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礼仪
当前位置:首页 > 礼仪范文 > 饮食礼仪 > 列表页

北方的饮食礼仪

小草范文网  发布于:2016-10-21  分类: 饮食礼仪 手机版

篇一:中国北方的饺子习俗与饮食文化

中国北方的饺子习俗与饮食文化 赵建民/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教授 饺子是中国北方广大地区的民众所喜爱的家常食品之一, 其所拥 有的风味与特色,不仅独树一帜,更在千百年的文化传承中,形 成以饺子为中心的饮食习俗。 其内涵之丰, 形式之多, 影响之广, 在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吉庆食品中,可谓超然出众。 由于人类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今日的饺子虽已失去了昔日称霸 食苑的地位,但以饺子为主体所形成的饮食习俗,依然存留在人 们的生活中。本文试就此一方面的观点作初步探讨。 ◆饺子溯源与饺子习俗的形成 饺子究竟诞生于何时,目前在学术界仍然是个谜。从业已发现的出土文物 来看,饺子 的历史十分久远。 1978 年考古学者在山东滕州市的薛国古城遗址中, 挖掘出一盒白色包 馅食品,其形状与大小,均与今日的饺子相同,研究者均一致 认为,这些食品就是现 在的饺子。薛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距至圣先师孔子的家乡─鲁国曲阜城,不过六 十余公里。出生晚于薛国国君的孔子是否吃过饺子,史 籍无载,不得而知。倘若薛国 饺子的考古成果至终得到证实的话,那么,我们今天所吃的饺子,至少就有两千五百多 年的历史了。此外,尚有发现唐代的饺子实物, 其造型与相距一千多年前的薛国饺子 相去不远。 然而,饺子被正式记录于文史之中,却是在南北朝,但当时并不叫饺子,而名曰馄饨。 北朝人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写道:「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说明饺子 在当时已经非常普遍了。 其后,饺子的名称在历代各有不同,史料多有所载。唐代有「牢丸」2 的称谓,宋代又 有「角子」3 的叫法,或曰「V 出」4,明清以降又有「馄饨」5、「水包子」6、「煮饽 饽」、「子孙饽饽」7 等名称,不一而足。 饺子的饮食习俗,与其历史发展密不可分。由此形成了多彩多姿的食饺习俗。因此,饺 子在北方人的饮食生活中,特别是形形色色的节日、喜庆、礼仪活动中,几乎无处不有。 饺子的饮食习俗,从内容到形式,归纳起来主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岁时节日食俗。虽然每个节日都有一定的特定食品,但饺子几乎在所有的重大 节日中都充当了重要的角色。主要有: 一、除夕:年夜饭吃更岁饺子,有辞旧迎新、招财进宝、全家团圆之寓意。 二、 春节:中国的春节可以称之为「饺子节」。春节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民族节日, 期间最重要的节日食品就是饺子。初一早晨吃「抢福饺子」;初二晚上吃「送年接财 神 饺子」;初五吃「破五饺子」;初十吃「石头生」的杂合面饺子,正月十五吃「散灯饺 子」;正

