利率会扭曲僵化人民币外债资金流入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和通货膨胀压力的增加,而无法通过利率机制来缓冲。因此,合理确定利率,使得这一货币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状况,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对国内外资本流动做出迅速反应,减少短期外债风险。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外债管理暂行办法》([2003]第28号令)

[2] 中国外债口径与监测研究课题组《中国外债口径与统计监测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3] 陈雨露《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方亦思人民币外债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金融2011(21)

[5] 束斌防范人民币外债风险[j]中国金融2011(21)

[6] 张少云人民币外债的节税功效[j]中国外汇2011(14)

[7] 刘兴凯金融发展:fdi与经济增长研究新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09(03)

[8] 国家外汇管理局《2011中国国际收支年报》[m]北京2011

[9] 刘锡良等《中国经济转轨时期金融安全问题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10] mbouchet,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debt,p134

本文采纳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外债口径与统计监测研究课题组对人民币外债的分类和解释。

篇二:关于调整我国外债口径及相关问题的通知(已被修正)--汇发(2001)174号

弹出窗口 关键词 设置书签 打印 下载正文 字体[小 中 大]

【颁布日期】2001.07.13 【时 效 性】已被修正

【实施日期】2001.07.13 【分 类 号】417091200101

【失效日期】2001.12.27 【内容分类】外债管理类

【颁布单位】国家外汇管理局

【文 号】汇发(2001)174号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调整我国外债口径及相关问题的通知

(2001年12月27日发布的《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

关于适应加入世贸组织进行外汇管理法规清理修改工作的通

知》将本文修正)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分局、外汇管理部,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市分局:

为了与国际最新外债统计标准接轨,增加外债统计数据的透明度和可比性,经国务院批准,现决定对我国现行外债统计口径进行调整。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外债口径调整方案

我国原外债口径是1987年在世界银行专家的帮助下、按当时的国际标准口径确定的,其涵义是指居民欠非居民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外汇负债,但不包括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的对外借款,而把境内机构向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借款计入外债。

近年来,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吸取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越来越重视成员国外债的风险管理,在外债口径和期限结构上都做了调整。从而使我国原登记外债口径与目前国际标准相比存在一定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原外债口径不包括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外债务,但包括境内机构对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的外汇债务;原外债口径不包括3个月以内的贸易信贷;原外债口径不包括经营离岸业务的中资银行吸收的离岸存款;原外债口径下的短期外债不包括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外债。

经请示国务院批准,现决定按新的国际标准口径对我国原外债口径进行调整,具体调整内容如下:1、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外负债纳入我国外债统计范围,同时扣除境内机构对境内外资金融机构负债;2、将3个月以内贸易项下对外融资纳入我国外债统计;3、将经营离岸业务的中资银行吸收的离岸存款纳入我国外债统计;4、在期限结构方面,将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债务纳入短期债务。

二、外债口径的调整对我国外债的影响

(一)不增加我国的偿债责任。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外负债、贸易信贷和中资银行吸收的离岸存款,在口径调整前均已存在,且均按不同的方式正常地对外支付。将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外债计入短期外债,仅是债务期限结构的调整,也不会增加实际的债务偿付金额。因此,就外债偿还责任而言,口径调整前与调整后无任何变化。

(二)外债口径调整后,我国外债余额虽有所增加,但各项安全性指标仍在安全线以内。按2000年底的数据计算,我国的债务率为61.3%、负债率为1

6.2%、短期债务比例为29.1%,均在安全线以内。除上述指标外,目前国际权威机构更重视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认为这一指标更能准确反映一国现实的对外支付能力。按2000年底的数据计算,我们这一指标为30.6%,大大低于安全线。这表明我国当前外债的整体情况良好。

三、外债口径调整后外债管理政策暂不改变

此次调整统计口径,仅要求境内外资金融机构报外债统计数据,现行的外债管理政策不变。即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外借款不需指标和审批;境内中资机构向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的中长期借款仍需外债指标并需经总局审批,短期借款仍需短期外债指标,境内机构向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的借款仍需办理外债登记和还本付息核准手续。

四、外债口径调整的实施步骤

(一)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外负债的统计。总局已在原《外债统计监测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外资银行外债统计监测系统》银行版和分局版,并对原《外债统计监测系统》进行了修改,将于7月组织对各分局的业务人员和技术维护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完成后,要求各分局人员对所在地的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和下级局的业务人员和技术维护人员进行培训,并将银行版软件下发给各外资金融机构,供其统计和报送外债数据时使用。