月十七吃「老鼠嫁女饺子」等等。 三、清明节:吃青艾饺。 四、过半年:农历六月初一,有的地方民间有「过半年」的习俗,因此吃「半年饺子」。 五、七巧节:吃「七巧饺子」。 六、冬至:「冬至饺子夏至面」,是北方民间由来已久的习俗。 第 二类是礼仪活动食俗。礼尚往来、待友饷客、养老奉祀、婚丧嫁娶、生育祝寿等, 都是中国人习以为常的礼仪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美食饺子亦是不可缺席。如:丧 葬 奉祀供饺子;喜庆婚嫁吃饺子;饯行送远设饺子,民间有「出门饺子回家面」之谚;祝 寿养老用饺子,甚至求学及第也要吃「状元饺」等。 以上这些食饺习俗,几乎都是每 个北方人所熟知的。尽管有些习俗在不同的地方有所区别,但以饺子作为生活习俗中的 重要角色,精神却是相同的。◆「美食即虔诚」的民族思维 「舒服不如倒着(指睡觉),好吃不如饺子。」这是人人皆知、广泛流行于中国北方民 间的一句俗语。它充分揭示了饺子在旧时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饺子是集面食、菜食 于一身的典型食品,它融主食、副食于一体,兼有主、副食的双重风格。 由 于饺子的美好风味,从它开始出现在人们餐桌上的那一刻起,似乎就确定它必然成 为人人喜爱的食品之一。然而,尽管中华民族是一个懂得饮食艺术的群体,但在漫 长 的封建社会发展中,她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经济落后的年代,人们根本不可能 像今天一样,把吃饺子看得如此平常,腹且不饱,谈何美食。因此,类似饺 子的美食 只能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向往。或许正基于这样的原因,饺子在人们的日常 生活中,才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力。 中国人不仅是一个善「吃」的民族,更是一个礼仪文化发达的国家。尤其自孔孟以降, 重儒尚礼之风深入民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无不以礼节仪规来规范自己,尤其在各种礼 仪活动、岁时节日中,更是把中国人的尚礼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祭祀内容不仅 丰富,更是虔诚之至。 从 东西方文化差异来看,西方人表现对「上帝」或其它信仰对象的虔诚时,往往是在 自己的内心深处,向信仰对象祈祷,或表示忏悔,或祈求降福。 比起西方,中国人更 注重的是实际内容。换言之,在中国人心中,虔诚的心灵,需要用某种实际的行为表现 出来。于是,好友造访,倾其所有好食之物以待之;祭祀 先祖,也献出最精美的食品 以供之。人们认为,自己喜欢的,天祗祖先肯定也会喜欢。因此,无论是冥冥之中的祖 灵,还是虚不可测的天地神灵,都会为人们供奉的 美好食品而大受感动。于是就产生 了这样的思维模

式─美食即是虔诚。而饺子恰恰是人们生活中被认同的精美食品,自然 成为他们赖以表达虔诚的理想食品。此时, 饺子既是美食,更是礼食,地位自然非同 一般。◆饺子蕴含包容的民族心理投射 饺子,就其历史而言,不是最早发展的,就其珍美程度而言,也只能在广大的平民阶层 中得到认可,风味虽美,却无缘跻身「贵族」之列。但为何人们偏偏要选中饺子作为美 食呢?这问题早已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兴趣。 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认为,人类总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和发展自身。同样,人们的民 俗活动也不例外。饺子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民族心目中美食的代表之一,与人们自觉的 审美观和价值取向密不可分。换言之,从食饺习俗中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底蕴,正是中华 民族某种群体心理的投射。 饺 子,又名角子、交子等,清初年间刊行的《肃宁县志》云:「元旦子时,盛馔同享, 各食馄饨,又名角子,取更岁交子之义。」尽管将饺子(交子)解释为「更岁交 子」 之 意(即人们于每年的除夕夜子时新旧更替之时食用),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仅仅是个别 观点。事实上,饺子、交子、角子,皆与我国古代的钱币「交子」谐音,甚 至字音皆 同。幸福美好生活的基础,是有丰裕的物质财富,而财富就是钱币的累积。更令人不可 思议的是,饺子不仅与古代的钱币「交子」相谐音,其形状也与古代 钱币中的「金元 宝」、「银元宝」相似,甚至有的地方民间直接称饺子为「元宝」。因而,饺子是财富 的象征,就更加被广大人民所认同。 这种认同从今天看来, 似乎是一种历史巧合, 但其实是古人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所做出的合理选择。财富除了代表富有之外,更有着幸福、美满、吉庆、祥和的延伸意 义。因而,饺子作为中国吉庆食品的代表地位,完全得以确定。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足以证明人们选择饺子作为美食 代表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并由此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就烹调 技术而言,饺子是一种典型 的包馅食品。饺子的馅心各式各样,但 都必须用面皮包裹起来。如果仅从饺子的外观,是无法直接知道其中 的馅料。然而,饺子的精妙之处往往就在于它的馅料。所 以,和其 它食品比较起来,饺子有很大的隐蔽性和包容性。而这种隐含包容的 特征,恰恰与中华民族内向的群体心理特征相吻合。 中国人就其群 体而言,是趋于内向、隐藏的心理,其审美观则追求含蓄朦胧的风格, 对人的个性几乎视而不见,抑或没有机会来展现自我。然而,内心世界的情感,尤其是 民族群 体的生活激情,毕竟是不

篇二:北方地区饮食与地理

南米北面,南甜北咸。秦岭淮河是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其以北地区多处在半干旱区,降水较少,作物以小麦、高粱为主,而面粉是制作各种面食的主要材料,所以在北方馒头、面条、烧饼、饺子很多见。而北方盐多菜少,相对咸些。由此可见,地理坏境还在潜移默化间影响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中国人的饮食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处山地的吃山珍,濒临大海的吃海味,河网密布的吃鱼虾,草地肥美的吃牛羊,真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鲁菜多以山珍海味为原料,风格华丽壮观,讲究气势与排场,究其原因与山东依山临海,多山珍海味,且齐鲁大邦乃礼仪之乡,重孔孟之道,显外观华贵着人们的口味。终年潮湿的川、贵、湘地区生活的人嗜辣,就是因为辣有祛寒除风湿的作用。

山东饮食风俗,整体说来属于北方类型,地近京津,受京津影响和影响京津都较深刻。沿海和海岛渔区、山区、平原、湖区、城市、古镇又因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情况不同,传统文化不同,个个呈现出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使山东饮食风俗深深地烙上了地域的印痕。 山东食俗有其鲜明的个性,其独具特色的饮食方式和烹调技艺,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中菜肴风味被誉为中国四大风味菜系之一。山东日常饮食、节时习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和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冬季漫长寒冷,有着特定的生态环境和地理环境,这对该地区饮食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其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情的饮食结构。 北方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有其特定的饮食结构,这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该地辽阔的地域,肥美的草原,特别适合农业、畜牧业的发展。物产丰富,被称作“北有粮仓,南有渔场,西有牧群,东有果园”,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摇篮。北方地区经济结构复杂,与南方偏重农业生产方式相比,狩猎、捕捞、采集、畜牧、种植等形式多样,尤为丰富多彩,这同时也决定了他们更侧重与高蛋白高脂肪的事物结构,以增强体质,能很好的抵御严寒。由于冬季气候寒冷漫长,无霜期短,新鲜蔬菜不能常年拥有,为了摄取足够的维生素,他们一方面在蔬菜生产旺季晾干菜以备冬春两季食用;另一方面,又窖藏大量的白菜、萝卜、马铃薯等;此外,他们充分利用这一自然条件,制作各种冷冻食品:冻肉、冻鱼、冻干粮(饺子、馒头、豆包、年糕等)、冻水果等不胜枚举,尤其是冻豆腐,更北方地区的一大特色。影响北方地区少数民族饮食结构的原因很多,使其有着风俗各异的饮食习性。

山东与北京较为类似,北京的找不到,,只有北方的与山东的

一、山东饮食的地理资源

山东是中国的一个沿海省份,地处黄河下游,胶东半岛东伸入海。山东地貌千姿百态,境内有广茅的、逶迤起伏的丘陵和山地,以及浩渺的湖泊和肥沃的黄河三角州。这里膏壤沃野,资源丰富,为山东食俗的独特个性的形成,准备了丰厚的先天基础。

山东地区,历史上就是开发较早、较好的农业地区,特别是山东平原大部分地区,农田开发已很普遍,水利设施也较齐全,就使得山东大部分地区的种植业非常发达,成为本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和食物来源。相反,随着开发的逐渐发达和普遍,自然采集越来越少,山珍几乎在人们的食物资源中消失了。就是山菇、木耳这些依靠自然生存的菌类,也有了人工培育的相类品种,因此,从粮食和蔬菜瓜果、菌类等食物资源来看,山东地区的食物资源主要是农业产品和人工培育产品。季节以外的蔬菜瓜果,多为蔬菜大棚人工培育养殖的产品。其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大米、玉米、大豆、谷子、地瓜、高粱等;作物有棉花、芝麻、花生等。其蔬菜瓜果更为丰富,几乎一年四季皆有生产。菜类以大白菜、萝卜、土豆、苔菜、莴苣、圆葱、香椿、芹菜、小白菜、蔓青、腊菜、小茴香、扁豆、金针、芋头、碗豆、姜、地环、根达菜、苤蓝等;瓜类大体分为鲜食和菜用两种。鲜食者有西瓜、打瓜、甜瓜、脆瓜、