(二)各分局在接到本通知及与之同时下发的《关于境内外资金融机构报送对外负债数据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中资外汇指定银行就远期信用证进行外债登记的通知》文件后,应尽快组织数据的统计和报送工作。各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和中资外汇指定银行应从9月开始向所在地外汇局定期报送对外负债数据和远期信用证数据。对外负债数据包括截止6月底的余额和7、8月份的发生额及余额;远期信用证数据包括6、7、8月份各月的余额。

(三)各分局应从9月开始向总局报送相关数据。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的对外负债数据随原外债统计数据一同上报;远期信用证数据按新报表格式汇总后随《资本项目系列统计报表》一同上报总局,原系列报表中的表四格式同时废止。

五、具体的统计范围和方法

(一)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外负债数据(包括1年期以内(含1年)的短期拆借资金、1年期以上的中长期借款、对外开出的远期信用证、吸收的非居民存款),以电子数据方式报送、统计。一家境内外资金融机构欠同一家境外机构的一个月以内的债务按一笔债务填报;超过一个月以上的对外借款,逐笔填报;对外开出的远期信用证数据汇总填报;吸收的非居民存款汇总填报。

(二)贸易信贷的统计。贸易信贷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远期信用证、非信用证项下的延期付款、预收货款。对于远期信用证,实行汇总统计的方法,即给每家有国际结算业务的金融机构分配两个债务编号,一家金融机构一年期以内(含)的远期信用证作为一笔统计;一年期以上的远期信用证作为一笔统计。对于非信用证项下的延期付款和预收货款仍按现行办法操作,同时,有条件的分局应与国际收支统计部门合作对该类债务占整体贸易进口付汇的比例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报总局资本司。

(三)离岸存款。由经营离岸业务的金融机构向所在地外汇局报送汇总数据。

(四)期限结构的调整。由总局统一进行,各分局可不考虑该项调整内容。 各分局在执行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应及时向总局反馈。

篇三: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对经济运行的作用研究报告

金融统计学专题论文

金融统计学专题论文

题 目:浅析次贷危机后中国货币供应量变化原因及其影响院 (系): 商学院统计与金融系 年 级: 2011级 专 业: 金融学 班 级: 2011(*)班 学 号: 2011517***组 别: 第十二组 指导教师: 谢婷婷

完成日期:2014年03月10日

摘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任何一场经济风波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传遍世界。

由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发的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将此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中国加入WTO以来,经济已经与全球接轨,经济危机势必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带来一场动荡。为刺激我国经济复苏,中央银行采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本文主要研究次贷危机后我国货币供给量急剧增加带来的影响,并且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来探究出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最后我们通过研究结果进行小小总结。

关键词: 货币供应量 原因探究经济增长 通货膨胀

引言

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随着危机的扩散,次贷危机不同程度地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冲击,在随后的救助过程中,各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对金融市场的救助措施。我国根据国情制定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去影响经济,改善受经济危机冲击的中国金融市场环境。

1 金融危机后国内外经济影响及货币政策变化情况简介

1.1国外经济状况及货币政策(以美国为例)

1.1.1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影响及采取货币政策

(1)房地产泡沫破灭,房地产投资的不断萎缩严重拖累着美国经济

美国与住房相关的投资占美国固定资产投资的30%左右,房地产市场衰退使消费者和投资者对与房屋相关的支出减少,投资持续低迷,直接影响经济增长 (2)消费的下滑加快美国经济回落的速度

房价持续下跌,住房资产萎缩,财富缩减效应必然会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证券市场价格也经历了深度调整,居民财富大幅缩水,这直接导致了美国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显著下降,社会消费急剧下滑,宏观经济增长受到影响" (3)信心和信任危机导致企业融资困难,实体经济投资锐减

受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影响,美国住宅类投资从2006年就开始剧减,出 现持续的负增长"2007年,伴随次级贷款危机的显现,剧减趋势持续,其中 第1季度为一16.3%,第2季度为一n.8%"第3季度为一20.1%,对GDP的贡 献分别为一0.93%!一0.62%和一1.05%"? (4)制造业大幅下滑

根据美国人口统计局于2007年10月4日公布的数据,美国制造业也出 现了大幅度下滑的局面" (5)失业率创历史新高

根据美国劳工部2007年10月5日公布的家庭调查数据,2007年8月美 国失业人数为709.7万人,9月为720.7万人"次级贷款危机显现以后,失业 率呈逐步恶化趋势。