面瓜、肘瓜、香瓜等:菜用者有黄瓜、稍瓜、西葫芦、冬瓜、南瓜、菜瓜、饭瓜、吊瓜、搅瓜、丝瓜、方瓜、鼎足瓜、葫芦、瓠子等:食用菌类有野生和家养两大类。野生的有鸡腿蘑、伞盖蘑、茅寓寓、枣蛾、木耳等;家养的有平菇、香菇、黑木耳、银耳、猴头菇、鸡腿菇、金针菇、口蘑等。

肉类食物资源,主要来自家庭饲养和农场集体饲养的禽畜产品。一般是猪肉为第一大宗,牛、羊肉为次;禽类中鸡肉为主,其次为鸭、鹅、鹌鹑、珍珠鸡等仅有少量供应。因为农田的极度开垦,农业种植的?发达,使得可以放牧的土地越来越少,平原地区几乎没有了自由放牧的可能,仅在部分山区和滩区还保留了很少的自然生存的草地。因此,家庭饲养就成为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猪和鸡在家庭中宜饲养,故其为主,牛、羊需要部分放牧,就少一点;鸭、鹅需有部分水源,也受到饲养条件的限制,故为其次。禽畜主要有猪、牛、羊、驴、马、骡、兔、貂貉、鸡、鸭、鹅、鸽、鹌鹑、鸟等。

山东的水资源相对来说,越来越少,首先是淡水水源及淡水湖区,河塘逐渐缩小、退化,除了微山湖区、东平湖区、马踏湖区等很少的几个淡水湖区还有部分野生采集以外,山东的淡水产品主要靠淡水饲养和人工培育来获得。其次是海洋及海河滩涂地区,由于近几年的捕捞设备的先进和扩大,使得近海几乎没有了原来的盛产的山东特产海味品种,如大对虾、黄花鱼、鲅鱼等。远洋捕捞和滩涂养殖,就成为海产品的主要来源。淡水湖泊主要水产品有鱼、虾、蟹、蛤。具体说:有鲤鱼、草鱼、鲢鱼、黑鱼、罗非鱼、鲫鱼、甲鱼、鳝鱼、鲶鱼、鳜鱼、虹鳟鱼、青虾、中华蟹、毛蟹、河蚌、河蛤等。东部沿海盛产各种鱼、贝、

虾、蟹、澡等海味。具体说有:加吉鱼、青鱼、黄花鱼、鲅鱼、鲐鱼、偏口鱼、梭鱼、刀鱼、带鱼、银鱼、

老板鱼、沙丁鱼、鲳鱼、辫子鱼、鲨鱼、舌头鱼、拨皮狼、鲍鱼、鲜贝、干贝、鱼翅、海参、海螺、海肠子、牡蛎、文蛤、毛蚶、天鹅蛋、蛏子、蚬子、对虾、鹰爪虾、琵琶虾、白虾、梭子蟹、石甲红、乌贼鱼、鱿鱼、海胆、海带、裙带菜、石花菜、海米、虾皮、劳板鱼干、鱼籽干、乌鱼蛋、虾酱、冻粉、海蜇、八带鱼等。

山东的山区资源本来就不是很丰富,六、七十年代的过度砍伐和盲目地农田开垦,使得能够补充人类食物资源的山珍野味越来越少,大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封山造林和退耕还林还草了,因此,山东地区的山珍野味能够提供给人们食用的,也变成了人工养殖如木耳、蘑菇、山鸡、山菇等。山珍野味,几乎全部从山东人的餐桌上消失了。倒是蚂蚱、金蝉、蚕甬、蝎子几乎成了人们餐桌的美食。其它常见的山区野味还有山蝎、野兔、山鸡泰山鹿角菜、山娥子蘑菇、果子狸、獾、石蛙、野山羊、狍子、狐狸、山鼠、山蕨菜、香椿、山葱、山韭菜等,除野菜外,其它山珍现在已不多见,人们也不再食用。