1.1.2美国采取政策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首先挺身而出并不断使用其娴熟的公开市场操作和降息等手段,试图为市场注入有效运转所需要的流动性和信心"联邦政府随后跟进,同美联储联合实施经济刺激和金融救援行动"这些行动涉及金融救援!经济刺激!机制改革!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其中金融救援行动的主要内容包括: (1)市场注资和降息(2)机构注资 机构注资主要有以下三种办法:第一,提供资金支持机构重组"如2008年3月,美联储向摩根大通银行提供290亿美元贷款,以/跳楼价0收购贝尔斯登"第二,收购问题资产和资本注入,第三,国有化" (3)投行转型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允许摩根士丹利和高盛集团从投行转型为传统的银行控股公司"

1.2国内货币政策

1.2.1经融危机对我国影响及相应政策

1.2.1.1消极影响: (1)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国内几大银行总共购买了美国证券业价值约200亿美元的证券产品"由于美国金融业面临巨大困境,国内金融机构购买的证券产品也面临着巨额贬值甚至清算的噩运"

(2)对我国外贸业的影响

我国近年来GDP能够保持高速增长,离不开出口,投资和消费三驾马车的拉动"美国经济的疲软。金融形势的持续恶化,这势必对我国的外贸出口造成冲击"2009年1一9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15578.2亿美元,同比下降20.9%。金融危机对于我国进出口的不利影响明显地显现出来,区别只是不同月份影响程度的不同而已"

(3)对我国消费信心的影响

消费者的预期指数自2008年7月份见顶以来持续下滑,12月跌至100.8, 今年4月又跌至89" (4)对我国投资的影响

次贷危机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使得人们对风险厌恶普遍上涨。对经济增长信心普遍下滑会造成企业投资热情下降;同时由于外部环境恶化,境外直接利用外资能力减弱;国际资源价格可能出现较大反弹,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企业的投资下降"。 1.2.1.2积极影响

(1)外部经济压力减小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特别是2008年9月份以来,我国所面临的外部压力明显减小,尽管我国所获得的外贸订单数额有所下降,.但我国对外贸易的纷争和摩擦案例也明显减少,同时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也减小"这有利于我 (2)外部市场环境状况好转

我国所面临的外部市场环境在美国金融危机期间也有所缓解,对我国改善国际资源战略布局更有利,对我国通胀压力降低以及某些产业竞争力提高有利" (3)我国软实力得以提高

危机使我国软实力得到提高,将影响国际政治格局调整"美国金融危机的出现,至少从量上改变了中美经济相互依存关系上的非对称性,我国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成为了全球经济以及现行国际经济秩序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不仅会加大我国在未来国际经济事务中的话语权,同时也会对实质性地推进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机制起到积极作用"

1.2.1.3 我国采取的货币政策

我国经济在2007年到2008年年中经历了较高的通货膨胀,中央银行相应的实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而到了 2008年下半年,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货币政策又紧急转向,实施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减轻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拖累,刺激经济的快速复苏。另一方面, 2007年也是货币政策调整频率的高峰年,全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多达70次,这一高频率的政策调整延续到了2008 年,这也标志着中央银行对政策的调整更为密集和灵活。2008年7月至2008年底,央行调整金融机构宏观调控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总量。

2.货币供应量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货币供应量变动分析

货币供应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社会有支付能力的购买需求,因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总需求的变化趋势。我们通过货币供给量的层次与结构的变动分析,来把握危机后我国社会总需求的相对变动。 2.1.1 各层次货币变动分析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绝对数呈逐

步上升,但各自的增长速度并不完全同步。M0增长速度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即从2009年到2011年增速缓慢增加,但同期M1、M2的增长速度高于M0的增长速度,这是由于货币的“乘数效应”造成的;而2012年M0增长速度大幅降低,达到三年来的最低点9.48%。2009年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增发货币使得该年三个口径的货币供给量都大幅增加;但随后三个货币供给量的增长速度都逐步放缓。

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中可以发现,我国这几年实行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

2.1.2货币供应量结构变动分析

三个层次的货币供给量M0、M1、M2反应了不同层次货币的流动性大小,各层次货币比重的大小,可以反应货币整体的流动性大小。下面对2008-2012年我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结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本文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