篇三:南北饮食文化

试论中国南北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摘要:研究南北文化的差异,会有很多深刻的东西提供给我们。这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课题,内涵极为深广。它可以包括许多分支,如南北艺术、建筑、服饰、风俗、饮食,文学、性格、方言,商业等等差异。本文着重从饮食方面对南北差异作一管窥。

关键词:南北方; 饮食文化;差异

由于我国自然环境、气候条件、民族习俗等的地域差异,各地区和各民族在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上又有所不同,其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各个地区别具风格。本文将从中国饮食文化的总体特征、东西南北饮食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饮食的总体特征

(1)我国饮食文化的历史起步较早,发展也很快,早在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已懂得烤吃食物。陶器、陶罐等较为先进的储器或饮器问世后,人们能较为方便地煮、调拌和收藏食物,饮食习惯便进人了烹调阶段。距今七八千年的裴李岗文化时期,夏商时代已经有王者"十二鼎食"之说。汉代时已经发展形成并充分掌握了炖、炒、煎、煮、酱、腊、炙等烹调方法,并外传到中亚、西亚和东南亚。封建时期每个朝代的宫廷御膳,都代表了当时的饮食最高水平。可见我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又相当丰富。

(2)饮食结构复杂多样,以五谷为主食者为多因为我国广大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尤其是东部广大平原地区适宜种植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饮食习惯,大多地区习惯于早、中、晚一日三餐。

(3)我国的饮食调制方式多样

我国的饮食调制方式有烹、妙、煮、炸、煎、涮、炖等,加之丰富的佐料大葱、香菜、蒜、醋等,使烹饪方式花样繁多。

二、南北饮食差异对比

(1)菜系精细与粗犷

南方菜系优势明显、有广东的粤菜、四川的川菜、湖南的湘菜、江浙的杭帮菜等。而北方却几乎没有独立的菜系,当然东北的菜还是颇有特色。总体特点是南方饮食讲究的是精细,而北方体现的是粗犷。

(2)菜量小而精与大而少

从菜量来看,南方多数是小而精。北方是多而粗,南方一年四季蔬菜丰富,北方到了冬季就数大白菜最多,要不就是大棚的蔬菜,但是品种相对还是少了些。尤其在农村可能差别更大。

(3)喝汤先与后

南方人喝汤是作为一个菜上桌的,更多的是在夏季天气炎热喝汤,广州、福建一带在饭前、饮酒前喝汤,尤其广州人堡汤是出了名的。而北方人一年四季都喝汤,但是汤是在饭后喝,一般不是作为一道菜上桌,而且主要在冬季喝汤,觉得热乎、暖和。

(4)喝酒豪饮与细酌

从喝酒来看,北方人豪爽,平均酒量大于南方人,特别是山东、东北和内蒙人酒量惊人。南方生产白酒,有名的贵州茅台、四川五粮液。夏天可能南北都已

啤酒为主,但是冬天北方人更喜饮白酒,但是冬天南方的江浙一带喜喝黄酒,比如绍兴女儿红、上海的和酒、石库门等。北方人大碗喝酒,大口吃菜,大声说话。南方人相对精细。

(5)南米北面

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其实这与南北方的农业生产结构不同有关。我国南方的气候高温多雨、耕地多以水田为主,所以当地的农民因地制宜种植生长习性喜高温多雨的水稻。而我国北方降水较少,气温较低,耕地多为旱地,适合喜干耐寒的小麦生长。所谓“种啥吃啥”,长此以往,便养成了南米北面的饮食习惯。

(6)葱与蒜

南方人喜欢吃葱,北方人喜欢吃蒜。

(7)腌菜各不同

南方人吃泡菜,北方人吃咸菜。

(8)鸡和鸭

北方人多喜欢吃鸡,南方人多喜欢吃鸭,这是由于南方水多,出产鸭类多,而北方陆地饲养鸡类容易,不过北京烤鸭似乎是个另类。

(9)咸与淡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口味越来越咸,味道越来越重,或许是因为沿海鱼类里面本来就含有很多从海里带的盐的原因吧!

(10)甜与麻、辣

南方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方人是干辣、酸辣。

三、南北方饮食文化地域差异

(1)地理位置的影响

不同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造就了各地区不同的气候条件,北方的气温比南方低,尤其冬季十分寒冷,因此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比重大,尤其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菜汤吃稀饭的习惯。而在高寒的青藏高原上,青裸是藏民主要种植的作物和主食,同时为了适应和抵御高寒的高原气候,具有增热活血功效的酥油和青裸酒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食用油和饮料。

(2)社会因素的影响

比如上海扼长江入海口,腹地广阔,交通方便,经济发达,是中国最大的商业中心,从19世纪中叶上海被迫对外开埠,畸形繁荣经济刺激着上海菜的发展变化,各地风味为适应上海人员复杂,满足食客众多要求,形成了上海菜讲究五味调和及清淡的真味的饮食习俗:菜肴以清淡为主,讲究层次,虽有多种复和味,但口感平和,质感鲜明。

(3)民族文化的影响

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主要居住在东部平原地区,众多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地区。地形和气

北方的饮食礼仪

候差异大,更重要的是各民族在生产活动、民族信仰上都有各自民族的特点,在饮食上也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很大。汉族聚居的东部平原,耕作条件较好,,盛产稻米、小麦,

同那些以耕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像朝鲜族、 锡伯族、傣族、壮族、独龙族等一样,以五谷为主食。朝鲜族人喜食米饭、冷面。羌族人喜欢将大米掺入玉米混蒸,称"金裹银"。壮族的"包生饭",苗族的"乌米饭"均颇具特色。蒙古族、鄂伦春族、怒族和牧区藏族,由于居住在寒冷地区,又多水产和畜肉,为抵御严寒,故以高热量的肉类为主食。松花江、黑龙江沿岸的赫哲族以渔猎为生,鱼兽肉为其主食。蒙古族以放牧为主,饮食分白食和红食,自食为各类奶制品,红食主要是牛羊肉。维吾尔族则爱吃用大米、羊肉、胡萝卡等做的抓饭,以及拉面、烤羊肉、镶等。哈萨克人的风味小吃是用奶油混幼畜肉装进马肠内蒸熟的"金特"和肉碎拌香料蒸成的"那仁"。受自然条件的约束,各民族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的图腾信仰和对动植物的崇拜。这同时也影响到饮食,比如鄂温克族人的祖先禁止猎熊,这样尽管他们以肉类为主食,却也不会吃熊肉。

四、总结

正如南腔北调一样,中国的南北饮食文化也随地域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究其原因,最重要的莫属气候因素了。气候方面最大的差异真是体现在对粮食作物有决定性影响的水热条件上。自然地导致了主食的不同,正如建造一座大厦,地基的结构性设置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结构样式,整个南北饮食的结构以及吃法自然有着巨大差异。北方多以种植小麦为主,特别是长城以北多以种植春小麦,南方多种植冬小麦和水稻。并且南方多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种植水稻。主食的不同,造成了整个饮食结构以及吃法的巨大差异。总的来说,北方饮食粗糙,而南方做工精细。南方人和北方人在饮食上多有差异。北方人嫌南方人小气,南方人对北方人的粗犷敬谢不敏。其实,小气或者粗犷,只是一种风格,是和人的生存状态相联系的质量的考问。

参考文献

1.徐海荣主编《中国饮食史》第四卷,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2.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邱庞同:《中国面点史》,青岛出版社1995年1月第1版

4.姚伟钧:《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5.林乃集:《中国饮食话古》,上海人民出版社19%年第1版

6.王仁兴:《中国饮食文化》,轻工业出版社19%年第1版

7.王学泰:《华夏饮食文化》,中华书局1996年8月第1版

8.姚伟钧:《宫廷饮食》,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王玲:《中国茶文化》,中国书店1992年12月第1版

本文已影响